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文学艺术

赵剑斌:第18章 用延安精神搞四化———阳早、寒春红色传奇

发布时间:2021-12-20 来源:作者来稿作者:赵剑斌

阳早、寒春红色传奇
 
第18章  用延安精神搞四化
 
\

 
北京红星公社在北京市南郊。1972年2月,阳早、寒春被分配到这里的奶牛场以后,先住在牛场的一个大杂院,天天有孩子们的吵闹以及鸡鸣狗叫声,后来他们搬到公社奶粉厂,住在厂职工宿舍的排房里。
 
这里离城市不算远,但生活条件还是很艰苦:做饭要生煤炉,上班骑自行车,经常是双脚沾满牛粪,双手沾满机油和泥巴。但阳早、寒春的心情却很舒坦,他们觉得能摆脱不久前住了六七年宾馆式的专家楼,和中国大多数老百姓过一样的生活,投身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激流中去,这是最大的幸福和愉快。
 
阳早说:“我们美国纽约州有一句俗话:脚上一旦沾了牛屎,你就别想冲掉它。我是踩着牛屎长大的,我离不开牛,也离不开农村。”寒春说:“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四个现代化问题,占第一位的还是农业和农民问题,农业和农民问题解决了,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有了希望。”
 
现在,他们继续把改变农业的面貌,改变农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看作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三十年来,他们为这个目标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之后,他们的热情更高,信心更足了。
 
阳早、寒春到北京红星公社以后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他们的两鬓已经出现了白霜,但是他们精神依然抖擞,每天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不管酷暑严寒,不论刮风下雨,他们一清早就骑车上班。在车间里和牛棚里跟工人们一起干活。
 
夏季炎热,阳早就光着膀子和工人们滚在一起,真是中国工人身上有多少土,他身上就有多少土。工人们开玩笑地说:“老阳身上的土,比我们的还多些,因为他身上的汗毛多而且长嘛,自然比我们沾的土多!”
 
寒春是一个毅力坚强的人,她有一股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的吃苦精神。在一个滴水成冰的隆冬时节,一台机器发生了故障,需要紧急抢修。这时候北风怒号,寒气逼人。衣服穿多了不能干活,穿少了冻得站不住脚,带手套拿不住工具,不带手套手指冻得不能打弯儿。寒春来了,她毫不犹豫地脱去棉衣,扔掉手套,咬着牙坚持把机器修好。人们禁不住翘起大拇指说:“老寒真是不怕寒,把寒气给镇住了。”
 
红星公社的条件,比起当年的延安瓦窑堡,要好一些,但是阳早、寒春嘴上常唠叨一句话:“不要忘了我们还不富裕,我们要用延安精神搞四化!”
 
发扬延安精神,就是要艰苦奋斗,阳早、寒春时常显得很“小气”:他们从不肯浪费一点资金和材料,总想从废物堆里找些有用的东西来。搞机械化挤奶需要有一台真空泵,为了给牛场节省一些资金,他们找了一台报废了的拖拉机发动机和一些旧零件,硬是改装成一台合格的真空泵。他们发现铡草机需要修理,就找了一些修配厂的下脚料,改装好了铡草机。阳早、寒春上、下班,自行车上都挂着一个旧背包。他们自己说这是“拣破烂”用的。他们看到哪里有能用的旧零件,甚至一个螺丝帽,一根钉子都要拾起来。天长日久,他们从公社的废料堆里,不知拾回了多少旧零件,让“废物”得到了利用。他们看到有人浪费国家财产,就非常痛心地批评说:“这么大的国家,人人都得注意节约。能用的东西,决不能扔掉,坏了的零件,只要能修,就要利用起来,千万不要随便扔到废物堆里,那可都是人民的血汗呀!”
 
1974年,寒春在阳早的配合下,决心试制出一台青饲料的联合收割机。当时设计制造这么一台大型的青饲料联合收割机是很困难的,因为这样的机器在中国还没有一个工厂生产过。当时没有样机,没有图低,牛场也拨不出那么多钱来。好多同志担心他们搞不成,委婉地劝他们不要冒险。每年公社大面积种植大麦和玉米作物需要收割时,没有相应的农机作业,用人力收割公社不得不同时抽调大量的劳力,为了解决这一现实的难题,他们下定决心要“闯关”。
 
他们查阅了一些国外广告的图片,又和有经验的拖拉机手共同研究,设计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青饲料联合收割机的图样。这台机器的大部分零件,都是利用废料加工的,他们常常白天在车间和工人一起加工零部件,晚上赶绘图纸到深夜。寒春身体有病,她带病坚持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动和反复试验,1975年收割玉米的时候,一台庞大的联合收割机雄纠纠地出现在公社的田野里。它轰鸣着,奔跑着,割下玉米,随即把玉米铡成寸段,又运到青贮塔贮存起来。这台机器一天可以收割六、七十亩玉米,其效率能顶得上四、五十人的劳动。
 
为了加快农牧业发展的步伐,阳早、寒春注意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吸收有用的东西为我所用。他们可以说是洋为中用搞机械化的先行者。但是他们又反对一切照搬西方,反对无所作为的思想。他们说中国搞机械化要有自己的特点,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尽量少花钱多办事,决不能图好看摆阔气,否则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责任编辑:林飞雪)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