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文学艺术

赵剑斌:第11章 依靠群众硬着头皮闯难关——阳早、寒春红色传奇

发布时间:2021-12-12 来源:作者来稿作者:赵剑斌

阳早、寒春红色传奇

第11章  依靠群众硬着头皮闯难关

\

 

阳早、寒春刚到草滩农场的时候,这里是一片名符其实的荒滩野地,连棵树都没有。渭河经常泛滥,洪水过后留下了道道沙岗和片片水坑。他们第一次到这里来看地方,为了确定方位,有人拍了一个土堆作标记,第二次再来的时候,就再也找不着那个土堆了。

阳早、寒春和几个工人们初到草滩农场完全是白手起家,自己创业,他们在这一片荒芜的草滩上盖房、垦荒、饲养奶牛。阳早是畜牧技师,负责畜牧业的规划和技术管理工作,他对工作非常认真,要求非常严格。

农场圈牛的栅栏,是用铁丝捆绑的。阳早对铁丝的每个接头都很留意,因为接头朝里就会把牛身子划伤。有一次,他发现一个牛圈接头上的铁丝接头都朝里伸着,便很快找来那个扎栏杆的年轻人。但是他没有动辄发火地批评这个年轻人,而是和颜悦色地跟他讨论起来:

“你说,铁丝头向里伸着,会不会把牛划伤?”

年轻人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阳早就和他一起把铁丝接头一个个掰到外边来。

阳早有一套详细的奶牛卡片,那可是他的宝贝。他叫它“牛谱系”,实际就是给每一头牛建立的“档案”。在这里,每一头公牛、母牛的父母种系,出生年月、编号、毛色、胎数、产奶量等等都记得清清楚楚。不管谁来问起哪一头牛的情况,他都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地介绍出来。人们跟他开玩笑地说:“阳技师的牛档案比人档案材料多得多啦!”阳早回答说:“要培育优良的牛品种,这是必须做的工作,是我份内的职责呀!”

农场经常要淘汰一些重复品种的公牛,将它们卖给其他的单位。有一次,阳早不在,农场里的人没有核对牛的档案,便将一头留用的也卖了出去。待阳早回来发现这一情况,便如风似火地去查找卖牛的去向:“同志,你们把那头牛卖到哪里去了?”

卖牛的人承认弄错了,但很犯难能否找回来。周围的同志说:“算了,卖出去就不好找,再说咱们留下的牛也不少,不差那一牛!”

可是阳早坚决不同意,他说:“那可是一头良种牛,关系到农场整个奶牛发展的长远计划,我们无论如何要找回来!”

他看见卖牛的人一副为难的样子,便爽快地说:“你不去,我去找,只要你说出来卖给谁家,找回来不会追究你的责任!”

卖牛的人没有办法,只好陪他去把那头良种牛找了回来。

阳早搂住那头公牛的脖子,又拍拍那位原来卖牛的同志的肩膀:“哈哈,这就对了,咱们的好家底可不能随便往外卖!”

当然,阳早也有“少见多怪,自以为是”的时候。

一次他走近羊圈,看见一个老牧工正给一头小公羊新长出的角上抹着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兄,你在搞什么‘名堂’?”

那老牧工告诉他:他在羊角上抹的是火碱,抹了以后那犄角就不会再长了,成年的公羊之间就不会在彼此打架时候被犄角顶伤了。

阳早摇摇头,他不相信抹火碱会有那样的作用。因为无论是在美国的大学里,还是在书本上,他都没听(看)见到有人会采取这种办法阻止羊角增长的。

阳早执拗地认为这样做没有科学依据,老牧工却说这是当地常用的有效方法,结果他俩谁也说服不了谁。

后来,阳早想了想,提议说:“这样吧,咱俩打个赌,你剩下一只羊不要抹,过些日子看看这个长不长犄角,再看看那些抹了火碱的长不长犄角,如果你说的对,我阳早认输。”

从这次“打赌”以后,半年过去了,一年又过去了,除了那个不抹火碱的公羊以外,抹上火碱的公羊都光秃秃地没再长犄角。阳早主动来到老牧工面前表示认输。他佩服地说:“老同志,你算是给我上了一课,还有哪些土办法,我想讨教讨教!”

从此,每当农场的同志和当地老百姓提出一些管理牲畜的土办法,阳早都认真地考虑,虚心地吸收。他说:“好嘛,咱们也来个土洋结合!”
 
草滩农场喂牛的草料先前是用大铡刀切碎的,效率非常低,劳动强度大。后来农场买了苏式的铡草机,情况就好多了。但是苏式铡草机经常使用,有些零件使用周期短,易损率高,需要到上海一些厂家去购买零件。1957年,有些苏式铡草机的零配件短缺严重,上海也供应不上。一旦遇到这方面的困难,必须尽快想出解决的办法。否则,没有备件,修机改用大铡刀,已经扩大奶牛饲养规模的农场需要大量的草料,几年也铡不完这么多的青草。

怎么办呢? 寒春此时挺身而出,她硬着头皮提出要自己试制备件。

在没有通电,设备简陋的小小修理间, 寒春和几个工人边琢磨着边干,遇到困难他们不气馁,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们写信打电话给有关部门虚心地找人请教咨询,一边研制一边改进,终于,难以买到的备件自己试制成功了。不但可以节省了到外边购买零备件的大笔费用,而且有效提高了农场自己进行工艺攻关的技术力量。

1959年,通往农场的路上架设了输电网络,农场用上了发电厂的电。寒春所在的设备修理间慢慢地改善了条件,安上了几台车床,增加了一些必要的设施,自做小零件不那么困难了。

1961年,正值农场的铡草旺季,当时所有的铡草机都上阵开动了。不知为什么,陡然间有一台机器的主件大臂断裂。如不能及时修复,几十万斤的青草就可能烂掉。怎么办?派人出去买,这样的主件大臂无处可买。用焊接的方法修旧利用,生铁铸造的大臂又不易焊牢,即使勉强焊上,使用到震动频率很高的主机上也很危险。

寒春作为主管技术革新工作的负责人为此事焦虑不安。她吃不香睡不着,短短几天内设计了几套方案,最后决定还是硬着头皮闯难关,依靠群众自己动手干。几个工人凑在一起研究,以“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精神把这项重大攻关任务承担下来。他们用简易的方法先把100多公斤重两米多长的大臂拆下来,在熟铁板上比葫芦画瓢,然后用割枪配上乙炔和氧气合成的气体把它切割下来。经过一天一夜紧张艰苦的工作,新的主体大臂试制组装上去并进入了正常运转。由此,这件事启发寒春产生了用自己的技术力量,独立设计研制国产铡草机的念头。

寒春说:“我们大家兴奋极了,胆子也大了,我们要决心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来它个大飞跃!”

经过一年的苦心钻研,寒春领导的技术革新部门不但自力更生地开始生产铡草机,而且还对原苏联设计的机器的主要部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铡草机有效率从原来的每小时8000斤一下子提高到每小时15000斤,几乎增加一倍。

通过这一系列技术革新的研制过程,寒春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使用了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调动了部门职工的积极性,群策群立,将集体的智慧凝聚在一起。她深有体会地说:“我在这种科学实践中,再一次感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用原来学过的物理知识搞农机,不是大材小用,而是不够用。在工作中,我又学到了与农机制造有关的许多知识,使我对农机制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农场的设施设备逐渐完善起来,所能自己制造修理的东西也多起来。在阳早、寒春的共同主持和参与下,他们研发、改进的奶牛青饲料铡草机成批量生产出来。仅仅十年销售数量已达100万台,至今仍是西安草滩农场乳品机械厂的主导产品之一。
 




(责任编辑:林飞雪)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