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剑斌,1948年生于哈尔滨,1969年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毕业,1989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函授毕业,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文学创作所(编制外无薪)作家,原解放区研究会理事会理事,在哈尔滨市三大动力当过十几年一线工人,工厂企业报编辑,调到某大型国企商业部门担任经理后遭遇下岗。被企业职工推选为民主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多年来领导职工维权,满足了全体职工的基本诉求,取得一定成果。2000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并由《中华网》连载过反腐倡廉社会问题长篇小说《父恩难辞》(40万字),2004年在多家网站发表转型期剖析国企问题长篇小说《新潮旋风》(37万字)并由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2010年采访某钢铁企业改制变局事件并创作长篇小说《钢城》,在多家网站连载,影响强烈,《阳早、寒春红色传奇》(24万字)是作者2004年春夏由魏巍老师介绍采访寒春,在整理阳早、寒春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创作编著的纪实文学作品。
目录
卷一 从美国到中国的心路历程
第1章 女核物理学家的青少年时期教育
第2章 一个女大学生和两个男大学生的志向
第3章 比尔·辛顿的第一次中国之行
第4章 在洛斯阿拉莫斯原子弹试验基地
第5章 回家务农的欧文•恩格斯特和筹办农民协会的比尔•辛顿
第6章 操纵“曼哈顿工程”的美国政要们
第7章 在阿拉莫戈多试爆人类第一颗原子弹
第8章 投向日本的原子弹引发了科学家们的抗议
第9章 比尔辛顿有幸会见重庆谈判期间的毛泽东
第10章 琼·辛顿送别去中国的欧文·恩格斯特
第11章 联合国救济总署专家眼里的中国国统区
第12章 辞别联合国机构,奔向中国解放区
第13章 阳早初到延安的印象
第14章 核研究“由军方控制”的事实,再次唤醒女核物理学家的良知
第15章 冲破体制,向往光明
第16章 撤离延安是为了保卫延安
第17章 转战陕北,保护奶牛群
第18章 阳早写给妈妈的信
第19章 琼·辛顿在解放前夕的上海
第20章 被围困在北平的日子里
第21章“万里良缘,圣地花烛”
卷二 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苦与乐
第1章 冷战对峙,核竞争开始
第2章 寒春写给费米教授的一封信
第3章 在瓦窑堡农具厂的民主生活和政治学习
第4章 改造世界观的新篇章
第5章 在三边牧场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
第6章 虽苦犹乐的边寨生活
第7章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第8章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
第9章 草滩农场的牛奶风波
第10章 当渭河涨水的时候
第11章 依靠群众硬着头皮闯难关
第12章 不仅仅是计件工资的争议问题
第13章 阳早、寒春和孩子们
第14章 外国专家写的大字报与毛泽东的批示
第15章 文革中住不惯北京的专家楼
第16章 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殊待遇”
第17章 三个子女的革命情感教育
第18章 用延安精神搞四化
第19章 美国青年访问团在大寨搞“三同”
第20章 离别近三十年回到美国,宣传社会主义中国
第21章 他们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
第22章 标准最低,收获最大
第23章 美国老乡的事业与友情
第24章 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辨证关系
卷三 永不褪色的红旗在飘扬
第1章 成果卓著的两个顾问
第2章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
第3章 矢志不渝的“毛泽东情结”
第4章 华国锋到小王庄阳早、寒春家做客
第5章 身体力行对工作极端负责
第6章 养牛机械化和育种产业化的国际新水平
第7章 生活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三个子女
第8章 阳早患病住院立下遗嘱
第9章 高举国际主义旗帜的一对老人
第10章 反对牛场搬迁,反对高消费,向国家领导人告御状
第11章 关注国企命运, 警惕新自由主义祸水
第12章 阳早去世,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表示沉痛哀悼
第13章 寒春继续为“全人类解放”而奔波
后记
有关参考文献
卷一 从美国到中国的心路历程
第1章 女核物理学家的青少年时期教育
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在其西部洛斯阿拉莫斯的山区建立了一个世界核物理研究中心。一九四二年,琼·辛顿(Jon Hinton)进入美国著名的威斯康星大学物理系学习以后获得硕士学位,一九四四年,她加入著名核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领导的科研小组,在洛斯阿拉莫斯参与了一项名为“曼哈顿工程”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一九四八年七月中旬,美国绰号为“大男孩”的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试验成功,爆炸威力相当于15000到20000吨TNT。
三个星期以后,一九四八年八月六日和九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放了一颗原子弹,把两座城市炸成了废墟,造成了15万日本平民的死亡。
在接任刚刚辞世的富兰格林·罗斯福的总统位置不久,以早日促使日本投降为由,哈利·杜鲁门签署命令实施了这种惨绝人寰的暴行。美国政府的摧毁式的核轰炸行径,使琼·辛顿在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她开始怀凝自己所参与的纯科学研究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什么人所服务和利用的。
当时可以说,琼·辛顿是一个一心要搞纯科学研究的美国青年女科学家,后来她来到中国,以中国名字寒春写文章,回忆起她年轻时研究核物理学的初衷,她表白说:“那时在美国研究核物理的人还很少。我们搞的是纯科学,别的事情一概不闻不问,研究的目的也只是想探索物质的内部构造,而不是为了解决社会上的具体问题,我认为只有从事这种纯科学研究的人才是最高尚的人。搞科学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我的实践就在实验室里,对于社会上的生产实践,我觉得没意思,太世俗。”
琼·辛顿一九二一年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有兄妹三人,早在她两岁时父亲便去世,由母亲把三个子女抚养长大。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崇尚科学爱好幻想,意志坚毅,不同凡响,而且长大以后,并不缺乏必要的社会正义感和良知。
琼·辛顿的母亲卡梅丽达·辛顿(Carmelita Hinton)是个教育家,她在其丈夫病逝那年,带着她的三个子女从宾夕法尼亚州的雷丁镇来到东海岸———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古老的港口城市波士顿。
▲ 琼·辛顿小时候
据说辛顿一家祖上是乘五月花号移民船来到北美大陆的。美国的现代文明始于一八四五年——一八四九年的欧洲爱尔兰马铃薯大歉收,在农业受灾五年期间大约有100多万爱尔兰人死于饥饿,另外160万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远渡重洋来到当时被称为新英格兰的美国,落户生根。到一八六O年,波士顿的人口骤增,其百分六十的人口是国外移民——大量的意大利人、波兰人、葡萄牙人以至德国人开始追随爱尔兰人蜂踊而至。
十八世纪末,海上航行实行风险联合承担,促使波士顿大规范兴起了保险业,其纺织工业也由于取得了英国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美国第一个重要的思想运动先验论在这里兴起,这里又是美国南北战争后首先废除奴隶买卖制度的地方。
到二十世纪以来,在一些现代美国人的心目中,波士顿承续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一种是作为历史古迹,成为一座令欧洲人喜爱的游览城市,它经历过现代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更新而成为美国人最适宜居住和工作的商业港口,一些年轻的美国白领人士可以到这里追寻令人向往的事业和生活方式;另一种文化就是这里始终遗存着不同族裔和种族之间的分歧,诸如濒临破产的财权问题,公立学校和服务工作衰败以及政治上的僵局和争执。
琼·辛顿兄妹三人被他们的母亲带到这里以后,开始了他们的人生之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他们一家四口面临着美国经济危机带来的大恐慌,像大多数美国家庭一样,辛顿一家经历了艰辛度日的困苦。
艰难的岁月使琼·辛顿兄妹三人从年幼起便感悟到生活的严峻,同时他们也从母亲身上接受了爱好自由关心社会、勤于思考、乐观豁达的品德。
一九三五年,卡梅丽达·辛顿决定要办一所男女学生同读的寄宿中学,在当时这样的学校为数不多,但她的设想得到许多人的支持,一个学校的主人以极低的价格把校舍租给她使用,当地政府在学校开办初期也给予免税政策予以扶持。
卡梅丽达·辛顿是个十分要强的人,她说:“要办就办成一流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各国发生了危机,美国也不例外,经济萧条带来的艰难岁月使大批知识分子无所事事。卡梅丽达·辛顿很容易地从社会上招聘了一批优秀的人才,组建成一支高水准的教师队伍。然而,经济萧条也使许多美国人不那么注重教育的作用,孩子们的读书热情不高,生源不足,为了能够招收到良好的学生入校学习,卡梅丽达·辛顿四处奔波,在几个州的范围内选择学生,动员家长将孩子送到她的学校。
这样,由她创办的中学终于开课了。
作为这样一个中学的校长,卡梅丽达·辛顿崇尚教育家、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注重实践在教育中的地位。
她说:“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让他们具有生存能力,不单是传授知识。”她在教学日程中安排有一定的劳动课程,学校的菜地、果园等劳动都由学生参与,教室里的桌椅修理、门窗油漆等均由学生完成。
学校办了农场和奶牛场,学生们除了上课和参加体育活动外,每天要参加几小时的农业劳动,晚间,学生们不用忙着写作业,而是根据自己爱好,可以学画、学拉琴。校长要求学生们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能各方面一起发展,因为在这个中学上课的学生们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也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卡梅丽达·辛顿校长的教学思想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吸引了很多学生慕名前来入学,同时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思想活跃、有创造性,考大学的成绩佼佼者多,当时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许多美国名牌大学尤其喜欢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中招收新生。
校长分外热爱大自然,有的时候早晨,她拉开窗帘,发现阳光灿烂,万里晴空,便来到学生宿舍,伸开双臂高声宣布说:“孩子们,我们今天不上课,我们要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于是学生们在校长的带领下或者走进田野、爬上山坡、或者穿越森林、跨过河流,去度过一个愉快的一天。
后来琼·辛顿的哥哥比尔(即中国名字韩丁)回忆起经济恐慌时的情况,深有感慨地说:“当时我对未来的忧虑,至今仍然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艰难的日子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们的灵魂,困惑的情绪像影子似的紧紧地跟随着我,无论如何也甩不掉。”
在那些经济拮据的日子里,卡梅丽达·辛顿表现出她无畏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情怀,她成为这个移民家庭的精神支柱。
起初,这个寡居的女人在一家小学校任教、收入十分微薄,以至于为填饱她的几个子女的肚子,她不得不跑遍集市去寻找价格最低的排骨,购买回来精心煮汤。
比尔·辛顿,回忆起他们的母亲颇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骄傲和怀念,目光里闪动着一束深切的光,他说:“母亲是永远不会为困难所征服的人,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也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每当假日,我和妹妹还在梦中,就听到了母亲的喊声:‘快起,快起来!我们今天去约纽旅行。’于是,我们一个个高兴地跳起来,帮助母亲做准备工作,给马备鞍,装好帐篷、灶具,带上现有的食品和水。随后,一家四口迎着初升的太阳上路了。
“从波士顿到纽约要一个多星期,一路上,母亲有讲不完的故事。每到傍晚,我们寻到一处人家,向主人问候之后,在主人的房屋附近支起帐篷,支起随身携带的灶具,大家一起动手做饭,然后是围着篝火进餐,在月光下游戏。每到这时,母亲会快活地像我们一样,跟我们追逐,跳跃、欢笑,一直到深夜。”
从四五岁开始,琼·辛顿就跟母亲一起去市郊以外爬山,走很远很远的路,锻炼胆量和毅力。
她在母亲工作的学校里读书,上小学的时候,妈妈带着她和小同学们去野外宿营。有一天夜里,天下起了暴雨,雨水从帐篷顶的缝隙往下漏,她被雨声吵醒了。她看着妈妈,妈妈醒着,胸口上垫着一块毛巾,雨水不停地滴在毛巾上,妈妈身子一动不动,只是不时地把湿毛巾里的水拧到地上去。
琼刚要喊,妈妈止住她,悄悄地说:“不要把大家惊醒,要在困难中想办法克服困难。”
以后,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琼·辛顿都会记起那个雨夜帐篷中妈妈的话。
卡梅丽达·辛顿当时在美国是一位较有名气的教育家,她反对填鸭式的死板生硬的教育。她说:“教育的任务不只是培养大脑的记忆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考能力。让孩子们在死背书本、考试时再一口一口地吐出来,这和机器没有什么区别。”她还说过:“人不只是有脑,还有两只手,要让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懂得同时用脑和手去改造世界。”她认为要真正学的快,记的实,就要自己干,强调在实际动手干的过程中学习。
卡梅丽达·辛顿很注意让孩子们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每天下午上完课后,都把孩子们组织到工艺、音乐、美术小组去活动。她让孩子们做工艺品,唱歌、弹琴、画图画。
当时学校在美国东北部的佛蒙特州,那里的山丘上有茂密的树林。在暑假期间,卡梅丽达·辛顿就带领学生们伐木造房。琼·辛顿所在小学二年级的班里有十六个孩子,这些八、九岁的孩子们先细心地观察了自己家庭和学校的房子,然后根据各人的爱好和想象,每人设计一所小但能住人的房子。一张张设计图画了出来,有方的、有圆的,有的还带着阁楼。于是,每一个孩子都亲自干起来,在学校工友的配合下,他们锯的锯,钉的钉,居然造起了十六所各具特色的一幢幢小木房。这些房子耸立在学校附近的空地上,组成了一个造型别有风格的小村庄,而且分别划出“商业区”、“居民区”、“郊区”。

▲ 少女时期的琼·辛顿
后来这些孩子们又自己动手做了小桌椅,自己喂养一只羊,自己剪羊毛做地毯,用水和泥巴捏成碗,用火烧成陶碗。他们在工友的帮助下拉了电线,装上电灯,安好床铺,搬来一样样炊具,装模做样地一家一户地过起日子来。
到了傍晚,炊烟袅袅升起,小房子里灯光灿烂,孩子们在里面嬉闹玩耍,传出来一阵阵稚嫩顽皮的笑声。
这样一来,孩子一边玩耍一边饶有兴致地学会了建房、纺织、畜牧、烧瓷、电工等一系列学科的一般常识。
就这样,琼·辛顿从小在母亲的言传身教熏陶下有多方面的兴趣,她不仅天赋聪慧,而且受到了严格的锻炼,她养成了男孩子那样倔犟、豪爽、勇于开拓的性格。她会绘画、会弹钢琴、拉小提琴,又酷爱爬山、滑雪、骑马、骑自行车,经常去进行露宿野外的锻炼。她的滑雪成绩在州运动会上名列前茅,并准备代表美国出席当年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那届奥运会没能如期举行。
琼·辛顿十四岁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办起新的中学,家里迁到了乡镇。琼·辛顿每天上完课,晚上经常要跟教化学的老师在一起拉小提琴,学化学或者跟他的夫人学美术,练习画油画、速描。
作为一个中学的校长,卡梅丽达·辛顿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学生们能够得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们以能进入这样的学校而感到荣耀,他们喜欢自己的学校,认为有卡梅丽达·辛顿这样素质优异的校长,能受到她的不同寻常的教育和启发,才使他们这些学生们成为最幸运,最快乐的人。
自然,琼·辛顿也感到很幸福,很快乐,因为她每天生活在母亲的身边,能经常得到母亲言传身教,在母亲耳濡目染的启蒙教育下成长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琼·辛顿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对幸福快乐的理解又有所深化,有所丰富。母亲教育她长大要立志做一个对人类社会有用的人,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奉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一九三九年,十八岁的琼·辛顿考入波士顿学院。因为她在中学时便对核物理学发生了兴趣,只是波士顿大学没有这门专业,她便利用两个假期去伊萨卡的康奈尔大学,自愿给几个核物理学家在试验室里当助手,和他们在一起学习修理质子加速器,从此,她开始进入核物理学的堂奥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