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中国历史

黄巢起义:一群被压迫许久的百姓最终在沉默中爆发

发布时间:2023-12-08 来源:知与寻作者:芊芊

\
 


成王败寇
 
在历史书上对于黄巢的描述大多都是杀人如麻,残暴不仁等。例如:黄巢当年带领大军攻打陈州时,曾为了发泄愤怒和吓阻陈州兵偷袭,竟让大齐士兵将俘虏的血肉分食。
 
此等行为放在当时而言自然会引起大多数不清楚情况的的百姓将黄巢视为妖魔,但放在今天而言即便不清楚真实情况,分食同类之事放在动物身上或许习以为常,但出现在人类身上,尤其是在没有大饥荒的情况下,显然并不合常理。
 
可惜历史并不是见证者书写的,而是胜利者写的,虽然黄巢被誉为穷凶之恶之徒,但他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却极具意义。
 
誓死不降却留残暴之名
 
公元875年,曾经繁华的唐朝在时间与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蚀下,最终也难逃灭亡的命运。藩镇割据,朋党倾轧,各地战争不断,饱受战乱、没有活路的百姓终有爆发之时。
 
历史上,人们将此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称之为“黄巢起义”。
 
黄巢本人是山东曹州冤句人,有记载称此人善于骑射、热情豪迈、能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但此人却不善于读书,多次举进士不第。
 
由于出生盐商家庭,黄巢自幼便深受父辈们的熏陶,长大后也干起了贩卖私盐的生意。但在那个时代,像盐、铁那都是属于朝廷管辖的“战略物资”,贩卖私盐虽然利润可观,但一旦被抓到那可都是要掉脑袋的重罪。
 
为了躲避官府追捕,让自己贩卖私盐的生意不被轻易破坏,黄巢开始组织起了属于自己的盐贩武装力量和朝廷当局对抗,同时也让黄巢拥有了一定军事能力和领导能力。
 
当听到位于河南长垣的王仙芝起义后,黄巢也紧随其后在山东老家率领数千人揭竿而起,不久,这两支起义军队便朝着同一方向前进,并沿途吸收当地农民加入,双方会和之后,已发展成为了一支数万人的革命大军。
 
在高度统一的斗争信念下,这股从山东、河南二省出发的革命大军势力不断壮大,并先后在山东、河南、湖北、安徽等地粉碎了唐朝统治阶级的军事围剿。
 
在长达十年之久的坚持斗争中,起义军南北转战十二个省份,腐败不堪的朝廷根本无力招架,最终起义军占领了唐朝首府长安,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成就了中国农民革命史上的空前壮举。
 
然而人性终究是自私的,纵观历史,不为权色,一心为民之人何其稀少。面对唐朝当局的诱降,作为起义军领袖的王仙芝并没能坚守自己的初心,选择向朝廷投降。
 
此举虽遭到了黄巢等人的坚决抵制,可惜,王仙芝在权色的掏空下,起义队伍也早已不再是当初那支为国为民的队伍了。
 
878年,选择归顺的王仙芝和五万多起义军在朝廷的设计围剿下战死,逃过一劫的黄巢则顺势被推为起义军新的统帅。为了不重蹈王仙芝惨剧与展现自己的决心,黄巢自号“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意在冲破唐朝当下的封建统治,割富济贫,均田均产。
 
不久,黄巢便率领剩余十几万起义军横渡长江,先后攻取江西、浙西、福州、广州等地。为争取民心,黄巢率先发起了“舆论战”,四处发布文告,揭露唐朝廷的腐败黑暗统治。
 
有了领头之人,被压迫许久的百姓自然是纷纷跟随,当起义军一路达到东都洛阳之时,军队规模已经达到了夸张的六十万大军。
 
公元881年,起义军长驱直入顺利攻下唐朝首府长安,并迅速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国号为“大齐”。
 
在黄巢的铁血手腕下,唐朝宗室、侯王和其他反动分子被镇压,贵族、官僚的财产则被没收,整个“大齐”气象焕然一新。
 
本以为黄巢会带领“大齐”开启新的篇章,但此时的唐朝虽已穷途末路,但鼎盛时期所留下的辽阔疆域与民间几百年的根深蒂固,导致起义军未能完全消灭唐朝的残余势力,以及迅速将力量扩散到全国各地。
 
因此当唐朝残余势力得到喘息之后,“大齐”很快便遭到了唐朝统治阶级的强力反扑。
 
其中起义军大将朱温更是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将屠刀挥刀向了曾今并肩作战的战友,成为了朝廷统治阶级的忠犬。
 
还没来得及实现远大抱负的黄巢便在内外冲击下,带着余下十五万的起义军撤出长安,在逃亡的路上仅坚持了一年,便因弹尽粮绝最终只能含恨自杀。
 
正所谓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苟延残喘唐王朝虽取回了自己的“宝座”但它并没有从这场劫难中吸取教训,反而将黄巢在战争中犯下的罪孽无限放大,用于掩盖自身的错误。
 
殊不知,一个不懂得变通的秩序都有属于它的保质期。
 
值得一提的是,黄巢起义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所带来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

 
1:提出“平均”打地主,革命之火初现

在唐以前,农民起义虽也曾出现,但大都是打着反对封建王朝的口号,而并没有将普通农民的地位放得太高,也未曾争取过农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平等的权利。
 
反观黄巢不仅首次提出了“平均”的口号,同时还将本是“下等人”的农民放到了一个空前高度,为这群世代躬身于农田之间的庶民争取到了更多的权力和自由。
 
起义军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成功,很大原因在于黄巢提出的“平均”口号。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除非自家亲戚当了皇帝,否则谁当皇帝跟他们实际上没多大关系,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
 
而起义军则通过沿途打击地主、富豪们的手段,将这群平日里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地主、富豪们杀的杀、抄的抄,并将他们的财物和田地房产分给贫苦人民,以此实现“平均”。
 
例如,起义军在福建罗源时,就曾经送给当地群众亿万钱财,在进军长安时的沿途,更是一路将财帛分给穷苦百姓,让百姓们吃得饭,穿得上衣。
 
此举实质性地提升了贫苦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自然让起义军受到了众多百姓的追捧。
 
也正是由于起义军大力打击了唐末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让许多农民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为后世的宋朝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2:割掉封建社会毒瘤,天下寒士入朝堂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话放在今天同样不陌生,更何况是封建统治下的王朝。魏晋南北朝以来,世族门阀靠着祖荫不断繁殖,垄断政治,享有特权,尽管隋末也曾出现过农民起义,但盘根错节的士族门阀制度又岂是一朝一夕能够铲除,待到春风吹过之时,又会重新站出来。
 
统治者不是没有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例如:唐太宗就曾下令编《氏族志》贬低山东氏族的地位,可惜也没能起到什么作用;武则天时代也曾试图打破关陇集团旧官僚对官爵的把持,可由于朋党之争,门阀世族的势力仍然强势。
 
更何况作为利益集团的一分子,没有这帮贵族们的支持,他们这个皇帝的位置也很难坐稳,因此许多事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也正是在这种制度下,贵戚子弟即便是一坨烂泥,也能凭借门第成为朝廷要员,至于寒门子弟即便才华横溢,穷极一生也不一定能入得朝堂。
 
黄巢本人便是因为出身问题多次参加进士考试落榜,这也让黄巢看清了在门阀士族的垄断下,像他这类没有家世的年轻人一辈子也别想有出头之日。


\

 
黄巢起义后,不仅打击地主、富豪,同时为控制政权防止反扑,还大量屠杀了大批封建宗室和官僚士族地主,彻底扫荡了魏晋以来的世族门阀制度。
 
黄巢起义对于统治阶级而言是残暴的,但也正是在黄巢的扫荡下,唐朝固有封建秩序才被彻底打乱,唐末的官僚士族大地主几乎全被摧毁,世族门阀制度被彻底消灭,农民将领才有机会进入新王朝的政治。
 
这也是为何黄巢之后,五代十国时期涌现出来的政权统治者几乎都出身寒微,在选拔官吏之时也更加注重实际才能,而非讲究门第。
 
天下分久必合,乱世出现新转机

变革意味着牺牲和流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数千年的王朝更替之中,牺牲的主力军都是百姓。
 
尽管黄巢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如果没有黄巢起义搅动了这一池死水,即便是经过“安史之乱”打击的唐朝,也会在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三股势力彼此相互制衡,呈三足鼎立之势下,坚持数十年。
 
在这数十年黑暗统治下,天下百姓不知又该受何种疾苦。
 
黄巢起义,不论其他,至少,他拔掉了毒害国家近600年的“毒瘤”,老百姓地位提升了,权势不再被世家门阀所垄断,寒门子弟也终于有了走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尽管权力仍在少数高官贵人的手中,但总好比过一滩死水,让人绝望。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