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19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出桃花源 晓民心解社情 世界领袖必读:全球情绪状况报告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29 00:3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盖洛普年度《全球情绪状况报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悲伤更愤怒更恐惧

2019年04月28日 09:58:56
来源:上观新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昨天你有没有感到悲伤?昨天你有没有觉得愤怒?昨天你经历过恐惧吗?也许,这个世界比你所经历的更悲观。

近日发布的盖洛普2019年度《全球情绪状况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全球受访者在以上三项指数中的得分均创历史新高,这个世界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悲伤、更愤怒、更恐惧。

负面情绪创新高

这项报告是基于140多个国家的15万名成年受访者,通过采集他们的情绪感受而成。自2006年以来,报告每年发布一次。报告旨在衡量全球负面情绪的普遍程度,因此关注的是受访者的无形资产——感受和情绪,并不参考GDP等传统经济指标。

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全球受访者的悲伤、愤怒和恐惧三项负面情绪指标连续两年上升,得分创下历史新高。更不幸的是,尽管全球的压力得分略有下降,但代表整体负面情绪的“苦难指数”也创历史新高。

2018年,近四成的受访者表示,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他们感到很烦恼,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承受压力,还有近三成的人表示感受到生理疼痛。此外,有四分之一的人感到悲伤,22%的人感到愤怒。

过去一年中,战争、政治危机和人道主义突发事件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乍得成为全球负面情绪最严重的国家。位列“苦难指数”前十位的依次还有:尼日尔、塞拉利昂、伊拉克、伊朗、贝宁、利比里亚、几内亚、巴勒斯坦和刚果,其中有7个来自非洲。2017年,“苦难指数”最高的是中非共和国,并未被列入此次调查。

自2014年石油价格大幅下跌以来,乍得经济一直处于严重衰退,生活标准也在中非国家中持续落后;在该国1500万人口中,有600万人口生活在极度贫困中。有72%的乍得人表示,他们曾在去年努力寻求食物供给。此外,在政府关闭网络后,乍得人基本无法上网。

“这个国家的总体得分至少反映出,乍得国内的暴力和基础服务崩溃已经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报告写到。

拉美人更爱笑

好在,也有不那么悲观的一面。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感到愉悦、休息得好、笑了很多次,还有87%的人表示受到尊重。

巴拉圭重新荣登全球最快乐、情绪最正面的国家榜首。紧随其后的有巴拿马、危地马拉、墨西哥、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尽管这些拉美国家都饱受暴力和贫困之苦。

报告称,拉美地区的人民“尽管生活水准不是最好的,但他们很爱笑,比世界其他地方的人都感到快乐”。报告认为,这部分因为当地的文化倾向更关注生活中的积极面。

而在拉美地区之外,印度尼西亚成为情绪最积极的国家。

有意思的是,北欧国家通常都是“快乐榜单”上的常客,比如芬兰、丹麦、挪威和冰岛在今年联合国发布的《全球幸福报告》中位居前四。但根据盖洛普的调查,斯堪的纳维亚人的优势不再,热情的拉美人更容易对生活感到满足。

此外,尽管2018年在全球综合负面情绪得分上创下纪录,但与2013、2014和2015年相比,正面情绪得分也突破记录,意味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情绪上存在不均等。

一些建议

报告认为,这些指数可以让全球领导人意识到,在谋求变革与发展的同时,他们的社会和人民是否心理健康,而这是经济指标无法衡量的。打个简单的比方,美国经济上升,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感到压力、愤怒和担忧。

西北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临床助理教授南希·莫里托指出,精神健康问题跨越国界、宗教、族群等因素,“这是人类状况的一部分。”他还指出,即便在一些没有战争、灾害和贫困问题的国家和地区,那些中产阶级和中上层人士也会感到焦虑、迷茫和无助。

专家们认为,在这个“艰难的全球时代”,每个人都应关注自身情绪健康,在避免直接的身体伤害之外,也可以采取一些小行动来改善自己以及与他人的相处之道。

耶鲁大学情绪智力中心伙伴关系副主任罗宾·斯特恩博士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帮助别人。当你找到一个与导致你压力和不安不相干的事件并给予回报,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都有利,同时也有助于他人。

第二,心怀感激。对你生活中所拥有的和你可以信赖的人,比如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表达感恩。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样做有助于缓解压力。

第三,多理解,善倾听。尤其是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地方,分裂正成为政治的代名词。如果你对别人的意见好奇或不认同,不要马上做出判断,“试着去理解和倾听”,斯特恩说。

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副教授谢杰菲·博伦斯泰因认为,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世界各地的人都需要获得心理健康服务,就像他们需要身体疾病的医疗救助一样。他说,情绪问题应受到更多关注,没有人需要遭受不必要的痛苦,“有了治疗,确实会好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1535

帖子

581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818
沙发
发表于 2019-4-29 09:32:55 | 只看该作者
资本主义制度下,只会越来越悲伤、愤怒、恐惧。自杀、精神病人越来越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4-29 19:48:44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对外政策背后的一大推手

来源:环球时报 | 作者:齐前进 | 时间:2019-04-29 | 责编: 齐前进 中国驻叙利亚前大使

特朗普担任总统三年多来推行一系列政策,极大改变了美国政治生态和对外关系。笔者注意到,这些政策背后的一大推手,是作用不断上升的美国基督教福音派。

美国是个世俗国家,但宗教气氛浓厚,基督教和犹太教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分量。城市乡村随处可见教堂。美国总统宣誓就职,必须手按《圣经》。而福音派是最大的基督教组织,信奉基本教义,推崇个人道德,坚信基督复活和末日审判。福音派教徒有800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4,主要聚集在美国东南部,包括亚拉巴马州、得州和俄克拉荷马,称为“圣经带”。福音派有强烈神权政治倾向,认为美国是基督教国家,政府必须持守基督教信仰,对堕胎和同性恋等问题持坚决反对态度。福音派的主张与共和党的保守主义观点不谋而合,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福音派就与共和党结成联盟。

福音派也是支持特朗普最强有力的阵营。2016年总统大选,超过80%的福音派选民投了特朗普的票,占支持特朗普选民的40%。福音派选民看中的不是特朗普的品行,而是他所属的共和党以及他能够发挥的作用。特朗普胜选后,对福音派以礼报答,奉为座上宾。在特朗普就职典礼上,参加的六位神父其中有四位是福音派。特朗普也兑现竞选承诺,大量起用福音派人士入阁。

福音派对特朗普政府影响力上升,首先冲击美国政教分离原则。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政治与宗教分离以及宗教信仰自由,要求宗教不得干预政治。而福音派不断渗透美国政治,混淆宗教与政治的楚河汉界,加剧美国政治的保守化。当前美国国内民粹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潮上升,与福音派有直接关系。福音派教徒很多是白人,口头上不说自己是种族主义者,但仍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他们把美国眼下出现的经济和社会倒退等问题,都归咎于外来移民和穆斯林,要求政府采取限制政策。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最近指出,“伊斯兰恐惧症”目前正弥漫美国,称自2016年以来,美国有80场政治集会上发表了反穆斯林言论,其中不少出自福音派人士和犹太裔美国人之口。福音派极端人士支持特朗普的“限穆”政策,赞成修建美墨边界墙,驱逐国内的非法移民,甚至要求美国穆斯林向政府登记,取消宪法第一修正案赋予其的宗教自由。种族主义和反穆斯林情绪在美国由来已久,但此种现象目前越来越呈公开化和登峰造极态势,美国自诩的和睦宽容传统将受到严重侵蚀,引发美国内不同阶层和族裔之间的隔阂与冲突。

福音派在外交方面施加的重要影响同样不可小视。推广价值观和拓展利益是美国外交两大基石,而福音派倡导的价值观,构成美国对外传播的主要意识形态。在国际事务中,福音派主要关注其他国家的宗教自由问题,以及基督徒和少数族裔的权益。此外还有全球贫困、气候变暖等问题。其中,福音派影响美国外交的突出表现,是美国偏袒以色列的政策。

福音派根据《圣经》认为,耶稣基督将在耶路撒冷再次降临人间,届时会对世人进行末日审判,伪善的进天堂,作恶的入地狱。而犹太人回归“应许之地”耶路撒冷,是耶稣降临的基础。因此福音派认为支持以色列和犹太人,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在以色列建国问题上,福音派甚至比犹太人自己还坚定。所以,特朗普政府袒护以色列的政策,比以往美国政府走得都要远,包括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把美国使馆迁往耶路撒冷,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拥有主权,推翻与伊朗核问题协议,牵制伊朗对以色列安全威胁。有消息说,几乎每天都有一位福音派人士进出白宫的对外联络室,为以色列和犹太人游说。蓬佩奥今年初访问埃及开罗,发表以遏抑伊朗为基调的美国对中东政策。他在演讲中开宗明义就说道,我是以“一个基督教福音派教徒”身份到访中东的。他还以宗教语言鼓动有关国家参与“正义战胜邪恶”的斗争。

福音派深刻影响美国外交政策,将让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愈加复杂化。特朗普虽声称“美国优先”,采取自顾的外交政策,但在福音派的鼓动下,美国仍不放弃对其他国家在宗教、人权等问题上的干涉,这将导致美国与这些国家产生新的矛盾。福音派怂恿特朗普政府采取更加亲以色列的中东政策,挑战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共识,也将损害美国的大国信誉,并危及美国在中东的地位与作用。把“神”引进以色列与阿拉伯的争端,将使这一本来是人间的现实政治纠纷更加复杂难解,中东地区还会陷入永无出路的无休止动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4-29 19:55:34 | 只看该作者
在美做研究的华人,如何才能避免“被间谍”?
2019-04-29 08:28:13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王婉迪 环球时报记者 张雪婷 刘皓然】“驱逐”科学家、收紧签证政策、限制赴华“委培生”回国就业……最近一段时间,美国政府似乎再次被“间谍执念”触动了敏感神经,出台了一系列不利于华人(华裔)赴美活动的限制举措。与以往不同的是,美国政府的“打击范围”已经从理工、军事等高度涉密行业,延伸至整个科研、学术领域。有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和做科研工作的人员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特殊时期,虽然不可避免碰到海关的“刁难”,但也可以从自身做起,避免被当成“目标”。

数名华裔研究员被解雇

据美国《休斯顿纪事报》报道,全球首屈一指的癌症研究机构——得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前不久以涉嫌盗取美国学术科研成果,对3名研究员予以革职处分。虽然该机构并未对外透露3人具体身份,但可以肯定他们均有“中国血统”,其中两人已取得终身任职资格。

安德森癌症中心“驱逐”科学家一事,其实是受到了“上级部门”的“重点关照”。201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癌症中心5名工作人员进行点名,声称他们涉嫌利益冲突及“未经上报的海外收入”。据了解,NIH是全美最大的生物医学研究资金拨款单位,2018年曾为该中心拨款1.48亿美元。癌症中心一名负责人称,如果不采取行动,NIH很可能拒绝拨款。

美国《纽约时报》称,近期美国政府不断加大警示力度,要各机构重视外部势力攫取美国科研成果的行为——特别要“留意中国人”。去年夏季,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专门在得州为多个学术和医疗机构召开闭门会议,要求谨防“内鬼”,及时上报一切可疑行为。这种由联邦当局亲自下达指示要求科研学术单位谨防间谍行为的会议,在该州历史上堪称“前所未见”。

《休斯顿纪事报》称,不少反对者指出,该调查带有强烈的“种族定性”嫌疑。知情者透露,安德森的内部调查范围远不止5人——在过去一年多中,该机构10名资深华裔科研或管理人员不是辞职,就是退休,很可能是因为无法忍受这种备受歧视的工作环境。

美国人也担忧被审查

留美者可能受到“请喝茶”和“炒鱿鱼”的待遇,而赴美者则面临“签证难”的窘况。据香港《南华早报》等媒体称,除了高科技及科研领域人士访美受限外,中国30名社科学者专家去年赴美前也吃了“闭门羹”,访美签证不是被吊销,就是被“行政复议”。

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的江同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们的专业不太敏感,一般不用担心不给续签或者在海关被卡的问题。“但一些特殊专业,如涉及航天、船舶制造、部分计算机相关的理工科,或者一些生物科学,可能就有这种风险。”江同学称,周围一些中国同学最近因担心“回不来”,放假都不会回国,“反正两三年的时间,可以在美国实习或者旅游”。

出于对中国的高度猜疑,美国连“自己人”也信不过。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分析师丹尼斯·王尔德前不久在参议院一场听证会上表示,美国政府过去常将学生送往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这类带有定向培训性质的“委培生”归国后要为政府效力。尴尬的是,由于本届政府审核标准过于严格,这些学生只因曾在中国生活而无法通过背景审查,明明是政府培养的人,如今却无法为政府所用。也有安全专家认为,升级审核力度合理,不排除有学生被中国“收买”。

从自身防止“泄密”

在安德森事件中,一方面显露目前华人研究员在美国可能受到的不公待遇,另一方面也警示相关人员,在美国做科研如何规避“泄密嫌疑”,保证华人工作者的信誉。对于涉事的几名研究员,虽然没有证据显示他们“受中方指派”,但仍被研究院定性为“违反政策”。

美国绝大多数纯学术研究一般没有过多的限制。在得州某高校工作的陈博士研究领域是数学,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大多数研究本来就是为了推进学术发展,为公众服务,我们都会把成果分享出来,也愿意增加自己在学术界的名声和影响力”。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农业研究的赵博士也表达了相同观点。受访的几名研究员都对华裔员工涉泄密一事有所耳闻,但表示自己并未因是中国人就受到防备和歧视。在一家学术机构工作的陆博士说,解雇事件在美国影响虽大,但也只是个案。日常工作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仍然可以争取到信赖和机会。

但是,学术研究中也存在特定需要注意的敏感专业和保密项目。陈博士表示,他在校时的研究虽然是公开的,但他曾经连续3年在美国国家实验室实习,那里的保密非常严格,“不能对公众开放使用,也绝对不能以任何形式传播出去”。他告诉记者,近些年来,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政策有愈发收紧的趋势,“明显感到外国人进入越来越难,我们的专业圈子相对较小,很希望多吸收一些外来人才,但后两年在那里实习时,发现我原来的外籍上司都被调走了”。

要从自身防止“泄密”,许多在美国实习过或进过研究所的中国学生都有经验。曾在华盛顿一家非政府扶贫组织实习的李常(化名)对记者说,他们在整理数据时常遇到标明“非完整数据”“非最终版本”字眼的文件,“虽然没有实打实写上‘Confidential(机密)’,但实际上就是暂时不能公开的”。一些对英语用语不够敏感的国际学生,很可能就没认识这个问题。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生物化学的周同学也表示,有时特定的实验报告没有最终完善前,一般也不会公开,“这既有保密方面的问题,也是一种对正确的实验结果负责的态度”。

除了在实习或工作中,学生也应该遵守保密约定。尤其在华盛顿、纽约等与美国政府息息相关的城市,很多学生都有机会在课程中深入参观或访问政府机构。曾在乔治城大学学习国际法的小黄对记者说,这种参观有时要求学生不要拍照,“对方也会告知你是否可以署名”。他回忆称,自己为完成一篇涉及美国外交政策的论文,在导师的沟通下采访过几名美国政府相关人士,“采访对象嘴当然很严,但是最好还是询问一下导师,是否写的内容都是可公开的”。

安德森癌症中心一名负责人表示,如果不对几名涉“泄密”华裔研究员采取行动,可能得不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拨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5#
 楼主| 发表于 2019-4-29 19:59: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重磅揭秘:张首晟之死,灯塔国的邪恶面。灏泽异谈  · 公众号  · 2018-12-12 21:5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重磅揭秘:
张首晟之死,灯塔国的邪恶面。
引子:

一名身居科研界顶端,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两国科技差异的天才。
一名一心报国,身居海外却始终致力于为祖国建设科研成果的爱国者。
一名横跨科研和金融两界,麾下公司具备卓越投资眼光的优秀企业家。

在被美国政府的《301调查报告》点名调查;
和被美国FBI约谈审问后;
死亡了。

他的死亡并非是外界盛传的跳楼自杀,
其家庭代表人Sean McCormack更是在事后申明中明确表示,
他的死亡原因“不便于公开”。

值得玩味的是Sean McCormack是美国前官员。

“自由的空气在此飘扬”—张首晟

真的么?




事实上,灏泽作为一名玄学从业者,本不应该对科学界的张首晟教授发表过多的评价和看法,但是这一次的事件却太值得深究,因为这样的学界英才的逝去是每一位国人的损失。

也因为他的逝世中包含了太多匪夷所思和自我矛盾的情节,同时在隐隐之中,灯塔国在幕后所扮演的角色,也始终没被人所揭露和正式提及。

尤其是最核心的几项疑点始终在被灯塔国的媒体所刻意转移:
1 - 未提及FBI对他的审问,还有对其他千人计划华人科学家的审问。
2 - 未提及301法案对丹华资本的点名调查。
3 - 在尚未完成后事的处理,其身处美国的家人就递交了一份漏洞百出的声明。
4 - 未提及他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而基督教徒的重要教义即“不可自杀”。
5 - 未提及在他死后,所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工作由灯塔国直接安排人手交接。
6 - 他的研究课题对“量子计算机”&“可控核聚变”这两项能直接改变世界力量格局的事实被刻意隐瞒了。

其实毕竟在一个连一号首脑都能被利益集团刺杀的国度,为了资本利益谋杀一名无辜的华人科学家也显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虽然目前真相还未完全昭示。

因此,这篇文章,献给每一位中国人与在海外奋斗的华人群体,旨在让读者们明白,灯塔国固然有其优秀之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粉饰的光芒之下必有阴影,且光芒越亮阴影越重。



目录:
1 - 灯塔国对华人群体在科研界的态度。
2 - 关于张教授的生平和他对国家的意义。
3 - 为何灯塔国会有对张教授动手
4 - 张教授之死的致命疑点
5 - 相关案例

延伸阅读:
*为何印度人能更好的进入美国高新科技?
*美国教育体系对华人的排斥
*千人计划被约谈
*美国副总统言论
*阻碍中国制造2025



1 - 灯塔国对华人群体在科研界的态度。

灏泽前几年回到美国游历时,曾与一名昔日大学好友见面聊天,这名好友为印度人,并在毕业后通过多年的打拼,成为了谷歌的一位高层技术管理人员。

当时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为何同样的能力和教育背景之下,华人在美国的科研与IT界的地位,始终比不上印度人?”

颇让灏泽感到诧异的是,这个话题连展开都没有展开,就直接被这位印度哥们的一段话给终结了:
“因为美国的核心科研还有技术领域都始终提防着中国人,唯恐掌握了技术和经验的中国人回去报效祖国,而之所以不提防印度人的原因,则是因为印度本身还远远不具备挑战美国的实力,同时也不像中国这边在各项科研技术上已经拥有了能勉强比肩美国的实力,这一点实力上的差距,其实是能够通过数名领域里的顶尖科学家就能完成弥补甚至完成逆转的。“

请细细品味这一句话,因为这一句话把无数在海外奋斗的华人的辛酸给点出来了,尤其是许多在IT界、科研界、学术界的华人都经历过这样的隐形歧视或者说提防,其原因并非外人所传的“华裔不够开朗、不够能说会道、不够抱团”,纯粹是因为“我们害怕你们的优秀,所以我们不会让你们更成功”。

毕竟在目前全世界的竞争力榜单上,各个领域中唯一能够与美国一争高下的,也唯独中国一家,无论是轻重工业、农业、半导体、航空等等。
至于造成这些竞争力差异的,除了财力还有国际影响力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科技”。

事实也是如此,坐实“灯塔国提防华裔族群”的几个重要证据,可以看一下近几年发生的新闻:
参考事件:
1 - 始自2016年,亚裔美国教育联盟就表示代表美国最高科研水平的常春藤八校,在近几年明显降低了华裔学生的入学率,其中以工科和科研类专业尤甚。
哪怕华裔的SAT成绩比非洲裔学生高出近400分,都无法顺利入学。

2 - 同始自2016年,亚裔细分法案被推出,这份法案中有大量的内容是涉嫌直接孤立和标明“华裔”这一族群的,虽然灯塔国表示这只是在人群上更好区分,但是随之而来的后续却表示事件并非如此简单。

3 - 从2018年开始,美国的新移民政策就开始实施,这之中除了主要针对非法移民的打击以外,就属以华裔遭到的打击面最大。 如果你身边有在美留学或入职的友人,可以前去询问一下,是不是中国人的被查或者说被取消率最高。

4 - 特朗普与2016年上台,并提出针对性的“重返亚太战略”和“对华政策”。



2 - 关于张教授的生平和他对国家的意义。

那么在如此的时代背景下,张首晟教授又代表着怎样的意义呢?

来,我们先聊一下张首晟教授的大致生平:
这名初中时期仅仅凭借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读了两个多月,就以15岁的年龄考上了复旦大学物理系。
随后一路游学德国与美国的顶级学府,并于1993年以32岁的年龄成为斯坦福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他更是这个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同时拥有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狄拉克奖三大奖项的学者,冲击诺贝尔只是时间问题。

这名年轻的华裔教授,在取得了学业上的伟大成就后,同时还开始着力建设属于“中国人的科研圈”,与1999年联合硅谷企业家们共同创办了华源科技协会,并在他家后院开了首次会议。
现在华源已成为硅谷最大的华人科技创业社团,会员多为中美之间的技术领导者、投资者和企业家,福布斯40名40岁以下CEO榜单中也屡屡出现会员的身影。

另一方面,张首晟教授于“千人计划”实施伊始,就作为首批人员加入了其中,也成为了“千人计划”中极为重要的人物,并始终致力于以自身所学报效祖国。

张首晟教授所研究的拓扑绝缘体、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自旋电子学、高温超导等领域,对“量子计算机”和“可控核聚变”这两个全世界主攻的领域都有着巨大影响。

有许多读者或许对“量子计算机”还有“可控核聚变”这两个领域还比较陌生,对于这一方面,灏泽作为一名非科研工作者,只能在科研界友人的帮助下,大致的进行一个概括:
1 - 量子计算机一旦诞生,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实验计算力”将得到阶梯式的飞跃,比如对材料学的研究就能加速数倍,而材料学是军工业的重点板块,掌握的越深 就能够研发出更加先进的军用和民用器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引擎”。
换句话说,量子计算机将让我们国家的战斗机拥有和灯塔国匹敌的实力。

这还仅仅是一个方面,同时其他大量的科学领域都能因此得益,总而言之,量子计算机能极大极大的加强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也能彻底弥补我国在科研领域上的不足和绝大部分弱势。

2 - 可控核聚变则更加恐怖,在某些程度上而言,它代表了从此一个国家将拥有“几乎无限”的消耗性能源。 即这个国家不再消耗需要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巨额能源开支,仅仅凭借可控核聚变产生的几乎无限的电力,就能让整个国家运作起来。

用笑话的口吻来形容就是,美军在伊拉克每年要花掉45亿美金,仅仅用于支付开空调的费用,而可控核聚变的存在意味着全中国的空调可以永远免费开,同时俄罗斯还有中东的主要国家支柱产业“能源”将对中国瞬间失去意义。

由此可见,张首晟教授的存在,大到能够凭借其个人能力和麾下丹华资本来逆转两个国家之间的差距。

大到他的存在,就是举国大计“2025中国制造”的重点核心。



3 - 为何灯塔国会有对张教授动手

这样的特级科研英才,虽然在全世界都是被奉为贵宾的存在,但是如果这名英才将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献给自己的祖国,那他就不是贵宾而是威胁了。

事实上,恶意拘禁“爱国科学家”这样的事件,在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时间为1954年左右,被限制回国的爱国科学家包括:
航天之父钱学森、
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华罗庚,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
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郭永怀,两弹一星元勋,
朱光亚,两弹一星元勋,
张文裕,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
王希季,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火箭探空技术学科和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师昌绪,“中国高温合金之父”,
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导弹控制系统研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些科学英才们被限制回国的核心原因多半是因为美国方面在不遗余力的试图阻止中国研发属于自己的“定海神针”,即原子弹。由此可见,在国家利益面前 道德礼仪从来放不上台面。

因此张首晟教授这样能够在“量子计算机”“可控核聚变”这两个世纪项目做出巨大成就的人物,会遭到灯塔国的迫害,也是顺利成章的事。

因为一旦张首晟教授的成果加速祖国在这两个项目上的成功,彼时美国的大量轻重工业、高精尖科研企业、农业、医疗、军工领域还有其背后站着的行业巨头们都将遭到直接的打击。

至于美国一直赖以配合的美金&石油经济体,也将遭受直接的冲击,且无可逆转。

在这一方面,美国副总统彭斯于2018年10月4日发表的公开对话就有明确态度,包括对“MADE IN CHINA 2025”这一计划的指责和抗议,尤其是阐述了中国此举意图掌握世界上90%的最先进的产业,包括机器人、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等领域,并严厉指责了这一行为将直接伤害美国方面的利益。

就在这段话结束后,大批于灯塔国工作的科学家,只要涉及“千人计划”的,都被FBI约谈,且要求做出妥协和抉择。
这之中以张首晟教授为代表的科研第一梯队,更是经历了数次的审问和谈话,可想其造成的心理压力有多么巨大。

题外话:CIA之所以未涉入的道理则很简单,除非有美方其他本土机构协同,否则CIA不得单独涉足美国境内安全事务。

在今年的11月份,灏泽与在美国的好友聊天时,对方作为千人计划的参与者之一,就表达过如下看法:
为保护对方隐私,就不透露更多细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 - 张教授之死的致命疑点

张首晟教授的死亡,主要有几个巨大的问题值得探究,其中第一项为他的忧郁症,因为目前许多人都把他的忧郁症作为其核心死因,而放弃了对真相的探究。

今天我们当然明白忧郁症的严重性,但是从多方消息打探下来能够明确的是,张首晟教授的忧郁症在与灯塔国的FBI谈话前,其实并不严重。
他不仅能照常展开日常工作,同时还能用非常阳光的精神面貌和同事们开展工作推进。

至于其另外两条传言:
1 - 工作组内人员勾心斗角。
2 - 投资数字货币失败想不开。

也都是属于外行人的臆想,首先别说处于顶级科研团队了,绝大部分的科研机构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人员的矛盾,比如究竟谁应该在论文上排在前,或者究竟是以谁的名义发表。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张首晟教授怎么可能因为这种原因而想不开?

至于其投资的数字货币暴跌更是属于外行人硬要说内行话,灏泽的友人,国内知名币圈和资本圈投资人FELIX亦表示:首先美链的投资成本在丹华的总报表上可以说是忽略不计,因为这个项目根本没有在一级市场募资。
其次丹华的总收益哪怕这段时间有一定的浮亏,但总帐面依然有着近数百倍的恐怖收益。所以因为数字币投资失败而自杀是无稽之谈。

所以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张首晟教授在此前和灯塔国FBI的谈话中,遭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和压力。

另外可以确认的是,张首晟教授位于灯塔国的遗孀和儿子,也有极大的可能遭到了灯塔国的影响和控制。

其中最好的佐证是,其家人并没有任何人参与任何对外言论的发布,而是由一名美国人Sean McCormack作为家庭发言人驳斥了目前对张先生死亡的质疑。
注意 注意 注意:
Sean McCormack的另一身份为前美国助理国务卿。
他于2005年6月2日宣誓就任公共事务助理国务卿和部门发言人,并任职至2009年1月20日为止,是根正苗蓝的灯塔国官员背景。

至于他的对外发言中,还有两项漏洞巨大的问题:

1 - 张首晟教授去世与301调查无关:
这一申明简直可笑,301调查中,张首晟教授和其公司是被明确列为重点针对对象的,而非他们所说的小目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 - 张首晟教授尹抑郁症去世:
但是却并没有表明张首晟教授的具体死因,究竟是跳楼?(已辟谣)还是被他人威吓下自杀? 只是以一句因抑郁症去世而不再做更多详细阐述。
且这份声明是在未经警方深入调查,张首晟教授尸骨未寒甚至未走完葬礼流程就匆匆由一名美国前官僚代为发布,其中细节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目前,较为主观的个人推测认为,张首晟教授的死亡,与灯塔国的恶意调查和施压脱不开关系。
或许他的死亡确实是由本人所实行导致的,但是并不代表这个过程中没有遭到巨大的外力逼迫和施压,而这样的压力和恐吓对于一名抑郁症患者来说是致命的。
更恐怖的是,有很大可能性其家人也处于FBI或者其他机构的监控与限制下。

至于其急于发表对外声明的原因,则很可能是希望借家人名义,阻止外界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千万勿认为这样的判断为阴谋论,因为在美国的外交历史上,这样的政治黑幕远远不止一次。



5 - 相关案例

1 - 约翰·肯尼迪,被杀事件。
因为其政策明显触及当时美国的传统行业巨头的利益,随后被人枪杀,且行刺者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也于48小时内被杀。
至于杀了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的杰克·鲁比,则在监狱里被人下毒杀害。

随后,代表传统行业巨头利益的林登约翰逊成为新任总统。

2 - 911事件。
出去纽约世贸大厦,被攻击的另一目标,五角大楼的情况则扑朔迷离,一方面没有群英汇聚的五角大楼没有出现任何高级官员的伤亡。
同时现场完全找不到任何发动机 机翼 尾翼 等大型飞机极难彻底损坏的大型部件。

随后,灯塔国进驻中东,建立并稳定了美金与石油高度挂钩的新利益模式。

3 - 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爆发前,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已经收到来自美国海军情报官劳伦斯·萨福德中校破译的日本联合舰队向珍珠港开进的详细情报。

但为了让美国拥有加入远东战场的理由,并进一步瓜分战后利益,美国并未积极做出应战准备,只是把太平洋舰队最主力的三艘航母调走。

随后,便是为期极端的太平洋远东群岛战役,还有两颗原子弹换来的日本这一被阉割的赚钱机器。

4 - 卢西塔尼亚号事件
在一战末期,为了加入瓜分欧洲的盛宴,美方故意让豪华游轮卢西塔尼亚号驶入当时德军的海域,结果自然是被德国潜艇击沉。

很快,美国便以此为借口,派出近175万军队登陆法国参与到一战之中,并谋得巨额战争暴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6#
 楼主| 发表于 2019-4-29 20:11:20 | 只看该作者
吴丹红:热点事件处理不能“和稀泥”
环球网  04-2906:17

近日发生在上海仁济医院的一场风波,受到持续关注。一位疑似插队的患者,据称被医生打伤后报警,警方对没有按要求接受传唤的医生采取了一定的警械约束措施。包括医师协会在内的声援者,认为警方不够尊重医生,执法方式简单粗暴。而质疑该医生者,则认为患者被打成轻伤,却不追究医生的刑事责任,是“刑不上大夫”。患者是预约就诊,还是插队,这应当是不难证明的事;包括医生的行为有没有造成患者多处骨折,该承担什么责任在内的疑点,目前没有看到详细的解释;医生抓后又放,也不了了之。没有任何一方承担法律责任,每一方却都觉得自己冤。整个事件的舆情朝着偏负面的方向在发展,社会效果不佳。
我们记得,2009年“福建南平医患冲突事件”,村民因术后并发症死亡,家属要求医院赔偿,双方大打出手,多人受伤。经当地政府协调,村民获得赔偿,而医生选择集体上访。2014年“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双方对羊水栓塞造成死亡的理解不一致,对赔偿数额协商不成,演化成旷日持久的矛盾冲突。
在类似的情绪对立案件中,其实并不难区分责任方,但如果有关方面忌惮处理结果会伤害到某一群体的情感,或是迫于舆论压力而选择了“和稀泥”,貌似顾全大局,一团和气,实则是为了早点息事宁人,结果把事实变得模糊不清,责任变得模棱两可,进而使矛盾进一步升级,造成群体撕裂,危及社会和谐稳定。原本有理方因为自己的权益没有得到合法维护,会在事件中感到屈辱,加剧不满;原本无理方因为违法没有得到惩罚,会认为自己有法外特权,甚至进一步在舆论中伤害对方。看上去“各打五十大板”,实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决不是法治的处理方式。
在一个传统的威权型社会中,“和稀泥”式的处理方式,可以获得最大的边际效应。由于信息传递的封闭和单向,不区分责任,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情绪,风险是可控的,不确定性就是稳定。
但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中,“和稀泥”式的处理方式,则会让双方的负面情绪发酵,再通过自由而流畅的网络发散传递,放大为群体矛盾,不确定性就是不可控的风险。
法治一定是强调事实,区分责任,并且在准确认定事实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处置,哪怕是针对其中的一方,也是有理有据,以程序的正义展示出来,让人心服口服。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在处置突发性敏感案件时,以迅速、及时、公开、透明为原则,结果服众,堪称典范。而类似仁济医院事件这样的案例,存在给我们展示一个相对负面示范的可能。
中国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的基本准则是“定分止争”。定分,才能止争。如果这种智慧变成了“和稀泥”式的小聪明,那么可能问题看似得到了解决,实则埋下了社会心理层面的负面后果。这种后果如同一个个病灶,一旦有相关热点事件诱发,就会即时发作,形成破坏性的累加效应。既有的规则和秩序会因为“和稀泥”式的处理方式而遭到破坏,而规则一旦被破坏,就会产生“破窗效应”。这是在迈向法治的进程中,不可不防范的。(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疑难证据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7#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09:36:16 | 只看该作者
戴庆成:“占中”应该给北京带来什么启发?

早点

港澳突搜

五年前香港发生的“占领中环”运动,到上周三终于有了阶段性的了结,两名主要发起人戴耀廷和陈健民皆被判入狱16个月。这个判决在香港社会引起了不少争议和反省,但对北京当局来说,“占中”所带来的反思不应该只限于此。

回顾香港的民主发展历程,普选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争论不休。虽然立法局曾经在1991年引入直选议席,但由于中英政府对1997年主权交接出现分歧,香港民主步伐并没有因此而加快。97年回归初期,香港政治和经济混乱,社会批评小圈子选举过度保护了商界利益团体,要求普选的呼声也日渐升温。

眼见香港社会在普选议题上纠缠不清,中国政府在2007年12月首次明确提出了香港普选的时间表:2017年第五任行政长官的选举可以由普选产生,之后立法会全部议员也可以经普选产生。这次决定被视为北京当局首次承诺为香港普选特首设下实行时间,意味着香港普选步伐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理论上说,社会必须先就采取哪种普选模式达成共识,订出清晰的普选路线图,然后才能订下普选时间表。但由于香港社会多年来对普选模式的意见不一,要达至共识并不容易,北京最后决定变通,先订出普选时间表,再寻求港人对路线图的共识。

当时北京的这个决定,可以说是务实、灵活的。若坚持“先图后表”,只会拖慢香港政制发展的步伐;反而“先表后图”是采取先易后难的思维,可以使得普选早日落实。可现在回头一看,北京此举无意中也为日后的“占中”播下了种子。

最近我刚好在重温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据他描述,法国大革命发生在旧君主制度最繁荣的时期,路易十六推行的财政、赋税政策与他的前任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温和的。此时的路易十六对穷人的苦难体现出“真正关心”,这种现象也是以前找不到的。

托克维尔就此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当时法国的经济即使称不上繁荣,至少也处在了发展和转机的阶段。统治阶级与下层人民间的矛盾并没有激发到必须革命的程度,政治上相对开明,“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托克维尔的答案是:此前法国人民对未来无所期望,现在人们对未来无所畏惧,一心朝着新事物奔去,“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大意是,路易十六的改革给予了民众不合理的期望,一旦改革未能带来预期的结果,社会动荡就会愈演愈烈,甚至爆发革命。

这个景象和最近20年的香港可以说是极为相似。港人追求普选并不是回归后才出现,但在过往,由于中央政府一直没有明确的答允普选的时间表,港人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无可奈何。直到2007年北京当局为香港普选时间表“一锤定音”后,大家都认定了香港一定会有普选。

我清楚记得,在2007年之后的几年,香港全社会对普选的讨论到达了高峰,弥漫着一股乐观的情绪。社会上出现不同平台让市民讨论和辩论不同的普选方案。一些建制派人士甚至私下称应让不同背景的人士都可以参选。大家似乎都忽略了在现实中,北京才是在香港普选议题上扮演最关键角色。

后来戴耀廷提出“占中”,意图向中国政府展示政治肌肉,反而令北京有所忌惮,全国人大在2014年8­月31日对关于香港普选办法做出的决定,等于关上民主派人士参选特首的大门。泛民支持者由此愤怒地认为被北京欺骗了。之后学生发起罢课,引发79天的占领运动。

期间,我采访参与运动的港人,大部分人都提到同一个参与“占中”的理由:北京07年的决定让他们以为香港普选有望,后来的“八三一”决定是言而无信,将之前的承诺全部撕烂。“占中”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北京在某个程度上让香港人对普选产生过高和不现实的预期,结果失望越大反弹越大,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占中”结束后,香港普选的大门再次关上。但无可否认,香港社会上要求重启政改的声音仍然存在,如这次“占中”案件判决之后,民间又涌现了一股要求特区政府重启普选的呼声。然而,北京有了前车之鉴,还敢再次给港人一个过高的期望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8#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09:40:22 | 只看该作者
于泽远:“铐走医生”风波仍有疑问待解
时间:2019-04-29 07:4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早点

蓟燕春秋

上海仁济医院发生的警察“铐走医生”风波,经过网络发酵,警方解释和媒体对有关当事人的采访,基本事实已浮出水面,但仍有疑问待解。

这起风波的大致经过是:4月24日,上海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赵晓菁在接诊过程中,因一名患者和其家属要求加塞(插队)而拒绝为其诊断,并与患者家属发生肢体冲突。患者报警,警方赶到医院后,将患者一方带走调查,并要求赵晓菁也去派出所接受调查。赵晓菁则要求给等候病人接诊完毕后再去派出所接受调查,遭警方拒绝。双方在肢体接触后倒地,警察给赵晓菁带上手铐押至派出所。

网络视频显示,一名警察试图架走身穿诊治医服的赵晓菁,赵晓菁抗拒,导致双方摔倒在地,另一名警察上前给赵晓菁带上手铐,几名医生护士上前劝阻,现场一度混乱。

几名全副武装的警察在医院候诊大厅用手铐强制带走一名正在给病人看病的医生,原本就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而且网络消息还称,赵晓菁是仁济医院名医,他拒绝患者强行加塞,是为了维护正常的接诊秩序,结果被人诬告,又遭粗暴对待。

网络视频和消息一经流出,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大多数网民为赵晓菁抱打不平,指责警方执法粗暴,甚至冤枉好人。中国医师协会也发布声明,称“尊医重卫”不只是一句口号,对医务人员慎用械具也是“尊医重卫”的应有之意。

4月26日傍晚,上海警方通报了“铐走医生”事件经过,内容与网络传言有很大出入。

据警方通报,患者是根据预约找赵晓菁复诊。当天早上10时30分左右,患者根据复诊预约,到仁济医院挂号就诊;中午12时50分左右排到时,赵晓菁提出要调取CT片,双方约定患者下午3时30分再来就诊;3时30分左右,患者一方被告知须继续等候。患者家属坚持不肯离开,与赵发生言语争执,赵欲将患者家属推出诊室,双方发生肢体冲突。

从双方发生肢体冲突前的过程看,赵晓菁和患者一方都没有多大的过错。赵晓菁作为名医,接诊时忙得不可开交,不能完全按时给患者看病也不难理解。而患者按照约定时间就诊,并非无故加塞,被屡次拖延肯定心生不满。矛盾既已出现,如何化解才是根本。

但双方都选择了非理性的化解方式:患者家属选择拒不离开诊室,必然影响医生工作;医生选择将患者家属推出诊室,难免导致肢体冲突。结果,双方在诊室打起了架,将矛盾升级为治安事件,导致警方介入。

从警方通报看,这场架还打得不轻。经验伤,患者家属右侧第10根肋骨骨折,右侧第9、11根肋骨疑似骨裂。如果伤情是由赵晓菁所致,赵晓菁恐怕难脱故意伤害的嫌疑。警察要求赵晓菁到派出所接受调查,实属合理合法。

不过,经过各方协调,这起风波似乎已趋向平静。赵晓菁和当地警方接受了媒体采访。赵晓菁承认自己不了解警方执法流程,警方则表示警察比较机械地按照法律条款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方式,没有有效避免矛盾的升级。

中央政法委下属的微信公号“长安剑”前天发表文章说,警方与赵晓菁已经达成了互谅互让的共识。在医生心里,警察“始终是保护者”;在警察心里,对医生的“敬业精神表示敬意”。

但还有一方的声音也不应忽略,那就是患者及其家属。尤其是:患者家属的肋骨骨折到底是怎么回事?患者一方是否与赵晓菁达成和解?有网民称,患者家属骨折是旧伤,还有网民称骨折是患者家属自己造成的。真相到底如何,公众显然还需要一个比较权威的说法。

毋庸讳言,在这起医、患、警三方卷入的风波中,患者方是相对的弱者。正因如此,他们的声音也很重要,他们的合法权益也需要得到平等保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9#
 楼主| 发表于 2019-5-1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潘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怎么破?“以小为大、以下为上”
2019-05-01 11:13:50  来源:士者弘毅  作者:潘维

  【原编者按】本文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为陶元浩同志著《社区兴衰与国家治理》一书所作的序,已收入潘维教授的新著《士者弘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士者弘毅》是潘维教授继畅销10万册的《信仰人民》之后的又一思想文集,包括师友追忆、文化自觉、社会主义三部分。作者忆陈瀚笙、张培刚、浦山等学术大师,生动风趣,娓娓道来,有真性情。作者谈文化与政治,则以深邃的思考、清新的史观、直击人心的语言探讨了政学两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党如何组织社区居民办好养小、送老等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党政体系如何根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何提高都市的治理能力?为什么大学要培养理想主义?科技工作者的国家认同有什么意义?
  


  很高兴为陶元浩同志的这本《社区兴衰与国家治理》作序。这本书的原型是作者2014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通过的博士论文。元浩2011年入学,提前一年,仅三年就完成了博士培养计划,并获中共中央党校教职。四年后的今天,那本论文在认真修改增补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全面阐述了中国社区的变迁,讨论了涉及社区的几乎所有重要话题,必将在有关专业的参考书目里获一席之地。作为当年元浩修习博士学位时的指导教师,我对他的成绩当然感到高兴。
  


  在理论上,这本书探讨的主题非常重要。如果变动标题的文字次序,把《社区兴衰与国家治理》改为《社区治理与国家兴衰》,读者会更容易了解其意义。其实,这本书第一章末节的标题就是“王朝兴衰与社区兴衰的内在逻辑”。
  除了理论意义,探讨这个主题的现实意义更显而易见。为理解和改造现实而研究中国社区变迁是元浩写作博士论文的初心。而今,改善我国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任务,是中国的显学。人们不是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生活而工作。由于工作社区主要由市场主导,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指的主要是居住社区的治理。居住社区是社会的载体、秩序的载体、文化和道义的源泉,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绝大部分需要和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社区不仅分成工作社区和居住社区,还分为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当然还有城乡结合部正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社区。城市居民区基本没有经济功能,但乡村社区本质上是经济社区。当年在乡村强行要求政企分开,而今值得反思。在城市社区里,党的工作集中在工作社区,而居住社区日益成为一盘散沙,全社会的文化和道义标准急剧下降,更值得我们反思。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主要体现为在每个具体的居民区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权力和能力。党在哪个居民区丧失了这样的权力和能力,党就在哪个居民区丧失了执政权。国民党的执政权不是在1949年10月1日丢掉的,而是早就没了,甚至从来没有真正得到过。当中国9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农村包围城市”和“支部建在村上”的政权争夺意义就十分明显了。
  “党”与“政府”不同。政府在本质上是科层体系,而党在本质上是扁平组织,为的是感知每个社区里群众的具体利益,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成人民,保障人民的权力和权益,让人民自己解放自己。所以,中国共产党拥有近9000万党员和近500万基层组织。科层体系里的党员仅有不足800万。因为执政,因为要办国家建设的大事,党需要强大的科层体系。然而,党的生命力主要来自散布于每个居民区的党支部、党小组,来自科层体系外的8000多万普通党员。
  古今中外,没有任何国家的科层体系能单独治国,治国的基础都是人民自治。如果党的千千万万个支部丧失了(动员、组织居民的)功能,党的执政权就成为空中楼阁。如果党的科层体系与基层支部自下而上的权力形成关系断裂,自上而下的权力行使过程里就难有“群众路线”或“人民利益”,党本身就蜕化为空中楼阁,自拉自唱、自我繁殖、少数人为少数人进行“顶层设计”。
  世上最长寿的科层体系是天主教廷。教廷科层体系历一千数百年迄今不衰,新教信众远不及其半数,原因有三,皆属不断的“自我革命”。(1)强调基层组织是教会生命,善款发还基层,使教会/教堂覆盖尽可能多的居民点、贫民窟;(2)为保障信仰和使命感,领导教会/教堂的教士们不蓄私产(即不结婚生子);(3)以自下而上的权力来源来保障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不忘初心”。
  


  共产党因为有“社会革命”的长远任务而需要长期执政。然而,执政久了,“大事”办多了,就走向科层化、官僚化,某些革命者蜕化为丧失社会革命理想的法条主义者。若没有不断的“自我革命”,官僚化意味着党变成科层政府,入党就是为了当官,于是8000多万普通党员成为党的点缀,党就消亡了。
  “不忘初心”,坚持走群众路线,不断推动社会革命,就需要党的“自我革命”,以小为大,以下为上。第一,党的核心使命是通过党员和基层支部把群众组织成人民,推动社会革命,建设美好社会。第二,群众社区生活里的“小事”重于国家建设的“大事”。小事办不好,大事就逐渐办不成了。第三,党的基层支部重于党的科层体系。人、财、物向基层倾斜,每个党员的党费应主要用于该党员居住的社区,让每个党员的使命与光荣具体化,让每个共产党员的邻居感到身边的党踏实可靠,感到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谦虚和无私。
  


  “以小为大、以下为上”的道理不是没有根基的理论,而是我国经典治国理论的主要部分。《周易》有两个著名卦象,分称“否”和“泰”,成语“否极泰来”就源于这两个卦象。三条阳爻在上、三条阴爻在下是“否”,是大凶之象。官员以政绩谋升迁,属天然上升的乾阳之气。百姓过日子彼此斤斤计较,属天然下降的坤阴之气。将上升之阳置于上、下降之阴置于下,双方就背道而驰,所以卦辞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相反,乾坤倒置,三条阴爻在上,三条阳爻在下,双方则相会相交,就是“泰”,是大吉之象,卦辞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因此,百姓生活的小事比国家建设的大事重要,扁平的基层组织比科层体系重要。科层体系谦虚谨慎,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上,以小事为大,就有国泰民安。中华老祖宗在三千年前的《周易》时代就精彩地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深刻道理。
  “以小为大、以下为上”是党的“自我革命”。自我革命为的是保持“初心”,保持社会革命的理想。何为社会革命?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在其著名的五千言《道德经》里就区分了“天之道”与“人之道”。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他告诫执政者要“损有余以奉天下”。顺应中国社会既患寡又患不均的实际,在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现实里,融合道家与法家,儒家提出了小康方案:将整个社会塑造为成员平等的“大家庭”,以家庭伦理为纲常规范全国上下,以家庭伦理推广出“家国同构”,使百姓在“家国”中以社区为单位互帮互助、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中华“以德治国”的本源,融合了市场和法治,却在政治上高于市场和法治。儒门弟子不仅要塑造现实的小康社会,还有建构“大同”社会的长远目标。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力为公,天下大同,就是消灭私有制的共产社会。
  


  为了社会革命的理想党要长期执政,党就必须以群众路线为自己的生命线。这群众路线也是中国传统思维。老子称,“上善若水”,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的道理有三个。第一是“利万物”,而非重在利高贵。第二是趋下、“处众人之所恶”,总往高贵所不耻的卑下地方去,艰苦朴素,与底层群众在一起,不以琴棋书画、诗酒茶花的鉴赏力为荣。第三是“不争”,谦虚谨慎,顺势而为,“俏也不争春”。上善若水,只要位居于上,保持“上善”就不可能。水往低处流,可人要往高处走,所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我国千千万万个微观的居民社区是下,是“众人之所恶”。在这些藏污纳垢的微观世界里蕴藏着我国最宏观、最壮丽的政治——13亿多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借题发挥,发了一堆关于党建的感慨,既想说明社区研究的意义,也以此向出版了第一本著作的陶元浩同志致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5-2 11:31:00 | 只看该作者
“大讨论”和“黄背心”反衬法国社会分裂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金锋 时间:2019-04-3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时三个月的“全国大讨论”后,法国“黄背心”运动和法国民众终于等来总统马克龙的正式回应。他承诺降低所得税,不再关闭农村学校和医院,改善退休金制度,还列出包括关闭国家行政学院和缩小议会规模等一些“考虑”事项,备受关注的财产税也被放进“待考虑”之列。“黄背心”人士的第一反应是:失望。

这场规模巨大的“大讨论”由总统发起,旨在回应“黄背心”运动的诉求,要“为法国的未来”问计于民。但矛盾的是,作为整个事件原初推动者的“黄背心”运动,却几乎被排除在讨论之外。有评论形容“大讨论”是马克龙为弹压示威运动赢得时间的“烟幕弹”。笔者在与法国各界人士交流中清晰感受到,他们对“大讨论”能带来什么实际结果多有怀疑。巴黎一家智库的负责人称,“最终还是一场‘全国大秀’”。笔者印象也是,法国人对“大讨论”比较关注,但对到底有什么结果不太关心。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唯有“黄背心”人士例外,他们很在乎政府的态度。“为什么让我们等5个多月不给答复,而圣母院刚着火马克龙总统就立即表态,5年内修复?”“为什么巴黎圣母院拥有一切,悲惨世界却一无所有(借用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比喻社会严重分裂)?”“黄背心”急切等待着“大讨论”的结果。

实际上,官方的“大讨论”和“黄背心”运动关注的议题高度一致,集中在税收、生态环保、国家治理和民主制度等方面,但双方却有话题无对话,信任鸿沟不能弥合。

“黄背心”运动在法国官方话语中是“乱民”或“公共秩序的破坏者”。被认为是最有影响的法国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的列维甚至把他们比作纳粹分子,认为“黄背心的骚乱不是政治表达”,就连闻名全球的齐泽克也宣称,“黄背心”运动是毫无目的的混乱。在巴黎中心地区,有市民希望“黄背心”不要再闹下去了。人们近来注意到,周末去巴黎市中心地区参加游行示威的人离开现场后就很快脱下黄背心,不希望被“城里人”识别出来。看上去,主要起于城市边缘和外围、进入巴黎市中心法国政治要地的“黄背心”,正在退回他们的边缘地带,在繁荣的巴黎他们不受政府、知识界和富足市民的欢迎。

民主与秩序

在政府、媒体和知识界一致的反暴力声音中,也夹着一些对黄背心的同情,“他们不采取暴力,就很难引起注意。”在象征巴黎繁荣和法兰西文明的香街地区发生的暴力骚乱,给巴黎留下了新的景象:奢侈名店旁边站着全副武装的宪兵守卫,布满闻名世界景观的大街上反恐士兵在巡逻,每至周末,核心街区和交通受到封锁。此巴黎非彼巴黎了,它让人无法不联想起这座象征现代工业文明和优雅生活的城市也有着革命暴力传统:1789年的大革命,1848年革命,1968年“五月风暴”,每一次都伴随大规模群众运动。源自巴黎的一波波革命浪潮曾经波及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就像它每一季的时装和奢侈名牌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那么,历史会如何记录“黄背心”运动?它会是数字互联时代革命的雏形吗?又会怎样影响到欧洲?

“法国人生活在天上,可自己总以为是在地狱里,游行抗议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位大学文学教师很习惯了法国的“革命传统”和“抗议习惯”。但,这次“黄背心”运动似乎与以往很不同。

政治分析人士认为,这场运动是法国第一次“无组织”“不结盟”“非传统”的运动:它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固定的成员和公推的领袖人物,一切都在互联网上无形而迅速地聚合,示威者在虚拟网络空间找到真实存在感,成了自己意见的主人,而在传统的意见空间,他们充其量是被评论被判断的对象。

“黄背心”运动既不靠左派,也不沾右派,而是自我组织、线上动员、结构松散,但直指法国政府和总统本人,从抗议政府提升燃油价格演变成一场要打倒马克龙的“倒马”运动。它不理睬各种建制力量的引诱利用,也因此被推到与各派传统精英的对立面上,受到冷遇和谴责,尤其受到知识精英的口诛笔伐,这是历次“革命事件”中少见的现象。它与以往示威者多是通过罢工罢学等方式表达诉求不同,其参与者都是利用周末业余时间游行示威,显现出工作关乎他们的生计,他们是在为生活抗争,而不仅仅是把游行示威当作一种寻求生活刺激的体验方式。

关于法国中产阶层贫困化的数据和分析已很多,“黄背心”运动或是一次还在演变中的现状表达。他们借助雨果名著,打出“悲惨世界”的口号,形容自己的处境。这样一些数据也在说明着现实中矛盾不断积累的社会状况:官方统计披露,2014年前法国警察自杀人数多年年均44人,此后上升至55人,而今年至今就已经有29人,即每4天就有一名警察自杀,警察从业人员自杀率高出其他行业高达36%。这可能是不断增强的社会压力向警察传导的结果。

民生与民心

一边是底层民众的“黄背心”,另一边是总统的“大讨论”,如何平衡两端而不使国家和社会滑向分裂和混乱,考验着法国各领域权力精英们的智慧。“大讨论”一开始就把“黄背心”排除在外,意味着平衡还没出现就失去了机会,对立在所难免。根本还在于民生民心和对民生民心的感受与态度,圣母院的大火刚一扑灭,高调的修复计划和慷慨的捐献就出来了,但在底层的“黄背心”们眼中,这却是对他们生计诉求的藐视,被解读为是马克龙“劫贫济富”的结果,让富人们借机炫耀。

须知,包括巴黎圣母院在内的欧洲古老教堂不乏上百年的建设历史。百年历史,是点滴积攒民心和信仰的过程,现如今要在五年内借助巨富豪商的慷慨解囊重新搭起曾矗立几百年的高塔不难,难的是怎样把民众的信心高高竖起。马克龙总统刚宣布“大讨论”结果,但最关心这些结果的人群“黄背心”运动已经失去信心,他们认为总统“根本不想纠正他的政策”,宣布的内容“令人非常失望,太含糊不清”。

对“黄背心”而言,等来的不是他们期待的,对法国政府而言,期待的还没到来。而且从目前舆情看,马克龙总统宣布结果之时,可能也是新一波骚动之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