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92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青长:潘汉年冤案的历史教训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20:4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潘汉年得以平反 谁的报告和陈云登高一呼起重要作用

2020年01月21日 05:21:23
来源:孟话历史






原题:罗青长:潘汉年冤案的历史教训

难舍黑白

潘汉年同志是我们情报战线曾作过杰出贡献的优秀战士、领导人,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前辈。   潘汉年冤案的发生,是我党的历史悲剧。对此应当历史地分析。同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   建国初期,党内发生了高岗、饶漱石反党分裂活动的严重事件。这件事对毛主席震动很大。过去毛主席是很信任高岗的。毛主席对陕北党组织评价很高,说陕北是我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由于陕北根据地创始人刘志丹与谢子长早已牺牲,高岗贪天功为己有,居功自傲,个人野心膨胀,建国后背着中央、背着毛主席想依靠苏联在东北搞独立王国。毛主席对此非常恼火。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揭发批判高、饶分裂党的罪恶活动,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要求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提高维护党的团结的自觉性。但高岗拒绝党的教育,于1954年8月自杀,自绝于党和人民。1955年3月21日至31日的全国党代表会议,讨论了关于高、饶反党联盟的报告,开除了高、饶的党籍。在讨论中,一些曾受过高、饶影响,或是和高、饶有过某些牵连的人,先后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同时交代了自己的一些问题。毛主席对此表示充分肯定,并说,高级干部本人历史上如有什么问题没有交代的,都应当主动向中央讲清楚;会上没有来得及讲的,或是不能在会上讲的,会后还可以再想一想,写成材料;现在把问题讲清楚,我们一律采取欢迎的态度;尤其是里通外国的问题,都得向党交代,否则罪加三等。当时党内政治气氛很紧张。

在这个背景下,潘汉年向华东组组长陈毅谈了1943年被李士群、胡均鹤挟持去见汪精卫的经过,并且将写好的材料托陈毅转交中央。陈毅感到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就直接将材料转送毛主席,毛主席大笔一挥,批示“此人从此不能信用”。

另一方面,当时在审查饶漱石时,发现上海市公安局在开展对敌斗争中存在一些问题,不仅同饶漱石直接有关,而且同潘汉年有牵连。而此时,我们国家内部肃反工作刚刚开始,由于潘汉年过去长期从事对敌隐蔽斗争,经历复杂,又是党的高级干部。这两件事就成了被怀疑为“内奸”的起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潘汉年就被逮捕,由政法机关审理。   这并不是哪个人的事情。有的人不了解情况,怀疑与江青、康生等人有关,其实并不是那样。当时江青根本没那个地位。至于康生,他当时并不在中央,是山东分局书记,1957年才调回中央。江、康插手潘案也是以后的事。所以发生潘案的直接原因还是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其实,过去毛主席是很赞赏潘汉年的,30年代潘汉年同福建十九路军和广东陈济棠以及同南京国民党的谈判,毛主席都是参与领导或直接领导的。延安时期潘汉年发回的电报,毛主席都看过。潘汉年做的几项重要工作,如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等情报,策反敌伪工作,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等,中央都知道。

毛主席多次称赞上海的情报工作。“七大”时,毛主席曾经表扬过上海的地下工作,对刘晓、潘汉年都称赞过。进北平后,中央在考虑开展外交工作时曾议论要潘汉年担任驻英国大使。可见中央过去对潘汉年很信任。因此,主要是当时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造成了这个冤案。

潘案发生后,反映很多,说情报部门出了个内奸、反革命,对情报部门的同志压力很大。当时情报部、公安部和监察部正分别在北京召开全国会议。有一次,三个会议在公安部大礼堂联合召开大会,周总理到会讲话。他首先谈了要依靠人民,依靠群众。他说,你们三个部门分工不同,但基本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同敌人、同坏人作斗争。要相信绝大多数的人,党内绝大多数党员是好人,坏人是极少数。无论公安也好,情报、监察也好,一定要相信绝大多数的人是好人。要依靠绝大多数好人同极少数坏人作斗争,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他又谈到潘汉年案件,周总理要大家不要紧张,说,潘汉年的事情,你们紧张什么?我同潘汉年交往的历史最长,关系最深,我都不紧张,你们紧张什么?当时周总理也只能讲到这个程度,主要是要稳定大家的情绪。   当时我兼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我报告潘汉年从1939年到1948年的来往电报都在,许多事情中央都知道。周总理要我告诉李克农,组织一个小组,查一下解放前潘汉年和中央来往文电的有关档案,搞一个审查报告。这个小组的成员有总理办公室秘书许明,公安部12局局长狄飞,我任组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们三个人检查了1939年3月到1948年8月潘汉年与中央来往电报和有关记录文件,按年月日排列,潘汉年怎么报告的,中央如何指示的,搞了3个月。根据档案材料,当时潘汉年所做的工作,如打入日寇内部,利用李士群等,中央都是知道的,档案中都有记载。而且当时采取革命的两面政策,中央也有指示,是完全允许的。中央对他的工作也都是肯定的。

经过审查,由李克农出面于1955年4月29日向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写了正式报告。报告列了7个疑点,建议中央进一步审查。这几个疑点问题,后来都完全弄清楚了。当时提这几个问题,实际上是陪衬,因为既然是审查,当然不能不提疑点。   接着,报告提出了有力的五大反证:(一)是中央一再有打入敌伪组织,利用汉奸、叛徒、特务进行情报工作的指示。(二)潘利用袁殊、胡均鹤、李士群,利用日本驻港副领事刻户根木和小泉都有正式报告。(三)潘汉年提供了决策情报:(1)关于德国进攻苏联时间的准确情报,他在1941年6月13日报告说苏德战争一触即发,延安于6月20日收到。(2)苏德战争爆发后,日军究竟是南进还是北进的情报。(3)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情报。这是当时延安,毛主席、党中央都是极为关注的问题,是起了决策作用的战略情报,得到了中央的好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组织机密一直未被泄露,直到上海解放。如关于上海武装起义的事。日本投降后,中央曾一度决定要搞武装暴动,解放上海。当时上海党组织反映可以干。

毛主席开始也同意这个决定。但两天后,心里感到不踏实,就召集会议,提出重新考虑。他说,上海工作不错,里应外合,可以占领上海。但占领以后怎么办?根据当时情况,上海周围只有部分地方武装,新四军主力来不了。即使占领了上海,以后还得退出。大革命时期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也占领了上海,但蒋介石一来又失败了。毛主席说服大家立即发电报给上海,停止武装起义。这个决定,正是毛主席的伟大之处。

潘汉年当时是上海行动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这件事前前后后潘汉年都是知道的,而国民党一点也不知道。如果消息泄漏出去,我们上海的党组织还不是被一网打尽?潘汉年经管好几部秘密电台,知道许多机密,但都未出事,怎么能说他是内奸呢?

至于说上海“二六”轰炸是他利用国民党的秘密潜伏电台提供的情报,陈云同志说,那是连起码的常识都不顾了,国民党在上海统治那么多年,连杨树浦发电厂在哪儿还不清楚,还用你给他指目标啊!

(五)潘所属的重要关系,当时还正在起着绝密的现实作用。是毛主席、周总理所知道的。李克农的报告,有理有据,十分有力,结论是潘汉年虽然有疑点,但根据大量档案反映的事实,请中央予以重视,慎重考虑潘汉年问题。   但在当时情况下,“左”风越来越盛,这个实事求是的报告并未引起中央的重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同志建议重新复查潘案时,这个报告才发挥了作用,成为潘汉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重要依据。中纪委领导同志说,李克农当时写出这样的报告是冒风险的,是很不容易的。

潘汉年得以平反,陈云登高一呼起了重要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大批冤假错案被平反,潘汉年一案的复查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中纪委对潘案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当时任中纪委书记的陈云对此十分重视,亲自调阅了有关材料。陈云说,当时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代表和主管同国民党接触的有三个人:王明、康生和我,如今只剩我一个了。我再不说话,没有人知道了。陈云还说,我要开刀动手术,结果如何不知道,我相信潘汉年必将平反。


当时党内有人也有不同看法,认为别人都可以平反,但潘汉年不能平反,主要就是抓住潘汉年见汪精卫的事。其实中央早在1935年就有打进去,拉出来,实行革命的两面政策的决定。潘汉年利用汪伪关系开展工作,都向中央请示或汇报过。见汪精卫是在李士群、胡均鹤突然挟持下发生的,当时已无法请示。这次会见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东西,潘汉年所说的也仅是应付之词,以后也并没有进一步的接触。会见后我党在政治上、组织上没有受到任何损害。当然,由于许多原因,他长期没有能向中央讲清楚,有过错。经过认真、细致的复查,中央于1982年8月正式发出文件,为潘汉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潘汉年冤案,是一个历史悲剧,是沉痛的教训。邓小平说过,党的历史上犯过右的错误,也犯过“左”的错误,但“左”的错误对党的危害更大。后一代人可能不大体会邓小平这一讲话的意义。其实这不是随便说说的,潘汉年冤案就是一例。我们都是有亲身体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0

帖子

48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1
沙发
发表于 2020-1-31 17:56:11 | 只看该作者
谢觉哉同志

谢老最后说:“潘汉年案是很复杂的,涉及中央许多重大机密,直接领导潘汉年的是周总理和康生,许多事情毛主席也是知道的,对潘汉年的处理,是党中央定的。毛主席早有指示不判死刑。人不杀,就好办了,是非功过,总有一天会弄清白的。”

谢觉哉生于1884年,是清末秀才,和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并称“延安五老”。在1959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当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首席大法官。到了1962年,这位年近八旬的首席大法官,却遇到了一件棘手的案子,当事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潘汉年。

潘汉年也是一个老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担任中共秘密情报战线的负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上海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1955年3月下旬,出席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期间,在谈到高饶问题时,毛泽东说,高级干部本人历史上如果有什么问题没有交代的,都应当主动向中央讲楚,否则罪加三等。潘汉年于是在4月1日向陈毅讲了1943年奉党之命与李士群接触时,曾与汪精卫见面,并向中央写了书面材料。毛泽东看后批示:此人从此不能信用。第三天,潘汉年被捕。又过了一个半月,妻子董慧被捕。

关押七年之后,中央于1962年决定对潘汉年案进行审判,命最高人民法院刑庭庭长曾汉周、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审判组组长丁汾和助理审判员彭树华三人组成合议庭,审理此案。丁汾和彭树华到关押潘汉年的秦城监狱,用一个月时间查阅了全部案卷,发现对潘汉年的主要指控,如在国共谈判中投降国民党,投靠日本特务机关,与汪伪勾结,包庇反革命分子,向台湾提供情报,都站不住脚,于是提出了八点质疑,向曾汉周汇报。三人达成共识,又向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吴德峰汇报。最后向谢觉哉院长汇报。

谢老听完汇报以后说:“你们辛苦了。你们对潘汉年案卷材料看得很仔细,提出了你们的看法,很好。不过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最高人民法院是搞不清楚的。德峰同志跟你们说过了吧,潘汉年案是中央交办的案子,我们只是办理法律手续。”最高人民法院不负责案件事实审查。

谢老见几位神情茫然,就问彭树华:你读过王勃的《滕王阁序》吗?有两句话是这样说的:“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贾谊这样有本事的人,又处于圣主汉文帝时代,也遭遇这样不公的待遇,这说明什么?无非是说天下没有绝对公平的事,好人也常受冤屈。梁鸿博学多才,路过洛阳时,见宫室侈丽,作了一首《五噫歌》,被奸臣诋毁,只好改名换姓,逃到边陲,为人舂米为生。在东汉初期这个所谓政治清明的时代,梁鸿这样有才华的人却遭遇这等不平之事,失志如此,又可奈何?

谢老最后说:“潘汉年案是很复杂的,涉及中央许多重大机密,直接领导潘汉年的是周总理和康生,许多事情毛主席也是知道的,对潘汉年的处理,是党中央定的。毛主席早有指示不判死刑。人不杀,就好办了,是非功过,总有一天会弄清白的。”

谢老接着谈到宋代的岳飞,说他积极主张抗金,但却被诬蓄意谋反,被宋高宗杀害了。难道当时没有人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吗?当然有人知道。但在当时,宋高宗一意要与金人议和的情况下,试想谁人救得了岳飞?明朝书画家文征明很有见识,他为秦桧翻案。岳飞冤死风波亭后,当时及后人都一致痛骂秦桧奸贼,指斥他是谋害忠良的罪魁祸。而他说秦桧的能耐,只是善于迎合宋高宗一己私欲而已。岳飞被害,秦桧罪在不赦,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宋高宗赵构。岳飞的功过,后人已有评说,也无须再议宋高宗和秦桧谁是罪魁祸首。我只想说明一点,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生的事情,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和特殊原因,不是无缘无故的。

谢老最后说:“潘汉年案是很复杂的,涉及中央许多重大机密,直接领导潘汉年的是周总理和康生,许多事情毛主席也是知道的,对潘汉年的处理,是党中央定的。毛主席早有指示不判死刑。人不杀,就好办了,是非功过,总有一天会弄清白的。”

司法不独立,首席大法官面对钦定的冤案也无可奈何。这就是谢老内心深处的痛苦。

1963年1月9日,潘汉年被判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病逝,终年87岁。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病逝,终年83岁。

1977年4月14日,潘汉年含冤去世,终年71岁。

1979年2月24日,董慧病逝,终年61岁。

198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告潘汉年无罪,8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

如今,有关此案的绝大多数当事人都已作古,只有彭树华健在,也已85岁高龄,他写成《潘汉年案审判前后》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记下了这段耐人沉思的往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0

帖子

48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1
板凳
发表于 2020-1-31 18:04:30 | 只看该作者
毛主席早有指示不判死刑。人不杀,就好办了,是非功过,总有一天会弄清白的。”

潘汉年
人物简介   潘汉年,早年负责文化统一战线工作,是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主要从事统战、国共谈判、投诚等工作。1943年,潘汉年电报请示饶漱石后去见了汪精卫,但他为将此事告知毛泽东,1955年被打为“国民党内奸”,饶漱石也受影响被逮捕。潘汉年收监后被永远开除党籍,并判处无期徒刑,且于1977年病逝,死后墓碑化名“肖淑安”。1982年8月,潘汉年沉冤昭雪,恢复名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人物生平
  潘汉年(1906—1977),江苏宜兴归径乡人。
  1906年1月12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革命军报》总编辑,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左翼文化总同盟中共党组书记、中共江西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兼地方工作部长等。
  1936年, 任中共与国民党谈判代表。
  1937年9月,任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上海等地领导对敌地下斗争和开展统战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潘汉年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共上海市委社会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等职。
  1955年4月3日, 因“内奸”判刑。
  1977年含冤病逝。临终前与爱妻董慧女士软禁于湖南茶陵米江茶场(湖南省第三劳改场)。
  1982年8月,中共中央平反昭雪,公开恢复潘汉年名誉。

潘汉年子女
  在历史记录上,潘汉年虽然有两位夫人,但是潘汉年子女却真的是一个都没有。潘汉年的大半生都在为共产党做事情,感情上经历过包办婚姻,被戴过绿帽子,也遇到了真爱。但是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潘汉年子女在历史上没有记录。

潘汉年案历史真相
  1953年春,中共中央正酝酿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党的八大,考虑国家体制、中央及国家领导机构人选调整的问题。然而此时发生了高岗、饶漱石搞反党分裂活动的严重事件。高岗和饶漱石以为争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机会到了,在1953年夏的全国财经会议上,高岗散布谣言,攻击刘少奇、周恩来,制造党内纠纷。会后,他又以休假名义到华东和中南活动,企图在一些高级干部中煽动对中央的不满情绪,饶漱石则配合高岗进行反刘少奇的活动。中央和毛泽东发现了高岗等人的不正常表现,并在1954年2月召开七届四中全会,批判了高岗等人的问题,并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之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分别召开了关于高岗问题和关于饶漱石问题的座谈会,揭发和对证他们阴谋活动的事实,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挽救。但是高岗以自杀自绝于党和人民。1954年3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通过《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开除了高岗、饶漱石的党籍并撤销他们所担任的一切职务。因饶漱石曾任华东局书记分管华东暨上海市的公安工作,于是审查饶漱石时便涉及到了上海公安局副局长杨帆和曾分管上海公安局工作的副市长潘汉年。于是一些捕风捉影的人便认定潘汉年、杨帆与饶漱石有“反革命”关系,开始把矛头指向潘、杨二人。
  凭着长期地下隐蔽工作积累的经验,潘汉年已察觉到灾难到来前的血腥味。但他坚信自己是清白的。不久,他到北京参加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他决心把事情说清楚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然而他万万想不到,这次北京之行便是他悲剧的序幕。
  直到1982年中共中央为潘汉年平反时,才真相大白。他的主要“罪状”是:
  第一,1936年在国共谈判中“投降国民党”。
  第二,“投靠日本特务机关”。
  第三,“掩护大批特务、反革命分子”。
  第四,“供给敌人情报,导致二六轰炸”。
  已成为“内奸”的潘汉年被囚禁在那间布置舒适的监房里,每日的“工作”便是写材料,有自己的,也有别人的,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在铺着地毯的监房里,潘汉年内心十分孤独,材料也不知写了多少遍。慢慢地,潘汉年开始思索,这究竟是一次错误还是别有用心的人的阴谋?当夜深人静时,他会想起过去的岁月,想起朋友和妻子。他哪里知道,由于受他的牵连,妻子董慧也被关进了监狱:曾经和他工作过的、甚至有点联系的人也被关押、审查。潘汉年一案株连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同期的“胡风反革命集团”。
  1981年3月,中纪委开始对此案进行复查。中纪委调阅和详细研究了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原中央专案办公室关于潘案的全部材料,并查阅了中央档案馆和中央有关部门的有关历史档察,又向几十位过去与潘汉年一起工作过的同志作了调查。特别是李克农1955年向中央报告中列举有关潘案的五条反证,引起了人们重视,成为复查、平反的有力线索和重要依据。中纪委有关负责人在阅读李克农的报告后,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克农同志写出这样客观的报告是很不容易的。平反潘汉年的问题,李克农功不可没。
  经过一年零5个月的努力,终于以确凿的材料证明原来认定潘汉年是“内奸”的结论根本不能成立,应予否定。

潘汉年汪精卫
  在淮南工作期间,潘汉年担任华中局社会部长、联络部长等职,主要负责上海、南京一带敌占城市的对敌隐蔽斗争。
  他坐镇小王庄统一部署,全盘规划,在宁、沪、淮间,建立了一个秘密交通图,使许多重要情报经过分析、研究后及时告之党中央及其他部门。1943年秋,被饶漱石派到上海调查日伪军在江南的清乡计划和具体部署。潘汉年发动情报人员,查知汪伪江苏省长李士群有观望之态,便经党中央同意前去做策反工作。李士群原先也是中共党员,曾任过周恩来的警卫员,但他后来被捕叛变成为汪伪特工头目,臭名昭著的“七十六号”魔窟就是他一手操作的。他深知汪伪政权不稳固,于是四面观望,左右逢源。在潘汉年反复劝导下,李表示愿意将功赎罪,并详细介绍了敌伪清乡部署情况。此外,李士群说汪精卫的南京政府并不巩固,极想拉拢组织一个参议会,猎取政治资本,叫潘去见汪精卫。时潘汉年与李士群奔汪公馆。后。潘汉年回到根据地,准备向华中局饶漱石汇报此事,但他看到当时“抢救运动”中乱整人的现象,未将此事汇报。

历史评价
  潘汉年同志的一生,是有大功于党的统一战线事业的。他对党忠诚、原则坚定,才华横溢、机智果敢,所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范围最广泛,包括文化、军事、政治、经济方方面面,并始终战斗在第一线,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艰巨任务。在深入开展团结党外朋友,争取中间势力,特别是开展上层统战人物工作方面,潘汉年同志成绩卓著,表现出高超的政策水平、卓越的组织才能、一贯的民主作风和真切的朋友之情。
  1982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向全党郑重宣布:把潘汉年同志定为‘内奸’,并将其逮捕、判刑、开除党籍,都是错误的。”《通知》宣布:“撤销党内对潘汉年同志的原审查结论,并提请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撤销原判,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党籍;追认潘汉年同志的历史功绩,公开为他恢复名誉。凡因“潘案”而受牵连被错误处理的同志,应由有关机关实事求是地进行复查,定性错了的应予平反,并将他们的政治待遇、工作安排和生活困难等善后问题,切实处理好。”中共中央高度评价他的一生,指出:“潘汉年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他忠实执行并多次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对党的文化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特别是在开展对敌隐蔽斗争方面,曾经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有很大功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0

帖子

48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1
地板
发表于 2020-1-31 18:10:28 | 只看该作者
旷世英才潘汉年的最后岁月:死后用化名立碑
来源:人民网 2005年09月17日22:35
我来说两句 (0) 复制链接打印 大中小
  旷世英才潘汉年的最后岁月:死后用化名立碑

  2005-09-17 06:41:25 人民网海南频道

  1975年5月29日,湖南省茶陵县江茶场来了一对名声很大的犯人———潘汉年夫妇。将潘汉年夫妇从北京秦城监狱移到湖南省的劳改单位,是中央专案三办的意见。5月27日,由公安部十五局所属的专案组和秦城监狱共同派人,“解押”潘汉年从北京乘坐1次列车,于29日清晨到达长沙,稍作停留,便与3天前先期赶到的潘妻董慧,乘汽车赶往江茶场。潘汉年夫妇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年九个月。

  派出所所长找回《鲁迅全集》

  江茶场位于茶陵县城以东七公里处的米筛坪。这天下午3时,潘汉年夫妇到达茶场,住进场部事先安排的两间小平房。这幢红砖白瓦的小平房,原为场部干部的男女洗澡间,一大一小,共有二十五平方米,屋外五米是热水间,左边是干部食堂。安排潘汉年夫妇住在这里,场部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初的打算是在犯人的狱房旁边单独盖两间房子,图纸也画好了。后来考虑到潘汉年是中央单独立案审查的重点对象,属敌我矛盾,却是毛主席明言“不能杀”的知名人物,公安部的信函中有“安置”的文字,当然他们不能和其他犯人住在一起。可还得考虑置于监管视线之内的问题,于是决定腾出这幢洗澡间。

  潘汉年来时只随身带了牙刷、毛巾等日用品,其余的衣物和书籍之类随后托运。可是过了十来天,东西仍未寄到。潘汉年找到甘副场长,反映了内心的焦虑:行李中有一箱《鲁迅全集》和一批诗词手稿,尤其那套《鲁迅全集》箱子上的四个字,是蔡元培先生手写后刻出来的,他视之如命,一直放在身边。甘副场长决定由派出所副所长张孟良速去省城火车站查找,查找的结果是行李被寄到了湖北省一个叫“茶岭”的地方。场部当即要他赶往湖北。张副所长前后花了五天,才把几个木箱带回茶场。潘汉年向甘副场长等人连声道谢。

  “你的劳改任务就是照顾我”

  对潘汉年夫妇来说,这次移狱湖南,最让他们高兴的是,两个人能够在一起!他与董慧在秦城监狱是分别关押的,咫尺天涯,整整八年多了,两人还没有照上一面。丈夫太挂念妻子!妻子也无时不在心中思念丈夫!现在能够终日厮守,还有什么比这更喜悦的?

  此时的潘汉年年已七旬,身体羸弱,且患有多种病。然而有董慧在身边,他感到心情愉悦多了。他知道自己政治前景十分黯淡,他最大的企盼就是能够与妻子在一起,在相互依偎中了此残生!

  潘汉年比董慧大12岁。1937年“七七”事变后,出身香港名门望族的董慧,和许多立志于抗日救国的热血青年一样,来到向往已久的延安。193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董慧由党派回香港,在潘汉年领导下从事谍报工作,两人志趣相投,从恋爱到结为伉俪。

  但时光流逝,此时的董慧,下肢行动已不大方便,外出要拄拐棍或坐轮椅。每天清晨和傍晚,推着妻子在周围散步、聊谈,成了潘汉年最大的日常任务。以至于董慧几次对他开玩笑说:“你的劳改任务就是照顾我。”

  董慧的日常生活大多数由潘汉年照顾。每天的饭菜,由潘汉年从食堂打回,冷水、热水由他打来;晚饭后的散步,由潘推着轮椅。特别是场部放电影,潘汉年总是推着妻子早早地来到场部大楼的坪地。更多的时间,潘汉年和董慧坐在平房里,或两人轻轻絮语,回首往事,或潘汉年阅读报纸、书籍,董慧静静地陪坐一旁。根据茶场场部派去帮助料理生活的黄菊贞老人回忆:潘汉年夫妇常在一起喁喁低语,好几回她只听清了“延安”两个字。

  真挚悼念毛主席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噩耗传开,举国悲哀,各地自发地举行了各种方式的吊唁活动。茶场场部在礼堂布置了灵堂,组织干部职工向毛主席像鞠躬、默哀。

  那几天,场部的主要领导忙得不可开交,没有注意到潘汉年夫妇。9月10日下午不到两点,才从家里出来的甘副场长,被站在小平房门口的潘汉年叫住了。显然,潘在这里等候了一阵时间。他以试探的语气问道:“甘场长,我们想去礼堂参加吊唁毛主席的活动。”

  甘本义思忖开了,这样的要求不好加以拒绝,便点头应允。

  随后,潘汉年推着轮椅上的董慧来到场部礼堂。他俩都换上了洁净的素服,胸前扎着纸做的白花。在催人悲痛的哀乐声中,潘汉年扶着步履蹒跚的董慧,来到毛主席遗像跟前,先是三鞠躬,然后低头默哀。两人的眼眶里泪水晶莹。潘汉年的喉头有些哽咽,声音也有些沙哑:“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在场的干部和职工完全被两位老人对毛主席的真挚感情感动了。

  到了天安门广场召开追悼毛泽东主席大会,场部组织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现场转播,宣传处的同志正在调试全场唯一的9黑白电视机,潘汉年进来了,对场部政治处主任说:“这台电视机太小,把我那台拿出来给大家看。”潘汉年有一台从北京带来的苏制16彩色电视机,由于拆散装箱有所损坏,拿到礼堂后,图像有些模糊,但音质好,画面也大,让更多的同志看到了隆重悲壮的大会实况。潘汉年也同大家一起,坐于较前的位置,从头看到尾。

  在毛泽东主席逝世后的日子里,潘汉年更加沉默寡言,常常独坐一处凝神沉思。

  默默遥对井冈山

  小平房的正面对着劳改三队的茶叶园,逶迤的茶岭后面是一片农田,放眼眺望,隐约可见远方的天际横亘着绵延的群山。潘汉年以他丰富的地理知识,意识到茶陵地处湘赣边界,这儿又是偏东,一定离井冈山很近。有一天上午,他从场部会计张玉香家门口路过,看见张坐在檐下打毛线,便对这个平昔总是对自己尊敬有加的会计问道:“这儿离井冈山不远了吧?”张玉香回道:“井冈山?近着哩。”潘汉年道:“我估摸着不算远。”“是呀,您是怎么知道的?您老去过井冈山?”潘汉年笑了笑,摇摇头,说:“我是从毛主席著作上读到的,《井冈山的斗争》这篇文章中,好些地方讲到了茶陵的情况。要是有条件,我很想去井冈山看一看。”

  与潘汉年居舍仅有十余米之遥的甘副场长,以及他的爱人、茶场副教导员黄春莲等人,看到潘汉年常常独自而坐,面对茶园,也就是井冈山的方向,一副满腹心事的样子。是的,白云苍狗,世事多变。一些稍微了解潘汉年经历的人,都会对他最后的悲惨境遇感叹惋惜。

  以心换心获真情

  潘汉年夫妇移狱江茶场,生活上获得了秦城监狱不可相比的照顾,但政治上仍旧受到严格的管制。潘汉年没有公民权,不可自由通信,未经湖南省公安厅批准,不能离开茶场去任何一个地方。董慧虽有公民权,有通信的自由,可是每发出一封信,都要受到省劳改局审定,在江茶场也有内定的干部加以监视教育。尽管这样,场部的干部、职工对两个近于老态龙钟、行动上有些巍巍颤颤的老人,给予了一种越来越浓烈的同情和敬重。

  熟悉史料的同志,讲到潘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几次功绩,建国前后身居要职的情况,大家意识到:潘汉年是个不可等闲视之的人物。名气归名气,必要的监管还是不能少。可潘汉年还是有一定的自由度,他到场部商店买东西,总是站在柜台边的人群后面,让其他人一一买完,才上前去,买完东西含笑点头致谢。他到圩场上向农村妇女买鸡买蛋等,总不要人零钱,人家追上前,他恳切地说:“不用找了。”场区常有江苏的逃荒农民,闯进来讨钱讨物。潘汉年出手大方,有一次把一张十元钞票递给对方,对方见了竟不敢接,他微笑地说:“给你的,拿去吧。”潘汉年看到场部食堂炊事员万亿林生活困难,几次把成色尚新的衣服送给他。潘汉年觉得自己太闲,又干不了别的劳动,便到场部机械厂木工车间捡木渣刨花送给食堂当柴烧。他和董慧每月有生活费100元,这标准在当时是一般干部的两倍,而他们除了必要的花用,每个月都要积余七八十元。他主动提出由场政治部代为保管。

  场部考虑到董慧下肢行动不便,为减轻潘汉年的负担,选派了职工或干部家属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最早上他们家的是万亿林,接着是黄菊贞,后来换成王芝兰。场部医院的贾玉英医生时常来到小平房,问候潘、董的身体状况,送上药品。潘汉年去食堂打饭,大家主动让他先买,炊事员李光明、王福香总是把菜的情况介绍给他。逢到场部看电影,人们看到潘汉年推着轮椅上的董慧走过来,纷纷起身把最好的位置让给他们。就是甘副场长的老母亲,也时常走进小平房,与潘、董坐下聊谈一阵。潘汉年与董慧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极为宝贵的人世真情,这让他们饱受痛楚的心灵有了几分宽慰。

  死后只能用化名立碑

  “四人帮”倒台,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也给潘汉年夫妇带来了欣喜的曙光。那几天,潘汉年的精神格外振奋,董慧也高兴得丢了拐杖走路。场部领导来看望他们,潘汉年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江青这个人,我很了解……”董慧也乘兴说:“老潘这个人,政治上比较敏感,他早就预料‘四人帮’为非作歹,必定自取灭亡,果然得到应验。”

  然而这时候的中国依然笼罩在“两个凡是”的雾障之中。在怀着强烈的企盼等待了三四个月不见动静后,潘汉年病倒了。由于南方气候潮湿,他得上了类风湿病,双脚浮肿,伴随而来的是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疾病,使他生活上不能自理,被送到了场部医院。

  以茶场医院的医疗条件,当然无法使潘汉年好转。贾玉英等医生向潘汉年提议:转到省城大医院去治疗。然而这件事不但场部决定不了,就是省劳改局、省公安厅也得通过公安部向中央有关部门请示。如此经过一层层审批,一拖就过了近两个月,直到1977年3月中旬,才得到准许潘汉年去长沙治疗的通知。3月24日,他由救护车送往长沙。

  3月24日傍晚,救护车抵达长沙。潘汉年住进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4病室,住110床。14病室是高干病房,省公安厅考虑到有利于潘汉年的治疗和护理,不宜用真名,使用了他过去用过的“肖淑安”一名。

  医院经过对潘汉年的全面检查,发现这位沉疴在身的孱弱老人,不仅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还患有多囊肝,并且有消化道出血、肺部严重感染等严重病症,贫血,高烧不退,吃不进食物。医院对症下药,20多天连续进行输液,终不能遏制病情的恶化。至4月初,潘汉年的病情更严重了,进食即吐,全身浮肿,睁不开眼。医院除使用冻干血浆进行输血外,还动用了特效药,仍不起作用后,只得通知省公安厅:病人情况危急,速让家属来见。因为他常在半昏迷状态下,口里喊着:“婆婆(指董慧)在哪里?我要见她!我要见她!”

  潘汉年被送到长沙治疗,作为妻子的董慧,连看望、陪同的权利也没有。自3月24日救护车将丈夫载走后,董慧常常喃喃自语,泪水长流。直到4月13日晚上,才得到通知:让她明天去长沙。4月14日下午,董慧赶到长沙,到了医院一进病房,就与躺在病床上的潘汉年抱头痛哭,连医护人员亦为之落泪。夫妇俩哭了一阵,还是潘汉年提醒妻子不要再哭。董慧哽咽着对丈夫说:“你安心休息,要有信心,病会好的。”

  潘汉年抬手揩去眼角的老泪,对妻子回道:“我听你的,你也去休息一下。”就在董慧离开后两个多小时,当晚7时15分,潘汉年停止了呼吸,一代旷世英才含着满腹的冤屈别离了人世。这一年,潘汉年享年71岁。董慧闻讯,有如炸雷击顶,号叫一声昏厥过去……

  4月17日,潘汉年的遗体在长沙火化。有关部门将其骨灰葬于长沙市南郊金盆岭墓地西侧的半山腰。董慧要求在墓前立碑,但只能用“肖淑安”一名,她只有含泪点头同意。

  历史还死者以清白

  潘汉年的后事料理完毕,董慧回到江茶场,更为寂寞孤苦。场部领导同情这位命运多舛的老人,选派职工家属王芝兰照料她。王芝兰知道董慧很喜欢孩子,常把刚上中学的女儿刘海燕带来陪伴她,有时候与之同睡。聪明伶俐的海燕果然给老人带来了几分欢乐。

  董慧在深深怀念潘汉年的同时,没有忘记为丈夫的平反纠错疾呼呐喊。她连连给中央有关部门、给专案组写信,呼吁复查潘的历史问题。她还几次询问场部领导:“我什么时候恢复党籍?”因为她被捕入狱前,只是宣布“停止党籍”,并未宣布开除,这一点她很清楚。

  董慧的不幸遭遇牵动了她亲族的心。1978年5月,她的弟弟董锡权携妻子,受旅居美、英、澳等地亲人的委托,从香港来湖南看望董慧。董锡权原打算直赴茶陵,可是被有关部门挡住,说只能在省城长沙聚面,董慧只有带着王芝兰来到长沙。姐弟在湖南宾馆聚首的五天里,董锡权于第三天极为庄重地表达了海内外亲人的心愿:恳求董慧回香港家中治疗。董锡权动情地落下了热泪:“人生一世,兄弟姐妹一场,我们得尽点责任。姐姐,同我们去吧。”

  董慧缓而有力地说:“你们的情意,我心领了。我不能离开,因为你姐夫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我不能让他沉冤莫白,有污一世英名呀!”董锡权不觉潸然泪下,缓缓地说:“在我们兄弟姐妹一群人当中,你和姐夫的成就最大,因为你们出生入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竭尽了自己的力量。这让我们也为之荣幸!你暂不回去,切要保重好自己,我们以后再来看你!”

  董慧点头回道:“你们放心,我会保重的,我相信光明就在前面!”董锡权含泪点头,并对妻子说:“我们与姐姐多照几张相片,带给海外的亲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相继传出了中央准备为彭德怀、陶铸等人平反昭雪的消息,这给了董慧很大的鼓舞。她接连不断地给中央有关部门和一些相熟的老同志写信,呼吁为潘汉年的冤案平反。由于思想上的高度紧张,她在前些年就患有的精神分裂症复发了,常常在睡梦中惊呼:“老潘复活了!老潘平反了!”有时候就像同潘汉年叙话那样自言自语,尔后痛不欲生地哭泣,直到全身发抖,昏厥过去。

  1979年春节过后,董慧的血压急剧上升,场部医院采取了最大努力的急救措施,终于回天乏术。2月24日,董慧脑溢血抢救无效,以60岁的终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董慧死后不久,历史终于还他们以清白。1982年,中共中央为潘汉年平反昭雪,潘的骨灰从瓦坛子中取出,移入骨灰盒,与董慧的骨灰一起被送到北京,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来源:新闻午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0

帖子

5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81
5#
发表于 2020-2-1 10:43:47 | 只看该作者
甘肃扶贫好 发表于 2020-1-31 17:56
谢觉哉同志

谢老最后说:“潘汉年案是很复杂的,涉及中央许多重大机密,直接领导潘汉年的是周总理和康生, ...

地板说:
“谢老最后说:‘潘汉年案是很复杂的,涉及中央许多重大机密,直接领导潘汉年的是周总理和康生,许多事情毛主席也是知道的,对潘汉年的处理,是党中央定的。毛主席早有指示不判死刑。人不杀,就好办了,是非功过,总有一天会弄清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上海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1955年3月下旬,出席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期间,在谈到高饶问题时,毛泽东说,高级干部本人历史上如果有什么问题没有交代的,都应当主动向中央讲楚,否则罪加三等。潘汉年于是在4月1日向陈毅讲了1943年奉党之命与李士群接触时曾与汪精卫见面并向中央写了书面材料毛泽东看后批示:此人从此不能信用。第三天,潘汉年被捕。又过了一个半月,妻子董慧被捕。”

  这里产生如下问题:
  1¸“许多事情毛主席也是知道的”中,这个“许多事情”包含“1943年奉党之命与李士群接触时,曾与汪精卫见面”吗?这又产生问题:潘汉年此述为真吗?如果为真,那么1943年至1955年长达12年之久,发出“党之命”令的经办人是谁?经办人要求潘汉年汇报过吗?从毛主席一贯作风,及“潘汉年于是在(1955年)4月1日向陈毅讲”,及“不判死刑。人不杀,就好办了,是非功过,总有一天会弄清白的。”可以推定:毛主席不知道潘汉年“1943年奉党之命与李士群接触时,曾与汪精卫见面”。


  2,“潘汉年于是在4月1日向陈毅讲了1943年奉党之命与李士群接触时,曾与汪精卫见面,并向中央写了书面材料。”
注意:这是一句话,特有意思!意思产生在逗号与句号。
“潘汉年…向陈毅讲了……与李士群接触时曾与汪精卫见面并向中央写了书面材料
  也就是潘汉年当年就“向中央写了书面材料。”
  再看“潘汉年于是在4月1日向陈毅讲了1943年奉党之命与李士群接触时,曾与汪精卫见面”“并向中央写了书面材料,毛泽东看后批示:……”
  把逗号变为句号把句号变为逗号就是:
  潘汉年(1955年)4月1日向陈毅讲了“曾与汪精卫见面”的事,并在1955年“向中央写了书面材料。”


  3,“直接领导潘汉年的是周总理和康生”
《刘少奇年谱》
  1943 年1 月 12 日 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国共谈判问题。刘少奇提出,敌后工作以安全为第一,工作为第二。提议派刘晓、潘汉年到中共中央华中局搞敌区工作。会议决定:刘晓担任中共中央华中局敌区部部长,在不妨碍敌区工作原则下兼做根据地工作;潘汉年为中共中央华中局情报部部长。
《周恩来年谱》
【1943 年 1 月 12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会上讨论国共谈判问题。毛泽东说:据恩来、林彪来电,国共谈判现在的中心问题是, (一)是否以何、白“皓电”及国民党中央所提方案为基础; (二)是否答应以李先念部移动与山东于学忠部移出山东为交换条件。会议决定:移防事实上难办到,理由是走不通,由毛泽东电复。
《毛泽东年谱》
  1943 年1月12日 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在讨论国共谈判问题时, 发言指出: 据周恩来、 林彪一月十日来电, 现在中心问题是: (一) 是否答应以何白“皓电” 及国民党中央提示案作为谈判的基础, (二) 是否答应以李先念部调江北作为于学忠部移出山东的交换条件。 会议认为调防事实上难以办到,决定由毛泽东起草给周恩来、 林彪的复电, 将情况进一步询问清楚后, 中央再讨论决定。 毛泽东在会上还说: 去年中央工作改变为以全国工作为主, 少管延安的日常工作, 并开始经过报纸来指导工作, 今年中央各部委更要重视利用报纸来指导工作。 会议决定调陈伯达兼任毛泽东的学习秘书, 专门研究经济问题。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刘少奇同志所主张的”,“刘少奇同志在白区工作中的策略思想,同样是一个模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0

帖子

48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1
6#
发表于 2020-4-3 21:22:12 | 只看该作者
潘汉年被捕后,作为和他交往最长、关系最深、接触最多的人,周恩来总理对此案非常关切。原中联部部长罗青长多年后写了一篇《潘汉年冤案的历史背景》的回忆文章,透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当周恩来得知潘汉年1939到1948年和中央来往的电报都在时,他让罗青长等人把这些材料搜集起来,按年、月、日排列,证明潘汉年是如何请示的,中央是如何指示的? 罗青长回忆,“根据档案材料,当时潘汉年所做的工作,如打入日寇内部、利用李士群等,中央都是知道的,档案中都有记载。而且当时采取革命的两面政策,中央也有指示,是完全允许的。毛泽东党中央对他的工作也是高度赞扬和肯定的”。最终周恩来、李克农出面于1955年4月29日向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写了正式报告。李克农也在报告里提出了有力的五大反证,请中央慎重考虑潘汉年问题。
可是这份报告并未有引起毛主席党中央的重视与采纳。而这份重要材料,当时,康生和刘邓也没有附加在案卷里。我们在秦城审阅案卷时,甚至在给潘汉年平反之后,都根本不知道还有一份这样的材料。
当时不少冤假错案,都是像潘汉年案一样,有关部门为了保密,不将有关证据材料附卷移送到法院审核,以致错判。所以当时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在《刑法》、《刑事诉讼法》公布实施后,明确规定:凡是向法院起诉的案件,认定有罪与无罪的证据材料,都要如实附卷,移送法院,否则法院不予受理。这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决定。因为它可能会触犯了一些兄弟部门,山头,甚至某些领导人的政治利益。因此,它们往往以保密为名,不给我们提供相关的实际材料。以潘汉年案为例,如果早看到潘汉年与中央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往来的电报,事实不就不言自明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