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理论争鸣

马恩列斯毛论商品经济

发布时间:2016-04-28 来源:作者:

“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采取了一种物的形式,以致人和人在他们的劳动中的关系倒表现为物与物彼此之间的和物与人的关系……货币主义的一切错觉的根源,就在于看不出货币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却又采取了具有 一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嘲笑货币主义错觉的现代经济学家,一到处理比较高级的经济范畴如资本的时候,就陷入同样的错觉。他们刚想拙劣地断定为是物的东西,突然表现为社会关系,他们刚刚确定为是社会关系的东西,却又表现为物来嘲弄他们,这时候,同样的错觉就在他们的天真的惊异中暴露出来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23页(第二版)]

“一种社会关系表现为一个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物,这些个人在社会生活的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定关系表现为一个物品的特殊属性,这种颠倒,这种不是想象的而是平凡实在的神秘化,是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一切社会形式的特点。在货币上,它不过比在商品上表现的更加夺目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38页(第二版)] 
“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揭示出来。”[ 《资本论》第一卷92页]
“如果交换价值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必须补充说,它是隐藏在物的外壳之下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22页(第二版)]
“商品交换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社会的物质交换即私人特殊产品的交换,同时也就是个人在这个物质变换中所发生的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41页(第二版)]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任何别的生产方式一样,不仅不断再生产物质的产品,而且不断再生产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再生产产品形成上的经济的形式规定性。因此,它的结果会不断表现为它的前提,象它的前提会不断表现为它的结果一样。”[ 《资本论》第三卷985页] 
在徭役劳动下,服徭役者为自己的劳动和为地主的强制劳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明显地分开的。在奴隶劳动下,连奴隶只是用来补偿他本身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的工作日部分,即它实际上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也表现为好像是为主人的劳动。他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无酬劳动。相反地,在雇佣劳动下,甚至剩余劳动或无酬劳动也表现为有酬劳动。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酬劳动。” [ 《资本论》第一卷590~591页]
恩格斯也指出:
“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4页(95年版)]
    商品生产形式(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用假象掩盖了它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真实性质,甚至用物的外壳掩盖了生产关系的存在,只有对商品生产进行科学剖析,才能透过表面现象和假象,揭示出其中生产关系的真实性质。
 
“商品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的最一般的和最不发达的形式(所以它早就出现了,虽然不象今天这样是统治的,从而是典型的形式)”。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发达的商品生产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特征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只有当雇佣劳动成为商品生产的基础时,商品生产才强加于整个社会,但也只有这时,它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说雇佣劳动的介入使商品生产变得不纯,那就等于说,商品生产要保持纯粹,它就不该发展。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也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蒲鲁东把永恒的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同资本主义所有权对立起来,想以此来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对他的这种机智不能不感到惊讶!)”
 
  “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全部产品或至少大部分产品采取商品的形式,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情况只有在一种十分特殊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才会发生。
 
  恩格斯也指出:
 
  “我们所说的“商品生产”,是指这样一个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物品的生产不仅是为了供生产者使用,也是为了交换;也就是说,物品是作为商品,而不是作为使用价值而生产的。这个阶段从开始为交换而生产的时候起,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个阶段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下,也就是说,只有在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用工资雇佣除劳动力以外别无任何生产资料的工人,并把产品的卖价超过其支出的赢余部分纳入腰包的条件下,才获得充分的发展。”
 
  “商品生产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就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
 
  “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
 
  以上论述说明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生产的初级形式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发达的商品生产,直至最高形式的商品生产都是资本主义生产。
 
  很明显,所谓发达的商品生产,即以机器和大工业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及其必然随之而来的商品生产的普遍化。
  这就是说,商品生产只能是资本主义的或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必然向资本主义发展的生产方式。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商品生产的发达形式直至最高形式,指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指一切谋取利润即谋取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广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包括一切商品生产形式。
    在商品生产、货币交换的基础上,只能建立一个资本主义的或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必然向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制度。
这就是说,所谓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商品生产、货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即成为普遍形式的而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更通俗地讲,就是金钱社会,能用钱生钱的社会,受资本奴役的社会。
    不消灭货币,就不能消灭资本,就不能改变人被金钱奴役、被资本奴役的规律,所谓消灭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就是空话,就是骗人的鬼话。
     所以,斯大林推行的只改变所有制“形式”,不变革生产方式的作法,绝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灭,而是由共产党来保留、保护和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充当资本家罢了。正如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所设计的经济公社时所说:
“无论如何,经济公社是为了生产来支配自己的劳动资料的。这种生产是怎样进行的呢?根据我们在杜林先生那里所看到的一切来判断,这种生产是完全依照从前的样式进行的,只是公社代替了资本家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640页(95年版)]因此,无论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还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还有其它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它们所产生和存在的一切社会弊病都只能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说,所谓“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是根本不存在的,是地地道道的修正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观点,是货真价实的指鹿为马、张冠李戴、颠倒黑白,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欺骗。
 
   恩格斯指出:“直接的社会生产以及直接的分配排除一切商品交换,因而也排除产品向商品的转化(至少在公社内部)和随之而来的产品向价值的转化。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的有用性质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直接成为社会劳动。那时,一个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直接显示出这个产品平均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社会可以简单地计算出:在一台蒸汽机中,在100公升的最近收获的小麦中,在100平方米的一定质量的棉布中,包含着多少劳动小时。”
 
腐败和犯罪的规律突出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生产资料私有化的规律:“如果生产商品的社会把商品本身所固有的价值形式进一步发展为货币形式,那么还隐藏在价值中的各种萌芽就显露出来了。最先的和最重要的结果是商品形式的普遍化。甚至以前直接为自己消费而生产出来的物品,也被货币强加上商品的形式而卷入交换之中。于是商品形式和货币就侵入那些为生产而直接结合成社会的共同体内部的经济生活中,它们逐一破坏这个共同体的各种纽带,把它分解为一群群私有生产者。最初,正如在印度所看到的,货币使个人的耕种代替了共同的耕种;后来,货币以最后的分割取消了还实行定期重分办法的耕地共有制(例如在摩泽尔流域的农户公社中,在俄国村社中也开始出现);最后,货币促成了余留下来的公有森林和牧场的分配。无论促进这一过程的还有什么其他基于生产发展的原因。货币始终是这些原因借以对共同体发生作用的最有力的手段。如果杜林的经济公社能实现的话,货币也必将以同样的自然必然性,不顾一切‘法律和行政规范’而使它解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662页(95年版)]
二是权力私有化的规律:“货币本身是商品,是可以成为任何人的私产的外界物,这样,社会权力就成为私人的私有权力。[《资本论》第一卷152页 ]
三是无法控制社会生产后果的规律:“当生产者不再直接消费自己的产品,而是通过交换把它转让出去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产品的支配权力。他们已不再知道产品的结局如何,于是产品有那么一天被用来反对生产者,剥削和压迫生产者的可能性便产生了。因此,不论哪一个社会,只要它不消灭单个人之间的交换,它便不能长久保持对它自己的生产的支配,不能长久保持对自己生产过程的社会后果的控制。”
四是社会被金钱所驱使和奴役的规律:“当人们发明货币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想到。这样一来他们就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力量,一种整个社会都要向它曲膝的普遍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111页(95年版)]
五是为攉取金钱不择手段,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的规律:“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人间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明证。”[《资本论》第一卷829页]  “公社不加任何考虑地接受金钱的支付,于是就提供一种可能,不通过自己的劳动而通过其它途径去获得这些金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654~655页(95年版)]  关于货币与“法律法规”的关系,恩格斯写到:“世界上的一切‘法律和行政规范’对它都无能为力。就象对乘法表和水的化合成分无能为力一样。”[ 同上]
六是思想道德堕落腐败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初期,——而每个资本主义的暴发户都个别地经历过这个历史阶段,——致富欲和贪欲作为绝对的欲望占统治地位。但资本主义生产的进步不仅创立了一个享乐世界;随着投机和信用事业的发展,它还开辟了千百个突然致富的源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已经习以为常的挥霍,作为炫耀富有从而取得信贷的手段,甚至成了‘不幸的’资本家营业上的一种必要。奢侈被列入资本的交际费用。此外,资本家财富的增长,不象货币贮藏者那样同自己的个人劳动和个人消费的节约成正比例,而是同他榨取别人的劳动力的多少和强使工人放弃一切生活享乐的程度成比例的。因此,虽然资本家的挥霍从来不象放荡的封建主的挥霍那样是直截了当的,相反地,在它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最肮脏的贪欲和最小心的盘算;但是资本家的挥霍仍然和积累一同增加,一方决不会妨害另一方。”[《资本论》651页]  “我们的资产者不以他们的无产者的妻子和女儿受他们支配为满足,正式的卖淫更不必说了,他们还以互相诱奸妻子为最大享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90页(95年版) ] “在一级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级,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论》第一卷708页]
 
如何实现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科学社会主义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实行和依靠无产阶级专政,通过不断革命,逐步“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阶级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                          
很明显,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在消灭一切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观念的同时逐步建立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观念。而这里具有决定意义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措施就是:逐步用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用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消灭货币交换。
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一切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列宁曾正确理解了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他说过:“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
当年,斯大林也是这样辩解的,他认为,没有资本家,就没有雇佣劳动,就没有剥削,就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价值增殖形式的生产,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家只是资本的人格化。不消灭资本即用钱生钱的生产方式,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空话。
 
但事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并没有正确总结这一失败的真正原因和教训,反而把这政策错误地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将这一政策视为在实践中急于消灭商品生产、货币交换的失败,进而以所谓生产力落后为由完全否定了消灭商品生产、货币交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其实,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当时并不懂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又明确否定了“由资本主义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可能性,怎么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实行共产主义政策呢?所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那一条属于共产主义政策呢?一条都没有,特别是“余粮收集制”政策,更不是共产主义的办法,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很清楚:既没有真正实行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又严重破坏和限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既违背群众的意志和觉悟程度,又搞强迫命令;强行以农民不愿接受的低价收购甚至等于无偿占有他们的产品,并用对待敌人的办法打击和压制他们的不满情绪。这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和必然失败的真正根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后苏联改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它的内容如列宁所说:
 
  “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可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重新恢复商品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既利用资本主义,又限制资本主义的政策。是在不懂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因而不懂如何消灭商品经济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懂如何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情况下,不得不向资本主义妥协,幻想求救于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策。
 
  列宁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说:
 
  “流转就是贸易自由,就是资本主义。它有助于克服小生产的涣散性,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同官僚主义作斗争,在这一限度内,流转对我们是有利的。至于限度的大小,这要由实践和经验会来确定。只要无产阶级牢牢掌握着政权,牢牢掌握着运输业和大工业,无产阶级政权在这方面就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
 
  可见列宁并没有否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资本主义性质,而是不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夸大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甚至完全颠倒了这种关系。不懂应努力创造条件逐步用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商品经济。否则,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只能使社会主义重新回到资本主义老路上去。
 
  由于不懂上述原理,列宁在商品经济问题上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出应“在国家的正确调节(指导)下活跃国内商业……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的基础。”  他还说:“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
 
  这就无异于说,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的基础”,进而使苏联彻底走上了口头上社会主义,实际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斯大林篡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权力后,进一步明确否定了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他说:“不能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
 
中国共产党人和毛主席的悲剧就在于完全轻信了列宁、斯大林的上述错误观点,并将其视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否定了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后进一步全面实现国家所有制,进而消灭商品生产、货币交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又错误地认为当时已经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结果社会主义革命还革什么,怎么革都不知道了。完全陷入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
 
马克思从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亿万次的商品交换中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广阔的道路。 (毛泽东)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观点的提出,说明其在背离和“修正”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比列宁、斯大林走的更远了。
 
  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总结“全部社会主义实践史”,它所发生的一切悲剧和灾难,所遭到的一切挫折和失败,包括毛主席进行的反修、防修,反腐败、反复辟斗争,包括“文革”斗争的失败,党内修正主义上台,打着“特色”招牌全面复辟资本主义制度,苏联东欧解体等等,究其真正原因,都是保留商品生产,即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全部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完全进一步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经济即资本主义经济,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观点,在这一生产方式基础上,只能使社会主义变成空话,只能产生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要真正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就必须消灭商品经济,消灭货币,实现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阐明的真理,也是以往全部“社会主义实践”失败的教训从反面进一步证明的真理。
(责任编辑:陈久艺)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