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文学艺术

陈咏慷:水映军姿生巧思

发布时间:2020-07-07 来源:主人公网作者: 陈咏慷

水映军姿生巧思
 
——从国画《致敬老兵》说起
 
咏 慷

 
\

 
    我是在家乡东莞麻涌碧波荡漾的华阳湖畔认识画家李云翔的。
 
    那天,他别具匠心地建议在“北斗星下去延安”图片展中麻涌革命先驱陈一虹的展板前,给我拍摄一幅“标准”敬军礼的照片,并坦言将根据其意境,创作名为《致敬老兵》的国画。
 
    我自然晓得“敬礼”和立正、稍息、向前看、向左转、齐步、正步、跑步等基本“军姿”,都是《队列条令》要求的训练科目,便遵从李云翔的执著要求摆开“姿势”。
 
    当天晚上,我又和他在广东到江西的列车上闲谈,得知他从事美术创作多年,曾画过不少红色题材作品。
 
\
 
    稍后,陆续看到李云翔一些画作,既有江西老区的红土地,又有岭南水乡的摇曳风姿,把红军征战、国家建设、抢险救灾、抗击疫情等体现民族精神的轨迹尽录笔下,抒发了对方志敏等英烈的崇敬之情,饱含深沉理性的思索。我随其笔触,仿佛身临其境地穿越了时空隧道,感觉他基本功扎实,擅长描绘人物,出手较快,能紧密配合现实,实践了白居易主张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的确,富于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是文艺家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的形象体现。每到国家面临考验的重大关头,优秀文艺家总能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在作品中凸显其精神境界、文化底蕴。
 
    说李云翔的《致敬老兵》有意义,是因为从其创作过程就能引发一系列思索,看出艺术创作的规律。鲁迅说:“要留心各样的事情,要多看看,不要只看到一点就写。”好的文艺作品一定要善于发掘现实生活中的闪光点——能引领人们走向光明的真善美……
 
\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反映论认为,文艺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一是要有形象性,二是要体现主体性,即文艺并非对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文艺家的主观来反映客观现实,因此其作品就深深地打上了文艺家主体的烙印。文艺反映现实的前提是作者主体对“现实”的理解和认识,换言之,作品所反映的“现实”是作者所理解和认识的现实。当然,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文艺家若想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深刻的而不是表面和肤浅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对现实只有理性认识或搜罗到一大堆素材还远不够,必须伴有深切的“情感体验”,使理性认识“情感化”;同时作者的“真情实感”又应水乳交融地溶化在鲜明生动的具体形象中。单有理性认识而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会导致作品的理念化;没经过作者真情实感浸泡的生活素材,则难以动人心魄。所以,文艺家对现实这种“情理相溶”的认识过程颇为艰难。但这正是“文艺思维”的特点和要求。

 
\

 
    现实世界是复杂的矛盾体,若想看清什么是主流,什么是支流,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要研究各种各样的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如果能在纷乱如麻的多重矛盾中发现其主要矛盾,就看清了主流和支流;在分析具体矛盾时,若能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或真相。
 
    那么,强调作品反映生活的规律、本质,会不会导致其概念化、雷同化、单一化、简单化?应说:不会。道理显而易见,一是因为文艺作品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所描写的是具体形象,即便看法大致相同,不同人所捕捉、选择或虚构的具体物象也不会相同;二是因为同一本质,可以在千万种“现象”中体现出来,因此揭示了同一本质的文艺作品,由于各有其特殊性和偶然性,就具有了各自不同的特殊性和新鲜感,所以也不会“雷同”;三是文艺作品通过主观(作者)反映客观(现实),甚至是表现同一人物,不同的文艺家的感受也是会有差异的,尤其在“情感体验”方面绝对不会如出一辙,一千个作者表现同一人物,他们笔下的人物也会各有各的风采;四是现实生活的“本质”,不是单一的概念性的抽象存在,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感性的存在,是“一”与“多”、特殊与一般的辩证统一。现实世界万物并存,而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质、规律,因此现实生活不是只有一种“本质”,而是“多”本质;但这些不同事物的不同“本质”,由于共存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又有其内在的关联性,即人们常说的“共性”,即一个时代的总体走向和时代特征,所以事物的“多”本质又统一于“一”,“一”就是“共性”和普遍性,但这个“一”,又只能在多事物的多本质中存在。如“老兵”这个概念,就既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东江纵队、解放军等各个时期“老兵”的概括,又不是实体性的存在,所以概念性的“老兵”是看不见的,我们看见的都是具体之“老兵”。由此可见,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气象万千,而人就生活在家庭、社会、顺境、逆境、亲情、爱情、友情、善恶等各种矛盾关系之中,而所有这些,都是现实主义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和描写对象。所以,现实主义的优秀之作,不仅反映生活,还能够说明生活,但同时又是独特的“这一个”。

 
\
 
    所谓文艺作品要来源于生活,就是要坚持唯物主义,真实、接地气、从实际出发、能被普通群众所理解。这就要求文艺家深入到火热的奋斗生活中去,真实地反映人们的情感,而不是凭道听途说搞创作。别人的说辞,只是别人当时当地的思想之产物;是从别人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有其特定的看问题的角度与立场。而任何人看问题,都是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侧面,都有其局限性。如盲人摸象,某盲人说:“象就像一根柱子!”另一盲人又说:“象就像一面墙!”文艺家如不去考察现实中的象之生活,不去真正地认识象、分析象,只依据其一句话,就把象描述成一根柱子或一面墙。又如有人当时刚好身处晚间,就在朋友圈中说周围一片黑暗。你不能就依据他所说的而把整个地球都描述成一片黑暗吧?
 
 所谓文艺作品要高于生活,就是人类的“文”要反作用于人类的客观实践;使人们的实践能够更顺利、更安全、更成功。也就是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要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常言道“树欲静而风不止”。近年来人们看到一些卖国求荣的教授、作家,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反映论,抛弃社会生活的本质真实,像苍蝇一样追逐着黑暗嗡嗡乱叫,吃共产党的饭,却砸着共产党的锅。就在不久前,某大学党委对一个公开力挺台独港独的教授开除党籍,某名声已臭到家的作家兔死狐悲,癫痫病又犯了,居然公开诬蔑清除反党行为的举措是“极左”,叫嚣要为之“平反”。右翼势力如此猖獗地向共产党进攻,实为建国以来罕见的历史闹剧。中国人的骨气和脸皮算是让这些所谓的“精英”丢尽了!
 
    毛主席早就告诫人们的许多话,至今依然被实践证明着。文艺创作和对敌斗争一样,从来都不是一两个人的事,而是阶级和另阶级的较量!因此有枪的要上,没枪的拿着镰刀、斧头和笔也要上。我们的新中国不就是这样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吗?
 
\
 
    从一幅画的创作,能感悟出一些人生和文艺创作的道理,意义可谓足矣。



(责任编辑:黄明娥)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