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文学艺术

魏巍,一座推不倒撼不动的山

发布时间:2020-03-06 来源:中国发布网作者:张崇发

魏巍:一座推不倒撼不动的山
 
——纪念著名军旅作家魏巍诞辰100周年

张崇发

 
  2020年3月6日,是著名军旅作家魏巍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
  魏巍原名魏鸿杰,1920年正月十六(公历3月6日),出生在河南郑州东大街。当地文化部门为纪念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在管城红旗广场修建了一座“魏巍故里”牌楼,匾额为著名诗人贺敬之先生题字。
 
\
  到了魏巍父亲这一辈,魏家已沦为城市贫民。魏巍15岁时,父母相继去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魏巍弃学从军,只身一人辗转找到位于山西赵县(今洪洞县)马牧村的八路军115师军政干部学校,参加了八路军。后该校并入延安抗大,魏巍成为抗大第三、四期学员。
 
  抗大毕业后,魏巍要求到最艰苦的基层工作,1939年被分配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杨成武司令员领导的第一军分区,随部队转战保定、易县、满城、徐水、涞源等地,参加了著名的黄土岭、雁宿崖战斗以及反扫荡游击战。他穿着粗布对襟袄,头包白毛巾,兜里插着钢笔,腰间别着枪,写下大量宣传报道、街头诗,鼓舞着战士士气,进行伟大民族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魏巍参加了解放华北的历次重要战役和平津战役。1946年,在张家口与刘秋华结为终生伴侣。
 
\
  1949年,魏巍任19兵团骑兵第六师第16骑兵团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魏巍先后参加朝鲜战争、抗美援越战争。1950年入朝,第2年归国后,他以江河奔泻般的激情,写出了脍炙人口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是魏巍的成名之作,也成为经久不衰的散文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赞扬,毛主席立即批示:印发全军。
 
\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取得的伟大胜,魏巍尽情歌颂。战后几十年,每当人们向他问起这场战争,他总是以自己亲眼目睹、亲耳所听的真实战况,滔滔不绝地介绍。
 
  在他家中,一直悬掛着他撰文并亲书的歌颂朝鲜战争胜利的条幅:中华好儿女,何惧风雪狂。一战惊天下,大败兽中王。
 
  魏巍是一位伟大的作家。1951年,他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把人民军队的形象准确的定位在“最可爱的人”的高度。70年来,再无第二个作家能写出像《谁是最可爱的人》那样有巨大影响力的歌颂人民子兵的作品。魏巍后来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从心底跳出来的,从情感的浪潮中蹦出来的。
 
  为了深入揭露和批判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和罪行,歌颂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的丰功伟绩,魏巍用22年的时间,写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东方》,获茅盾文学奖。此后,魏巍大量著作从他的笔下不断地喷涌而出。1987年,出版了全面反映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此书被称为“具有宏伟气魄的史诗性作品”;1997年,又出版了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火凤凰》,从而完成了鸿篇巨制“革命战争三部曲”。1999年12月,汇集魏巍主要创作成果的10卷本、400余万字的《魏巍文集》出版。
 
  为了写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重大题材(《地球的红飘带》),八十年代,魏巍不顾年迈,坚持重走长征路,寻找当年的英雄,探访长征路上为红军提供过方便的村庄、百姓、寺院、喇嘛。
 
  在四川天全县考察长征遗址时,魏巍不慎滑倒,导致骨折,一个农民用背架把魏巍背到公路边。天全的医生帮魏巍治好伤痛。回北京后,魏巍特意给治疗腿伤的医生写来感谢信。几年后,《地球的红飘带》出版时,魏巍还给这位医生邮寄了一套新书。
 
  晚年,魏巍为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勇于挺身而出伸张正义。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被媒体披露后,年已87岁高龄的魏巍还愤而提笔,写下了题为《惊闻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杂文。在文中,他尖锐的指出:最近,山西的“黑砖窑”事件震骇国人。……其实,冷静思之,这类残酷的剥削形式,并不自今始。多年以前,不就出现过某鞋厂限制工人的自由,收缴他们的身份证,锁在铁门里劳动,以致工厂失火烧死工人的事吗?外国工厂主让中国工人罚跪的事不是也发生过吗?至于说到劳动时间,“八小时工作制”,新中国建国一开始就实行了。一个人,精力体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过度支出,就是生命的透支,到了四十多岁就不行了,这实际是摧残生命,扼杀生命。面对这些,“八小时工作制”到哪里去了?
 
  魏巍强调:面对山西的“黑砖窑”,当前最紧迫的,自然是坚决、干脆、果断地全部捣毁,将人一个不剩地全部救出来。同时必须将丧尽天良的黑窑主、黑中介迅速捉拿归案,绳之以法。对受害者则必须进行补偿,给以治疗,恢复健康。
 
  2006年,魏巍因心脏问题安放了一个心脏起搏器。2007年春天,魏巍又再次住院,发现有高血压、糖尿病、肝病等。虽然身体不太好,但他是一个特别闲不住的人。身体好的时候,他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2006年,他曾联合其他人发起向抗战前线中小学赠书,给延安等地的学生送书活动。2008年年初,奥运圣火传递到珠峰时,魏巍还接受央视采访,为奥运喝彩,并为上珠峰的取火种题词。
 
  2008年魏巍病重。在病榻上,当听说坚持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道路的南街村遭到恶意攻击时,他写了快板诗《保卫南街村》。
 
  5月1日,他写了《纪念田间》的文章。
 
  5月8日,为奥运火炬手登上珠峰题词“欢庆奥运圣火登上珠穆朗玛峰”。
 
  5月20日,为河南烈士陵园被毁事件向部队、和政府进言疾呼……。
 
  8月,他坚持观看奥运赛事。
 
  病榻上,他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他教育孩子:“继续革命,永不投降”。
 
  2008年8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在璀灿的焰火中闭幕。
 
  这一天,这位像焰火一样璀灿的名人,他的人生舞台也拉上了帷幕。
 
  这一天,魏巍于世长辞了!
 
  魏巍的逝世,中国失去一位伟大的作家,人民失去一位勇敢的代言人,共产党内失去一位刚正不阿的斗士!
 
  魏巍逝世后,作为他的一名部属,我心情十分沉痛,曾撰写悼文,发表在QQ空间。
 
  在悼文中,我回忆了与魏巍在一起的日子。
 
  1969年9月,我从北京军区工程兵第四工区宣传科调北京军区《战友报》新闻科,1971年新闻科归建宣传部。当时,魏巍是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分管新闻科、新华社记者组、解放军报记者组。我是魏巍的直接部下。魏副部长和我们朝夕相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形象,令我永生难忘。
 
  这一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9.13事件”。10月底11月初,我和宣传部文化科梁科长、干事朱佳铭、贾凤山,保卫部几个科长、干事,在魏副部长的率领下,以北京军区政治部工作组的名义,去守备一师传达林彪事件的文件。
 
  守备一师驻在遥远的内蒙古边防,时值冬季,天寒地冻。守备部队没有营房,从战士到师领导,一律住“地窝子"(一半在地下,一半用泥坯沏墙,屋顶用泥巴糊荆条)。师领导担心年过五旬的大作家,住这种地窝子不适应,要改善改善条件。魏副部长坚决反对,说:“这比朝鲜战场的坑道强多了!这样子挺好!"在部队反响强烈。从北京来,我们十几个人戴的全是栽绒帽子,下边防连队时这种帽子御寒功能差。师领导决定,给工作组每人发一顶剪羊绒帽子。我和魏副部长都是特号,而后勤部被装库当时只有一个特号帽子。魏副部长就说:“一顶特号帽子,就给小张吧!他要下连队,别冻坏了。“此事已过去快50年了,那顶特号羊剪绒帽子,我一直压在箱底珍藏着,一看到它,就想起魏副部长当年让帽这件事。事虽小,却充满领导对部属、长辈对年轻晚辈,浓浓的暖意。
 
  当年,我刚结婚一年,爱人是军人,在天津某部工作。在守备一师工作组,魏巍副部长2次嘱咐我:"别只忙于工作啊,有空给你爱人打个长途电话,关心关心!"第二年,爱人从天津调到北京,我们住军区大院15楼。魏副部长住19楼。有时散步,在19楼前的小桃树林,碰到魏副部长和夫人,我爱人总要走上前去问个好、说说话。我爱人说:有这么关心体贴部下的领导,是我们的福气。这样的领导,我会永远记着他对我们的好!
 
  1976年8月1日,唐山大地震发生第4天,我又随魏副部长来到设在唐山机场的北京军区抗震指挥部。我俩住在一个军用帐篷,主要负责接待、安置军队和地方记者的吃、住、采访事宜,同时采访北京军区各部队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8月7日,我组织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河北日报等新闻、文化单位十多名记者、编辑,采访197师报务员吴东亮,冒着生命危险,抢出室内电台,及时向上级报告震情。采访结束,回到酷热的帐篷内,十分疲累的我,躺在军用折叠床上想休息。魏副部长问我:“小张,你采访完了,啥时候写?"我说:“没有桌子,没有椅子,咋写?“魏副部长说:“在朝鲜战场,我就是在战壕里写!”
 
  我听出来了,魏副部长是婉转批评我讲条件。我赶紧从帐篷外找了一块砖,放在膝盖上,把稿纸铺在上面,垫上蓝色的复纸,突击写了一天。8号,我赶写出了6000多字的长篇通讯《红色电波通北京》。当天,托空军运送伤员的飞机,把稿子带回北京,转交人民日报,8月1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半版篇幅突出发表。不久,《解放军文艺》抗震增刊也以《震不断的电波》为题发表。从8月18日开始,全国许多报纸转载。1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联播》摘要播放。
 
  听到早间新闻,魏副部长问我:“小张,是你写的吗?"我说:“听内容,像我写的。但7号那天那么多记者采访,也许人民日报用的是他们记者写的。”
 
  第二天,报纸来到抗震指挥部后,魏副部长拿着人民日报让我看,说:“署名本报通讯员,不是他们记者写的。"我一看开头几句,就确认是我写的。魏副部长高兴地笑着说:“这是抗震救灾部队,发出的第一篇大稿子。你该立功!“
 
  1984年,我离开宣传部后,一直保持与魏副部长联系,多次到家中看望魏老。1985年,我要创办《文化生活报》。为了得到老领导的指点,我专程赶到魏巍家。一是请老领导给《文化生活报》题词,二是请老领导就如何办好《文化生活报》,出出主意。
 
  创办《文化生活报》的目的,是针对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出现的不健康文化现象,引导群众,宣传群众,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魏巍老领导听了我的汇报,谈了他对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看法。事后,我整理成一篇访问记,发表在我们的《文化生活报》上,后被各地文化类报纸转载。
 
  30多年来,魏巍既是我的领导,又是我的长辈和良师。每次与他见面,他都会语重心长地教导我、鼓励我。
 
  大诗人、词作家、《十五的月亮》名曲的词作者石祥,高度评价魏巍,说他是一座山。石祥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广大党员和广大老百姓的心声。
 
  是啊,魏巍就是——
 
  一座为人民英雄树碑立传的山,
 
  一座替老百姓说话代言的山,
 
  一座坦坦荡荡砥柱中流的山,
 
  一座铁骨铮铮宁折不弯的山。
 
  一座崛起在毛泽东时代的山,
 
  一座镌刻着镰刀斧头旗帜的山,
 
  一座推不倒撼不动的山,
 
  一座永远属于最可爱的人的山。



(责任编辑:黄明娥)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