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工人农民

王丽惠 | 警惕“无人种地”话语误导,评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4-03-01 来源:新乡土作者:王丽惠

\
 


(首发腾讯新闻@新乡土)2024年1月18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关于“谁来种地”重大问题的调研报告》,报告介绍了耕地撂荒情况及原因、农业从业人员和规模经营情况,

并重点分析了“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种地?”这一现象。
 
1月20日,《南方周末》又发表了《农村老龄化、年轻人不愿种地,“谁来种地”难题求解》一文,将年轻人不种地上升为中国农业“无人种地”问题,提出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应对办法。
 
长期以来,“无人种地”的话语在我国广为流传,但这一判断似是而非。实际的情况是,我国仍有相当部分农民家庭赖地为生,连片平整的土地在各地农村都是村民争夺的对象,很多无地少地户期待在土地二轮承包期到期后重新调地分地,“无人种地”问题并不存在。
“无人种地”的判断不仅不符合当前中国农业现状,还具有很大危害性:
 
一是,“无人种地”的叙事会成为各级政府推动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资本下乡的动力,导
致赖地为生的小农户和小大户失去种地机会、“无地可种”。
 
二是,“无人种地”否认了当前我国中坚农民和小农户的种植经营能力,塑造中国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生产效率低下、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粮食不安全的刻板印象,不符合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平稳、优质高效的客观现实。
 
一、年轻人“不种地”是中国农业生产不需要、是农民家庭发展不需要
 
陕西报告和南周报告重点分析了: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种地?这一问题。
 
但首先,要看下中国农业是否需要年轻人种地。如果在村中老年农民已足以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已足以耕种村内土地,还要年轻人种地,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和冗余吗?
 
1980年代,我国解体人民公社制度,正是为了将束缚在农村和土地上的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进入工业获得更高的收入。至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五连丰”,近4年都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粮食产量更是创历史新高。随着农地非粮化整治,土地撂荒也大为减少。陕西报告呈现的土地撂荒率仅有0.26%,几乎不存在撂荒。
这说明,当前中老年农民实际上已经很好地完成了种植18亿亩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再让农村年轻人留守种地,既会产生与老人争利问题,也会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度剩余。
 
我国有6亿多农民,但农村能提供的就业空间非常有限,在此情况下,剩余劳动力就需要进城就业。我国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农业种植和经济生活。家庭作为经济组织和生产组织,必然要形成高效的劳动分工和安排。在家庭经济安排下,年轻人进城进厂、老年人种地带孙是更合理的劳动力分工。由此形成中国农民“半耕半工”的父子分工和“少进城、老返乡”的家庭发展继替。
 
因而,年轻人“不种地”是中国农业不需要、是中国农民家庭不需要,是有限的农村就业机会下剩余劳动力效益化转移的结果。
 
二、年轻人不是不种地,而是嵌入家庭需要种地
 
另一方面,年轻人也不是不种田,而是围绕家庭劳动力分工安排,间歇性、辅助性种田:
 
第一,年轻人平时外出务工,农忙时会返乡种地。粮食作物种植具有季节性和农时性,农闲时间较长,收割和播种的农忙时节才需要大量用工。二十年前,中国农民就形成了农闲进城、农忙返乡的“候鸟式”务工奇观。在农业机械化普遍推广的当下,由于老年人不善于操作机械、农忙时雇工难,年轻人仍会在农忙时返乡开机械、帮忙种地。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流水线务工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自由,农忙时不能请假”。农忙时,年轻人是驾驶机械的主力之一。
 
第二,在“半工半耕”家庭代际分工下,年轻人在特定的节点也会返乡就业。陕西报告一直强调没有年轻人种地,但报告统计种地农户中31-50岁农户占36.6%,反而显示在乡务农中青年比例并不低,呈现了一幅中青年在村的农业图景。农村青年在城市从事的多是不稳定的非正规就业,他们对于城市就业处于观望状态,一旦家庭有需要或者乡村有机会,就会返乡务农。一些青年在小孩出生后、父母重病时会返乡就业。疫情后的经济下行,也促进了一些青年返乡。
 
一些返乡青年介绍,“我们学历很低,在城市只能进厂,工资很低还没有未来。在城里打工不是长久之计,我们随时关注家乡,如果家乡有合适的机会,就回去发展产业。”苏北D镇某90后青年在苏州从事销售,但他发现家乡鲜切花产业发展兴旺时,毅然辞职返乡加入发小发展产业的行列。中部B省W镇某青年返乡种植黄瓜大棚,一年收入二十余万元。
 
第三,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中坚农民就足够“年轻”,也算“年轻人”。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在要求人员年轻化。大厂员工要年轻化、基层干部要年轻化,甚至农村女性择偶也要“老婆婆要年轻化”。现实情况是,不仅农业缺年轻劳动力,连长珠三角镇村企业都极缺年轻劳动力,“用工荒”“招工难”问题是长珠三角镇域企业的最大难题,五六十岁的农民都是企业竞相争抢的“香馍馍”,年轻人更是企业抢人大战的对象。
 
在我国,40-60岁的农民被称为“中坚”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中流砥柱。农业生产要求的劳动力标准是体力好、吃苦耐劳、经验丰富,“年轻”并不意味着在农业种植上有优势。当前我国政府农技部门、种子农药化肥企业对病虫害和高产作物的技术推广服务已经十分成熟,中老年人也可以获得充分的技术指导、成为先进的技术人才。比如,育种对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要求比普通种植高很多,但在江苏苏中J市调研发现,从事育种种植的大多数是五十岁左右的农民,年轻人由于不善于田间管理,罕见从事育种种植。
 
三、六成以上农户赖地为生,怎会“无人种地”?
 
据统计,2020年,我国经营耕地规模30亩以下的农户占比高达95.8%,50亩以上的农户仅占1.7%,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70%的农户经营规模在10亩以下,形成“户均不过十亩田”的经营格局。农村全部劳动年龄人口中近1/3的全职务农,平均年龄超过50岁。这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农户家庭还在坚持耕种承包地,农户更在乎土地种植收益而不是土地流转费。
 
将农民进行分类,不同类型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有所差异,但都十分看重土地收入:
 
1、土地是老年人赖以为生的养老保障。农民几乎没有养老金,养老依靠种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3.81%,也就是近1/4的人口依赖种地为生。老年人种地是为了过上“根本吃不完”的低消费、高自给生活,口粮结余用于销售补充经济开支。中部B省S镇农民介绍,“由于银行每天现金供应量有限,每天银行还没开门,门口就挤满了等着取一两百块养老金的老人,他们需要钱买东西。”一旦老人脱离土地,日常餐食开支就足以压垮老人。即使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村,老人依赖土地养老,苏中X村户籍人口2800人,60岁以上老人600人,其中有企退养老金的有30%,其余老人仍主要靠土地养老。
 
2、土地是中坚农民支撑子代婚育的收入来源。农村男性青年结婚成本居高不下,结婚负担大多数由父辈承担,即五十岁左右的中年农民是家庭经济增收的主力。为了获得高收入,大部分中年农民工流向建筑工地,但工地劳动强度高且有一定危险性,仍有一部分农民无法胜任,就留守农村全职务农。为了能够增加收入,他们就会充分开发个人劳动力,在种地之外进行广泛的兼业和多元经营,拓展收入来源,包括搞牲畜水产养殖、打散工、建大棚、开超市、做粮食经纪人、搞木材加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多元就业保证了中坚农民的中等收入,能够获得与在工地务工相近的收入。如苏北D镇有农户做粮食经纪人,2023年花生价格大涨,两个月就赚了五六万元。
 
3、土地是进城青年的退路。“半耕半工”父子分工是我国农民家庭劳动力分工的基本模式。农民年轻时进城闯荡,待他们的子代成家以后再返乡,边务农边带孙子。农村长期由妇女、老人留守,但总有大量农民无法在城市立足、随着年龄增长而返乡。《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约3亿人,50岁以下占70%以上,可见进城务工农民大多为中青年人。按照我国近五年平均城镇化率为1%/年计算,每年仅有三五百万农民工可以留在城市,大部分仍要返乡,农村离真正的“空心化”还要几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在未来几
十年内,仍有大量农民要梯队返乡务工,“无人种田”问题至少近些年并不存在。
 
四、农民围绕土地的竞争依然激烈,怎会“无人种地”?
 
当前我国农村确实存在一定的土地撂荒。陕西报告指出,土地撂荒的原因主要是生产条件差、流转后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缺少劳动力等原因。从调研来看,土地撂荒的核心原因是土地细碎、不平整或水利差等无法机械化作业原因。大户流转土地后经营不善跑路也占一定的比例。在机械化作业极其便利、非常普及的当下,缺少劳动力不是土地撂荒的原因。在中部B省P村调研时,P村某自然村有一半土地撂荒,村民介绍,“土地是沙土,雨天涝干天旱,一家一小块也不方便下机械,有人不种长了荒草,旁边的地都没法种了,慢慢的整片地都荒了。”
 
经过按户连片、小田并大田或者高标建设后的连片平整好田,就会被村民抢着种。连片平整的土地租金连年上涨,东部地区土地流转费约为1000元/亩,占农业生产成本的1/3;中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费也普遍近700元/亩。经过土地产权交易平台流转的土地要经历多轮竞标,江苏某地土地流转费达到1400斤粮食/亩。近年来,各地农村本地村民驱赶外来大户以“抢地”种的纠纷也层出不穷,随着土地二轮承包期逐渐到期,许多无地少地户也通过询问、
信访等方式要求分配土地。农村围绕土地竞争的矛盾依然尖锐,“无人种田”情况并不存在。 
 
五、“中坚农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中流砥柱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大国小农’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农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的本源性制度。”从中国农业发展水平来看,当前由小农户、中坚农民支撑起的农业经营完全符合农业现代化与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不仅机械化水平高,且低成本、高产量,还塑造了一批长期稳定的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无人种地”叙事中,中老年农民支撑的农业经营是低效益、低质量的、不够现代化的,需要被淘汰替代和要走向衰亡的。实际上,由“中坚农民”、小农户支撑的农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农业现代化成就,具有明显优势:
 
首先,当前农业机械化水平非常高。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除了山区和土地细碎导致的不好机械化,实际上平整地块已经全域机械化。
 
其次,培育了长稳定的职业化农业经营主体。五十岁左右的种田户会尽可能采取适度规模经营,坚持长期种植,为此很多农户自己购买机械和投入配套设施。许多农户农机和设施投入就有数十万上百万元。高投入激励他们有长期经营预期,2023年水稻价格下跌,一些农户亏损,但由于他们前期投入较大且长期经营不惧市场风险,仍坚持种植。适度规模经营还会传递到子代,形成子成父业经营。近年我们在许多地区调研,都看到80、90后返乡延续父辈积累、继续发展家庭农场。
 
再次,延续了小农精耕细作的高产量、低成本优势。中坚农民保留了小农户生产勤劳不怕苦、精耕细作的优点,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到位,粮食产量高。一些地区水稻产量达到了1300-1400斤/亩,小麦也有800-1000斤/亩,较十年前亩产提高了几百斤。中坚农民种植还保留了小农户尽可能节约的优点。如,在机械化使用上,很多都是自持机械,减少社会化服务费用;在土地流转上,流转费极低的边角地、碎地也愿意种植。陕西报告指出,“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大众机械多、小众机械少,落后机械多、新型机械少”,“大多地方还停留在单环节托管或植保、农资、机耕机收等一般性服务,综合托管及全程托管占比较低”,因而认为“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但实际上,农户自持机械或者使用旧机械、小机械只是为了尽可能降低农业成本。
 
2024年2月27日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