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当代青年

为什么要让人看不懂?媒体要改改生造词汇的毛病

发布时间:2020-06-12 来源:劳资到处说作者:多羊

\
 

我感觉我有点愧对自己的学历。近几年以来,不管是学习材料也好、看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也好,不知道和看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前一段时间北京摆地摊这事,北京日报一篇文章《北京市不适合摆地摊》,这个文章读起来就很吃力。比如这一段:


作为一个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有着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以首善标准抓好城市精细化治理
 

短短一句话出现了很多生僻词汇,语法结构与现代白话文的文法相去甚远。从词汇言之,所谓减量发展,大概是精确定位城市发展目标,是作为经济中心、政治中心,还是说其他的什么目标。这个词组大概来源于一个文件词汇“做减法”,本意是说机关工作要抓主要矛盾,不要事事都抓,事事都抓不好,这是二0一二年,党中央提倡“四风”建设,精简文件会议,开短会时的形象比喻。这一措辞其最早是毛泽东主席用过的,我党成立初期,许多党员干部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又面临着动员发动群众的任务,讲话太爱吊书袋起不到宣传动员效果,所以毛主席文章里有很多打比方的手法,很多措辞都是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直接取譬,追求的就是生动形象、贴近大众。如今报纸直接抓来搞一个“减量发展”,学术腔不是学术腔,书面语又嫌单薄,偏偏还采取一个研究核心概念的表达形式,可以说是典型的画虎不成反类犬。另外的“”精细化”发展稍微好一点,但是从表达效果上看,换一个说法不但更加准确、而且宣传效果会更好。至于“首善标准”的提法,这就是属于生造词汇了。构词法是语法的一个层级,构词生僻不通,整体文法也就不那么顺畅。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的退化必然自思维工具的退化开始。这几年,材料语言大行其道,充斥着主流媒体和公共宣传场合,不但造成了巨大的视觉污染,而且事实上恶化了汉语的语言生态。现代普通话的文本依据应该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绝不能拿机关材料的那一套表述方式和措辞取而代之。
 

这样做已经产生了极为重要恶劣的后果。一些学术和政策研究也开始仿照材料语言的方式表达观点。一方面,研究成果的价值,必须要经过本专业成员讨论交流甚至相互诘问,这个过程要建立在学术共同体的专业用语上,材料词汇代替之,等于是主动放弃了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机会,做出来的东西其价值不可证实证伪,是学术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材料语言千篇一律、表达能力和精确程度远远无法满足政策表述所要求的精度,有些领域所谓的研究之所以抄来抄去,就是因为可以发挥的空间太有限,不如此则不足以凑齐字数。
 

作为北京市委的机关报,《北京日报》主要的功能应当是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凝聚社会成员政策共识,自觉听党话、跟党走。生搬硬造词汇、脱离日常的表达习惯是完不成这个目的。这说明机关报的某些执笔人和审稿人缺乏报纸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素质,也说明其工作中存在一种傲慢、浮躁的情绪,不愿意去研究从改造表述入手提升宣传工作的感染力,长此以往,一方面机关报就开始自说自话,你讲你的,引发社会成员的排斥甚至厌烦。另一方面,群众长期被挡在公共讨论之外,就会对党的政策冷感,也谈不上积极参与和主动跟随。宣传工作做到这个份上,就成了党的负资产了。


 

(责任编辑:林飞雪)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