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当代青年

孙锡良:谁偷走了大学的科学精神?

发布时间:2017-03-27 来源:作者:孙锡亮

\

  上海交大,一所很不错的大学,一所对高考考生很有吸引力的大学。

  这所大学的校长近日也很烦,烦在该不该支持“有奖论文”,他的本意是不支持。但是,他的内心并没有十足的底气,因为其它高校都在奖,加之教育部又在紧锣密鼓地评估“双一流”,指标很压人。难!难!难!

  近些年,国内高校抢人抢疯了,身价上涨如同房价狂飙,已经有高校开出“800万安家,100万年薪”的大数据。如果跟明星比,当然不算很贵。不过,我一直认为,即使要反对明星暴富,也不能支持科学工作者暴富。近四十年来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金钱并没有养育科学精神,只养育了商业精神,大学养育的“老板”未必真懂科学、真爱科学。

  某一年,北京开了个“重要大会”,自此以后,中国大陆就只有一个声音:科学的春天到来了!然后,科学家满天飞,博导满天飞,专家满天飞,成果满天飞。春天,把知识分子全都吹到了天上。

  上世纪八九十代,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流行这么几个突出现象:

  科研项目验收时,基本都是“国际一流,国内领先”。

  科研成果宣传时,一定都有“取得重大突破,填补国内空白……”。

  写科学家评价时,基本都有“国际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

  中国的国际科学家数量上升很快,一开大会,大会堂快坐不下了。

  曾经到邻省一大型国企出差,饭桌上提到一位科学家(院士可算科学家),某教授说该科学家是他的“老板”,有世界级影响。结果,国企黄厂长不服气地回呛:世界上所有大矿山我都去过,他的那东西,四十年前,人家都不搞了,你看国内有哪个企业用这种技术?弄个称号也就算了,牛皮就少吹点。回来后,我查了一下,果真是德国1965年时的技术,有专著出版,由于缺少实用性,不再获得支持。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科学技术很繁荣,那恐怕还没到盛极的地步,看看近十多年来的新现象,你就更加能感受“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了。

  ★★★先看无比丰硕的科研成果。

  从哪里看呢?科技大会。坐满人民大会堂的获奖者,还有坐不下未去现场的,各类各级国家奖,每年都有几千项,项项都是“大成果”,年年评,年年累积,“大成果”可以说已经堆积如山,只要你想得到的领域,就有“大成果”摆在那里,如果有哪位企业家想转化一下,请到山里去找吧,够你挑的。

  ★★★再看天文数量的科研论文。

  2004年,在长春的一次大会上,一位八十多岁的核物理教授做专题报告,他开头就讲:“说实话,我真不够格给大家讲学问,我一辈子只写了十几篇论文,而且还都是发表在小刊物,现在的教授,一年论文比我一生的论文还多……”

  这位教授讲话夸张吗?不夸张。高校的论文多到什么程度?用一句话概括可能足矣:人人有论文,论文压人人。论文重要到什么程度?也是一句话:一辈子靠论文,论文可以靠一辈子。

  有人会讲,论文多是好事,没有大海,哪来一滴水?听起来似乎很有理,多比少好嘛!然而,论文的大海可不是不要成本的,那都是用钱堆出来的,国家每年投入上万亿的科研经费,最后拉出来的全是论文。钱,都是全民的钱,论文是否有用,用不着给全民交待。这个“论文之海”的负担是很沉重的,最要命的是,海虽大,等你想取水时,却取不出你想要的那滴水。

  论文到底泛滥到什么程度呢?理论上讲,科学的东西,用量化指标来评更让人服气,但我想用一个更抽象的方法:把中国最好的500种科技期刊的全部论文全封杀或全烧毁,对中国没有丝毫影响;把中国最好的一万名论文教授全封杀或全下岗,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没有丝毫影响;把中国变成论文的科研经费用于国家体制的企业性科研中,中国的科技发展将很快提升一大步。

  ★★★最后,说说科技人才的繁荣景象。

  你去过泰山吗?你去过黄山吗?你去过华山吗?你去过岳麓山吗?……….

  你去过长江吗?你去过黄河吗?你去过珠江吗?你去过赣江吗?………..

  别以为我在考你的旅游经历,不是,我只想告诉大家,中国主要的名山大川都被“学者”给占了,学者后面加个风景区,地位就高了,风景区后面加个学者,风景区就有文化了,这就是科技改变中国的很好注解。其它形式的各类学者更加绚丽多彩,且略。

  学者,名人,也有印名片的,有些人,嫌名片传统规格太小,头衔多到根本排版不下,怎么办呢?再加一部分可对折的,或者写到背面,万不能漏掉主要称号。

  院士,教授,博导,千人,青年千人,万人,“××学者”,都是怎么来的?

  来源于三大件:成果,论文,职位。

  按上述头衔统计,中国应该有世界上最多的顶尖人才,如果按每人拥有一个创新成果计,中国的科技水平可以领先世界。也就是说,要检验这些人才的头衔是否有成色,就只看一个简单的指标:中国当前的科技原创水平是否领先世界。

  说到人才,我并不想把所有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都说到,拿北大和清华做标本最为合适,如果这两所高校的人才不怎么有科学精神,其它高校也用不着太高估自己了。

  那到底该如何简洁地评估北大和清华呢?用四句话来概括:

  1、北大和清华为中国培养了很多大官及大富人。从北大、清华出来的学生,本身就是一种资本,到任何单位就职,他们都有优势,哪怕能力一般,机会也更多。

  2、近四十年来,这两所高校取得了什么对全人类有点影响的原创性成就?只要能列出一项,我就给它们点赞。院士多,学者多,博导多,并不代表人才多。

  3、在两校高达近400亿年度预算的庞大经费支持下,两校为中国的原创性技术做了多少贡献?引进吸收的东西别给我摆出来,那些东西,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回来改造,不算你们的。一离开进口仪器设备,北大人和清华人就不会做科研。做科研,当然离不开先进仪器设备,但是,北大和清华何时能向发达国家输出?有原创,你们才真算一流,在这之前,谁定你们为“双一流”,都是“假一流”。

  4、人才从不凡到平庸,只需要多长时间?清华的人,北大的人,不能说他们不聪明,不能说他们不是人才。但是,他们最终都走向了平庸,他们一离开美欧日就变成了庸才,他们很多人当了官,他们很多人只混了经费和头衔,然后拼装了一堆论文。当一群“科学家”以发表论文为自己的终生奋斗目标时,他们的思想深处一定是为功名利禄而为,决不是为科学献身,他们的真正社会贡献远不如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科学家。

  很多人总说科学家穷,都说待遇低了,留不住人才。错!错!错!

  中国高校的科学家和其它类人才待遇都不低,跟美国比,可能低一点,跟中国百姓比,已经很高了,投放到高等教育的科研经费不是低了,是过高了,是投放太混乱了。一个造假更容易发财的科研环境绝对不可能造就出大批有科学精神的科学家。

  近期以来,中美韩有关“萨德”问题闹得很凶,至今还在犟。

  有人说:中国落后就落后在武器比不上美国,否则,直接摧毁掉“萨德”。

  我就不赞成这个说法,武器比不上,就一定怕美国吗?不一定,毛泽东从来都没怕过。

  我也讲中美有差距,但我讲的差距不在武器,差在一个“硅谷”。中国有个“中关村”,曾经也想当自己是“硅谷”,结果,几十年过去,把自己弄成了集贸市场。过去近百年尤其是近三十年,美国用自己的成就称霸世界,也用自己的成就改变世界,硅谷对世界的改变是无法用论文来描述的,即使把中国的“论文之海”扩大十倍,也无法造就中国的“硅谷”,因为你这个海里捞不出硅谷的科学精神。

  说了半天“科学的春天”,不妨扯几句“科学的冬天”(知识分子口中的毛泽东时代)。

  当然,我不会一一罗列“冬天”时代的具体科技明细,新中国前27年留下的国防军工基础、科技基础、工业基础摆在那里,承认不承认,它都在那里,谁也消灭不了。怎么来总结那时的成果呢?很简单,完全不需要用论文数、成果数和科学家数量来评判,就只几句话:那个时代研制出来的国之重器,今天继续是国之重器,那个时代没有研制出来的国之重器,至今仍然没有研制出来;那个时代打下基础的行业,只要坚持,就做得越来越好,只要抛弃了,就再也没有自主过。

  八十年代,喊科学的春天。七十年代,其实也有个口号,叫“教育革命”。为什么要搞这个革命呢?据说,六十年代末,辽宁师范大学有位物理教授带着学生去电机厂实习,在跟学生讲“转子”与“定子”的时候,把两者给讲反了,现场的工人就嘲笑教授无知。这个事影响很大,传到了教育部和领导人耳中,导致了一场要求“产、学、研”相结合的大运动潮。北大、清华、交大、天大等重点高校纷纷把研制工厂开到学校,教工科的老师要定期下到车间边实践边讲课,教农学的老师要带着学生定期下地耕种,避免“黑板农业”教出来不懂农业的农科生。辽宁师大的那位物理老师也到了曾经带实习的电机厂参与科研,最后于1971年还真研制了一款新电机,被评为“产、学、研”相结合的优秀老师,得到了工人队伍的尊重。(摘自《北大清华等院校开展教育革命的经验》1971年9月)

  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革命实践中,天津大学建设了机械厂、自动化设备厂、精密仪器厂、电子仪器厂、半导体器件厂和高分子材料厂,职工达610人。很搞笑的是,1980年,“天大”写校史的时候,居然只提工厂产品,不提70年代的“产学研”,写到新产品成就时,就写“80年已经可投放21种新产品”。难道21种新产品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冒出来的?80年代的写史者,不只是科学精神丢了,连实事求是的精神也丢了,有了“春天”,就骂“冬天”。

  一说到“冬天”,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可能很反感,因为,他们在“冬天”很难获得那么多的实利,一说到“春天”,教育科研界的人肯定评价更高,因为他们都很滋润,虽然中国的现实科技均来源于世界共享,而非“春天学者”的贡献。

  一说到“冬天”,至今还有人老质问我:你愿意过那个年代的生活吗?我就回他一句话:请到世界193个国家去问同样的问题,用结果来回答你自己。

  前面讲了这么多,是否意味着我把近四十年科学精神的迷失责任全推给科研工作者?

  不!不!不!当“金钱主义”统治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时,没有比金钱更正确的真理。

  在文章的最后,很想问问大家:

  1、“科学的春天”喊出来了,到底了开了什么花?是芝麻花还是罂粟花?

  2、谁偷走了中国大学的科学精神?是钱吗?

  3、如何重拾中国大学的科学精神?靠钱砸出来?

 
【责任编辑:樊肖扬】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