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当代青年

学历通货膨胀终究要由家庭和个人承担——艰难的毕业季

发布时间:2024-07-15 来源:行业命运作者:行运君


疫情结束之初,千万毕业生和家庭原本想着就业形势能轻松些,然而事与愿违。一方面经济恢复不及预期,职位需求和薪资水平低迷,另一方面始自2020年疫情初期的研究生扩招导致2023年后数量供给大增,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内卷。于是,不管是整体就业形势,还是某些高关注度就业领域,都发生了变化——当然是艰难的变化。近来多家媒体就此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报道。
 
一、多读三年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还不如本科生
 
《经济观察报》发表了《研究生就业难于本科生》的报道。智联招聘于3月下旬至4月中旬针对2024届毕业生调研形成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今年普本(注:非双一流本科院校)院校的硕博毕业生offer获得率为33.2%,较去年下降17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普本院校本科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43.9%。
 
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表示,这是此前从未出现过的现象,从智联的长期观察来看,硕博的求职进展一直以来都好于本科,去年普本硕士的offer获得率为50.5%,高于普本本科的46.6%。今年却首次呈现出本科更好的态势,在普本院校中更为凸显。
 
1、研究生的过量供给
 
2020年3月,教育部提出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当年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从前一年的91.7万人增至110.7万人,因此目前我国的已培养研究生数量正在以超100万人/年的速度上涨。
 
2020年至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考研大军。2021年至2022年,考研市场上甚至掀起了一波从“双一流”高校向普通高校的“逆向考研”的热潮。研究生扩招为3年后研究生毕业数骤增以及高学历人才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埋下伏笔。2023年,研究生毕业数从86.2万人跳涨至101.5万人,远高于此前约5万人/年的涨幅。2023年,在北京市28.5万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人数甚至首次超过本科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从经济发展现状看,目前硕博士的人才供给尤其是学术性的硕博士已经超过了社会需求。”
 
2、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需求下降
 
科锐国际校园招聘业务总监安庆的感受是,近几年,研究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和规模不断提高,明显大于市场的需求。如果企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人才选拔时会更倾向于招聘硕博生。但大量企业释放的岗位需求,本科生个人能力与就能与之匹配。
 
李强表示:“面临不确定的宏观环境,企业更倾向于降本增效。在能力大致相当的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对薪酬预期较低的普本本科毕业生。”
 
李强观察到,初创、小微和对实践经验要求高而学历要求低的企业,更愿意招本科而非硕博人才。其中,初创、小微企业通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较为灵活多样。由于资源和预算的限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招聘成本较低、能够快速上手并适应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的本科毕业生。
 
智联招聘调研数据显示,2024届已签约的毕业生中,36.8%的本科生签约了小微企业,高于硕博毕业生6个百分点。
 
《经济观察报》举了一家国企下属的中型水务公司的例子。其总经理说,水务行业发展至今,技术门槛已经比较低,技术上也很难有大的突破,企业科研投入很少,对研究生的需求量自然锐减。同时因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对于接下来的水务行业市场预期也比较谨慎,当前企业更需要能坚持在一线岗位、薪资约为5000元/月的基层员工。他还说,一线工作岗位也不太喜欢招研究生,因为很多研究生心理预期更高,流动性也更高,而普通的一本院校甚至优秀的二本院校毕业生已能满足用人需求,流动性也会更低。   
 
3、研究生自身的就业和薪资期望仍未转变
 
在安庆看来,研究生的惯性思维在短时间内可能还较难改变。一方面,研究生对就业大环境的敏感程度相对企业方更低,认为现有薪酬涨幅与过去两三年的学习付出不匹配;另一方面,许多学生的家长和老师期待读研后的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工作,研究生因此背负了较大压力。

智联招聘调研数据显示,2024届硕博毕业生的期望月薪(12083元)远高于本科生的期望月薪(6898元)。
 
熊丙奇说,受社会层面学历高消费、唯学历论的导向影响,大量本科生潜意识里认为考研后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但现在必须结合现实的社会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模,否则必然导致硕博士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学历进一步贬值。
 
《经济观察报》举了一位在河北一所普通一本院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的例子。2021年本科毕业生时,环保企业给他开出的薪资普遍为5000元/月。这远低于他的薪资预期,考研成为了他最终的选择。但今年春节后,他以至少8000元/月的期望薪资陆续投出去80余份简历,大多数都石沉大海,少数能获得面试通知的offer(录用通知)也并不理想。在频繁和环保公司人力专员以及同学沟通过程中,他发现,同专业本科生更容易拿到合适的offer,研究生因更多想进入对口的科研机构,反而工作方向更窄、找工作更难。很多企业告诉他,公司无法培养研究生,在专业对口的环保工程师和安环专员等岗位上,本科生的技能就已足够了。
  
4、能有效提升专业技能的研究生仍然对就业有帮助
 
中国传媒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老师杜迪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不管是否考研,个人终究需面对就业这一关。因此个人在本科阶段就需对相关行业就业信息有丰富了解,最终找到理想的工作方向并分析相关岗位需要具备的条件。如果本科学历就足够支持自己获得理想工作,盲目跟风考研就没有意义。
 
安庆的建议是:如果研究生阶段给个人带来的技能提升不明显,也需要慎重考虑考研。对于理工科类的学生,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可能让个人技术水平更上一层楼,企业也会愿意雇佣这类人才;而管理类、语言学类、哲学类等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类学生,可能会面临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就业技能上差别不大的困境。比如企业行政、人事等通用型职能岗位,大量专业技能需要进入企业后重新培养和塑造。企业出于用人成本考量更愿意雇佣本科生。
 
《经济观察报》报道的一位山西某双非院校机械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是通过读研成功提升就业质量的例子。他本科求职时,因为学校和学历问题曾四处碰壁。读完研究生后,拿到了宁波一家民营企业月薪超万元的offer。他的同学中九成以上都拿到了保底的offer,整体薪资在8000元/月左右,相比本科阶段提升显著。他说:“相比于本科生,机械专业研究生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的技能水平上。这是企业愿意给出更高薪资的最根本原因”。   
 
二、变味的“管培生”成为大坑
 
《新周刊》报道了管培offer“越来越坑”的现象。
 
管理培训生是为选拔和培养未来领导层的苗子而设定的人才培养项目,源自90年代入驻内陆的大型跨国企业。汇丰、宝洁、强生、渣打等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管培生制度用以“抢人”,究其根本原因是对复合型人才有大量需求。
 
管培生项目需要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例如,全球最早推出管培生项目的通用电气公司,采取耗时两年的培训制度,公司在这两年内对每位管培生的平均投入约为25万美元——也就是180万人民币。汇丰银行的管培生项目历时39个月,每人成本至少100万港币,也即约92万人民币。两三年下来,每位管培生的培训成本,已经比很多普通校招岗的薪资还高。

然而,如今却出现了一些中小企业“滥招”管培生的怪象。比如某连锁餐饮给出校招管培生的工作详情包括不限于传菜、迎接问候宾客、清洗并擦亮所有器皿。其他一些小企业的职位描述也都类似,很难不让人怀疑去了之后就是卖房、卖课和卖理财。
 
再以在Boss直聘上招聘管培生的某餐饮品牌为例,其品牌2015年成立,开放“优才管培生”的校招岗位。据其财报,2023年该品牌总公司的员工共22467名,员工总成本为15.4亿元,也就是在每个员工身上投入的成本仅约为6.8万元人民币,能投入多少资源到管培生身上可想而知。其他更有员工总数不过千人、每年收支不过千万级别的企业,在公开招收管培生——但它们显然没有足够的资本。因此,很多中小企业在投入不到位的情况下,利用目前毕业生求职迫切的心里,把许多做脏活、累活的岗位,都通通包装成管理培训生的必经之路,难说不是一场职业“诈骗”。   
 
三、“高考天花板”清北金融系学生的“就业降级”
 
过去的很多年,清华北大的金融专业,都名列高考后收分最高的院系之中。《三联生活周刊》报道,有清华的金融硕士说,他们的金融求职有一条非常严丝合缝的“鄙视链”,大家会觉得外资PE(外资私募股权投资)或者外资的对冲基金大于外资的投行,再约等于外资的咨询,再大于国内的“三中一华”(中国四家最大的证券公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联合证券)。北青深一度也报道,清华北大的金融毕业生们,原本抱着的是去投行“年入百万”、“疯狂赚钱”的期望和前景,但现在他们也在接受着几年前“压根不会考虑”的工作,如银行的管理培训生(每月基本1万元以下的税后收入)。2023年,一家四大行的管培生岗位在全国招大约60人,而应聘者中竟然有将近3000人的简历包含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的求学背景,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有毕业生表示,“被当成大白菜,被原先看不上的公司挑挑拣拣。很无力,很不甘心。”
 
《三联生活周刊》采访的一位清华金融专业硕士生自述,为了增加被录用的机会,他在一家风投机构和一家投行同时做两段实习,并且兼顾上课和保研。三个月里从早上九点工作到凌晨一点,才能把两份实习的大部分事情都做完,然后开始补白天的网课,凌晨三点才能睡觉。   

在这种努力下,去年他在“三中一华”中的一家得到了留用,但他不太满意,甚至不是很想去,不过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有的同学从大一就开始卷,在今年顶级外资投行的暑期实习,却没有拿到留用,秋招只拿到了银行offer,会非常“破防”。
 
他看到的情况是,和五年前相比,公司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降级:现在能拉到的项目质量不高,新人缺少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收入水平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却干着同样的活;和上级以及同事之间的氛围也没有那么好。如果是在理想的时候进“三中一华”,工作三年以后,参与过的大项目在简历上都写不下,不但能提高个人能力,也不用担心日后跳槽。但是到了现在,可以预想到三年之后的简历基本是空空如也。在业务不足的情况下,经常在“白忙”和“卷”,做大量的流程性工作,比如给每一级领导汇报,都要写六七十页的文档和几十页的PPT阐述项目优点。尽管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个项目最后成不了,但还是要去做。
 
另一位清华金融硕士生自述,在一家风头机构实习时,每天都要参加六七个电话会,每个会一两个小时。会议结束半小时内,要产出会议纪要,通常是几千上万字,要求逻辑顺畅。平时交给领导的文档和PPT,页数也很多,要求外观精美。
 
有一次,晚上七点了,上司让她根据组里之前积累的材料,搭建一个新兴行业公司的财务模型并做业绩预测,还要编写上会的投资决策报告,当晚就要给他。她之前完全不了解这个行业,做到凌晨四五点才交给他,类似这种的通宵后来还有好几次。她当时就感觉,没有足够的魄力和抗压能力,是做不了这份工作的。最后她成功拿到了这家国内头部风投机构的留用,但犹豫了。这里薪水很高,但实习期间她的精神状态很一般,一直在长胖。她已经感觉到自己不够高效,精力也不算充沛,不像其他同事,工作那么繁重,还能发精致光鲜的朋友圈。   

最后,她启动了plan B,参加了四大银行的面试,很幸运地都拿到了offer。 
    
看了上面三个既有“点”又有“面”的现象,心情难免沉重。《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目前我国就业遭遇的最大挑战,是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不足的问题。能够吸收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是高端服务业,但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
 
高端服务业通常指智力化、资本化、专业化、效率化的服务业,以吸收专业性的大学生为主,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我国高质量服务业岗位供给不足,首先与经济发展模式有关。我国过去以投资为主导的模式创造了大量金融、地产等领域以及上下游相关的高端服务业岗位,但随着投资主导的模式难以为继,转向以创新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后,投资泡沫期所产生的高收入服务业岗位开始收缩,再加上互联网行业发展遭遇瓶颈,因此创造就业能力减弱。美国目前也遭遇同样的挑战,金融、互联网等部门都存在裁员现象。   
 
其次,我国文化产业与商业领域的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不足以吸收更多人才。比如我国音乐、影视等娱乐产业领域没有建立起产业体系,基本以手工作坊方式生产,影响了产业规模的扩张与质量的增长,难以创造更多就业。商业产业链最长,包括了营销广告、咨询服务、创意设计、商务活动、专业中介等等,但目前商业由电商主导,电商主要以价格为竞争力,因此整个链条上的专业服务可以忽略不计,专业化与产业化让位于集市化,导致大量专业部门和岗位消失,成为价格竞争的牺牲品:以降成本之名。因此,我国应该重点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体系,不断提高专业化与产业化水平,同时,避免价格竞争蔓延,因为价格竞争的本质是消除专业服务成本。
 
或许,只有当我国的高端服务业蓬勃发展之时,才是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得到缓解之时。      
 
参考资料:
 
《经济观察报》:研究生就业难于本科生
《新周刊》:前两年抢手的管培offer,为什么越来越坑了
《三联生活周刊》:当“高考天花板”清北金融系学生,面对“就业降级”
《北青深一度》:清北商科毕业生“疯狂赚钱”的野心落空后
《21世纪经济报道》:发展高端服务业体系,解决就业结构性问题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