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李定凯

生为人民鼓与呼

发布时间:2017-03-25 来源:主人公网作者:李定凯

生为人民鼓与呼
——回忆革命老人李成瑞同志二三事
 李定凯
 
\
革命老人李成瑞同志的溘然长逝,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少有的不忘初心的老共产党员,一位对共产主义笃信不疑的坚强战士,当今中国革命阵地上的一位巨擘。他的去世,使我深感悲痛。
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入党七八十年了,不到16岁就参加八路军打日本鬼子,从那时一路走来,后来还当了大官,一辈子有功劳、有苦劳,到了晚年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是他不满足于功劳苦劳,不安心于颐养天年,却还要遵从毛主席的教导,继续革命,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自己和工人农民之间划上了等号。他为了党和国家,为了工农大众,该说的就畅所欲言地说,该写的就毫不犹豫地写,该做的就奋不顾身地做,拼命为人民鼓与呼,直到倒在病床上,仍然念兹在兹。别的不说,单凭这一些,就足以显示李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我认识李老,是从毛泽东旗帜网刚刚创办的时候开始的。从那以后我逐步读到他写的文章,后来我又读到他的《千人断指叹》、《朱门内外》等诗篇,使我意识到,李老不但是一个忠心耿耿的革命者,还是一位著名的为人民写作的学者和诗人。我和李老的直接接触,是从2011年10月开始的。论年龄,李老是我上一辈的人;论党龄,我和李老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在和他的接触中体察到,他是把我和比我岁数还小的人,都当作同志一律平等对待的。在我们追思他的高风亮节、音容笑貌的时候,几件过去的往事涌上了我的心头。
2011年10月,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举办“纪念鲁迅诞生130周年暨小说《钢城》研讨会”,我们邀请李老参加并作发言,年届九十的李老欣然同意了。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化革命的主将,《钢城》是工人作家赵剑斌在2009年7月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通钢事件后,深入通钢现场采访,然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歌颂了通钢工人阶级勇敢反对走资派和资本家勾结违宪推行私有化,合伙侵吞国有资产的伟大斗争。这样的纪念会和研讨会有什么不好呢?但是它偏偏遇到了阻挠。当李老按时到达会场时,看到会场外停了好几辆警车,问明原委后,非常生气,告诉我们一定要把会开好。他发言支持会议的召开,一直坚持坐在会场,听大家的发言。中午换会场,他又跟着到新的会场,给我们坐镇,直到警车撤走才回家休息。在会议进行中,他亲切会见了通钢工人代表,与他们交谈,给工人同志们以极大的鼓舞。
过了大约两年,李老经过反复思考,认为毛泽东思想已经不再仅仅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最近半个世纪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中国的变化,毛泽东思想的世界意义更加明显。作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毛泽东思想已经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地位和作用并驾齐驱。因此,把毛泽东思想进一步阐释为毛泽东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李老的倡议下,举行了多次研讨会,经过不同意见的交流和争论,最后多数人的认识在李老认识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现在,毛泽东主义的概念在革命队伍里,已经流行开来。那场讨论,使我的思想认识得到很大的提高,我很感谢李老的教育。
再一件事就是李老建议和主持创办《工农文学》。2015年8、9月间,李老邀请马青柯、我和王学忠等几位同志到他家里商量事情。大家一坐下,他就开门见山说: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毛泽东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用文艺为工农大众服务,是我们的责任;魏巍同志生前也很重视这件事。李老知道,王学忠同志在成长为卓有成就的下岗工人诗人的过程中,得到过魏巍同志的关心和爱护。他建议办一份面向工农群众的文艺刊物,想请王学忠担任主编,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都表示赞同,但是也表示困难很大。李老就鼓励我们,当场出了很多主意,并且说他将尽力支持我们的工作。过了两天,当我们研究落实如何办刊时,李老就托王学忠同志带来了他捐助的一万元作为办刊的启动经费。《工农文学》第1期稿子编完后,我们发给李老审阅。李老认真地看了稿子,写了5千多字的修改意见,交我们再改。其中,在我负责起草的《发刊词》原稿中,有这样一句话:“像机器、粮食一样成了商品的劳动力的拥有者工人农民们,不甘于只是劳作,流汗,流血,甚至牺牲生命,垒起高入云霄的资本大厦。”李老在审查意见中写道:“‘像机器、粮食一样成了商品的劳动力的拥有者工人农民们’,在理论上似不太准确,因为机器、粮食是不能创造更大价值的实物商品,而劳动力却是能创造大于本身价值(包括剩余价值)的特殊商品,两者本质并非‘一样’的。我认为此句可改为‘只有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的工人农民们’,同时在紧接着‘垒起高入云霄的资本大厦’一句中,加几个字,改为‘垒起高入云霄的、重压在他们身上的资本大厦’”。我看了李老的批语,顿时感觉惭愧,虽然读过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也知道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能创造剩余价值的活的劳动商品,但是到了应用的时候,就忘了这个本质了。我立即回复李老,感谢他的“精准”纠正。为了节省经费,2016年4月,《工农文学》第1期是和《红色年华》的当期合刊印刷的。5月,当我们带着合刊本到李老家中汇报时,李老郑重地说:这样不好,还是要独立出版。他坚持重印一次。为了重印,他留我们和他一起把全文逐篇再审一遍,又做了不少篇目和文字的修改。上午没改完,中午他请我们在大院食堂里吃饭,午饭后他也不休息,继续和我们审改,直到完成。最后,李老主动提出找人设计封面。我们要求他给《工农文学》题个词,他欣然答应,铺开纸,拿起笔,略作思考后,题写了“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  开辟工农文学新园地  贺工农文学创刊  二〇一六,五  李成瑞 九十四岁”。一个94岁的羸弱老人,对工农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对工作如此地极端负责,极端认真,怎不令我肃然起敬!
去年七八月间,李老又为《工农文学》两次打电话给我,嘱咐说:要写工人农民的先进代表人物;在毛泽东时代,工人农民的代表就是铁人王进喜和农民副总理陈永贵;要介绍他们的事迹,让现在的年轻读者知道。那时我不知道李老已经重病在身了。到了九月,当我要带着重印的《工农文学》第1期和第2期的组稿情况向李老汇报时,他已经住进医院而不能听他面命了!直到他去世,我都没有机会探望他,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李老风华正茂时,在抗日战争中担任晋察冀边区政府《救国报》的编辑、记者,宣传动员人民群众走上抗日的战场,为争取民族解放而奋斗。他在耄耋之年,支持建立毛泽东旗帜网,亲自主持东方红网站和编辑《东方红文萃》,同时主持创办《工农文学》,宣传动员人民群众继续革命,批修反资,重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而奋斗。他生为人民鼓与呼,直到生命的终结。他对曾经采访他的青年同志们说过:“据说周总理临终前,在病床上不断地哼唱‘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将来我到临终前,也要哼唱这句歌词,安详地充满乐观地向这个世界告别。”
李老,您安息吧!一支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正在踏着您的足迹继续前进!

【责任编辑:樊肖扬】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