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社区公告

吴铭:是“灵魂砍价”,还是放弃市场主权?

发布时间:2021-12-10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吴铭

\
 
请大家先看一下这2张图片:
 
 
\

\
 
张劲妮还说:“真的很艰难,我觉得我刚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谈判桌的对面是企业代表,外资企业的代表都是中国面孔,想想也觉得心酸。
 
上面这段话,出自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张劲妮的“灵魂砍价”。
 
关于中国金融主权、关于人民币主权,我以前的小文章里写过,其核心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人民币发行权,即政权必须完全掌握人民币发行权,将攸关中国科技、工业、农业发展的国营至少国有企业,作为发行对象,并主要采取拨款方式发行人民币,不能把外资作为人民币发行对象。当引进外资、出口创汇并以外汇储备为依据发行人民币时,自然把人民币发行对象定格在外资企业和出口创汇型企业,这就意味着人民币发行权旁落于外资。
 
二是人民币的结算权、支付权。即中国国内交易,必须使用人民币结算和支付,不得使用其他货币。通常我们认为,人民币在国内贸易的支付和结算权,是有保证的。实际上是,人民币即使在中国国内的交易中,也未必完全有支付和结算权。这段时间,老司马揭露的柳杨家系列问题正在发酵,张捷也揭露了循环持股、盗窃国有资产的伎俩,这其中提到潘十亿出售楼房时,要收外汇。这意味着人民币的结算和支付权在国内市场上,也受到了侵蚀。
 
三是中国人民的定价权。即,中国政府代表中国人民,运用人民币对进出口的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按照中国巨大的销售市场,中国人民当然应该有这个定价权,应该是“买方市场”,国外什么商品进入中国,其价格当然由中国说了算。即使不坚持人民币的计价、支付和结算,即使用外汇比如美元、英镑等外汇结算,那么,以中国市场潜力而论,中国方面也当然可以很大程度上控制定价权。
 
老实说,中国方面对大宗进出口商品的定价情况,我们是不清楚的。
 
这次,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张劲妮与外国医药商的谈判,让我们一窥定价权丧失情况,和有关方面市场主权意识缺失情况。
 
即,以中国如此巨大的市场,在进口大宗商品上,仍然没有定价权;似乎相关人员,不知道我们在定价上的优势,这才有张劲妮的“艰难”和中国人的“心酸”。
 
显然,这场谈判的定价,并不属于所谓市场定价!可以完美呈现的是“定价权问题”。
 
我想,作为采购代表,应该知道,中国14亿人的大市场,就是我们在讨价还价中的最佳武器。请一定注意,全世界的各国各地区市场,中国潜力最大!中国市场潜力,大于欧美市场之和。
 
这意味着,只要坚持市场主权原则,我们在对外贸易中将有极大的议价权。我们愿意向哪家公司开放某个市场、采购其商品,就意味着可以救活这家公司,让其发展壮大,在与其他同类公司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相反,如果我们这个市场拒绝这家公司,那么,这家公司就丧失了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就可能在同行竞争中落败。
 
外国供应商,不管是哪类产品的供应商,只要想在中国这个全世界潜力最大的市场销售其商品,就必须接受中国方面的定价权!
 
也就是说,中国所采购的商品,价格应该基本上由中国说了算。
 
中国政府方面与国际供应商谈判,如同一个大力士与小孩子对打,完全不是同一个重量级。
 
所以,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张劲妮会显得那么无奈?我也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个什么药的代理商还居然那么傲慢!他们有什么底牌吗?完全没有呀!“辛酸”的应该是他们,傲慢的应该是张劲妮呀!怎么完全颠倒了呢?
 
所以,我感觉,这场所谓的“灵魂砍价”,更像是一场双簧表演。
 
我当然不是说张劲妮是双簧的一方,而是说我们的有关部门。
 
以张劲妮为代表的中国医药采购方,与外国药品代理商之间进行了一场演给中国人民看的双簧表演!他们共同用一个极高的价格,完成商品成交。同时,又搞出这么个锱铢必较的场面,显示他们对中国人民的健康多么在意,对医保资金多么珍视。
 
我理解不了,作为谈判代表,张劲妮为什么不知道中国方面的市场优势?为什么不知道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就是手中的法宝、王牌?为什么不知道对方根本没有议价能力。居然在谈判过程中还显得如此委屈求全、低三下四,甚至有点哀求的味道。怎么可能“眼泪快掉下来了”?不管对面坐的是中国人、外国人,他都是“弱势”的一方,该“眼泪快掉下来”的是他们呀!
 
什么叫“作为甲方代表,她没有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样,高高在上、以势压人”?这时候,作为中国人民巨大市场需求的甲方代表,就应该是你高高在上、以势压人的时候呀!
 
我怀疑,这里并没有体现什么“生命至上”“民生情怀”,而是体现了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什么东西,应该是国家医保局通过“政府采购”这种方式,与国际医药商做交易。而利益交易的对象,无非是中国老百姓的那点医保基金。
 
推而广之,其他领域的“政府采购”,我想情况也与此差不多。
 
对不起,我讲话可能很难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但是,我真的是理解不了作为强势的采购方,为什么还这么卑微,而作为弱势的供货商,却如此傲慢?这不符合贸易常识。 
 
先看一则《参考消息》上的旧消息:
 
\
 
这是路透社1971年5月的报道,特别赞扬中国人会讨价!
 
再看共同社消息:
 
\
 
这是美国《时代》的报道:
 
\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
\
 
香港《虎报》报道:
 
\
法新社报道:
 
\

\

 
 
下面的消息体现的是中国在进口商品上的定价权: 
 
\
 
请注意,最后一则:
 
《参考消息》文章资料
(1975年元月3日)
【本刊讯】美国《前卫》周刊十二月二十五日一期刊登罗伯特·弗兰德发自北京的一篇专稿,题为《中国在对外贸易上不失原则》,摘要如下:
 
 
中国显然很希望增加外贸,但是既不牺牲原则,也并不是不严格按照公平、认真的准则办事。
 
几个星期以前,一位同中国订了几百万美元的贸易合同的欧洲商人对我说:“中国人在讨价还价时不好对付,很清楚自己要些什么,在价格上一超过限度就不作打算。但是,他们诚实、公平。同中国做交易的即使是最挑剔的资本家也不会指责这里欺骗对手或者不遵守协议。”
 
中国谈判者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交易,不然就干脆不干,这种做法使经常欺侮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西方商人感到意外。很多西方商人吃惊地发现,虽然中国可能想购买某种特定的商品,但是这并不是因为它没有其他选择。中国有句话,叫做“独立自主”,简单的意思是,中国能够制造,也一定要制造这种东西,不得已时不要也行。
 
在谈判桌上,这样的商人有时以要就要,不要就拉倒的态度向中国人提出条件。在接着的三、四个星期里是愉快的交谈、宴会、为国际友谊祝酒,游览名胜古迹——但是一直到最后也不再提合同的事情了,这个商人扫兴而归。
 
中国正在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独立地建设自己的社会。它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经济上的完全独立就没有真正的、可靠的国家独立。因此,中国十分注意保持自身的经济独立,完全是在周密的国家计划下使用国内的资金积累和自然资源。由于采取了这种政策,工农业在稳步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国际收支一直平衡,完全没有通货膨胀,国内市场繁荣,对外贸易在发展。
 
(作者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林飞雪)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