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焦点时评

它们又死灰复燃,戴着市场化的帽子为祸人间

发布时间:2021-10-13 来源: 红旗文献作者:翠湖竹林岛

近日,一段狗坐轿子的小视频在网上引起争议。
 
事情发生在江西武功山景区。一游客带着两只柯基犬出游,由于狗腿短,爬石梯费力,刚好景区有坐轿子项目,遂找轿夫谈妥,两只狗按一个人的价格抬上山。
 
不知是谁拍了几秒视频传到网上,引起网友一片唏嘘。
 
有人感叹:现在这社会,有人活着还不如狗。
 
有人义愤:狗坐轿子,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有人怒斥:轿夫抬狗,有失人格、有辱尊严。
 
有人诘问:人对狗孝顺,对父母孝顺不?
 
有人议论:狗坐人抬,表面上的有偿服务,实质上的贫富差距。
 
有人辩护:市场经济时代,只要给钱,抬人、抬狗、抬猫,都一样。
 
视频引起网友热议,有跟狗主人熟悉的网民跳出来回应:"狗主人很孝顺,父母更有钱。人家花的是自己的钱,希望大家不要较真。"
 
希望大家不要较真,大家却偏较真。
 
支持者认为:狗坐轿子,一个简简单单的市场有偿服务而已,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只小狗比一个成年人轻多了,报酬又不少,人家狗主人愿意出这个钱,既拉动了消费,又增加了旅游业收入,利国利民方便自己,何乐而不为?我若是轿夫,希望天天有这么轻松的生意。又不碍别人什么事,干嘛要上纲上线?
 
反感者认为:狗坐轿子,是对传统价值观的背叛,是对公序良俗的挑战,是道德败坏的行为,是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问题。狗主人为富不仁,轿夫毫无骨气。
 
 
\
 
对此,笔者想说的是——
 
《隋书·礼仪制》载:“今辇制像轺车而不施轮,用人荷之。”
 
《尚书·益稷》曰:“予乘四载,随山刊木。”
 
所谓四载,即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
 
其中,“欙”即轿子。《史记·河渠书》说“山行即桥”,由于欙是过山用的,扛在一前一后两个人肩上,远远望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所以,上古时候,轿、桥二字是相通的。
 
 
古代交通不便,遇到山区几乎没有路,车轮无法行驶,人们只好把车厢抬起来走。
 
 
去掉车轮,就是轿子了。
 
 
严格来说,当时管轿子叫肩舆。舆指车厢,没有车轮用肩膀抬的车厢,所以叫肩舆。同时,还有版舆、步舆、步辇等叫法。
 
 
“辇”,原本是人力手推车,在殷周是用来运送军需物资的。到秦汉时期,卸掉轮子做步辇,成为帝王家的专用。
 
 
从秦汉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严厉的舆服制度。舆,即车轿类交通工具,服,即衣帽类服装。
 
 
在汉朝,轿子一度被废除。朝廷规定,文武官员上朝都乘马车。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隋朝。到唐朝,唐皇室为显尊贵,出门又改坐轿子。
 
 
宋代,轿子有明显的等级之分。皇帝用的叫銮舆,官宦贵族用的叫檐子,女性用的叫女轿。由于轿子在社会各个阶层流行,有大臣上奏宋太宗说不成体统。于是,宋太宗下旨“非品官不得乘轿”。当时的辽国,只有皇帝才能乘轿,太子也只能乘车。
 
 
明太祖得天下后,为避免出现懒惰现象,规定文武大臣必须骑马,不许乘轿。但从第七位皇帝景泰开始,这条规定变为一纸空文,文武百官出门又都乘轿。
 
 
满清入关后,也曾禁止文武大臣乘轿。但与历代禁轿令一样,先是准许文官乘轿,后来就完全解禁,并且规定:三品以上京官用四人轿,出京可坐八人轿,外省督抚用八人轿,普通官员坐四人轿,严禁逾制。
 
 
在古代,轿子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和达官显贵才有坐轿的权利。普通百姓没有坐轿的资格,只有抬轿的份。
 
 
而官员乘轿出行,还要鸣锣开道。对开道的锣声,也有严格规定:知县出行鸣锣七响,表示“军民人等齐闪开”;知府出行鸣锣九响,表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一品大员和钦差大臣出行则鸣锣十一响,表示“大小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
 
 
民间坐轿,始于南宋。
 
 
宋室南渡之初,赵构在流窜途中遭金兵拦截,突围后人已落单,惶恐间又被一片湖水挡住去路。眼看追兵将至,准备投湖自尽之际,一个正在湖边浣纱的乡村姑娘救了他。
 
 
赵构登基称帝后,张榜寻访“救驾”大功的村姑,结果无人揭榜领功。赵构遂特下一道圣旨:凡女子出嫁,特许乘坐四人抬杠的轿子。
 
 
四抬轿子是皇后所坐八抬鸾驾的一半规格。赵构以皇后的一半尊贵赋予出嫁女子,算是他对当年"救驾"村姑的报答。
 
 
随着宋高宗赵构对禁轿令的解除,民间不仅出现了婚娶用的花轿,一些地主富绅也开始坐起轿子来,并由此衍生出营业轿的行当。
 
\

\
 
说完轿子的渊源,再来讲几个故事。
 
1947年,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
 
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
 
毛主席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主席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主席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意。此后,他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
 
1954年,毛主席到安徽视察。安徽有"天下第一奇山"美誉的黄山,随行的张治中提议毛主席登上去看一看。
 
毛主席爱山,所以心有所动,便问张治中:“这条山路修到哪里了?”
 
张治中是安徽人,还做过国民党的高官,对黄山自然有所了解,他回答:“山路修到了山脚下,车开不上去,但是上山可以坐轿子。”
 
在得知不能开车上山之后,毛主席摇了摇头:“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子。”
 
张治中不解,问了句"为什么"
 
毛主席不假思索道:“因为坐轿子是骑在劳动人民的头上,所以我毛泽东不坐轿子。”
 
毛主席不仅不肯坐担架、不肯坐轿子,甚至还不肯进中南海。
 
建国前夕,毛主席从西柏坡搬到香山办公。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向中央打报告,请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进驻到中南海。
 
毛主席一听要到中南海居住、办公,心里十分不快:“我不搬,我不做皇帝。“
 
中南海为辽代所建的离宫别苑,后为明清朝的皇家御苑。
 
难怪毛主席心里不高兴。
 
叶剑英、周恩来两人劝说了好几次都没用,最后通过中央政治局集体表决,少数服从多数,才让毛主席搬进中南海,暂住菊香书屋。
 
在菊香书屋住的时候,毛主席坚持交房租、水电、家具租用费,每个月要交84元。
 
毛主席在中南海办公27年,从未进近在咫尺的故宫。
 
故宫原名紫禁城,始建于1406年,建成于1420年。明朝有14位皇帝居住在紫禁城中,清朝有24位皇帝在紫禁城居住过。
 
毛主席为什么不进故宫?
 
因为故宫不仅仅是旧社会的文物,更是封建专制的象征。
 
就像坐轿子是骑在劳动人民的头上一样。
 
属于封建体系。
 
毛主席要将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封建体系彻底粉碎。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随着文化革命的进行,轿子、妓院、鸦片、赌馆、官僚、等级、腐败等封建渣滓,被横扫进历史的垃圾桶。
 
\
 
神州大地,打扫得干干净净。
 
社会主义事业无比瑰丽。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毒品、赌场、娼妓、轿子、官僚、等级、腐败之类的历史垃圾借尸还魂,戴着市场的帽子为祸人间……
 
网络配图,版权原作者所有。谢谢作者。


(责任编辑:林飞雪)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