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焦点时评

长征第七章 ——通道转兵

发布时间:2020-09-20 来源: 八角楼上作者:小庄

\
 
一、
 
湘江一战,老蒋很愤怒。
 
他是有理由愤怒的,因为就算是一个完全不懂军事常识的人,看到湘江东岸那样的绝境,也知道红军已然走向穷途末路。
 
可是即便红军拖拖拉拉,携盆带罐,他们所有高级干部所处的两个纵队依然全部渡过了湘江,尽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老蒋把他的愤怒发泄到了白崇禧的身上,给这次湘江一战未能全歼共军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白崇禧通共。
 
他给白崇禧发去一份电报,怒火万丈的要求桂军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
 
 
白崇禧很快给了他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直让蒋介石汗颜无地。
 
 
白崇禧给蒋介石发去一份电报,洋洋洒洒几千字,核心内容只有一个:你老蒋不是牛逼吗?为什么当初50万围剿军,都能让红军从江西突围呢?这次湘江一战,我桂军两万人剿灭红三军团半个以上军团主力近万人,而你们其他军队加起来有28万之众,才剿灭红军4万人左右,你们哪好意思舔着脸说是我放跑了红军?
 
 
这一次,蒋介石无可辩驳。
 
 
二、
 
湘江以西的老山界,也被称为越城岭山脉。
 
此刻正有一支3万余人的部队行走在这蜿蜒崎岖的山路之上,似乎只有走进这大山之中,红军才能摆脱刚刚经历的那九死一生的血腥场面。
 
 
湘江一战,留下的是“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悲壮史歌,而在这一场惨烈的战役过后,红军内部开始起了明显的变化,当时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变化将会开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变化,是博古和李德。
 
往日出现在博古身上的自信和骄傲荡然无存,李德曾经的颐指气使此刻也消失不见了,后来有回忆录曾说,当时博古差点举枪自杀。
 
不管自杀这事是不是真的,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湘江一战之后,博古和李德终于开始认真的审视自己,并且发现了一个他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自己没那个能力领导红军。
 
一个人能在惨痛的现实面前认清自己,总归是要比执迷不悟好一些的。

 
第二个变化,是周恩来。
 
周恩来是隶属于博古、李德三人团中的一员,但是他同这两个人的区别就在于,他清楚地知道,毛泽东的军事能力很强,所以当初在宁都会议上,他既希望能执行共产国际进攻路线,同时又希望能发挥毛泽东的军事能力。
 
于是整出了一个左右不讨好的建议,一面想要把毛泽东留下来,一面又不赞同毛泽东在农村搞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思想。
 
最后是既没有留下毛泽东,又得罪了共产国际路线的留苏派。
 
 
随后的几年,他开始逐渐发现,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上的错误,直到苏区全面崩溃,他才开始意识到毛泽东不仅仅只是军事能力很强,他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才能,是博古、李德,还有张闻天、王稼祥,以及自己在内都完全比不了的。
 
 
而此次湘江一战,使得他终于下定决心,必须要改变这样的局面,让毛泽东出山了。
 
 
第三个变化,是张闻天和王稼祥。
 
这两个人的变化出现在湘江战役之前,最早的是王稼祥,他到苏区没多久,就意识到自己认识的那些自称完完全全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根本就比不上毛泽东。
 
可是你要他完全接受毛泽东那套农村路线,不管是感情上还是认识水平上,他也接受不了。
 
 
直到后来第五次反围剿不断失利,他才开始觉悟到博古执行的王明路线,实在是一条将红军彻底引向失败的路线。
 
 
第五次反围剿,从留苏派的阵营里面,还分化出另外一个人来,这个人就是张闻天。
 
 
在广场保卫战打响以后,张闻天曾指责博古和李德是在同敌人拼消耗,军事上的逐渐失利,使得张闻天也开始重新认识所谓的共产国际进攻路线是否存在问题?
 
这样一来,这两个人的矛盾也开始逐渐发展。
 
 
有历史表明,在长征刚刚出发的时候,在军委纵队里已经开始悄然的形成一个新的政治小团体,这个政治小团体就是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
 
这当然是毛泽东有意为之,三年苏区的冷板凳,使得他开始明白,不管他的主张多么正确,如果得不到别人的支持,他的主张是永远不能被执行的。
 
 
因此,在红军艰难行军的路上,尽管毛泽东身患疟疾,他却一直没有停止同红军高级将领们的沟通,尤其是在战略上可以起到左右博古、李德作用的张闻天和王稼祥。
 
 
湘江一战之后,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团体的政治目标终于变得异常清晰起来,不能再让博古、李德再那么瞎搞下去了。
 
 
第四个变化,是毛泽东。
 
现在网络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毛泽东在长征之前,不懂得团结大多数,总是一拍桌子就反对所有人,而长征之后,他开始懂得团结张闻天、团结王稼祥,甚至开始寻求如何团结博古、李德、以及各级别的将领,于是才有了大家一片欣欣向荣,共同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局面。
 
这种说法是非常幼稚的,也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毛泽东同博古、李德等人的斗争,不是个人利益、荣辱之争,甚至不是就某个具体战役上的观点之争,其背后的实质是两条路线的斗争。
 
什么是路线斗争?
 
路线斗争的实质,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思想、理论、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方法论的斗争。
 
\
 
这种斗争不是你说几句团结好听的言语,用上一点敷衍调和的手段就能改变的。
 
博古执行的王明“进攻路线”,有其完整的思想体系和逻辑闭环,而且是苏联革命斗争已经证明过的,因此才在苏区取得了强大的组织基础。
 
在进攻路线的指导之下,才有了我们看到的“国与国的战争”、“御敌于国门之外”、“不放弃苏维埃一寸土地”等指导思想。
 
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才有了把运动战打成阵地战,把游击战打成了消耗战的局面,最终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而事实上,长久以来,毛泽东为了不让博古误会他有以根据地创始人的身份“倚老卖老”的印象,对他说话的时候已经极尽谦卑和尊重。
 
 
这种毛泽东对博古的谦卑和尊重,在历史上是有明显的体现的。
 
 
当初福建事变爆发,毛泽东极力想要促成同十九路军的合作,从福建的缺口打出去,到广大的无堡垒地带作战的战略方针。
 
结果呢?最终被博古以“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的理由断然否决。
 
 
可是呢,当木已成舟,机会已经消失以后,毛泽东并没有指责或埋怨过博古,相反,还表现出了对博古的理解。
 
这种理解被苏区的一份历史材料记录了下来,显示毛泽东曾安慰博古:“军阀确实有两面性,不必过于介怀。”
 
 
而后来,博古为了利用毛泽东在苏区的威望动员群众,让毛泽东在一次给群众写的动员报告里,加入了这样一句话:“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新的阶级决战就要到来,让我们做好一切准备,迎接无产阶级的伟大胜利。”
 
 
然后毛泽东照做了。
 
 
我就想问问,都做到这份田地了,还要他怎么学会去团结?
 
 
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其实质不在于毛泽东是否学会了团结,而在于博古执行的“王明路线”已经彻底破产,中央红军迫切的需要一条“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来指导红军继续前进。
 
 
于是毛泽东上台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只不过转折也需要人的主观努力去促成,湘江战役之后,毛泽东的转变在于,他必须主动站出来,并想办法促成这种转折。
 
 
三、
 
是时候“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了。
 
 
当红军翻过老山界,来到了广西、湖南、贵州三省交界处的通道县城,红军接下来的去向就变成了最值得关心和讨论的问题。
 
这时候,对于红军的战略行动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人,由原来的三个,变成了现在的六个。
 
 
即,除了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之外,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也加入了这个决策群体。
 
 
而此时,历史的天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终于开始发生转向,周恩来的一票投给了毛泽东,他赞成了毛泽东的主张:放弃与红二、六军团汇合,立刻转兵向西,往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一带前进。
 
毛泽东终于开始从以前的次次只有一票,变成了多数派,在六票里面得到了四票。
 
 
若干年后,在李德写的那本《中国纪事》里,充满了对自己的辩解和对毛泽东的不满,但是没有人可以否认,通道县城里的这次转兵决定,成为了一个多月之后,那次改变中国红军命运走向,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的伟大转折——遵义会议的起点。
 
 
有这样一个历史的疑惑,那就是为什么在遭遇了湘江战役这样惨烈的牺牲之后,博古和李德这两货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既定路线,去找贺龙、萧克他们汇合?
 
 
其实历史本不复杂,也没有什么神秘在里面。
 
 
毛泽东选择的转兵向贵州一带前进,同样充满了无尽的危险,没有人敢确定转兵贵州,是否就可以扭转红军被动的局面,甚至转兵贵州以后,是否会走上山穷水尽的末路,眼下依然无人敢断言。
 
周恩来之所以选择支持毛泽东,其实同张闻天和王稼祥的原因是一样的,既然博古和李德不行,那就只能听毛泽东的了,毕竟自己也想不出啥好办法。
 
 
通道会议之后,另外一个人的出现,也开始预示着红军的命运真的迎来了转折,这个人就是刘伯承。
 
在毛泽东的建议下,那个曾经被李德贬去红五军团任参谋长的刘伯承,重新回到了红军总参谋长的位置上,这标志着,毛泽东说的话越来越算数了,而李德说的话,越来越不算数了。
 
\
 
在接下来不到20天的时间里,中央红军在向贵州转兵的途中,又连续召开了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
 
黎平会议,彻底否定了博古、李德还幻想着去湘西汇合贺龙和萧克的计划,开始提出要在贵州遵义一带发展,试图在那里建立起川黔根据地的计划。
 
 
而猴场会议,毛泽东已经可以在会议上公开批评李德、博古的意见,并指出以后一切的军事行动,计划都必须经过政治局集体讨论,杜绝以前只要博古、李德决定,即成事实的作风。
 
 
这样一来,通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实际上博古和李德的权力已经被收回来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在这几次会议上,张闻天提出了一个想法,要召开一次政治局的扩大会议,也就是除了他们几个人之外,还要把各军团负责人,以及高级干部们集合起来,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提议,这个提议有着另外一个深刻的含义:大家伙儿要借着这个会议开始算算账了。
 
 
这个提议过后没多久,遵义会议召开了。
 
 
而在这之前,还有一场硬仗等着他们,因为只有渡过乌江,他们才有可能占领遵义。
 
 
四、
 
乌江,发源于贵州西部威宁的草海,至西南向东北贯穿贵州,是贵州省内最大的一条河流。
 
乌江两岸悬崖峭壁,难以攀登,江道曲折,水流端急,自古就有“乌江天堑”之说。
 
 
在乌江的主要渡口上,黔军修好了坚固的防御工事,配置了主力部队和强大火力。
 
而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国民党中央军的吴奇伟部四个师和周浑元部四个师此刻距离乌江已不足一百公里。
 
 
李德曾经把乌江比喻为另外一个湘江,然而乌江之战会沦为湘江之战的同一个命运吗?
 
 
此刻,林彪和彭德怀已经分别带领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彻夜赶往乌江,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带着工兵队也在奔赴乌江沿岸,强渡乌江的序幕就此拉开。
 
 

(责任编辑:林飞雪)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