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古装影视作品大热,剧中的生活古色古香,古人的衣着打扮、言行措辞都别有一番韵味,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
穿越回古代,体验一把古人生活,成了无数的古风爱好者的共同愿望。
到底是是体验古人生活呢,还是去当人上人,那就不得而知了。
那么,普通古代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究竟怎样?从一些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真实生活水平。
在物质和精神消费飞速增长的当下,出现这种情况不足为怪;但在古代,能穿得起这类衣服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
养蚕吐丝是一项流传已久的手艺活,但因为全程是人工操作,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所以绸缎丝绢只是上层人士的专有品,普通家庭是用不起这类贵重物件的。
考虑到棉花和麻布都是广泛种植的作物,成本较低,所以多数古代人的衣着通常讲究"冬穿棉,夏穿麻"。
然而,麻布的透气性很差,在炎热的三伏天穿着麻制的衣服,不一会儿就容易汗流浃背。男性还好一点,封建保守思想不约束,可以选择打赤膊或者挽起衣服。
但对于女性而言,身体是不能随意裸露的,即使是在夏天还是要用长衣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就算是名门望族的夫人小姐,夏季穿纱也至少要穿3层以上,并搭配裹胸和内衣,否则很容易走光,这是因为衣服轻薄的才透气但也容易走光,所以多穿。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历史已久,并领先世界养殖家禽家畜,给人印象就是非常会吃。
当然,这种精致的饮食方式也仅限于大户人家,一般家庭连温饱都是问题。
古代粮食稀缺,农作物产量本身就极其低下,加上年末要给政府上交赋税,被地主征收地租,农民一年到头能收获到手的粮食基本上微乎其微;如果遇上水灾旱灾战争,就更是所剩无几了。
即使是在盛唐,譬如贞观年间,百姓一日三餐也只能喝稀粥,就这还算是小康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提炼油脂技术落后,食用油相当稀缺,一般家庭烹饪是不放油的。况且古代粮食都是粗粮,没有精面精米,制成的食物相当粗糙甚至难以下咽,再搭配上无油的菜,恐怕没几个现代人能吃得下去。如果不是必须要吃盐,可能很多家庭连盐也不会放。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自己住宿环境的描写,也是当时多数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比起现在无坚不摧的钢筋混凝土,古代居民使用的茅草黄土简直不堪一击。那些富丽堂皇的府邸豪宅,都是用木梁架起的结构,搭配上砖块,造价十分昂贵,并不是人人都能负担的起的。
平民的住所都是由茅草堆砌而成,能用黄土加固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茅草屋构造简单,抵抗性能低下,遇上大风天气容易坍塌,在雨天也会出现屋顶漏水等现象。
房屋内部条件也很简陋,没有功能特定的分区,没有舒适的家居电器,基本上吃喝拉撒都聚集在一起,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家字上面宝盖头的意思是遮挡风雨,下面豕就是猪的意思,古时候,人住在楼上,猪住在楼下,解手时,猪在下面叫唤着。好人家,会有专门的茅房,用以解决。
现在,无论是飞机还是高铁,"日行千里"基本不是梦想;但在以人和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出一趟远门是很折腾的一件事,"日行千里"简直是妄想。
作为一种以速度著称的动物,马早在几千年就被人类驯化,成为一种代步工具。在文学创作中,"千里马"一词也频频出现。
古代人在选取马匹时的标准极为苛刻,不但要求速度够快,还要求相貌美观,如汗血宝马、大万马等都是上乘马驹。
按照现在的单位计算,古代纯种好马的速度在40公里每小时左右,相当于汽车低速行驶的状态;加上马匹耐力有限,即使长途过程中不停换马,消耗的时间依然庞大。
然而,马在古代也是奢侈品,普通人出行只能靠步走。如果还有东西需要携带,无疑是给出行增加了负担。
"出门全靠走,货物全靠背",古人出次远门,在路上耽误个几天几夜从来不是夸张,只能靠一双脚去走,“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一路上吃自己准备好的冰冷的食物,如果想体会一下的话,其实可以考虑连续坐两天火车。
虚构架空的艺术作品让大众对真实的历史产生了误解,其实古人生活的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好,那些锦衣玉食、富得流油的生活仅限于个别贵族。与其脑补着穿越爽一把,倒不如珍惜当下生活。
(责任编辑:置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