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辨析
重读鲁迅杂文:反革命往往藏在革命的欢呼声下
发布时间:2024-03-21 来源:呼风社作者:吴若风
1927年三月,上海工人发动武装起义,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不久即取得胜利。
当时几乎举国都在为北伐的这次胜利推进而欢呼喝彩,但鲁迅先生却心怀担忧之意,提笔写下杂文《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
“黑暗的区域里,反革命者的工作也正在默默地进行。虽然留在后方的是呻吟,但也有一部分人们高兴。后方的呻吟与高兴固然大不相同。然而,无裨于事是一样的。”
“庆祝和革命没有什么相干。制度不过是一种点缀。庆祝,讴歌,陶醉着的人们多,好自然是好的,但有时也会使革命精神转成浮华。”
若能理解此时的鲁迅,就是真正理解了革命。
革命,是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推翻落后的社会制度、建立进步的新社会的过程。简单来讲就是:阶级斗争。
如此看来,鲁迅上面的话似乎很奇怪:作为革命对象的反动统治阶级即“反革命”怎么反而会为革命高兴、庆祝呢?
这就是阶级斗争的复杂性。
有这么一批人——我们称之为反革命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在革命形势顺利的时候,为了自保,往往会伪装成革命的支持者,为革命欢呼。比如鲁迅文中提到的由胡适、陈源、徐志摩等人创办的《现代评论》杂志,在1926年就曾为北洋军阀段祺瑞屠杀爱国群众的暴行辩护;而见北伐军顺利挺进,便又声称支持国民大革命了。
于是,革命的队伍里混入了反革命。他们也为革命的胜利而欢呼,但是他们的欢呼其实是一种腐蚀剂,将革命的精神锋芒偷偷地抹去了。革命胜利后,他们总是通过宣传工具让群众为革命的历史而感到自豪、热泪盈眶,却只字不提“革命”一词的内涵:推翻、斗争······
于是,革命成果会被窃取,革命面临复辟的危险,恰如鲁迅先生在文中所写:
“艰苦的进击者向前进行,遗下广大的已经革命的地方,使我们可以放心歌呼,也显出革命者的色彩,其实是和革命毫不相干的。这样的人们一多,革命的精神,反而会从浮华,稀薄,以至于消亡,再下去是复旧。”
鲁迅这篇杂文写于4月20日,两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向革命群众扬起了屠刀,背叛了大革命。而《现代评论》杂志也很快倒向蒋介石。
感叹于鲁迅先生的远见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思考:如何才能将革命的果实从欢呼声中保存下来,而不至沦落敌手?
我们不妨再回到原文——鲁迅引用了列宁的一段话:
“第一件事就是不要陶醉于胜利,不要骄傲,第二件事就是要巩固自自己的胜利,第三件事就是要彻底消灭敌人,因为敌人只是被打败了,但是还没有被消灭。”
推翻反动阶级是革命胜利的一个阶段,因为敌人还没被消灭干净,旧社会的不公依旧有残留,如果革命者不保持着革命精神,反动阶级就会在那麻痹人心的欢呼声中起死回生、复辟。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至今已有近百年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