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中国历史

中国封建王朝无法摆脱的历史周期律—土地兼并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作者:

1945年7月,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律。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封建社会几乎每300年左右必然会出现改朝换代,鲜有超过300年国祚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地主制经济制度导致的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古代中国是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国家,中国的历史就是土地兼并与抑兼并的历史,所有王朝末期的农民起义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土地问题。土地兼并就是土地私有化,特别是在朝代的中后期绝大多数土地都集于少数权贵豪强手中。土地就是国家的命脉与财富。任何封建王朝都离不开王朝建立——荒地较多——鼓励农耕,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王朝覆灭的基本规律。每一个朝代的建立者虽然在初期尚能打击土地兼并,维持农民的权益,但是久而久之,随着政权能力的下降和新一代官绅阶层的形成,以前的轮回又会再次上演。

土地兼并就是地主阶级用各种手段将农民的土地兼并,让农民失去土地,要么作为佃农依附于地主为地主打工,要么就沦为游民,成为封建王朝不稳定的因素。虽然土地兼并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方式还是用经济手段进行兼并。

这样一种现象,为何历朝历代都没有真正得以根治?事实是,历代都有有识之士针对土地兼并问题进行了相关改革,但由于未真正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官绅地主阶级的阻挠,这些改革纷纷走向失败,无一成功。

历史上,有很多有识之士都曾针对土地兼并问题进行改革,其中最早的实践者是王莽,王莽改制的一条核心政策就是将全国的土地改称“王田”,即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王莽想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平均分配土地,抑制土地兼并,但这项制度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很快便流产了。

自北魏到唐朝开元年间实行的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盛行,国有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转化为私有土地,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政府已无地授田。同时,唐政府对原来授田的农民横征暴敛,农民不堪忍受,或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而投靠贵族官僚地主为佃客。

北宋的王安石提出了更为可行的政策,王安石变法的第一项经济改革就是实施“青苗法”。青苗法旨在青苗不接、收成欠佳时向急需资金的农民每年提供两次贷款,农民缴纳赋税时按20%的利率返还利息,虽然20%的数字也不算低,但相对于私人放贷的70%,还是要合理宽松的多。但是到了北宋年间,阶层的力量已经十分强大,这些人在朝中是官,在地方就时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他们的亲戚更是通过高利贷从贫苦农民那里榨取了不少利益。因此,王安石的改革一出,就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之后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很快就流产了。

王安石之后,清朝的雍正帝再次颁布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最为典型的便是“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摊丁入亩指取消按人头收税,而按土地亩数收税。这一项改革在雍正的强力推行下被贯彻,由此导致了清朝中期后的人口爆炸,暂时缓解了土地兼并,稳固了清朝的统治。但是官绅一体当差却遭到了失败。

一代又一代的改革家呕心沥血,力图根治土地兼并这一帝国的痼疾,由此让民众不再受饥饿冻馁之苦,让中国摆脱治乱循环的周期律。但是他们全都失败了。1840年,随着西方新兴的资本主义文明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华夏的大门,出现了新的经济形式,导致维持2000多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城市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在农村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度,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彻底切断了土地兼并的源头,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成为了历史。


如何跳出这个历史怪圈?毛泽东曾经用 “民主”二字来回答黄炎培。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民主?贫困就是最大的不民主。无论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垄断,私有制是造成贫困的根源,更是社会动乱的罪魁祸首。私有化必定会令大量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反过来拥有巨大财富的少数人必然会追求更大的社会权力。要想真正的跳出历史周期律,国家就必需让关系着国家命脉的产业姓“公”,坚决地反对土地私有化。只有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将一切生产资料交由劳动者管理,才能真正跳出史周期律,迎接光明的未来。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