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财政供养人员过多,最终压垮了大明王朝
发布时间:2024-08-20 来源:支云观潮作者:牧野大王
01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为了巩固统治,防范权臣把持朝政,朱元璋确立了“众建宗亲以藩王室”的政策,并分三次封了25个藩王。
被分封的皇子有足够大的权力,可以指挥军队完成作战,但是不能参与地方治理。这样即使皇子拥有较强的军事实力,但是缺少人口的支撑,始终无法翻起波澜,这便形成了明朝宗室制度的雏形。
永乐朝之后,明朝的藩王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宗室不能参与政治,也不能参与士农工商四民之业,但每年都能得到大量的俸禄。
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宗室人口共58人,到了嘉靖年间增长为8203人,一百年之间暴增60倍。而到了万历四十二年,皇室人口已经超过60万。这些都是在朝廷俸禄册明确列明享受俸禄的人,按照明朝当时的财政收入,皇亲们每年要消耗掉40%的国家税赋。与此同时,明朝朝廷还需要供养1.5万的京官以及数量极大的其他各级官员。
《明史·刘体乾传》对历朝历代的官员也有一个统计数据:“历代官制,汉七千五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万四千员。本朝自成化五年,武职已逾八万,合文职,盖十万余。”这还是明朝中期。
在这种情况下,底层阶级却倍受压榨,社会公平难见。地方官吏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将各种名目下的开销转嫁给农民,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到了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四起,财政开支中军费逐渐增多。万历晚年,军费开支已经占财政开支的50%,崇祯年间,朝廷已经无钱发放军饷,皇帝向王公大臣募捐,做了很多工作,结果只募捐了20余万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后,通过“拷捐”共计得银7000余万两。
藩是不能硬削的。一方面这是朱元璋立的制度,后世不敢修改;另一方面是有“靖难之役”的教训。活路是要留的,只要让这些藩王没能力造反就行,这点在朱棣和朱瞻基时期就已经实现了。
明武宗正德年间掌权的大太监刘瑾进行了三次官员裁撤,效果甚微。
明武宗去世后,其堂弟明世宗继位。在世宗未入京的三十八天内,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总览朝政,史载其裁减的锦衣各卫所、内监局的旗校工役人数达十四万八千七百,节省漕运粮食达一百五十三万二千余石,那些宦官、义子及奉特别诏命而侥幸做了官的人大半以上被排除了。
其实刘瑾和杨廷和两次裁撤官员,是朝廷内阁和宦官势力斗争的产物,但是一定程度上也确实起到了减少财政支出,充盈国库的作用。只是这作用时间太短,很快就反弹了。
这个时候,自带光环的张居正出场了。在万历八年,张居正裁减了河南、山西等地方的十七个职位,第二年他又裁减了两京户部的一百五十多个职位,与此同时还裁减了巡抚和总兵等一些地方上的高级职位。在张居正当政期间,共裁减了大约二百多个职位,从而大大缩小了明朝官位的编制。同时他还裁减了各衙门的六百多名皂吏,这就相当于减少了一万八千多人的徭役。
万历九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这时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
遗憾的是,改革进度还是跟不上老朱家生育的速度。
到了崇祯二年,国库已经见底了。山西等地区,已经出现了无法拨付宗室俸禄的现象。这个时候,刑科给事中刘懋上言“裁减驿站,岁可省金钱钜万。”
他认为:当今天下州县困于驿站的约十之七八,而驿站用于公务的仅十分之二,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如果能将冗员除去,既能减少国库支出,又能为民除害。
其实这个时候朝政已经极度腐败,稍有点职权的官,就能将驿站公马私用,要求享受与自己级别不符的服务。驿卒为了招待好这些得罪不起的人,只能向地方官要钱,最终是摊派到了农民们身上。
这次朝廷没有裁减消耗大量税赋的皇亲和京官,而是选择裁减基层驿站小吏,不仅没有解决堆积的财政问题,反而是将社会矛盾激化。毕竟每一家驿站都雇佣着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苦力换取一点点收入,即使不一定能够果腹,但起码能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和稳定的预期。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高利贷等方式剥削农民。当不劳而获者越来越多,被剥削的阶级生存都成为问题时,这个朝代也就风雨飘摇了。
离开了大树,那些蛀虫们又能好到哪里去?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