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中国历史

从赵襄子到秦始皇,看中国历史第一次社会大转型!

发布时间:2024-07-02 来源:一屋天下作者:一屋君

\
 


中国有超过5000年的文明史,但是,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真正的社会大转型其实只有两次
 
第一次社会大转型的先秦时期,第二次是中国近现代时期。现在我们先回望先秦时代,看看中国历史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是怎么一回事。
 
先秦时代中国社会怎么转型,是从半成熟的农业文明向完全成熟的农业文明转进,甚至农业文明中出现工商业文明萌芽,从氏族部落邦联制向封建制度转型,紧接着又向君主专制制度转型。
 
由于它是中国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因此人才辈出,社会动荡,中国文化的整个奠基期在此完成,导致中国后世两千年的社会结构被完全塑成。
 
下面,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看一下先秦时代第一次社会大转型究竟怎样进行。
 
一、经济领域
 
先秦时代,生产力高速发展,农业文明趋向于稳定化,牛耕技术普遍采用,青铜器普遍使用在农耕工具之中,铁器已经出现了。人类早年农业文明,虽然发生在8000年乃至1万年前,但在早期数千年的农业文明,采猎仍然是主型,农业耕种只是人类生活资料和食品资料的一个辅助部分。
 
农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土地开垦的范围越来越大,森林植被被推及远处,人类才会从狩猎文明和采集文明这种生存方式,完全转向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的完全成熟,需要人口大规模发展,土地大规模垦殖,林木大规模破坏,人们够不着森林,这个时候农业文明才能完全稳定。因此历经数千年之久,中国直到周代农业文明才逐步真正完全成型,狩猎采集退为次要的生活资料来源。
 
不仅如此,在春秋时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中出现了工商业文明的萌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农业生产工具和人们生活逐步复杂化,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制作是非农业产品。早期非农业产品的制作是由农夫自己完成的,比如盖房子,织布,制陶,但是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进一步复杂化,大量的东西农夫无法完成,比如更复杂的更多样的陶器生产,比如青铜的冶炼,工具的生产。
 
这些东西就会造成分工,在农业文明中的分化和出现。分工出现,也就是出现了不再务农,而只制造某种为他人使用的产品。我们把这种不供自己使用,而是制造出来就为他人使用、作为交换物资的东西,叫商品。
 
商品一旦出现,交换活动发生。人类早年交换活动是物物交换,因为商品种类非常之少。当商品种类不断增加,你所要交换的物品,对方却并不需要。而对方需要的物品,你手里又不掌有,于是就需要某种统一的交换尺度和交换媒介——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能对任何商品作价值衡量,这样一个商品,这就是货币。
 
货币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交换,或者说分工,或者说商品经济,发达到相当程度。中国先秦时代,货币已经出现。早期是贝币、刀币,它标志着中国在先秦时代,农业经济大规模成熟,商品经济萌芽已经普遍发生。
 
二、政治形态
 
先秦时期,周天子权威沦落,原有的封建社会纽带松懈。不仅如此,各诸侯国做大,兼并天下的活动不断发生,灭国事件层出不穷,国际战争不断发生。
 
在此基础上,居然出现了重大的社会阶级形态的变革,春秋时代的晋国国君被四大重臣所架空,这就是著名的韩赵魏智四家。
 
后来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灭掉了智家,韩赵魏三家主政晋国。这时赵家出现了一个著名政治人物,叫赵无恤,史称赵襄子。此人做了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他宣布解放赵地所有奴隶,并赠送土地30亩。同时他向中原各国公布:任何奴隶,如果从他国逃往赵地,一律解放奴隶身份,并赠送土地。
 
赵襄子的这个举动,使得中国大地上的奴隶制度瞬间瓦解。为什么?因为民为贵的思想是典型的封建思想。这句话什么意思?孟子说过一段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很多人把它理解为孟子有民主思想,这完全理解错了。
 
孟子从来没有民主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也从来没有过民主思想。民为贵是典型的封建思想,对任何一个封建领主来说,他的最大利益不在于封地的面积大小,而在于封地上户口的多少,人口的多少。
 
户口数越多,人口数越多,他的税收收益就越大,这叫民为贵。因此中国古代所有官制,都叫百户侯、千户侯、万户侯,拿户口数说话就是这个原因。
 
赵襄子解放奴隶,他得到什么?他得到了民,从而得到两个重大的利益:第一,劳动力资源,人民的数量;第二,兵源。这就导致周边各国各地,但凡不同时解放奴隶者,他的国民就会逃空。于是奴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快速突崩瓦解。
 
这件事情表达着中国社会的极度早熟,也表达着中国社会在先秦时代的社会动荡极端激烈。在欧洲大地,比如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直到18、19世纪以后,欧洲大地上还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度。
 
贩卖黑奴,早期是从非洲贩卖到欧洲的。以后,美国南部由于耕种棉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力不足,贩卖黑奴的路线才从欧洲转向北部。俄罗斯,到19世纪,已经被马克思称为欧洲警察,也就是俄罗斯已经相当强大了,在欧洲说话极具分量。自彼得大帝,俄罗斯向欧洲学习以后,到19世纪俄罗斯先进程度和强大程度,欧洲各国视为近敌。俄罗斯直到1861年才废除农奴制度。
 
再看美国,可谓先进国家,直到19世纪中叶还发生南北战争,为奴隶制而打仗。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六七世纪,奴隶制就已经全面崩溃。我们所说的奴隶制并不指家仆。中国的家仆制度、家奴制度一直延续到很晚的时间,甚至到宋代还有。奴隶制是指在生产领域保留奴隶制。这个东西在中国很早就已经解体掉了,它表达的是中国先秦时代的剧烈政治动荡。
 
三、文化类型
 
中国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奠基期,甚至是完成期。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中国的国学文化可以说再没有任何重大建树。除了东汉中期以后,佛教传入中国这件事。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奠基在先秦时代。
 
那么先秦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体系的奠基,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呢?人类早年的文化,是从氏族部落时代就已经开始发生。人类最早期的文化,叫巫文化。
 
“巫”这个字,上面一行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代表沟通天地的人。巫是人类在氏族部落时代最重要的文化代表。你今天看巫,都是一些跳大绳的不入眼的人物,可她们当年相当于今天的科学院院士,而且早年的巫都是女巫,原因是人类早期血缘社会都是母系社会,女性社会地位极高。再加上由于女性的直感和直觉远比男性为好,就像男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略比女性为优。
 
在男人看来,女性似乎有第六感官,能够跟天地沟通,用灵魂、用直觉。随着社会结构的发展,社会男权化发生,出现男巫。
 
在巫的旁边,画一只大眼睛,觋,这个字念西。表达的是男巫。
 
“见”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是画一个大眼睛,然后底下画一个人,一个人扛着一个大眼睛,这个字就是见。它表明男性巫师已经不能用直感和灵魂,直接跟天地沟通,而必须眼睛看见才算数。男巫已经远比女巫的水平大大降低了。
 
下面再看,巫逐步转化,形成“儒”。甲骨文中的“儒”。大,是正面立象的人 在人的旁边画上雨点,就是甲骨文中的“儒”。到金文,把分散在下面的水点集中在上面,形成雨字头,在底下画一个正面直立的人,这个字就是金文中的“儒”,也就是今天的需。
 
以后转著为儒,加一个单立人。从这个字形变化上可以看出什么呢?儒,其实是古代巫觋,在祭祀天地、祭祀祖先以前,净身沐浴,以表虔诚的一个动作。说明儒是巫的变体。早年的儒,我们把它叫古儒,代表人物就是老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古史研究界,大家统一认为:诸子百家其实是对古儒老子思想,在不同角度上的解读。或者更准确一些,是先秦时代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以及人类生活复杂化以后,人们对古儒集中表达问题,展开分化探讨和专业表述的这个过程,叫诸子百家。由此可以看出,先秦时代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成型的时代。
 
因为中国后来2000多年的文化主干都是儒学文化。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