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中国历史

一口气了解中国历史的一条隐秘主线

发布时间:2024-05-31 来源:别部司马刘豫州作者:

\
 


拨开纷乱繁杂的历史迷雾,在朝代兴替、治乱循环的背后,有一条隐秘的主线,在千年的尺度上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
 
它的主角叫地主。它在不同时期的三种形态,即诸侯、门阀、士绅,将中国封建史切为三段,分别对应西周-西汉、东汉-唐末、唐末-清末。
 
根据B站UP主“失踪棱镜”的观点,这条主线就是——在土地私有制的推动下,生产资料的逐步平民化过程。
 
1、诸侯贵族:从西周到西汉
 
诸侯拥有独立赋税,乃至治国之权,天然倾向于地方独立。
 
自周天子分封诸侯,到秦皇扫六合,又历经项羽复辟分封、汉高祖翦除异姓王、景帝平定七王之乱、武帝施行推恩令以来,作为天下土地主要持有者的诸侯贵族阶层终于落下帷幕。
 
诸侯的基础是贵族国有经济。各诸侯拥有自己的封国,农民在贵族的公田上劳作,粮食产出也归属贵族。随着农耕技术进步,一部分农民有余力开垦新田。新开垦的私田越来越多,私人田主不断壮大,成为日后士族的雏形。
 
为了避免私人田主藏匿土地、逃避税收,诸侯们决定改革土地制度,承认私人田主的土地所有权,而私人田主则需要向领主们交税。土地私有化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一定会导致土地兼并,私人地主的做大不断冲击着土地分封制和贵族领主。
 
随着帝制中国的逐步成熟,皇权对诸侯不断打压,诸侯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削弱,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在汉武帝之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2、士族门阀:从东汉到唐末
 
私人田主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多,逐渐成长为豪强地主。光武帝刘秀借豪强之力登上皇位,在他的支持下,只富不贵的豪强地主渐渐升级为既富且贵的士族门阀。
 
到东汉末年,士族已成为帝国真正的掌控者。黄巾起义后,朝廷下放兵权,州牧渐有割据之势。像汉室宗亲刘表,看似刘姓诸侯,但其统治基础来自荆襄士族的支持,因为士族才是地方真正的地主。因此,刘表无法违背士族意志,他能做的就是保境安民,而非逐鹿天下。
 
相比诸侯,士族更支持皇帝掌权,谁能保障我的利益,我就支持谁。所以刘表死后荆襄士族很快转向曹操,而曹操发动赤壁之战前,江东的世家大族也都倾向于降曹。
 
曹操、孙坚、刘备都是庶族精英(后世士绅的雏形)代表。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门阀手里,曹孙刘政权都必须与士族合作。尽管士族领袖袁绍失败了,但曹丕称帝后颁布九品中正制,加上后来的士族领袖司马家上位,中国终于进入了士族王朝。
 
门阀的基础是士族庄园经济。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备,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小地主和自耕农开始从士族的大庄园中独立出来。土地私有化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培养了士族门阀的掘墓人——庶族中小地主。
 
3、士绅地主:从唐末到清末
 
伴随庶族中小地主的私田越来越多,其经济地位和文化修养也不断提高,到隋唐时开始通过科举制度逐渐登上政治舞台。同时由于唐末农民起义的大爆发,黄巢几乎将士族从肉体上整体消灭。
 
北宋建国后,庶族地主社会基本形成,中小地主真正成为社会主流,社会原子化程度加深,难以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
 
庶族社会的产生是平民阶层的重大胜利,却不是每个平民子弟的胜利。平民出身的士绅地主摘取了平民社会的果实,真正的底层百姓仍旧苦苦挣扎。
 
平民获得了参与政治竞争的资格,但参与人数的大幅增长,使人与人之间的内压超过了外部环境赋予人的外压,这时稳定需求压制了发展需求,社会风气趋向保守,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渐成主流。
 
士绅的基础是租佃制小农经济,平民的基础是自耕农式小农经济。中小地主和自耕农阶层最适合成为集权帝国的税基,于是到了明清以后,皇权专制也走上历史的顶峰。
 
庶族地主社会构建了以平民家族为单位的竞争型社会。然而中小地主无力主导进一步的生产力飞跃,只能进行量的复制,于是宋以后直到清末,中国的人均GDP几乎就没怎么增长。
 
当发展生产力的需求再次成为全社会的主要矛盾时,地主阶级终将消亡。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工业化,整个地主阶级被彻底消灭,社会单位也进一步由家族解散为家庭乃至个人。
 
公元前1000年,武王伐纣、分封诸侯。
1000年后,光武中兴、士族萌芽。
又1000年后,北宋立国、士绅崛起。
再1000年后,地主湮灭、中华复兴!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