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中国历史

毛泽东时代和毛泽东时代的衣食住行

发布时间:2022-01-05 来源:今日头条作者:天下大平2020

\

我们习惯于用毛泽东时代来指代建国后的前二十七年,亦即从1949年到1976年这个时期。

有的人说到毛泽东时代,似乎眼里只有贫穷落,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住着茅草棚,出门全靠两只脚。
 

还有的人说,那个时代,他的记忆里只有饥饿,吃着煤块也觉得香甜,还说老师和同学都跟着吃。
 

那个苦哇,似乎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其实,他们已经诉说了四十年,并且还有继续诉说下去的趋势。
 

对于那个时代的苦和累,我们从来不否认,也没有必要否认,因为那些苦和累本来就是一个历史事实。
 

当年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做: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但是,这话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听!
 

为何?
 

因为偌大的中国,除了毛泽东时代,任何时候都有穷人,也都有富人。
 

穷人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住着茅草棚,出门靠双脚的生活的时候,仍然有富人过着花天酒地,灯红酒绿,锦衣玉食的生活。
 

我们所说的“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只是对于大多数穷人来说的,对于某些富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当年所谓的革命,正是革他们和他们的祖辈的命!
 

简单来说,辛亥革命的目标是:驱除达虏,恢复中华。
 

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
 

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暴力行为,都要革除某些人的特殊利益,从而使另外一些人获取正当利益。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并没有从制度上统一中国。中华民国在中国大陆留存了三十八年,这三十八年战争不断,既有内战,亦有外战。
 

在一个充满战争的国度,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活着就是一种幸福,追求衣食住行的富裕,显然是一种奢望。
 

于是乎,并没有人说中华民国那三十八年,普通人——或者说穷人——是怎么的苦难,怎么样的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住着茅草棚,甚至于茅草棚也不一定有,出门全靠两只脚,脚上没有鞋,光脚板。
 

而同样是这个时候,有些人,比如孔令侃,杜月笙,胡适,甚至周佛海、陈公博,他们的生活照样富裕,入则高楼大厦,出则左右扈从,小汽车代步,西装革履,洋酒面包……当然,更多的奢侈消费超出了我这个穷人的想像力!
 

然而,随着天安门前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很多事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泥腿子们作了主人,可以名正言顺地主宰这个国家了。
 

而孔令侃们,要么逃到外国,要么逃到台湾,要么龟缩在大陆,不敢乱说乱动,更别说享受曾经的荣华富贵了!
 

毕竟,他们这些人都是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有势力有影响力的人,追随者众多,为之悼惜者亦众多,怎么办?
 

当他们有一天重新拥有话语权的时候,反攻倒算就来了。
 

这个时候,他们及他们的追随者全部竟然都成了穷人的代言人了!
 

稀奇不?他们这些人居然替穷人说话了!
 

这样的人,头条里有没有?
 

这样的人,微博里有没有?
 

这样的人,各级机关里有没有?
 

这样的人,高校里有没有?
 

这样的人,作协里有没有?
 

有,可以说,这样的人,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
 

下面我们来说一说,毛泽东时代,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出发,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其一,衣的问题:
 

解决穿衣问题,既是一个工业问题,又是一个农业问题。
 

说是一个农业问题,因为在化纤出现之前,主要依靠棉花来纺纱织布。
 

棉花是一个低产农作物,一亩地最多也就产一百来斤皮棉,还得是丰收年,如果遇上病虫害肆虐的时候,绝收都有可能。
 

种棉花要地,种小麦也要地,这就产生了矛盾,土地有限,而种棉花与种小麦,到底哪个优先?
 

这就是吃和穿的矛盾。
 

种棉花多了,种小麦便少了,吃的就少了,吃不饱。
 

种小麦多了,种棉花就少了,穿的就少了,穿不暖。
 

有了棉花还不行,还得有纺纱机,纺纱机从哪里来?
 

得从外国进口!
 

从哪里进口纺纱机?
 

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
 

刚刚在朝鲜战场跟人家打完仗,人家会跟你谈纺纱机合同吗?
 

就算纺纱机有了,织布机要不要?
 

要!
 

还得找人家谈。
 

人家不跟你谈,就卡着你,让你买不到。
 

怎么办?
 

自力更生。
 

农村有土法纺纱机、织布机,相信五十岁以上的网友都看到过那种农村的土法织布机、纺纱机吧?
 

对了,还有土法印染机,印那种蓝花布的。
 

我小时候穿过那种蓝花布裁剪的衣服,也盖过那种蓝花布裁成的被子。
 

这已经是七十年代的事情了。
 

衣服问题的解决,大概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化纤织物上市,才慢慢解决穿衣问题。
 

解放军七十年代末的一次换装,就是用最新的织布技术所织的一种叫做的确良布。
 

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可能不知道一件衣服来的艰难。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知道那个时代的艰难,但有的人对这种艰难的根源视而不见。

 

其二,吃的问题。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比天大。
 

中国比较大,各个地方主食并不一样,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人以玉米、小麦为主食,还有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
 

我是南方人,属于以大米为主食的一类人。
 

大米从水稻而来,种水稻需要水浇田。
 

田从哪里来?
 

很多人以为,田是天然生成的,只要撒上水稻种子就能种出大米来。
 

而事实上呢?
 

水浇田的来源有两个,一是解放前就存在的水浇田,经过土地革命,从地主手中收取而来;二是解放后开垦而来,有毁林开荒的,有围湖造田的,还有旱地改成水浇田的。
 

解放初期,中国是一个纯农业国家,工业基础薄弱,也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工业基础。但国家为了发展,必须进行工业化。
 

要进行工业化,就需要有机械设备,需要机械设备,就需要有大量的钢铁。
 

五十年代初,中国拥有的钢铁年产量不过一百多万吨,到大跃进时,提出一千七百万吨的钢产量,毛泽东还说把指标定高了,要削减一点。
 

现在国家钢产量有多少?
 

十亿吨!对于解放初期来说,基本上算是天文数字了。
 

放在解放初,有哪个人敢想象这么一个数据呢?
 

国家进行工业化,除了钢产量,还有其他各种技术指标,详细的就不用多说了。
 

国家工业化,不仅需要土地,也需要人工,亦即劳动力。
 

工业劳动力从哪里来?
 

一是从城市市民中来,二是从农村农民中来。
 

农民转为城镇工人,主要途径,一是当兵,二是升学,三是抽调。
 

农村中的劳动力去城市当产业工人去了,那么田地谁来种呢?
 

当然是由剩余的农民来种,但劳动力缺乏也是必然的。
 

劳动力缺乏也导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技术水平低,因而农作物产量低。
 

五十年代初的初级社,中级社,高级社,就是这么来的。
 

大家相互帮助,男劳动力多的家庭帮助女劳动力多的家庭挑稻谷,女劳动力多的家庭帮助男劳动力多的家庭插秧。
 

后来,建立了人民公社,才有了整体的协作,男劳动力有男劳动力干的事情,女劳动力有女劳动力干的事情,老人有老人干的事情,娃娃有娃娃干的事情。
 

但是,为什么都说那个时候吃不饱呢?
 

一是家庭人口增长快,超过了粮食产出;二是需要向国家交公粮。
 

现在,一个家庭人口不多了,也不需要向国家交公粮了,有钱到处可以买到粮食了。
 

那么这些粮食从哪里来?
 

进口。
 

现在能进口,那个时代为嘛不能进口?
 

这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问题,打个很简单的比方,现在我们可以从加拿大进口小麦,但那个时候,你想进口也没有办法?

为嘛?
 

远隔重洋,没有那么大的船运过来。
 

再比如,我们现在可以从越南进口粮食,那个时候为嘛不能?
 

因为那个时候越南还处于战争状态,本身粮食就不够吃,还能出口到中国来么?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要历史地全面地看待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

 

其三,住的问题。
 

我们现在居住的条件比起前三十年来说,真是好太多了。
 

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
 

但是,前三十年为嘛不能建设这么多的房子呢?
 

这就可以用到古时候一个典故:何不食肉縻?
 

前面说过,建国初全国钢产量不过一两百万吨,工业用钢都远远不够,哪里来的钢材用来建房屋?
 

说多了都是泪,不说也罢。
 

刚刚百度了一个数据,2019年,中国钢产量为9.963亿吨。占全球钢产量的53%。也即是说,我们国家的钢产量占到全球钢产量的一半以上了。
 

所以,我们才有大量可以用于建房用的钢材。
 

建房不仅需要钢材,还需要水泥,模具,以及工人。
 

单从水泥来说,说一句见识短浅的话,在上初中之前,我就没看到过水泥,听大人们说过水泥,还以为是我们玩的池塘中的水和泥的混合物。
 

现在,连幼儿园的娃娃们都知道水泥了吧?
 

没有钢材,没有水泥,没有建筑工人,你拿什么建房?建高楼大厦?
 

这能怪谁?怪到前三十年不能生产钢材,也不能生产水泥吗?

 

其四,行的问题。
 

现在行的问题,大多数人已经解决了,但并不是八十年代就能解决的。
 

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说明尽管有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的历史性的史无前例的进步,社会发展还得一步一步地来,也即是说,又经历了四十年,才得以解决行的问题。如果从解放的时候算起,那便是经历了七十余年。
 

前三十年在行的问题上有没有贡献呢?
 

我就说说自身经历吧:
 

小时候出塆上学,走的是田埂路,后来田埂路拓宽,变成土路,再然后又变成石子路。
 

石子路延续的时间比较长,最近几年,才从石子路变成了水泥路。
 

这中间,有五十余年的时间,占去了建国七十年的大半,超过了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时间。
 

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与住的问题一样,说明行的问题的解决也经历了一个慢长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即是说,我们现在出门有车,就能否定出门用脚代步的时代吗?
 

再说,生产汽车,不需要钢材,不需要石油吗?
 

说到石油,大家对“工业学大庆”这句口号应当不陌生。
 

大庆就是以生产石油而闻名全国的。现在的大庆没落了,毕竟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抽出一点就少一点,一年几百万吨往外抽,抽了几十年,再丰富的石油资源也抽得差不多了。
 

解放初,便是有汽车,也没有石油哦,外国有石油,也没有大船运过来。
 

但中国还是发展了公路、铁路、水路运输,便利了大家的出行。
 

因此,纵观衣食住行,只是简单的四个字,想要完全解决问题,现在都没有办法,想想一个刚从战争中走过来的国家,能行吗?
 

很多人不明白某些人抹黑前三十年的险恶用心,跟着起哄,真是被人卖了还帮着人家数票子!
 

家人们呀,不可不慎!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