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苏东研究

俄罗斯和苏联军事工业的兴衰

发布时间:2016-02-14 来源:作者:瓦西里•米克留科夫

20160114114801569.jpg

【导读:本文原载于俄罗斯《军工信使》周报2015年第14期,作者瓦西里•米克留科夫。原文标题:Расходы на независимость。文章回顾了苏联和俄罗斯军事工业的兴衰,90年代政策失误对军工综合体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进入新世纪后政策调整及带来的积极变化。作者指出,苏联解体的原因不在经济,而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失败。军工综合体是国力的重要支撑,它既是军队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来源,也是民用经济部门高技术的来源。】

祖国军工综合体的历史与20世纪初以来在俄罗斯和苏联领土上发生的所有事件密不可分。俄罗斯人为祖国自豪的时候绝对也是国防工业发展达到顶峰的时候,这未必是巧合。

1915年7月,军事工业委员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召开。而成立该委员会的思想是此前不久——5月份——才提出来的。同年8月通过了法律法规,对政府部门在通过按计划分配原料和订货并及时执行和确定价格及时为军队补充必需的装备和给养之事务中的支持职能做了规定。

为提成而工作

为了协调各地方委员会的行动,在彼得格勒成立了中央军事工业委员会,该委员会按行业设立了若干部门:机械、化学、军队供应、被服、给养、卫生、发明、汽车、航空、运输、煤炭、石油、泥炭和林业、动员、大型炮弹、车床等。

到1916年之前一共成立了220个地方军事工业委员会,归33个省级委员会管辖。后来其数量进一步增加。起初,企业家,总工程师N·S·阿夫达科夫被任命为中央军事工业委会员主席,后来由国家委员会成员A·I·古奇科夫担任这一职务。各级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领受政府军品订货,并在各工业企业中安排这些订货。

军事工业委员会成为国家与私营工业企业之间的经纪人。在有军事工业委员会参与的国家订货中,政府给予前者一个百分点的提成。在二月革命之前,各军事工业委员会的承包总额大约为4亿卢布,但只有不到一半得到落实。

在军事工业委员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召开之后,1918年3月,其企业和部分机构被改造为人民工业委员会,但10月份就撤销了。

在全国展开

苏联的军事工业综合体作为独立的和相互联系的生产类型的总和,开始形成于20年代。1927年,除军事和海洋事务人民委员部和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军事工业总局外,承担国防职能的还有:

·苏联人民委员会下属的国家联合政治局;

·特别技术局;

·交通人民委员部;

·贸易人民委员部;

·邮政和电报人民委员部;

·劳动人民委员部;

·地方对空和化学防御机构。

苏联人民委员部下属的劳动与国防委员会是以上机构共同的战略与战役指挥中心。

30年代,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能够向工农红军供应在当时来说现代化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而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这成为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伟大的卫国战争结束之后,负责建立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的机构经过多次改组。

1957年,除了国防部和国防工业部,通用机器制造工业部、中型机器制造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船舶工业部、无线电技术工业部、克格勃、国家原子能利用委员会、国家物资储备总局、国家对外经济联系委员会总工程局、苏联国家安全与专门建筑工程委员会下属的特种建筑总局、全苏支援陆海空军志愿协会、“狄纳摩”中央委员会、全军军事狩猎协会也被认为直接承担军事工业职能。

国防会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团下属的军事工业事务委员会是战略和战役指挥中心。

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在地理上分布极广。在全国各地紧张地开采生产核武器所需的原料,生产枪炮武器、弹药、坦克、飞机和直升机,建造舰艇,进行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

在国家各个经济区都有航空工业企业,但在首都地区最为集中。该行业最大的中心有莫斯科(米格、苏霍伊和雅克系列飞机,米里直升机)、柳别尔齐(卡莫夫直升机)、萨拉托夫(雅克)、喀山(图-160、米里直升机)、塔甘罗格(A和别系列水上飞机)、伊尔库茨克和阿穆尔河畔共青城(苏霍伊)、阿尔谢尼耶夫(安-74、卡莫夫)、乌兰乌德(苏霍伊和米格、米里)。航空发动机由位于卡卢加、莫斯科、彼尔姆、雷宾斯克、圣彼得堡、乌法和其他城市的企业生产。

火箭-航天技术装备生产是军事工业综合体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本部门最大的科研和设计机构集中于莫斯科和该州各城市(杜布纳、科罗廖夫、列乌托夫、希姆基)、米阿斯和热列兹诺戈尔斯克。首都地区还是火箭-航天技术装备的生产中心。这里生产弹道导弹、宇宙飞船、轨道站。茹科夫斯基以中程防空导弹系统而闻名,而杜布纳的拳头产品是反舰导弹,希姆基(动力机械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的主打产品是航天系统的发动机。位于沃特金斯克、兹拉托乌斯特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企业生产弹道导弹(前者生产“白杨-M”,后两者生产潜射导弹)。沃罗涅日、彼尔姆、下萨尔德和喀山生产火箭动力装置。热列兹诺戈尔斯克、鄂木斯克、萨马拉生产各种航天器。尤尔格生产通用发射设备。

伏尔加格勒、叶卡捷琳堡、下诺夫哥罗德、彼尔姆(“冰雹”、“飓风”、“龙卷风”),波多利斯克和其他城市生产火炮武器系统及其备件。

伊热夫斯克、科夫罗夫、图拉(AK-47、SVD、AGS“火焰”)和维亚茨基耶-波利亚内生产的轻武器驰名全球。克利莫夫斯克则研制通用轻武器。

坦克装甲工业的主要中心是哈尔科夫(T-54、T-64、T-80UD、MT-LB装甲牵引车)、下塔吉尔(T-55、T-62、T-72)、鄂木斯克(T-80)、伏尔加格勒(装甲输送车)、库尔干(步兵战车)和阿尔扎马斯(装甲车)。

军事造船业集中于圣彼得堡(潜艇、核动力巡洋舰)、北德文斯克(核潜艇)、下诺夫哥罗德和阿穆尔河畔共青城。

弹药生产集中于中部地区、伏尔加-维亚茨基地区、伏尔加河沿岸地区、乌拉尔地区和西西伯利亚地区的许多工厂。

化学武器长期由佩列兹尼科夫、伏尔加格勒、捷尔任斯克、新切博克萨尔斯克和恰帕耶夫斯克的企业生产。主要的化学武器储存基地是戈尔内(萨拉托夫州)、卡姆巴尔卡和基兹尼奥尔(乌德穆尔特共和国)、列奥尼多夫卡(奔萨州)、马拉德科夫斯基(基洛夫州)、波切普(布良斯克州)、舒奇耶(库尔干州)。

核弹药集中在几个城市(扎列奇内、列斯诺伊、萨罗夫、特列赫戈尔内)。核综合体最大的科研生产生产中心是萨罗夫和斯涅仁斯克(斯涅仁斯克还有核废料销毁专业部门)。

在军事工业综合体的基础上成立了高技术部门——航空航天、核动力、广电设备、电子、生物技术和其他部门。

80年代末,国防工业企业产值占苏联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国防工业综合体集中了最好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干部——全国75%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在军事工业综合体内进行。国防综合体的企业生产大部分高技术民用产品:90%的电视机、电冰箱、无线电收音机,50%的吸尘器、摩托车、电炉。约三分之一的居民居住在军事工业综合体企业分布区。

到80年代初的时候,苏联甚至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出口国。苏联军事工业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苏联的军费

苏联“过度的军事负担”经常被作为无可质疑的事实被提及,而且列举的数据令人十分震惊。据戈尔巴乔夫透露(1990年),苏联的军事开支似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

这一评估显著超过了官方保密的和公开的统计数据,根据这些统计数据,苏联的军事开比较有限:1968年是167亿卢布(是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6%),1975-1976年是174亿卢布(2.8%),1980-1984是171亿卢布(2.7%),1987年是202亿卢布(3.2%)。

负责军事工业的苏共中央书记O·D·巴克拉诺夫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数据来源是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同时,戈尔巴乔夫十分需要有利于削减军事开支的论据,以便以此与苏共中央内部的保守派做斗争。基于在裁军问题上向西方做不对称让步的外交政策在苏联政治高层没有得到理解。在1987年4月就中程和短程导弹谈判期间,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将军方代表排除在讨论过程之外,以免他们破坏对苏联不利的妥协。让步显然有损尊严。条约规定的苏联裁军规模比北约国家大:苏联应退役和销毁1500枚中程导弹,而美国是350枚。戈尔巴乔夫要么修改外交方针,要么为了避免被指责搞投降主义,需要证明军备竞赛对苏联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为此他使用了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的数据。

后来弄清楚了,苏联1989年的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9%(美国是5.5%),1990年为6.9%(美国是5.2%)。美国军费数据来自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1980-1990年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基于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统计数据。

根据后来的统计,苏联1985和1986年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8.4%和8.1%。这样,苏联和美国军费数额完全可以相提并论。

同时,美国的统计数据不包括军工转产产品,而苏联的数据包含了该指标,并且对比较影响很大。苏联军工综合体中45%的职工生产民用产品,三分之一的创新在民用领域。

苏联80年代的经济危机原因到底在哪里?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专家N•门德科维奇认为,1985-1989年苏联遇到了由国际油价下跌导致的外贸逆差问题。在无序增加经济投资和居民收入增长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同时,这导致了预算赤字,只好用增加货币量和对外贷款来弥补。当然,这些预算问题不是苏联解体的唯一原因,但是它们对80年代末的负面进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例如,1989年的预算赤字超过国家军费总额7%,所以即使完全放弃国防活动也无法彻底解决经济问题。

但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不是经济(苏联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国家财富,仍然顽强地挺住了),而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失败,只不过这是题外话。有一个事实可以证明苏联的经济实力:90年代,当俄罗斯国内生产极度萎缩,一切都要从国外进口的时候,苏联留下的经济资源仍足以使俄罗斯避免从世界政治地图上消失。

自杀式转产

90年代俄罗斯联邦推行了军工转产和裁军政策。通过“激进的改革家们”的努力,国防综合体终于陷入绝境。军工综合体的产品产量从1992年到1996年减少了77.8%,其中军工产品萎缩了87.8%,而军工企业生产的民用产品减少了71%。一系列装备停产,包括空空导弹、500种电子设备。军用飞机、直升机、坦克、防空武器、战略导弹的产量屈指可数。军舰和潜艇几乎是直接从船台上运走拆毁。

运用军工综合体科技潜力生产民用产品和拉动经济的条件被破坏,特别是象民航、电子、计算机、电视、太空开发这些科技密集型部门。科研经费总额缩减到原来的十一分之一,而其占军费开支的比重从1990年的18.6%下降到1996年的3.6%。无线电、光电、新型计算机设备、机器制造领域的重要研究实际上被中止。

从90年代起,拨款锐减导致国防企业退化,熟练干部流向其他业务领域。据经济部评估,1991-1995年国防工业部门流失了250万名工作人员。在此期间军事产品减少近九成。武装力量也陷入经费拮据的境地。

用于研发最新装备的科研设备无法再用。企业设备更新每年不超过1.5%,其物理损耗超过60%。军事技术领域与外国的差距扩大。未经深思熟虑的私有化也对国防工业造成了负面影响:私有化导致军工企业与供货商之间已经形成的关系遭到破坏。

外国投资者购买一系列私有化企业的股份不仅没能改善状况,还导致一些工厂关闭。企业改造投资没有增长,对西方资本流入的期望落空。

1997年对俄罗斯军事工业约50%的产权实行股份制,其中1700家军工企业 (原子能部的企业除外)只有40%完全属于国家,31%是国家参股的股份公司,29%是纯私人公司。外国公司也参与了军事工业私有化进程,通常它们都是国外市场上俄罗斯制造商的竞争对手。甚至在苏联时期在耐用商品(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生产领域占垄断地位的那些企业,也未能运用自己的能力,失去了自己的消费者市场。

按西方模式的联合企业、子公司和经纪人对国家的国防力造成了巨大损失。它们当中,好的运用阴谋诡计使一小撮人成为暴发户,坏的则以倾销价向国外机构输送技术。

结果国防经济领域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军工企业陷入与国外公司共同所有甚至完全由后者控制的境地。许多我们的对手生产的武器系统无偿使用俄罗斯技术。例如,波音公司直接宣称,它需要6亿美元和5年时间就可以独立再造俄制米格-29战斗机未获专利权的技术。

企业间合作和技术关系被破坏,周转资金缺乏,经营不善等导致军工综合体实际上停止作为一个统一的科研和生产有机体存在。失去军工综合体发展能力的90年代导致失去技术和生产潜力。最优秀的干部走了,科研瓦解。

经济政策没有把有效利用国家现有潜力作为自己的任务。

主要是尽快打破计划经济,建立市场经济。很快产生了效果:最富裕的国家沦为发展中国家。同时,我国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给国民灌输一种思想:军事开支是国家最大的负担,使国家不得不在一些不能带来利润且承载社会负荷非常有限的项目上耗费巨资。因此需要放弃装备生产,投资于采掘部门。

新世纪

自21世纪初开始,俄罗斯军事工业政策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增加对军工综合体的拨款,合并,提高武器装备的竞争力。成立了直属俄罗斯政府的军事工业事务委员会,对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成立了5个联邦级行业局(航空航天局、常规武器局、弹药局、造船局、指挥系统局)。这些机构对相应领域的全部国有企业和机构进行监督和许可审批。

俄罗斯国防工业自2000年起开始积极进入国际市场,首先是东南亚、近东等地区。一些主要的武器装备类型(航空技术装备、舰船、防空系统和常规武器)悄然夺回以前的阵地。与此同时,军事工业综合体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这要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今天武器出口的商业方面正在变得越来越有优势。全部进款的70%通过此渠道流入国防工业。目前俄罗斯军工综合体是一个将大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与其他军事产品生产商、科研机构、试验机构、武装力量和国家管理机关订货机构联合在一起的强大系统。

俄罗斯军工综合体包括进行理论研究的科研机构、研制武器装备原型和试验样品的设计局、用来在实际条件下修整试验样品和试验出厂武器装备的试验室和靶场、大批量生产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的生产企业。

目前俄罗斯军工企业正在进行大型行业机构的改革、改组和组建。正在制定和实施旨在占领国外市场的销售计划。

必须指出,军事开支对经济来说是沉重负担。但是国防能够保护国家所有财富免遭劫掠和摧毁。如果在这上面省钱,那么国家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停止存在。

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直接取决于武装力量及其战斗力水平,而后者取决于武器装备。美国很清楚这一点。“好话一筐,不如手枪一把”,芝加哥王——阿尔·卡彭的这句名言已经成为美国外交活动的口号。国家能从军事装备出口,原料、石油、贵重金属进口,在其他国家使用廉价劳动力获得巨额利润。但如果美国没有强大的军队在需要的地方说服固执己见的买方和卖方——其他国家的执政者,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我国需要军工综合体,它既是现代化武器装备的供应者,也是民用经济部门高技术的来源。

【文章摘自俄罗斯《军工信使》周报2015年第14期】
(责任编辑:陈久艺)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