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研究
苏共解体之后,1900多万苏共党员哪去了?
发布时间:2024-07-03 来源: 百晓生谈历史作者: 百晓生谈历史
1991年8月24日,时任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宣布了两项震惊世界的消息:第一“苏共中央不得不采取自行解散这个艰难但又是唯一合理的决定”;
第二“戈尔巴乔夫将辞去自己的所有职权”。
四个月后,克里姆林宫总统府圆屋顶上苏联国旗悄然落下。
抚今追昔,苏共垮台与苏联解体有其必然性,但当时有1900多万的苏共党员又该何去何从?
苏共垮台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33年前,时任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四个月内宣布了两项震惊世界的消息,首当其冲的就是苏共中央将自行解散;另一个则是苏联解体。
这两个重大事件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且彼此相辅相成。就拿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来说,当时的苏维埃联邦共和国没有及时地对权力高度集中管理机制进行改革。
斯大林时期苏联共产党所建立的权力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基本上符合苏联当时所面临的国情以及世界格局,特别是适应二战结束后苏联恢复重建任务。
但这一体制已经无法进一步适应5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要求,弊端日益凸显。
赫鲁晓夫上台后,试图对此进行改革。但此人好大喜功,没有及时正确领导苏联改革,反而将苏联改革方向演变成对社会主义原有制度的全面否定,为日后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领导集团名义上打着改革的旗帜,但全面背叛马克思主义,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苏共最终垮台的根本原因也是源自赫鲁晓夫领导集团登台之后,逐渐背离、背叛马克思主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无论苏维埃联邦共和国还是苏共,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壮大,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大的推动能力,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包括社会生产各个方面在短时间内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人所推行的改革政策已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当时的苏联执政集团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无产阶级专政,甚至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经济、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国家解体的重大悲剧。
苏共党员的数量变化
既然苏共垮台与苏联解体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在鼎盛时期拥有近2,000万的苏共党员其数量变化与不同时期领导人的执政能力有着明显的关系。
早在列宁时期,30多万名苏共党员赢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此时的苏共党员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大多都是职业革命家,忠诚度极高,信仰坚定。
十月革命结束后,为巩固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苏共扩大党员人数,在1921年达到最高峰的73万。
对此,列宁曾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白给我们都不要。”可见,此时的苏共注意党员质量而非数量。
在上述正确思想的指导下,苏共采取了几点措施保证党员的质量。从1921年开始,苏共内部进行清洗。到了1924年,原先的73万党员减少到只有47万。
尽管党员数量减少,但苏共基层组织规模却迅速扩大,各级党政干部和基层党员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到各地,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密切党群关系。
所以在苏联的领导下,苏共保持了党员质量高、信仰坚定等一系列特征,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共党员数量不断增加,逐渐从原先的精英党发展为群众党。
1925年初,苏共原有47万党员,经过一系列征收运动后变成了72万。在大规模发展新党员的同时,苏共也进行了几次清党运动。
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斯大林执政时期,苏共规模的扩大还是发挥出了积极作用。从1928年到1940年,苏联人民创造工业化建设奇迹,苏联的工业增长5.5倍,年平均增长达到17%;重工业增长了9倍。
在二战中,苏共党员更是以自己英勇无畏的榜样,提高军队的士气。因此,斯大林时期的苏共对苏联模式的建立和巩固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党员数量扩大化,出现了干部和党员质量下降,为日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危机埋下隐患。
至于赫鲁晓夫上台之后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曾一度让苏联年轻人看到希望,他们纷纷提出入党申请,导致苏共规模急剧膨胀。
到了1956年,苏共的总体党员数量已经超过700万。十年后的1966年,这一数字从700万增加到1200余万。
然而,苏共党员数量的急剧增加没有增强执政能力,逐渐陷入执政危机中。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共党员人数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变化。1989年,苏共党员数量达到顶峰,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已经超过1,900万。之后退党人数不断增加,从1989年1月到1991年1月,党员由原先的1,940万人降至1,650万人左右。
最终,苏共于1991年8月下旬被迫宣布解散。
从苏共党员的变化并不难看出,苏共从列宁时期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进行了由盛转衰的转变。
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党员数量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们的活动效果,和对群众的影响。
列宁时期苏共党员数量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党员质量高管理较容易,戈尔巴乔夫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他盲目取消集中与无限放大党内的民主,导致许多党的基层组织和上级领导机构关系日益紧张,党员数量提升上去,质量却非常差,从而加速了苏共的垮台。
苏共垮台后,1000多万党员何去何从?
既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共顶峰时有1900多万的党员,苏共垮台之后,这1900多万人究竟何去何从?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官方数据表明1000多万苏共党员的具体去向。根据近些年俄罗斯公布的一些档案资料,我们不难发现,苏共垮台之后,还未有脱党的党员或预备党员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生活较为艰苦。
许多苏共党员原先在工厂或企事业单位上班,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之后他们很快失业,仅莫斯科就有近1万余名苏共党员失去工作。
还有80%的苏军高级将领被解职,开除出现役部队。因为是被开除,他们无法像正常退役的高级将领那样领取生活费。除此之外,还有苏共党员在苏联解体之后成为受歧视的人群。
一些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苏共党员,甚至面临家破人亡的窘境。很多人都因为无法工作没有收入,在社会上还饱受歧视,导致生活特别艰难。
之所以会导致社会上出现对苏共党员的集体歧视,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之前,提出了较为激进的改革措施。他要建设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又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所以戈尔巴乔夫擅作主张,把苏共变成志同道合的共产党员的自愿联盟,甚至提出开放党禁。这样的改革措施导致党内思想混乱,更让苏共党员和群众关系越来越远。
所以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之后,民众普遍不愿意相信,甚至故意歧视苏共党员,把这一重大错误全部推到苏共党员的头上,认为是他们导致自己的生活从此没有着落。
鉴于此,许多苏共党员只能去打些零工,甚至还有一些原先的苏共成员被迫卖血换取生活费。一些退伍老兵甚至把自己服役期间获得的军功章出售。
总之,他们的生活都极度困难,只有少数人才能衣食无忧。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