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研究
苏联剧变值得汲取的教训
发布时间:2024-06-19 来源:老詹思考作者:老詹
苏联及东欧的剧变,导致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运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挫折。对于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中国来说,苏东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留下了太多经验教训。认真汲取这些用惨痛和巨大代价换来的经验教训,是中国等现存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当务之急。本篇将分两部分人真总结苏联剧变留下的教训。
教训之一:丢弃马列主义就意味着背叛
笔者在上一章中,专门分析了苏联共产党是怎样丢弃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以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从而逐步走上了社会民主党化的邪路的。从根本上分析,苏共的蜕化演变及至最终亡党,是从党的指导思想的演变开始的。正是由于苏联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由马克思列宁主义转向社会民主主义,进而蜕变为社会民主党,才最终导致了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悲惨结局。可以说,自赫鲁晓夫提出“全民党”“全民国家”论时起,苏共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已经逐渐蜕变,开始了社会民主党化的过程。而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目标,则标志着苏共已经完成了社会民主党化的过程。这是十分深刻的教训,它表明,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坚持马列主义在党的思想上的指导地位,用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使全社会具有比较一致的信仰,以确保全党全社会的团结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是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一种新生的制度,即使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还必然会保留着旧社会的许多意识形态残余。同时,社会主义又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特别是处在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的现阶段,资产阶级反动腐朽的思想影响必然会从外部不断反映到党内和社会主义社会中来。马克思列宁主义自诞生以来,就是在同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潮的斗争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早在共产国际运动的早期,就产生了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等修正主义思潮和党派。在列宁和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共产党备受社会民主党等修正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影响,逐步丢弃了马列主义,最终背叛了社会主义,导致丢失了政权,亡党亡国。这表明,在社会主义时期,意识形态领域里马列主义同包括社会民主主义在内的各种非马列主义的斗争是长期的和复杂的,将贯穿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对此,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个真与假、深与浅的问题。苏联已经建国70多年,为什么马列主义在一些干部中扎根不牢,经不起自由化思潮的冲击呢?”“看来,过去的学习、宣传大多追求形式,而没有结合当前斗争实际。”所以,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必须真学深学马克思主义,学用结合,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否则,马列主义只是入党、当官、发财的口头禅,敲门砖,这样的党员越多,党变质的危险就越大。”
教训之二:领导集团的腐败蜕变是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
苏联剧变是从苏共的蜕变开始的,苏共领导集团的腐败变质是苏共垮台和红旗落地的根本原因。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从社会历史大视角看,苏联的剧变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的‘自我政变’。”这是因为,苏共领导层中的腐败已经发展到了这种程度,即他们贪腐攫取的财富和利益之多使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外衣成为束缚,不便于他们更放手更放心地去侵占和鲸吞更多的社会财富。他们已经不满足能够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的现实制度,而是要通过国家政治制度的彻底改变来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所攫取的东西,并能名正言顺地传给子孙。尽管点燃苏联剧变导火索的是反共分子,但正中那些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权贵们的下怀,自然一呼百应,顺水推舟,促成资本主义复辟。他们正可以借制度转换之际搭上从权贵阶层到资产阶级的直通车,把原来表面上代表国家支配的权力,变成为实际的个人所有权。根据前述美国学者科兹的调查资料,76%的党政要员想实行资本主义,它足以说明苏联剧变的原动力来自苏共的所谓“精英集团”。
从苏联剧变的大量资料和分析可以看出,苏联党和国家的上层领导集团已经成为既得利益集团和特权阶层,成为向往资本主义的精英集团,当他们贪污腐败得到的财富和利益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保住这些既得利益和财富,他们必然对私有制、对资本主义制度心向往之,必然在思想上全然放弃为人民掌权、为人民谋福利的共产党的宗旨,必定从多个方面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的引入和复辟,必定信奉私有制为“人性的制度”。在这种思想倾向下,一旦政治条件具备,这些精英必定会背叛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共产党的掘墓人,资本主义复辟的急先锋,资产阶级的新贵。苏联党国精英“自我政变”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的教训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国家确实存在和平演变的可能性和威胁,“由少数精英管理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旦老一代革命家过世,很难保证继承者们不想通过资本主义而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好处”。为了防止这种风险,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做到两点:第一,“一定要真正实现大多数工农群众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劳动的权利,还有直接参加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第二,要切实建立起对国家和党的领导人实行监督的制度和机制,切实将党和国家领导层置于广大人民的监督之下。
教训之三:公有制主体地位丧失,地动山摇
经济没有搞好是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党执政失败的又一主要原因。苏联74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没有把经济搞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求成,经济体制上存在严重弊端;二是搞西式市场化和私有化,使公有制丧失了主体地位,动摇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谓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主要指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于在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急于提高公有化程度,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以为所有制越大越公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尽快向共产主义过渡,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理。所谓经济体制弊端是指,苏联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高度集中的、主要靠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指挥经济活动的体制,忽视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作用,不承认社会主义必须经过商品经济阶段,致使国民经济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活力,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甚至发生了经济停滞的危机。并且,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过分偏重军事工业的发展,与美国大搞军备竞赛,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致使没能跟上二战后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在经济技术上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这一教训告诉我们,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经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社会主义国家还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才能真正在两种制度的竞赛中站稳脚跟,并逐步赢得优势。
另外一个方面,在经济改革中,推行西式的市场化、私有化,动摇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改革传统经济体制未果的条件下,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破除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走向抛弃公有制,推行私有制的邪路。对于社会主义来讲,公有制是经济基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是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丢掉公有制为主体这个根本,就不是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需要改革,但是改革必须把握好限度,这个限度的具体标准就是公有制在多种经济成分中必须保持主体地位,防止私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中占据主体地位。苏联丢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推行西式市场化和私有化,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即使是共产党执政也不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因为,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社会性质中最本质的决定性因素。当私有经济占有了社会多数生产资料成为经济主体时,政治制度和上层建筑就不可避免地以资本的意志为转移,发生政变,作为执政的共产党也要沦为为资本服务的资产阶级政党,或者像苏联共产党那样被后者赶下台。苏联资本主义复辟的教训用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公有制为经济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命根子,是不可动摇的经济基础,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
教训之四:丧失民心就会丢失政权
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苏联亡党亡国的决定性原因是被人民所抛弃。“苏联共产党不仅是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所搞垮,也是被它一直宣称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所抛弃,而这后一条,是导致苏共亡党亡国的决定性原因”。1991年,当苏共被取消被解散时,“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的历史档案中,都没有取缔共产党时遇到党的各级组织抵抗的记载,也没有发现有工人和职员、苏共党员自发地集合起来去保卫自己的区委、市委或州委,或者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的记载”。回顾苏联的历史,“每当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祖国面临危机时,都有千百万人挺身而出,都是靠人民的力量才化险为夷。但是到了1991年,到了亡党亡国的紧要关头,当年没有因为恐怖和饥饿而离开的人民在哪里呢?在生死考验面前奋不顾身的党团员在哪里呢?无往而不胜的苏联红军又在哪里呢?”答案就是苏共已经脱离了人民群众,丧失了民心
从四个大的方面可以看到,苏共是怎样丧失掉了民意民心的。第一个方面,苏共长期没有搞好经济,没有把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地提高起来,使人民失望。总起来看,由于种种历史条件及领导人的政治思想,未能在苏联充分实现宪法赋予劳动人民的民主权利,未能及时创设条件,实现由“代理人治国”向“人民自治”的过渡,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生活领域成了消极的被动者,而不是积极的参与者。加上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改革,经济发展优势逐渐削弱,渐趋消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引起人民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信仰危机。这些都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命运淡漠的历史原因。
第二个方面,苏共最高领导层和各级领导严重贪污腐败,逐步蜕变为权贵集团,走向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有大量的历史资料揭示了苏共特权阶层在政治经济上的腐败现象。苏共在这方面的教训告诉人们:长期和平的环境,长期执政的条件,往往是腐败和享乐的土壤与温床。党的各级官兵按严格的“官本位”和等级制分享权利,按级别分配资源,按职务高低享受生活待遇,党内的平等和尊严受到了漠视和愚弄。官僚们一边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边又随意做出损害人民利益的决定;一边批评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限制人们接触西方社会,一边又从特供商店购买进口名牌商品,把子女送到西方留学。“没有什么比这种言行不一,比这种对自己和对人民的双重标准,更使党失去人民信任的了。腐败现象腐蚀党的肌体,切割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敌,是执政党最危险的敌人”。
第三个方面,恶意否定苏联历史,加深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危机。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们自己给自己的历史抹黑,就起到了帝国主义反动派所做的反苏宣传无法起到的作用,从而给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造成更为严重的思想混乱和迷惘,失去了对党对社会主义的崇高信仰和深厚感情。这是当亡党亡国时,党员和群众反应淡漠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个方面,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的破产加剧了危机,使苏共丧尽了党心民心。有学者指出:“1989年前后,苏联社会科学院曾做过一个‘苏联共产党究竟代表谁’的调查,结果是: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只有7%,而认为苏共代表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达85%。这项调查说明苏共已严重脱离了群众,尽失人心,遭到了普遍的唾弃”。
苏共脱离人民而导致亡党亡国的教训是深刻的。早在苏联建国之初,列宁曾反复告诫全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相比,共产党执政的最大优势,莫过于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和人民之间没有任何根本利害冲突。”列宁还特别告诫全党,执政后的无产阶级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更大。他说“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从根本上说,人民为什么跟着共产党走?是因为始终为人民的利益舍生忘死的奋斗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魅力所在,亦是广大人民群众选择了和共产党同生死、共进退的根本原因所在。正如邓小平在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这是共产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因,也是共产党能够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因。江泽民说:“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而苏共亡党亡国的原因正在于此。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