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理论争鸣

共产主义与民族消亡

发布时间:2016-02-11 来源:作者:

概述
当今世界的人们不是统一的,即使在经济上相互联系,相互区别还是很大的。这表现为民族,民族是有共同心理素质的一批人。很多人以为民族是永存的,而且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汉族原本就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很多民族融合而来。美利坚民族,过去不是一个民族,北美的移民有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以及爱尔兰人等等。但它们最终都接受了同一种语言,行为方式也渐趋一致。融合为一个民族。由此看来,民族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在消亡,有的在产生。但总体来看,是在消亡。民族融合是常态,而民族分立则是特殊。
若民族不能融合,那么至今人类就还只处在原始部落之中。最初的民族,就是在部落之间的兼并战争中形成的。
民族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是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在落后的生产力下,交通工具落后,人类地域分布广泛,就做不到经常的联系。各个地区的人们各自形成自己的圈子,创造自己的文化,久而久之,各自就产生了差异。既然人类都来自非洲大地,那么当今的世界各民族都是在非洲古人类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
那么,知道了民族形成的条件,就应知道民族消亡的条件。当人们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之后,民族的融合就开始了。在中国古代,北方的胡人南下,进入汉族的居住区域,虽然引起了不少矛盾,但是经过几百年后,最终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统一的新的民族,但这个民族,仍然叫汉族,而胡人的文字,语言乃至宗教等等,都消亡了,汉族文化则得到了扩充。
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商业活动将全世界联系了起来,火车,汽船以及以后的汽车,飞机的发明。使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有了经常的联系。这就为民族消亡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民族主义
不过,随着资本主义的社会大生产而来的,除了有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还有民族的奴役和灾难。人类的各个部分相互的联系,首先觉醒了的是民族的意识。面对外来的入侵者,各民族意识到了自己共同利益所在。而随着民族资产阶级在各个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地区相继产生,各资产阶级集团的利益相互冲突,民族主义情绪就更加地高涨。
民族矛盾本质是阶级矛盾
我们看到的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对立,真的是各民族人民的相互仇恨吗?例如,中国的普通工人,与日本的普通工人,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现实中他们基本上是没有联系的,各自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努力。但相当多的中国青年与日本青年之间,是有矛盾,有冲突的。这绝不代表他们之间有实际的冲突,人们能够追溯的,只是历史。能够激发他们民族主义情绪的,是现实国家交往中所产生的不快。现实中,是谁在竭力挑起民族的对立?是那些与日本等国直接交往,有利益冲突的那批人。在经济方面说,就是那些商人们和业务有联系的资产阶级人士。中国的资本家与日本的资本家,之间是有矛盾的,面对共同的一片市场,他们是相互竞争的。而为了占据竞争的优势地位,有必要挑动起民族主义的情绪。既然在二十年代初,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宣传能够起到抵制日货,保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作用,那么在当今没有理由做不到。简言之,中日民族矛盾,乃至当今世界的一切民族矛盾,皆是资产阶级相互斗争的阶级矛盾。资产阶级各集团斗争是为了争夺市场,他们为了取得对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东劳动人民的剥削权利而斗争。哪个资产阶级集团在本地处于经济上的控制地位,哪个资产阶级集团就实际上处于对本地劳动人民的统治地位。
几个事例
我们可以将历史回放到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当时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的资产阶级就感到有必要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发动侵华战争,为日本民族争取“生存空间”,以缓解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局面,维持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这必然侵犯了中国国民党集团的利益——它本来是剥削压迫着中国人民,获取着巨额利益的。现在日本侵华,要来抢饭碗了。这当然引起了中日统治集团的对立。但是,即使在这种对立之中,还是有人希望两边讨好处,鼓吹应该合作,共同对付中国的革命运动,汪精卫集团就是这样的主张,他投靠了日本帝国主义势力。资本没有祖国,它的一部分代表,也就没有民族利益的概念,哪里有经济或者政治上的好处,就投奔哪一方。话又说回来,日本侵华战争,侵犯的不只是中国统治集团的利益,而且也侵犯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野蛮的屠杀政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日本侵华战争所体现的,不仅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集团的矛盾,还体现了中国被压迫人民与日本资产阶级集团之间的矛盾。日本侵华,无疑目的是将中国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将中国当作日本的廉价商品与原料的供应地和商品倾销的市场,由日本资产阶级集团直接奴役中国人民。显而易见,中日民族矛盾,本质上是阶级矛盾。以民族利益为号召,是要将中日被统治的劳动人民捆绑在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战车上,在这个意义上讲,日本侵略军,大多数也是被欺骗来的,他们是被统治者驱使来充当炮灰的。
我们还可以回到五胡乱华的历史时期,胡汉民族矛盾,也是体现了各民族上层统治分子的利益冲突。八王之乱中,胡汉人民同样被强征为兵,为汉族统治集团的内斗内充当牺牲品。而各民族混战中,胡人“以汉人作肉篱”,这也是为了胡族统治者的利益。本来,战争就是那些争权夺利的民族上层的贵族引起的。更不用说“杀胡令”来自冉闵,一个汉族皇帝的直接命令。
当今世界各地的民族冲突,皆是如此,巴以冲突,是代表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民族必然的冲突吗?这两大民族的劳动者本身是没有什么冲突的。阿拉伯民族的牧羊人与犹太民族工厂里的工人有什么利益冲突呢?只是强势的犹太民族的统治阶级,大资产阶级肆无忌惮地扩张利益边界,巴勒斯坦的人民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一个民族的统治阶级压迫了另一个民族的被统治者,阶级矛盾借着民族利益的口号很快显现了出来。
大趋势
即使如此多的纷争,也不能否认民族消亡的大趋势。当今的民族冲突,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化大生产的主导权掌握在几个生产力较为先进的民族手里,这就不得不引起尖锐的民族矛盾。但社会化大生产还是要持续,民族的矛盾仅仅是社会大生产发展的插曲,是阶级斗争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之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民族消亡,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范围要扩张,必然要打破各民族的闭塞状态,将其拉入大生产的链条之中,这将有辱于民族尊严,但是历史没有另外的发展办法。当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民族这种经济政治的坚硬壳体就要被粉碎。这个社会的成员就不仅与其地域范围相同的人,文化背景相同的人交往,而且他的视野要越出民族的狭隘界限。这种联系的不断加强,最终将使民族本身不复存在。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阶级矛盾的解决,使民族矛盾随之解决。民族矛盾本质上是阶级矛盾。人类逐渐形成统一的整体,摈弃狭隘的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可以为世界民族的消亡历史作个注解,统一的语言,渐同的文化。文化的差别,长期存在,甚至一直延续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不是能够在一个民族界限的范围内能够建成的,社会化大生产在全世界的发展,也使得这不可能。它要求在世界建成,容纳所有的民族,让所有的民族都实现大融合。
消灭战争
当公有制在全世界建立,阶级矛盾被消灭,民族矛盾就没有了。而公有制将使人类形成紧密的共同体。战争的原因也就不复存在,而战争,是民族的战争。本质上讲,民族间的战争与民族内部的国家机器的镇压,是一回事。统一的公有制的基础上,不需要相互防备。
现实与前景
有人对民族消亡很怀疑,看看当今世界到处发生的民族冲突,怎么能让人相信民族会消亡呢?这样隔阂极深的民族之间,能够相互合作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既然法国德国这两个宿敌之间屡次爆发战争都能最终走到一起,共建欧盟。尽管美国英国当初是敌国现在没有国家比他们更紧密。那么民族的隔阂怎么不能消除呢?五胡十六国,民族混战频繁,但这不能阻止最终走向一体。有时战争也是民族融合的一个阶段。共产主义的建立,需要对民族主义的批判,指出其根源,教育人民防范之。当世界出现了公有制的革命后,防范民族主义也是一个重大的共同任务。毕竟民族融合是缓慢的,民族主义是反社会化大生产的。前秦想统一中国,但时机还不成熟,民族隔阂尚未解决。但到了隋朝的时候,民族融合到了一定程度,中国的统一变得指日可待,而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