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国际视野

别被忽悠了,这才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真相!

发布时间:2021-06-29 来源: 一个坏土豆作者:坏土豆

\
 
汉武帝鼓励一切先进技术的创新,因为大汉的疆域永无止境!

 
第一部分:1840年,清政府的军事技术比阴国落后了220年;
 
第二部分:从李约瑟难题到爱因斯坦的信,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
 
第三部分:拨开历史迷雾,看阴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四部分:从大清丝绸工业被日本全面超越说起,我们输在哪里?
 
第五部分:复兴就是指强汉盛唐,领先全球科技1000年!
 
第六部分:从工业革命看自信的大汉与胆怯的清朝,市场才是技术的动力。
 
一个自信的,不断拓展的王朝,加上中国人民的智慧,才是科技领先全球1000年的原因。
 
第七部分:从火药的发明到落后,再看高铁技术的发展,未来科技的关键。
 
第八部分:这就是民族复兴,一个伟大国家的空前自信。
 
 
 
\
 
第一部分:1840年,清政府的军事技术比阴国落后了220年;
 
 
1840年,面对阴国人的「坚船利炮」,清政府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被轻松吊打。
 
阴国人仅仅用不到两万人的部队,就打败了4亿人口的大清。
 
大清的落后几乎是全方位的,但最直接的原因体现在军事技术上,用1620年的军备在和1840年的、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阴帝国在交战,在技术上落后了整整200年以上。
 
看了数据,就知道这个仗没办法打。
 
在枪械上,清军使用还是明朝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等西方火器样式制作的武器;
 
每分钟装弹1-2发,最远射程为100米,而即使是鸟铳,在清军中的普及率也不到3成;
 
而此时的英国已经装备了最先进的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作为制式武器普遍装备,每分钟装弹3-4发,射程200米以上;
 
也就是说英军可以站200米外拿清军当靶子打。
 
\
 
 
在火炮技术上,差距看上去没有那么大,在样式上和制作原理上差不多,但是大清冶铁技术上远远落后于英国,铸炮采用的还是泥膜,而英国采用铁模。
 
清军的火炮不仅精度极差,而且炮弹口径偏小,几乎无法有效破坏阴国的军舰。
 
射程只有英军的一半,射速只有英军的1/10,而且要命的就是大清的炮没有炮架,大炮无法旋转和调整角度,射击范围非常有限。
 
直接的后果就是大清的炮台成了死的,英国军队可以放心的射击,而大清的炮根本打不到英军。
 
在军舰上,阴国当时的一级战列舰,按照标准装载有100门大炮,但阴国都还没有出全力,派过来最强大的是三级战列舰,每舰装有74门大炮。
 
当时蒸汽船已经开始进入军事范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40艘军舰中已有15艘铁甲蒸汽舰船,而且,阴国的海战非常娴熟,除40艘战斗军舰外,还有医院船、测量船、运输船共60余艘。
 
而大清此时的水师,拥有890艘舰船,看起来在数量上远超英军。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清军最大的舰船,载炮数量只有10多门,射程更是有限、载员不过100多人。
 
这样的舰队别说和阴国比,连400年前的郑和的船队都不如。
 
 
阴国人的军舰航速是15节,大清的军舰根本就追不上,速度大约是9节;
 
以上一对比,别说当时大清调动了二十万的军队,就算有百万军队,还是打不过。
 
1841年的时候,道光皇帝曾调遣广西精兵增援宁波,2个月后等士兵到达浙江的时候,英国已经快跑到天津了.....
 
因为追不上、打不到!
 
英国最差的结果就是跑路,换个地方继续打劫,而清军根本追不上,只能干瞪眼,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样的战争是没有悬念的。
 
 
\
 
从李约瑟难题到爱因斯坦的信,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
 
 
我们的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于全球,中国制造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欧洲人偷学了上千年的技术,都没有办法学会。
 
但就在这20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中国大幅度的落后,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
 
对此,很多学者都有深入的研究,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他撰写了15卷的中国科技史,并提出了知名的李约瑟难题,即:
 
尽管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并对世界作出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
 
这个问题让很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哲学家着迷,而其中西方世界最为广泛被接受的一种观点是:
 
中国在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
 
认为中国一直是实用主义,缺乏理论与体系,某种技术出现后不能得到深入的挖掘,或者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如四大发明出现在中国,但仅仅停留在初步应用的领域,而不去挖掘后面的理论。
 
而爱因斯坦在1953年作出的结论被广泛接受。
 
\
 
他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
 
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
 
通过科学实验找出因果关系,最后形成理论体系;
 
爱因斯坦说: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是不具备「形式逻辑体系和因果关系的理论体系」这两个基础的,而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因为中国古代的一切技术只能归结为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
 
他认为东方是功利主义的,能用就行,而西方专注于研究世界的本源。
 
\
 
 
那么这个观点究竟对不对?
 
中国在近代科学落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们在分析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带两个现代的问题去思考;
 
高铁技术最早诞生于日本,日本曾经大幅度领先于全球,但是为什么在30年后,中国却是高铁技术的巅峰?
 
我们现在为了芯片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课题,但为什么目前我们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突破?

 
穿越历史的迷雾,重回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快速发展,最终成为全球200多年的霸主。
 
为什么工业革命爆发在英国,没有爆发在中国。
 
如果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西方爆发工业革命,是因为西方产生了逻辑学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你会说是的,因为阴国有牛顿,并且在1660年就成立了皇家科学院,1675年就有了格林尼治天文台。
 
那我们看历史的本源,工业革命是怎么爆发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733年开始,到1840年前后,英国用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厂,工业革命完成。
英国快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看下全球认可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5个标志性事件和人物;
 
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让织布的速度提升了约3倍;
 
而凯伊,是英国农民的孩子,没有受过学校教育,长大后在做钟表工人;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让纺纱的速度提升了5倍;
 
哈格里夫斯是什么人呢?没有读过书,是英国的纺织工人。
 
\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使得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瓦特是谁呢?是一个仪表修理厂的学徒,后来是修理店的老板,当然,这个修理店就他一个人。
 
1807年,富尔顿制成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
 
富尔顿是唯一的美国人,出生农民家庭,9岁上学,11岁辍学。
 
算是读了两年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唯一「学霸」,珠宝商店学徒,后来是机械厂的绘图师;
 
\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被称为「现代机车之父」。
 
史蒂芬孙,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煤矿工人的儿子,小时候还做过放牛娃,成年后也是煤矿工人;
 
这5个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者,他们合力推动了人类科技的进步。
 
我们现在去查这5个人,都能查到他们的头衔,机械师、工程师......那是因为他们的发明成果。
 
可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爱读书或者没机会上学.....
 
几乎没有受过教育......
 
这5个人和牛顿的力学、和阴国皇家科学院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他们更不可能知道微积分和力学,对理论体系和希腊逻辑一窍不通。
 
\
 
当然,我在这里绝对不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与科技进步的源动力,就如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在建筑、冶铁、陶瓷、纺织上的科技成果,其实就是一部劳动人民的创造史。
 
我更没有说看不起这5个人的意思,但是我在这里只想问:
 
西方现代科技的出现,是因为逻辑严密,理论丰富吗?
 
就和凯伊一样,发明了珍妮纺织机,是怎么发明的?
 
哈格里夫斯一天回家,开门后不小心一脚踢翻了他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当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快把纺纱机扶正。但是当他弯下腰来的时候,却突然愣住了,原来他看到那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变成直立的了。
 
他猛然想到: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
 
哈格里夫斯越想越兴奋,马上开干,第二天他就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
 
这就是珍妮纺织机问世的原因,和理论知识有啥关系?
 
那还不如黄道婆,是真正的棉纺织专家,学习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用40年的时间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
 
\
 
理论和逻辑带来了工业革命?这个结论反过来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西方很多科学家才去探索背后的理论并进行改进,带来了西方理论与逻辑的进步:
 
当然,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1840年,我们的科学技术的确全面落后于阴国,这是一个事实。
 
但我们要探究事实真正的原因,为什么会落后?
 

从大清丝绸工业被日本全面超越说起,我们输在哪里?
 
 
我们先看一段历史。
 
中国丝绸技术在全球闻名,是西方世界的重要奢侈品,并列于中国瓷器,也是古代中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在汉代,丝绸就成为了罗马帝国的硬通货。
 
从大汉开始,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卖到罗马,沿途各个中亚国家幸运的成为了分销商,到了罗马,价格已经一飞冲天,在罗马一磅丝绸几乎需要等量的黄金交换,每年购买丝绸花掉的黄金高达13万公斤。
 
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大帝高价悬赏,要人从中国偷走蚕卵。
 
最后,还是僧人将蚕卵放在空心手杖中带回,从而奠定了拜占庭纺织业的基础。
 
但即使是有了蚕丝,对于中国神秘的织丝技术还是无法掌握,他们无法出中国那样美轮美奂的丝织品,罗马高端丝绸只能继续从中国进口。
 
\
 
可到了大清中后期,我们的丝绸业开始全面落后于日本,为什么?
 
19世纪前,日本的丝纺工业全部是照抄的我们,手摇剿丝机最早发明于古代中国,195年汉代后期传入日本,被日本广泛采用;
 
宋朝时期,手摇剿丝机发展为手脚并用的脚踏剿丝机,同样被日本学习和推广。
 
但是,1870年之后,日本开始全面西化,从法国引入了金属制成的直剿机,在效率上提升了20倍以上,开始全国推广,日本的生丝产量开始飞速增长,作为最主要的财政来源。
 
1909年,日本在丝绸的生产和出口上,首次超过了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丝绸大国。
 
为什么日本抓住了这个机会,但是中国却失去了?
 
其实,就在日本大规模引入法国剿丝机的同一时间,中国也引入了剿丝机,比如在1881年,广东南海出现了大量的机械缫丝厂,收购了大量蚕茧,工厂的效率和产能飞速提升。
 
但是,机器生产的丝绸无论在成本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胜于传统的手工业者产品。
 
而剿丝厂开始大量的收购蚕茧高速生产,导致本地的手工业者没活干了,失去了生活来源。
 
最后丝织业者迁怒于工厂缫丝业,出现了大规模的捣毁缫丝机器的行为。
 
\
 
而南海知县对这种现代工厂非常反感,认为:
 
「以十一家殷商之攘利而失数万家贫户之资生,我国家民为邦本,非同外裔上下征利之邦,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
 
命令「前项机器依限自行变价」,所有缫丝工厂至此停业。
 
这样的事情不仅仅是在海南出现,而是在浙江等地同样广泛发生。
 
\
 
最极端的例子是在江浙,手工业行会锦纶行的手织工人聚众几千人捣毁了裕昌厚丝厂,更是杀死3名丝厂工人。
 
政府衙门一致认为西洋机械属奇淫技巧,机器与民争利,造成手工业者的失业,大量的丝厂资本家最后不得不或迁厂出境,或停业。
 
中国,错失了丝绸业升级的机会。
 
一直到洋务运动中后期,大量机器工作的剿丝厂才开始稳定下来,但此时,我们已经与日本拉开了30年的差距!
大清,为什么要反对机器?
 
 
复兴就是指强汉盛唐,领先全球科技1000年!
 
 
在汉代,我们有什么科技成果?
 
日新月异,吊打全球!
 
任何一项成果,几乎都可以领先西方世界千年之久。
 
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是纸的开始,而之后到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推动了全球文化的发展;
 
汉朝时期的冶铁技术大规模运用。脱碳炼钢法、熟铁热渗碳、百炼钢这些技术都是从汉代开始成熟。
 
在农业上,农具的改进和发明,导致农业的繁荣,各种农具广泛使用金属,铁器开始全面普及。
 
军事上,炒钢技术的出现,让汉朝的军事武器有了质的飞跃,正是因为装备这些精良的武器,汉军才能击溃匈奴。
 
\
 
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有了这部历法,中国的农业生产和这部历法息息相关,它明确指出气候的变化,根据不同的节气来种植农业。
 
在宇宙的观察上,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一直到约1000多年后,伽利略才用望远镜观测到太阳黑子。
 
在工程上,这个时期还发明了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原型,出现了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水车和吊桥。造船已经采用了防水隔舱、多重桅和船尾柱舵,并且开始使用罗盘。
 
\
 
在水利上得到全面发展,相继建成了龙首渠、白渠、六铺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形成了以引渭渠系、引泾渠系、引洛渠系三大渠系,很少有水灾;
 
医学得到长途发展,出现了华佗,张仲景等传统医学名医,血液循环原理也被发现,这比欧洲早了将近1000年;
 
在机械上,大量原理被广泛应用,例如齿轮、轴承,曲轴连杆,转动变直线运动的装置等等,都是在汉代被发明;
 
这个时候,欧洲还在玩泥巴。
 
那科学理论呢?
 
「九章算术」书成书约在东汉时期,是张苍、耿寿昌完成的精密数学专著;
 
它最早提出了分数的运算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问题。
 
书中「方程」一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先提出了负数及其加减的运算法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部应用数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并广泛用以解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
 
可以说,通过文化的东西方交流,「九章算术」提升了全球的数学水平;
 
其中今有术、衰分术及其应用方法,构成了包括今天正、反比例、比例分配、复比例、连锁比例在内的整套比例理论。西方直到15世纪末以后才形成类似的全套方法。
 
其中双设法问题;提出了盈不足、盈适足和不足适足、两盈和两不足三种类型的盈亏问题,以及若干可以通过两次假设化为盈不足问题的一般问题的解法。这也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成果,传到西方后,影响极大。
 
其中一次方程组问题;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为今天的矩阵;
 
解线性方程组时使用的直除法,与矩阵的初等变换一致。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西方,直到17世纪才由莱布尼兹提出完整的线性方程的解法法则。
 
\
 
其中还引进和使用了负数,并提出了正负术—正负数的加减法则,与现今代数中法则完全相同;解线性方程组时实际还施行了正负数的乘除法。
 
这是世界数学史上一项重大的成就,第一次突破了正数的范围,扩展了数系。外国则到7世纪印度的婆罗摩及多才认识负数。
 
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汉代科技领先全球1000年!
 
为什么大汉行,清朝就不行?
 
 
第六部分:从工业革命看自信的大汉与懦弱的清朝,市场才是技术的动力。
 
 
为什么汉代科技能快速发展,而清代几乎拒绝一切创新?
 
因为汉代是一个雄心万丈的拓展型帝国,是一个无比自信的时代!
 
而清代是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型帝国;
 
汉武帝的心中装着天下,他的追求永无止境,他需要不断的开拓新技术让大汉有更强的竞争力走向世界,他所面对的是全球市场;
 
乾隆的心中只想着稳定和他的皇权,他讨厌任何革新会对现实造成冲击。他时刻用警惕的目光看着九州,只想保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且随时准备退回辽东;
 
\
 
 
其实我们说的剿丝机的故事,别以为就出现在中国,在英国也曾出现过。
 
凯伊和哈格里夫斯的发明同样遭到了抵制。
 
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但却遭到了英国手纺织工会工人的唾骂,甚至被人追杀,最后逃亡法国,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因为凯伊发明的飞梭提高了工作效率3倍以上,飞梭是用来织布的,而需要的原材料就是棉纱,但是此时英国纺纱的效率还没有走向机械化。
 
原来2个工人纺纱,将纱给织布工人,1个织布工人刚好完成织布。
 
现在织布的效率提高了3倍,马上纱就不够了,出现了纱荒,于是大量的织布工人失业了。
 
这些人都恨死了约翰乔伊。
 
\
 
而发明珍妮纺织机的哈格里夫斯呢,也没好到哪里去,因为他们提高了纺纱效率的6倍。
 
而在珍妮纺织机发明之前,由于「纱荒」,纺纱工人的棉纱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提升,结果现在倒好,哈格里夫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织机,导致纺布厂的效率飞速提升,不仅导致纺纱工人失业,还导致收购价格下跌。
 
于是,哈格里夫斯被赶出了家乡,机器都被捣毁,连房子都给人烧了。
 
其实,在相当长的历史里,机器的发明者,都不被人认可,因为机器必然带来劳动效率的提升,而劳动效率的提升,必然干掉就业率。
 
为什么清政府反对剿丝机,19世纪,大清非常严重的问题是人口爆炸后的人口过剩,大量的人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而对保守的农业型清政府来说,最怕的就是这些人没事干......
 
就如同铁器为什么能在汉代蓬勃发展?
 
因为汉武帝要开疆拓土,需要最先进的武器和技术,他不怕人口增长,因为他的目标是全球!
 
而乾隆担心新技术的发展会带来新思想,更怕会有人拿新技术造反....
 
大汉是骄傲的、自信的;
 
清朝是封闭的、懦弱的;
 
\
 
汉武帝鼓励一切先进技术的开发,因为大汉的疆域永无止境;
 
而大清害怕一切变化......
 
但雍正年人口爆炸到4亿后,这对汉武帝根本不是问题,因为仅仅在汉武帝时代在河南新设4郡、河西新设4郡、南方开拓10郡、西南7郡、东北4郡,共29郡,直至封狼居胥、饮马贝尔加湖畔!
 
不断开拓的疆土,当然需要新的技术发展来支撑。
 
而大清的世界只有那么大,当人口膨胀到4亿的时候,原来1个人耕10亩地现在变成了1个人耕2亩地,最怕新技术出现了解决不了劳动力的问题.....
 
但是,大清是一个保守的帝国,他防得了内部防不了外部;
 
因为阴国是一个不断拓展的帝国,它面对着疆域最大时候的335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市场!
 
约翰乔伊和哈格里夫斯被工人所反对,但却被阴国政府高度认可,因为阴国要创新的技术面对全球的竞争,并且随后对工业发明进行了最强力的保护与奖励。
 
其实不仅仅是大清,在阴国,也发生了人口爆炸与过剩,英国的方法是让他们去澳大利亚、北美或南非,和当地人互砍抢资源.......
 
而大清从来没有考虑这些问题......
 
乾隆一眼看去,目光所至,已仿佛是四海升平。
 
可对于欧洲来说,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一直非常激烈。
 
而阴国是所有国家里面为了发展最没有下限,最没有人性的国家,而为了保障工业的优势,英国开始了圈地运动,直接将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一来是霸占了农民的土地用来养羊,二是强迫农民进工厂做廉价劳动力成为纺织工人。
 
而多出来的产品,英国将产品销往了欧洲各地,同时,英国开始在全球征服殖民地,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市场。
 
\
 
1565年,英国呢绒出口占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78%。
 
终于,在格拉沃利讷海战中,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欧洲的毛纺织业中心。
 
而珍妮纺纱机问世的时候,正是英国纺织业面对印度棉布强大竞争的时候。
 
1757年,英国开始占领了印度,这对于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当英国踏上印度,才发现,在印度人高超的纺织技术下,棉纺织品成为了工艺品,精良的平纹细布、色泽多样的印花棉布让他们眼花缭乱。
 
英国开始大量的从印度进口棉纺织品,印度棉布的实用、舒适、色彩斑斓和浓厚的异国情调,让英国消费者为之倾倒。英国人越来越喜欢轻便又舒适的棉布,仅1684年一年就从印度进口了上百万件棉布服装。
 
英国征服了印度,可是万万没想到让自己的毛纺织业受到了致命的冲击,为了保护本国纺织工业,1662年,英国政府实行产业政策:禁止在本国内销售印度棉布,向进口的印度商品征收高额的歧视性关税。
 
在这个时候,重返全球纺织业的中心,成为了英国的根本国策。
 
为此,英国政府采取各项优惠和奖励政策,对棉纺织技术发明创造者发奖、封爵。
 
骡机、水力织布机被不断发明,纱线变得柔软、精细又结实,效率几十倍的提升。
 
到了18世纪初,蒸汽机开始广泛使用于纺织厂并成为标配,英国率先实现机械化生产。

 
正是在这一刻开始,英国走上来由棉花整合的全球资本主义的超级大国;
 
此时,英国不仅取消了对印度的棉纺织品进口,并将棉纺织品全力向印度倾销,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
印度纺织业全面崩溃,著名的纺织业城市达卡,1827年有人口15万人只剩下3万人。
 
这,就是工业革命的全部过程。
\
 
为什么工业革命完成在英国?因为英国政府为技术提供了无限的市场,市场需要技术不断的进行突破和发展。
 
而大清是一个内向型的政府,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想拓展,只需要农业人口,大清最怕的就是技术创新,让他们政权不稳定.......
 
其实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由技术为前提进行突破,而人类历史上最早带来技术突破的,都是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有了技术,才有理论的沉淀.....
 
而当理论不能发挥实际作用的时候,事实上科学的提炼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英国的全球化殖民政策,需要不断的鼓励创新的技术发展,让自己的产品更具备竞争力去抢夺全球市场。
 
广袤的市场,是技术发展的基本保障。
 
强汉盛唐,面对的是无限广阔的疆域,加上中国人民的智慧,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能领先全球1000年的原因。
 
 
第七部分:从火药的发明到落后,再看高铁技术的发展,未来科技的关键。
 
 
我们接下来看下个问题,为什么高铁技术最早开发于日本,而现在中国却早已超越了日本,成为高铁的王者?
 
因为技术的不断升级的前提条件是有市场,需要不断的被应用,在应用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才能不断的突破。

 
日本国土面积37万平方公里,还有一堆零散的岛屿。
 
中国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是日本的近26倍;
 
中国到目前高铁里程3.8万公里,这3.8万公里送给日本日本都要不了,因为日本太小了摆不下......
 
日本的高铁里程只有3000公里;
 
 
\
 
 
中国修的高铁里程就是日本的12倍以上,我们积攒的经验和需要面对的技术问题也是日本的12倍,那中国的技术不比日本强还能有天理吗?
 
中国为什么在互联网技术上远远强于欧洲?
 
中国的互联网技术一出来就是要面对14亿人服务,要解决14亿用户的问题;
 
英国只有6000万人,最多的德国也就是8000万人;
 
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为什么火药被中国人发明,但却在欧洲广泛发展。
 
其实,火器在中国有两个蓬勃发展的时代,一个是宋代,一个是明代后期。
 
 
宋代已经广泛将火药用于战争,当时的火球,用硝、硫、木炭以及其他药料为核心,外面用多层纸或是布包裹,然后涂上沥青,松脂或是黄蜡用以防潮防水,并有引信发火。使用的时候,用人力或抛石车投掷到敌营,对于城垒或是车船非常有杀伤力。火球只是火器的雏形,后来很多更为先进的火器的被制造出来。

 
而明朝后期火器的使用就更为广泛了,特别是长城隘口,多用火器防守。除了巩固自己的技术外,还开始向欧洲进口火炮进行研究,目前在居庸关南北关城陈列古炮十门,均为明代长城沿线防御用的武器,有大将军炮、竹节铁炮等。
 
但是从明代中后期到1840年,近200年的时间,为什么中国的火器没有丝毫的突破,以致于鸦片战争时,大清还在用明代火器?

 
因为不打仗,不开疆拓土,只想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外无敌手,火器就没用了。
 
宋代火器发展,是因为所有的险要之地都没了,还被西夏和辽国包围;
 
明代中期要发展火器,是因为被起义军和后金军队左右夹击;

 
其实明代从建立之后的1644年到1840年的中间近200年时间,火炮也没啥用了,找不到自己的敌人在哪里,周边都是东南亚的土人,即使打他们根本不需要火炮,大清更没有向外拓展的想法。
 
在贸易上呢,汉代积极拓展了丝绸之路,积极走出去,而大清都是等着洋人拿着资源到中国来换丝绸和茶叶,交易量也有限,专心做「坐商」而不是「行商」;
 
 
\
 
大清,既没有外出航海的动力,也没有开发武器的动力,作为一个人口爆炸的「盛世」来说,更加不会有提升劳动效率的想法;
 
所以无论是在航海、军事、冶铁技术上都没有任何需求。
 
 
而对此时的欧洲来说,却烽烟四起,打了200多年的仗,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各个国家当然是投入巨大的资金,需要不停的优化自己的冶铁和火药工艺。
 
 
科学的发展,首先是需要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当然,这个理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才带来了西方整个理论知识的大飞跃,从此,理论才走在了技术的前面。
 
 
但是很遗憾的是,在中国大一统的古代王朝中,尤其到了清代,是一个完全内向型的保守王朝,并没有为中国的技术人员提供足够广袤的市场,甚至于技术在满足农业社会的需求后开始惧怕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改变,让技术最终实现到科学的突破。
 
 
什么是民族复兴的代表,我认为只能是汉唐,因为这两个时代是中华民族最为自信的时代。
 
他们的追求与视野永无止境,在千年前就成为了全球化帝国的中心。
 
\
 
盛唐之时,在长安,有数不胜数的留学生,他们谦卑的学习汉语,狂热的了解大唐优秀的制度,他们对中国无比的崇拜。
 
而大唐对留学生有严格的筛选制度,只有经过严格审核的青年才俊才有这样的机会,并且过来后要经过一系列的考试才能留下来!
 
妖猫传中空海法师的原型,九死一生渡海来到大唐,以他这样的学识在大唐考核都没有被通过,连留在长安的资格都没有,在开始只能滞留在福州开元寺。
 
啥,哪啥啥也想来?滚犊子,进化成人了吗?唐诗会背了吗?先通过了科举再说!
 
神马东西,以为想来就能来?
 
还想要陪读?连当太监的资格都没有!
 
 
这就是民族复兴,梦回汉唐,一个辉宏时代的万丈雄心,一个伟大国家的空前自信!
 
(责任编辑:林飞雪)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