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673|回复: 8

未富先老 人口出生率下降 人口老龄化加速 吹牛幸福感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发表于 2021-2-13 00: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速、出生人口性别严重失衡及中国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分析预测 [图]
2019年03月08日 11:00:29      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1903/719723.html

    一、中国人口出生情况分析
    过去20年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经历着重大改变。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使我国的人口迅速老化,从2005到2013年,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10.45%升高到14.7%,老龄化的加剧正日益加大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压力。除此之外,出生性别比的提高、老年抚养比的上升、总人口性别比的偏高、劳动力人口比的减小等现象都将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过去 30 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来自于“人口红利”,尤其 1970 年左右迎来第一波“婴儿潮”高峰,此后在 1987 年迎来“回声潮”高峰,推动了中国劳动力资源的高速增长,也是创造中国奇 迹的重要源泉。但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以及出生率加速下行,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维持低速状态,回声潮后再也没出现过人口出生高峰。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由于计划生育政策长期实行,中国人口危机渐行渐近,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日益严峻。近年出生人口大幅减少,生育意愿大幅降低,育龄妇女规模已见顶下滑,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
    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生育堆积效应业已消退,2018年出生人口或降1523 万人,较上年减少 200 万人,总和生育率降至10.94‰。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均未能扭转低迷生育趋势。
2011-2018年中国新出生人口数走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育龄妇女规模已见顶下滑,2030年20-35岁主力育龄妇女规模将比2017年减少31%,其中20-35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将减少44%,后续出生人口恐将大幅下滑,预计2030年将降至1100多万、较2017年减少1/3。在修正人口普查数据中的低龄人口漏登后,估计了1982-2030年育龄妇女情况。1982年中国15-49岁育龄妇女规模为2.5亿,到2011年达3.8亿人的峰值,2017年降至3.5亿,预计到2030年将降至3.0亿。其中,20-35岁的主力育龄妇女从1982年的约1.2亿增至1997年1.9亿的峰值,到2017年降至近1.7亿,预计到2030年将降至1.1亿;25-30岁生育旺盛期妇女2017年约7200万,预计到2030年将降至约4100万,降幅约44%。在此背景下,预计2030年出生人口将降至1100多万。
2030年25-30岁育龄妇将减少44%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出生人口即将下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生育率下降速度在国际上前所未有,当前不仅远低于2.45的全球平均水平,还低于1.67的发达国家水平。根据联合国统计,1950-2015年美国总和生育率从3.3降至1.9,日本从3降至1.4,印度从5.9降至2.4,均远小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6到1.6的降幅。2016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62,在全球位居倒数,不仅远低于2.45的全球平均水平(2.45),还低于1.67的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与墨西哥、巴西、马来西亚、俄罗斯等人均GDP相近的国家相比,中国总和生育率仍然偏低。
中国总和生育率下降速度前所未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出生人口超过百万有山东(175万)、广东(152万)、河南(140万)等3个省,合计占全国的27%。从出生率看,山东、西藏、新疆、广西、福建等5省均超过15‰,而黑龙江、辽宁、吉林、天津、上海、内蒙古、北京等7省不到10‰,东北三省甚至不到7‰。从总和生育率看,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广西、贵州均超过1.7,而北京、上海、辽宁、黑龙江、吉林则不到0.8。
2017年全国各省市出生人口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人口老龄化加速情况分析
    1)中国人口将于2024-2031年前后见顶,具体时间取决于未来鼓励生育政策力度。按照目前的生育趋势,中国人口总量峰值日益临近,只是各机构、人口学者对何时见顶存在一定争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认为2015年总和生育率在1.5-1.6之间,假设2020年、2030年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8,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见顶,峰值为14.5亿人。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7)》对人口规模有9个预测方案,基于不同假设预测的中国人口峰值最早在2021年,最晚在2044年,其中有7个方案预测的峰值在2032年及之前。无变动方案和固定生育率方案对未来综合生育率假设均为1.60,比较接近现实,预测的人口峰值分别出现在2023、2026年,峰值分别为14.2亿、14.3亿人。
    按照现行生育趋势即总和生育率1.5,中国人口峰值将在2024年前后到来(低方案)。如未来大力鼓励生育,假设总和生育率分别回升到1.65(中方案)、1.8(高方案),则中国人口峰值将分别延迟在2027年、2031年前后到来,峰值规模最大也不到14.4亿。人口减少趋势只会延迟,基本无法逆转。
联合国对中国人口规模的9个预测方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联合国关于中国八口预测的几个方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们对中国人口的预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人口年龄中位数从1980年的22岁快速上升至2015年的37岁,预计2030年将升至43岁。人口老龄化有两个含义,狭义指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广义的还包括人口年龄中位数上升。持续的低生育率导致人口快速老龄化,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在1950-1980年大多保持在22岁以下,但之后随着生育率持续低迷、中国人口快速老化,到2015年升至37岁;其中,30岁及以下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4.4%,降至2000年的50.5%,再降至2015年的40.1%。按照目前趋势,预计到2030年、2050年将分别升至43岁、50岁。
    从国际看,1950-2015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的上升速度仅次于日本。1950-2015年,美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从30.2岁升至37.6岁、上升7.4岁,欧洲从28.9岁升至41.6岁、上升12.7岁,日本从22.3岁升至46.3岁、上升24岁,印度从21.3岁升至26.7岁、上升5.4岁。如果仅看1980-2015年,则中国人口老化速度前所未有,该时期美国、欧洲、日本、印度人口年龄中位数分别上升7.6、9.0、13.8、6.5岁,远小于中国的15岁。
1982-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人口快速老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会出现总人数先增后降的趋势, 并于 2030 年左右达到人口峰 14.38 亿; 在 2016 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后, 总人数明显的有攀升的趋势(2016—2020 年), 而后以一种稳定的模式增长(2021—2030 年); 在 2030 年达到峰值之后, 总人数开始下降。
    在 2016 年“全面二孩”政策落实之后, 人口的出生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2016—2017 年), 并在 2017年达到生育高峰, 出生率达到 15‰左右,2016—2020 年这段时间中政策对出生率的影响极其明显, 2020 年前出生率整体高于 2015 年之前年份,“全面二孩”政策在短期时间内促进了新生儿数量的增长; 另一方面, 在释放了累积的生育势能之后出生率开始急速下滑(2017—2020 年), 在 2021 年达到了一个较低值; 此外, 在 2021 年之后人口出生率得到回升, 进而转向于一种比较自然和规律的人口发展模式, 2023 年之后人口出生率开始出现稳定下降的趋势。
中国人口总人数走势预测(单位:亿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人口出生率走势预测(单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 0~14 岁人口所占比重相对稳定, 15~64 岁所占比重在规律下降, 而 65 岁以上的人口在不断攀升, 这将导致社会抚养压力加大, 从而生育意愿下降, 是造成出生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经济对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也日益显著; 在 2040 年之后我国分年龄段人口数开始趋于稳定, 0~14 岁人口所占比重将稳定在 16.6%左右, 15~64 岁人口所占比重稳定在 60.8%左右,65 岁及以上人口将稳定在 22.5%。
中国0~14 岁人口占比走势预测(单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15~64 岁人口占比走势预测(单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同时,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及比重快速上升,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在世界前所未有,预计到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约22.6%,一般认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在7%以上为老龄化社会,14%以上为深度老龄化,20%以上为超级老龄化。从老龄化过渡到深度老龄化,法国用了126年、英国46年、德国40年、日本25年(1970-1994年);从深度老龄化到超级老龄化,德国用了36年(1972-2008年),日本用了21年(1995-2006年)。中国1982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4.9%,2001年占比超过7%、进入老龄化社会,2017年占比达11.4%,预计中国将用约22年、即于2023年前后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再10年后即2033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2050年达30.0%,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并且,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前所未有。2017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6亿,预计到2050将达3.9亿,届时约每3.3个人中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
    并且,高龄化使中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峻。2017年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约2900万人,占比2.1%。预计2030年高龄老人将达约5600万,占比4.0%;2050年高龄老人将达1.4亿,占比10.7%。
中国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走势预测(单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人口高龄化问题更为突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出生人口性别严重失衡
    由于男孩的死亡率高于女孩,联合国设定出生人口性别比(女性=100)的正常值为103-107。1980年代开始,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走高,原因在于严格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下的男孩偏好,特别是在农村这一偏好更为强烈,而医疗技术进步使得孕前性别检测成为可能。
    90后、00后男女性别失衡非常严重,出生人口性别比一度超过120。1982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6,1990年超过110,2000年接近118,之后长期超过120。严重失衡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导致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预。2011年《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目标为115,这是中国首次把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纳入国家规划。2016年《国家人口规划(2016-2030年)》提出202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降至112以下,2030年降至107、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在政策影响下,出生人口性别比从2008年的120.6开始持续下降,2017年已降至111.9。但是,即使未来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正常范围,1980年代到2030年之间出生的人口在婚姻问题上仍将面临严重的“男多女少”性别不平衡问题。从经验上看,同龄适婚女性短缺,男性的择偶对象就会向低年龄女性转移,并可能将择偶地区范围扩大,城市男性找农村女性,富裕地区男性找欠发达地区女性,“剩男”最后沉积在低收入贫困阶层。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00后男女性别比达119,男性比女性多近1300万;90后男女性别比达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80后、70后未婚人群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37、308。如果算上离异、丧偶的单身情况,80后、70后单身人群的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36、206。
    2015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规模已超2000万,预计到2040年将超4000万。1990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仅略超1000万人,2000年超过1600万,2015年超过2000万。
    从城乡分布看,“剩男”超过一半在农村,2010年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在城市、建制镇、乡村的分布分别为24.4%、13.5%、64.2%,2015年变为30.0%、17.8%、52.2%。农村“剩男”问题比城市和建制镇更严重,2015年农村30岁以上男性未婚率为5.7%,超过城市的4.3%和建制镇的3.6%。
    从受教育程度看,乡村“剩男”超过90%为低学历者。在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中,2010年未上过学、小学文化、初中文化的比例分别为17.5%、44.6%、33.1%。未上过学的男性未婚率高达15%;其次是因为学习深造推迟进入婚姻市场的研究生学历男性,未婚率高达9%。随着1990年以来高性别比的出生人口逐渐进入婚嫁年龄,预计未来“剩男”问题还将更为突出,预计到2040年可能达约4000万。“个人困扰”的婚姻挤压问题可能演变为“公共问题”的人口安全问题,包括妇女买卖、性骚扰、性犯罪等。
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12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未上过学的男性未婚率最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失独家庭已达百万
    失独家庭是中国特殊时期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殊产物,尽管独生子女死亡只是一件件孤立的家庭事件,但这种风险却是“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在独生子女家庭,如果独生子女死亡,整个家庭就可能面临崩溃,家庭功能如抚养、赡养、经济、教育和社会化功能将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失独家庭普遍神经较为脆弱而敏感,心理问题较多。有关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已累计超过100万个,且每年“失独家庭”增加7.6万个,此外还有数量较大的“残独家庭。
    五、人口红利提前消失,中国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依靠庞大且年轻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巨大市场,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62-1975年第二轮婴儿潮人口是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主力,生产和储蓄多,消费少,导致储蓄率和投资率上升,储蓄超过投资部分产生贸易顺差,同时过剩的流动性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推动消费升级,经济潜在增长率较高。在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随着这些人变老,中国15-64岁人口比例和人口总抚养比均在2010年迎来拐点,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消费率上升,贸易顺差收窄,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不过,2017年中国人口总抚养比为39.2%,未来几年仍处于人口负担较轻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小于50%)。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90后比80后少约3100万,00后比90后少4100万。
    从国际上看,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等经济体在人口总抚养比见底时,可比的人均收入均远高于中国。根据世界银行,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的人口总抚养比分别在2009、1991、2013、2013年见底。而中国的人口抚养比在2010年见底,人均GDP远低于发达经济体,“未富先老”。中国经济迫切需要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5-64岁劳动力人口比重走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面临未富先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将逐渐成为世界上养老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严重拖累国家财政、制约经济活力。养老金体系的实质是一种收入的代际再分配,即把今天劳动人口交的养老保费支付给退休老年人。随着老龄化加速,老人比例增加、劳动者比例下降,养老体系不可持续,出路是要么减少老人福利,要么延迟退休。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看,中国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从2012年的18.5个月逐渐下降至2017年的13.8个月,养老金抚养比(在职人数/退休人数)降至2.65。并且,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区域差异很大,2017年有6省养老金入不敷出,有15个省的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在10个月以下,有7个省的养老金抚养比已降至2以下。其中,黑龙江养老保险基金从2013年开始持续“入不敷出”, 2016年累计结余转负。
    并且,随着老龄化加剧,医疗支出压力也将越来越大。根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3-2013年中国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从14.3%增至2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患病从33.8%增至62.2%,2013年老年人口的患病率是平均水平的2.58倍。
养老压力逐渐增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消费看,人口结构变化对消费增速影响负面,且消费结构的“银发经济”特点将日益突出。假定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年青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其中前两个阶段是工作时期,后面一个是非工作时期。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如果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化。年轻人储蓄很少,消费接近收入,甚至负债消费超过收入,消费倾向较高;中年人收入明显大于消费,既要偿还年轻时负债,又要储蓄养老,消费倾向较低;老年人消费主要依靠储蓄、大于收入,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如果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上升,则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如果中年人的比例上升,则消费倾向会降低。从消费水平看,中年人的支付能力最强,而老年人和年轻人较弱。因此,当中年人比重下降时,消费增速将逐渐放缓。
    以美国为例,美国消费水平最高的是35-44岁、45-54岁,其次是55-64岁,三个年龄段平均消费倾向比不到80%,其他年龄段消费水平较低,但平均消费倾向较高,25岁以下、75岁以上的平均消费倾向超过100%。从中国看,由于退休多在60岁之前,以35-59岁计算,2010-2015年35-59岁人口比重从38.1%降至37.8%,即消费能力最强、但消费倾向较低的中年人口比重已经见顶,意味着消费增速将逐渐放缓。
    从消费结构看,老年的吃、穿、住、用、行都有自己的特点,未来医疗保健、养老等“银发行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但还有一些行业如果没有国际需求对接,恐面临萎缩。比如,随着出生人口规模日趋下滑,婴幼儿相关消费下行。
最具有消费能力的中年人口比重见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房地产领域,房地产投资长周期拐点已过,房地产市场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速、高质量发展阶段。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国20-50岁主力购房人群在2013年见顶,出生人口后期将持续下滑至2030年的1100多万,房地产投资增速已在2010年见顶,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大概率在2018年见顶。(具体见《房地产周期》,人民出版社,2017)
20-50岁主力置业人群与房地产投资增速走势预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50岁主力置业人群与地产销售走势预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六、中国生育率低的因素分析
    1)高死亡率
    人们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从而保证收益最大化,总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农业文明时期,驱动高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是高死亡率。该时期家庭多自给自足,生养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闲暇时间多、机会成本低。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决定生养子女的预期经济收益高,并且农民只能依靠养儿防老,家族地位也与人丁是否兴旺密切相关,但公共卫生条件落后、战争频繁等因素导致死亡率高达20‰或30‰以上,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
    人们认识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证收益最大化,总和生育率从6以上降到3左右。随着公共卫生条件大幅改善、医疗技术大幅进步,死亡率持续大幅下降,人类不再需要以原先那么高的生育率才能保证收益,当这种事实逐渐被社会大多数人认识到时,生育率随着避孕节育技术进步而将随之下降。从国际经验看,这种自然转变大多存在15-25年的时滞。1950-1970年中国死亡率大致从约20‰降至8‰,1970-1978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从5.8降至2.7,因为“晚稀少”生育政策只用了不到10年。
    3)功利性生育消退
    人们的生育行为更接近情感需求,并重视子女质量提升,总和生育率大致从3降到2左右。由于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响生育行为的主导因素转变为收益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生养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别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后、女性更多参与就业使得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也在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与收入基本不相关,功利性收益下降,导致意愿生育数下降。并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对孩子质量的需求更大,就如同有钱人偏好高档商品。这逐渐使得家庭的生育行为逐渐远离功利,而接近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的情感需求,总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国这种转变大致发生在1979-1990年,除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外,还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农村人口大量迁向城市打工。根据相关调查,中国当前意愿总和生育率大致在1.6-1.9左右。2018年3月在微信、今日头条、微博等平台上的12万人调查显示,意愿总和生育率为1.73。
    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于意愿生育水平。在现代社会,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不是因为意愿生育意愿数的减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导致人们的生育意愿不能完全实现。实际生育水平与意愿生育水平的差距决定于成本的高低。
    4)中国结婚率2013年见顶后持续回落,离婚率持续攀升
    晚婚晚育现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龄从24.1岁推迟至26.3岁。与美国、欧洲非婚生子女占比高达40%-60%不同,中国非婚生子女占比大约不到10%。因此,在育龄妇女规模及年龄结构给定的情况下,中国的生育问题首先是结婚问题。2013年中国结婚登记对数达1347万对,之后持续下滑至2017年的1063万对,粗结婚率从9.9‰降至7.7‰。离婚登记对数从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万对攀升至2017年的437万对,粗离婚率攀升至3.2‰。
    中国女性、男性法定结婚年龄分别为20、22岁,晚婚年龄分别为23岁、25岁。1990-201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3.6岁推迟至25.9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2.0岁推迟到23.9岁;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龄分别在1996、1998年超过晚婚年龄。根据民政部统计,2005-2016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47.0%降至24.2%,25-29岁、30-34岁、35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34.3%、9.9%、8.8%增至38.2%、12.8%、24.8%。
    在晚婚的同时,晚育现象也日益突出,初育年龄每推迟一个月,大概会影响总和生育率下降8%左右。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从24.1岁推迟至26.3岁,平均生育年龄(所有孩次)从24.8岁推迟至28.0岁。1990年主要初育年龄、主要生育年龄均为20-27岁,生育一孩数、生育子女数占比分别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龄推迟至22-29岁,且生育一孩数占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龄推迟至23-30岁,且生育子女数占比降至59.1%。并且,1990-2015年30岁以上高龄产妇的生育一孩数占比从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数占比14.0%增至32.3%。从2015年小普查数据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6.3、29.6、32.0岁。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育龄妇女年龄分别集中在21-29岁、24-34岁、25-36岁,生育孩次数占比分别为72.0%、73.5%、69.5%。
    在婚姻市场匹配中,女性多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于自身条件的女性。这意味着即便婚姻市场男女性别比平衡,条件最好的女性和条件最差的男性也可能被剩下。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员吴要武等2015年在《经济学季刊》撰文指出,1999年高校扩招后,女性在高等教育群体中开始占主导地位,一方面因为推迟进入婚姻市场,搜寻失败的概率提高;另一方面更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面对相对减少的潜在配偶供给,匹配困难和失败的风险进一步增大。1998-2017年,本专科招生数从108万增至761万人,研究生招生数从7万增至81万人;其中,在读女生占比从38.3%增至52.2%,2017年女性在读本科生、研究生占比分别为52.5%、48.4%。
    1990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仅为46万,2000年超过154万,2015年攀升至590万;其中,30-34岁女性未婚率从0.6%攀升至7.0%。
    从受教育程度看,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中具有小学及以下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学历、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比分别为22.3%、37.2%、19.1%、21.5%。其中,虽然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比仅为1.9%,但30岁及以上研究生学历女性未婚率高达11%,远高于本科学历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女性不婚率随学历提高而上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城乡分布看,“剩女”近6成在城市。2010年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在城市、建制镇、乡村的分布分别为49.4%、14.3%、36.3%,2015年变成56.6%、16.2%、27.2%。2015年城市30岁及以上女性未婚率为2.4%,明显超过建制镇的1.0%、农村的0.9%。
    不孕不育人群增多削弱生育能力。中国临床对不孕不育定义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即男女双方有生育意愿、经过12个月及以上的规律无保护性生活后未受孕。不孕不育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不孕指未曾怀孕过且不能生育的现象,继发性不孕指过去曾经怀孕过,但再也无法怀孕的现象。
    一般而言,生育年龄推迟、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生殖卫生保护缺失等导致不孕不育率上升。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为25-29岁,男性为25-35岁。有研究发现,35岁女性生育能力大致为25岁时的50%,到40岁时再降至35岁的50%。日夜颠倒、久坐、不锻炼、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吸烟、酗酒、环境污染、高强度辐射等均会导致男性精子质量下降。根据广东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8年在《生殖医学杂志》基于11.3万例样本的研究,2005-2014年男性精液质量呈明显下滑态势。
    根据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心、中国人口协会2009年发布的《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从医院门诊的情况来看,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占育龄夫妇的15%-20%。其中,女方原因占50%,男方原因占30%,男女双方原因占10%,未查出病因者约为10%。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药物治疗、试管婴儿、人工受精等方法使得不孕不育问题得到部分对冲。
    5)成本约束的低生育率阶段
    A、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大、养老负担重、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
    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三座大山”, 独生子女夫妇“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机会成本高。年轻人“不想生、不敢生”,近年来网上有段子描述这一现象,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一些问题。“生不起,一万几;生得起,养不起;养得起,学不起;学得起,娶不起;娶得起,生不起,生了又是一万几;最后我还病不起,病了我还死不起”。
    B、教育成本明显攀升,特别是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1997-2017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降至44%
    由于从2006年开始逐渐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生活费),当前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儿园学杂费、幼儿园及小学初高中阶段辅导班费用、大学学费及生活费等。根据抽样统计,学前教育阶段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占21%,大学阶段占29%。
    C、医疗费用持续上升,1995-2017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22.4倍,远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涨幅
    由于环境污染、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患病率上升,病因越来越复杂,一些病症越来越难治、且费用可达百万元级别的天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长期存在,家庭在做生育决策时必须考虑未来可能的医疗费用。2004-2017年,中国居民平均到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从3.07人次上升至5.88人次,住院率从5.1%升至17.6%。根据《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医院人均门诊费用为257元,人均住院费用8891元,日均住院费用959元;其中公立三级医院上述费用分别为306、13088、1334元。
    D、独生子女夫妇“四二一”家庭结构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意愿
    持续低生育率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1953-2010年以实际共同居住统计的中国家庭户规模从4.36人下降到3.10人。从血缘关系看,80后、90后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实际面临“四二一”家庭结构,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根据2010年全国独生子女规模约1.45亿,且在现行生育政策下每年增加约400万人以上;由此推算,2018年独生子女规模约有1.8亿。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需要赡养四个老人,如果再生育二孩,则生活压力更大,养老负担重对生育意愿形成明显挤压。
    E、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生育的机会成本高
    生育、看护、培养孩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即为家庭、女性的机会成本。女性需要更多平衡职场和家庭,已婚未育女性在职场更易遭受性别歧视。女性劳动参与率与生育率的关系可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女性参与劳动为家庭带来收入效应,有利于生育。二是在性别歧视度较高的情况下,女性劳动参与率越高,生育的机会成本越大,女性越不愿意生育。
相关深度报告2016-2022年中国人口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2年中国人口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2016-2022年中国人口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二章,其中包含2016-2022年人口行业发展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2016-2022年中国人口行业投资风险分析,2016-2022年中国人口行业发展策略及投资建议分析等内容。



标签:[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人口相关阅读:


版权提示:中国产业信息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1-2-17 22: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田:中国青年人的生育难题与新生人口断崖问题——兼谈个人奋斗求成功已经绝路了吗

2021-02-17 11:29:48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老田




  公安部发布2020年中国新出生人口1003.5万。鉴于近年来新出生人口快速下跌的趋势,有人感叹说:这大概是中国最后一个新生人口过千万的年份了。

  不惟如此,其实很多年来,在生育之先,中国人一直遭遇到结婚难题——很多年青男士挣不够结婚条件,越来越多的女性发现找不到值得托付终身的对象,不得不剩着。这个状况由来已久,且越来越严重。

  上图引自钱岳

  还不仅仅是生不出孩子的问题,而是很多人早已经结不上婚了

  上图中间,大陆的结婚率看着高,其实主要是被目前还积极结婚的农村青年,把平均数字给拉低了,大城市和白领阶层的状况就远没有这么乐观。而且,更糟糕的是,最积极结婚的农村人也慢慢结不上婚了——都娶不起媳妇了,你还怎么结婚?

  一般而言,在生孩子和结婚问题上,有一个很具体的两极分化:蓝领劳动者多数已经认命了,选择成为在城乡之间往复流动的半无产者“人生”——在城市和工厂里工作,回老家农村完成生命再生产,这是一套有关生命再生产的低成本应付方案。这部分人倒是养得起孩子,养育成本较低还能够得到父母辈帮助,但是,他们遭遇到新情况是结不起婚了:一些农村地区彩礼往往20万起步,还有其他各种条件。

  另外的白领劳动者,多为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士,他们往往不接受低成本再生产方案,也拒绝半无产化的低成本穷对付方案。这样一来,就需要个体自己去克服实现“无产化”的巨高成本——在城市保有一个家庭生活空间,然后结婚之后能够有一份相对完整的家庭生活。这样的选择,首先就得为高价房地产“三头同盟”(地方政府、银行和地产商)的暴利打工了;而且这些人也期待子女摆脱半无产者身份——由此又追加了一个新的目标——为后代成为人上人预付巨大的“阶级攀爬成本”——体现为承担高额的择校费用和补习费用,或者为此预备好高价学区房。对于白领而言,预备好完整家庭生活的空间成本,还得预付子女的阶级攀爬成本,这两笔高成本,大多数白领阶层应该是挣不到的。结果,在相关人群眼里,就相当于不具有结婚的门槛条件了——因此在这个阶层中间,单身狗和剩女比例越来越高。

  在这里,也存在着一个两相对照:农民结不起婚是因为彩礼等“非必需支出”日益攀升,达到了很难挣到的地步,这是软性成本过高所致;而城市的白领结不起婚,则属于生育的硬成本过高——这两者都取决于要实现避免“底层化”目标的超高成本所致。

  更可能的情况是:目前大陆的状况还没有到最低点,比照台湾30-34岁的大龄未婚女性为38%,估算其挣不够结婚门槛条件的男士比重应该在四成左右;再对照韩国和香港剩女比重35%左右,这样的比例很可能才相对接近于均衡数字。据此估算,大陆北上广深目前刚刚超过20%剩女比例,应该还没有探底,将来还可能有接近一倍的成长空间。

  一些白领苦恼于被长辈逼着相亲、结婚和生孩子,很多人觉得父辈的观念不对——没能力保证小孩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将来怎么办呢?其实,这个问题上,老一辈的观念反而可能是对的,因为对大多数小白领而言,后辈是否能够摆脱底层,这是一个无法预先规划的事项,考虑再多也没有啥用。除非达到贾浅浅他爹那层次,才基本上“十拿九稳”可以保证不落入底层,但此色人等属于“一小撮”——在全部人口中间排列在前1/10000的样子。在这个极小的集合之外,其他人真的不需要考虑过多——因为这事儿没有人可以保险;而且白领父母在与后辈相处方面,也应该更加理性一些,把陪伴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第一位的选择,逼做题、逼着努力上进什么的,那样的选择先看看孩子的具体潜力再说,若潜力过小,就没有必要成为对孩子无情压迫链条的关键一环——理由同上。

  当然,很多人对子女落入底层的担忧,包含着各种不甘心情绪,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基于此种担忧,去选择行动的策略,就未必切合实际了。一个社会的成功者或者最上层,永远是少数,金字塔尖尖的容量是有限的,真的跟大伙儿的努力投入无关。以此而论,大多数小孩都是缺乏成长性的,孩子打小就接受来自父母的过度压力,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情,他们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就怎么努力都无法达标,有些还由此彻底丧失了陪伴和温暖。

  我有个朋友在上海一家外资公司当人事主管,某次公司招募一名投资经理职位,限定211高校学历。她说收到差不多100份简历,读完之后发现,只有三人条件尚可——要文章有文章、有经历有经历而且外语好,此外还有一两位具有向这个方向发展的潜力。她由此猛然醒悟到:211学历的毕业生中间,有机会成长为统治者高级代理人的,最后成功的比例,可能只有5%左右,而且社会上应该也不会提出更多的需要了。以此而论,逃离底层的阶层攀爬努力,可能需要最后进入211毕业生的前百分之五,才有希望奏效,否则就需要走回拼爹的老路了。如果无爹可拼的话,那么就应该收起各种不甘心的“孤注一掷”情绪,理性选择是:相对合适程度的放养,以及以温情陪伴其健康长大。

  记得卡尔·波兰尼说过:在资本社会里,一切都为着实现人的价值,在这个单向度的努力与制度方向上,会越来越损害人自身的使用价值。中国资本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全面呈现出不适合人自身生存和延续的多重特点了。

  今日中国,如果没有奋斗到先富先贵地位,就往往达不到结婚和生孩子的门槛,而一些中间阶层的孩子打一出生就被逼着走上失败率极高的艰难攀爬之路,这个困境还真不是当前发展阶段的暂时问题。北上广深算是中国发展得最好的一线城市了,恰好是生育成本高不可攀的地域,单身狗和剩女比例也最高,后辈的攀爬压力也极大。而且,此类损害“人身使用价值”的状况,还可能进一步加大和激化,会比照这港台地区的现状而下滑到底部,也就是说将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被彻底甩到正常的人生轨道之外去。

  鉴于新生人口的断崖式下跌,在个人主义的资本社会里,有积极分子据此开出正反两个方面的“个人主义”干预措施,有人正面提倡“为国生娃”,有人发出威胁说要“开征丁克税”,这些都不过是玩笑罢了。从现实出发,寻求个体努力和解放出路,就只剩下如何挤进去先富先贵群体这个务实选择了,但是,通过率是越来越低了。要知道,成功在先的优势群体也要想办法巩固好地位的,他们不搞好“阶层固化”,那不是他们自己的后代也要落入底层了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们也绝不会后退的。记得山西张庄的老支书王金红说过:今天中国,除非特别有钱或者特别有权的人,都活不松快,如果只是一般有权或者一般有钱的,那还不太行。

  个体奋斗的道路,是确凿无疑地越来越难以走通了。要不然,就只能够想办法创造条件,在给所有人寻求出路的同时,再解放自己,找回老共产党人的初心——让普天下穷苦人都能够得解放,让劳动者都能够找回体面和尊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要走上这个最后的觉悟道路,可能还需要很久很久。人民要觉悟,还有能够组织起来,还有非常漫长的弯路没有走完。近年来稍有一点点变化,很多人开始不讲武德,还爆粗口骂人了,这个可能相当于“思想感情起了变化”,但离觉悟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真的想要展望未来,就需要认真地回访过去,以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这样的务实学习愿望目前都还很少见。总有人说小粉红或者工业党如何如何,但考虑到他们是从公知手上,自己“倒退着”觉悟过来的,这个就已经很难得了,这应该算是觉悟的第一步——开始免疫最具有生产效率的意识形态经营方略——公知们卖力推销的“好资本主义理想替代坏资本主义现实”的各种路径。

  就过去的历史经验而言,其实也不要求所有人都觉悟,那个不现实也不必要,如果有3%的人最后觉悟了,他们将有能力打开新的形势和局面。现在,真的很迫切需要努力学习历史经验,其实这方面的努力做的太少了,今日社会中间确实有很多人早就意识到没有出路了,也“竖起耳朵”预备听些新的东西,但能够听到的大部分都是鸡汤和忽悠。由于集体解放理论的匮乏与缺席,以及各种反向的意识形态经营的力度巨高,单独的个体想要实现“思想突围”而挣脱出去,还是比较难的,整个社会呈现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单向度色调。而从前各种老的左翼理论,与普通年轻人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很难顺利对接,有点“对不上榫口”的感觉。

  总而言之,目前中国青年人个体奋斗的道路,已经越来越狭窄了,但是展望集体奋斗或者解放的道路,还障碍多多,还远远指望不上。因此,旧有的不利趋势还会延续下去,婚育方面的难题会进一步扩大,很可能最后会接近或者超过港台的数据——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大城市和白领阶层的婚育状况,还没有达到最坏的时候,很有可能其婚育难题会进一步放大,剩着的比例会比照目前的数据提升一倍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1-2-24 03: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婚姻报告2021:结婚少了、离婚多了、结婚晚了

2021年02月23日 00:00:00
来源:泽平宏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文:任泽平 李晓桐 华炎雪

实习生张晋对本文有贡献

婚姻是家庭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个人来说,婚姻是情感的升华,家庭是切实的归属感。对于社会来说,长期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稳定。

但近年来,多种选择和无奈之下,中国人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认为婚姻是束缚。另一方面,高婚育成本使年轻人实现家庭变得更加困难。从人口角度看,人口少子老龄化问题正在削减适婚年龄人数,结婚“主力军”减少。“婚都不想结,还生什么孩子”,正成为一批年轻人的选择,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重是互为因果的。

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婚姻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建议。

1 中国婚姻现状

1.1 结婚少了、离婚多了、结婚晚了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婚姻状况发生很大转变,主要体现在结婚率下滑、离婚率持续攀升、初婚年龄推迟。具体来看,

一是结婚对数和结婚率自2013年开始下滑。2013-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2020年同比下降12.2%。2013-2019年,粗结婚率从9.9‰降至6.6‰。其中,初结婚人数从2386万降至1398.7万人,再婚人数从307.9万升至455.9万人、复婚对数从29.9万对攀升至61.9万对。

二是“晚婚”现象突出;25-29岁接替20-24岁人群成为新的结婚“主力军”,高年龄层段(40岁以上)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2005-2019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47.0%降至19.7%,25-29岁从34.3%升至34.6%,30-34岁、35-39岁、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9.9%、4.9%、3.9%增至17.7%、8.1%和19.9%。

三是离婚对数和离婚率长期持续攀升。1987-2020年,我国离婚登记对数从58万对攀升至373万对。1987-2019年粗离婚率从0.5‰攀升至3.4‰。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2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结婚率下滑越明显

2013年以来,中国多数地区结婚率出现下滑。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与GDP大体呈负相关关系,也受人口流动、老龄化等因素扰动。具体来看,

一是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偏低。2019年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天津结婚率全国倒数;其中,上海、浙江、山东排名倒数前三,分别为4.1‰、5.0‰和5.3‰。此外,北京结婚率6.0‰,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八,低于全国平均6.6‰水平。

二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偏高。2019年贵州、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云南、四川结婚率全国排名靠前,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贵州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排名前三,分别为9.9‰、9.6‰和8.8‰。

三是受人口流动和老龄化影响。中国“深度老龄化”省份分别为辽宁、上海、山东、四川、江苏、重庆、浙江、安徽。老龄化严重的省份,适婚年龄人口相对较低,如果长期存在人口流出,则导致结婚率下滑更加明显。山东、辽宁结婚率分别为5.3‰和5.9‰,全国排在倒数第三、七位;2013-2019年山东结婚对数下滑近40%。而人口流入的老龄化省份,结婚“主力军”相对较高;四川、重庆、安徽结婚率分别为7.3‰、7.6‰和8.5‰。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流动也会影响离婚率,往往经济发展较弱、人口流出严重的地区,离婚率相对较高。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动摇感情基础,是导致离婚的重要原因。黑龙江、吉林、辽宁离婚率分别为4.5‰、4.5‰、3.6‰。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 选择还是无奈?

2.1 自我选择:高学历、独立、社会包容

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在校学生人数攀高,受教育年限增加引发“初婚推迟效应”。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19年博士在校学生数32.67万人增至42.42万人,硕士在校学生数从158.47万人增至243.95万人,硕士及博士学历占比10.81%增至14.06%。受教育时间增加、教育年限延长推迟就业平均年龄,进而推迟结婚平均年龄。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0岁上升到2016年的25.4岁;男性同期从24.1岁上升到27.2岁。

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与高品质生活,对婚姻持开放态度;尤其是女性自我独立的实现与自我意识的觉醒。经济发展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给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社会地位上升。女性不再只作为“家庭主妇”,而是进入职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98-2017年,在读女生占比从38.3%增至52.2%,女性在高等教育群体中开始占主导地位。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加大婚姻市场匹配难度,单身女性规模快速上升。2000-2015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从154万攀升至590万;其中,2015年30岁及以上研究生学历女性未婚占比高达11%,远高于本科学历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思想开放与社会包容性增强,离婚不再是一个“谈虎色变”的话题。经济独立使女性逐渐摆脱婚姻的束缚,更有底气承担离婚的不利后果。2015-2018年审结一审离婚纠纷案件近600万件。根据司法大数据报告,2017年全国法院共审结为140余万件。离婚纠纷案件数增加,感情不和(77.5%)、家庭暴力(14.9%)为主要原因。其中73.40%的案件原告为女性,婚后2-7年为婚姻破裂的高发期。夫妻双方仅一方意愿离婚的案件占比为91.09%。

2.2 无奈:社会压力、婚育成本

在中国传统观念下,结婚意味着,婚前彩礼、房产,婚后还房贷、生育等一系列问题。而当前高房价、高教育支出导致年轻人在婚姻面前望而却步,大城市尤为明显。

房价快速攀升,年轻人面临“买婚房”、“还房贷”双重压力。1998年房改以来,房价总体保持大幅上涨,给家庭抚养孩子和为子女结婚购房带来了很大压力,1998-2018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均价从1854元/平上涨至8544元。2004-2018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1.6万亿元增至25.8万亿元,增长16.1倍,占居民贷款余额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2018年为54%。房贷收入比(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可支配收入)从16.2%增至47.6%,带动住户部门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8.6%增至88.4%。现实中还有不少居民通过消费贷、信用贷等形式凑集购房资金,实际的房贷收入比可能更高。

教育成本明显攀升,“教师减负、家长增负”,接送、育儿压力增大,导致家长承受时间、精力、财力三重负担。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儿园学杂费、幼儿园及小学初高中阶段辅导班费用、大学学费及生活费等。根据新浪教育《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抽样统计,学前教育阶段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占21%,大学阶段占29%。公立幼儿园供给大幅下降,许多家庭被迫选择价格昂贵的私立幼儿园。2001-2019年全国公立幼儿园占比从60.1%降至38.4%,公立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从83.1%降至43.8%。此外,当前双职工父母面临中小学子女的接送难题;不少地方甚至还要求由父母批改学生家庭作业、并讲解错题,“家庭作业演变成为家长作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3 婚姻背后是人口问题:出生率降低、性别比失衡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出生率下滑,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出生率下滑长期影响适婚年龄人数,进而导致结婚对数下滑。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90后比80后少约3100万,00后比90后少4100万。当前结婚年龄主力25-29岁(90后)人口大幅下滑,对结婚对数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结婚率的计算公式,结婚率=某年结婚对数/某年的平均总人口数×1000‰,分子下滑影响结婚率下滑。

未来十年的结婚主力持续减少,或影响结婚率持续下降。2015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2016年出生人口升至1786万,但2017年下滑至1725万,持续下滑,2019年为1465万。1979-2019年人口出生率从17.8‰降至10.5‰。在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分别在2010、2013年见顶,结婚主力人口见顶。

男女比例自计划生育后严重失衡,造成婚姻市场匹配困难,进而影响结婚对数。1982年出生人口性别比(男性:女性,女性=100)为107.6,1990年超过110,2000年接近118,之后长期超过120。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00后男女性别比达119,男性比女性多近1300万;90后男女性别比达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客观看待中国婚姻现状

3.1 正面效应:促进单身经济兴起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约为英国、法国、德国人口总和。其中超过7700万名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人。

单身人群普遍储蓄低,追求高品质、高质量、高消费的生活,助推新消费模式、以及促进文娱、宠物消费。单身人群具有偏好便利性消费;尼尔森的《中国单身经济报告》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远高于非单身消费者(27%);单身消费者中97%会选择网购,62%更倾向于点外卖。此外,单身人群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特点,注重自我投资。关于对未来一年的时间规划方面,“22%的单身消费者期望去读书,18%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学习新技能,17%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均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13%、11%和14%。同时,在对未来一年的消费意愿预期方面,分别有16%和14%的单身消费者更愿意在自我提升和运动健身多花钱”。尼尔森数据显示,单身群体注重感情寄托,在就餐、娱乐的支出意愿高于非单身群体;此外单身青年宠物消费占比高于非单身消费者,未婚人群占比达57%。根据《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报告,2019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2024亿元,较去年增长18.5%,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消费规模达486亿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2 负面效应:降低出生率、加重养老负担

在晚婚的同时,晚育现象也日益突出,初育年龄每推迟一个月,大概会影响总和生育率下降8%左右。1990-201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从24.1岁推迟至26.3岁,平均生育年龄(所有孩次)从24.8岁推迟至28.0岁。1990年主要初育年龄、主要生育年龄均为20-27岁,生育一孩数、生育子女数占比分别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龄推迟至22-29岁,且生育一孩数占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龄推迟至23-30岁,且生育子女数占比降至59.1%。并且,1990-2015年30岁以上高龄产妇的生育一孩数占比从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数占比14.0%增至32.3%。

晚婚晚育、不婚问题加重中国养老负担,严重拖累国家财政、制约经济活力。中国将逐渐成为世界上养老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看,2015-2019年中国基金收入算术平均增速约为14.5%,支出算术平均增速约为17.2%,养老金抚养比(在职人数/退休人数)降至2.53。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自2012年见顶后逐年下滑,从18.5个月逐渐下降至2019年的13.4个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区域差异较大大,2019年有16省养老金入不敷出;黑龙江、青海、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仍低于中央调剂制度规定的可支付月数警戒线。其中,黑龙江养老保险基金从2013年开始持续“入不敷出”,2016年累计结余转负,2019年缺口达433.7亿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 政策建议

给予年轻人自由选择权的同时,减少因为娶不起和生不起导致的不婚和晚婚现象,为适婚人群提供保障和社会福利,改进住房、教育、医疗问题;婚姻背后是人口问题,应全面放开生育,长期有助于扩大适婚年龄人口。

4.1 从居住、就业、教育上缓解年轻人生活压力

一是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完善以常住人口增量为核心的新人地挂钩,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二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一方面,进一步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男性陪产假等的待遇保障,对损害女性就业权益的单位进行经济或行政处罚。另一方面,根据单位女员工规模及年度生育情况,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以降低企业承担的生育成本。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

三是加大财政教育保障性支出。探索建立从怀孕保健到孕期分娩再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的全面鼓励生育体系,包括孕期保健补助、住院分娩补助、托育津贴、教育津贴、家庭个税抵扣、以及对不符合交个税标准的低收入人群实行直接经济补贴等。并且,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在全国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差异化。

四是托育服务供给和津贴保障。将九年义务教育延伸至十二年,同时推进教育改革,切实根除“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现象。大力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兴办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同时,提高祖辈隔代照料的积极性,减轻父母的照料压力。

4.2 应立即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归家庭


“立即”是因为人口形势紧迫,当前正处于第三波婴儿潮中后期出生人口的生育窗口期。中国第三轮婴儿潮的峰值在1987年,中后期出生人口尚处于35岁之前的主力生育年龄,特别1990后的出生人口尚处于25-29岁最佳生育年龄。一旦错过第三轮婴儿潮,未来再想提升出生人口,则将事倍功半。

全面放开生育,原本不想生的人还是不会生,但一些想生三孩的人能生,不用担心部分人群、部分地区会大幅多生导致出生人口激增。这种担心正如当初某些人预测“全面二孩”政策实行后,出生人口将迎来暴增,但实际并非如此。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2015年中国乡村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44、1.27,其中2015年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总和生育率分别为0.61、0.53、0.13。这意味着乡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也不强,愿意生二孩的也没有60%,更别说三孩。

建议先放开三胎,渐进式改革,以缓解保守派人口生育爆炸的担忧,总之不宜再久拖不决。








最热评论
纤尘不染DE桑迪_金昱 [广东,深圳网友]
买不起房,养不起孩子
2021-02-23 01:37

凤凰网友VSmSK1 [广东,揭阳网友]
一句话没钱
2021-02-23 01: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1-4-17 01: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 疫情不是唯一原因 © AP Photo / Andy Wong
社会
15:01 2021年04月16日(更新 15:17 2021年04月16日) 缩短网址
作者: 伊利亚• 贡恰罗夫
0 150
202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呈断崖式下降。当然,问题不仅在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而是人们因为总体的不确定性而害怕生孩子。在此之前出生人口就呈逐年下滑的态势,难怪连中国人民银行都呼吁放开生育限制。
与2018年相比,2019年出生率下降2.15%,再创新低,甚至低于整个计划生育政策推行时期。

根据中国公安部的数据,2020年出生率下降15%:出生人口仅为1003万。若这种趋势持续下去,中国人口或在2027年就开始出现负增长。

其中东北地区问题最为严重。2019年2月,东北地区政府取消了所有生育限制。而实际上东北在此之前就放宽了相关政策。例如,2016年黑龙江省允许一些家庭生育三个孩子。

但即便如此,也远非所有中国人都想生一个以上的孩子。首先,在中国养育孩子的成本非常高。哪有那么多钱养活、养育两个孩子,带他们去补习,更不用说三个孩子。其次,现代女性越来越希望拥有自己的事业,而不只是在家相夫教子。

此外,造成低生育率的原因不仅是人们不愿生,还有没能力生。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育龄女性越来越少。
然而,中国政府并没有放弃刺激生育,不仅推出各种优待和鼓励政策,还提出了“催生”口号。例如,《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称生孩子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国家大事。

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号日前刊发文件,呼吁全面放开和大力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

预计中国人口会在2030年迎来峰值,之后将急剧下降。如果说2019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12.6%,那么到2023年,这一比例将达20%。

以这样的速度发展,如果不紧急提高出生率,到2050年中国经济将面临严重问题: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经济增长也将放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1-4-17 01: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行催、爹妈催,为什么你就不想生?

2021年04月16日 18:04:20
来源:[url=]财经杂志[/url]






在物质保障、鼓励举措没有跟进时,谈全面放开生育,没有任何意义

文 | 赵天宇 辛颖

在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的陈柏,结婚已有几年,30岁还没生孩子。虽然没生,但做不到无视。相反,每隔一段时间,他和同在民企供职的妻子就免不了聊到这件事——年龄、住房、工作、父母,家庭生活的每个切面其实都在隐隐提醒着他们。

2021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微信推送的一篇工作论文,似乎是对陈柏境况的高度版概括,“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

陈柏瞄到这则消息,觉得自己就是需要“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的目标人群。央行这篇文章非常抢眼,阅读量迅速10万+。

该文建议,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然而,陈柏说,这些外界讨论和口头鼓励,完全无法说服一个家庭做出“生孩子”的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智勇认同大中城市里青年人面临的生育压力。这里吸引了大量的青壮年,是新生人口的主力,但人口集聚导致购房压力大、教育资源紧张。

同时,“现在是非常迫切的要鼓励人们生育,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有一部分想生的人就会错过生育期,到时候就不能生了。”王智勇告诉《财经》记者。

经济成本决定生不生

“我担心生活质量下降,一去不复返”,面对生育的选择,这是陈柏和妻子的第一想法。

在北上广,有一大群陈柏们。对他们来说,生孩子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如果脚跨到了河对岸,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无法回头。

生育成本太高了。

他和妻子年龄相仿,都不是北京本地人,双方父母支持在北京五环外买了套房,已经比很多人幸运。然而,五环外,没有太好的学校。

一旦有孩子,大多数人得考虑租住或者买靠近学区的房子。在北京的学区房,划片中关村三小的蜂鸟家园小区,4月16日在链家网上每平米的价格超过17万元,50多平米的一室,房价轻松突破900万元。若在这个小区租一套50平米左右的小型公寓,每个月至少要7000元。

900万元,已经超过很多上市公司全年的利润了。比如顺灏股份,2020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是783万元,而这家公司已经经营了17年。

陈柏的日常工作很忙,晚上九点以后才到家是常事,每个月还要出差几次。回到家里他只想放松生活,夫妻二人不愿意耗尽精力在日复一日的育儿中。

陈柏家每个月除去还贷款,收入足够生活,然而一旦生育,势必打破平衡。于是他们一起卡在生育未知数的尴尬几年里。

这些一线城市的育龄人口,想法和困境是共通的。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等研究人员,在4月发表的一篇论文里,分析了上海地区人口生育决策的决定因素。结果并不意外:包括市卫健委、市教委、市医保局、妇幼保健机构、育龄女性在内的所有39名受访者,都提到了经济成本对生育决策的影响,包括住房、生活和养育成本。

研究者坦言,上海作为一线城市,住房成本及生活成本难以忽视,高昂的养育成本也会对已生育家庭的再生育决策产生影响。

上海受访的一孩和二孩母亲均提到,各类辅导班及兴趣班的支出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一位育龄的二孩母亲说:“辅导作业班、舞蹈班、课余兴趣班很多,1个孩子最少1个月光上课要花1000块钱。”

更多家庭里,一个月1000元的标准根本不够。北京一位一孩母亲告诉《财经》记者,孩子课外班每个月得花2000元,另外每周带出去消费一次,也得三五百元。她还没给孩子报网课,听说是越来越贵了。

女性在工作和生孩之间的抉择

不想生育,并不是陈柏一家的选择。新生儿真的越来越少了。

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

考虑到可能有一些新生儿的户籍登记不及时,因此2020年全年出生人口的准确数据,要等待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将在今年4月公布。

截至2019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出生人口数量已经不乐观。

中国出生人口近十年来的高峰出现在2016年,全年出生1786万人。此后,每年出生的人口数量逐年下滑,2019年下降到全年仅出生1465万人。

历数全年出生人口数量,2019年的1465万人,是自从1962年以来的最低值。1961年出生人口数量为1187万人,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自Wind; 制表/《财经》实习生 王天琳

具体到各地,情况类似。例如上海市生育率,已被研究者认为是处于极低水平,即便自2016年起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户籍人口总和生育率也仅为0.9(2018年)。

从数据可以看出,仅宏观政策层面的调整,在短时间内扭转低生育水平的效果不佳。

这次令陈柏们很有共鸣的央行工作论文里,同样直指人口数量问题: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数量从急剧膨胀到增长趋缓,人口结构从金字塔到长方形,而且中国的人口转型时间更短、老龄化更迅速、少子化更严重。

“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2020年12月,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撰文,提出要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增加劳动力供给。

东北的人口问题尤为凸显。以国企居多的东北,以往是计划生育的前沿阵地,这届90后的东北人,多数是独生子女。但现在却要掉头回去多生孩子,很多人没这个概念。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人口已经持续出现负增长,转向正增长的难度非常大。如果在东北地区试点全面放开生育,对减缓人口下降趋势不能说没有效果,能够起到一定的全国示范作用,但实际意义不大。”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学会副会长陆杰华表示,中国正处在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的重要节点。

2月18日,国家卫健委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时指出,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对建议中提到的“建议国家率先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进行探索。

在新生儿数量下滑的背后,女性作为生育的主体,面临的困境不容忽视。

央行工作论文中提到,1950年-2019年,中国生育率下降快,因素包括育龄妇女减少、生育窗口期缩短,也带动生育率加速下降。

女性正面临着从生理到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尤其是职业女性。

生育不是一个短期事件,从怀孕、分娩再到哺乳,都意味着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女性需要更多地平衡职场和家庭,已婚未育女性甚至会在职场遭遇“隐性歧视”,因此女性劳动参与率愈高,生育机会成本就愈大。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等研究人员发现,有生育经历的3名受访者曾表示,自己的工作受到了生育的影响。

“现代女性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她要平衡自己的事业发展、工作目标和人生目标,抵消生育意愿的因素在不断增加。”陆杰华告诉《财经》记者。

放开“三孩”,能解决问题吗?

“放开生育”,在学者们中早已达成共识,现在是呼吁“放开三孩”。

“不要再犹豫观望已有政策效果,要趁着现在部分居民想生又不让生时放开,等到大家都不想了再放,则没了用处”。央行工作论文中写道。

携程联合创始人、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在去年11月撰文写到,只放开三孩是不够的,而是要全面放开生育。并提出,要出台大力鼓励生育的政策,才能维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想让犹豫中的陈柏一家下决心生孩子,就得考虑解决他们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遇到的困难。

“人口学界几年前就达成共识,首先必须要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但是没什么作用,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通过物质激励刺激人们的生育意愿。”王智勇说,不仅是生育放开,配套的措施跟上去才有可能有效果。

上海的研究人员指出,相较于其他低生育水平国家提供的多样性津贴福利,如生育奖金、育儿补助津贴等,中国尚缺乏长期且覆盖面广的鼓励生育福利政策。

王智勇建议,针对住房、教育问题,需要城市发展规划提前做好应对,刻不容缓。现在年轻人购房压力很大,想多生一个孩子就需要更大的房子,买不起怎么生呢?如果设置一些激励措施,比如给有二胎的家庭一些优惠来购买改善性住房,比如首付比例低一点、贷款率低一点等等,那顾虑就会少一些。


在陈柏身边,有多个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工作的朋友,共同特点是来自北方小城,大学本科或硕士毕业后到大城市工作。结婚的不少,拖到30岁上下的关口,竟然没有一个人生孩子。

“没有时间、精力照顾小孩也是育龄人群的顾虑;如果多生几个,那老人也顾不过来。”王智勇说,难题在于商业化的托幼机构收费非常高,政府可否鼓励社区发展一些托幼机构来帮助,以及从小学开始的一系列教育保障。

比如北京,2020年小学入学人数在22万人左右,而学位缺口大约是8万人左右,小学上学都这么难,那么从一开始陈柏们就难下决心。

“我们能看到卫健委、民政部在这方面是有在推进的,但是还不够。”王智勇认为,在物质保障、鼓励举措没有跟进时,谈全面放开生育,没有任何意义。

(文中陈柏为化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1-4-17 01: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行工作论文全文: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 者:陈浩 徐瑞慧 唐滔 高宏

摘 要: 工业革命以来,死亡率和出生率相继下降造就了人口转型,给世界带来人口爆炸、人口红利、老龄化和少子化。发达国家作为转型的先行者,其低估了人口的作用和老龄化、少子化的严重性,高估了教育科技、鼓励生育、完善养老的作用。建国以来,我国人口数量从急剧膨胀到增长趋缓,人口结构从金字塔到长方形,而且我国的人口转型时间更短、老龄化更迅速、少子化更严重。我国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要认识到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将导致人口反方向变化;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为此,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努力实现 2035 年远景规划和百年奋斗目标。

关键词: 人口转型;老龄化;少子化;人口红利;生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1-4-18 16: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超2亿人单身,工资都花哪了?
来源:央视网
2021-04-18 15:37

你敢信?我国已有超过两亿人单身。

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大约四成的单身青年都处于“月光”的生活状态;随着城市等级向下及月收入的降低,“月光”比例大幅提升,四五线城市的单身年轻人中,“月光”人群所占比例高达76%。“工资都去哪儿了”成了单身青年的日常思考。

尼尔森发布的数据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而非单身消费者这一占比只有27%。
-----------------------
月光族(Moonlight) ,指每月赚的钱还没到下个月月初就被全部用光、花光的一群人。同时,也用来形容赚钱不多,每月收入仅可以维持每月基本开销的一类人。“月光族”是相对于努力攒点钱的储蓄族而言的。“月光族”的口号:挣多少用多少,吃光用光,身体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1-9-22 19: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城市评级:超大城市7个 特大城市14个

2021年09月22日 16:20:12
来源:澎湃新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近,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在2021年第18期《求是》杂志上公布,引发颇多讨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超大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7城(按城区人口数排序),特大城市共14座,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按城区人口数排序),其中,领衔的武汉距离超大城市的门槛仅有5万人之差。

据国家统计局说明,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表格中的城区人口指城区常住人口。而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包括镇区和乡村。

此前,根据住建部于2020年底最新公布的《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符合中国“超大城市”标准的共有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等6座城市。

当时的“特大城市”,则有东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郑州、西安、济南、沈阳、青岛等10个城市符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1-9-24 11: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延迟退休真的要来了,全国31省均已征求意见
2021-09-24 08:53:03 来源:界面新闻  记者 辛圆

今年3月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随后,全国31个省份相继召开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征求意见工作会议,截至目前,北京、湖南、江西等21个省份已完成意见征求工作。

从各个省份公布的具体信息可以发现,参加意见征求的代表普遍认为,延迟退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一蹴而就,相关的各项配套措施,包括针对大龄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医疗保障以及托儿等公共服务必须跟进作为支撑。

云南省提出,要加强技能培训、加大稳岗就业帮扶力度、开发适合大龄劳动者岗位、强化失业保障等措施扶持大龄劳动者稳岗就业,通过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孵化基地建设等措施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通过提供社会化的托儿托幼公共服务、完善生育假期设置、提升医疗保障水平等措施缓解家庭照顾负担等。

湖南省提出,关注大龄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重点是通过更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就业帮扶等措施促进大龄劳动者就业创业,开发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就业岗位。

江西省提出,要促进高龄就业、完善失业人员保障制度、给予高龄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优惠政策、拓宽用人单位招聘渠道和招聘限制、做好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制修订等工作。

“各地密集开征询会反映出推动延迟退休的势在必行。”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分析师付一夫对界面新闻表示,中国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在职劳动者与退休劳动者的比例日趋失衡,缴纳养老金的劳动者逐步减少,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却大量增加,长此以往难免会造成养老金的紧缺,延迟退休有助于缓解这一紧张态势。

延迟退休年龄的背后是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压力。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中国发展基金会曾预测称,若以60岁及以上作为划定老年人口的标准,到2050年中国将有近5亿老年人。

“钱袋子紧”也是政府加快推进延迟退休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分为“三大支柱”,第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是补充养老保险,第三是个人商业养老金。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增加,第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支柱——基本养老保险——面临可持续性不足的困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我国新退休人数将超过400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净减少3500万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或许在2035年耗尽,“十四五”期间,中国养老金保障缺口可能达到8万亿-10万亿元。

事实上,有些地方已经面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困境。2018年,中央出台养老金中央调剂制度,各省统一上缴一定比例的养老金,这些养老金再通过下拨的方式转移到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劫富济贫”的作用。

财政部去年年中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央调剂金预计达到7398.23亿元,比2019年实际基金调剂规模增加1095.23亿元,增幅达17.4%。其中,老龄化严重的东北三省是最大受益者,辽宁省净收益高达555.58亿元,黑龙江和吉林分别为485.56亿元和145.19亿元。

除上述两方面原因,人均寿命预期延长也增加了延迟退休的必要性。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比1949年提高了42.3岁。我国现行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政策——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始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70年未有调整。

实际上,早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要求,但迟迟未见政策落地。

对此,付一夫表示,延迟退休是重大的民生政策,政策的最终出台需要反复考量权衡各个群体的利益。从现实情况看,有三个因素影响了延迟退休政策落地的进度。

他指出,一方面,增加年长者的工作年限难免会助长“晚退霸岗”现象,导致年轻人就业压力的增大;第二,对于不少老年人来说,本该退休领取养老金享清福,却要继续投入到工作当中,相当于个人福利受损;第三,按时退休的老年人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帮助子女照顾小孩,以解除子女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不过延迟退休很可能会让很多家庭面临着小孩无人看管的情况,年轻人的工作状态多少会受到影响,继而影响生育意愿。

“用人单位内部在推行延迟退休方案时,要充分尊重个人的意愿而非强制,否则即便是退休年龄提高了,工作热情也难免打折,效果未必最为理想,劳动者亦应该有权利根据自身状况和家庭生活,自行决定和安排自己的退休时间。”付一夫说。此外,政府仍要着力稳就业、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应对退休年龄提升与就业压力加大之间的矛盾。

今年2月,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透露,从国际上来看,延迟退休年龄是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近几十年来,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退休年龄,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退休年龄普遍都在65岁以上。

游钧表示,目前人社部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具体改革方案,方案既要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经验,更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承以及历史沿革等情况。只有立足国情的方案,才是最佳方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