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501|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困境破解与可行路径 冰川 碳中和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4 00:1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困境破解与可行路径
来源:光明网
2021-02-03 11:19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柯水发;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 乔丹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对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价值实现与科学治理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明确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

一、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

生态资源通常包括有形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要素,也包括野生动植物等生物性资源,还包括森林景观、农田景观、水文景观等在内的自然景观资源、无形的环境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等。生态资源既指具体的某项资源,也指整体性的资源系统共同体,其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也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复杂性和多维性。生态资源是重要的公共资源,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稀缺的公共产品。

生态资源通常具有生态价值,包括调节价值、平衡价值、支持价值、修复价值等。生态资源可用来生产的生态产品主要包括:有形生态物质产品,如可以提供生态林产品、中草药、植物的果种子等;无形的生态调节服务产品,像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气候调节、固碳放氧等;生态文化服务产品,如休闲旅游、景观欣赏等。生态资源具有复杂的经济价值,有些生态资源直接产生经济产品,可以直接获得经济价值,有些生态资源难以直接产生有形产品,却具有诸多无形的生态服务价值,而这些生态服务价值正在逐步得到认识和认可。

构建科学合理有效可操作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美丽中国和绿色发展的有效抓手,是促进精准减贫扶贫和农民增收、活化乡村生态资源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二、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可行的几种路径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可以说,绿水青山就是一种生态资源,绿水青山即能产出有形的自然资源产品,也能产出无形的生态功能服务。“两山”论断是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生动写照。概括而言,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主要有四大可行路径,即补偿路径、资本化路径、直接市场化开发利用路径以及保护管护路径。

补偿路径是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最重要路径。具体的补偿路径包括生态补偿基金、生态税反哺补偿、生态转移支付和生态福利彩票等方式。目前我国已经在森林、草原、流域、湿地、区域、海洋、矿区等七大领域开展了生态补偿试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机制迈出实质性步伐,部分省市初步建立了省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除此之外,我国已构建起了以环境保护税为主体,以资源税、耕地占用税为重点,涵盖资源开采、生产、流通、消费、排放5大环节8个税种的生态税收体系。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引导地方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财政部于2011年印发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中央财政在均衡性转移支付项下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2018年,为规范转移支付分配、使用和管理,发挥财政资金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财政部进一步制定了《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生态转移支付成为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一条有效路径。生态福利彩票则是一种为国家生态建设和提升国民生态福祉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彩票。

资本化路径也是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探索路径。所谓资本化路径是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一种生态资产再将其变现为生态资本的过程。此外,直接的市场化开发利用路径也是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通过这些一系列的市场开发和市场交易,也可以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而保护及管护路径则是实现生态资源价值的一条传统路径。如基于生态资源的特有性、稀缺性和重要性,成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可以通过分享保护经费、管护经费、补偿经费、共管收益等实现其资源价值和货币收益。

三、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存在的一些困境

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的过程中,当前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处理的困境,主要包括有产权困境、价值核算和定价困境、市场困境、资金困境、技术困境和一些其它困境。

一是产权困境,我国的生态资源产权界定还存有产权边界不清、产权权能缺位、产权安全性稳定性保障不足等问题,有待优化。二是价值核算和定价困境,主要体现在核算方法及其合理性方面,另外,谁来核算、谁来定价也是需要反复斟酌的。包括最终的核算价值是否被认可接受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点。三是市场困境,主要体现在市场认可度、市场价格定制、虚拟市场建立上。要避免有价无市,完善市场交易平台建设机制,妥善协调处理好购买主体、消费主体、促进主体关系以激活市场、创造市场、培育市场。此外,资金来源渠道是否畅通、资金分配或配置是否合理、资金可持续性如何都需要被关注。要创新投资和融资方式,确保资金链的可持续性输入,为后续长久地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打好经济基础。四是技术困境,主要体现在生态产品或服务生产技术,生态价值认证技术,价值度量技术,价值外部性、额外性或溢出效应的技术问题需要处理,要引进先进技术,推动技术融合,不断促进技术创新,为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五是其他困境。主要有认知困境、理论困境、实践困境、法律法规、政策及制度困境以及包括第三方促进组织培育的组织困境等,这些困境尚待在实践中创新性地进行破解。

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几点建议

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和体系,确保价值实现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一是构建清晰有效、安全可行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二是构建公平的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构建独立统一的生态资源所有权行使机制,形成高效统一的所有权分级行使机制。构建公开公平的使用权主体市场参与机制,并明晰森林资源有偿使用范围。完善有偿使用价格机制,保障国家和其他所有者权益。三是构建多元的生态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重点推进补偿支付主体的多元化和补偿资金筹集方式多元化等方面。四是构建生态资源生态价值评估核算体系。明确和优化生态核算标准和核算基本框架,并探索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有效衔接,定期进行普查清算生态资源价值,并对中国生态资源资产变化、生态资源物质产品产出和提供的主要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分析,清晰量化生态资源价值以全面反映生态资源资产对生态文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贡献。五是构建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市场交易体系,为突破森林生态服务资产化与市场化的瓶颈问题提供新视角。六是构建多层次的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力争突破传统森林资源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更加科学地反映森林资源资产存量的动态变化。七是构建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保值考核体系,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价值增值保值。八是要构建其它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林业绿色金融体系、森林生态购买制度体系、生态产品组织体系、绿色税收体系、其他激励约束体系等。

在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开展的大背景下,乡村生态资源生态价值变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除了依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也离不开社会资本的注入和市场化的配置路径。生态资源的价值的实现除了要注重资源变现的经济影响,还要考虑变现可能产生的生态和社会影响,其实现路径要因时因地制宜,结合国情村情民意创新。

生态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构成。当我们在讨论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时,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资源价值的实现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辛的重要任务。目前已有不少针对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有益探索,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来进一步推动生态资源价值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2-4 00:57:08 | 只看该作者
实现碳中和,需要全球合作应对
来源:人民日报
2021-02-03 09:15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印尼亚齐省,当地妇女组成了护林队定期在家园附近的山区开展巡逻,以抵制非法砍伐与野生动物偷猎。图为2020年11月25日,一队女性护林员在森林中巡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由于海平面上升,荷兰海牙在海滩铺沙子加固海岸。影像中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目前,青海已成为中国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集中式光伏发电量最大的省份。图为2020年12月15日拍摄的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光伏产业园内的一处塔式光热发电项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摄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3个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2摄氏度左右。在持续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下,2011年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在去年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宣布本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并表示2021年联合国的主要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建立一个真正的全球碳中和联盟。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定义,碳中和也称作“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为二氧化碳移除在全球范围内抵消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必要步骤,多国已通过法律规定、政策宣示等方式明确了碳中和目标。

采取行动的必要性更加迫切

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形成“温室效应”,就像给地球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一样,是地球拥有适宜生命繁衍的条件之一。但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活动导致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使全球气候明显变暖,给地球生态系统带来连锁效应。

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魏科介绍,从南极冰芯最精确的温室气体数据来看,地球过去80万年间的温室气体变化幅度基本在170—280ppm(ppm为浓度单位,即每百万个干空气气体分子中所含该种气体分子数)之间,“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已超过410ppm,这一数值比150年前高约45%,且增速比历史最高速度高出百倍以上”。

“稳定的气候是现代文明进步和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沿海地区集中了全球大量城市和人口,全球变暖导致的两极冰雪消融加速、海平面上升将对沿海经济带构成显著威胁。”魏科告诉记者,气候变化的影响会持续数百到上千年,目前全球变暖还在加速,其影响不断凸显。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度和强度增加,对粮食安全、公众健康、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产生广泛影响。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风暴、野火、干旱、洪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2100亿美元,远超2019年的1660亿美元。

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一旦温度升高突破2摄氏度安全阈值,极地、海洋等关键生态系统损害将不可逆转,生物多样性迅速恶化,天气气候灾害更加严重,全球气候风险将急剧增加。”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指出。

减缓全球变暖,必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尽快实现碳中和。然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期发布的年度《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尽管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但仍朝着截至本世纪末升温突破3摄氏度的方向发展。美国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指出,气候紧急状态已经到来,加速程度和不利影响超出预期,正威胁着生物圈和人类,“采取行动的必要性变得更加迫切”。

综合施策实现能源结构转型

“实现碳中和,一方面要减少碳源,另一方面要增加碳汇。”魏科介绍,森林、泥炭沼泽、土壤等能够吸收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称作“碳汇”,与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源”相对。

“气候危机的根源在于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刘振亚说,全球累积排放的2.2万亿吨二氧化碳中有70%以上都来源于化石能源燃烧和使用,只有彻底摆脱化石能源依赖才能从源头上化解气候危机。2015年,中国发起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倡议,旨在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已被联合国纳入促进《巴黎协定》实施工作框架。

牵住能源这个“牛鼻子”,多国在供给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在促进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方面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与市场机制。例如,法国承诺在2030年前将化石能源的消耗量降低40%;英国政府计划加大发展海上风力发电,从2030年起禁止出售新的汽油和柴油车;巴西电力产业预计到2035年投资超200亿美元用于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智利政府启动绿色氢能战略,提出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该国能源总量的比例提高至70%,到2040年所有煤电厂彻底关停;德国政府2019年通过了第一部《气候保护法》,制定了不同领域截至2030年的具体减排目标,并于2021年起在建筑、交通领域引入碳排放价格机制。

在减少碳源的同时,增加碳汇也是重要一环。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一座巨大的“碳库”,其碳汇作用越来越凸显。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显示,虽然全球毁林速度有所减缓,但仍有大量森林土地被转换为其他用途。目前,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正帮助智利、尼泊尔、阿根廷、苏丹等国在森林恢复方面采取行动。

农业减排对推动实现碳中和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2017年农业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0%,主要包括畜牧业生产排放和农牧业扩张造成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巴西农业研究公司的一项研究指出,约200棵树木能中和11头成年牛每年排放的甲烷,在牧场之间种植树木可以有效吸收温室气体。为鼓励这种农牧林整合的经营方式,该公司推出了“碳中和巴西牛肉”认证标志。“这种创新做法不仅能够帮助恢复退化的牧场,还能为动物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经济发展更可持续。”该公司高级研究员法比亚说。

中国碳中和目标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2020年,中国宣布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据英国剑桥计量经济学会预测,中国的减排承诺可将全球升温水平拉低0.25摄氏度左右,对解决全球气候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德国安联集团的研究机构近期发布报告称,中国在减排领域取得显著进步:过去5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几乎每20年就减少一半,减排速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自2000年以来,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超过800%,远高于欧盟的230%和美国的160%;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增速领先,2019年中国电动车保有量超过欧美总和。观测研究还显示,中国近20年来对全球绿化增量的贡献居全球首位,固碳能力显著提升。英国《自然》杂志指出,2010—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期人为碳排放的45%。

在此基础上,中国明确提出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巴西全球南方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大·菲格雷多表示,治理环境需要全人类的共同承诺,中国宣布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令世界鼓舞,是捍卫多边合作、互相尊重、共同进步的表现。

气候环境危机具有全球性和长期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全球能源需求增量主要将来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近期撰文表示,“发达经济体能够减少碳排放的部分原因是,新兴市场承接了全球制造业的转移,并为此进行了大量能源投入”,当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减排压力很大,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衰退等多重冲击下,减排进程将被迫受阻,因此需要发达经济体在“脱碳”过程中提供更多金融和技术上的支持。他建议,应建立诸如世界碳银行等多边机构,进一步协调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总部位于荷兰的绿色和平组织全球总干事詹妮弗·摩根表示,中国政府作出的减排承诺向世界发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即气候问题已亟待解决,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全球合作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核心,这对当前全球合作应对重大挑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本报北京、布鲁塞尔、里约热内卢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2-4 01:13:12 | 只看该作者
多地植树造林成果显著
来源:人民日报
2021-02-03 08:49

本报北京2月2日电 (记者郝迎灿、王崟欣、程焕)“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福建、贵州等多个省份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日前从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累计完成营造林38.8万公顷、森林抚育349.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3%,森林蓄积量增加到22.4亿立方米。“十四五”期间,黑龙江将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强省建设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7.32%,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114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5%以上,湿地保护率达到50%,珍稀候鸟和旗舰物种生境得到有效恢复。

记者从福建省林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十三五”期间,福建共完成植树造林596.2万亩、森林抚育1639.7万亩、封山育林1075.9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上升0.85个百分点、达到66.8%,超国土面积2/3。“十四五”期间,福建将主动融入生态省建设、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三个大局,深入开展深化林改、绿化美化、资源保护、产业升级四项行动。预计到2025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7%,森林蓄积量达到7.79亿立方米,林分结构进一步优化,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明显提升,优质生态和林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记者从贵州省林业局获悉:近年来,贵州全面实施绿水青山工程,开展植树造林、低效林改造、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等工作。截至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60%。“十三五”期间,贵州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2988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530万亩、中幼林抚育300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森林蓄积量达到5.7亿立方米,202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3378亿元。此外,截至2020年底,贵州自然保护地面积为2985.48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2-4 01:24:36 | 只看该作者
低质低效林改造技术措施和项目补助政策解读
作者:  来源:营林科  更新时间:2019-03-15 14:46
  一、低质低效林改造的含义
  低质低效林是指受人为因素的直接作用或自然因素的影响,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衰竭,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导致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林分的总称。低质低效林改造即为改善林分结构,开发林地生产潜力,提髙林分质量和效益水平,对低质低效林采取的更替、补植、抚育、封育等营林措施。
  二、低质低效林的评判标准
  根据《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 1690-2007)、《天然次生低质低效林改培技术规程》(LYT 1898-2010)、《关于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森林资源质量的意见》(赣府厅发〔2014〕41号),参照《江西省低质低效林改造规划(2014-2020年)》、《江西省赣州市低质低效林改造规划》,确定低质低效林划分标准如下: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判定为低效林:
  ——林相残败,功能低下,并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林分;
  ——林分优良种质资源枯竭,具有自然繁育能力的优良林木个体数量<2株/亩的林分;
  ——林分生长量或生物量较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低30%以上的林分;
  ——林分郁闭度<0.3的中龄以上的林分;
  ——遭受严重病虫、干旱、洪涝及风、雪、火等自然灾害,受害死亡木(含濒死木)比重占单位面积株数20%以上的林分(林带);
  ——经过2次以上樵采、萌芽能力衰退的薪炭林;
  ——因未适地适树或种源不适而造成的低效林分。
  三、低质低效林改造类型和主要技术措施
  1、更替改造
  ⑴适用对象:人工杉木低效林、灾害林、人工桉树低效林,以及没有培养前途的飞播马尾松低效稀疏林等。但对天然林,生态公益林,和位于生态地位重要、生态脆弱、自然条件恶劣及造林困难、坡度大于35度、乔木生长线以上的高海拔地等区域内的低质低效林均不宜采取更替改造措施。
  ⑵方法:采用全面改造、带状改造、块状改造等方法,以充分利用并发挥林地生产潜力,增加林地产出,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具体视立地条件和小班林分状况,将改造小班所有林木一次全部伐完并及时更新,或采用带状、块状逐步隔年伐完,经2年以上时间逐步更替。改造时应结合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在山顶或山脚营造10米以上宽度的防火林带,防火林带以木荷、油茶等耐火树种为主。
  ?块状改造法:改造地块随地形布局,块状面积自定,伐后及时更新,待幼树生长稳定后,再改造剩余林分。皆伐面积大小:坡度≤5度,块状皆伐面积≤450亩;坡度为6~15度,块状皆伐面积≤300亩;坡度为16~25度,皆伐面积≤150亩;坡度为26~35度,皆伐面积≤45亩;坡度大于35度,不宜皆伐。
  ?带状改造法: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林分,应斜等高线设置采伐带,带宽度不超过林分平均高的2倍,间隔距离不小于采伐带宽度。伐后及时更新,待幼树生长稳定后,再改造剩余部分。
  ⑶主要工序和技术:林地清理—整地—栽植—幼林抚育—封山育林等。应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等有关规定组织施工。
  ?林地清理:对杂草灌木丛生、堆积有采伐剩余物,不清理无法整地或整地困难的地段应在整地前对林地进行全面或块状、带状清理。林地清理时应注意保留林地上原生阔叶树和珍稀珍贵树种。
  ?整地栽植:视更新方法、立地条件、栽植树种选择穴状、带状、鱼鳞坑等整地方式。采用穴状整地时,穴规格60cm×60cm×40cm,对立地条件较差区域,穴规格应适当加大;带状整地时,按行距200~300 cm环山水平开带,带面宽≥60 cm、深≥40 cm,带长依地形而定,可在带与带之间存留50~100cm的自然植被间隔带;对需蓄水保土的地块,选用鱼鳞坑等整地方式。整地完成后应表土回穴,施足基肥。选用1年生以上Ⅰ级苗栽植。
  ?造林密度:本着适地适树适种源原则,结合经营方向确定造林更替树种,以乡土速生树种、珍稀珍贵树种为主,造林小班应确保阔叶树比例30%以上。营造阔叶林:初植密度60~80株/亩;营造针阔混交林:其中,针叶林130~180株/亩,树种配置7针3阔或6针4阔,混交林综合密度105~145株/亩。
  ?抚育管理:栽植半个月之后应及时检查造林成活率,对缺苗、死苗小班适时补造;造林后3年内连续抚育(2-2-1)、施肥(1-1-1)、封山育林;成林后根据林分培育目的,合理安排抚育间伐,严禁砍大留小、伐优留劣或开天窗。
  2、补植改造
  ⑴适用对象:飞播马尾松低效稀疏林、马尾松混交低效稀疏林、人工松类低效林、天然阔叶残次林,其它低质低效林中的劣质林和中幼残次林。
  ⑵方法:根据林木分布现状,结合培育目标,确定补植方法,主要有块状补植(现有林木呈群团状分布、林中空地及林窗较多的林地)、均匀补植(林中空地面积较小且林木分布相对较均匀的林地)、林冠下补植耐荫树种等,对林木分布不均、或密或疏的林分,则在稀疏林地处补植造林,并对过密地块进行局部清理、局部补植。
  ⑶主要工序和技术:局部疏伐(块状、带状、群团)—林地清理—穴状整地—大苗造林—幼林抚育—封山育林等。施工要求应遵照《造林技术规程》、《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等有关规定。
  ?局部疏伐:适当伐除过密林木,疏伐强度以保持合理造林密度为宜。
  ?林地清理:为避免对原生植被造成破坏,在不影响施工作业的情况下,仅对整地开穴处的杂灌杂草进行必要的清理,同时,林地清理时应保留现有林分内的阔叶树和珍稀珍贵树种。
  ?整地栽植:穴状整地,穴规格一般为60cm×60cm×40cm,对立地条件较差区域,穴规格应适当加大。整地后做好表土回穴,施足基肥,土层脊薄处适当客土。选用1-2年生Ⅰ级苗木。
  ?补植密度:株行距视现有林木分布状况及经营目的确定,以补植后密度达到合理密度的85%以上为原则。公益林补植乡土阔叶树种,补植密度30~50株/亩;商品林补植乡土阔叶用材树种为主,立地条件好的地段补植珍稀珍贵树种或经材两用树种,补植密度40~60株/亩。
  ?抚育管理:造林后要对缺死苗处及时补植,确保保存率达到85%以上。加强林分及幼林抚育管理,抚育时清除补植苗木周边1米范围以内的杂灌草,适时扩穴培土、加施追肥。连续抚育3年,抚育次数2-2-1。成林后,根据经营目标和林分生长状况,合理安排割灌与间伐。
  3、抚育改造
  ⑴适用对象:人工松类低效林、人工杉木低效林、灾害林、飞播马尾松低效密林,以及其它低质低效林中,郁闭度0.8以上、林木分化明显、自然整枝高、直径生长明显下降的中幼林。
  ⑵方法:综合运用透光伐、生长伐、疏伐、卫生抚育等抚育方法,间密留疏、去劣存优,间伐生长过密、生长不良、遭受病虫害及风雪冰冻危害的林木,合理调整立木密度、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平衡林地水肥条件,调整林木生长空间,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各抚育方法的具体要求执行《森林抚育规程》规定。
  ⑶主要工序和技术:割灌除草—局部间伐(补植)—培土施肥—封山育林等。
  ?割灌除草:去除影响林木生长的藤蔓、灌木、杂草。
  ?间伐补植:间伐强度执行《森林抚育规程》的规定,一般而言,被伐木应选择林分内生长不良、感染病虫害或过密的林木,包括枯立木、被压木、弯曲木、病腐木、多头木、生长过密林木、抑制主要树种生长的其它植物(霸王树、灌木、藤本、高大草本等)和其它有害林木,严禁拔大毛、开天窗;伐后林分平均胸径不低于伐前林分平均胸径;伐后人工林郁闭度不低于0.6,天然林郁闭度不低于0.5;未进行透光伐的飞播林,首次间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7~0.8。对清杂、间伐后林木过稀的地块,应酌情补植乡土阔叶树种;对过密针叶纯林,可采用抽针补阔,每亩补植10~20株阔叶树(选用2年生及以上的Ⅰ级苗,大穴植苗)。间伐补植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护林封育。
  ?培土施肥:间伐补植完成后,应视林木生长情况,适时培土施肥,新增幼林应连续抚育施肥3年以上。
  4、封育改造
  ⑴适用对象:困难立地低效林、飞播马尾松低效稀疏林、马尾松混交低效稀疏林、天然阔叶残次林等。
  ⑵方法:对分布于生态脆弱区、土壤瘠薄地、急陡坡地等立地条件差、植被恢复困难且不适宜动土改造的低质低效林,珍稀濒危野生物种栖息地,实行全面封育,诱导形成乔灌草复合群落;对自然条件及天然更新条件较好且通过封山育林可以达到改造目的的林分采取封禁育林,对自然更新有障碍的则辅以人工促进更新措施,诱导形成多树种混交林。
  ⑶技术措施:按照《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的规定实施。连续封育5年以上。在封禁期内严禁采伐、开垦、采石、开矿、放牧等人为干扰及一切有碍于封育的生产性经营活动。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设置警示标志、界桩围栏,人工巡护,林区公路的维护与建设等。
  四、低质低效林改造相关项目和补助标准
  自2016年起,市委市政府作出10年改造1000万亩低质低效林的决策部署,通过采取系列综合改造措施,实现精准改造、重点提升森林质量的目标。为加快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工作,我市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资金支持,目前,我市低质低效林改造相关项目资金和补助标准如下:
  1、国家重点防护林项目(含长防林、珠防林及退化林修复项目)
  补助标准: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500元/亩,封山育林100元/亩(须封育5年)。
  申报流程:从2017年开始,防护林工程全面实行“先造后补”模式,造林农户在符合申报条件的地块内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或封山育林,经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上报市、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上报结果将营造乡土珍贵树种、针阔混交林、造林质量好、面积相对集中连片的人工造林面积优先列入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范围,并下达各地的建设规模、资金,被列入防护林建设规模的即可享受相应的补助。
  2、森林抚育补助项目
  补助标准:100元/亩。
  申报流程:森林抚育补助对象为国有林中的幼龄林和中龄林,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中的幼龄林和中龄林。其中:竹林、经济林(含油茶)、3年内(含3年)的新造林、灌木林、桉树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国家一级公益林暂不作为抚育对象。申请人向县级林业部门申报符合条件的抚育地块,县级林业部门、财政部门审核汇总,上报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市级林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核汇总转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林业局下达的任务指标,结合各地申报情况,下达年度任务到各地。申请人依据森林抚育作业设计要求实施抚育,经林业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即可享受相应的补助资金。
  3、省级低产低效林改造补助项目
  补助标准:更新后造乡土珍贵树种800元/亩;补植改造300元/亩;抚育改造100元/亩。(2019年起执行)
  申报流程:改造对象为低产低效乔木林分,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生态公益林、国家和省级良种基地或采种基地,一级特殊灌木林不纳入改造范围;毛竹、油茶以及其他经济林暂不纳入该项目改造范围。遵循“先造后补”原则,即各地将上一年已经完成且未享受国家其他工程项目补贴的,经县级自查验收合格的改造面积作为补贴对象开展任务申报工作,经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至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各地上报的结果确定各地补贴面积,并将造林质量好的优先列入补贴范围,被列入的改造面积即可享受相应的改造补贴。
--------------
林分
编辑词条
林分,指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林子。一个林区的森林,可以根据树种的组成、森林起源、林相、林龄、疏密度、林型等因子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林分。不同的林分,常要求采取不同的森林经营措施。
中文名       
林分
属 性       
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林子       
性质       
内部特征大体一致
特 征       
地位级、出材量


1基本内容
1基本内容编辑
林分   林分,指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林子。一个林区的森林,可以根据树种的组成、森林起源、林相、林龄、疏密度、林型等因子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林分。不同的林分,常要求采取不同的 森林经营措施。
  林分是指森林的内部结构特征。即树种组成、森林起源、林层或林相、林型、林龄、地位级、出材量及其他因子大体相似,并与邻近地段又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一个林区的森林,根据其内部结构特征的差异,划分成不同的林分。①按树种组成,分为由一种树种组成的纯林和由2种或数种树种组成的混交林;②按森林起源,分为由种子培育而成的实生林和由伐根上萌芽长成的萌芽林;③按林分的外形,分为单层林(由单一树冠组成)和复层林(由2个或数个树冠组成);④按林龄划分为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等;⑤按林型;⑥按地位级划分为Ⅰ、Ⅱ、Ⅲ、Ⅳ、Ⅴ级。不同的林分,需要采取相应的经营管理和育林措施。合理划分林分是确定森林经营措施的重要依据。

  而林分改造就是通过林学措施改造低产劣质的林分,改善林分组成,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林地生产力。一般林分改造是在密度小、经济价值低劣或有严重病虫害没有培育前途的林分中进行的改造措施。其目的在于调整林分结构、增大林分密度、提高林分经济价值和林地的利用率。林分改造的对象:确定林分改造时,要综合考虑经济条件,林分特征和演替趋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5#
 楼主| 发表于 2021-2-10 00:14:28 | 只看该作者
专家:中印孟等亚洲国家气候敏感性更加突出,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更大 © Sputnik / Savitskaya Kristina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社会
18:06 2020年12月08日缩短网址
作者: 莉季娅· 斯坦钦科
0 10
气候学家们早就警告气候变化将逐渐导致更多洪水,特别是在东南亚。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研究人员给出了最新估计,到2030年河道防洪年度支出将约17万亿美元。
亚洲洪水约占世界水灾的一半,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国洪水规模很大。《日经亚洲》(Nikkei Asia)援引WRI研究结果报道称,在可预见的将来因全球变暖亚洲国家或将损失8.5万多亿美元。

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洲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就上述数据评论道:“无论是江河湖海沿边沿岸的大面积洪涝灾害还是城市的内涝,在带来直接的财产乃至生命损失的同时,还通过影响粮食生产和供应、交通、电力、员工健康、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利润,降低消费和投资,进而提高银行贷款的违约率和保险公司的巨灾保险赔偿率、降低证券投资组合收益率,通过金融系统的这些渠道进一步成倍放大气候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最终可以演变为全社会的系统性风险,威胁全人类的生存。”
2020年亚洲大洪水

中国媒体7月曾报道,今年以来洪涝灾害先后造成贵州、四川、湖南、广西、广东、湖北等26省(区、市)1938万人次受灾,121人死亡失踪,87.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7万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1560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16.4亿元。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洪涝灾害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46%、51%、80%和46%。

中国媒体7月曾报道,今年以来洪涝灾害先后造成贵州、四川、湖南、广西、广东、湖北等26省(区、市)1938万人次受灾
© AP PHOTO / TANG YANG
中国媒体7月曾报道,今年以来洪涝灾害先后造成贵州、四川、湖南、广西、广东、湖北等26省(区、市)1938万人次受灾
在印度每年从五月底进入雨季,一直持续到九月。在此期间印度所有地区的年降水量可能高达80%,进而导致洪灾。据印度媒体报道,2020年遭受了阿萨姆邦少有的严重水灾。洪水始于5月,直到2020年10月退下,受灾民众约500万人。政府拨款约4200万美元用于修复受灾地区所造成的破坏。

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印度中部和北部降雨的增加。从1901年到2015年,降雨量增加了两倍。科学家将其归因于阿拉伯海地区的气候变暖。

越南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20年初起为消除自然灾害后果已经拨出17亿美元。 10月底越南中部遭受破坏性最强台风莫拉维。它是过去二十年来袭击越南的最强台风。据越南中央预防自然灾害指导委员会估计,台风给越南经济造成的损失估计超过4.3亿美元,是2019年越南自然灾害造成的全部损失的近1.5倍,当时超过3.02亿美元。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许多专家和专家委员会认为,由于洪灾,亚洲国家的经济损失以及洪水本身的数量只会增加。

齐绍洲专家指出,“气候变化是倒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其不可逆的灾难性后果是人类无法承受的。如果说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气候变化则是更深层次、更长期的全球生态危机和全人类命运危机,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气候变化引起海啸、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水资源时空分布失衡,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财产损失越来越严重。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等亚洲国家气候敏感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气候风险的暴露度、脆弱度和损失度更大。”
麦肯锡(McKinsey)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50年亚洲和大洋洲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可能会明显上升,罕见的大暴雨和飓风数量也会增加。

研究人员们指出,不利的气候变化将影响到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国家。而在日本、韩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则最少。

由于气候带的多样性,中国在麦肯锡排名中与众不同。因此,总体而言,到2050年中国将不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太大影响;而且从短期来看粮食产量的提高可能会带来一些好处。但是人们仍不应忘记台风对基础设施的破坏性影响。
---------------------
俄罗斯生态学家揭露中国冰山消融的原因
© REUTERS / Carlos Garcia Rawlins




俄罗斯生态学家:揭露中国冰山消融的原因中国16:35 2020年11月11日(更新 17:06 2020年11月11日)缩短网址
作者: 伊利亚• 贡恰罗夫
0102

学者们敲响警钟——祁连山冰川以“令人震惊的速度”消融。西藏高原东北部最大冰川在过去70年间内降低了450米。路透社写道,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全球变暖。但西伯利亚联邦大学生态与地理学院经理鲁斯兰·沙拉富季诺夫认为,冰川缩小还存在其它原因。



© REUTERS / CARLOS GARCIA RAWLINS

70年退缩450公尺!中国祁连山冰川融化速度创纪录恐加剧干旱12


西藏高原因冰川数量而被称为地球第三极。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该地区温度平均上升1.5度,造成西藏高原面积为20平方公里的最大冰川缩小了7%。冰川厚度的损失也同样吓人:大约消失了13米的积冰。
但俄罗斯学者沙拉富季诺夫认为,一个原因与在冰川生命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降水再分配有关。

“实际上,冰川面积的增加或者减少取决于落到冰川补给区的大气固态降水和每年自然消失的积冰数量之间的平衡”,——沙拉富季诺夫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介绍说。
地区降雪和降雨确实比以前少。因此,尽管冰川消融,当地农民们也可能遭遇到水短缺的问题,而水对他们植物种植和动物饲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沙拉富季诺夫解释说,冰川上的降雨越少,冰川遭到破坏的速度就越快。也就是说,如果固态降水非常多,那么相反,冰川将开始扩展。
比如,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山脉上的最大冰川正在发育之中,它不仅没有消融,大小反而在稳定增加。这是《北极、南极和高山研究》(Arctic, Ant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期刊上刊登的一篇研究中说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REUTERS / CARLOS GARCIA RAWLINS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该地区温度平均上升1.5度,造成西藏高原面积为20平方公里的最大冰川缩小了7%

阿尔泰山的马阿舍伊冰川(Maashey)也不落后,自2014年以来显示出相当稳定的增长。
还存在一个可能的原因,包括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内的研究们都对其进行了研究。
森林生态体系蒸发出大量水分,随后“对云彩进行补充”。《自然》(Nature)杂志一篇文章中说,研究者们几年前确定,这个过程可以确保90%的蒸发水。
“这样,人类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引起的破坏越多,那么森林面积的减少就越厉害,大气中的水分就越少,结果可能就是山区降水开始越来越少。这应该会影响到冰川消退的速度”,——沙拉富季诺夫最后说。
按照中国科学院的数据,1990---2010年间的冰川消退速度比1956——1990年间要快一半多。这导致在距离山城甘肃敦煌县城不远的地方,从山上流下的水在过去300年来第一次在荒漠中形成了一个湖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6#
 楼主| 发表于 2021-2-10 00:23:53 | 只看该作者
全球变暖始于何时?专家提出新观点 © REUTERS / NATALIE THOMAS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科技
15:25 2021年02月09日缩短网址
作者: 莉季娅· 斯坦钦科
0 40
中国专家对南海西沙群岛附近的珊瑚礁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全球变暖早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开始。他们发现,西沙群岛附近在1825年便出现变暖迹象。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的气候学家认为,这一结论成立的可能性很大。
《南华早报》援引发表在《第四纪研究》的一篇论文报道称,专家研究了西沙群岛永兴岛和永乐群岛附近的四种珊瑚,样本采自一直处于水下且人迹罕至的区域。

根据铀铅测年法,专家最远得以追踪到1520年的气候变化。他们发现,西沙群岛一带的温度500年前要比现在低很多,变暖趋势始于1825年,从那时起温度逐渐升高。

莫斯科大学气象学和气候学教研室主任亚历山大·基斯洛夫教授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评论中国专家的论文称:“气候一直在波动,最近一百年左右才增加了人为因素(且影响越来越大)。大概从16世纪开始,地球气候经历了数次寒潮,合称为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LIA)。最近一次寒潮来袭发生在19世纪20年代。之后,气候回暖。而且我已说过,20世纪的变暖还增加了人为因素。我说的这些现象(小冰河期和变暖)遍及全球,也包括中国。”
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继宏副教授向卫星通讯社表示,最近的研究只是再次证明,气候处于不断变化中。

他说:“到目前为止世界有很多学者都在讨论‘全球变暖’这一话题,根据专家学者发表的一些关于中国气候变迁的文章显示,实际上变暖是波动起伏的。背景文章中提到1825年南海地区就已经开始了升温现象,对此我认为这应该也是处于温度周期之内的。”
根据《巴黎气候协定》,各国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相较工业革命前水平)控制在1.5-2摄氏度。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国商定,到2050年,使全球碳排放量较1900年减少一半。中国专家当前的发现表明,人为因素远非造成全球变暖的唯一原因。而这是否意味着,落实《巴黎气候协定》不再那么紧迫?

张继宏认为:“当前学者们主要讨论的是‘人为碳排放活动是否会导致人类所面临的气候风险’问题。我们可以看到,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给出的结论是,超过95%系人为原因。也就是说全球变暖并非100%由人为活动所引起,我估计即将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也不会给出100%的结论。所以我想最新的这项关于南海气温变迁的研究也不会对现有的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产生什么影响。”
他指出,向低碳生活过渡仍应是全球当务之急,因为低碳发展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同时也能催生科技的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7#
 楼主| 发表于 2021-2-10 01:20:06 | 只看该作者
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召开会商会 研究部署冰川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2021-02-09 20:55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月9日,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组织相关部门和地区召开冰川灾害防范应对会商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分析研判我国冰川灾害形势,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冰川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全力做好各项应对工作,压实属地防控责任、强化部门管理责任、严格落实人员转移避险责任,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国家防总副总指挥、应急管理部党委书记黄明主持会议并讲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科院青藏所、国家能源局分别介绍了我国冰川及灾害风险情况和我国电站冰川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情况,新疆、西藏应急管理厅汇报了冰川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我国冰川灾害风险的严峻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冰川消融有所加快,西北部分地区近年来呈现出变暖变湿的趋势,发生冰川灾害的趋势可能进一步加剧,加之西部山区防灾减灾基础薄弱,对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和能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明确地方和部门责任,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压实属地防控责任,各地要进一步组织开展冰川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暖湿化较明显的西北相关省区要继续按照国家防办暖湿化风险排查与处置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做好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强化部门管理责任,加强气候变化、冰川消融对防汛救灾可能带来的影响监测分析和研究,全面分析研判相关地区和自然资源、水利、能源等行业面临的重大风险点,组织对地灾隐患点、水库水电站、山洪危险区、历史堰塞湖等风险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加强对水电站、水库等设施建设安全审查把关,坚决防止连锁性垮坝失事事件,严防造成灾难性后果。严格落实人员转移避险责任,对风险范围区内的人员严格采取转移措施,坚决果断转移受威胁群众,应转尽转、不落一人,同时加强管控,防止人员进入或返回风险范围区,全力避免人员伤亡。

会议强调,要全力做好各项应对工作。健全监测预警体系,相关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提前防范、提前谋划、提前部署,加强分析,明确重点监测对象,组织利用卫星、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大范围、全覆盖冰川活动监测,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确保监测到异常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发出预警信号、第一时间转移受威胁人员。针对排查出的主要风险隐患,有针对性的制定应急预案,明确监测预警、转移避险、抢险救援、救灾救助及各项保障措施。加强专业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提高冰川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发挥好基层组织和应急力量特别是灾害信息员的作用,形成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人民防线。强化信息共享和会商研判,精准预判冰川洪水可能导致的溃坝风险,充分考虑各类风险因素叠加,迅速响应、及时处置、全力避险,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周学文、闵宜仁、琼色等部领导出席。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国家能源局、中科院青藏所;中国地震局、部消防救援局,机关相关司局负责人参加会议。新疆、西藏、四川、甘肃、云南、青海等应急管理厅以视频连线方式参加会议。

作者:李航天,摄影:胡光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8#
 楼主| 发表于 2021-2-10 02:04:25 | 只看该作者
印度北部冰川断裂,引发“喜马拉雅海啸”冲毁大坝,11名尼泊尔人失踪 2021-02-09 18:19 搜狐

印度北部2月7日发生冰川断裂,引发“喜马拉雅海啸”。
据新德里电视台报道,事发地点距首都新德里以北约500公里,靠近中印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南达德维冰川断裂,之后造成阿勒格南达河和杜利干加河的大规模洪水,滔天浊浪倾泻而下,一路冲毁印度北阿坎德邦的五座桥梁,以及大坝、施工隧道、石油工地和村庄。
灾难眼下已造成26人遇难,仍有175人下落不明,周边地区数千居民被迫紧急撤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事故现场
北阿坎德邦警方公布的一份名单显示,在这起事件中失踪的175人中,至少有11人是尼泊尔公民。
11人里面,有7人在希甘加(Rishiganga)水电站项目工作,3人受雇于NTPC水电站,1人在瑞里村(Raini)里务工。尼泊尔方面如今仅能确认其中一人的详细信息。
据悉,在这场灾难中遭遇不幸的尼泊尔人人数还可能增加,因为希甘加项目还有55名失踪工人没有被当局列入名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救援现场
印度方面还称,星期天晚上早些时候,边境警察从NTPC水电站项目的隧道中救出了4名尼泊尔人,当时他们和其余8名印度工人一起,被来自杜利干加河的洪水堵塞住了出路。
据印度边警发言人潘迪说,所有获救人员,包括四名尼泊尔人,现在正在当地医院接受治疗,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正常。
搜救行动仍在继续进行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上游洪水正冲向水坝(ANI视频截图)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我一直在关注北阿坎德邦的不幸情况。印度与北阿坎德邦站在一起,为那里每一个人的安全祈祷。我一直与当地政府高层保持联系,获得有关印度国家灾难反应部队(NDRF)的部署、救援工作和救援行动的最新信息。”
印度北阿坎德邦首席部长拉瓦特在事发当晚宣布为遇难者家属支付每人4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3.5万元)的赔偿金。莫迪随后宣布另为每位遇难者支付20万卢比赔偿金,并向每位重伤者发放5万卢比的救济。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法国总统马克龙等国际政要已向印方表示慰问。“印度人民正在应对冰川崩塌引发的毁灭性洪水,我们与印度站在一起,准备提供任何必要的支持。”约翰逊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莫迪推特
北阿坎德邦容易发生山洪和山体滑坡,频发的灾难促使环境组织呼吁审查生态敏感山区的电力项目。环境专家也呼吁停止该州的大型水力发电项目。“这场灾难再次要求,对这个生态敏感地区的水电大坝建设活动进行认真的审查。”
2013年6月,北阿坎德邦创纪录的季风降雨曾造成了毁灭性的洪灾,使得近6000人丧生。类似灾难被称作“喜马拉雅海啸”,因为山区释放出大量的洪水,会使山体滑坡,泥石流泛滥,摧毁沿途所有的建筑物、道路和桥梁。
印度中央水利委员会2月7日晚间表示,最新监测表明下游暂时没有洪灾危险,被洪灾波及的恒河支流水位上升已得到控制。
“最令人不安的是,这不是汛期,下游地区也没有收到任何警告,”南亚大坝、河流和人类网络机构协调员希曼舒·塔迦尔表示。
目前,洪灾造成严重后果的原因仍不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9#
 楼主| 发表于 2021-2-10 02:58:16 | 只看该作者
到2050年北极冰层可能在夏季完全融化 © 照片 : Annie Spratt / Unsplash
科技
01:31 2021年02月10日缩短网址 0  0  0
俄罗斯水文气象中心主任罗曼·维利凡德告诉记者,到2050年,北极冰可能在夏季开始完全融化。

专家说,
"根据许多气候学家的计算,到2050年,在极端情况下到2060年,北极极有可能在夏天将普遍没有冰层覆盖。"
维利凡德说,40年来,北极的冰原在一直在迅速减少。

早前,利兹大学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在过去23年的研究中,地球表面冰川的融化速率显著提高,到2017年,增加了6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2-10 14:04:29 | 只看该作者
联合国秘书长:人类正与大自然进行自杀之战 © AP Photo / K.M. Chaudary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社会
02:11 2020年12月03日缩短网址 0 110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古铁雷斯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时称,人类正与大自然进行着自我毁灭式的战争。

古铁雷斯称,“人类正与大自然交战。这是自杀。大自然永远都会反击——而且力度越来越大,越来越猛烈。”据他介绍,生物多样性正遭到破坏,上百万个物种正濒临灭绝,生态系统正在消失,沙漠面积越来越大。
古铁雷斯称,“每年我们都会失去1000万公顷森林。”
古铁雷斯指出,“世界海洋资源正在枯竭,而且正因塑料垃圾而变得‘窒息’。珊瑚礁也正在死亡。”他强调,“每年有900万人死于空气和水污染,这个数字比当前的病毒大流行的死亡人数多出6倍有余。”
据他介绍,人类正越来越多地入侵动物的栖息地,并破坏野生空间。“我们会看到,更多的病毒和致病感染从动物转移到人类身上。”
他称,“我们不要忘了,75%的人类新发感染病都是人畜共通传染病。”古铁雷斯指出,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两份报告已经表明,人类离气候灾难有多近。
------------------------
美国银行:美国与中国之间还将爆发“气候战” © AFP 2020 / Brendan Smialowski
政治
05:30 2021年02月10日(更新 05:31 2021年02月10日) 缩短网址 0 30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2月10日电 美国银行发表题为《气候战》的报告称,继贸易战和技术战之后,美国与中国还将在气候行动领域发生摩擦。

报告作者认为,气候战略将决定全球主导权落入谁手,因此美国和中国将不惜一切带头采取气候行动。报告指出,当前能源和交通领域向电动车的过渡已显示出美中正在走向“气候战”。报告称:“中国在这两个方向扩大新技术应用的速度更快,但美国将能够借助拜登政府正在制定的绿色技术扶持措施在这两个方向发展。”
报告作者还认为,气候问题至少到2080年前都将是世界地缘政治的关键问题。

根据报告中的数字,美国在向绿色经济过渡的进程中落后于中国和欧盟。中国、欧盟和美国境内的风电站年发电电量分别为26兆瓦、15兆瓦、9兆瓦,太阳能的年发电电量分别为30兆瓦、16兆瓦、13兆瓦,电动车年销售量分别为130万台、140万台、30万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