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27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会使用价值为本 政府主导市场基础作用 中式现代化新路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8 13:3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稿:怒江农户改种草果 助力云南脱贫

时间:2020-12-28 10:1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陈婧  泸水市报道  点击视频http://www.uzaobao.com/shiju/20201228/83363.html

怒江州农户大面积种植一种名为草果的植物。这种果实由于气味辛香,被广泛应用在火锅底料和卤菜香料中。截至今年11月底,怒江草果种植面积达到111万亩,占据全中国草果产量的半壁江山。

“去年我们招了两名教学前教育的老师,只有一个人签了协议,最后还反悔了,宁可赔5万元(人民币,约1万新元)违约金也不来。”

云南怒江民族中专校长蒲作军告诉《联合早报》,这所为帮助当地青年脱贫而设立的职业教育学校,本身也因环境艰苦而难觅教师。交通闭塞限制了物资与人才引进,成为当地长期贫困的主要导因之一。

位于中国与缅甸边境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曾是云南唯一无机场、无高速公路、无航运、无铁路、无管道运输的“五无州市”。不过,随着贯通全州的“怒江美丽公路”去年底全线通车,当地聚居的少数民族有了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渠道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机遇。

云南省本月初宣布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中国官方同期组织20多名中外记者,到云南考察当地脱贫攻坚成果。

山高路远、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是中国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中国每10个贫困县就有一个位于云南,这里还有11个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从原始社会等阶段直接过渡到当前社会形态的“直过民族”。

近年来,当地政府将150万人从交通不便的山上迁往山下安居,并通过发展草果种植产业,以及吸引沿海企业进滇设厂,解决居民就业问题。

怒江农户:市场卖得好 现在全家都改种草果了

从几年前开始,怒江州农户开始大面积种植一种名为草果的植物。这种果实由于气味辛香,被广泛应用在火锅底料和卤菜香料中。截至今年11月底,怒江草果种植面积达到111万亩,占据全中国草果产量的半壁江山。

怒江农户参友堆四年前开始种植草果,今年的10亩草果地共收成1万公斤草果,收入近8万元。他受访时说,以前自己种玉米时,每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草果卖得好,现在全家都改种草果了”。

从参友堆等当地农户手中收购草果的,是怒江大峡谷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中心。中心由国企云南能源投资集团旗下的怒江扶贫开发公司设立,拥有全中国第一条全自动化的草果加工生产线,每年能加工6000吨新鲜草果,将它们制成干果后销往全国各地。公司的客户中包括知名火锅连锁店海底捞。

怒江扶贫开发公司中共党委副书记段光兴受访时说,草果种植难度不大,不必除虫施肥,只要自然条件适宜就能生长,适合当地人栽种。中心对草果“应收尽收、保底收购”,打消种植户们对草果收购的后顾之忧。

段光兴也坦言,由于草果附加值不高,公司目前仅能勉强保本。为提高盈利,中心开发出草果粉、草果调味酱和草果酒等产品,目前还和西南大学合作研发草果饮料和草果咖啡等高增值产品。“作为香料的草果,需求量就是(只有)那么大;把它制成其他更畅销的产品,才能让这个产业长远发展下去。”

如何让目不识丁的山区农户迅速掌握现代生产所需的技能,并确保扶贫产业不成为“赔本生意”,是当地产业扶贫要解决的挑战。

在怒江设立生产车间的广东商人朱兆富受访时也指出,在云南设厂的物流运输成本较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和熟练程度仍相对较低,目前整体运营成本高于广东。他希望通过培训,让怒江车间用半年时间赶上沿海地区的生产效率。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支持下,朱兆富今年8月在怒江设立万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这家总部位于广东中山市的公司,在怒江当地主要生产高频变压器部件。四个月来,公司已培训并聘用73名贫困户员工。

员工试用期时保底工资为1600元,试用期结束后以计件方式付酬,预计人均月入可达到2200元至5000元。

尽管目前还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培训当地员工,但朱兆富对前景仍然乐观。他认为,沿海地区人力成本上涨是大势所趋,企业早晚要面对“用工荒”,而云南则能提供充裕和稳定的人力,长期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8 13:39:25 | 只看该作者
外媒:中国打破“历史终结论”
作者:记者    来源:“参考消息”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0-12-28 12:24:37

中国没有向西方看齐,而是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同时还打破了“历史终结论”——中国是全球化的支持者,只是没有遵循西方所假定和确信的条件。正是“按照谁的方式来推动全球化”这个问题引发了所谓的第二次冷战。

1.webp (24).jpg
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时要坚持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新华社资料图)

英国作家、政治和国际关系分析人士汤姆·福迪12月24日在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发表文章称,中国没有向西方看齐,而是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同时还打破了“历史终结论”。全文摘编如下:

即将出任美国总统的拜登将再次试图重建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并奉行所谓“自由主义全球化”,其目标是阻止全球化按照中国的方式发展。

苏联解体导致冷战结束,美国迎来了无可匹敌的霸主地位。有美国学者认为,美国赢得了所有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因此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能向西方的思维方式过渡。全球化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

28年过去了,世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冷战后的乐观与开放早已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所熟悉的大国对抗,特别是与中国相关的事态发展“脱离了计划”。

中国没有向西方看齐,而是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同时还打破了“历史终结论”——中国是全球化的支持者,只是没有遵循西方所假定和确信的条件。正是“按照谁的方式来推动全球化”这个问题引发了所谓的第二次冷战。

西方在“历史终结论”中的假设认为,全球化进程与单一意识形态——即西方的意识形态——有着内在联系,全球化与自由化是同步的。数百年来,西方通过殖民其他国家、建立工业、创建全球贸易和经济体系来建立“全球化”。因此人们假设,诸如互联网这样的发明符合这个潮流,因为信息流动会带来加强西方意识形态的“自然”政治结果。但他们错了。

中国的表现实际上彻底颠覆了这种想法。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采纳西方的意识形态,而是巩固自身,发展成一个经济超级大国,并有效倡导“按照中国自己的方式来实现全球化”。

北京没有对外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但“一带一路”倡议之类的计划正在改写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并动摇西方长期以来的霸权。与此同时,中国能够通过技术和互联网来加强而非削弱其自身。这就引发了“按照谁的方式来推动全球化”这个问题。

虽然特朗普对全球化明显持反对态度,在许多方面甚至攻击国际体系,但随着拜登政府的上台,美国将再次奉行所谓“自由主义全球化”,并试图重建“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

和特朗普相比,拜登采取的方式将略有不同,涉及“维护西方”,而不仅仅是攻击北京。但两者的目标是相同的,旨在防止全球化按照中国的方式推进。

或许要指出的是,在许多事情上,我们不能忽视或否决对华接触。也许事实会证明,最终现实远比一些反华派所能接受的更复杂、更微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8 18:47:51 | 只看该作者
【实践新论】新时期战略减贫工作的重构与转型
2020年12月28日 15:38:00
来源:光明网

播放https://news.ifeng.com/c/82ZbL1BWRts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稿件和新媒体作品,解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逻辑,敬请关注。

贫困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相伴生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数十年来,党和政府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努力改变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积贫积弱、人民普遍贫困的局面。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土地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事业等,为消除贫困、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带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从1982年开始,针对重点贫困地区的问题,我国启动专项扶贫计划,成立扶贫开发专门工作机构,在世界上率先拉开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序幕。为了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上下打响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不让一个地区、一个人掉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的考验,党中央坚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决心不动摇,全党全社会勠力同心真抓实干,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顽强奋斗攻坚克难。今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扶贫开发时代”减贫战略的总结与回顾

1986年以后,我国正式进入“扶贫开发时代”,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随之实现了三个方面的重大转变:由道义性救济向制度性扶贫转变,由无专门机构扶贫向有专门机构扶贫转变,由传统“输血式”的生活救济型扶贫到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造血式”经济开发型扶贫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指引下,中央和地方都投入了规模空前的资金和资源,开展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的脱贫攻坚行动,进一步提升了贫困治理的精细化和现代化水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农村绝对贫困现象的全面消除,如果继续沿用“扶贫开发时代”的扶贫战略和工作体系,所导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负外部效应将会越来越突出。例如,来自外部的长期扶持可能会导致“扶贫陷阱”,让贫困人口陷入依赖政府扶助,缺乏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的境地,使部分贫困地区陷入“事事求诸于人”的惯性思维而无法依靠自身的努力创造出脱贫致富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因此,随着2020年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以及农村原发性、区域性绝对贫困的终结,“后扶贫时代”我国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应当随着贫困结构变化进行重构和转型。

建立关口前移的防贫战略

2020年后,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人口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贫困的终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部脱贫,并不是说就没有贫困了,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而是指脱贫攻坚的历史阶段完成了。相对贫困问题永远存在,我们帮扶困难群众的任务永无止境。贫困本身仍将以“相对贫困”“多维贫困”等面貌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亟待新的解决方案。2020年后我国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应当从“扶贫”转向“防贫”和“助贫”,这是从理念到战略再到工作体系的全面转变和重大革新。“扶贫”侧重通过政府直接投入和引导投入各种资源,将贫困人口“扶持”到生存标准以上生活水平。而“防贫”和“助贫”更加需要政府的智慧以及综合治理,“防贫”强调从源头上建立贫困的预先防御机制,尽力阻断贫困的发生特别是代际传递;“助贫”强调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制度安排因势利导,增强援助对象的发展能力,缓减已经发生的各种贫困现象。

在防贫机制方面,需要优先解决的是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就需要我们建立预防性反贫困社会政策,特别是将更多的注意力和资源集中于“预分配”。具体来说,就是将足够的资金优先投在前端,用于“提升孕产妇、新生儿健康状况”以及“解决好婴幼儿早期综合发展问题(主要涵盖婴幼儿营养改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儿童早期教育等)”这两个连续的领域,在个人生命的起跑阶段筑起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防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许多国际组织的研究表明,在这两个关键领域的投入往往是回报率最高、社会效益最好的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从源头上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进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在“提升孕产妇、新生儿健康状况”领域还存在短板,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还存在进一步降低的空间,服务于婴幼儿早期综合发展的社会力量较为缺乏。总体上看,有“需”欠“供”是各地促进实现“幼有所育”目标时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此,笔者认为,2020年后我国应当重视、倡导和建立对家庭友好的社会政策,从源头出发,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具体来讲,就是要提供普遍和全面的有质量生殖、孕产妇、新生儿和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探索建立面向全体国民的生育津贴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包括带薪育儿假以及可负担、有质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等在内的儿童福利体系。预防性反贫困社会政策还需要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民生保障制度的配合与支撑,才能形成和实现综合的防贫政策效能。

发展以综合援助体系为载体的助贫机制

在综合援助机制方面,通过建立城乡统一、标准动态调整的托底性救助制度,守住社会底线公平,确保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面向城乡低收入人口的综合援助体系,并进一步健全基本社会安全保障网络,逐步缩小群体间、城乡间、地区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提升基本社会保障公平性、持续提高社会公平程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缓解相对贫困的功能。


2020年后特定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将直接交由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来予以兜底保障、使绝对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到贫困线以上;综合援助反贫困机制则主要针对能够自力谋生但面对风险和意外时具有较大经济脆弱性的低收入人口,通过综合性援助政策施以适当援助,帮助其缓解暂时性收入贫困或支出贫困。具体来说,应当在制订城乡低收入标准、确定援助对象的基础上,为城乡低收入人口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并纳入全国统一的综合援助信息系统,再相应建立城乡低收入人口综合援助体系。综合援助体系可以在现有各种专项救助制度整合优化的基础上,增加发展型救助内容,当城乡低收入人口在生育医疗、儿童营养、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必要住房、就业再就业等方面面临困难时,向他们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更加积极有效的综合援助。与以往社会救助项目以收入补偿功能为主并与最低生活保障资格关联不同,综合援助体系应通过适当的制度设计,着力降低保障对象对福利待遇的不合理依赖,强化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促进功能,致力于不断提升城乡低收入人口的人力资本保有量,以增强其生存、发展和竞争能力。特别是要推动平等就业,促进低收入人口就业,打通其向上流动的渠道。

总之,在“后扶贫时代”,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将成为我国减贫工作体系中的“新常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各种常规性、制度化的社会政策体系将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尽力从源头上预防贫困的发生并对已经存在的相对贫困人口实施综合援助。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李志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8 22:31:37 | 只看该作者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 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中国人大网 · 2020-12-28 · 来源:中国人大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
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20年12月26日 19:58:55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决策部署,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促进国有资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国有资产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节约高效履职等方面的作用,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作如下决定: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党中央关于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决策部署,聚焦监督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情况,坚持依法监督、正确监督,坚持全口径、全覆盖,坚持问题导向,依法、全面、有效履行国有资产监督职责。

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每年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作为履行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责的基本方式,并综合运用执法检查、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法定监督方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制定国有资产监督工作五年规划对届内国有资产监督工作做出统筹安排,通过制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具体实施。

二、国务院按照综合报告与专项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工作。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要全面、准确反映各类国有资产和管理的基本情况,重点报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配置和分布、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禀赋和保护利用,国有资产安全和使用效率,国有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情况;专项报告要根据各类国有资产性质和管理目标,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重点内容突出报告重点,分别反映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等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管理成效、相关问题和改进工作安排。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报表体系,作为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有资产性质和特点,从价值和实物等方面,反映国有资产存量情况和变动情况。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报表应当细化到行业,中央国有资产相关报表应当分企业、部门和单位编列。建立健全反映不同类别国有资产管理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客观、精准反映管理情况和管理成效。

适应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需要,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范国有资产会计处理,制定完善相关统计调查制度。加快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等会计报表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加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备案工作,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有机衔接。

国务院审计部门按照党中央要求,深入推进审计全覆盖,按照真实、合法、效益原则,依据法定职责,加大对国有资产的审计力度,形成审计情况专项报告,作为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的子报告。

三、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议题组织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可以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参与。专题调研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

围绕各类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重点,建立健全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有关评价指标开展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并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承担对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的初步审议职责。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举行三十日前,由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或者会同其他有关专门委员会开展初步审议,提出初步审议意见。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承担人大国有资产监督的具体工作,协助财政经济委员会等有关专门委员会承担初步审议相关工作。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举行四十五日前,预算工作委员会应当组织听取全国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介绍报告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分析意见。

四、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开展国有资产监督,应当重点关注下列内容: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情况;

(二)有关法律实施情况;

(三)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审议意见和决议情况;

(四)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情况;

(五)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等情况;

(六)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保障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节约高效履职,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等情况;

(七)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落实自然资源保护与有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等情况;

(八)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收益管理等情况;

(九)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十)其他与国有资产管理有关的重要情况。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任期届满前一年内听取和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时开展专题询问,其他年份在听取和审议专项报告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开展专题询问。全国人大常委会针对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依法进行质询和特定问题调查,可以根据审议和监督情况依法作出决议。

五、国务院应当建立健全整改与问责机制。根据审议意见、专题调研报告、审计报告等提出整改与问责清单,分类推进问题整改,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追责问责。整改与问责情况同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一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听取报告并进行审议。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和报告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

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建立健全整改与问责情况跟踪监督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突出问题、典型案件建立督办清单制度,由有关专门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等开展跟踪监督具体工作,督促整改落实。建立人大国有资产监督与国家监察监督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加强相关信息共享和工作联系,推动整改问责。

六、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国有资本的总体布局、投资运作、收益管理等的统筹约束和支撑保障作用。健全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全面反映预算资金形成基础设施、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等相关国有资产情况。

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和监督中反映的问题及提出的意见,应当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审查的重要依据和审查结果报告的重要参考。

七、全国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法律规定,及时将国有资产监督工作五年规划,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及审议意见,专题调研报告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初步审议意见,国务院研究处理审议意见及整改与问责情况、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全国人大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国务院及其部门按照规定及时公开国家、部门、单位的国有资产报表。依法不予公开的除外。

八、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全口径国有资产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相关部门、单位互联互通,并通过人大预算与国资联网监督系统定期向预算工作委员会报送相关国有资产数据和信息。根据监督工作需要,及时提供联网数据信息之外的其他国有资产管理等信息资料。

预算工作委员会应当健全与国务院有关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机制,加强督促协调,及时汇总相关信息向有关专门委员会通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

预算工作委员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发现、社会普遍反映的典型问题和案例提出建议,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专项批准,可以对相关部门、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应当积极协助、配合。

九、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本决定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制度,加强监督力量,依法履行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9 15:34:4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经济顶住世纪罕见“三重冲击”
2020-12-28 19:01:08海外网

【编者按】

岁末年初之际,回顾2020这一年,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产复工、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中国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也让世界看到了从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的叠加冲击中重回正轨的希望。透视中国方案,团结、攻坚、克难、突破、开放,这五个关键词串起中国不平凡的一年。

“得益于有效的疫情防控和政策支撑等因素,中国经济以快于预期的速度实现复苏。”时值年末,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经济简报,将2020年经济增速由此前的1.6%上调至2%。无独有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预测中国2020年经济增长预计为1.8%,将是世界范围内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特殊之年,中国经济克难前行、逆势增长,犹如一针强心剂,为遭受疫情冲击的世界经济注入发展信心。德国财经网直言,当欧美国家处于第二波疫情之中,经济因封锁或半封锁受到影响之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在继续,这是“给世界经济的一份礼物!”

2020年,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不同于1929年经济大萧条,也不同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带来的影响,这次危机面临着供给中断和需求萎缩的双重冲击,困难可谓前所未有。从哈德逊河两畔到亚平宁半岛,从泰晤士河沿岸到东京湾,全球众多国家为防控疫情,人员活动大幅缩减,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受到巨大冲击。尽管多次调整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仍预测,2020年世界经济将萎缩超过4%,美国经济将衰退4.3%,欧元区经济将衰退8.3%。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将比去年下降5.6%,是自2009年以来最大降幅。

面对百年不遇的疫情叠加全球经济衰退的冲击,以及一些国家遏制打压全面升级,中国经济遭遇了世纪罕见的“三重冲击”。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下降6.8%,为1992年中国公布季度GDP数据以来的最低值。为化危机、应变局,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制定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促进投资消费,稳定外贸外资和产业链供应链。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直达县市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前10个月,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全年将让利1.5万亿元;“点对点”服务,全力保障企业用工和农民工安全有序顺利返岗复工……西班牙《世界报》网站8月份刊发的文章指出,中国采取了更多财政措施,其中包括降低税收负担以促进投资和消费,以及减免企业方缴纳的社保费用;各省级政府的纾困措施也帮助了经济火车头全速运转。世界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艾卡思指出,(中国经济)上半年的复苏得益于工业率先复工复产,以及政府的刺激性宏观政策和大规模公共投资,而下半年的复苏势头则更加均衡。

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出口增速转正,6月外贸进出口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转正;二季度经济增长3.2%,实现由负转正;1—11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2%,增速实现年内首次转正……一个个“转正”的背后,折射出中国人民的干劲和拼劲。中国国家统计局预测,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有望比三季度继续加快,全年经济总量预计超过一百万亿元。与此同时,中国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完成。《福布斯》杂志近期刊发的文章指出,当西方世界正在应对危机,中国经济正在加速发展。西班牙《国家报》在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赢得全球经济比赛》的报道中表示,中国是今年受到疫情冲击的全球主要市场中的最大例外。《华尔街日报》12月15日刊文指出,“中国经济活动在11月延续了回暖势头,出现了全面复苏,在动荡的一年接近尾声之际,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也有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复苏带来信心。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积极为全球提供防疫物资,仅口罩就超过2000亿只,全世界人均30只,有力支持了世界各国抗击疫情。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举办2020服贸会、第三届进博会,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一系列举措,既展现了中国坚定不移的开放步伐,也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动力。德新社12月15日在报道说,中国的例子表明,新冠危机无法长期影响经济,疫情一旦结束,经济增长很快就会恢复。新加坡亚洲新闻网12月24日刊发的文章指出,正因中国在全球和区域经济中的关键地位,中国的复苏将助力世界早日走出低谷。

当前,在人类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这次世纪疫情更让世界认识到坚持多边主义、深化国际合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展望2021年,世界经济有望在疫情中缓慢回升,各国更需携手前进。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不断释放发展潜力,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海外网评论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9 16:12:31 | 只看该作者
社会办医10年之后:资本大量抛售医院,“买买买”弊端初现2020-12-29 11:55:23作者:木木来源:今日头条




  资本进军医疗领域鲜有成功案例

2020年,各方都在看好医疗健康行业。但是很少有人看到,那些入场抢跑医疗赛道的选手,一大批已经被拍在了沙滩上。

进入12月,多家上市公司开始转让医院资产。12月初,“民营医院第一股”恒康医疗决定,转让旗下大连辽渔医院100%的出资人权益及与之相关的全部权益,转让价格为9000万元。

大连辽渔医院成立于1972年,是一家二甲医院,年门诊量有16万人次,妇产科、骨科还是大连市重点专科。如今,这样一家有着40多年历史的医院要被转卖。

恒康医疗已经连续两年亏损,如果今年还不能扭亏,公司将面临退市。临时转让医院对保壳没什么大用,但卖掉或许可以减少账面亏损。

这件事好像点燃了导火索。此后,济民制药、爱尔眼科、通化金马、新华医疗等纷纷曝出消息,要出售、转让旗下医院。在新冠疫情中苦熬了一年,这些上市公司再也熬不过年关,迫不及待想卖出医院资产。

曾几何时,医院是资本市场上的香饽饽,各路资本都想争抢。可还不到10年,当初高价买来的医院就像穿旧的衣服一样,被抛之不及。

而在另一面,医院也不欢迎资本的到来。

12月23日,财新网报道称,广州新海医院的职工身穿白大褂,一起来到广州海运大厦门前。广州新海医院原名海员医院,隶属于广州海运集团。2017年被要求从国企中剥离出来后,一直未有动作。近期,医院518名职工听说可能医院将要交给某央企管理,引发集体不满。

广州新海医院医护员工的诉求很简单:希望交给地方管理,不要再归入任何企业。

顶层设计这10年来对“社会办医”给予了多种鼓励措施。但实际的效果,可能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好。

资本热捧  医院未能快速成长

2013年,A股上市公司突然对买医院这件事趋之若鹜。

有业内人士统计,最火热的2015年至2016年初,A股上市公司收购医院的案例就有30左右,总金额超过50亿元。很多企业甚至不惜举债入局。

在这一时期,恒康医疗花费了至少43亿元,买下了19家医院。华润集团在“十二五”之初提出“5年30家医院、2万床”的规划,计划投入200亿到300亿元。其他诸如复星医药、北大医疗等在医疗领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涉足。绿叶集团甚至同那个时期很多“出海”的民营企业一样,将收购医院的触手伸到了澳大利亚。

这一时期,中国的国企医院改制也在急速推进。按照国务院国资委早年要求,近4000家此类医院需要在2018年底从所属的国企剥离出来。对于急于改制的国企医院,资本的大举进军,无论馅饼还是陷阱,都有人义无反顾投入其中。

企业收购医院的逻辑各有不同。有的认为可以和医药业务建立协同,在医院里多卖自家的药;有的认为医院经营额可以装饰企业现金流;还有的希望建立药品销售公司,在医院卖药之中获取收益……

凡此种种,什么想法都有,就是没有想过好好办医。因此各路资本的加盟,并没有使这些医院展翅高飞,相反在盛宴过后的几年,出现一地鸡毛。

12月10日、11日,济民制药发公告宣布转让新友谊医院、白水济民医院全部股权。医院连年未能完成承诺的预期业绩是主要原因。

这两家医院买来还不到3年。2018年4月,济民制药以1.1475亿元,收购了新友谊医院51%的股权。当时新友谊净资产5000多万元,2018年1-3月净利润只有约14万元,是家徘徊在盈亏线边缘的医院。

新资金的注入,并没有医院迅速起死回生。按照承诺,新友谊医院2018年至2020年净利润须分别达到1300万元、2250万元和2585万元。从结果看,这些承诺都没能实现。今年,根据相关协议,原控股人邵品需以1.3163亿元的价格回购济民制药手里全部的新友谊股份。

大手笔收购,看到不好再大笔卖出。上市公司收购医院,仿佛小散户选股一般,不明所以,完全没有章法。

盈利难题  政策方向压缩利润空间

医院并不挣钱,这一点似乎这些上市公司在收购之前并没有注意到。

尤其是2016年国家开始一系列医保制度改革以来,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价格被死死摁住,大批药企的处境越来越难。两票制、零差率、带量采购、重点监控……一系列政策让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变。

终端的医院是这些改革成果直观体现的地方。医疗成本被大幅压缩,患者得到了确切的实惠,企业能从销量增幅上弥补一些利益损失,而医院和医生明里暗里的损失,却很少得到回补。

尤其2020年,是对企业、对医疗机构都异常艰难的一年。除了疫情导致的停诊、门诊量下滑,造成的医院“流水”下降之外,药品、特别是高值耗材领域的带量采购,彻底改变了医疗领域的生态。

有大医院院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冠脉支架从均价1.3万元降到700元之后,医院的流动资金就要大幅减少,部分医院甚至只能维持3个月,对于民营医院就更难了。这些被资本抛弃的医疗机构如何度过寒冬更是难题。

医院不再香,这是当下资方的一致观点。

早在2018年末、2019年初,大举抛售医院就拉开了序幕。景峰医药、益佰制药、华润三九、仙琚制药、新华医疗等都在转让旗下医院全部股权。出售不盈利的医院资产,聚焦主营业务,成为企业保命的关键。

以恒康医疗为例,2020年三季度报显示,1-9月,该公司营业收入20.08亿元,同比下降26.70%,亏损4902.64万元。今年5月份,恒康医疗因连续两年亏损被实行“*ST”风险警告,面临退市风险。为了缓解压力,公司这两年处置了十多家子公司的股权。

同样,连续卖出医院的济民制药也面临经营压力。2020年1-9月,该公司营收约为6亿元,同比仍有4.65%的增长,净利润却下滑了15.6%。这其中,几家医院未达预期,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比较大。

资本市场的反应比较强烈,自12月16日以来,济民制药已经连续7个跌停,杀伤力堪比引发监管层关注的仁东控股。

早期大举买入的医疗机构,不但没能给企业业绩添彩,反而成了商誉减值的“雷区”,尽快脱手就成了上策。

近几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鲜有成功案例。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直言:上市药企这种企图整合全产业链的野心,在医疗投资复杂现实面前常常不堪一击。

闹剧未停  医生和资本矛盾不止

资本没在医院身上赚到钱,医院也不希望资本的干预。在很多收购医院的案例中,医疗机构负责人、医务人员与资本方的矛盾经常有激化的表现。

今年5月份,为了抵制三胞集团收购,彻底实现医院私有化,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务人员曾在病房大楼门前集合抗议,甚至拉出条幅,强烈要求纪检部门进驻医院。

2019年8月,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收购案中,副院长雷正秀发公开信抵制,直指收购方海王生物财务状况堪忧、收购操作不透明等问题。

即便资本成功入驻,医院的发展也很难与设想一致。恒康医药出售的辽渔医院就是其中典型。

辽渔医院原本是隶属于辽渔集团的二甲医院,2013年收入达到 7246.08万元,结余149.41万元。2014年被恒康医疗收购时,辽渔医院希望借助资本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医院规模,升级到三级医院。

可惜事与愿违。收购不到1年,收购方就将医院原院长、董事长任元和调离岗位,辽渔医院建楼、扩大规模的计划也被搁置。医院发展受到重挫。

医院引入资本后,逐利性让资本对医院有过多的期许,这将对医院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这也正是很多医院在被收购时,爆发“拉横幅”等现象的本质原因。

大批案例证明,企业贸然踏足医疗产业的困难重重,尤其是对现有公立医院、国企医院“摘桃子”似的收购,往往事与愿违。

不过资本市场上还是少不了医院的影子。今年10月,莎普爱思宣布以5.02亿元的价格收购“莆田系”的泰州市妇女儿童医院。“莆田系医院”纷纷寻求“转正”,倒也为资本市场带来另一个角度的思考。





链接被非毛私有化派网管封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12:55:13 | 只看该作者
重磅!国家卫健委: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费
2020年12月31日 11:37:42
来源:新华视点

在31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曾益新说,新冠病毒疫苗肯定是为全民免费提供。

发布会实录: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刚才提到评估一个疫苗,我们要看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请问这次获批准上市的疫苗价格定位大概在什么样的范围?

郑忠伟:

关于疫苗的价格,我们在定价的时候,一直坚持企业主体。但是在企业定价的时候,有两个原则必须遵循。第一个原则就是公共产品的属性,第二个原则,既然是公共产品,那就只能以成本作为定价的依据。大家知道,一个产品的成本,它的影响因素也是蛮多的,和它的生产规模、使用规模密切相关。我想,随着疫苗附条件上市的获批,我们已经准备好的规模化生产即将展开,我们制定的免疫规划也即将推开。正如刚才曾主任介绍的,我们将开展第一步高风险人群、重点人群,第二步高危人群,第三步全人群的接种。随着工作的推开,成本会得到大幅度下降。无论怎么样,我们坚信,新冠病毒疫苗的价格一定是在老百姓可接受的范围内。谢谢。

曾益新:

我再补充一句,刚才忠伟回答到,疫苗的基本属性还是属于公共产品,价格可能会根据使用规模的大小有所变化。但是一个大前提是,肯定是为全民免费提供,这是一个大前提。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01:31:27 | 只看该作者
李陀: “世界岛”迎来巨变, 中国人为何还解释不了中国?李陀 · 2021-01-01 · 来源:《文化纵横》2020年第4期




地缘经济学的经济动力及其引发的亚洲共同体化成为历史潮流,欧洲和非洲也可能被吸入,最后形成亚非欧联合体,这将改变东西二元局面甚至整个“世界岛”格局。但是,对于中国与亚洲的崛起以及金融危机、疫情危机等所折射出的思想贫乏,今人无力回应,当前最为迫切的思想任务仍是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及与其纠缠发展的社会主义。

李陀: “世界岛”迎来巨变, 中国人为何还解释不了中国?
  【导读】2020年即将成为历史,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面对新世界,人们或迷茫,或憧憬,或倦怠,或振奋,但任何情感都无法阻挡历史的滚滚洪流。这一年,疫情危机与全球政经事件相叠加,加速了世界格局演变,中国在思考世界,世界也在思考中国。
  作家李陀基于数十年观察和思考,提出了面向未来的“21世纪之惑”。他指出,地缘经济学的经济动力及其引发的亚洲共同体化成为历史潮流,欧洲和非洲也可能被吸入,最后形成亚非欧联合体,这将改变东西二元局面甚至整个“世界岛”格局。但是,对于中国与亚洲的崛起以及金融危机、疫情危机等所折射出的思想贫乏,今人无力回应,全世界似乎都陷入了“认知论障碍”中。他认为,当前最为迫切的思想任务仍是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及与其纠缠发展的社会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中国发展的复杂性,不仅西方无法做出有效回应,中国思想界也同样没能给予应有的回答。时代与世界同时向中国及其社会主义发展提出了诸多问题,中国思想界应该尽力摆脱自身顽疾,给出一份满意的答卷。2021年即将到来,这份答卷才刚刚开始。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2020年第4期,原题为《21世纪之惑——疫情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问答》,内容有所编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位参考。
  ▍亚欧非“世界岛”正迎来巨变
  《文化纵横》:此次疫情正在从公共卫生危机演化为全面的经济与社会危机,对全球资本主义的运行体系应该会造成巨大冲击,你认为这次冲击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李陀:历史上有过几次可怕的大疫情,等到人类好不容易熬过来,再举目一望,世界全变了,山河变色,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陌生的世界。这次全球疫情过后,我们会不会也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很有可能,所以从右翼的基辛格到左翼的齐泽克,都在对这种局面做前瞻性的分析和评估,各式各样,悲观的多,乐观的少。但是,检视这些思想家和理论家所做的形形色色的分析和推测,我认为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他们差不多都是从自己熟悉的概念、知识或理论出发(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电子新技术、民族国家、国际政治等各知识门类提供的思想资源),很多都没有察觉,这些分析和思考,大致都局限于自己熟悉的语言和话语里,所以,不管其展望和预测的具体结论如何,他的视野已经被规定、被锁定。
  去年10月,我在北京和李零聊天,谈及世界未来的时候,说到这么一个想法:从大趋势来看,亚洲的最新发展已经使东亚、南亚、东南亚在经济和文化上有了非常紧密的交流和交错,亚洲未来形成某种共同体或者联合体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性,那么能不能依据这种现实性作进一步的推演:这种势头如果不断地继续,会出现什么局面?可以预见,那肯定会深刻影响非洲,带动非洲各地进一步实现脱殖民和现代化,先后也都走上“小康”之路。这可能吗?应该很有可能,尽管这个进程会有很多的曲折和暂时的中断。
  那么,再进一步考虑,它会不会使得亚洲和非洲这两个大区块,又形成基于共同利益的某种联合体或共同体?充分考虑这两个地方具有共同的历史经验(都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里走向独立,都有经济落后的痛苦经验)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这样形势的出现不单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
  再进一步想一想,一旦这样的局面实际形成,欧洲会如何?要知道,现在中日韩三国的GDP总量就已经超过眼前的欧盟;何况,届时亚非两个大洲的发展,肯定会达到一个更大的体量和规模,那时候,欧洲这个“洲”,会如何反应?它都有什么选择?又有多少选择?有没有可能被吸入这个历史浪潮形成的大漩涡里,最后形成亚非欧的联合体(欧亚本来就是一块大陆,所谓三个“洲”这样的现代意识及其格局,完全是近代历史的建构)?而这局面一旦真的成为现实,世界该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又该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现有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尤其是我们今天用来认识世界的许多基础知识——将会受到多大的冲击?比如,那时候人们再回头,又怎么看欧洲中心论?怎么看大西洋和所谓的大西洋主义?届时还会有东方和西方吗?
  当然,这样的前景目前只是一种想象,是某种可能性。但是近几个月新冠疫情在全世界所造成的种种新发展,可以说让这想象得到了相当有力的支持:很短的一个时间里,不但民族国家的正当性、功能、能力都受到了多层面的考验和质疑,而且,看这期间东北亚三国之间的种种互动,客观上已经隐隐地含有这样的意思:地缘经济学的经济动力(而不是地缘政治)已经在总体上改变亚洲,再有这三个国家充当整合的发动机,亚非两大洲在未来继续加强整合乃是大势所趋,然后,欧洲也被卷入这个整合,恐怕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只是早晚而已。
  当然,如此想象世界形势变化的新图景,让它成为我们思考今天世界的一个方向或者一个底色,要取决于一些条件,比如能不能离开或者哪怕暂时离开民族国家的立场?不是强调中国的崛起,而是整体亚洲的崛起?能不能离开或者暂时离开东方/西方这个二元对立所给定的已经变得很可疑的知识框架?既然21世纪的现实正在一步步消解东西方对立中的先进/落后的刻板含义,能不能提出其他可能的、更富于前瞻性的新的思考框架?
  这不容易,需要敢于对我们熟悉的知识,特别是以往构成我们思想框架的很多理论和观念进行质疑,在知识领域革故鼎新。
  ▍危机下的全球正陷入“认知论障碍”
  《文化纵横》:危机发生以来,世界范围的思想界也因危机动员而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反应。你对危机中世界思想学术界的讨论有何评价?你认为有哪些更加重要的问题需要关注探讨?
  李陀:你说到的这些思想反应,反映了世界疫情给全世界带来的危机的复杂性。有些危机本来就有,比如自“二战”之后由老式金融资本所主导并组织的全球秩序突然被破坏(这个破坏是后来的全球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不过有些危机是新的,犹如一场大地震造成的新断层,比如新自由主义的彻底破产和民主政体的危机等。
  认识这种复杂性本来就不容易,而我们还面临着新的困难:在这些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的意见的里面和后面,有着诸多政治立场和学科知识之间构成的或隐或显的对话关系;这些混乱的对话,又被新旧媒体的网络进行再生产,加工、改造、放大,以某种准知识的身份进入对话,而这些准知识很多都是伪知识,于是,它们的入侵就形成次一级的混乱信息和话语,纵横交错,层层叠叠。
  再看这次全球大疫情,其中也充满这种荒诞,诸如西方国家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政府在武汉断然“封城”的举措,以“口罩外交”为标志的各国之间充满戏剧性的防疫合作(还有反合作),西方“禁足令”引起的有关人权和自由的冲突,尤其是人道主义这个神圣的“普遍价值”,竟然被瘟疫里形成的“人命优先?还是经济优先?”这个冷冰冰的问题,以制度的名义甚至以伦理的名义贬得一文不值——荒诞可以说举不胜举。让人惊讶的是,面对这些被常态化甚至日常化的荒诞,跟着媒体起舞的右翼就不用说了,连欧美知识界也集体表现出一种令人震惊的漠然,即使有个别异议的声音,也不过是喁喁私语。这一切让你怀疑他们是不是完全忘记了他们的历史上还出现过一个以写荒诞著称的作家,名字叫卡夫卡。
  因此,在思考和讨论这次大疫情可能产生的后果的时候,首先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思考遇到了什么样的实际困难,“知识”是否支持了我们的思考,甚至它是不是妨碍了认识现实?如果借用哲学的一个概念,是不是可以说,今天我们遇到了认识论障碍而不自知?
  《文化纵横》:面对中国崛起现象,面对特朗普现象,面对世界范围的民粹主义浪潮,西方思想界(无论左右)似乎逐渐丧失了把握客观事物进程的能力,预设的价值立场总是与客观事实脱节,这究竟是为什么?
  李陀:一般来说(进入哲学思考,就复杂了),知识是否正确,要在社会实践中被检验。可是今天出现了一个特殊情况:疫情似乎为人类设置了一种可以对知识的正确性进行检验的扫描机。于是,只不过几个月很粗糙的扫描,我们就赫然发现,这种“逐渐丧失把握客观事物进程的能力,预设的价值立场总是与客观事实脱节”的现象,不但非常广泛,而且获得了历史上罕见的普遍性,百姓如此,专家学者也如此,以致我们可以这样发问:是不是人类的总体认识能力出了问题?
  新旧媒体构成的网络超级工厂,每分每秒都在对现实信息和现实话语进行加工、歪曲、改造,然后把这种加工物或“准知识”塞入或者混入今天的现实思考,其产生的破坏作用,决不能低估。一个具体的例子,是新冠病毒起源的追溯。在过去,这种追溯本来是医学界和科学界的责任,医生和科学家的知识权威,是这种追溯的保证,不论追溯过程的方法和手段,还是最后结果,只能由医生和科学家说了算。但是,在近几个月里,由于各类新旧媒体的介入,事情的发展让我们目瞪口呆:所有专家几乎都被靠边站,反而是新旧媒体一片喧哗,纷纷挑起溯源追踪的重担,而很多官员、政客以及公共知识分子,还有网上的众多吃瓜群众,竟然变成了主角,自信又自负地认为他们是权威,他们有能力揭示真相。
  在这样的形势里,今天完全进入冷战格局的西方媒体,已经不是顺便或试图“带”风向,而是公然定风向(背后的种种政治操作,已经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这很荒诞,可仅仅谴责荒诞,有什么意义?如果从知识的角度看,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当代以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格局出了毛病,正在变质?再如冷战中形成的军工复合体(Military-Industrial-Academic Complex)机制,也在今天的现代学术生产中越来越重要,这都意味着什么?夸大一点说,是不是人类的知识形态和知识环境发生了巨变?若果真如此,这个新环境是不是已经成了今天认识论障碍的一个因素?
  从知识环境正在发生大变化的视野看,20世纪知识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不用多说,学科的细化经历了近两三百年的演化历史,在20世纪完备起来,这当然带来了种种巨大的好处。但是认真琢磨,知识的细化又带来了很多严重问题,其中之一是每一个学科都不得不把认识的视野尽可能窄化,把知识的领域不断分切,最后的局面很像是占山头,如同欧洲中世纪的一个个堡垒,且堡垒与堡垒之间还有很深的壕沟和高高的围墙(隔行如隔山);同时,躲在堡垒中的学者、理论家,又往往把自己学科内的研究成果赋予尽可能重要的普遍意义,即使不能被认可为真理,至少也是解释人和世界某个方面的一把金钥匙。这样,不但自然、人类、社会不再是认识和知识的整体对象,而且知识本身,也如同一面镜子破碎之后形成的碎片——可是很多人不觉得那镜子已经碎了,还在碎片的闪光里努力摸索真相和真理。
  这带来一个后果,就是很多担当知识生产重任的人,教授、学者、理论家、媒体人、科学家,都不再关心知识对象的整体性,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有严重的后果:我们思考的对象于无意中被微观化、零碎化或者局域化,我们看不见大风景——20世纪资本主义的结构性改变,这改变如何对资本主义的传统“去经典化”,金融资本如何膨胀和演化成为统治世界的隐形司令部,科学技术又如何成为意识形态(哈贝马斯在这方面的论述也很重要,但福柯走得更远),这样的新意识形态又如何超越“新自由主义”在最近二十年内建构出当代新秩序——这一切宏观的可能的知识对象,就悄悄地被淡化了。
  ▍最迫切的思想问题是重新认识资本主义

  《文化纵横》:在此次全球危机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分析“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运动?在您看来,“二战”以来的资本主义运动有哪几个重要阶段?不同阶段有什么主要特点?
  李陀:这些问题都很大。如此提问,可以检讨的东西当然很多,但是我以为其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资本主义不是孤立地自己发展,它有一个如影随形的同行者,那就是社会主义——它们不但有着共同的历史,纠缠在一起共同发展,而且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今天的资本主义并没有一个纯粹的、独立的发展,历史上没有,今天也没有;现世存在的无论哪一种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在社会主义的不断挑战中才走到今天的,因此社会主义是认识今天资本主义绝不可或缺的历史和现实。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批判,决不能忽略这一点。
  但是,20世纪很多资本主义研究大多在这方面都有盲点,很多都是假定有一种纯粹的、单一的、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又从这样的假定里建构一个研究对象,然后发明出种种有关民主、人权、全球化和历史终结等学说和理论。当然,在社会主义和左翼思想传统里有点不同,从马克思到霍布斯鲍姆,这“两个历史”恰恰是思考世界近代史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从《共产党宣言》开始,不少著作和文献对此都有充分的体现。
  幸而这次大疫情给人类一个机会,世界大舞台上一层又一层的幕布被揭开,虚假的踢踏舞演出露了馅,舞台后许多暗藏的机关也都一下子现了形,无论是谁都不得不动脑筋重新来认识和思考本以为很熟悉的这个世界。但是不论新事物有多少(比如人工智能),最迫切需要重新认识的仍然是资本主义——这个在全球化的进军里蓬勃发展,一路鲜花(用霍布斯鲍姆的话说,自从柏林墙倒塌以后,资本主义已经把恐惧给忘了),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宣布自己取得最后胜利的资本主义。
  问题是,这已经是一个新的资本主义,其形式和内容(暂时借用这两个文学批评里的用词)都获得了更新,我们需要辨认它,认识它。
  ▍青年人反抗资本主义的大目标为何失败?
  《文化纵横》:为什么在全球已经出现资本主义大危机的情况下,全球的99% vs 1%的运动并没有带来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方向?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需要在什么方向做突破?
  李陀:坦白说,你这些问题都切中要害,给出回答有迫切的需要,可是我没有能力做出清楚又比较全面的回答。我能说的,只是我近些年的一些观察,还有从这观察里生出的忧虑。
  先说说“全球的99% vs 1%的运动”。这个运动的高潮是2011年“占领祖科迪”的行动,我当时有机会作为旁观者目睹了祖科迪广场上的情景,整个过程中纽约青年人意气风发的自信,特别是那种剑锋直指华尔街的高昂战斗热情,让我不禁想起当年萨特发出的鼓动:“我们可以做许多白日梦,可以失败,可以哭泣,可以光芒万丈。”但是,今天回顾,那时候青年人占领广场并不是白日梦,而是想效法1968年的五月风暴:巴黎大学生以占据索邦大学的行动唤醒了整个法国,证明1848年的革命传统只不过是暂时陷入了沉睡,巴黎上空再次飘起了红旗。可是,同样是占领,美国的大学生们却没有达到“唤醒”的目的——祖科迪广场虽然轰轰烈烈了两个多月,但是没有获得类似五月风暴那样的唤醒,不往远说,仅隔几个街区,曼哈顿无处不是酒绿灯红、车水马龙。
  今天,以上两个占领都已经有了无数的追忆文章和历史研究,功过评价,论议纷纷。不过,有一点恐怕是共识:就其反抗资本主义的大目标来说,青年人失败了。为什么失败?这也有很多研究,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这运动的骨干,无论发起者还是参与者,和当年巴黎的青年人一样,基本都是“中产阶级的孩子们”(程巍有一本很好的分析“五月风暴”的著作,书名就是《中产阶级的孩子们》),这使得整个“占领”运动都带有浓厚的中产阶级烙印:整个运动没有对形成99% vs 1%的根本原因做深刻的批判,而是一种呐喊和控诉,而这样的控诉很容易变成来自远方的回音,不能损害资本主义半根毫毛。
  你问我,“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需要在什么方向做突破?”这也是大哉问。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往往被国内思想界忽略,其实那是20世纪历史上最富于戏剧性和悲剧性,也最波澜壮阔的一幕,很多人往往只看到其中的挫折和失败,其实那些失败经验更宝贵,都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可能比欧美目前学院派路数的思考更值得重视。遗憾的是,我了解得很少,不能说什么,这还需要中国思想界特别是研究南美问题的学者们,做更多的调查,下更多的功夫。我觉得很多人还是不能摆脱欧洲中心主义,总认为欧洲的新观念和新理论才是世界思想的前沿,这已经不符合现实。其实在当前,思想发展的前沿已经转移到“南方”,非洲,拉丁美洲,还有中国。
  ▍西方左翼被“中产阶级化”困住了
    《文化纵横》:在21世纪,特别是在这次疫情之后,欧洲作为有最悠久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有过巴黎公社的悲壮和十月革命的辉煌的地区,那里是否会出现社会主义思想的突破?
  李陀:在今天的形势下,如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思想的突破?这牵涉很多问题、很多方面,有理论,有实践。不过,我们前边讨论的“认识论障碍”,对这个话题的展开还是一个重要途径。如你所说,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想一直连绵不绝,不断有新的发展。“二战”之后,左翼思潮还是相当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马克思主义思潮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话语场,其中不但色彩斑斓,还充满了对立冲突,形成了德、法、意等国家学术和理论界的重要风景。但是,今天回过头看,特别是联系这次疫情带来的全球形势大变化的新现实来看,这个思潮中的很多思考需要重新检视和检讨,其功过应该重新认识,重新评价。
  “二战”后西方左翼的和马克思主义的主流理论,差不多都穿有一层或几层学科的知识软甲,其举止都不能不受这软甲的拘束。即使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如阿多诺,他的理论活动都自觉地进退于哲学和美学的藩篱之内;更不必说与福柯同一代或更晚一代的那些左翼思想家和理论家,各自都有清楚的学科背景——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符号学、思想史等。20世纪后半期,他们还都纷纷进入大学、学术或半学术机构,成为教授、学者,成为职业的知识生产者(像葛兰西那样投入革命斗争最前沿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已经只能活在记忆里了)。
  这样的局势当然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是就这些知识的生产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说,我们看到在20世纪里有一个渐变的过程:那就是批判的重心逐渐转移到现代性、主体性和主体建构、理性和无意识、身份政治、文化符号这一类特别“火”的主题上。在这转移中生长出的很多理论和学说,虽然都和资本主义的批判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有一些还推动了批判的深入(后殖民理论尤其突出),但大体上这些理论的对象或认识对象的设立,以及依据其对象建构的一套概念体系,其实已经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资本论》的方向。
  在《读资本论》里,阿尔都塞反复讨论和论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理解和认识一个理论,最重要的前提是要理解它所提出的“总问题”(这个概念的翻译,问题复杂,分歧很多,我这里还是暂用“总问题”这个译名)是什么,也就是要理解和研究其理论所确定的认识对象,以及由这个对象所确定的问题设定——这种设定又必然包涵一系列基本概念的设置,而这些概念自身的运动以及彼此间的互动,自然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内在逻辑的思考空间。因此,总问题的提出和设定是决定性的,它既决定一种理论所具有的视野,也决定其思想的边界。
  《文化纵横》:在你所描述的知识谱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欧美左翼对资本主义当前矛盾的批判与行动,更多具有你所说的“中产阶级”化的倾向。对于欧洲左翼的这种思潮演化,你能不能更概括性地加以说明?
  李陀:这涉及一系列很麻烦的问题: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究竟有没有中产阶级?如果有,如何定义中产阶级?如何确定其社会位置?特别是如何给予阶级分析?围绕这些问题的著述和论述太多了,在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理论、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等领域,都是很热的学术和理论话题,议论纷纷,即使想做一点“概括性地加以说明”,也十分困难,不易说清。
  我认为“二战”前后首先在发达国家出现的新中产阶级为我们带了新现实:一方面,这对过去以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对立作基本框架来认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构成的习惯思想,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现实的阶级存在,这个“新阶级”介入了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无论其建设性,还是破坏性,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异和更新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一个大题目,应该单独立项做具体的研究。你现在的这个问题,也应该在这个大题目的范围之内。
  为了不说得干巴巴,还是说点具体的吧。前些日子,我把萨特的《语词》又读了一下,这本“自传”被看作萨特以精神分析方法对自己的思想发展做分析的书。在他的儿童时代,他的苦恼是什么?不过是在卢森堡公园嬉戏的孩子们,都看不上他,都不带他玩儿。“贫穷焦虑症”的种种煎熬和滋味,离他太远了。当然,你可以说萨特毕竟是个别例子。可是,如果我们对巴黎高师这个法国思想家的摇篮做一点调查,不难发现从这个摇篮走出来的诸多人物,不论左翼也好,右翼也好,其成长背景都和萨特大同小异。他们大多都有一个中产阶级或更富裕的背景,并且除了正好碰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还都有出校门进校门出入“三门”的经历,最后又都进入学界,在20世纪后半期成为操弄思想潮流的学院知识分子群体的一员。我常想,仔细琢磨这些东西,其中可以深入做研究的题目真是太多了。
  我一直认为,现代主义的文学和艺术,是中产阶级(更准确一点是新中产阶级)为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志和社会理想所进行的文化建设,也是一种让这个“新阶级”区别于资产阶级、区别于老中产阶级和小市民阶级的新文化。这在20世纪的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复杂而长久的遍及哲学、美学、文学的思想冲突,而且一直影响到当前。虽然关于这些冲突已经有了很多研究,但是对之专门做阶级分析的,实在不多。
  这让我们不能不联想到在西方左翼思想界的一些情况。
  就欧美主流理论的变迁来说,不管立场和倾向有多少差异,只要有所创新,差不多都受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之交产生的几个理论突破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尼采和弗洛依德,还有稍晚一点的结构主义。而且,如果说前一代理论传统往往对后一代思想家有“影响的焦虑”,那么在20世纪的很多学者和理论家那里,我们看到的“焦虑”并不明显;相反,你会感觉到当他们引入尼采和弗洛依德以发展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其实更多是某种快意。
  ▍过去几十年中国人为什么解释不了“中国”?
    《文化纵横》:从世界社会主义理论演进的视角来看,从对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视角看,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
  李陀:我觉得思考这一类问题,是不是可以缩小一些,在一个相对比较具体的范围里思考更好一些?中国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还有震惊了世界、被普遍认为是人类历史奇迹的改革开放,都是有成功、有挫折的非常复杂的历史过程。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至2019年的GDP已经达到14.343万亿美元(世界银行),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这是非常惊人的成就;可是另一面,中国的基尼系数2019年已经达到46.5%,而美国2018年的基尼系数为48.5%—这两个数字也同样惊人,中国作为一个不发达国家与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基尼系数竟然相差无几,怎么回事?这需要解释,可是解释起来并不容易。
  在这些难题面前,简单地对改革做肯定和解释,都是难以说服人的。深思起来,问题复杂得多,例如,既然这是在和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发生的,那么它是为了“拼经济”而不能不融入了全球资本主义化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吗?是由于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里,如阿明揭示的那样,中国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农民工不得不处在这种全球性现代剥削体系的最底层所造成的结果吗?如果是这样,这个体系和中国的体制又是什么关系?其中由种种交叉、阻断和纠缠所组成的矛盾该如何分析?这都是需要做细致研究的。
  当然,不愿意下这种功夫的人,往往认为事情其实很简单,并无秘密可言。其中一个的说法是,中国由于改革已经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体制,已经滑入全球资本主义,因而形成这样严重的贫富分化是难免的,甚至是必然的,只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回头路已经没有。但是,这样的看法却面临着不少反证:投入全国之力进行几千万农民脱贫的大工程,并且立下一个不论是大江南北还是边疆塞外,都一律要在2020年实现消除绝对贫困人口这样没有一点市场精神的坚硬指标;宁愿经济发展受到巨大损失,包括迫使很多企业倒闭或转型,以实现对绿水青山的保护,努力让14亿人口和自然生态之间保持平衡;明知道短期内收益不足以抵债,可能出现一个威胁经济全局的灰犀牛的大风险,坚持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八纵八横”高铁网络;还有,即使国营企业存在种种问题,和市场经济之间形成巨大的矛盾,也带了种种经济风险,因而在国内外为人诟病,批评的声音接连不断,但整个改革仍然在坚持公有经济为主体的方针,坚持国有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等等。
  这些违反市场规律的经济行为,在几十年的改革进程里实在是不少,可是往往被看作很自然的事,似乎本应如此,要不怎么叫改革?其实,如果细心想一想,这些行为都是不能用资本主义包括国家资本主义给予充分解释的,世界上有哪一种资本主义会做这些不仅不符合市场理性,也违背“经济规律”的疯狂事情?只是一旦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必然遇到我刚才提出的那一类困难:这些东西和中国的体制是什么关系?这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吗?那么“石头”是什么?“河”又是什么?其中由种种交叉、阻断和纠缠所组成的矛盾该如何分析?能不能找到新的分析框架?从而摆脱肯定和否定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逻辑?
  如果把眼光转到更多和意识形态相关的领域,类似如此复杂,不容易得到简单答案的情形就更多。就在去年,网络上展开过一场关于996工作制的大争论,很值得注意。本来这种工作制早已经通行全国,一方面大家习以为常,实际上被合理化;另一方面,996的安排早已让成千上万的白领们筋疲力尽,特别是中青年族群猝死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然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谁也没想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马云竟然抛出了一个讲话,他不但肯定了996工作制,甚至还说:“我个人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但是这一事例并未引发知识界的广泛关注:如果知识界关心了、介入了又如何?能把这辩论中具体问题抽象到一个理论层次吗?能把它们和全球资本主义化这样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讨论吗?能把996工作制这一个具体问题复杂化,联系劳工历史,联系20世纪服务阶级的兴起和由此形成的社会新结构,联系政治经济学,从而揭示隐含其中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吗?我很怀疑。
  自80年代以后,国内的知识界主流从来没有完全摆脱对《河殇》所象征的“文明”的迷信,改革岁月里不少波涛风浪,可这种迷信像一团迷雾,一直和千万知识分子一路相伴而行,从雾中眺望,远方总有一片蓝色的海洋让他们神往——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以各种变身在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得以盛行几十年,这种神往正是其思想基础。即使到了今天,亲身经历了西方中心论在精神上的崩塌,又亲眼目睹了世界性民主制度的危机,他们是不是能够从浓雾中走出来?很难说。一个国家的知识界在漫长的几十年里集体右倾,不是批判而是肯定资本主义,这在近代知识分子史上是罕见的,甚至可以看作是一个奇迹—— 一个非常沉重的“奇迹”,因为它正好夹杂于为世人惊叹的改革奇迹之间,两个奇迹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思想和知识空白——贯穿于20世纪的有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艰难思考,就被这空白虚掉了。想到这样一个背景,996工作制风波遭到知识界完全的盲视,或者见到了也有意忽略,那有什么可奇怪的?
  ▍世界的“中国之问”应由中国人自己来回答
    最后,再说几句和刚才所说有联系的另外一些话题。最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世界疫情大暴发之后,西方不少学者和理论家已经意识到,世界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而且,无论是对这变化做出必要解释,或者是为顺应这变化来调整今天的现有秩序,还是展望这种变化的发展方向,都已经离不开中国。
  这种情形当然会让世界上很多人都不适应,特别是欧美世界(政界、商界、军界、学界——所有各界和千千万万普通大众)尤其不能适应。从作家的观察角度去看,我几乎可以体会他们为此而产生的那种感情和心理的双重痛苦,那是难以形容的痛苦:一个两三百年来被他们一直轻蔑的民族——“支那人”,突然之间(从历史的尺度来看,是一刹那间)一跃而起,变成了世界舞台里一个中心角色,无论什么节目,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就演不成,就算勉强演出了,也容易流为一场搞笑,这是多么让人难堪和尴尬的状况?
  说实话,我不但能想象,还有些同情他们这种痛苦。认真分析起来,可以就这复杂的感情写一本精神分析的书,书名就叫《世纪之交的痛苦》。不过,以这样一本书去理解和认识西方的右翼比较容易,因为从世纪之交开始发生的这个全球性巨变,让他们觉得五百多年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精神的,物质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正在像融雪一样在眼前消失,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财富忽然开始迅速贬值,甚至可能千金散尽不复来,谁能不心急如焚?——为什么柏林墙倒塌之后的快乐日子会那么短暂?为什么突然历史宣布自己没有结束?为什么冷战寒气一下子重返人间,让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觉出寒意?一切都并不奇怪。
  可是相比之下,欧美许多地方的左翼情形又很不一样。他们对这新形势的反应,尤其是对中国问题的反应,并不能用痛苦或焦虑来形容,其中有很多模糊和暧昧。回顾起来,20世纪以来,这些左翼除了很少的一些例外(如萨特、阿尔都塞、阿明),对中国的革命和改革的态度大多都相当暧昧;你去读他们的理论著述,本来应该提到或者说到中国的地方,都是小心翼翼,或者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或者环顾左右而言他,似乎是不提也罢。
  说实在的,这种态度一直让我很是诧异:难道不是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在20世纪根本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吗?社会主义的理想,经历了几百年的酝酿和发展,不是在列宁和毛泽东手中第一次在制度层面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具体实现吗?是的,这两个革命在实践当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果这些实践以各种试验性形成这段历史里最显著的特征(两个革命里所进行的各种实验性的实践,应该做专门的研究,成为一个知识和理论的独立领域),这些试验很多都是不成功的,失败的,一些失败还造成了各种严重后果,以致有些后果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宗旨和初心是完全违背的,这是事实。可是这不正应该是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所必须思考和研究的吗?漫长的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还少吗?马克思和列宁的不少著作不就已经对这正反经验做了很多研究吗?这些研究和论述不已经是马克思主义中的理论财富吗?为什么轮到中国就不能做了呢?为什么躲着呢?为什么要绕着走?
  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并不容易理清楚,可眼前的问题是,形势的最新发展已经让任何人没有继续躲闪或绕着走的余地,那么为什么不能对以往躲闪的原因直接给予说明?能不能鼓起勇气有所检讨和自我批评?比如,西方中心论就是一个大可深入思考的课题——我们不是没有看到,近几十年里在世界范围兴起的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恰恰是左翼知识分子积极发动的,他们的努力不仅遍及历史学、人类学、文学各个学科,而且影响全世界,形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知识的大批判、大反转。那么,他们今天能不能反身自问,也检查一下左翼自家身上有无西方中心论的问题呢?
  认识中国,认识中国革命,无论对当代哪个地方的左翼,都还有另一重困难,就是中国革命的复杂性——这个革命的复杂性,是整个现代中国问题方方面面复杂性的内核和基础。当然,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很复杂,但是其复杂性又各个不同,把这些复杂性区别开来,在每一种复杂性里辨认它的特殊性,还把这种特殊性给予理论层面的说明,形成适合于今天知识环境的系统的理论表述,那就更困难。这困难谁来克服?谁最适合?首先自然应该是中国人自己来做。历史提供了一个难得又罕见的机会——全世界都在向中国发问或追问:你们是哪里来的?你们是谁?你们要到哪里去?
  我们能不回答吗?能不努力给出一个至少自己满意的答卷吗?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2020年第4期,原题为《21世纪之惑——疫情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问答》,内容有所编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9#
 楼主| 发表于 2021-1-3 22:43:44 | 只看该作者
夏小林评国资委召开央企负责人会议:“十四五”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作者: 夏小林    来源:红歌会网  发布时间:2021-01-03 10:02:54


【夏小林按: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会议强调,“十三五”时期的实践给我们以深刻启示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根本遵循;(2)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必然要求;(3)持续深化改革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强大动力;(4)完善国资体制强化国资监管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重要保障;(5)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根本保证。

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要紧密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牢牢把握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这一重大部署,准确把握做强做优做大的关系,把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有机统一起来。

这些重要观点,再一次否定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成立的国有经济研究智库举办的首届国有经济研究峰会上,国有经济研究智库执行主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否定总书记、党中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一系列“胡说八道”。[1]

这里补充的一点是,这个新成立的国有经济研究智库存在的问题,比我们在11月看到的更为严重。中国社科院给它配的领导层基本就是一个“烂班子”。

因为,不仅智库执行主任黄群慧公开反对“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其智库副主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2]公开主张私有化(“民营化”),公开歪曲国务院国资委的文件精神,也是有“黑历史”记载的。例如,(1)朱恒鹏早就公开主张中国搞私有化。他说,“我们反对的是俄罗斯那种方式的私有化,而不是私有化本身,更不是反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在这一点上,我们和郎先生的主张截然相反。而和秦晖教授的主张心意相通。秦晖教授是民营化的坚定支持者,它所希望的是在不损害普通民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的公平公正的民营化。这也是笔者认为秦教授的主张远比郎先生的富有建设性的原因所在。”[3](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朱恒鹏则表示,国资委再次肯定了国企改制的方向,60号文件表明国有经济走向民营化已是大势所趋。60号文件是指(2006年)1月22日国资委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4]近些年来,此人自拉自唱,在力主公立医院私有化上是不遗余力。

另外,这个智库由中国社科院方面派出的理事长,即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前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对国有企业的轻蔑态度也耐人寻味。如高培勇曾说,2010年“全国税收收入中由国有企业缴纳的税收比重占14.7%。第二个数字是,全国城镇职工当中只有17.2%的人工作在国有企业。这两个数字能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第一,在整个的国民经济中,国有企业的占比是怎样一种分量。第二在税收贡献度中国有企业的占比是怎样的。第三,在整个城镇职工就业的大棋盘上国有企业的占比是怎样的”。 [5]

高培勇管窥蠡测,认为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分量微不足道,是相当蔑视总书记、党中央十分重视的国有企业。但是,这里他计算的“全国税收收入中由国有企业缴纳的税收比重占14.7%”,是有严重片面性和误导性的,没有反映出全部事实。这与《中国税务年鉴》等有关分类不科学有一定关系。但他作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这么肤浅地评论和贬损国有企业税收贡献是很不专业的。

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国资委系统国有企业上交税金总额28890.4亿元,[6]在当年全国税收收入77390亿元[7]中的占比为37.3%。如果再计入国资委系统外的国有企业,特别是计入在金融业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国有企业的大量税收贡献,那么,我国全部国有企业的税收贡献是要超过37.3%的。另外,国务院国资委自己计算的本系统国有企业,在2011年“上交税金总额3.4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37.9%,同比增长19.4%”。[8]国有企业这种远超私营企业、个体户的税收贡献,国有经济研究智库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前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真是不晓得,还是没有研究过?如是,凭什么就敢信口开河,抹黑国有企业?

要知道,直到2015年,私营企业、个体户的税收总额才约1.9万亿多,在全国税收收入的占比才达到14.6%。[9]就是把按企业组织形式划分的那部分税收,划一些到私营企业去,它的税收贡献可能也很难超过国有企业。高培勇研究员不妨去研究一下这种“真问题”。

以上这三个中国社科院的人,有一点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就好了。你们坚持私有化或蔑视国有企业的本来立场,拒绝参与宗旨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国有经济研究智库领导工作,才是光明正大,且可以避免做“两面人”。体制内这种知名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又不是没有。他们是你们的榜样。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国务院国资委的绝大多数公务员看到以上评析,可能会想:谁与他们沆瀣一气?让这几个人及领导的“专家团队”,过来手把手地帮国资委“加强国有经济研究”,不就是安排“老鼠看粮仓”吗?往最轻了说,那也是韩愈说的“借听于聋,求道于盲”。对国资委来说,“西化”“邪路”不是遥不可及呢。中国社科院给国务院国资委安排这么几个反对或蔑视国有企业的高中级“学者官员”来组织联合研究,国资委个别人似乎也兴高采烈,官媒全国造势,但经济学界也有人犯嘀咕:搞啥子名堂?好在,国务院国资委还是明白人多,心明眼亮,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没动摇。但是,当下的国有经济研究智库能不动一动,摇一摇吗?领导权掌握在谁手里,可是大问题。】

12月24日至25日,国资委在京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研究“十四五”形势任务,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乘势而上推动国资央企奋力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

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发展,优化调整布局结构,健全国资监管体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资委纪检监察组组长,国资委党委委员陈超英主持会议。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翁杰明主持交流研讨并作会议小结。国资委党委委员,老领导、副部长级干部出席会议。

会议认为,202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抗疫大战挺身而出,有力发挥了大国重器顶梁柱的关键作用;扎实推进中央企业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有把握实现全年效益正增长,完成“两个力争”目标,彰显了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的责任担当;国企改革再出发,大力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等改革专项工程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搭建了一批协同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捷报频传;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健有效,投资和债务风险可控在控,安全环保风险有效遏制,境外经营风险有力化解;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大战大考中得到切实加强,充分展现了政治优势就是中央企业的最大优势。一年来,国资央企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

会议指出,“十三五”时期,国资央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成果丰硕。中央企业在“量”上稳中有进、持续增长,到2020年年底资产总额将接近69万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45%,预计“十三五”期间营业收入、净利润、劳动生产率年均分别增长5.6%、8.9%、7.8%;在“质”上优化改善、显著提升,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得到实质性加强,切实履行了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会议强调,五年来的实践给我们以深刻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根本遵循,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必然要求,持续深化改革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强大动力,完善国资体制强化国资监管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重要保障,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根本保证。

会议认为,“十四五”时期,要紧密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努力推动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科技自立自强展现新作为,国有经济布局实现新优化,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要牢牢把握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这一重大部署,准确把握做强做优做大的关系,把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有机统一起来;牢牢把握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这一重要使命,在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方面更好发挥主力军、排头兵作用;牢牢把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这一重点任务,努力打造一批行业产业龙头企业、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一批“专精特新”冠军企业、一批基础保障骨干企业,使中央企业真正成为主责主业突出、功能作用显著、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队。

会议强调,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国资央企工作十分重要。为更好引导推动中央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国资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突出对中央企业“两利四率”指标的考核,“两利”即净利润、利润总额,“四率”即营业收入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研发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引导企业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和运营效率,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利长远,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要求,中央企业做好2021年工作,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系统观念,突出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来谋划、来推动,扎实抓好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要发挥优势带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大循环,扩大有效投资,发挥产业龙头作用,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协调运转,主动适应和创造市场需求;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境外投资布局,坚定不移深化对外开放。二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意识,优化研发支出结构,着力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系统推进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建设,进一步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动力、创造潜能。三要抓紧抓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强化企业改革主体责任,聚焦重点任务、注重激发活力、突出基层创新,将三年行动落实情况纳入业绩考核,确保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四要着力打造提质增效升级版,向市场升级、管理升级、质量升级要效益,加快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适应国内消费升级新需求,提升产业价值。五要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突出实业主业,抓好“两非两资”剥离处置工作,稳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统筹好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六要切实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加强金融业务管理,严禁脱离主业、脱实向虚,确保不发生债券违约,严禁逃废债,加大对参股投资和参股企业管理,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七要进一步提高国资监管效能,加大国资监督工作力度,把管资本与管党建统一起来,更好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八要主动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安排,维护市场秩序,带头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围绕迎接建党100周年、全国国企党建会召开5周年,扎实开展“中央企业党建创新拓展年”,全面推动国企党建向基层拓展、向纵深拓展、向国有资本延伸的新行业新领域拓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增强学习实效,加大落实力度,加强宣传引导,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健全践行“两个维护”的制度,完善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的机制。积极推动企业党建与业务工作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加强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努力打造政治强、专业精、作风优的干部人才队伍,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经济工作,提高专业化能力水平,努力成为新时代治企兴企的行家里手。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深化专项整治成果,加快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会议要求,要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毫不放松抓好境内企业和境外单位疫情防控。岁末年初,要做好今年任务收官和明年开局工作,做好安全生产和企业稳定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应急值守和应急准备。要做好“两节”前后重点保障工作,抓好电力、天然气、煤炭等稳定供应,为人民群众度过安定祥和的新春佳节创造良好条件。

与会代表作了分组讨论。中国船舶集团、中国石化、中国远洋海运、中国建筑、国药集团等 5家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及中央企业外部董事召集人代表作了交流发言。

国资委副秘书长,中央企业主要负责同志、中央企业外部董事召集人出席会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审计署有关同志应邀参加会议。驻国资委纪检监察组、国资委各厅局、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1] 夏小林:《国资委:谨防“国有经济研究智库”出偏——析智库主任黄群慧否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国资委:谨防“国有经济研究智库”出偏(续)——析智库主任黄群慧伪造论据和“所有制中立”等》,http://www.wyzxwk.com/author/c3/653.html
[2] 张佶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有经济研究智库成立》,http://ie.cssn.cn/academics/acad ... 201218_5234398.html
[3] 朱恒鹏:《国企要民营化,但不是俄罗斯式的--兼与郎咸平先生商榷》,南方都市报2004年9月6日,http://news.sohu.com/20040906/n221895073.shtml
[4]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赵红梅《规范、透明仍是国企改制的定盘星》,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2006年2月13日,http://news.sohu.com/20040906/n221895073.shtml
[5]《高培勇:去年国企税收贡献占比14.7%》,https://money.163.com/11/1219/18/7LLH3V7H00254PBN.html
[6] 人民日报马原:《2010年全国税收收入77390亿元》,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 ... ontent_11815920.htm
[7] 《2011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年鉴》第38页,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
[8] 《2012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年鉴》第39页,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
[9] 《2016中国税务年鉴》第482-483页,中国税务出版社2016年。

作者: 夏小林    来源: 红歌会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14:15:28 | 只看该作者
“在科技论文三大指标方面,中国均是冠军”
参考消息
2022年08月11日 15:39:35 来自北京市

【《日本经济新闻》8月10日文章】题:中国进行战略性投资(作者 多部田俊辅 福冈幸太郎 松添亮甫)

中国正在巩固其科技大国地位。日本文部科学省研究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与科学技术论文数量和质量相关的三大指标方面,中国均是冠军。中国战略性地投入人力和资金,正朝着到2050年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稳步前进。

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在建设空间站等大型科技项目方面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独立成果。与此同时,中国在推动脱碳的重要基础技术等方面也取得成果。常年分析各国科技实力的铃鹿医科大学校长丰田长康预测说:“由于连续发表顶尖论文的研究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也将增加。”

中国之所以在科技领域取得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政府主导推进战略性投资和人才培养。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中国企业原本最重视增加销售额,在政策引导下,中国企业加强了研发能力。熟悉科技政策的东京大学教授合田圭介表示:“在开展速度竞争的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中国可以迅速决策,自上而下分配预算,其政治体制具有优势。”集中资源的投资显著增加。2020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2.4万亿元人民币,过去十年内大幅增加。美国的研发经费居世界第一,但中国增幅大,正逐渐赶超。从研究人员数量来看,中国则已位居第一。

中国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在去年3月通过的“十四五”规划中,中国提出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脑科学和生物技术等。“十四五”期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将达到8%左右,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日本的存在感持续下降。在研发经费和研究人员数量方面,日本在美国和中国之后排名第三,但近年增长迟滞。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