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44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市场配资源谋小利 防范化解东部沿海大都会盲目扩建大风险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21:0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话刘世锦:十年内中国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就是都市圈建设

2020年03月29日 10:56:53
来源:凤凰网财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危机对话:

当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大疫情和金融大动荡的时代,危中有机,如何化风险为机遇,凤凰网财经发起《危机对话》,与国内外官员、学者、经济学家、机构高管对话,探寻疫情下的全球经济影响,世界格局变迁,政策应对措施,投资机遇和风险,为业内提供有深度有思想的解读和观点。

对话刘世锦:十年内中国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就是都市圈建设

对话嘉宾:刘世锦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主持人:张涛 凤凰网财经总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阅读要点:

1全球经济进入衰退,问题只是多大程度。资本市场大幅下跌后,是否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还需要观察,但可能性明显上升。

2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如果说疫情对经济的第一波冲击是一季度的阶段性停摆,第二波冲击将会是此后两三个季度的外贸大幅下滑,或许还有金融冲击。这样对大的增长格局需要重新评估。在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够稳住,保持一个适度的正增长,就是很大的胜利。

3对现阶段的中国经济,不论是短期内应对疫情冲击稳增长,还是未来一个时期保持中速增长,着眼点、立足点都应转到结构性潜能。我们还有结构性潜能可用,还没有到山穷水尽、不得不主要依赖了刺激政策的地步。中国经济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增速,主要靠的是结构性潜能。

4我们正面临着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与既有城市结构性矛盾之间的冲突。在这种冲突的夹缝中,加快建设都市圈是一个必然选项,准确地说,是一个逼出来的、不得不采取的选项。

5今后十年,仅仅都市圈的发展,给中国经济每年提供的增长动能,保守估计,每年也会有0.5到1个百分点。

6都市圈建设面临不少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阻力与约束,需要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六大方面深化改革去解决。

7深化改革的机制很重要,应该坚持顶层设计、基层试验。

8相对于短期刺激政策,改革通常被认为是慢变量。事实证明,在特定时期,如果相关条件基本具备,与发展方向契合的改革措施也可以成为快变量,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改革措施所激发的增长动能不仅体量更大,而且效率更高、可持续性更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1 新冠病毒对全球和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凤凰网财经:新冠病毒目前在海外急剧爆发,确证人数已超50万,也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大幅动荡,深度的经济影响尚未体现,但很多学者评价这已经是金融危机,甚至认为08年都不能比,要和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去比。您认为这个观点对吗?您怎么看全球的经济影响?

刘世锦:美欧等国疫情进入加速上升阶段,政府应对由前期的宽松模式被迫转为某种严控模式,经济部分或几乎全部出现停摆。美欧二季度负增长已成定局,全球经济进入衰退,问题只是多大程度。资本市场大幅下跌后,是否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还需要观察,但可能性明显上升。

另一个不确定性是,海外疫情在现在的应对模式下,即使回落,恐怕难以像中国这样短期内清零,会不会出现一个长的尾部?若如此,疫情将会延续到下半年,甚至跨年度,对经济的冲击就不是短期的。

凤凰网财经:您曾经有一个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可以保持5%~6%的中速增长10年左右,现在疫情爆发,您认为中国今年经济增长能否实现这个目标?

刘世锦:国内疫情已经控制住,开始打扫战场。经济前所未有地几乎停摆了一个多月,三月份逐步恢复,一季度仍会一定幅度的负增长。我们原来估计,二季度恢复正常增长,三四季度加一把劲,有可能大部甚至全部补上一季度的增长缺口。但因为美欧负增长,经济会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还要继续关注。

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如果说疫情对经济的第一波冲击是一季度的阶段性停摆,第二波冲击将会是此后两三个季度的外贸大幅下滑,或许还有金融冲击。这样对大的增长格局需要重新评估。在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够稳住,保持一个适度的正增长,就是很大的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过去十年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到去年为止,增速还在6%以上;逐步转入中速增长平台后,今后十年,仍有可能保持5-6%或5%左右的增速。

02 减免税费为中小企业降低成本 受疫情影响大的群体可以直接发钱

凤凰网财经:很多中小企业在疫情中遭遇了很大的冲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调查表示,约86.5%的受访中小企业表示经营受到较大影响,其中近30%反映影响“特别严重”,将导致亏损。资金紧张是企业最大的困难,近九成企业账上资金撑不到三个月。针对中小企业的困境和经济下滑的风险,政策层面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刘世锦:这次疫情引起的经济下滑与以往由于经济内部出问题导致的下滑明显不同,短期经济政策要对症下药,集中于“恢复”“救助”“避险”。

“恢复”就是把被疫情打断了的产业循环和经济秩序恢复起来。近期复工复产中的困难,有人说是需求问题,有人说是供给问题,其实两边都有问题,因为循环链条被打断了。

“救助”是帮助那些处境艰难、甚至日子过不下去的企业和个人,重点是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这也是恢复经济秩序的一个部分。

“避险”就是防控经济中已有结构性矛盾可能引起的风险,防止老矛盾引出新问题。

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正常产业循环和经济秩序,重点是使受冲击最大的服务业转起来。对疫情已不是当初的未知状态,应能说“可防可控”了。重点放在防止外部输入上,即便出现个别病例,应完全有能力控制。要把防止把过度防控等同于政治正确的倾向。

以往遇到经济下滑,习惯的做法是政府拿钱搞基建,以提振需求,但这种传统刺激办法对上面提到的“恢复”“救助”针对性不强,而且通过增加负债搞基建项目,还会加大地方政府已有的债务风险,并非“避险”。

凤凰网财经:您目前也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委员,对于美联储实行的零利率怎么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说他们还有政策空间。中国央行需要怎么应对未来全球风险带来的冲击?

刘世锦:货币政策应注重两个目标,一是经济运行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二是适度降低融资成本。近期央行已经采取诸多有效措施,下一步还有较大政策空间。这一点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

财政政策应致力于纾困,通过减免税费降低中小企业的固定成本,对疫情冲击大的群体、低收入群体,特别是无工作即无收入的人群,可以采取直接发放货币补贴的方式。

03 中国是否应推出经济刺激政策?

凤凰网财经:当前很多国家为了应对疫情,都出台了大力度的刺激政策,美国除了降息,还出台了2万亿美元的刺激方案。中国应该怎么应对?

刘世锦:经济遇到困难就想到用刺激政策,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合理且管用的办法?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有一个调整。

前段时间讨论中国经济增速,一种观点主张通过大力度刺激政策“保六”。如果中国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增速靠的刺激政策,那么发达经济体这些年空前宽松的宏观政策至少也应该将其增速搞到6%以上。我曾经用一个例子说明宏观政策的作用,假定宏观经济如同一个水深2米的泳池,水面会出现波动,宏观政策可以使这种波动减小,但水深由2米变成1.5米或1米,或者反过来,由1米升到1.5米或2米,宏观政策是无能为力的,而要靠结构性潜能。

中国经济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增速,主要靠的是结构性潜能。

这种结构性潜能,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后发优势,通俗地说,是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发展潜能。在中国高速增长期的相当长时期内,高增长靠的是高投资,而高投资主要由基建、房地产、出口等驱动。经济由高速转到中速,这些结构性潜能逐步减弱。转入中速增长期后,需要有新的结构性潜能替代,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增长动能转换。

发达经济体增长对宏观刺激政策有更多依赖,因为它们的结构性潜能已经很少了,增长主要靠更新性需求拉动,如房子破了,需要翻修;汽车老了,换个新的,等等,靠边际更新维持经济增长。美国在发达经济体中增速相对高一些,一是有创新,大部分创新首先出现的美国;二是过去一些年有移民,带来了更多的需求和低成本供给。如果中国某个时候不得不主要依赖刺激政策维持增长,应该是已经进入低速增长期了。

所以,对现阶段的中国经济,不论是短期内应对疫情冲击稳增长,还是未来一个时期保持中速增长,着眼点、立足点都应转到结构性潜能。我们还有结构性潜能可用,还没有到山穷水尽、不得不主要依赖刺激政策的地步。任何时候都会有宏观经济政策,但在促进增长意义上,这类政策仍是短期和相对次要的,且应与结构性潜能相配合。平时都在讲中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一遇到问题还是盯住刺激政策,多少有点令人费解。

04 五到十年 中国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就是都市圈建设

凤凰网财经:那么中国的这个结构性潜能应该从哪里释放?

刘世锦:进入中速增长期后,结构性潜能的内容将发生很大变化。从空间角度看,今后五到十年,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就是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

所谓都市圈,在空间形态上,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小时通勤圈,或已有核心城市周边50-70公里左右范围内(当然,不同地理环境有较大弹性),发展起一批小镇或若干小城,相互连接后形成新的城市网络体系。

比如,在北京周边50-70公里的范围内,在环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到天津、北京到保定,雄安新区等——节点性城市之间,建起几十甚至上百个小镇,彼此之间用轨道交通连接,然后形成一个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硬的软的全都上去,形成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形态上来讲,是小分散大集中。一方面把原来核心城市里太拥堵的、很多功能都不够集中的,可以分解出去;另一方面,在都市圈范围内,特别是这些小镇可以吸收大量人口。中国将来形成三五千万人的大都市圈、或者大都市圈构成的城市带,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60%,还有大约20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但近几年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集聚效应加强、生产率提升;另一方面,则是已有的大型超大型城市内部结构性矛盾加剧,甚至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

房价飙升,带高城市运营成本,各类产业竞争力相应受损。高房价吸收了大量社会购买力,脱实向虚的资源流向长期难以扭转。制造业和部分服务业由于成本压力不得不从城市核心区退出,又面临着既要降低成本,又不能远离供应链网络的两难选择。

城市的老龄化加快,很多老年人想到郊区找一个面积大一点、成本低一点、环境好一点的生活居所,但难以如愿。与此同时,大量年轻人在城市核心区买不起房,不得不到边远地区租房买房,每天上下班承受很大通勤压力。

而且随着城市核心区人口密度增加,除了高房价外,拥堵、污染、生活环境品质下降等城市负外部性增加,居民的实际生活质量感受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并不对应。面对严重雾霾,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吃饱了、穿暖了,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什么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反而难了。

如果上述结构性矛盾无法解决或有所缓解,作为集聚效率最高的大型超大型城市,对将要进城的农村人口和其他城市人口,已经腾不出多少空间了。事实上,近些年来这样的空间正在被压缩。

显然,我们正面临着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与既有城市结构性矛盾之间的冲突。在这种冲突的夹缝中,加快建设都市圈是一个必然选项,准确地说,是一个逼出来的、不得不采取的选项。

05 都市圈每年至少带动经济增长0.5到1个百分点

凤凰网财经:都市圈能为经济增长带来多大的影响?

刘世锦:大都市圈的发展,重点是这个圈,因为核心城市部分已经差不多了。通过“圈”与核心城区的结构调整和再平衡,可以提升城市发展的空间、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具体说,有几个好处:

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制造业在降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化水平;

有利于人口结构调整,大幅度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有利于职住平衡,减缓拥堵、污染和通勤压力;

有利于进城农民工和其他外来人口改进居住条件,获取应有的基本公共服务;

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提高已有产能利用率,形成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带动创新和绿色发展,促进生产生活转向高质量、可持续、有韧性的新发展方式。

可以想象,北京周边如果建设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镇,可以有一些养老社区;北京市区大企业总部很多,也有人提出让他们分散到其他地区,这比较难,但是可以分解到周边的小镇,北京周边可以有航天小镇、新能源小镇、人工智能小镇,还有一些制造业小镇——北京的制造业可以往外转,河北、天津很多的制造业也不一定非要在县城里边,也是要集聚。现在制造业在空间上都是集聚的,就是要集聚到这些大都市圈的小镇里来:一方面成本可以降低,另一方面可以分享专业化分工的好处。

从带动经济增长的角度讲,大都市圈所带动的需求是综合性的: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

但如果把都市圈发展仅仅理解为扩大需求、调整产业和人口布局,那就低估了其应有的潜能和意义。在技术进步、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一轮都市圈发展应该也完全可以不重复发达国家的老路,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从城市规划、能源、交通、建筑到各类产业发展,都可以采用绿色发展的理念、技术、工艺、材料、设备、方法等,如无废城市、海绵城市、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被动式建筑、新型空调等。在资金筹措上,采取绿色融资办法。还可积极探索生态资本服务价值核算方法,使之可度量、可货币化、可交易,推动绿色发展由主要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转向企业个人能够日常进行的经济行为。

可以算一下账:今后十年,仅仅都市圈的发展,给中国经济每年提供的增长动能,保守估计,每年也会有0.5到1个百分点。

06 都市圈建设需要在六个方面深化改革、调整政策

凤凰网财经:那么都市圈建设需要如何推进,目前还有哪些困难?

刘世锦:都市圈建设面临不少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阻力与约束,需要深化改革去解决。

首先,加快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价同权、同等入市,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使宅基地流转。近些年虽有探索,但进展不及预期。面对建设都市圈的紧迫需求,大城市周边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能再拖下去了。都市圈建设过程中,除特定公共用途要由国家征地外,一般应通过集体土地直接入市满足需求。

土地管理法已对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开了口子。宅基地流转目前仍限于集体组织内部,而真正的需求是在外部。有观点认为宅基地属于集体财产,只能在集体组织内部流转。依此逻辑,国家所有的土地也只能在国有机构之间直接流转,那还有什么个人住房交易和房地产市场。宅基地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完全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回避这项改革。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才能真正保护农民利益,因为不流转不交易农民利益是多少都搞不清楚。

由来已久的小产权房问题也无法再回避了。说小产权房不符合规划,确实如此,本来就不允许盖,当然不可能有规划。但需要问一个基本问题:农民是否有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盖房子的权利?如果真正承认农民对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改革初期的联产承包制,就是把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的权利还给农民。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能不能把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是否盖房子、如何盖房子的权利还给农民。把这些权利还给农民了,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要盖房子、一定要流转宅基地,而是承认、保护他们的本应有的选择权。农民盖房子,也包括在国有土地上盖房子,都要服从于国家建设规划,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所谓的小产权房问题,首先是该给农民的权利不给,叠加了不符合国家建设规划,一个错误引出了另一个错误。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头开始,正本清源,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设都市圈的大框架下,应给农民的权利要给,应缴的税费要缴,不符合规划的要纠正,把小产权房问题解决与都市圈小镇小城住宅建设统筹推进。

第二,优先完善都市圈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农地入市、宅基地流转,人们一个担心是有的农民会不会居无定所,影响稳定。过去长时期内,我们把农村土地作为农民安身立命的最后屏障,城里找不到工作了,还可以回到农村。这在过去是有道理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替代农村土地这种原始的、低效率的保障方式,把稀缺的土地资源解放出来,实现高效率的配置利用。农地入市、宅基地流转获取的收入,应优先用于完善相应地区农村人口的社保体系,使他们与城里人一样不再依赖于土地保障,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收入的同时,由更为有效和稳定的社会安全网托底。

第三,以强有力的制度政策措施防范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在城乡结合部搞农地入市、宅基地流转,有些握有权力的干部会不会借机捞好处、搞腐败,也是大家所担心的。以往此类问题不仅存在,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近年来反腐败力度加大,情况好转,但制度建设、政策措施必须挺在前面。可对一定级别的党政领导干部在城乡结合部的房屋交易行为实行严格审查制度,增强透明度和社会监督。对相关腐败案件从严惩处,并加强曝光,以起到警示作用。

第四,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的改革转型。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组织,但这些年农村基层组织治理能力不足,有些地方家族势力过大,管理混乱,集体财产收入被装进少数干部腰包的事例时有披露。此外,随着由农村转为城市,传统的农村治理结构向城市社区治理结构转型也势在必行。所以,都市圈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相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遏制基层腐败,完善乡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认可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透明度,加强监督监管,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行政管理职能也要适当分开。这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经验,可借鉴推广。

第五,国土空间规划形成机制也要改革、创新、完善。国家正在推动三规合一,很有必要,也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改革的机会。空间规划很重要,定下来就要执行,要有权威性和强制力。然而,规划也是人制定的,人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也会出错,因此规划的调整和纠错机制不可缺少,这并不否定或削弱而是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关键一点是,规划不能无视而要尊重来自市场、社会和实践的信息。比如,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出现大量“违规”的城中村,以致达到法不治众的程度,而这些城中村为众多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提供了低成本居所,对城市发展、竞争力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底是原有的规划错了还是如此之多的人民群众的选择错了?又如,近些年为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对人口流出的部分中西部地区分配较多建设用地指标,利用率不高,有的开发区大量占有农地,招不来几个像样企业;而对人口流入、城市化潜力大的东南沿海地区,分配的建设用地指标相对较少,导致有项目缺土地,推动地价房价上升。这样的政策导向是否符合市场化、城市化发展规律,是否真正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也需要反思并做出必要调整。

建设都市圈,应在空间规划的思路、机制和方法上做出必要调整和完善,有些地方可能需要重新规划。近期国务院将部分土地使用审批权下放给省一级政府,其中试点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和国务院批准土地征收审批事项委托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这些试点省区均为都市圈发展潜力大的地区。此项重要改革将有利于地方政府从各自实际出发,集中利用土地资源,为都市圈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第六,创新都市圈建设的体制机制政策。建设都市圈要立足于调动市场力量,充分发掘全社会消费、投资和创新的潜能。政府是作用也很重要,问题是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发挥正确的作用。大城市政府通常人员素质较高,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在建设都市圈过程中有很大创新空间。建议试行区带镇体制,即核心城市的一个区,带都市圈若干个镇,发展目标、责任、权利、利益都捆绑在一起,所带镇创造的GDP、财政收入、就业等,都算到区的名下;区所辖核心城区内需要疏解的功能,可优先转到所带小镇;同时区也要利用各种资源推进所带镇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各个区所带镇之间既竞争、又合作,逐步形成有活力、有创造力、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都很重要,但都不容易,有的是长期以来未能啃下的硬骨头。

07特定时期,改革措施比刺激政策效果更高

凤凰网财经:我们栏目名字是《危机对话》,危中有机,您觉得这次全球疫情,对于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改革机遇?我记得您去年曾经阐释过,怎么理解改革的机制问题其实更重要。

刘世锦:深化改革的机制很重要,应该坚持顶层设计、基层试验。

顶层设计,主要是指方向、划底线。

所谓指方向,应当是明确改革要有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所谓划底线,是指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此前提下,应当给地方、基层、企业和个人更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允许、鼓励、保护担当精神和创新精神,因为究竟什么样的做法适合国情、省情、市情,事先并不清楚,需要通过大量试错纠错,才能找到对的办法。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中被事实证明行之有效、应当继续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

相对于短期刺激政策,改革通常被认为是慢变量。事实证明,在特定时期,如果相关条件基本具备,与发展方向契合的改革措施也可以成为快变量,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改革措施所激发的增长动能不仅体量更大,而且效率更高、可持续性更强。

在此意义上,可以考虑推出建设都市圈的一揽子改革发展计划,要点如下:

1 ——有关城市,重点是人口持续流入、发展潜能大的大城市或城市群,加快制定或修订都市圈建设规划,并尽早公布,起到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的作用;

2 ——开工建设一批前期准备充分的都市圈轨道交通、通信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 ——制定规划,并着手分期建设主要面向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村进城人口的安居房工程;

4 ——推动农地入市、宅基地流转,选择若干小镇,开展核心城市老龄人口下乡养老社区建设试点;

5 ——引导、鼓励核心城市内相关制造业、服务业企业疏解至都市圈低成本区域,通过产业集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突出的专业化小镇;

6 ——相应加快都市圈小镇小城商场、餐饮旅馆、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基本公共服务和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的建设;

7 ——调整户籍政策和其他人口流动管理政策,为外来人口在都市圈小镇小城安居乐业、就业创业营造有利环境;


8 ——相应推动与建设都市圈相关的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9 ——可选择粤港澳大湾区和若干发展潜力大的省会城市作为都市圈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率先突破,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初步估算,都市圈建设每年能够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至少0.5到1个百分点的增长动能,不仅为应对疫情冲击,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这就是我现在强调的:当我们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遇到某种很大挑战的时候,应该推出一些新的改革措施,把中国经济增长的潜能释放出来,从而有一个中速的高质量的发展。现在应该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时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21:02:05 | 只看该作者
专家确定气候灾难的最坏情况 © AP Photo / David Goldman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科技
17:06 2020年09月01日缩短网址 0  0  0

《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刊文称,英国利兹大学和丹麦气象研究所专家对近二十年海平面上升速度进行评估后得出相关结论。EurekAlert!网站对研究结果做了简短报道。
根据卫星数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极洲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7.2毫米,而格陵兰岛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再上升10.6毫米。测量显示,海平面现在每年上升4毫米。专家表示,极地冰川的融化速度比预计要快,超过了气候模型。
预计,未来仅冰川融化就会导致海平面再上升17厘米。这将导致许多世界大型滨海城市风暴发生频率增加一倍
到目前为止,全球海平面上升大多是因为热膨胀机制,即随着海水温度升高,海水体积会变大。而近五年,冰盖和高山冰川融化已成为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21:03:32 | 只看该作者
中央财经委的两次布局
2020年01月07日 08:30:00
来源:政知见

这两日,“成渝双城经济圈”是不少人在讨论的话题。

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以“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出席。

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王沪宁、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韩正出席会议。

在这场会议上,提到了“成渝双城经济圈”。

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升级后,中央财经委员会已经开了六次会议,每次研究的都是大事。

新年首次开会

2018年3月,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

上述四个委员会“负责相关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从那时起至今,中央财经委共开过六次会议,会议间隔短则3个月,长则6个月。这是中央财经委的第六次会议。
        
时间
议题

第一次会议

2018年4月2日

研究打好三大攻坚战的思路和举措,研究审定《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规则》

第二次会议

2018年7月13日

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第三次会议

2018年10月10日

研究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川藏铁路规划建设问题

第四次会议

2019年4月22日

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情况

第五次会议

2019年8月26日

研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问题、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问题

第六次会议

2020年1月3日

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

两次布局区域经济发展

最近的这两次会议,都与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有关。

在新华社的通稿中,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在提到区域发展时指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会议提到,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相比第五次会议,在第六次会议上,还进一步点出了几个中心城市:

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

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在《半月谈》去年9月发表的文章中曾这样分析,我国目前区域发展的重点是“大中取小”。

我国的区域政策,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东部沿海开发开放,到世纪之交的西部大开发,其后渐次有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再到后来的划分主体功能区、建设“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其着眼点都是大区域,而如今重点则是“大中取小”。

上述文章称,“这不是说以前的政策失效了,而是对以前政策的升级和细化,毕竟抓大区域还得有措手之处、着力之点。”

“双城经济圈”与长江经济带

回到第六次会议提到的“双城经济圈”。

会议提到: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据《每日经济新闻》4日报道,在成渝城市群的成长历程中,只有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显然不够,“中部塌陷”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去年以来,从川渝高层的互动到中间地市的行动,都试图尽快在成渝之间形成更为有力的支撑。”

如今,在中央层面的会议上,首次提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说法,是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起出现的,后者已被明确为“国家战略”。

如何理解?

1月6日,《华西都市报》刊文称,川渝双方已就合力推进铁路大通道项目建设、协力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强“十四五”规划对接、持续推动重点领域合作等工作达成共识。

当然,这不仅仅是川渝双方的事情。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对媒体称,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一头,另一头则是长三角,“沿着长江一头一尾,连起来就是长江经济带的整个沿线,从成渝到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再到江苏、上海,这是中国经济的半壁河山。”

针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问题,去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刚刚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

而在新华社的报道中还关注了双城经济圈与国际合作:

提到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在中国与欧洲、中亚、东南亚等区域深度合作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21:05:34 | 只看该作者
美媒:报告显示中国小城青年成消费主力军
2019年12月20日 06:37 参考消息

  美媒:报告显示小城青年成中国消费主力军

  参考消息网12月20日报道 美媒称,中国中小城市的年轻消费者已经成为一支消费大军和企业寻找机会时的亮点。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12月19日报道,根据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最新报告,与大城市的消费者相比,这些小城市的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更高,生活成本更低,通勤时间更短,闲暇时间更多。报告显示,这一人群只占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却贡献了中国去年总支出增长的60%。

  报道称,这些发现凸显出全球企业有必要把目光投向京沪这些大都市之外,并为扩大其在中国内陆地区的影响覆盖面而投资。对企业来说,开发这些小城市的市场将是关键任务。

  麦肯锡咨询公司驻上海合伙人、该报告的合著者费利克斯·波赫说:“未来两三年,这些没有负担的年轻消费者很可能是消费企业最需要关注的人群。”

  今年5月至7月,麦肯锡咨询公司调查了44个中国城市的5400名受访者。

  近60%的受访者说,即使在“感觉有钱”的时候,他们也不急于“草率”花钱,2017年时这一比例为52%。

  波赫说,为赢得中小城市年轻消费群体,企业需要调整原本主要针对大城市的战略,因地制宜。他说,企业要特别关注分销渠道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互动。
  
  波赫说:“跨国公司需要在赋予当地团队权力和确保全球一致的一些最低标准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他们必须认识到,在一二线城市行之有效的办法未必能在低线城市奏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5#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21:08:32 | 只看该作者
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152019-12
15:26

分享



来源:新华网作者:习近平

  习近平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研究在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中,现有区域政策哪些要坚持、哪些应调整。要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作些战略性考虑。

  一、正确认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产力布局经历过几次重大调整。“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有70%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东北占了54项。后来,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展“三线”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实施了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们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下一步,我们还要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9年1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津冀考察,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1月18日上午,习近平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市委办公楼主楼详细了解副中心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建设情况。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2018年,北方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38.5%,比2012年下降4.3个百分点。各板块内部也出现明显分化,有的省份内部也有分化现象。二是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增强,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三是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2012年至2018年,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8.7%下降到6.2%,常住人口减少137万,多数是年轻人和科技人才。一些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工矿区城市发展活力不足。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二、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

  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要破除资源流动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当然,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根据资源条件和功能定位合理管控人口规模。

  第二,发挥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生态功能强的地区要得到有效保护,创造更多生态产品。要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增强边疆地区发展能力,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经济支撑,以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第三,完善空间治理。要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8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于25日上午乘船沿江察看两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第四,保障民生底线。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要完善土地、户籍、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提高城市群承载能力,促进迁移人口稳定落户。促进迁移人口落户要克服形式主义,真抓实干,保证迁得出、落得下。要确保承担安全、生态等战略功能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

  要从多方面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抓紧实施有关政策措施。

  第一,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要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消除歧视性、隐蔽性的区域市场壁垒,打破行政性垄断,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除中央已有明确政策规定之外,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完善配套政策,打破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不合理壁垒,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要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环保、产业等方面的合作。

  第二,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对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具有重要意义。要在确保2020年省级基金统收统支的基础上,加快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进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制度统一和区域间互助共济。

  第三,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要加快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在国土空间规划、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城乡建设用地供应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统筹负责。要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

  第四,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对节约能源资源、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有10多个省份提出难以完成“十三五”能耗总量指标。这个问题要认真研究,既要尽力而为,又要实事求是。对于能耗强度达标而发展较快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有适当弹性。

  第五,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要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局面。要健全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森林、草原、湿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要推广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经验,鼓励流域上下游之间开展资金、产业、人才等多种补偿。要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在长江流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第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完善财政体制,合理确定中央支出占整个支出的比重。要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基本公共服务要同常住人口建立挂钩机制,由常住地供给。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方便全国范围内人员流动。

  四、关于推动东北全方位振兴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先后到东北调研5次,2次召开专题座谈会。下一步,特别是“十四五”时期,要有新的战略性举措,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东北三省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这是26日上午,习近平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车间察看企业生产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东北地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备很好的基础条件,全面振兴不是把已经衰败的产业和企业硬扶持起来,而是要有效整合资源,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新的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要加强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善于扬长补短,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健康养老、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新增长点。要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延长产业链条。要加大创新投入,为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高,要以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让老企业焕发新活力。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多吸引跨国企业到东北投资。开放方面国家可以给一些政策,但更重要的还是靠东北地区自己转变观念、大胆去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给市场发育创造条件。要支持和爱护本地和外来企业成长,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东北振兴的关键是人才,要研究更具吸引力的措施,使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重要城市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正向激励,树立鲜明用人导向,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有舞台、受褒奖。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6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6#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21:09:23 | 只看该作者
分析:中国户籍制放宽有助提振消费
时间:2019-12-27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有分析认为,重庆和一些二线城市的户籍吸引力较大,大幅放松落户条件将有利于它们扩大城市规模,增强自身集聚和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图为重庆城区的高楼。(中新社)
这份名为《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将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

(北京综合讯)中国加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要求大幅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构建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有分析认为,户籍制度放宽将进一步促进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同时有助提振国内消费,应对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

据新华社前天报道,这份名为《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将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

《意见》也要求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专案,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意见》还要求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流动机会,研究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就业影响的应对办法;同时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据第一财经网报道,目前中国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一线城市。城区人口介于500万到1000万的城市,包括天津、重庆、武汉、成都、南京、郑州、杭州、沉阳和长沙等。

此外,西安、苏州、合肥、济南、青岛、大连、厦门、东莞等城区人口都超过300万,这些城市的落户条件将全面放宽。

乌鲁木齐、贵阳、石家庄、福州、南昌、呼和浩特、海口、兰州等省会城市,以及温州、无锡、常州、佛山等经济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以下,这些城市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的行列。

城市间人才竞争料加剧

中国城市间的“抢人大战”近年已经打响,取消和放宽部分城市的落户限制,意味着未来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将越演越烈。

《21世纪经济报道》引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教授王太元分析,落户政策的放宽是正当其时,甚至是“时不我待”,而最近几年的人才竞争,让各地都转变了观念,户籍改革以前面临的领导犹豫和部门掣肘等困难已大幅降低。

也有分析认为,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将有利于提升中小城市人口规模,促进消费,进而提振中国正在放缓的经济。红星新闻引述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国仕英分析,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对于这类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利好作用,使其市场预期有所好转。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则认为,由于“强二线”城市如南京、杭州、武汉、成都、郑州、西安、厦门、长沙、重庆等地的户籍吸引力较大,这些城市大幅放松落户条件,将有利于这些城市扩大城市规模,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增强自身集聚和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他认为,这些强二线城市将是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
中国如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怎样的方式冲到第一位?CNBC对此做了介绍。中国的GDP已经达到13.1万亿美元,暂时比美国还少些。但中国正快速追赶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020年,中国GDP即使大约是6%,也能完成与2010年相比GDP增加一倍的任务。当然,中国遭遇经济放缓问题,但华尔街认为,明年或是转折年份。CNBC解释道,中国正大力发展“超级城市”。五座大城市聚集着1.2亿民众。新城市化进程,可消除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借助于大都市中不同领域的相互协同而刺激经济增长。此外,中国正向新技术投资:5G、物联网和大数据。传统经济领域数字化、发展新技术、新城市化和打造超级城市,是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主要动力。

---------------------------------
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0-01-06 10:59:56央视网

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作为西部地区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长远眼光、谋划深远的战略考量,为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标定了新的发展方位。不仅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协调发展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谱写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为区域协调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推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项重大举措。

明确新定位,当好“领头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这是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的崭新定位。立足新定位,成渝地区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充分挖掘潜能,不断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成渝双城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强溢出效应,不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发展走深走实,努力成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注重长远规划,又要确保稳步推进。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秉持“一家亲”理念,强化“一盘棋”思想;另一方面,要注重打牢协同发展的基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在共建共享中同步发展、协同前进。

大江东流,“成渝”启航。成渝地区要抓住机遇、勇担使命、乘势而上,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而奋斗,让双城经济圈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增长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7#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22:43:25 | 只看该作者
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8#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01:41:45 | 只看该作者
专访《中国2098》:对美国这种军事强国,我选择批判的武器


2020-09-02 21:00:48来源:观察者网
最后更新: 2020-09-02 21:38:56
【文/观察者网 李焕宇】
这几天,又有一位画手凭借着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爱国主义美术作品,赢得诸多网友盛赞。
系列作品题为《中国2098》,构建了一个“本世纪60年代冰川融化,海平面大幅上涨”背景下的世界,塑造了一位在低轨道空间站“黄河站”工作的“老七”为主角展开叙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这个构想宏大的未来世界里,中国联同东北亚国家共建了合围东海和日本海的大堤,之后又从堤中抽水灌进黄土高原,改善了西北生态;同时又在东海和日本海填海造地,为人类拓展生存空间。
观察者网找到了这位年轻画手,他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本科毕业生范文南(微博@铁憨憨nangesfg)。他毕业后在字节跳动工作。
范文南表示,作品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愚公移山”的启发。面对历史上的无数危机,“愚公移山”这种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乐观主义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不断前进,那么在未来,拥有先进技术和组织能力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不论未来人类的技术发展到何种形式,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面对巨大危机时最后最坚固的一道防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2098》系列首图,低轨道俯看东海大堤,可以发现渤海、濑户内海已经消失,日本列岛连成一体
这样一套农耕文明传统文化辅以现代重工业的“基建狂魔”大餐,令网友们过足了瘾。截至目前,在某社交平台话题#中国2098#的阅读量已逼近一亿,@观察者网 的相关推文也获得1.6万次转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还有网友将该系列中涉及美国的图片单独拉出来发到了外国的社交媒体上。截至发稿,图片在推特已有1272的转发和1万的点赞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果说此前的“战狼画手”@乌合麒麟 是以紧贴时政的叙事,为我们剖析了中国人的“牛鬼蛇神”,那么范文南这次便是以浪漫主义的视角,讲述了中国人的“星辰大海”。
观察者网对范文南进行了专访,不过在此之前,请大家先细细品味下这套《中国2098》(全部图片均已获授权,文末附有作者本人标注的彩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中两个重型机械是在原渤海区域工作的“填海机”,也被叫做“陆地打印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飘扬着红旗的东海大堤建设工地,“风雨同舟共筑家园”等典型中国式施工标语清晰可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厦门,东海大堤的南方起点,大堤下方为两艘电磁炮战列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位于延川的东水西引一号水渠,海平面上涨后,华北平原和长三角的积水被抽到了这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黄土高原遗址,这里有东水西引工程最早的几个水渠,如今已被改造成居民区和工业遗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98年的美国纽约,导游说:“想感受未来和现代化就去亚洲和欧洲,但要体验历史变迁,感受帝国时代的余晖,还得去北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主人公“老七”居住的小区居民楼外(注:墙上文字为网友仿写的毛主席风格句子,并非毛主席本人语录)
以下为采访内容:
观察者网:你好,《中国2098》系列图片展示了一套令人惊奇的宏大世界观,请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构思这一体系的?
范文南:《中国2098》更像是给自己想做的视觉风格套上一个合适的故事,大概就是微博上说的“人民朋克”或是“大基建朋克”。
大三刷B站的时候,看到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视频,觉得比很多外国科幻还要科幻,而国内还没有相关的视觉叙事,(流浪地球当时未上映)于是想尝试一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正在建设中的白鹤滩水电站 视频截图
就是那种场景里要有许多中国元素,真正当代中国的元素,比如沾灰的绿布和脚手架,工地的水泥搅拌机,“拆”字涂鸦,天桥上挂的塑料布标语牌等等,(略显刻板的中国元素即方孔钱、斗拱、庙、尺度夸张的飞檐,浮夸的金龙等,对我来说反而很陌生)它们有权利和科幻结合起来,而不是一提到科幻就是透明显示屏,飞车,英文广告牌,英文配音,机器人造反之类的。
到了今年1月初,央美毕业设计开题,第一次汇报完大纲之后被老师组通过了,于是就开始推进整个工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美国科幻电影的常见要素:飞车,英文配音,机器人造反 图自电影《我,机器人》
观察者网:你在构思这套有“当代中国元素”的科幻世界时,那些设备和场景的灵感又是从何而来,你有经常去工地吗?
范文南:我们画画的都有外出拍素材的习惯,虽然进不了工地,但现在手机的变焦功能完全可以在很远的距离拍到清晰的脚手架和起重机的细节,平时出门看见了合适的就随手拍。
我很喜欢风和雨水在混凝土表面留下的痕迹,南方水的痕迹偏多,北方风的痕迹偏多,有时在北京趁着堵车,我就用手机拍立交桥的水泥护栏,特别有质感。这些材质会被直接用到我的画里。
然后现代的巨型集装箱船、矿砂船还有油轮,我认为是特别有工业美学的,我在B站关注了中国船舶的账号,他们造船的视频给我很多灵感,当然也可以直接去搜索这些船舶的高清图片,还有中国在南海的挖泥船也是很值得参考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船舶集团在社交媒体发布的建造视频截图
观察者网:那你又是如何最终敲定去画在“东海大堤”、“东水西引”这样超级工程呢?
范文南:具体的项目选择方面,通过对中国还未开始的超级工程进行调研,我发现这些工程项目都非常严谨,已经有很多专家论证过,还有些造成了激烈的争论,画起来怕会束手束脚,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争议。于是决定,不要过于纠结和陷入一些政府已经立项或陷入停顿的巨大项目的可视化,也就是30年之内会建成和完工的工程,不要去考虑或者默认其已经完成。
回到背景设定中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这里面最好画的是沿海“新长城”,首先它体量大,符合“大基建”主题;其次,它能体现中国人民和政府面对未来环境挑战时克服困难的决心,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它受到海平面上涨的前提条件而存在——科幻和现实结合最恰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2098》中东海大堤的范围:自厦门经台湾岛、合体后的日本岛和库页岛,最终在北部合拢
网络上流传的种种中国未完成的“超级工程”中,它是不存在的,就是因为海平面变化的前提条件不存在,而其他的超级工程,比如藏水入疆、墨脱水电站已经存在大量论文和正反两方专家的辩论,不好画;或者是像烟大通道,技术上不存在问题,20年内完工,画出来缺乏概念艺术的预见性,所以“东海大堤”这个完全架空的东西,反而可以成为那些繁多的、论证过的、将要进行的超级工程的一个象征和“化身”。
“东海大堤”在中国沿海,有沿海就要有内陆,即还要有另一个“化身”,它可以作为中国大基建在内陆的代表;上文中藏水入疆、墨脱水电站等就是想找到一个内陆的“代表”,但它们已经证明不太合适(主要就是和“东海大堤”相比它们太为人熟知、太“真实”);而比较浪漫的方案是“黄土高原变绿洲”或“新疆盆地变成湖”,如果是前者,可以做一个乌托邦化的黄土高原——绿水青山加高科技,这样做可以尝试打破这几年概念美术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刻板印象——重庆加“赛博朋克”(我很喜欢重庆,但美术人有义务探索新的风格);如果说“新长城”是中国沿海大城市未来的新纽带,那么“科幻梁家河”就是中国内陆小城镇在未来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下呈现的新气象。
观察者网:你在《中国2098》这套图里提到了是受“愚公精神”的启发,这有什么具体缘由么?你的作品对中华民族的战天斗地精神情有独钟,你是如何理解的?
范文南:我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因为“愚公移山”是每个国人潜意识里的东西,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徐悲鸿的经典之一就是“愚公移山”,而且也确实和我要表达的主题有相似之处,可以增加代入感,在毕设汇报中让老师感到熟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徐悲鸿《愚公移山图》
第二,这其实是一个烟雾弹,我表面上说愚公移山民族精神(确实如此),但实际你看到《海殇》出现的时候就会发现还有别的东西,我曾经自己想,这实际上就是八个志愿军,但只有一个装了真的炸药包,只要这一个带“真的炸药包”的战士到了碉堡门口,就OK了;但目前来看,情况没有这么悲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由于这一细节,《中国2098》中涉美的图片也被称之为《海殇》
我的导师特别喜欢我的设定,但在今年2月份(观察者网注:国内新冠疫情在2月初达到高峰),他多次劝我换题材,怕我受到伤害——被某些人认为是“歌功颂德”扣帽子,在我认为没关系后就一直支持我,我很感激。
《海殇》在3月底完成,4月初中期汇报的时候被上面的导师组吐槽是“幻想”,我也没说什么,但到了6月份又有同学说“你这个应景”,这大概还是要感谢特朗普吧。
最后答辩时出于稳妥起见,我只在这幅画前停留了几秒钟,反而在文艺座谈会的截图部分讲得长一些,为了用最安全和礼貌的方法委婉地阐明自己的立场,就算有老师有想法他们也不能再多说什么——毕竟文艺座谈会段落的截图已经讲得比我还清楚,更重要的是,有了这张图就基本不可能在答辩中被某些老师的话术带歪然后扣帽子被恶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范文南在答辩中用于归纳《中国2098》思想核心时用的组图内容
我想特别说明一下,我爱央美,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是我上文提到的那种,而且这种问题也并不单单存在于央美一所高校。“爱国和社会主义是原罪”这种观点在中国也存在几十年了,但是上述观点的信徒在几十年间的经历就好像纳粹入侵苏联,在攻入莫斯科郊区后再也无法前进,之后便节节败退——随着“中国崩溃论”的崩溃和“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如今愈发可以感受到这场战争正在进入尾声: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理性讨论中国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缺陷,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和10多年前改旗易帜、破罐破摔的舆论氛围形成鲜明对比。从过去“中国和社会主义不配拥有美好的未来”到如今“在被解构的一地鸡毛的信仰废墟上,我们要重构自己的宏大叙事,重构中国道路的远大前程。”
说到战天斗地,其实这70年来就没停过,真停下来就亡国了;过去“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深,是因为“机器”相对落后,现在“人”依然充满干劲,但“机器”也越来越强;所以战天斗地的场面更加斗志昂扬;多说几句,中国工地上特有的标语和小彩旗让这种氛围变得更强,这个视觉符号我特别喜欢。
最后喊出我们的口号:一定要大力发展工业文化!
观察者网:《海殇》确实是一张很有意思的图,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构思这张“炸药包”的?是受时事影响吗?
范文南:首先这些场景全部在疫情暴发前就有规划了。
最早《海殇》的构图是一艘建造到一半废弃的美国航母被拖船拖着穿过对马海峡,而海峡上正在建设对马大桥,作为东北亚铁路的一部分;以此来致敬“瓦良格”号过博斯普鲁斯大桥;但后来我觉得这样不行:美国人想办法拆了苏联航母,却没有战胜俄罗斯人的民族精神,还让人怀恨在心;而我要杀人诛心,所以《海殇》就出来了。
我说的杀人诛心的心,是美国资本家和他们扶持的一整套文化艺术意识形态话语霸权,并不是普通美国人民;这就是为什么把地方选择在华尔街纽交所门口,还要把它变成博物馆。
对于美国这种军事强国,在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之间,我选择了用前者去对付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海殇》中被社会主义改造了的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
观察者网:我们注意到你有说@乌合麒麟 在你创作最困难时激励了你,可否透露一下这段往事?
范文南:那段时间我在绘画技术上遇到一些问题,也不确定画这种题材能不能让我顺利毕业,有些迷茫(和外部关系不大,每件事情做到一半都会产生这种情绪吧)然后“乌合大大事件”让我发现原来我不是孤军奋战哈哈,而且乌合画得太快了,又快又准又好,我就觉得自己太废柴了,不能这样子,于是就渐渐打起精神,解决技术问题,把想表达的表达出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乌合麒麟 极具影响力的《为弄臣加冕》等图片让范文南明白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
观察者网:最后想了解一下,你在@观察者网 微博留言里提到,自己曾受观察者网的启发,能否介绍下?
范文南:最早接触观察者,是2015年在B站,那时观网的内容挺简单,还有很多军事视频;然后就是思政课老师向我安利了张维为,与此同时我在观网APP的时评版块看到他的文章,于是就看了,深受启发,张老师的文章适合入门,各个方面都会讲到但又不会太复杂。
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开始看那些更加专业向硬核的学者,比如文扬老师的广土巨族系列,罗思义老师的经济数据分析,后来还有温铁军老师、陈平老师、范勇鹏老师、沈逸老师等等等等真的太多了,一时说不上来了哈哈哈哈,当然还有你们自己的邀请码大全哈哈哈哈,他们给我的帮助很大。对还有金政委,这个不能落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以下为范文南本人对图片的详解和公开彩蛋:
详解图片为《厦门:东海大堤南方起点》,东海大堤场景中的标语解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量的标语用以解释设施功能、场景地点、正在进行的事项等(福建、升降船坞、战列舰建造任务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此时的中国用的当然是北斗系统(BD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拆”字涂鸦:受海水上涨被迫废弃的建筑残骸,为军舰安全会被逐步拆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左侧标语中先出现了“人民”,即一切存在的基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人民”后方是场景主体,即“船坞”、“建造任务”和下面的“听党指挥”,象征工业体系,人民军队和党的领导,三者与人民紧密联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主体后方的大堤上写着“把第一岛链建成和谐新家园”,意味着安全的地缘环境和自然环境,也和第一张太空俯瞰相呼应(第一岛链已经变成大堤的一部分),此标语和前景中的“人民 工业体系 党 军队”呈因果关系——强大的实力造就第一岛链的和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远景是某种正在建造的新型立体城市,它和大堤建在一起,上面写有标语“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标语上方是党徽——这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此标语被放在最远处,意思是没有前景和中景里“人民 工业体系 党 军队”构建的国家实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空中楼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右侧中景建筑上的“持久和平 普遍安全 共同繁荣 开放包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会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其放置原理和上一段相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军舰和建筑与工程船的关系:图中3艘军舰,一艘在建造,两艘在停泊,工程船从近景和远景对军舰进行了“包围”,且军舰处于大堤和船坞的保护之中,意思是工业体系是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撑,而军事力量对工业体系的保护是无形的,就像呼吸空气一样——正是因为这里有人民军队的军舰,所以大堤和新建的城市才不会变成帝国主义的战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公开一下彩蛋,关于建筑和船只编号的意义:表达对学校和室友的思念
洞库B-118:央美设计楼地下教室B-118,是英语考试,专业必修课和设计学院开会的常用场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海213:央美设计楼教务办公室213,选课申请重修补休课程核查学分的圣地,和工程船要干的事情有相似之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升降船坞411:我的宿舍门牌号,船坞里有一艘没有完工的军舰,在这里有一层“划水”的含义——和室友们4年间划水摸鱼度过的时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军舰612:央美设计楼原教务办公室61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军舰620:央美设计楼一个可以通宵肝作业的地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00:54:44 | 只看该作者
北极科考团宣布北冰洋正在消亡 © Sputnik / Pavel Lvov
科技
17:23 2020年10月13日缩短网址 0 13
据法新社报道,世界上最大的北极科考团在北极度过389天,行走3400公里后结束了工作。

北极冰盖达到年度最低值
© SPUTNIK / ILYA TIMIN
北极冰盖达到年度最低值

科考团中有来自全球20个国家的300名科学家。
专家们在北极收集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后果的有价值信息。他们称看到的画面是“戏剧性的”:海里大部分的海冰已经融化。船有时能经过大面积的开阔水面,水面与地平线相连。只在最北的地方,科学家看到了“受到严重冲蚀,已经在融化的稀薄和脆弱的冰”。

如果全球变暖趋势持续下去,再过数十年,北极将彻底无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01:11:01 | 只看该作者
外媒:中国承诺碳中和对全球意味着什么? © AP Photo / Sam McNeil
外媒看中国
20:50 2020年10月08日缩短网址
作者: 英国《卫报》
0 01
今年最重要的消息之一当属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的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英国《卫报》就此评论道,中国也因此加入到了欧盟、英国和其他几个国家执行《巴黎协定》任务的队伍。

© AP PHOTO / ANDY WONG
中国承诺减少碳排放,但仍再次遭批

《卫报》指出,实现这一目标将让中国付出巨大努力。中国现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8%。中国依旧燃烧着世界上所有煤炭消耗的一半。这意味着,为了实现碳中和,中国必须将排放量减少90%。剩余的10%将通过吸收温室气体的创新系统来实现。显然,如果中国政府不清楚这些目标的可行性,就不会宣布 这样的承诺。中国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最大投资国、生产国和消费国。世界上每三分之一的太阳能发电厂和风力涡轮机都位于中国。世界上所有的乘用电动汽车中有一半行驶在中国的公路上。至于电动巴士和电动摩托车,中国分别占这些产品的98%和99%。此外,中国在生产电网中用于电力运输和能量存储的蓄电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到2025年中国的储能能力预计将是世界其他地区总和的两倍。由于中国大力投资替代能源,因此世界其他地方也将变得更加容易获得这种能源。太阳能和风能已经是获取新能源的最廉价的方式。用不了多久,建造一座新的太阳能发电厂将比保持旧的燃煤发电厂运转更便宜。在未来的五年中电动汽车和电动巴士将不会比带有内燃机的汽车更贵。中国在碳中和道路也会遇到一些障碍。总的来说,地方政府仍在依赖燃煤发电厂的建设以及碳经济,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使他们保留就业岗位并增加预算。《卫报》最后写道,现在国家高层已经明确表示,保护环境和减少排放是未来几年的重中之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