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焦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时代全小康 最大的民生竟是就业 高校毕业生 研究生教改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9 14:23:58 | 只看该作者
陈经:学子回归考研,引导需要跟上2021-12-28 04:24 陈经 环球时报

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457万,创历史新高。而2017届考研人数是201万,五年间增加了127%,录取率则从2017年的1/3降至1/5。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2月15日,距离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开考仅剩最后10天时间。 刘力鑫 摄


考研人数之所以出现飞速增长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本科毕业生人数的上升。2016年高校本科毕业生为765万,到2021年增至909万,毕业生总量的增加会带动考研人数上涨。另一方面,从上涨比例来看,主要还是因为大学生考研意愿大幅增加,对应部分毕业生就业意愿的下降。与往年相比,有的学生预期就业情况与理想目标有距离,因此早早选择考研,而非主动追求学术深造。

近十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总体平稳,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不断进入社会,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占据职位。经过多年累积,不少岗位已不再稀缺大学生。一些待遇较好的岗位因为竞争激烈,即使工作性质并无特别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校层次、学历水平要求也会水涨船高。一些本科生就足以胜任的职位,要求逐渐提升至硕士研究生。这一现实又对本科生的观念产生影响,认为有必要提早准备考研。

实际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也并非绝对越长越好,而是与工作性质密切相关。对大多数从事实践类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接受完本科教育,就应转入公司和单位实践,而非更多的课程学习。非主动追求学术深造、单纯为了拖延就业的考研,会造成社会劳动时间的损失。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就相当于以前的高中生,研究生才是以前的大学生。这种说法也反映了一定的现实,这等于人为拉长了在校学习时间,而非社会生产的需要。

另一方面,我们会观察到就业市场的倒挂现象。一些大学生眼里只盯着一些收入高待遇好的“白领”职业,而新职位的数量虽然在增加,由于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速更快,找工作时会出现所谓的“大学生过剩现象”;但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用工缺口也不时出现,一些蓝领工种的收入增速和绝对数量甚至超过了“白领”。这种倒挂,既不利于大学教育与就业的良性互动,也不利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与新科技革命趋势下,中国需要足够数量的研究型人才,从基础研究开始发力。高校、研究所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需进一步紧密起来,建设好各级研发平台。同时,基础研究需要的人才素质,并不能简单与学历画等号,与相关学科的论文发表数量画等号。解决高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需要以工业实践带动基础科学研究,配备足够的研究型人才,其中既有教授、博士生,也需要硕士生和本科生来完成各种类型的任务。更多人才回归研究领域当然是好事,但也需配置得当,并且保持与科研实践的联系。

同时我们看到,在一些“卡脖子”领域,比如芯片行业,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看,预计到2022年前后,相关人才需求将达到74.45万人,而人才缺口已达到24万人。为弥补国内芯片人才的不足,2020年8月,国务院发布8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一级学科设置工作,努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高水平人才。这一人才培养要求对其他一些学科也有借鉴意义,一方面可关注一些新兴学科,引导优秀学生转向工业界急需的领域。如多所顶尖大学纷纷成立“芯片学院”,就是很好的方向。这需要高校与业界加强联系、观察动向,也需要有教学条件,不宜一哄而上。

对于那些较为成熟的专业,不能只注重招生、把学生培养毕业,还需更积极地考虑学生就业出路,而非让学生自行通过考研解决问题。一些学生反映学校教科书过时,跟不上领域前沿进展。有条件的高校宜及时听取意见反馈、早作准备,引导学生在大四进入公司实习时就具备足够技能。

不少高校学生有“象牙塔”意识,被保护得不错,但进入社会后需要一段适应期,有个别学生甚至出现惧怕情绪,看不到社会上努力发展获得提升的机会,被身份自我限制。高校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劳动、积极投身实践,而非一味简单拼考试,从而帮助学生化解压力。

大学生数量增加,社会追求高层次人才,人才回归研究等都是好事,社会与学校需要对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将努力投向正确的方向,也让学生的努力有价值。(作者是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12#
 楼主| 发表于 2022-2-11 18:15:44 | 只看该作者
八部委印发通知:今年为高校毕业生创造200万个就业机会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2-11 10:43
为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等八部委,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力促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

《通知》明确,212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将分别开展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校企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精益创业带动就业等4个专项行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创业就业机会。

《通知》提出,要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普惠政策,推动各地方制定专项政策,大力扶持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初创企业,提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利用双创活动周等各类平台及时宣传复制推广经验,力争全年为高校毕业生创造200万个高质量就业机会。

(总台央视记者 朱继华)
---------------
2022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2-02-11 10:36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力促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通知》,其中提到,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他们是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主力军。力争2022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200万个高质量就业机会,为全国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做示范。(谢艺观 图为资料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13#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14:03:19 | 只看该作者
多所高校发布就业报告:多数毕业生投20份简历 才能收2份录取书中青报
2022年02月14日 07:37:52






这段时间,不少“双一流”高校陆续发布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人,比上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新春刚过,2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文指出,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今年就业工作重中之重。毕业生的动向备受社会关注。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梳理了多所知名高校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受疫情影响,这些高校毕业生出国深造人数受到冲击,境内深造人数稳步增长;在就业选择方面,毕业生中产生了灵活就业等就业新业态;在地域选择上,非一线城市、基层就业成了毕业生的新选择。

毕业生出国深造减少,灵活就业成新选择

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校的出国留学比例普遍有所下降。

从近几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来看,2019年,北大毕业生出国(境)留(求)学人数为1155人,比例为14.79%;2020年出国(境)人数为1084人,下降至13.34%;2021年,该人数下降至793人,比例下降至8.17%。其中,本科生出国(境)人数从2019年的30.01%降至18.90%。

清华大学2019年毕业生的出国(境)比例为15.3%,2020年降至9.6%。2021年,该人数进一步降至517人,相比于两年前已经“腰斩”,比例降至6.9%。

如今,不少知名高校的出国深造比例都降至一成甚至一成以下。例如,北京理工大学2021届本科生整体深造率为64.31%,出国(境)深造率为10.77%;东南大学2021届本科生境内升学占比48.26%,境外留学率为10.53%;上海交通大学校本部2021届毕业生国内深造比例为25.32%,出国(境)深造比例为 8.91%;南开大学2021届毕业生有523人选择境外升学,仅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16%;东北大学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出国(境)留学占4.8%。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兴就业形态正在涌现。

国际劳工组织2016年发布的报告——《世界非标准性就业:理解挑战、塑造未来》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从标准就业到非标准就业的转变,世界各国非标准就业正在普遍化。

“一般来说,非标准就业是指‘标准雇佣关系’范围之外的工作,分为四种类型,即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工作、临时介绍所工作和其他多方雇佣关系、隐蔽性雇佣关系和依赖性自雇就业。非标准就业的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给劳动世界带来的改变。”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岳昌君说。

在今年众多高校的报告中,“灵活就业”成了非常有存在感的一项数据。

据悉,南京大学2021年本科毕业生中,灵活就业人数为218人,占比7.01%;上海交通大学校本部2021届本科毕业生灵活就业人数为241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7.57%;华东师范大学非公费非师范生本科毕业生中灵活就业比例为11.9%,硕士生中灵活就业比例为3.07%,博士生中灵活就业比例为4.14%。

另据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自2003年开展的全国调查显示,在毕业生去向结构中,“单位就业”占比都在50%以下。相反,“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其他灵活就业”等非标准就业占比呈总体上升趋势,成为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和接受的就业形式。

国家重点行业单位受青睐,基层就业增多

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来看,“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越来越多名校大学生认可的就业方向。从不少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也能看出,到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单位,以及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就业的人数正在逐年增高。

例如,西安交通大学2021届毕业生共计8993人,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及重点单位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56.29%,其中到国资委直属骨干央企、重要科研机构就业人数占21.76%;上海交通大学校本部毕业生赴国防科技单位及部队就业共342人,比2020 年增加32人,近5年校本部毕业生赴国防科技单位及部队就业人数总计1139人,呈逐年增长趋势;北京交通大学在2021届签约毕业生中,到国家重点领域(信息技术、轨道交通、建筑、金融、电力、军工行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达66.47%。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也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去向。

据统计,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超五成选择京外单位就业,200余人赴西部、东北地区基层公共部门就业;西安交通大学2021届毕业生中,不少同学主动选择到西部地区,基层一线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比例达49.61%;中国政法大学有271人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单位工作。

选调生也成了不少名校学子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南开大学有311人从事国家、地方基层就业项目;上海交通大学近5年校本部毕业生赴基层单位定向选调生就业人数总计836人,数量和质量逐年稳步提升;华东师范大学选调生就业人数为 126人,比去年人数增长38人,分布在 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行业选择上,金融业、教育行业、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技行业等都成了毕业生们的热门就业领域。

例如,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签三方就业协议的行业分布前三名依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北京大学2021届毕业生主要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教育,金融,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就业。

此外,不少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高校在就业行业上有明显倾向,体现了自身的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方向。

例如,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到国家党政机关就业比例较高,有873人进入机关工作,占落实单位总数的42.05%;北京交通大学在2021届签约毕业生中,到轨道交通行业就业共792人,占签约比例 17.57%;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从事教育-学历类行业所占比重最大,达42.94%。

投多少份简历,才能收到录取通知书

找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多所学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来看,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些名校毕业生们也下了不少功夫,从开始求职到找到工作,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

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报告显示,2021届毕业生求职准备时间较为充分,68.94%的毕业生用一年及以上的时间准备求职。南京大学2021届毕业生求职所用平均时间中,2-3个月为23.17%,3-6个月为26.47%。

对于名校大学生来说,需要投多少份简历才能收到录用通知?不少高校数据显示,大部分毕业生需投递20至30份简历,经过层层筛选后,多数学生会拿到2至3个录用通知。

南京大学超五成毕业生均反馈投递简历份数集中于10份及以内,其中硕士毕业生投递简历份数高于本科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上海交通大学调查显示,本科生平均投递简历13.47份,获得5.47个面试机会,获取2.31份录用通知,平均历时2.52个月;研究生平均投递简历22.23份,获得9.60个面试机会,获取3.25份录用通知,平均历时3.09个月。

此外,南开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平均投递简历31.62份,平均获得面试邀请10.28个,平均收到录用通知3.01个。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平均投递23.34份简历,与去年相比减少0.87份,毕业生平均每人获得2.92份录用通知,从学历来看,硕士获得录用通知数量最多(3.29 份),其次是博士(2.39 份),最后是本科(2.25 份)。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关系到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教育部、人社部等相关部门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各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也是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


岳昌君认为,大数据时代,提供充分有效的就业信息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和效率十分必要。“近年来各高校都会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但是没有全国性的就业质量报告。建议基于高校毕业生总体数据发布全国的总体报告。”

此外,岳昌君表示,为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既要提升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又要提高学生兴趣、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程度。

“所谓‘高质量就业’,或者‘好工作’,基本条件是能够让个人的兴趣、专业与职业统一协调起来。按兴趣选择专业,才能有热情学习好;按专业选择职业,才能做到学用结合,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本水平。因此,兴趣、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度是衡量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岳昌君说。


链接

市场私有化问题越大 越颠倒黑白话语权 幸福感真相 生育
5 个回复 - 1885 次查看
调查:不到4%的中国女教师意愿生育三孩 2022-02-06 19:08 一项由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展开的调查发现,意愿生育三个孩子的中国女教师不超过4%,青年未婚女教师呈现出较低的生育意愿,经济、教育、住房、工作强度是影响 ...
2022-2-6 21:48 - 焦典 - 焦点时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14#
 楼主| 发表于 2022-7-11 13:28:45 | 只看该作者
多地报考公务员要求全日制学历?专家:涉嫌就业歧视



[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

[url=]法治日报[/url]

[url=]2022年07月11日 10:10:04 来自北京[/url]








□ 本报记者 陈磊

“遴选条件放宽一点,学历设置成本科以上,不要设置全日制,可以设置学士学位证,让更多的人充分竞争,选拔出品德和能力好的人。”前不久,山东德州一网友在“领导留言板”建议公务员遴选时放宽学历限制。对此,德州相关部门回复:遴选机关不再对学历性质限制为“全日制”。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梳理近期多地发布的公务员遴选公告发现,其中不乏要求“具有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表述。但查阅《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以下简称《遴选办法》),其中并无规定只有全日制学历才能报考。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遴选办法》并未规定只有全日制学历才能报考公务员,部分地方对非全日制学历进行限制的做法失之偏颇,应在实际执行中确保国家相关规定真正落实到位。报考人员认为自己权利受侵害的,可以向当地组织部门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反映情况,必要时可依法维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多地限制报考 涉嫌就业歧视

收到上述网友留言后,德州市委组织部回复称,将在2022年市直机关公开遴选中,明确报名资格条件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遴选机关不再对学历性质限制“全日制”。此事引起社会对地方公务员报考学历的关注。

实际上,遴选公务员明确要求“全日制”的地方不在少数。如今年4月,黑龙江省教育厅公开发布遴选公务员公告,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遴选公务员8人,其中规定的资格条件之一是,“具有国家统一招生的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

今年6月22日,浙江省天台县委办公室拟向全县公开选调工作人员3名,在发布的公告中称学历条件为“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此外,河南省漯河市、甘肃省庆阳市、海南省文昌市等地发布的相关公告中,都明确要求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对此,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保全认为,就目前我国法律体系而言,就业歧视主要涉及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歧视,在公务员遴选中进行学历限定一般不属于歧视。

“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差异并非是学历的不同,仅是学习方式的区别——非全日制学习方式自由度更高。除此之外,两者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论文要求上基本一致,在招生上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杨保全说,故设置全日制、非全日制的限定不仅有违教育体制改革的初衷,也涉嫌就业歧视。

《遴选办法》规定: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省级机关公开遴选的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报名参加市(地)级机关公开遴选的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杨保全认为,从上述规定来看,其并未规定只有全日制才能报考遴选考试,按照“法无授权即禁止”的原则,行政机关仅享有法律规范授予的权力,故各地做法失之偏颇。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周伟认为,从行政合规性角度看,在《遴选办法》已经就资格条件作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部分地方的做法违背了上述规定。

两种教育形式 不应区别对待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高等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国家支持采用广播、电视、函授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实施高等教育。也就是说,无论是全日制教育形式,还是非全日制教育形式,都属于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都属于国家承认的学历。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印发通知要求,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条件,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

在周伟看来,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普通高校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除了学习方式之外没有区别。在既有《遴选办法》明确规定,又有相关部门政策精神的情况下,一些地方仍然在遴选公告中限制非全日制学历,说明国家规定还没有落到实处,这些地方对非全日制学历仍然存在偏见。

据周伟观察,在这背后,是一些地方的人才评价机制存在问题,即“唯学历”“唯文凭”的顽瘴痼疾。

清除报考障碍 建立纠错机制

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杨保全认为,遴选作为基层选拔优秀人员的方式,应当更注重德、能、勤、绩、廉等,把政治思想与工作能力考查作为第一考量,优秀的干部不应因非全日制的学习方式成为发展的“绊脚石”。




在他看来,避免以上问题发生的重点,在于消除对非全日制的误解。这既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同等地位,也要在实际的执行中确保相关规定能真正落实到位,以便社会能快速、充分、信任、接受非全日制学历的含金量。当平等参与遴选的权利遭受到侵犯时,报考者可与遴选单位进行协商、向当地组织部门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反映情况,必要时可提起诉讼。

杨保全建议,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遴选办法》并未限制非全日制参与遴选,目前国家多个部门已经出台了规定对此予以明确,地方在遴选时更应提高思想站位,服从国家政策规定及精神,严格落实,加强监督。

周伟说,报考者除了向组织部门反映外,还可以通过社会监督、向纪检监察机关寻求执纪监督的方式,确保地方遴选公告符合国家规定。更长远来看,应该在法律中明确禁止设置各种“限制性条款”,同时还要建立纠错和救济制度,保障报考者的合法权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