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51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恶狼围剿 深受人类阶级对抗之苦 普京绝口不言人类命共体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16 22:0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杯是快乐季,西方政客莫搅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环球时报社评
百家号06-1414:53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8年俄罗斯足球世界杯将于星期四晚上在莫斯科卢日尼基体育场开幕。这将是一场快乐的体育盛事和波及全球的球迷狂欢,不仅俄罗斯会成为为期一个多月的快乐中心,全球无数城市的氛围也会因看球赛直播而添上几分轻松,穿插进假日色彩。

一些西方国家试图将本届世界杯政治化,但它们所做的抵制努力总的来看失败了。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指控莫斯科对定居英国的俄前特工实施“化武攻击”,英国带头发起了驱逐俄外交官的西方制裁行动,并宣布不派官员去俄参加与世界杯有关的活动,试图冷落俄罗斯世界杯。

然而这种将世界足球狂欢政治化的做法显然不得人心。开始时英国还有政客提议英国球队不去俄罗斯参赛,但这种鼓动立刻在英国国内被怼了回去。官员不去俄罗斯也只在西方国家很小的圈子里被仿效,据俄罗斯方面宣布,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内的20多个国家领导人将出席本届世界杯开幕式。

临到大赛开幕,世界舆论的绝大部分兴趣都集中在了赛事预测和对球迷热情的报道上,英国等少数西方国家的政治炒作明显被边缘化了。欧洲议会声称要在星期四当天举行一场有关俄罗斯人权状况的辩论和投票,这一举动与世界公众的好心情格格不入,有种不合时宜捣乱者的自讨没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本届世界杯门票的销售情况非常好,到5月份八成就已出售。国际足联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已售出的240万张门票中,中国球迷购买了4万多张,比西班牙、英格兰等参赛国球迷购买的门票数都多。这次世界杯的中国赞助商有7家,也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中国国内87%的受访者表示将看球赛直播。除了快乐,中国看来还有一些精明的厂商要蹭俄罗斯世界杯这个热点小赚一笔。

将政治扩大化,因为一个很具体的争议和摩擦就搞国家对立,向社会搞对抗动员,这种做法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方已经让公众厌倦。世界的冲突在减少,和平已是挺明显的趋势,人心思定。把日子过好,让人生多一些快乐和精彩成为愈发普遍的社会价值取向。这时再动辄搞对抗煽动,就会应者寥寥。

英国外交大臣约翰逊将俄罗斯世界杯比喻成1936年纳粹德国举办的奥运会,这种瞎比喻除了能反映英国的愤怒,一点也起不到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俄罗斯世界杯的作用。

西方的对俄制裁已是强弩之末。制裁损害了俄经济,但没能让它瘫痪,俄经济已经度过最困难时期,呈现出回升之势。更重要的是,制裁和打压没能摧毁俄罗斯社会的意志和团结,普京的支持率反而在不久前的大选中达到新高。西方制裁的意义受到怀疑,不断有欧洲国家在对俄制裁问题上“开小差”。

西方需要学会尊重俄罗斯,在这个问题上,它们的民间似乎比官方做得更好些。世界杯宣扬的理念中,多元是其中之一,俄罗斯作为最靠近西方的文明之一,却不断遭到西方政府的排斥,后者在这一点上做得实在不如它们国家的足球队和球迷们。

好在西方国家政府的这一错误示范似乎要被俄罗斯世界杯的热烈气氛覆盖掉了。我们看来正面对一个轻松、癫狂的“世界杯季”,那些对地缘政治斗争成瘾的西方政客们大概也会被迫知趣、克制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20:21:55 | 只看该作者
俄成世界杯赢家,西方急挑刺
2018-06-25 06:36:59 环球时报
●本报驻俄罗斯、德国特派特约记者 屈佩 青木 ●柳玉鹏 魏辉

世界杯激战正酣,全球无数球迷正享受着足球带来的快乐。截至目前,这场四年一度的盛事进展顺利,超出一些西方人士此前的预期。赛前不被看好的东道主俄罗斯队更是大放异彩,以两场大胜暂列小组榜首。这让有些一贯对俄罗斯怀有敌视态度的西方人坐不住了,“需要对俄罗斯球员加大药检力度”的呼声从美英两国冒出。球场之外,西方有些人对俄罗斯的另一项“胜利”更是耿耿于怀——莫斯科借世界杯推进外交,打破西方抵制,“普京成为世界杯的赢家”。“俄罗斯利用世界杯掩盖坏消息”“世界杯

不会给普京带来全球影响力”等“嘘声”也在西方媒体上响起。确实挺小心眼的,让世界杯狂欢季更纯粹点不好吗,何必非要加点“政治作料”?好在在球迷巨大的热情面前,这点小算盘摆弄不出多大的响声。俄国家新闻社23日回应西方的攻击:“用一句话说,犬在狂吠,世界杯仍在继续进行。”

美英质疑:俄罗斯队太能跑

“我们的球员过去一年已经交出300多份兴奋剂检查样本,结果证明他们都是干净的。我们想知道其他队交出多少进行检查。”据俄国家新闻社等媒体23日报道,俄罗斯队队医别祖格列夫针对美英两国的质疑如此回应。他批评英国媒体提出这种问题,并称“我赌一瓶牛奶,英格兰队没有经常给检测部门提供样本”。俄罗斯足协荣誉主席科洛斯科夫则将矛头指向美国,他说:“实际上,美国并不是关心我们队的表现,而是担心我们出色地举办此次世界杯。”

本来世界排名在32支出线球队中垫底,但俄罗斯队却发挥神勇,先后5:0大胜沙特,3:1力克埃及,提前锁定世界杯16强。俄罗斯球迷欢庆的时候,美英两国却出现质疑,怀疑俄罗斯队使用了兴奋剂。英国《卫报》23日称,在前两场比赛中,俄罗斯队跑动距离比其他任何一支球队都多。世界杯开始前,美国一名反兴奋剂官员就曾对《卫报》表示,认为俄罗斯在世界杯期间不会再次违反反兴奋剂规定“太天真”。

英国《每日电讯报》22日称,鉴于俄罗斯2016年被爆出大规模的兴奋剂丑闻,因此它的任何违规行为都应受到审查。美国反兴奋剂机构负责人特拉维斯·泰格特对《每日电讯报》表示:“异乎寻常的表现需要额外检查。”该报还强调,没有任何一支球队跑动距离比俄罗斯队更远,在首场对沙特的比赛中俄全队跑动距离73英里(约117公里),在对阵埃及时俄罗斯队又跑了71英里。

俄罗斯“自由媒体”23日称,在俄罗斯的居民和客人对俄正在举办的世界杯赛事感到满意,西方记者们也惊讶地发现,比赛组织得非常好,而球迷也受到友好和热情的接待,这表明俄罗斯这个体育大国的能力。但西方国家仍企图抹黑这一赛事。俄体育评论员古别尔尼耶夫表示,美国做出这样的反应,主要是俄罗斯世界杯办的太出色。这让英国和美国政治家们感到不安。他们宣称不参加世界杯,现在就像坐在刺猬上一样,“我们就让他们继续坐立不安吧”。

“普京是赢家”

相比球队的表现,俄罗斯利用这次世界杯积极推进外交,打破西方抵制,更令一些西方媒体不是滋味。24日,韩国总统文在寅结束为期4天的访俄之行返回首尔。文在寅是世界杯期间访俄的多位领导人之一。俄罗斯纽带新闻网23日称,有2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加了世界杯开幕式。此后,普京还会见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葡萄牙总统德索萨等人。日本宪仁亲王妃久子19日飞赴俄罗斯萨兰斯克观看了日本队的比赛,这是1916年以来日本皇室成员首次访俄。尽管一些西方大国领导人没有出席世界杯,但普京仍在外交上得分。世界杯期间到俄罗斯的外国球迷反映良好,西方大国领导人缺席并未造成任何影响。

世界杯前,与俄交恶的英国政府带头抵制。但随着世界杯顺利举行,抵制声音归于平静。立陶宛外长林克维丘斯21日接受乌克兰媒体采访时说,西方一些国家抵制俄罗斯世界杯的政策没效果。“即使俄罗斯输掉所有比赛,普京仍是本届世界杯真正的赢家”,英国《商业内幕》24日称,50万球迷前往俄罗斯观看世界杯比赛,全世界还有数十亿人观看电视转播。世界杯与普京个人关系重大,2010年俄罗斯赢得2018年世界杯主办权,他甚至前往苏黎世发表感人至深的演讲。

在此情况下,给俄罗斯挑刺就成了一些西方媒体的新选择。美国《新闻周刊》23日称,尽管有世界杯,但普京的支持率正悄然下降,俄罗斯人的不满在慢慢积累。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的民调显示,普京的支持率已连续4周下滑,从79%降至72%,而不满情绪则从13%上升至18%。

相比西方国家领导人,72%的支持率已经很高,而且普京支持率下滑有一个重要背景:俄罗斯最近提高退休年龄,男女退休年龄分别从60岁和55岁提高到了65岁和63岁。

路透社在报道中指责俄罗斯“利用世界杯掩盖坏消息”。文章称,反对派指责克里姆林宫利用世界杯的机会推动不受欢迎的措施。世界杯开赛以来,俄已经启动提高退休年龄、提高增值税和降低从外国网上购物的收税门槛等措施。其中提高退休年龄尤其不受欢迎,一份反对请愿书已经在网上征集了230万个签名。但根据总统特别法令,在世界杯期间,所有与足球无关的大型集会都被禁止,除非得到地方当局明确授权。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2日则刊发“世界杯不会给普京带来全球影响力”的文章称,总体而言,俄罗斯世界杯可能比预期的顺利。但无论这一赛事如何成功,提升俄罗斯国际形象的雄心都难以实现。

中国存在感成话题

与西方的挑刺不同,世界杯开幕这些天来,《环球时报》记者在俄罗斯感受最深刻的是人们对足球的热情以及狂欢氛围。在莫斯科的足球公园、球迷中心等地,到处都能看到不同国家的球迷一起娱乐,互相加油打气或是幽默调侃的场景。以前曾出现过俄罗斯和英国球迷打架的事件,但这次记者在红场看到,来自俄英等多个国家的球迷聚在一起玩转花式足球。一名巴西球迷告诉记者,这里的组织工作有条不紊,“一切都很完美”。

“一个欢乐的国家”,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称,现在俄罗斯整个国家处于世界杯的热情中,尤其是球队的胜利激发了俄罗斯人的情绪。

中国也是一些外媒重点捕捉的话题。美联社24日称,尽管没有球队参赛,但中国在世界杯上的存在感却前所未有。球迷往往不会前往本国球队不参赛的国家,但中国球迷成群结队地来到俄罗斯,观看他们喜爱的球星。2010年世界杯有3300张门票分配到中国,2014年为7400张,这次则上升到4万多张,中国球迷跻身世界杯门票购票量前十名。

“2018年世界杯已有一个赢家:中国商业”,香港《南华早报》23日以此为题称,中国企业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上空前亮相,标志着中国品牌、资金和产品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上强势崛起。根据研究公司数据,预计中国企业贡献俄罗斯世界杯广告总收入的1/3,高达8.35亿美元,是头号广告大户。世界杯19家赞助商中,有7家是中国企业,同样创下纪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15:13:09 | 只看该作者
孙进:厄齐尔有“两颗心”错了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华精选
百家号07-2616:00


原标题:孙进:厄齐尔有“两颗心”错了吗

德国球员厄齐尔发声明退出国家队,并对德国足协主席和德国媒体提出了种族主义歧视的批评,引起了德国乃至全球舆论的热议。他认为,是自己的土耳其出身让他成为众矢之的,并发出“我在德国出生并接受教育,为什么人们就不能接受我是一名德国人”的感叹。尽管德国国内外各界人士对他的决定和声明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他的种族主义批评戳中了德国社会融合的痛点。

德国目前有8240万人口,1860万人具有移民背景。其中,土耳其人是最大的移民群体,人数大约为300万。不过,移民在德国的融入情况不太理想,特别是土耳其移民。这一方面和他们信仰的伊斯兰教不被德国主流社会所接受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近年来土耳其和德国关系恶化的影响。近期的两个事件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就是在德土耳其移民对土总统埃尔多安的支持率比土国内还要高,65.7%的人在2018年的总统选举中投票给埃尔多安,超过土国内的52.5%。这让德国人感到十分惊诧,不理解这些在民主体制下生活的人为什么会支持与民主逆向而行的统治者。另一个是最近一项在德国北威州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土耳其移民对土耳其的认同度居然高于对德国的认同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恰恰是那些表面上看来较好融入德国社会的人,更多感到不属于这里。这是因为他们对社会歧视更加敏感,而在感觉受到歧视的情况下,对土耳其的认同感自然就会增加。这说明,德国在移民融合方面确实存在着突出问题。

厄齐尔在声明中表示:我有两颗心,一颗属于德国,一颗属于土耳其。这是社会融合的典型表征。根据加拿大学者贝利的分析,如果移民既想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同时也想和主流社会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便属于融合;如果移民不想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而一心想取得主流社会的文化身份,便属于同化。德国社会虽然一直主张融合,但是实际上所期待的常常是同化。否则,为什么不能接受厄齐尔在赛场上不唱国歌,无法忍受他和不符合德国社会价值观的总统见面?为什么不能让厄齐尔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因为从骨子里讲,德国公众还是希望厄齐尔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德国人,和其他德国人有着一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

德国学者费舍尔在《德国反犹史》一书中写道:外国游客常常会对德国有很好的印象,被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但对于一些具有洞察力和语言知识底蕴的游客,他们迟早都会发现这个国家和人民不那么吸引人的一面,例如,德国人不是非常喜欢外国人,特别是准备定居的外国人;他们思想狭隘,有着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对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不加批判;为了自己迫切的需要和利益,竟抛弃公平竞争的原则;无法接受世界上会有其他民族及制度比他们的更优秀这一事实”。这个批评非常恰当。

德国正在逐渐步入移民社会,德国主流社会应该认清这一现实。除了要求移民向着德国社会靠拢,融入这个社会之外,自己也要转变思想和观念,积极融入这个新的多元化移民社会。关于德国人的定义,也不应再沿袭血统论的旧观念。凡是持有德国护照、拥护和遵守德国基本法的人,都应该是德国人。(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15:20:34 | 只看该作者

普京送给特朗普的足球又被揪了出来,原来真的有芯片!

2018年07月27日 12:58:03
来源:环球网








上周,俄罗斯总统普京送了一个世界杯足球赛用球给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料却引来一大堆的警告,有人更是戏称“可能装有窃听器”。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甚至在推特上说:“我会检查(这个)足球的收听设备,决不允许它进入白宫。”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普京送的球有芯片
不过,据彭博社25日报道,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未必全错。根据商品标记显示:这颗球上的确装有一枚芯片,携带着可传输至附近手机上的小天线。
但足球上的芯片并非间谍装置,而是足球制造商阿迪达斯(Adidas)拿来打广告的功能。从赫尔辛基新闻发布会上的照片看来,普京送给特朗普的足球上,就印着一个“近场通信”(NFC)的标签。
根据阿迪达斯网站,生产这颗足球的时候,这个看起来像是WiFi图标的标识下方就装着一枚NFC芯片。行动装置靠近这颗球时,球迷就能通过芯片收看球员的视频、比赛和其他内容。这个功能建于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正式比赛用球,在阿迪达斯网站上售价165美元,过去一周降价为83美元。
报道称,至于这枚芯片会不会成为所谓“俄罗斯黑客”下手的目标,阿迪达斯拒绝评论。目前没有迹象显示,这种球或芯片有任何安全漏洞。根据阿迪达斯网站上的产品描述,这枚芯片本身无法修改,“不可能删除或改写原先设定的参数”。
报道还称,尽管足球上标识显示内含芯片,但光从照片仍无法断定,这枚芯片会不会被拿掉,换成真正的间谍装置。或者想得更极端一些,这颗球本身就是专为这场会谈而特别做出来,只是外观看起来像比赛球。
对此,白宫发言人桑德斯(SarahSanders)在电子邮件中表示:“针对外界赠礼的安全检查手续,都已经在这颗足球上完成。我们不会进一步说明安检程序。”彭博社说,白宫方面拒绝回应是否查到这颗球上有动手脚,或是这颗球之后会放在哪里。
延伸阅读:普京送给特朗普的那个足球,正在接受安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小心窃听器”,普京17日在赫尔辛基给特朗普送了一个世界杯比赛用球后,有美国议员发出了这样的警告。而现在,这枚足球真的在接受安检。
美国《时代周刊》21日报道称,普京送给特朗普的那个红白相间的足球正在接受例行安全检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时代周刊》报道截图)
美国人真担心足球内有窃听器?
对此,美国特勤局解释称,这是所有被赠送给美国总统的礼物都要经历的过程。
在于17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普特会”上,普京向特朗普赠送了一个世界杯用球。随后,特朗普还表示要将这个足球送给他的小儿子巴伦这个“小球迷”。
但美国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却向特朗普发出警告称,“如果我是他,我会检查足球中是否有窃听装置,绝不允许它进入白宫。”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丹•科茨随后在一次安全会议上也表示,已经非常仔细地检查过这个足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5#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02:03:16 | 只看该作者
普京将世界舞台上的局势与吉卜林《丛林之书》情节相比 © Sputnik / Sergey Guneev
政治
19:10 2021年04月21日(更新 19:34 2021年04月21日) 缩短网址 0 181
俄总统普京将跟风找俄罗斯“寻衅 ”的国家比作老虎“谢尔可汗”身旁的胡狼“台巴齐”。

© SPUTNIK / MIKHAIL KLIMENTIEV
普京:暗杀白俄罗斯总统和政变图谋在西方不会受到谴责

俄总统普京21日向联邦会议发表国情咨文。普京在发布国情咨文演讲时,提到一些国家对俄罗斯的不友好活动。
普京称:“我们能看到现实生活中在发生什么,就像我说过的那样,俄罗斯无缘无故地被盯上。当然,就像老虎谢尔可汗身边一样,这些盯上俄罗斯的国家身边迅速围着各种小胡狼。一切就像吉卜林的书里写的一样。它们应声嗥叫,向主人献殷勤。”
俄总统认为,吉卜林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台巴齐”是英国作家吉卜林的故事集《丛林之书》中的角色 ,是老虎“谢尔可汗”的忠实爪牙。

观看有中文翻译的完整视频请点击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6#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02:06:55 | 只看该作者
普京将世界舞台上的局势与吉卜林《丛林之书》情节相比
© Sputnik / Sergey Guneev




普京将世界舞台上的局势与吉卜林《丛林之书》情节相比政治19:10 2021年04月21日(更新 19:34 2021年04月21日)缩短网址
0181

俄总统普京将跟风找俄罗斯“寻衅 ”的国家比作老虎“谢尔可汗”身旁的胡狼“台巴齐”。



© SPUTNIK / MIKHAIL KLIMENTIEV

普京:暗杀白俄罗斯总统和政变图谋在西方不会受到谴责

俄总统普京21日向联邦会议发表国情咨文。普京在发布国情咨文演讲时,提到一些国家对俄罗斯的不友好活动。
普京称:“我们能看到现实生活中在发生什么,就像我说过的那样,俄罗斯无缘无故地被盯上。当然,就像老虎谢尔可汗身边一样,这些盯上俄罗斯的国家身边迅速围着各种小胡狼。一切就像吉卜林的书里写的一样。它们应声嗥叫,向主人献殷勤。”
俄总统认为,吉卜林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台巴齐”是英国作家吉卜林的故事集《丛林之书》中的角色 ,是老虎“谢尔可汗”的忠实爪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7#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02:11:32 | 只看该作者
丛林之书 (2010年出版吉卜林所著图书)

《丛林之书》是2010年6月1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吉卜林,翻译何健。
书    名 丛林之书 作    者吉卜林 译    者 何健 ISBN 9787534647529 类    别 动物故事 定    价 18.00元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6月1日 开    本 16开
目录
1 内容简介
2 作品目录
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编辑
《丛林之书》内容简介:“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宝库”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为青少年朋友们倾心奉献的一套文学丛书。诺贝尔史学奖是“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都是这些获奖作家的最佳作品的荟萃。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格调高雅,内容富有情趣,堪称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
读诺贝尔文学奖,感受优秀作家营造的文学氛围。品诺贝尔文学奖,世界文学大奖离你并不遥远!
作品目录编辑
狼群里来了莫格里
蟒蛇卡阿的援救
恐惧的故事
老虎!老虎!
消失的村庄
血战红毛狗
恐怖的象叉
春天的告别
走出丛林
作者简介编辑
吉卜林(1865-1936),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
吉卜林出生于印度孟买,6岁时被送回英国,在儿童寄养所和一所低劣的寄宿学校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17岁中学毕业后返回印度,担任报纸编辑。这期间,他将印度的所见所闻、风土人情写成诗文发表,返回英国后很快赢得了“当代最杰出的散文作家之”的美誉。1892年,他迁居美国。
吉卜林一生共创作了8部诗集、4部长篇小说、21部短篇小说和历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随笔、游记等。
1907年,吉卜林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词条图片(3)


《丛林之书》内文图(2)


《丛林之书》实拍(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8#
 楼主| 发表于 2021-4-23 01:11:01 | 只看该作者
下午察:呼之欲出的中美新任大使

时间:2021-04-22 20:0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美矛盾对立形势日渐加剧之际,两国也正着手挑选派往对方的新任大使。

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昨天报道,有消息人士透露,中国计划任命秦刚为驻美大使来代替已超过退休年龄的崔天凯,而美国可能任命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来填补已经空缺半年的驻华大使职位。

两度担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秦刚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秦刚毕业于培养高级涉外专才的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这所学府被誉为中国第一批“将军大使”的摇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秦刚毕业于培养高级涉外专才的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互联网)

据微信公众号“抢占外媒高地”发布的文章,秦刚毕业后于1988年进入中国外交部下属单位——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任中文秘书,并在这里开始积累和驻华媒体打交道的经验。

在进入外交部礼宾司前,秦刚曾两度出任外交部发言人。2005年,秦刚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并兼任外交部发言人达五年;之后任中国驻英国大使一年,并在2011年12月,接替马朝旭出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再度出任外交部发言人;直至2014年,秦刚接替因严重违纪问题被调查的张昆生,转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5年,秦刚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并兼任外交部发言人达五年。(中新社)

有分析指出,外交部发言人的职位虽然不算高,但因为长期面对媒体,有较高的曝光率,因此也被认为是能够在外交部平步青云的上升通道。

一名澳大利亚记者回忆,秦刚气场相当强大,每次出席记者会都不慌不忙先扫视全场一周,再慢悠悠喝上一口放在讲台上的水,这才开口与全场记者打招呼。

另一名外媒记者也提到,在中国外交部相对严肃刻板的体制里,秦刚属于有江湖气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秦刚在2011年12月再度出任外交部发言人。(中新社)

《华尔街日报》报道则形容,现年55岁的秦刚风度翩翩,在外界看来是一位擅于把握分寸的职业外交官,和国际社会印象中那种斗志昂扬的战士般的中国外交官形象不同。

不过,一名似乎来自香港的记者在自媒体上描述与秦刚的接触时说,私下的秦刚不属于温文儒雅那类外交官,而是处事果断,“他向同事下指示言词直白,对外国政府在两国领导人会谈时新闻采访安排的一些无理要求,就坚定回绝,有次还说了一句:对方也欺人太甚了!”

而秦刚在担任发言人的八年时间里,也的确留下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个性鲜明的外交回答。

秦刚语录

2009年,秦刚在回应美媒有关西藏和达赖喇嘛的问题时说:“奥巴马总统在他上任后的一次演讲中曾说,他非常感激林肯总统,因为如果没有林肯总统,他就不会成为今天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秦刚在回应美媒有关西藏和达赖喇嘛的问题时搬出了奥巴马和美国废奴运动。(法新社)

秦刚接着说,奥巴马作为一位黑人总统,必然了解林肯总统推动的美国废奴运动的重大意义。在达赖统治的旧西藏,实行的是黑暗的农奴制度,达赖是西藏农奴制度的总头目。1959年中国彻底废除了农奴制度,这和当时林肯总统废除美国黑奴制的性质是一样的。

2014年4月,秦刚在回应“奥巴马亚太之行没有来中国,或意在针对中国”时说,是不是针对中国,我们要看美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至于来不来中国,他引用了扎西拉姆.多多的一句诗词说:“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

同年,秦刚在回应中国军费预算增长时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是只端着红缨枪的童子军。国外有些人总是希望中国是长不大的童子军。如果是那样的话,谁来维护国家安全?怎么维护世界和平?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就安宁了?地区就稳定了?天下就太平了?即使是童子军,他的个头也是一年比一年长,他的脚也是一年比一年大。你不能让他总是穿着以前的小衣服、小鞋吧?”

秦刚在今年2月举行的吹风会上还就中国搞“战狼外交”回应说,“如果我们看一看当前有的国家和有的人对中国进行的毫无根据、毫无底线的抹黑诋毁,他们恐怕都不能用‘战狼’来形容,那简直就是‘恶狼’”。

秦刚的优势和挑战

秦刚卸下新闻发言人职务后,成为了外交部礼宾司司长。

秦刚曾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席礼宾官,为习近平策划各项外交活动。《华尔街日报》分析称,秦刚多次陪同习近平出访海外,成为深得习近平信任的助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秦刚曾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席礼宾官,为习近平策划各项外交活动。(互联网)

报道认为,把秦刚这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派到华盛顿,表明中国想通过有技巧的方式来帮助恢复中美双方的定期高级别会晤。

这种战略对话形式最初是在小布什政府时期建立的,但特朗普认为这种做法让美国陷入毫无结果、浪费时间的讨论中而被废除。

不过报道也指出,秦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在美国两大党对中共强硬立场上表现出罕见一致性下,他要代表北京的立场,又要架起与华盛顿之间的桥梁。

非政客的“职业外交官”伯恩斯

现年65岁的伯恩斯同样是一位履历丰厚的外交官。在美国外交部门服务了长达27年之久的伯恩斯,横跨从里根到小布什四任政府,一路位至国务院三号人物,具有非常丰富的职业外交经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现年65岁的伯恩斯在美国外交部门服务长达27年,横跨从里根到小布什四任政府。(法新社)

他曾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担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和驻希腊大使;在小布什政府时期,曾担任美国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大使,并曾组织NATO各国共同应对2001年911事件给西方带来的冲击,后担任国务院政务次卿。

2008年,伯恩斯从外交部门退休后加入了科恩集团(Cohen Group)、阿斯彭战略集团( Aspen Strategy Group)等咨询和战略机构,并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目前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外交和国际关系教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伯恩斯目前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领英页面)

有美国媒体指出,如果美国总统拜登任命伯恩斯为驻华大使,将打破延续了四任、由擅长“零售政治”的民选官员担任驻华大使的惯例,转而由富有外交技巧的职业外交官来担任这一要职。

伯恩斯谈中美关系

伯恩斯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也符合拜登政府“该竞争时竞争,能合作时合作”的主张。

伯恩斯今年1月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曾表示,对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而言,与中国经济脱钩不是现实选项,认为有必要与北京在某些领域合作,例如气候变迁及对抗冠病疫情。

他今年2月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表示,中美关系“对美国来说最重要,也最具挑战性”,双方正处于一种激烈竞争模式中,“我们不想将在印太地区的军事主导地位让给中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伯恩斯今年2月接受CNN采访时表示,中美关系“对美国来说最重要,也最具挑战性”,双方正处于一种激烈竞争模式中。(CNN视频截取)

他还呼应拜登的说法,即美中之间是一场民主与威权国家模式的较量,并主张建立一个包括日本、北约盟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和欧盟在内的国家联盟,声称要“共同发声,促使中国遵守国际贸易规则”。

伯恩斯在布鲁塞尔智库欧洲政策中心前不久举行的一场线上讨论会上说,欧洲与中国达成投资协议是“战术错误”。

他说,“我们不能允许中国人分裂我们”,并呼吁在5G等领域,“美国、欧洲、日本应采取更有力、更统一的措施,限制中国,与中国竞争。”

此外,伯恩斯还曾强调要保护美国公司不受中国在补贴、倾销、专利法和知识产权方面的不公平对待。

伯恩斯的优势和挑战

综合《国家新闻网》和哈佛大学官网消息,伯恩斯跟现任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背景很相似,两人都是职业外交官,在中东待过很长时间,两人关系很亲近。

2014到2017年期间,伯恩斯曾是时任国务卿克里的外交政策委员会成员,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的关系也很近。熟悉拜登团队无疑会为伯恩斯提供作为驻华大使的有利条件。

据美国之音报道,一位美国高级外交官表示,在美中关系如此紧张和困难的时候,由伯恩斯这样一位“杰出、知名、受人尊敬”的外交官来担任驻华大使,“对两国关系而言是非常积极的”。

伯恩斯在担任国务院政务次卿时曾直接参与涉及国务院东亚局以及其他与中国有关的事务。一位曾与伯恩斯共事的美国外交人员说,伯恩斯对中国事务非常了解。

曾在奥巴马政府时期担任美国财政部驻华特使的杜大伟也说,伯恩斯不只是一个政治人物,还有政策方面的背景,这可能是向中国发出的一个积极信号,显示拜登将认真对待两国之间的互动。有政策背景又有处理中国事物经验,这都有助于伯恩斯为拜登政府对华政策提供成熟的建议。

杜大伟的看法也得到了美国前参议员鲍克斯的呼应:“拜登政府需要任命的大使要能够代表总统进行谈判,而不是‘只传话的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曾在奥巴马时期担任驻华大使的民主党前参议员鲍克斯认为,驻华大使应该有权代表总统进行谈判,而“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人”。(法新社)

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昨天对中国官媒《环球时报》表示,伯恩斯对中国的看法相对务实,不极端,和美国国内的极端派,尤其是特朗普和一些共和党人形成鲜明对比。

他认为这意味着美国在对华政策的处理中会相对稳定一些,可预测性强一些。 不过李海东也说,若伯恩斯用与欧洲打交道的经验处理中国问题,“他对中国的理解可能就会有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9#
 楼主| 发表于 2021-4-23 13:54:01 | 只看该作者
梅德韦杰夫撰文:俄美关系实质上已重回冷战时代
2021年04月23日 09:56:04
来源:环球网

据俄新社23日消息,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给俄新社的一篇文章中称,近年来俄美关系实质上已重回冷战时代,制裁和冲突对抗导致了世界“永久的不稳定”。

“近年来,俄美关系实际上已从竞争走向对抗,实质上回到了冷战时代。制裁压力,威胁,冲突对抗,保护私利——所有这些都使世界陷入永久的不稳定状态。”梅德韦杰夫写道。

此外,报道提到,梅德韦杰夫还表示,某些时候领导人们直接进行沟通,但某些时候他们没有。“但无论如何(当时)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而不是通过威胁和最后通牒的语言进行的。”

据此前报道,美国政府15日以俄罗斯进行网络袭击、干预美国选举等恶意活动为由,对俄实施大规模制裁并驱逐10名俄外交人员。次日,俄外交部宣布驱逐10名美国驻俄外交人员。俄总统助理乌沙科夫16日召见美国驻俄大使沙利文,建议其返回美国,同美国政府官员讨论美俄关系发展问题。受俄美关系紧张影响,俄外交部于3月下旬宣布召回驻美大使安东诺夫,安东诺夫至今没有返回美国。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则于20日发表声明说,美国驻俄大使约翰•沙利文本周回国,就美俄关系与拜登政府官员进行直接沟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4-23 14:01:00 | 只看该作者
梅德韦杰夫称俄美关系重回冷战时代 © Sputnik / Yuliya Zyryanova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政治
13:00 2021年04月23日(更新 13:33 2021年04月23日) 缩短网址 0 61
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4月23日为俄新社撰写的文章中指出,俄美关系近年来实际上已重回冷战时代。
近年来,俄美关系实际上已从竞争走向了对抗,本质上讲,已重回冷战时代。制裁施压、威胁、冲突对抗、保护私利,这一切让这个世界陷入了持续的不稳定状态。

若两国关系长时间如此,即为“危机”,而这样的危机为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剧,出现“危机中的危机”,提供了非常肥沃的土壤。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错误举动、缺乏耐心、无法从战略上理解每一个词语的“重量”,不仅会使这两个国家举步维艰,甚至会让整个世界都深陷泥潭,面临直接军事冲突的威胁。

俄美两国曾经历过这样的历史。的确,时代已经有所不同了,那时是在加勒比地区,但现在发生的事本质而言与之非常相似。

美国当时的外交政策迫使我国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反应。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其政策表现为在土耳其、越南南方共和国和黎巴嫩部署导弹,对古巴实施拙劣政策而引发革命,之后又试图重夺对“自由岛”的控制等等。

今天则是反俄制裁、有组织地打压俄罗斯、美国对我国邻国的政策、北约力量最终抵达我国边界、阻挠“北溪-2”项目、担忧我国发展北方海路,最后还有乌克兰问题等等。这种例子每天都有。

现在的俄罗斯和之前的苏联一样,论为对手制造威胁,都不及美国。

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对美国的回应,苏联在古巴部署了进攻性战略武器。美国,众所周知,开始了进一步对抗:集结军舰,对古巴实施海上封锁,甚至准备入侵。这一危机史称“加勒比危机”(或“古巴导弹危机”)。关于它,有两个要点。

第一,长时间的应对,不只在美国海岸附近部署导弹,首先这是一次展示,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国家意识到我国的基础设施实力:可以短时间内在世界任何地点部署军事基地。

第二,“距离战争只有五分钟”的危急局面被两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扭转了过来。他们对局势保持着清醒的评估,认可并接受了让步的“智慧”,因此愿意做出妥协。

两国领导人某些时候直接沟通,某些时候则不会,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苏美之间都是平等对话,而不是通过威胁和最后通牒这种语言。

加勒比危机解决后,整个20世纪两国之间都不再出现过距离战争如此之近的情况。因为双方都吸取了教训:在解决国际问题时,合作胜于对抗。

但如今,情况又有不同。美国实施不稳定的外交政策,表现为拒绝与伊朗达成核协议,退出《开放天空条约》及其他一系列协议。此刻则体现在新总统的言论中。

新的战略事实(华盛顿外交政策的不稳定)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原因以及美国作为西方世界领导者的威望下降综合作用的结果。

美国政府的新策略是,一方面释放需要对话的信号,另一方面加紧施压。这可能说明,民主党在履行选前承诺,新执政团队在制定政策、采取决策时达不成统一,同时也体现了美国的“传教”:“我们永远是对的,你们应该听我们的”。而且无论是伙伴国还是对手国,都要把这当作理所当然,并为能够获得“教训”而感恩戴德。

两国总统通电话时呼吁开展对话,但美国转眼就开始发表强硬言论,对俄罗斯施加新的制裁,驱逐外交官,签署有关俄罗斯威胁的命令。而且,这里还要说到人为加剧乌东冲突,美国领导层发表好战言论,以及向我们地区调派军事设备。简而言之,加剧局势。

显然,苏联将美国视为平等的、无疑不容忽视的对手。这是因为两国在军事政治上是平等的,为了维持这份平等,还建立了国际组织体系,而且也因为当时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

但在苏联解体后,这种平等消失了一段时间。在15年的时间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实力,甚至无法设想能够拥有这样的实力,所以美国直接抛弃了平等对话。

美国新政府在寻求恢复自己世界统治者和西方世界捍卫者的地位(同时也这样说服自己),但没有魄力承认,有的国家可能拥有可以与之比拟的基础设施实力和军事政治潜力,例如中国或俄罗斯。

现在大家讨论的问题是,现任美国政府是否会拥有上世纪60年代加勒比危机当事国领导人选择的“让步智慧”?

当局势紧绷到极限时,怎么做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呢?有三个方面。

首先要意识到做“致命决定”需要付出的代价。如果为胜利而遭受的损失过大,使胜利者的进一步生存都面临问题,那这就不是真正的胜利。

其次,直接沟通。不只是能够通电话,而且要开诚布公地交流,更重要的是,倾听对方,理解对方的逻辑和论据。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仅要懂得让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要愿意做出让步,愿意放弃最后通牒和蛮横无理的话语,以免破坏对话。

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会付出代价”这样简单粗暴的言论虽然听起来很美国,但会直接把问题引入死胡同。这种口头禅不会给任何人以启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