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745|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房地产西式都会城市现代化 伪称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新样态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29 16:4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极端通勤率=资本无偿占有的员工剩余劳动时间——转帖注

全国超1400万人口承受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 北京占600万





[url=]第一财经[/url]

[url=]2022年07月29日 10:47:29 来自北京[/url]








工作机会和居住成本的空间失衡,让职住分离成为大城市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生活模式。一份权威报告显示,去年,全国承受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的人口超1400万,32个城市的极端通勤比重在增加。其中,青年群体有近600万,占比超过40%。

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根据全国44个轨道运行城市中2.15亿市区居住人口和1.05亿市区就业人口在去年9-11月间的大数据职住和通勤样本,报告从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三个方面9项指标,呈现中国主要城市的最新通勤画像。

报告称,5公里内通勤是“幸福通勤”的最大阈值,其比重反映城市就近职住人口占比。在去年监测城市中,仅51%通勤人口可享受“幸福通勤”,41个城市出现通勤幸福度下降;而超过60分钟则被划定为极端通勤,其背后反映城市职住空间的分离。在42个年度可对比城市中,超七成城市极端通勤比重增加,北京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最大,首次达到30%。

郑州是通勤空间半径和平均通勤距离年度增幅最显著的城市,但该城市极端通勤比例连续3年减少。除郑州外,极端通勤持续改善的城市仅4个,分别为深圳、南京、杭州、厦门。

北京逾600万人承受极端通勤

北京的“打工族”每天正在经历全国最漫长的通勤之路。

报告显示,2021年,北上广深平均通勤距离9.4公里,同比增幅显著,达0.4公里。其中,北京平均通勤距离11.3公里,同比增加0.2公里,是全国通勤距离最长的城市。

单程通勤距离最长的背后,和城市空间辐射范围广、北京职住分离度高和通勤交通效率低等因素不无关系。

根据报告,2021年,北京通勤空间尺度最大,半径达41公里,较超大城市(北上广深)的通勤半径均值长3公里;职住分离情况也最堪忧。2021年,北京职住分离度达6.6公里,接近深圳的3倍,也远超过超大城市的平均职住分离度(4.2公里)。

所谓职住分离度,即指从居住地到最近就业场所的距离,是理论上能够实现的最小通勤距离,用于衡量城市职住空间供给的匹配。

事实上,“同城通勤近7公里”已和一些跨城通勤的距离相当。

根据北京通州区规划,预计于2024年建成厂通路,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北三县协同发展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后可将从河北大厂和背景城市副中心跨城通勤的距离缩短到4公里。

另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布的《2021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花桥流入上海市域的通勤规模最大。居住在花桥的通勤者在上海郊区的工作地主要在嘉定区和青浦区,其中在苏沪边界的安亭镇是主要的热点地区,平均直线通勤距离为8.31km。

地面公交网的不完备和城域轨道覆盖通勤比例低,进一步加剧了北京的通勤压力。

报告显示,北京的45分钟公交覆盖通勤人口比例仅为3成,而另一超大城市深圳则接近6成;当年,北京轨道长度达855公里,但800米轨道覆盖通勤比例仅2成。

“评价轨道交通建设质量,关键看对通勤客流的覆盖。轨道规模比较大的城市,新增线路多为外围延伸线,降低了轨道覆盖通勤的效益。” 报告撰写者之一、中规院交通研究分院数据应用与创新中心主任付凌峰告诉第一财经。

多重因素之下,2021年,北京30%通勤者单程超过60分钟,极端通勤人口占比较上一年增加3%。无论是从绝对值还是增量和增速来看,北京极端通勤程度都居于全国之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根据《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88.6万人。

由此推算,北京上一年新增极端通勤人口规模近66万。当年极端通勤人口数逾600万人。

在极端通勤人口比例增加的同时,北京“幸福通勤”的人口比例则在下降。2021年,北京45分钟通勤比重55%,为主要城市中最低,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

除北京外,报告称,广州的通勤变化趋势也堪忧。“广州45分钟通勤比重3年下降6个百分点,从75%下降至69%,超大城市中降幅最显著。”

但另外两个超大城市——深圳和上海通勤变化则呈向好趋势。

深圳保持城市通勤的“优等生”,极端通勤比例仅12%,低于城市规模更小的特大城市平均水平;上海通勤稳步改善,2020年上海极端通勤人口减量最大,减少超150万人,2019~2021年,上海单程平均通勤时耗从42分钟减少到40分钟。

青年人通勤:近80%青年45分钟以内通勤可达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年4月发布的一部白皮书中,首次公布中国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数据显示,2020年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1%,比十年前增加15.3个百分点,高于整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个百分点。

6月,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名单公布。全国试点城市(含直辖市的市辖区)有45个,包括一线城市,成都、杭州、长沙、海口等省会城市以及东莞等热点三四线城市。

报告称,在城市通勤人口中,35岁以下的青年“打工人”的通勤更需要关注。

报告显示,在北、上、广、深、成、杭6个受到青年关注的城市,近80%的青年就业集中在15公里以内的城市就业中心,但受到居住成本与社区环境影响,65%的青年人群居住在城市中心15公里以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其中,近30%青年选择居住在城市中心15-20公里圈层处,接近北京五环、上海外环、深圳绕城高速,这一圈层青年居住比重高于城市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职”与“住”的空间分离,让极端通勤成为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报告显示,在44个主要城市1400万极端通勤人口中,有近600万青年人群。其中,北京26%青年人群单程通勤超过60分钟,上海13%、广州10% 、成都10%,通勤状况较好的深圳、杭州也有近10%青年承受着极端通勤。

“但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留出更多时间给生活和工作,青年群体优化通勤的主动性也更高。事实上,城市中心15公里圈层、轨道依赖轨道,都是青年平衡通勤与居住成本的选择。” 付凌峰称。

根据报告,在上述6个城市中,近80%青年45分钟以内通勤可达。即便是全国通勤时耗最长、极端通勤占比最大(30%)的北京,也有近60%的青年45分钟通勤可达,高于城市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为了让大城市发展对青年人更友好,报告建议,加快建设并推进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体系,以减轻青年人和新市民“潮汐通勤”时耗。

报告以北京为典型举例称,邻近就业中心是青年对于居住的本源需求。20%长租公寓,能够提供10公里核心圈层内的住房保障供给,近40%集中在10-15公里(四环五环之间),与城市人口分布特别是青年人群居住空间分布高度契合。

“但受限与新增土地供给和保障对象以中低收入家庭为重点,北京近70%公租房、超过80%共有产权房主体分布也在15公里(五环)以外,8%的公租房、10%共有产权房位于城市中心40公里以外圈层,超出了城市通勤尺度的边界。”报告称。

吴斯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7-30 03:42:45 | 只看该作者
【地评线】北方网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网事津评
2022-07-29 22:14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持续探索过程之中,是被实践证明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鸦片战争使得国门洞开,中华民族从此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发展历史和曾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民族惨遭蹂躏,正是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有了梦想,就需要路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毅然决然挑起了这副千斤重担,一直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走什么路,作为自己孜孜以求不断深入探索的重大命题。

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和历史使命不同,肯定不能千篇一律走同一条发展道路,而且人类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地实现强大和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我们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主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的努力、资源和基础,肯定要选择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且是一条符合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道路,只有这样的道路才能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

现代化作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通过总结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可以发现,其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作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动态的、渐进的转化过程,现代化在推进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不可能脱离具体国家的特定的社会基础,中国的现代化是要实现14亿人口整体迈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以照搬,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虽然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现代化和全球化相互交织,但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因为照搬的后果肯定是畸形或扭曲的现代化,所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经过一百多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逐渐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而为人类指明了一条实现现代化的崭新征程,突出表现就是,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但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而且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如今我们已经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这也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之选、时代之选和人民之选,伟大的中华民族定将不负历史,也肯定能继续创造出新的辉煌!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 王伟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7-30 03:49:34 | 只看该作者
说的是不同于动物的生理人共同的价值观吧,如此美妙的大同世界怎么会突然遭遇百年未遇国际大变局?莫名其妙。——转帖注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特质
2022年07月28日 07: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沈湘平 关键词:人民;全人类共同价值;公平;正义;民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和阐发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其独特的理论品质,实现了对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凝练,推动了对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升华。

  一是共通性。全人类由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文明组成,其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价值观念。但是,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是类存在物,拥有和动物相区别的共同的类特性。因而,人类的成员之间,总是具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通性方面,这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成为可能的基础。诚如孟子指出的,人心也有所“同然”,而“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陆九渊认为,地不分东西南北而圣贤同心:“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全人类共同价值首先就是基于这种同欲同求的共通价值,是“各国人民都追求”的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二是反思性。全人类共同价值虽然以共通性为基础,但它并不是各种既有价值观念的杂乱并置或简单加总,而是基于对各种既有价值观念的反思。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历史反思性,即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人类文明史中各国人民创造的文化思想精华特别是价值精髓的继承与弘扬;其二,时代反思性,即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当今世界因应时代问题的各种价值主张以及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基本趋势的整个时代精神的抽象与升华;其三,实践反思性,即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概括。这些反思性集中体现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当今世界“各国”“各国人民”业已存在的、自在的价值观念的“再认识”和共识凝练,从而实现了人类共同价值的真正自觉。

  三是公共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主张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基于各国人民的不同价值观念,在全人类共同价值视野中,这些不同价值之间是平等的,而非简单的对错、优劣的关系。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不仅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本身就具有方法论性质——不同国家只有坚持和运用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方法论原则,以对话代替对抗,才能真正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从不同民族、国家乃至个体的价值观念到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有着不同方法、路径,但本质在于一个“公”字,即公共性,指向全人类的公共利益。全人类共同价值被提出之后,便开启了人类社会公共领域——尽管其迄今还不健全、不成熟——有关人类共同价值的公共性讨论。归根结底,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共同”重点在“共”而不在“同”,全人类共同价值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的公共价值。

  四是生成性。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其现实性上是人类社会层面的重要价值,但现代人类社会并非从来就存在,而是在近代以来全球化与现代性相互形塑过程中形成的,是生产力、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人们交往普遍化的结果。“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得以可能的前提,全人类共同价值也是对人类世界历史存在状态的一种自觉反映,而“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正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立脚点。一言以蔽之,现代人类社会的出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历史主体在立足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形成的。作为人类社会价值内核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也是在当代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活动中逐渐生成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具体价值都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成果,具体内涵也只有置于现代社会特别是当代社会中予以理解才是恰当的。

  五是包容性。全人类共同价值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重要思想,不仅始终以“差异”为前提、为基础,而且以承认、尊重“差异”,实现多样性并存、共生为基本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在此意义上,全人类共同价值实际上是全人类的共享价值,它强调“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始终走的是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路径。

  六是人民性。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全人类”,是相对于“非全人类”而言的。而社会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因此“全人类”正处于“非全人类”诸主体的关系之中。当今世界由不同民族、国家、文明等构成,国家至今依然是全球化时代最强大的主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也因此最鲜明地体现为不同国家、文明之间的公共价值。但是,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归根到底源于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另一方面,民族、国家、文明以及各种群体行动的承担者归根到底是现实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全人类共同价值时,始终强调其主体是“各国人民”,强调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终极目的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存、美好。当然,全人类共同价值也只有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自觉践行才能得以真正实现。总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着眼点和实践主体归根到底是全世界的民众。

  七是规范性。全人类共同价值之所以迫切需要,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当今人类面临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类向何处去”的大问题。这一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核心就是人类的共存与美好如何可能。也就是说,全人类共同价值事实上为“又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的当今世界提供了正确的理念指引和价值遵循。共同价值意味着共同的责任担当和共同的行为规范,这不仅是对不同民族、国家、地区、文明及其政府、政党而言的,也是对生活在这个共同世界中的每一个组织和个人而言的。在很大程度上,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意味着我们应从人类共存和美好的高度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更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而且意味着所有的人类主体都要以自觉行动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

  八是历史性。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也向着未来开放;它来自人们的历史实践,也必将在人们的历史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我们相信,随着每个主体的意向性与国际社会影响的外延性之间的交互强相关,无论是现实的驱动还是理性的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会不断增强,人类的共同追求、价值共识必将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具体内涵及其侧重点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例如,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人类面临空前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风险挑战。相对于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和平与发展的基础、首要地位更加凸显出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当今人类的当务之急。

  总之,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全人类具体实践,充分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积极回答人类大问题而获得的全人类共存、美好之道。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各国人民心声,昭示了历史发展方向,始终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潮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我们相信,通过中国人民的深入践行,并努力推动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21ZD1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7-30 18:47:25 | 只看该作者
高房价让韩国家庭负债累累,现在加息正把他们推向违约

韩国金融监管机构预计,一旦平均抵押贷款利率从目前的5%-6%升至7%,可能拖欠贷款的人数将增加50万至190万。


[size=12.6316px]

刘子象 2022/07/29 22:56来源:界面新闻


[size=12.6316p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源:视觉中国


记者 |刘子象

随着加息推高还贷成本,韩国家庭的压力越来越大了。

国际金融研究所(IIF)最近公布的全球负债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韩国家庭债务与GDP之比高达104.3%,在36个主要经济体中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有黎巴嫩(97.8%)、泰国(89.7%)、英国(83.9%)。该报告称,韩国家庭不仅负债最重,且自新冠大流行以来的增幅也远高于其他国家。

韩国的家庭债务主要由抵押贷款构成,由强劲的住房需求和房价增长所推动。近四分之三的韩国家庭财富与房地产联系紧密。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债务达到2.6万亿韩元,而超过70%的未偿贷款则基于浮动利率。

7月份,韩国央行史无前例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上调至2.25%。自去年8月以来,韩国央行已6次上调利率。这显然加大了贷款买房家庭的债务负担。去年年末,韩国家庭负债规模已经是可支配收入的两倍多,两者比率达到了206%。

市场普遍认为,韩国政策利率将在今年年底前见顶,从目前的2.25%升至2.75%,而这将使抵押贷款利率继续上升,负债家庭将进一步承压。

据韩国房源网站Zigbang,如果抵押贷款年利率为4%,首尔公寓的月供将占城市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的45%。如果年利率上升到7%,月供将增加到可支配收入的62%。

普通人已经感受到了压力。36岁的Jane Jeon在首尔市中心拥有一套公寓,为此背负了5亿韩元(合26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然而日益增长的月供基本花光了她丈夫的工资,她不得不主动缩短产假,尽快返岗挣钱补贴家用。

她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现在每月要多还款72万韩元(合3744元人民币)。经纪人告诉她,到年底,抵押贷款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这样他们每月的总还款将达到近400万韩元(20800元人民币),相当于她丈夫工资的70%。

即便面临巨大压力,她还不想搬离首尔,她表示公寓几乎是他们的全部身家,要为它继续奋斗。

Jane Jeon不是唯一为房贷担心的人。韩国金融监管机构预计,一旦平均抵押贷款利率从目前的5%-6%升至7%,可能拖欠贷款的人数将增加50万至190万。

韩国央行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抵押贷款利率上升可能会增加违约风险,滑向金融危机。7月17日,韩国政府就再融资方案达成一致,允许低价房屋(房屋价值在4亿韩元以下)的所有者从9月开始,用固定利率代替浮动利率借款,以减轻利息支付负担,从而缓解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财政部长秋庆镐本周早些时候表示,将迅速改善家庭债务结构。他预计当计划中的再融资方案启动时,浮动利率下的家庭债务比例应该会下降多至5个百分点,或从78%降至73%以下。

抵押贷款还款增加和经济低迷已经导致消费疲弱。更值得警惕的是,曾经炙手可热的首尔房价在上周创下26个月来的最大跌幅,6月份的成交量较上年同期暴跌73%。

韩国房价在过去多年一路高歌猛进,首尔公寓的平均价格在过去18年中飙升了近4倍。截至今年5月,首尔99.1平方米的公寓平均售价为12.8亿韩元(约合665万元人民币),而2004年1月的平均价格仅为3.4亿韩元。

还贷压力增大,越来越多韩国人转向受利率影响较小的“月租房”(wolse)模式。7月20日的数据显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下降的同时,今年首尔的租赁合同数量猛增。上半年房地产租赁合同签订464684件,同比增长31.1%。特别是月租房合同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比一年前增加了55.2%。

不仅住房方面支出增加,通胀高企也进一步侵蚀韩国家庭的消费能力和信心。7月27日,韩国央行发布《7月消费者动向调查报告》,预期通胀高达4.7%,环比上升0.8%;预期通胀和增幅都创14年来新高。

7月消费者信心指数(CCSI)环比下降10.4%,至86.0,为2020年9月以来首次跌破90。该指数基于目前的生活状况、生活状况展望、家庭收入展望、消费支出展望、现在经济判断、经济展望等6个指数计算。数值低于100,就意味着消费心理与长期平均值相比处于悲观状态。

韩国公共财政研究所的一项最新调查称,高房价严重破坏了婚姻率和生育率。他们以公共机关职员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房价上涨100%,8年间人均生育率会下降0.1∼0.3个百分点。

该研究所还表示,房价的剧烈波动和租金水平在短期内或许不会影响结婚或生育率,但可能会累积起来产生深远影响。

据7月20日发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韩国总和生育率(女性人均生子数)为1.1,与去年和前年的数据持平,连续三年垫底。韩国统计厅7月28日发布数据称,去年韩国总人口(包括外国人在内)5173.8万人,较一年前减少9.1万人。这是韩国建国70多年来,总人口首次负增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5#
 楼主| 发表于 2022-7-30 19:10:47 | 只看该作者
欧洲金靴:公平与正义

2022-07-30 15:14:50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欧洲金靴



[size=1em]  昨天聊到社会公平的话题,这里就得提一个许久不言的经济概念:基尼指数
[size=1em]  推荐阅读为什么只有「他」公平
[size=1em]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通常最大为“1”,最小等于“0”。
[size=1em]  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该国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数字越大、越接近于1,则表明该国的贫富差距越巨、阶层分化越巨。
[size=1em]  根据联合国标准,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警戒线”。以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
[size=1em]  近年来美国的基尼系数为0.5左右浮动,非常恐怖。
[size=1em]  美国上层政客坐拥背后海量资本,亿万级别地砸钱竞选,还对外忽悠这是“美式民主”;下层的黑人兄弟则得提防着别在捡垃圾时被喝大酒的白人警察一枪毙命,还得承受“黑命贵运动”中抢了资本家几双破鞋就被资本控制的媒体侮辱为“零元购”。
[size=1em]  军委直属新媒体账号“钧正平”,2020年10月16日时曾发文《超级大国如今沦为超“疾”大国,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size=1em]  文中描写道:
[size=1em]  随着疫情的扩散变化,数以千万的低收入群体和部分少数族裔正在疾病、贫困和漠视中艰难度日。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所谓的精英和富豪阶层却尤为得意。全美最富裕的50个人身家接近2万亿美元,较2020年初增加了3390亿美元。一场疫情,再次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与血腥暴露无遗。
[size=1em]  政客们总是吹嘘,他们有完善的公共医疗保险、最优秀的医护人员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可悲的是,这样的医疗体系却是为精英而设计,高昂的费用往往令普通人望而生畏。在美国,穷人往往要面临缺乏工作机会、负担不起房租等悲惨境遇,贫困因素导致他们在医疗待遇上根本无法与富人相争。正如《纽约时报》评论指出:‘在数百万人苦苦挣扎的时候,美国的医疗系统变成了社会不平等的发动机,从穷人和工薪阶层身上榨取价值,为已经盆满钵满的富人贡献更多财富。’
[size=1em]  前车之鉴。
[size=1em]  批判美国、揭露美国背后的财阀统治实质,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从来就不是隔岸观火地戏谑之图,而应是警醒自我、审视自我,切莫走上大洋彼岸我们所挞伐的那条道路。
[size=1em]  因而,说回基尼系数,那么中国呢?
[size=1em]  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改开不到二十年的1995年,我国财产基尼系数为就已经达到0.45;
[size=1em]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则显示,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74,2013年为0.473,2014年为0.469,2015年为0.462,2016年为0.465。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十八大以来,由于扶贫等历史级别的政策输出,我国基尼系数已经呈一路走低的态势。
[size=1em]  但是,0.4上下这个数字本身依然可怖。
[size=1em]  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这是《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给出的结论。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还是通过国家统计局的数字,1949-1978年之前的中国基尼系数均值约为0.16。
[size=1em]  哈佛大学社会学系的创始人索罗金是「社会流动」领域研究公认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流动研究是对社会结构的动态分析,是社会分层过程分析的重要领域。
[size=1em]  社会流动可以被理解为个人或社会对象或价值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任何转变。
[size=1em]  如果将个人社会位置的起点定义为个人的初始位置,将终点定义为个人的当前位置,比较先赋因素的影响和自致因素的影响,这种研究称为代内流动研究;如果关注的是父代的社会地位与子女的社会地位间的关系,这种研究称为代际流动研究。
[size=1em]  流动性越高,社会结构越开放;反之,社会结构越封闭,即阶级固化格局越稳定。
[size=1em]  阶层固化必然是一种畸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定型化,它是指社会流动竞争中,先赋因素相对于自致因素占据明显优势、社会流动通道阻塞、社会跨阶层流动趋缓甚至停滞的一种趋势。
[size=1em]  正常的社会阶层结构,理应表现为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通道相互开放,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形成一种成熟而稳定的秩序。
[size=1em]  但阶层固化则明显偏离了这一轨道,社会发展进程日渐被相对“优垫”群体或强垫阶层所控盘,并出现代际传承之垫,而强热阶层则逐渐陷入边缘化、底层化,贫困和劣势地位也因之世袭。
[size=1em]  去年年初,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20年全球社会性流动报告》,其中给出了“全球社会流动性排名表”。
[size=1em]  根据表单的一系列参考指标,可理解为社会阶层跃升和降级的动态程度。
[size=1em]  排名越靠后的国家,通常可理解为底层实现阶层升级、突破现有阶级状态的难度越大,同时高阶层群体们降落到下游的难度也越大。
[size=1em]  排行榜显示,北欧四国流动性最高,包揽了四强,美国排名第27,在发达国家中居于最后。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而中国则仅仅排名第45,很不幸地同两个被休克疗法和国资私有化忽悠瘸了的国家为伍——乌克兰、智利。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这个报告最值得注目的就是给出了一个关键的说明:社会流动性与社会经济的总体增长无关。
[size=1em]  即:哪怕全社会的经济总量是快速增长的,但如果上层阶级的财富累积速度明显高于社会平均财富累积速度,那么社会流动性会下降,整个社会的阶级生态会趋于沉寂、固化。
[size=1em]  说白了,就是纵使经济总量呈现高速的规模性扩张,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也掩藏不住。
[size=1em]  根据这个排行的一系列计分因素,中国能够排到第45都得感谢一项指标:国民健康,中国达到了80.5分(百分制),居于绝对的世界前列。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这不得不感叹,当今中国的医疗行业,相比于金融、教育、部分能源和部分基建,恰恰是国家兜底程度比较高、私有化程度比较低的领域(尽管医疗私有化问题的严峻性同样不容小视)。
[size=1em]  推荐阅读医疗私有化
[size=1em]  以抗击新冠肺炎为例,最危急的2020年,全年国家医保出手12.3亿保障患者免费治、全力救、一经出现阳性则全城零元测核酸——这都是公有制医疗体系为全民健康铸下的保护伞。
[size=1em]  但是在其他领域,如教育,中国的教育公平性仅得63.3分,这体现了中国当今教育行业严重的不公。
[size=1em]  报告言简意赅,中国中心城市和偏远地区的教育质量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知识」一旦成为一种父业子承的门阀式私有遗产,或是某一固定群体才能消费购买得起的“特权商品”,那么社会的流动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size=1em]  以上海华二初中、上海兰生复旦中学等为典型的贵族学校,日复一日地“劝退”上不起该校的所谓“低质量家庭”,恐怕正是中国教育仅得63.3分的缘由。
[size=1em]  推荐阅读所谓小镇做题家
[size=1em]  恩格斯曾在谈英国工人阶级的教育状况时指出:
[size=1em]  资本打造的所谓“自由竞争”,实际是穷人吃亏。因为对穷人来说竞争恰好不是自由的。
[size=1em]  推荐阅读“声援”小镇做题家,味道不太对
[size=1em]  该报告关于教育还有一份数字:学校内的阶级划分。
[size=1em]  也就是如果该国大学内所容纳的阶级越丰富,那么说明社会流动性越高。
[size=1em]  很不幸,也很现实,中国在这一环仅得31.9分……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2018年,某国内知名教育机构公布了对当时全国近十年来的40位高考状元的家庭背景调查。
[size=1em]  结果显示:高考状元85%出自城市家庭。
[size=1em]  根据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布的相关信息,2019年内地3400余名的本科新生中,农村以及贫困地区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9.3%——也就是说农村以及贫困地区今年只有656人被清华录取。
[size=1em]  这些农村生源中,还包括大部分“特殊照顾的学生”,比如国家专项、自强计划、专项领域特长生等。
[size=1em]  据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布的相关信息,2019年内地普通本科新生共2872人,其中农村以及贫困地区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6.3%,这些生源中同样包括大量国家政策照顾的学生。
[size=1em]  2016年,香港科技大学公布了对北京市高校的一轮“首都大学生追踪调查”,初步发现:教育的社会分层机制,可能早在高考前已经启动。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者对于家庭背景在这一分层过程中的影响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其受访者为在北京读大学的 06、08 级共4771位本科生,他们的学校被划分为精英大学(北大、清华和人大)、211大学(除上述三所)和非211大学三类。
[size=1em]  为期五年的调查(2009-2013)包含了详细的学生家庭情况与入学前后经历。
[size=1em]  从数据本身就已能够看到家庭背景的重要影响,比如精英大学的学生中,30%自评来由中上或上等经济地位的家庭,而该比例在211大学和非211大学分别只有18.6%和14.6%。
[size=1em]  但精英大学里来自农村或乡镇的学生比例仅为19.2%,而在另外两种类型的大学里该比例则分别为31%和32.8%。
[size=1em]  高中类型上的分野更明显,精英大学里近80%的学生来自省级或全国重点中学,16%来自市县级重点中学;而在非211大学里,来自上述两种重点中学的比例分别只有39.4%和38.5%。
[size=1em]  数据还进一步显示,来自省级或全国重点中学的学生比非重点中学的学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几率高10.1倍、进入211大学的几率高5.7倍;县市级重点中学学生进入两类大学的几率则比非重点中学学生分别高2.4倍和2.1倍。
[size=1em]  同时,加分优惠政策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享受了优惠政策的学生进入精英大学和211大学的几率比没有优惠的学生分别高7倍和1.5倍。
[size=1em]  至于家庭背景对于高考分数和优惠政策的获得有没有影响,这个答案显然无需多议,来自收入中上及上等家庭的学生高考成绩明显高于收入中等及以下家庭的学生,前者获得优惠政策的几率也比后者高47.2%。
[size=1em]  另外,「家庭居住地」在县级市、地级市、省会城市和北京的学生,获得优惠政策的几率相比农村或小城镇的学生分别要高出35.8%、123.4%和151.6%。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即便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相对公平的高考制度下,正如布迪厄的经典分析所言:
[size=1em]  家庭背景仍然发挥着「阶级再生产」的作用。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也曾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结果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0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size=1em]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也有显示:农村生源只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曾提出过一个“木桶原理”,认为:
[size=1em]  整个社会中最脆弱的环节就是收入水平最低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经济状况处于温饱的边缘,如果阶层流动受限使得这个群体通过正常渠道改变生活现状的希望破灭,他们可能会萌生从根本上颠覆整个社会的想法,届时经济社会将不能够正常运行,发展也将陷入停滞或倒退。
[size=1em]  在“洋葱头”一般的社会阶层结构下,阶层固化潜滋暗长,使各阶层之间流动缓慢甚至停滞,呈现“出碎片化、断裂化、层理化的特征。
[size=1em]  碎片化,是指分化了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再扭结,以无序状态促成原本凝聚为一体的族群主体产生思想和形体的割裂;断裂化,指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两极化的群体不再有共同利益;层理化,指社会群体横向流动的通道相对畅通,但上下流动的通道阻滞,阶层之间形成了分明的界限并且难以实现利益交流和身位置换。
[size=1em]  在今天,底层青年无疑是中国贫困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之一,其实质是不合理的社会分层导致的贫困阶层的身份固化和资源固化。
[size=1em]  一些普通的产业工人、和新兴农民未能充分分享到改革的发展成果,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却承担了过多的改革成本,依旧过着贫困的生活,这部分群体被舆论称之为"穷一代"。
[size=1em]  往后,他们的子女因为家庭贫困,生存发展条件较差、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缺乏社会发展的机会,继续沿袭了父辈的弱势社会地位,舆论将其称为"穷二代"。
[size=1em]  所谓“穷二代”群体,今天不仅位于农村地区,城市的“穷二代”同样贫苦——那些虽然具有城市户籍,但父母是城市低保、产业工人、无业失业半失业者等弱势群体的后代,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部分年轻人群体虽生活在都市,但由于其父辈并不能提供较为优势的社会资源,导致他们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根据 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镇低保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再加上那些生活质量较低,徘徊在底层边缘的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和服务人员、产业工人,这部分保守估计在3%左右,约2500余万人。
[size=1em]  之于这些青年人群而言,都市环境中的每一场不可预知的资本风暴、市场动荡都有可能在他们本就处于城市边缘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他们驱离——商品房涨价、二手房租赁爆雷、公司裁员潮、疫情经济打击、烂尾楼交付延期,等等等等。
[size=1em]  推荐阅读停贷声是苍生泪
[size=1em]  尤其,当这些都市危机出现的频率近年来逐步走高时,部分位居阶层上游的「既得利益家庭子女」频繁在公共舆论场上露富耀权,自然就会遭到空前的群众反噬。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这些「既得利益家庭子女」是财富代际传承的典型显现,间接加速了社会的贫富分化与发展利益的分配不均。
[size=1em]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创业板中诞生了大批中小家族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到 2017 年为止,中国的“富二代”接班高峰期明显到来。
[size=1em]  这表明,中国社会财富代际转移正在进行。
[size=1em]  除此之外,移民,作为另一种间接的财富代际转移方式也在近些年被人们广泛关注,这一股在精英群体中兴起的移民潮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既得利益家庭子女」有更好的未来发展(当然了也有国内政治风向影响)。
[size=1em]  财富与权力的垄断世袭,阻隔了社会资源、机会、权利的正常分享,导致社会中下层特别是社会底层失去了向上流动的机会、空间和渠道,使得社会利益格局严重失衡。
[size=1em]  我以一个非常热门的电视剧——2017年的《人民的名义》为例。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这部剧我之所以非常不喜欢,不仅是因为整部剧的剧风“抬李达康、轻陈岩石、辱王文革”,更在于这部所谓反腐剧的内核在我看来完全就是“一群红色后代欺负一个小镇做题家”的故事。
[size=1em]  这部电视剧中所有光伟正的“中生一代”人物——侯亮平、钟小艾、陆亦可、梁璐、赵瑞龙——无一不是家室雄硬的红色子女。
[size=1em]  不论在剧中他们是正是邪,都可以轻松碾压祁同伟这个“可怜”的小镇做题家一头。
[size=1em]  祁同伟最后为什么会在孤鹰岭精神崩溃、饮弹自尽?
[size=1em]  他完全可以去所谓“拼”一把、去“拉几个垫背的”,但是最后关头侯亮平那一番看似大义凛然、实则杀人诛心的训诫,让一生不认命的祁同伟彻底颓废,自杀是他最后的要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审判我!”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侯亮平最后时刻已然在以阶级凌驾的姿态压制祁同伟:
[size=1em]  论出身,我比你红,你是小老百姓;
[size=1em]  论职级,我是“北京来的”,你是汉东地方官;
[size=1em]  论明牌,我是正义的化身,金光闪烁;
[size=1em]  论暗箭,你家人已被我制服,你被我拿捏死死的。
[size=1em]  祁同伟不服啊……凭什么,你我都是一个大学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你可以一路升级打怪,我却差点亡命缉毒生涯都得不到哪怕一点点命运的垂青、最后还是要下跪投靠梁群峰书记的女儿梁璐才能跻身象牙塔?
[size=1em]  祁同伟的扮演者许亚军老师曾有透露,校园下跪求婚那场戏让围观的同学们往空中扔书是自己临时的创意,因为配上黑白滤镜,那些在空中纷飞的书本,像极了白纸——祭奠一个小镇做题家为了实现阶级跃升而碾碎的尊严。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我从来都不赞成洗白和美化祁同伟这样的犯罪分子和党内蛀虫,但我也从来坚持一个观点:与其观察坏芽,不如研究恶壤。
[size=1em]  是什么样的生态,可以让一个英雄的缉毒队长沦为腐败分子?
[size=1em]  是什么样的氛围,可以让一个人甚至一群人为了「权力」而人不为人?
[size=1em]  公平与正义,正义与公平,是相辅相成的。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文/欧洲金靴,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金靴主义”,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6#
 楼主| 发表于 2022-8-19 00:29:01 | 只看该作者
农民日报评多地鼓励农民进城买房:不能不算后路账
2022-08-18 08:00:13  来源: 农民日报   作者:农民评论员

  县城楼市的销售问题近期频频引起舆论热议。这两天,某县县委书记号召领导干部买房的视频刷了屏,而近期“多地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的话题也备受关注。江苏阜宁、吉林桦甸、贵州晴隆、四川宁南等多个县城相继发布针对农民的优惠买房政策。在县域房地产市场库存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鼓励农民进城买房,显然是将楼市“去库存”的希望寄托在农民群体身上。

  农民要不要进城买房?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对于那些积累了一定经济实力、确实有需求离乡进城的农民来说,此时恰逢政策“东风”,很多县市针对农民采取了给予购房补贴、享受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转学、申请住房公积金、为从事个体经营的进城购房农民减税等政策,降低了购房成本,增加了“进城买房”的含金量,未尝不是一次不错的机会。

  但对于那些虽有进城愿望,但暂时没有足够的能力购房,也没有稳定的收入覆盖进城后生活成本的农民来说,举债进城,就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些地方将“自愿退出宅基地进城购房落户”作为农民获得进城购房补贴的条件,更要特别审慎。

  我们总说,农村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缓冲区”“蓄水池”。经济繁荣期,农民作为“物美价廉”的劳动力走进城市,为城市创造巨大的利润价值。经济收缩期,农村的宅基地、农房、林地、农田又像一块巨大的海绵,重新吸纳了归乡的人们。

  如今,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加大,不少县市希望以各种手段吸引农民进城活跃经济,扩大需求,这样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想要“以房引人”“以房留人”,就必须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给农民留足后路。

  首先要关注的是,如果农民在城市的生活难以为继,还能否回到农村去?农民在乡村享有三重保障——“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些权益是农民的命根子,不能因为在城市买了房就放弃了。有老房子可住,有地可种,有粮可收,这是农民的后路,也是社会的后路,一定要留好了。农民的承包权和宅基地也不是不能退,但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市场手段,遵循价值规律,依法、自愿、有偿地拿真金白银来跟农民换!像“自愿退出宅基地可获5万元购房补贴”的政策,5万元够农民在城里买房吗?能够保障农民的城市生活吗?这么点补贴和农村的权益对等吗?退休市民回乡居住,从没有被要求必须放弃城市户口和城里的住房。“二选一”的选择题,城市居民不需要做,农民也不应该面对。

  其次要关注农民进城后,究竟发展前景如何?农民进城前,门前一垄田、院里一畦菜、山上一捆柴就能解决基本的吃喝。农民进城后,掏空了全家的钱包买房不说,燃气费、交通费、买肉、买菜样样都是必不可少的支出。在当前这个时期,县域经济增长乏力,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必然会影响建筑行业农民工群体增收就业,支出增加了,可支配收入没有可预期的增长,农民能否真正在城里留得住、过得好?县城在呼吁农民买房的同时,是否为他们准备了足够的就业机会,如果失业了,能否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就业扶持、失业保险和低收入保障?将来他们老了,这些城市新增人口的社保、养老保险是否已经做了充足的预案?既然吸引农民进城,地方政府就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诚意。

  我国的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进程中,要保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对涉及农民的事情都要多一份考量,但凡是涉及农民的权益,一定不能损害,一定要有益,要有利。在一定历史时间内,既要让农民享受到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发展成果,又要维护好农民的各项涉农权益,让农民两头得利有什么不好?如果总是惦记着农民的那点购买力,甚至想打宅基地的主意,切断了农民可进可退的后路,是不可取的,这样换来的短期收益和发展也是难以持续的。

  作为“城尾乡头”,县城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制定政策、出台措施,一定要有更统筹的城乡一体化的通盘考虑,切不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更不可“城市生病、农村吃药”。只有尽早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下大力气练好内功,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和营商环境,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出实实在在的支柱产业,让进城买房的农民能安居,更能乐业,才是化解县域经济难题的根本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7#
 楼主| 发表于 2022-8-19 12:21:34 | 只看该作者
易宪容:中国楼市困境不容小觑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易宪容  
2022-08-19 05:00
  人口结构的变化、冠病疫情的暴发及持续、国际市场的外部冲击等,中国楼市运行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情况下,如果还是以房地产市场稳定为前提,全面放松所谓购买住房限制性条件,效果如何,当然令人十分怀疑。

目前中国楼市的危机,可能比已看到的数据更为严重。最近发生的两件大事,可能与当前楼市严重危机有关。一是8月9日被称为“北京后花园”的河北廊坊市宣布,放开所有不适应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的限制性条件,同时对“北三县”(三河、大厂和香河)和环雄安周边县(市)购买住房限制性条件也全面取消。有报道认为,这是202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危机以来,第一个公布解除所有购买住房限制条件的城市。也就是说,对当前中国三线以下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形势已经严重到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只能通过房地产强刺激政策来救市。
二是8月8日A股市场有52家房地产上市公司股份跌破净值,占比达66%。8月10日,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头牌房地产企业,股价全部暴跌。当天龙湖的股价暴跌了16%以上,总市值减少近250亿港元(约44亿新元)。碧桂园股价下跌到2.33港元,对比2018年的19.12港元,跌幅达88%,为2017年1月以来最低价格。其他在香港上市的房地产公司股价同样哀鸿遍野。房地产公司股价表现意味着中国楼市面临严重危机,投资者只好走为上策。
对中国楼市之危机,从年初就开始在讨论,多数分析认为这是一种趋势及周期性调整,随着疫情放缓,房地产宽松调控政策全面落地,中国楼市增长还是会持续的。但是,7月份爆发的“烂尾楼停贷事件”,不仅把6月份刚好转的楼市打回原形,而且让楼市陷入更严重危机,并可能导致严重负向循环的巨大风险。所以有人提出,现在是稳楼市该出手的时候。这也是廊坊市打响全面取消楼市购买限制性条件全国第一枪的重要背景;随后,中国各城市会纷纷仿效。
现在的问题是,地方政府稳楼市全面出手,会让中国楼市走出当前困境吗?或中国楼市能实现软着陆吗?按照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未来中国房地产政策有三条路径:一是进取型,地方政府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出台全面强刺激楼市政策救市,以此来重造2016年以来楼市的繁荣;二是温和型,维持过去9个月的政策趋势,集中改善楼市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楼市至少要到年底才可能小幅回升。三是保守型,即不再推出新的提振楼市政策,暂停宽松周期方针。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市场情绪大幅转差,系统性风险的担忧加剧,中国楼市将陷入巨大困境。
不过,按照中国政府的意愿,并不存在多条途径,唯一途径是如何让中国楼市走出当前困境或实现软着陆。因为,这涉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中国银行体系的金融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所以,在7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要求的是在房地产市场稳定的前提下“保交楼”,并要求地方政府以此为原则让政策落地。2016年以来,中国楼市商品房销售一直保持在1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约2万亿新元)以上,并年年创纪录,就是这种政策思路所刺激的结果。
不过,楼市经过2016年以来的爆发式增长(在此期间商品房销售额达92万亿元以上),整个市场的形势及市场运行的底层逻辑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房价快速飚升,并由一线二线城市向三线四线城市全国性普遍蔓延。到2021年,楼市平均房价达到每平方米1万6000元。
二是中国城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积由32平方米上升到42平方米以上。在绝大多数三线以下城市,三口家庭持有三套住房是常见事情。三线以下城市住房基本上处于严重过剩状态。
三是城市居民的负债率全面上升(在此期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达16万亿元以上),而且债务承担者主要是三线四线城市收入不高、承担风险较弱的30岁左右的青年人。
四是在此期间,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也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快速增加,到目前为止有10万家以上,多于全世界房地产商的总和,以及房地产开发的规模快速扩张和膨胀,负债率快速上升。房地产开发商的债务危机最终在2021年开始爆发。
再加上人口结构的变化、冠病疫情的暴发及持续、国际市场的外部冲击等,中国楼市运行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情况下,如果还是以房地产市场稳定为前提,全面放松所谓购买住房限制性条件,效果如何,当然令人十分怀疑。这也是今年上半年,各地政府出台无数房地产救市政策(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按揭贷款利率、降低购买税收及费用、给予财政补贴等),但实际效果十分有限的原因所在。这次廊坊市全面取消购房限制条件,能够起到的作用同样十分有限。
因为,房地产市场稳定的核心是稳房价。在房价不调整的情况下,通过地方政府的强刺激政策来重启市场繁荣,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今年以来,过去20年只涨不跌的房价,出现全国性普遍下跌,三线以下城市的房价下跌幅度更大。一旦房价下跌,市场预期逆转,下跌趋势要改变并非易事。特别是在政府“只住不炒”的市场定位下,更是如此。
还有,假定当前房价没有下跌,全国平均房价在每平方米1万6000元的水平上,中国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哪?目前中国有8亿以上人口月收入2000元以下,一年收入可能还不足以购买一平方米住房。可以说,当前各城市的房价,无论是绝对价格(购买住房者实际出价)还是相对价格(居民收入房价比、住房租金收益率等),都处于世界高位时,房价不调整,需求根本无法释放。
在政府看来,如果房价下跌,住房需求会迅速萎缩,甚至出现负增长(最近不少城市的二手房挂牌成倍增长就是住房需求负增长),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地方政府要出台房价限跌令的根本原因。但是,房价不向下调整,楼市要实现软着陆几乎不可能。目前中国政府正陷入这种严重的两难抉择之中。
所以,中国楼市要软着陆,政府就得承受剧烈的阵痛,比如土地制度改革、税收制度改革等,就得让房价回归理性,通过房价向下调整来释放住房的消费性需求。否则,以更为复杂的方式来稳房价,只能是以时间换空间,未来房地产市场可能面临的问题会更多。
(作者是中国青岛大学教授及金融财富管理学院院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8#
 楼主| 发表于 2022-8-19 13:59:53 | 只看该作者
台湾局势紧张迫使跨国公司重审面临的风险
2022年8月18日, 19:12

据《金融时报》援引中国欧盟商会会长约尔格·武特克的话报道,最近几周,商界代表开始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一旦发生战争该怎么办?是否应停止在中国的业务?
如果不离开中国,该如何维持正常的经营并度过可能的封锁?武特克指出,以前从未有人想过,台湾小岛可能成为动荡的源泉。但现在很多人感觉,台湾或成为第二个乌克兰。
《金融时报》写道,华盛顿此前也曾向与中国积极合作的跨国集团施压,认为存在声誉上的风险,其中包括北京不严厉谴责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但很多国际公司并不想从中国离开,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中国是主要的消费市场。《金融时报》援引某大型国际公司代表的话指出,现在很多公司都在考虑“中国加一”或“中国加二”选项。这表明,商界开始负面看待中国。很多公司都在考虑,如果情况按最为不妙的场景发展,那么应在亚洲其他国家寻找替代市场和产能。但要知道,那些在华投入巨资的公司,比如迪士尼和特斯拉,他们目的是想在中国长期经营。这些公司不可能随便一想,就从14亿人口的市场离开。对很多企业来说,根本不存在可替代中国的市场。比如新西兰奶制品出口商恒天然公司,他们坚持认为,中国依然是最有吸引力和美好前景的市场。但公司也在密切跟踪围绕台湾问题的政局发展,对风险进行分析。
日本住友集团财务经理指出,公司暂未改变自己的中国战略,尽管他承认,中美政治对抗正在加剧,由此出现的风险是非常大的问题。日本川崎汽船运输公司认为,原则上,中美经济完全脱钩是不可能的。分析师们强调,以前因台湾问题出现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很小,因为美国对中国拥有巨大的军事优势。现在中国已拥有相当的力量,北京视美国的行径是挑衅和攻击性的。这使局势充满爆炸性。但不管怎样商界认为,中国和美国经济上无法相互脱钩,因此,两国政治家应面对目前的分歧找到解决方案。

彭博社指出,基础设施刺激可以改善经济活动,但仅靠这些措施还不足以克服房地产危机造成的衰退。据高盛统计,中国基础设施投入、其中包括道路、通信和健康设施,近2个月呈两位数增长。在建道路数量增加了6.3%。与去年相比,仅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周边,有建设项目的土地面积缩减了44%。房地产投资一直在下降,目前约有5%未完成的建设项目处于冻结状态。伴随建设下滑,为房地产提供产品与服务的相关行业也在萎缩。钢铁需求下降到2018年以来的最低点,水泥生产同比下降了7%。仅在7月份,挖掘机销售即下跌了25%。中国地方政府发行创纪录的债券,用于基础设施融资。此外,各种未偿付的人民币借贷中的1/5,以不同方式也在流向基础设施项目。据分析师们测算,基础设施投资仅能给GDP带来1.5-2%的额外增长。但彭博社认为,面临不动产市场如此下滑,基础设施投资的额外贡献不可能超过1.1%。

《财富》杂志提问:桥水基金的达里奥为何决定卖掉阿里巴巴的所有股票?该杂志指出,这是标志性步骤,要知道,达里奥以热爱中国著称。去年,他在中国筹得最大一笔资金,投资了12.5亿美元。但现在却决定卖掉阿里巴巴750万的股票存托凭证。同时,桥水基金还处理了中国四家企业的股票,其中有京东和滴滴。达里奥并未解释自己为何做此决定,但之前他有说过,对台湾海峡局势加剧感到忧虑。他警告说,两岸目前发生的一切,是通向战争之路。也许,达里奥还评估了其它一些风险,比如中国不动产市场的负面局势,新冠疫情的不确定因素。再有,很多中国公司面临从美国股市退市,如果两国管理部门就审计规则达不成共识的话。所有这些营造出对投资商产生负面影响的效果。

据美国CNBC电视台报道,中国新冠后的国内旅行开始恢复。根据惠誉评级资料,在春季国内游下降到最低点后,夏季游酒店预订量剧增。旅游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成分,约占11%的GDP,并提供10%的就业岗位。新冠疫情限制弱化后,7月份的国内出行量相比上个月增加了62%,酒店预订增加了112%。7月份,新疆最主要名胜古迹平均每天有11万访客,但5月份仅有1.9万。云南大理市吸引游客690万人,甚至比2019年疫情前还增加了46%。另外,疫情改变了中国人的旅行取向:比如之前主要是团队行,但现在更经常的是举家旅游。CNBC总结道,也许,中国人近期将选择距离更短的线路,这对发展国内旅游业是非常好的现象。
俄罗斯卫星社不对转载自外国媒体的信息负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9#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5 22:18:23 | 只看该作者
银保监会:前10个月银行业累计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2.64万亿元
来源:新华网   2022年11月25日 07:22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记者李延霞、吴雨)记者24日从中国银保监会获悉,今年1至10月,银行业累计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2.64万亿元,累计发放按揭贷款4.84万亿元。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长期“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经营模式不可持续,少数房地产企业出现风险,并对市场产生了外溢效应,同时受疫情影响,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一些调整。银保监会指导银行做好对房地产的信贷投放,为稳定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据介绍,截至目前,“保交楼”专项借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专项借款资金已基本投放至项目,资金投入带动形成一批实物工作量,有效促进了项目建设交付。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的沟通配合,协同一致,同向发力,督促银行保险机构依法依规做好相关金融服务,将金融支持政策落实好、落到位,切实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支持“保交楼、稳民生”,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记者了解到,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银行业在积极行动。截至目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已宣布与房企签署合作协议,并提供意向性融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5 22:19:51 | 只看该作者
40城卖地收入降至1.87万亿元,年底多地加大土地供应
来源:证券日报声   2022年11月25日 07:38

临近年底,“第二支箭”、“金融16条”、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等房地产利好政策频出,多地正抓住时机加速推地,吸引房企参与竞拍,以期借该窗口期抢收。

11月23日,沈阳市自然资源局浑南分局组织挂牌交易五宗地块;11月22日,常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网上挂牌方式公开出让4(幅)地块,总起价27.87亿元;11月21日,南京2022年第五批次集中供地15宗地块挂牌,总起始价为56.3亿元;11月18日,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本年度第五批次“两集中”土地出让公告,共推出各类用地19宗,起始价总额约为116.24亿元……

“每个城市都有年度供地计划,为尽量提高完成率,年末供地会较为积极。”克而瑞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杨科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11月份以来,虽然房地产行业利好政策频出,但预计传导至投资端尚需要时间,所以暂时对土地市场影响不大,短时间内会继续保持低位运行,底价成交仍将是土地市场主流。

对此,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陈霄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今年前几轮供地中,多城土拍市场表现较为冷淡,增加供地批次,可以分散土地供应集中度,减轻房企拿地压力,提高地块成交率。”

卖地收入有所降低

2022年的土地市场总体处于相对低位状态,卖地收入规模较去年有所降低,平均溢价率亦较低,因此也成为有实力房企“备货”的窗口期。

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1月23日,年内全国40个重点城市卖地收入1.87万亿元,而去年1月份至11月份为2.73万亿元。

“从重点城市的房企拿地情况来看,央企、国企、地方平台以及优质民营房企是拿地主力军。”陈霄表示,华润置地、中海地产、保利发展、龙湖集团等全国性大型房企仍然在拿地中处于领先地位。

从多家第三方统计机构数据来看,以新增货值TOP100房企为指标样本,今年前10个月,华润置地、保利发展、中海地产、滨江集团、招商蛇口、万科以及绿城中国新增货值均超过了千亿元。总体来看,新增货值长期集中于销售TOP20的房企中,剩余80家房企新增货值仅占25%。

“我们的投资拓展部已经缩编裁员,全年都没有定投资拿地目标和相关支出计划,全公司的重点都聚焦在销售存货和保证交付上。”某民营房企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从公司过去储备的土地规模来看,目前仍能满足未来两三年的供货,在不确定的市场中,管理层倾向于保守经营。

行业内也有新现象值得关注。“现在我们公司重点投资项目是代建业务,这是轻资产业务,虽然利润不高,但胜在‘旱涝保收’。”另有房企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如是称。

多地加大土地供应规模

事实上,为了抓住年底最后一波政策窗口期,多地正全力开启加速供地模式,以期提升土地市场热度。

11月25日10时,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里水季华厂4万平方米宅地将于网上竞拍,起始价为12.99亿元;11月22日消息,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日前挂牌钟楼区1宗商住地,起始价19.11亿元;11月21日,南通启东市挂牌4宗商品住宅地块,总起价25.3亿元……

除了这些无需集中供地的城市外,在22个重点城市中,已有多城启动年内第五批集中供地,以期完成2022年卖地收入指标。

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南京、苏州、无锡、武汉等4个城市已经发布了第五批集中供地信息。而11月22日,北京昌平区城投未来科学城集团在其公众号发布了供地预告,意味着北京即将迎来今年第五批次集中供地。

“因大部分城市土地出让金缴清周期延长至1个月以上,部分城市甚至允许至土拍后的6个月内,所以今年投资预算不足的房企,在年末供地中亦有一定的参拍能力。”中指研究院土地事业部负责人张凯如是称。

而对于接下来土地市场的走势,业内广泛关注的是,11月份以来,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持续发力,利好民营房企融资的政策接连出台,对于提升土地市场活跃度是否有所助力?

“这对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以及缓解房企资金压力有着重要意义。”陈霄表示,对土地市场而言,房企融资环境得到改善后,若资金面相对充裕,会间接提升拿地积极性。不过,房企资金面获得全面改善仍需要一定时间,预计短期内地方土地市场或难有较大突破和改善。

“支持房企融资,主要是缓解当前债务压力,防止风险扩大。”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表示,其最要紧的是解决“生存”问题而不是发展,拿地是“发展”问题,只有销售回暖,民营房企融资恢复通畅,其流动性紧张明显缓解,民营房企才会提高拿地意愿。

对此,张凯表示,预计年末所供土地将以底价成交为主,央企、国企拿地更加积极。
标签: 房地产 地产 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