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焦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思想是现代中华文明的根和魂 5.4运动批孔对或错?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4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6-3 21:54:13 | 只看该作者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完整版,极其珍贵! 2017-06-01 20:37

点击下面的视频欣赏 https://www.sohu.com/a/145307364_165865

1964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轰动了全国,其规模之宏大、水平之高、影响之广泛,是史无前例的。
这部鸿篇巨制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进行的,以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描写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艰苦历程。
这部作品以严谨的结构、宏伟的气势、精巧的设计和高超的技艺来展现主题,根据主题发展的需要,穿插了大量的新编作品、各个历史时期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优秀歌曲、建国以来的优秀舞蹈曲目等等。
《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表现的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它是建国以来文艺演出界的一大盛事。
《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被评为“20世纪经典”。
《东方红》
音乐解析
序曲《东方红》(音乐:《东方红》)
音乐介绍:
《东方红》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用以表达对领袖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1964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15周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策划和指挥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不仅以《东方红》命名,而且将它改编成交响合唱曲,用于全台戏的序幕。由此,《东方红》 成为红歌圣曲。
第一章节《东方曙光》(音乐:《苦难的年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音乐介绍: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章舞蹈《苦难的年代》配乐为《江河水》。该曲原流行于东北辽宁省的民间,由双管(独特的民间乐器)演奏,首次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苦难的年代” 中演奏,配合舞蹈,摧人泪下。
第二章《星火燎原》(音乐:《秋收起义歌》、《长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音乐介绍:
《东方红》第二章音乐《秋收起义歌》(拿起武器闹革命),原剧为合唱歌曲,属湖南民歌。
《七律·长征》为《东方红》第三章《万水千山》中的歌曲,歌词为毛泽东主席1935年10月所作《七律·长征》,由彦克、吕远谱曲,以男声独唱与合唱的形式演唱。
第三章节《抗日烽火》(音乐:《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音乐介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东方红》第四章《抗日的烽火》采用了《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一曲。
《东方红》第四章歌曲《游击队之歌》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游击队之歌》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1937年创作的。“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沿沪宁、陇海、同蒲铁路线作抗日宣传工作,于1937年底到达晋西南的临汾,住在城郊的刘庄八路军办事处。此时他创作了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在洪洞县高庄召开的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会议的一次晚会上首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歌曲以ABA再现二部曲式为结构。第一、二、四句相似,第三句则完全不同,它在节奏、旋律、调性上与其他各句形成明显对比,全曲音域集中,形像鲜明,语言通俗,这也是这首歌能在群众中久唱不衰的原因。
第四章节《解放全中国》(音乐:《解放军进行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音乐介绍: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创作于1939年。原名《八路军进行曲》,是组歌《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1988年7月25日,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解放军进行曲》在《东方红》第五章《埋葬蒋家王朝》中采用。
第五章节《中国人民站起来》(音乐:《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红旗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音乐介绍: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是一首红色经典歌曲。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出于对伟大领袖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付林写下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首词,后来由王锡仁谱了曲。这首歌从歌词到曲调都自然平和、朗朗上口,朴实得就像说话一样,表达了老百姓怀念毛泽东主席的真情实感。
《红旗颂》是由中国大陆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交响诗。该作品于1965年创作并首演成功,融入了国歌、东方红、和国际歌的旋律。乐曲开始,小号奏出以国歌为素材的引子,紧接着,弦乐奏出舒展、优美的颂歌主题,描写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新中国诞生了!人们仰望红旗,心潮澎湃。乐曲的中间部分,在铿锵有力的三连音节奏进行中,圆号奏出简短有力的曲调,仿佛前进的号角。接着,颂歌主题变成了豪迈的进行曲,象征着在革命红旗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迈开了巨人般的前进步伐。颂歌主题的再现部分,表现了亿万人民对伟大领袖、伟大祖国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尽情歌颂。尾声处号角更加雄伟、嘹亮,形成强劲有力的最高潮,表现了中国人民永远高举红旗,奔向共产主义明天的英雄气概。整首乐曲气壮山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4
12#
 楼主| 发表于 2022-6-3 22:01:23 | 只看该作者
这部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总书记多次提及

2022-06-03 08:08:36  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


  【编前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总书记多次提及,它就是《格萨尔王》,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为您梳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总书记多次提及,它就是《格萨尔王》。

  这部史诗已传颂千年,它以韵散文兼行的叙事方式,讲述了藏族英雄格萨尔王降妖伏魔、抑强扶弱,带领各民族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

  早在2011年,习近平在参观西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图片和实物时,就看了藏戏、史诗《格萨尔王》等展示,充分肯定了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2014年10月,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习近平列举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文化名人和文艺作品,强调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到“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到聂耳、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2018年3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盛赞人民的创造伟力,指出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在列举一系列伟大成就时,他又提到《格萨尔王》等伟大史诗。总书记强调,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9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又以《格萨尔王》等作品为例,说明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总书记强调,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15日上午,习近平在赤峰博物馆同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这一年7月,在内蒙古考察时,习近平还现场观看了这部伟大史诗的说唱展示。进行表演的是来自巴林右旗的9人说唱组合,他们当中最小的11岁,最大的86岁。老中青少的混搭组合,也是这部伟大史诗代代传承的一个缩影。观看后,习近平十分感慨地表示,你们的演唱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56个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我今天来看你们,就是要表明党中央是支持扶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

  作为一部活态的英雄史诗,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格萨尔王》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展开历史长卷,中华文化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这是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这个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也是总书记高度重视《格萨尔王》等中华文化瑰宝的深意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4
13#
 楼主| 发表于 2022-6-3 22:05:24 | 只看该作者
英雄史诗!动画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预告片震撼发布
2022-06-03 20:36



作为中国著名的古典民族史诗之一,《格萨尔》由说唱艺人世代传唱,至今已有千年。动画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讲述了在妖魔纵横的远古,少年觉如(格萨尔)由于叔叔晁通的陷害,被迫和母亲一起漂泊离开家乡。在黄河下游,觉如团结各部族共同抵抗魔族入侵,并建立了新的家园。当觉如得知了家乡岭部正在遭遇灭顶之灾时,他不计前嫌,依然帮助岭部人民一起面对危机。少年觉如的英雄之路也由此开启……

动画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将于2022年在大银幕与观众见面。


自古英雄出少年!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给孩子们种下英雄的种子
来源:新华网
2022-06-03 19:06



在被誉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格萨尔王传》所展现的英雄是什么样的呢?他马上封王,征战四方,尽除妖魔,他就是少年英雄格萨尔王。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我们想把根据《格萨尔王传》改编的动画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送给孩子们!他是一颗珍贵的种子,希望这颗种子能够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自古英雄出少年 中国人自己的传奇英雄格萨尔

旷世英雄格萨尔王,至今仍有无数说唱艺人世代吟唱着有关他的故事。

由史诗《格萨尔王传》改编的动画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用全新的充满奇幻的绚烂画面,展现主人公格萨尔从出生到赛马称王的磨炼和成长的过程。

格萨尔在他青少年时代以非凡的勇气、坚强的意志,团结带领岭部落由弱走向强大,从贫穷走向富裕。

成长之路虽然艰险,但格萨尔始终带有怀揣一颗善良之心,英勇之魂,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真英雄。

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专家杨恩洪老师,一说起格萨尔王就抑制不住对他的敬仰之情。

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的主题曲作曲、著名音乐家赵季平先生认为:“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刻画从孩童变成了格萨尔王的过程,这是一个充满坎坷、艰难的旅程,格萨尔王之美在他的勇气,这种勇气是一种智慧。更难得的是,他始终秉持着一颗善良的心。”

东方英雄新榜样 给孩子们埋下一颗英雄的种子

史诗《格萨尔王传》以性格鲜明的人物刻画与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相结合,展现格萨尔王英勇无畏的一生。

动画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在改编时就对准人物身上的成长线索,着墨于角色人性化的处理及成为英雄的成长之路,力求给予当下的观众,尤其是孩子们一个可爱的、励志的,能够产生强烈共鸣的主人公。

杨恩洪顾问表示:“格萨尔王是个有担当的人,他为了自己的部落,为了自己的民族,做了有意义的事情,让人看过影片后有热血沸腾的感觉。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们需要这样的影片,鼓舞他们从小怀有家国情怀。孩子们是未来的主人翁,我希望电影对他们小小的心灵有一些触动。”

电影总制片人孟凡耀希望影片给孩子们埋下一颗英雄的种子,他认为:“英雄主义精神是需要从小传承的,电影中格萨尔王身上的英雄主义,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也是可以走向世界的。”

影片执行制片人宿佳也提到:“咱们中国人的英雄对国家和民族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是更为壮阔和富有牺牲精神的一种情怀,也是不同于西方英雄形象的。”

导演路奇表示《格萨尔王之磨炼》十分适合小孩子观看:“应该让孩子们看看这部电影,从小培养英勇无畏的精神。虽然自己不一定能成为英雄,但是要对英雄有所敬畏。”

动画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联合摄制,北京华晟泰通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峨眉电影集团公司、五洲传播中心、北京太河影视艺术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少年派影业无锡有限公司、北京星宏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司、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新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天环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霍尔果斯少年派影业有限公司、北京麦基影业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即将在2022年大银幕与观众见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4
14#
 楼主| 发表于 2022-6-3 22:32:00 | 只看该作者
世界最长“活”史诗《格萨尔王传》传唱千年的民族艺术瑰宝
来源:新华网
2022-06-03 17:18




新华网北京6月2日电(向思敏 孙冰洁)泱泱数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意蕴丰赡的史诗。其中一部诞生于西藏雪域高原的史诗,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并称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篇幅最长、内容最浩瀚的“活”史诗——它就是“格萨尔”史诗。







什么样的故事能传唱千年?

传说中,许久许久以前,妖魔纵横,天灾人祸遍及雪域,黎民百姓惨遭祸殃。天界神佛为了拯救苦难中的黎民百姓,派神子觉如到雪域之邦。

觉如降临人间,自幼在困苦中长大,童年历经磨难,以天赐神力和众神帮助,不断降妖伏魔,为民除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动画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赛马大会画面

少年时期,在部落以王位和美女珠牡为赌注的赛马大会上,他战胜了阴险狠毒的叔叔和岭国众将领,一举夺魁,登上了岭国国王的宝座,成为格萨尔王,开始了他惩恶扬善、造福百姓、征战四方的历程。觉如打败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部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国的辛赤王等,先后降伏了几十个“宗”(古代藏族地区的部落、城堡和小邦国),统一了青藏高原。

黑暗不永,光明终至,以正义战胜邪恶,是深受苦难的人民的期盼。

历经艰辛,百折不挠,用奋斗搏来幸福,契合努力生活的人们的心声。

当格萨尔王完成了在人间降伏妖魔、扶助弱小、惩冶强暴、安定三界的使命后,与母亲和妻子一同重返天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庆祝昌都解放70周年专场文艺晚会上拍摄的舞蹈《岭·格萨尔王》。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格萨尔王传》这部英雄史诗,热情讴歌了主人公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力降妖伏魔、除暴安良、维护公理、消除苦难、造福百姓的英雄业绩;他为人间祛不平、为社会弘正义的主题思想积极、健康、鲜明,就像一根红线,贯穿整部史诗。

正因为《格萨尔王传》反映了民间疾苦,表达了人民心声,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在以藏族为代表的各族同胞中引起强烈共鸣。这也是这部古老的史诗世代相传,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什么样的作品能称为瑰宝?

雪山巍峨高耸,草原一望无际,湖泊晶莹纯净,寺庙宏伟壮观,经幡随风而动……这片圣洁辽阔的土地,拥有高天净土的独特之美,孕育了举世无双的英雄传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格萨尔的传奇史诗是“活”的。

史诗诞生于古代藏族部落社会时期,主要由藏、蒙民族共同创作。在藏族,被称为《格萨尔》,蒙古族则称为《格斯尔》,统称《格萨(斯)尔》。

人们把一切崇高的品格、美好的理想都集中到这个典型之上。

《格萨尔王传》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许许多多民间说唱艺人用嘴唱出来的。他们行走在高原山川河谷,高歌吟唱,一代代说唱大师和艺人,将故事传颂千年,远播万里。这部史诗在流传过程中还在不断充实和创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格萨尔弹唱艺人在草原上弹唱格萨尔。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格萨尔的传奇史诗很“长”。

按照学界此前基于《格萨尔王传》文本和艺人说唱故事的估算,它共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翻译成汉字有2000多万字。与流传下来的古代史诗相比较,《格萨尔王传》篇幅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数倍、古希腊《荷马史诗》的数十倍,堪称世界史诗之最。如果加上不同艺人说唱、不同地区流传的各种异文本,史诗篇幅更加浩繁,内容更加丰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格萨尔》藏译汉丛书。图片由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提供

格萨尔的传奇史诗很“博”。

它卷帙浩繁,精深博大,规模恢弘,塑造了数以千计的人物形象,都刻画得个性鲜明,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它概括了藏族历史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进程,揭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用通俗而又诗性的语言描述了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及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用对生命和人生的哲思,折射出青藏高原千年沧桑变幻的历史记忆,从而成为藏族文学史上的不朽诗篇。《格萨尔王传》是反映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西藏昌都邦达草原牧民聆听“格萨尔王传”。图片由斯塔多吉提供

格萨尔的传奇史诗体现出“融”。

这部史诗发源于孕育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源头,通过行走在西藏、内蒙古等地的传唱人诵歌吟唱,《格萨尔王传》的故事飞出雪域高原,传播到广袤大地。从西藏到内蒙古,从青海到云南,从甘肃到四川……都流传着它的故事,成为团结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千年的沉淀中,涵养出深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至今,这一史诗仍在不断传承与演绎。它既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是各民族相互交流的直观见证,也是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生动体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斯塔多吉在西藏大学图书馆录音棚录制《格萨尔》。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什么样的传承能历久弥新?

从口口相传的民间艺术,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王传》史诗的传承与弘扬得益于国家强有力的保护政策。

早在上世纪,整理格萨尔史诗的工作就已开展,大规模寻找民间艺人、抢救性搜集说唱版本。

1980年,国家民委和中国社科院在四川峨眉山联合召开第一次《格萨尔》工作会议。

自1983年起,史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连续三次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1984年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新疆等省、自治区的文化部门共建史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我国“格萨尔学”学科体系。

1989年11月在四川成都召开第一届格萨尔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5年6月在奥地利举行的第七届国际藏学会议上,《格萨尔王传》首次作为专题项目在会上讨论。

2000年12月,《格萨尔》精选本前四卷共5册编辑出版。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史诗《格萨尔王传》千年纪念活动”列入了2002-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项目。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讨论,决定2002年为“国际《格萨尔》年”。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格萨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格萨尔”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演员在格萨尔藏戏《赛马称王》中表演。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作为一部融汇了中国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社会、经济、道德、习俗等知识体系的“百科全书”式史诗,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古老的《格萨尔王传》保护与传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期。如今,随着国家的保护和传播方式的更新、迭代,《格萨尔王传》这一中国自己的英雄史诗将以更多元、更新颖的方式被传颂和弘扬,以新的面貌走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4
15#
 楼主| 发表于 2022-6-4 00:04:09 | 只看该作者
65年前的今天,毛主席打造的战斗堡垒《红旗》诞生!



2022-06-03 19:01:32作者:朔北来源:重读老旧书

  《红旗》杂志,是毛主席打造的战斗堡垒!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凝聚着毛主席的心血,也饱含着毛主席的期待!它的分量是非常重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早在1955年1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毛主席就指出各省市要办好刊物。1958年1月,毛主席在南宁会议上正式提出创办中央理论刊物的问题。同年3月,创办中央理论刊物的决策在成都会议上被具体化。

  1958年5月25日,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此次会议决定由中央主办一个“革命的、批判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杂志”,定名为《红旗》,每半月出版一次,由陈伯达担任总编辑。

  会议要求全党积极地支持新刊物、各级党委经常投递稿件,同时,除了在中央成立一个编辑部以外,要求上海局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都成立一个编辑小组,负责征集、初步审定和修改稿件。

  就这样,《红旗》杂志于1958年6月1日在北京创刊。

  在创办刊物的酝酿过程中,中央的同志们曾请毛主席为刊物命名。主席说,还是走群众路线,让大家一起来寻个好名字。于是有关单位就发动大家提名并汇集上报。毛主席从提名中圈定了《红旗》这一名字,并经中央全会确认通过。

  毛主席还为《红旗》题写刊头二十余幅,他在给《红旗》总编辑陈伯达的信中说:“报头写了几张,请审核,如不能用,再试写。”题字旁还注有说明:“拟可用”、“这种写法是从红绸舞来的,画红旗”。编辑部从中选了两字作为正式刊头,这就是至今仍为大家广为认知、众口称赞的“红旗”二字。

  《红旗》杂志于北京创办,为半月刊,每月1日、16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在全国15个地区印刷。还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5种民族文字的《红旗文选》。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微店购买

  中央还成立了专门的《红旗》杂志编委会。编委阵容空前强大,共36名,由中央有关部门,各省、市、自治区和部队中理论水平高、写作能力强的同志,以及宣传理论系统的负责人、党内学术理论专家组成。其中,邓力群、田家英、李友九、陈伯达、胡绳为常任编辑,陈伯达为总编辑。

  如今,距离《红旗》杂志创刊已经整整多年,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毛主席为何从众多的提名中圈定“红旗”二字?

  “红旗还能打多久”是毛主席思考了大半生的问题。

  毛主席始终关注着人民红色江山的前途。早在五十年代,毛主席就以惊人的洞察力,认识到了党内部分党员的思想变质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红旗”是社会主义政权的象征,毛主席圈定“红旗”为杂志名称时是充满期待的,希望能通过这个杂志斗争错误思想,纠正错误思想、进而统一思想,从而保证“红旗永不落地”。

  《红旗》的发刊词是这样说的,“‘红旗’杂志是中共中央主办的,它在中国的这个新形势下创刊,任务就是要更高地举起无产阶级在思想界的革命红旗。毫无疑问,任何地方,如果还有资产阶级的旗帜,就应该把它拔掉,插上无产阶级的旗帜。”这大概就是《红旗》杂志的办刊宗旨。

  毛主席对《红旗》杂志的关注和关怀下成长和发展起来。

  《红旗》创刊初期就发表了毛主席的文章《介绍一个合作社》。此后,毛主席也一直关注《红旗》的工作,经常向《红旗》推荐文章,对一些稿件还作了精心修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58年8月,陆定一写了一篇题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文章,送给毛主席审阅,主席前后看了好几次,每次都提出修改意见,有时自己动手作重要修改。

  “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人定胜天,屈原的批判君恶,司马迁的颂扬反抗,王充、范缜、柳宗元、张载、王夫之的古代唯物论,关汉卿、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的民众文学,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诸人情况不同,许多人并无教育专著,然而上举那些,不能不影响对人民的教育,谈中国教育史,应当提到他们。”

  ——毛主席在陆定一的稿件上加写的一段话

  “儿童时期需要发展身体,这种发展是要健全的。儿童时期需要发展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就是我们时代的德育。二者都同从事劳动有关,所以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总结以上所说,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

  ——毛主席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问题作出的补充

  对此文他特批:“登《红旗》,题目特大,全文尽量用较大字型。”可见毛主席对于此文的重视。

  毛主席还为《红旗》编辑部写过约稿信。1960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同志写的有关机位设计的文章《从设计“积木式机床”试论机床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毛主席读了很感兴趣,于11月28日给作者写信请他们再写一篇更详细的文章,并在12月6日将此信改用《红旗》杂志编辑部名义发出,代为约稿。《红旗》工作人员深感亲切又备受鼓舞。

  “中共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及自动化专业分总支委员会同志们:

  看了你们在1960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非常高兴,我们已将此文在本杂志上转载。只恨文章太简略,对六条结论使人读后有几条还不甚明了。你们是否可以再写一篇较长的文章,例如一万五千到二万字,详细地解释这六条结论呢?对于车、铣、磨、刨、钻各类机床的特点,也希望分别加以分析。我们很喜欢读你们的这类文章。你们对机械运动的矛盾的论述,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兴趣,我们还想懂得多一点,如果你们能满足我们的(也是一般人的)要求,则不胜感谢之至。”

  ——毛主席约稿信全文

  毛主席不仅亲自为《红旗》选取和推荐文章,对文章从标题到内容、词句,凡需修改的,都一一动笔改定,需要强调的他都加写增补,有时还为编辑部写按语。毛主席看《红旗》十分细心,一旦发现错误就会写信给编辑部要求予以订正。

  “红旗创刊号第四页第六行多了一个的字。其他各篇,可能也有错讹字,应列一个正刊网表,在下期刊出。”

  ——1958年6月4日毛主席写给《红旗》总编辑的信

  在毛主席的带动下,周恩来等同志也非常关心《红旗》,将自己的重要文章交予《红旗》发表,还多次为《红旗》审阅稿件,主持修改重要文章。

  《红旗》的文章质量有多高、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有多密切、语言有多通俗、逻辑有多清楚、战斗性有多强?我们就选取《红旗》中的一篇跟最近火热的教育问题相关的文章来看一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面这篇文章原载30多年前的《红旗》杂志1975年5期。

  近年来,在苏修社会里,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业。这种新行业,虽然没有被苏修叛徒集团列入他们“巨大成就”的栏目内,但倒真的搞得不坏,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发达”起来。这里,且举这种行业的几个小例子,使读者开开眼界。

  先看“私人授课”业。此业现在盛行苏联全国,据说是专门为中学生进入大学而设立的。私人授课每小时可得五至十个卢布,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天半以上的工资。在莫斯科街头,“圆柱上”、“墙壁上”,“大门道里”,到处是这种花花绿绿的广告,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再看“代人考试”业。据《莫斯科晚报》载,有一种“代人考试组织”,专门代人投考大专学校。这种组织业务繁忙,应接不暇。有一个成员上午到食品工业专门学校代人考试,下午又到纺织工业大学代考,第二天又到莫斯科大学代人投考经济系。考取后,每位收取代考费五百卢布。

  其次看“论文出售”业。《共青团真理报》载,罗斯托夫铁路运输工程学院里有一种“联合组织”,专门“帮人做毕业设计、学习论文、测验作业、实验室作业”。一份设计,售价九十卢布,有的一百五十卢布。

  再其次看“毕业证书制造”业。《消息报》介绍的一个“毕业证书制造所”,一张毕业证书售价一千卢布,两年中他们就销售了五十六张这样的毕业证书。

  若问这种行业为什么如此兴隆,那就要看看苏修的教育制度了。

  随着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苏修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早已成为进入特权阶级的阶梯。苏修总头目勃列日涅夫说:“国家主要是从经过高等学校培养的专家中吸收从事经济工作、党的工作、国家工作、外交工作、军事工作和从事一切社会活动。

  许多材料证明,大学文凭是选拔干部的决定性标准。有此文凭,即使是个白痴,也能捞个一官半职;无此文凭,即使你是“共产主义劳动突击手”,“从战争年代起”就做某项工作,并且“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最后是“被裁掉”!

  勃列日涅夫的话以及无数事实告诉人们:只要一进了高等学校,或者干脆只要设法捞到一张大学文凭,那就能够得到高官厚禄,就有飞黄腾达的时机。要是进不去呢,那就对不起,只能“永远”当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执行者”。许多人为了达到“高升”的目的,当然就只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业都应运而生了。

  可不能小看这种新行业。特权阶级要把自己的爵位和俸禄传给他们的子女,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一途。而这样做,没有上述行业的帮助,就有点儿难处。你说考试吧,“中学课程”并不完全包括大学“考试中应考的所有材料”,一般中学毕业生怎么去考?有了上述行业,苏联的资产阶级新贵们就不怕。

  他们有的是钱,可以雇请“家庭教师”,或使子女进各种学费昂贵的私人“补习班”之类。这样把子女塞进高等学府以后,总算放心了吧?可是还不行,有些公子小姐们一向吃喝玩乐,谁愿去死啃书本?不能毕业怎么办?还得依靠上述行业。

  在“教育市场”上,只要不惜重金,什么毕业论文、毕业文凭,甚至“副博士”之类的头衔都可以买到。有了这些玩意儿,就可以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了。不难看出,苏修教育领域的新行业,完全是适应特权阶级对劳动人民实行资产阶级文化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

  “有钱,就可以进入高等学校”,这是苏修一家不大不小的官方报纸吐出来的一句很难得的真话。当然,苏修统治者“标准的提法”可不是这样。因为这么说,他们那个冒牌的“”不就露了底?你听,苏修《国民教育立法原则》说得多么堂皇:苏联全体公民不分财产和社会地位,“在受教育方面一律平等”。

  但事实呢?在苏修叛徒集团的统治下,劳动人民既没有那么多的钱去雇请“私人教师”,又没有那么高的地位来得到同僚们的“照顾”。他们的子女,无论在分数面前,还是在其他什么面前,怎么能同那些公子小姐们“一律平等”呢?

  且以他们自己对新西伯利亚所作的调查为例,那里有近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子女被排斥在大学门外,而城市知识分子(不要忘记,其中也包括官僚)的子女却有近百分之九十都钻进了高等学校。按照苏修的“立法原则”,或者可以这样说吧,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九十还不是“一律平等”么?其实,什么抽象的“自由”、“平等”,从来就是资产阶级的谎言。

  列宁曾说过:“只要阶级还没有消灭,任何关于一般自由和平等的谈论都是欺骗自己,或者是欺骗工人,欺骗全体劳动者和受资本剥削的人,无论如何,也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列宁的话,这样无情地揭露了一切关于一般自由、平等言论的虚伪性。可是,以“列宁主义者”自命的勃列日涅夫们,在明明不平等的事实面前,还在那儿高谈着“一律平等”之类的神话,这难道不正是为了欺骗苏联劳动人民吗!

  学校商业化,知识商品化,这完全是苏修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给教育带来的必然结果。苏修统治者通过校内教育和校外宣传,公然要青年人树立“合理的利己主义”世界观,并且毫不隐讳地对他们说,“学习、掌握知识”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这是一个将能产生高额利钱的贮钱匣”。既然“知识”、“文凭”、“学衔”都可以用金钱买来。

  那么,这些东西一旦到手,当然就要立即投入“周转”,以谋取更大的利润。亏本的生意谁会去做?这种腐朽透顶的“教育”,是一个黑色染缸,别说特权阶级的子女,就是少数劳动人民的子女进校后,也必然要受到腐蚀和毒害。它只能培养那种以赚钱赢利为人生哲学的新资产阶级分子,即培养特权阶级的接班人。

  苏修教育领域这种新行业,闹得乌烟瘴气,引起了劳动人民的愤怒,于是苏修报纸也不得不说上几句对此表示不满的话。这当然只是装装样子、骗骗群众而已。他们心里明白,擦掉主人身上一点儿浮油,根本不可能触伤老爷们那肥胖的躯体。那些真正敢于揭露这种丑恶现象的社会根源的,不仅文章登不出,恐怕连作者都早已被关进了“疯人院”。

  而经过精心筛选后登出的那些不疼不痒、避而不谈问题实质的文章,简直无异于莫斯科街头的广告,对这种行业只能起到提倡、鼓励以至“介绍经验”的作用。

  很显然,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那就意味着推翻苏修现存的社会制度,这是苏修统治者连想都不敢想的。然而,统治者不敢想的,苏联人民却要想,并且终究有一天还要行动起来,再一次扫除这些秽物。

  红旗杂志中的无数文章,都如同例举的这篇一样,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红旗》杂志是两报一刊中最著名的,是最重要的宣传阵地和思想斗争前线。

  作为毛主席亲自指导打造的思想战斗堡垒,《红旗》杂志没有辜负主席的期待!在它存在的三十年中,始终站在无产J级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保持着高度的理论水平,顽强地与各种错误的思想战斗。

  1988年6月,经历了31个风雨春秋,一共出版了544期的《红旗》杂志停刊。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它曾沿着毛主席的路线战斗了三十年,它的伟大意义亦不止于它曾经发过的任何一篇充满理论性与战斗性的文章,它的真理性,战斗性、无产阶级性是新中国永远的宝贵财富!

  虽然该杂志当时的发行量很大,如今除了各级政府和图书馆略有收藏外,大都流落民间,已成为收藏家难得的收藏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不过,普通的《红旗》杂志,品相较好的,价格一般为10—20元。带有毛主席照片的,一般为50元;带有毛主席与林彪合影的,一般为百元或数百元以上。整套的,则可达万元或数万元。

  作为一家红色书店,我们一直在为大家搜集优质红色书籍,“红旗”杂志正是其中之一。我们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全国搜集,又再次集齐了一套“红旗杂志”,从创刊到停刊的544期,一本不少。

  这一套500多本的《红旗》杂志,记录了中国1958——1988整整三十年的中国历史,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的,方方面面的斗争情况都留存在这一本一本的杂志里了!

  其价值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因为时间太久,从1958年发行的第一期杂志算起,到今天,这批杂志都已经经历了60多个年头的风风风雨,能够一本不落地完整保存下来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在以后,能够这样出现一整套一整套的《红旗》,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小。

  《红旗》杂志是毛主席时代的重要遗产,是毛泽东时代伟大斗争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是整个人类史上的一份光辉著作!在以后的人类建设共产主义的漫漫道路上,这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本珍贵的教科书!经济尚可的同志可收藏下来,不管是内容价值还是收藏价值,都非常值得!

  仅有一套,手慢无!感兴趣请尽快联系我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4
16#
 楼主| 发表于 2022-6-4 02:18:41 | 只看该作者
申鹏:还记得《珍贵的教科书》吗?

2022-06-03 19:00:25作者:申鹏来源:平原公子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

  三十多年过去了,依旧印象深刻。

  这篇语文课文叫做《珍贵的教科书》,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还学不学,我大概记得那是小学三年级学的一篇课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珍贵的教科书》大意讲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的孩子们还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学习,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但是最困难的是,没有教科书。

  没有办法,就只能自己编,自己写,自己教。

  孩子们的老师,不是旧社会的私塾先生,也不是大城市里的洋先生,而是打着绑腿、穿着土布军装的“张指导员”.......这非常写实,因为当年在延安搞教育的,其实就是红军、八路军中的知识分子。

  如果我们熟悉历史,就会知道,当年延安那群人,是全中国最年轻、最先进、最朝气蓬勃、最尊重知识的一群人,他们在窑洞里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甚至学习文字、数学、几何、物理、画画、音乐、体育......当斯诺来到延安的时候,他是震惊的,他发现这里的孩子们脸上充满了求知的快乐,和国统区的风气完全不一样,这里的人们“发着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延安,没有名字的战士,要给他们起名字,告诉他们自己的名字怎么写,不但教军事技术,还教文化知识。我军指战员的见识、文化水平,远胜国民党的士兵。在全国99%都是文盲的旧社会,穷人家的子弟,能够读书,能够学习,能够了解科学知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那些装备简陋、衣衫破烂的年轻战士,居然对世界似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知识非常了解,他们竟然在讨论航空母舰和战列舰谁才是战场的主角,要知道,他们自己在山沟沟里连机关枪、迫击炮都很缺,吃饭都吃不饱,却在思考未来的海战。

  但是大家都知道,延安被国民党严密封锁,军民们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物资是非常匮乏的,纸张,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东西。

  《珍贵的教科书》一文写道:

  一天下午,老师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有书啦!”真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都高兴得跳起来。

  指导员接着说:“同学们知道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印文件用的纸里节省出来的!”

  我小时候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感觉,但现在回想起来,才懂得其中的不容易,教员和党中央一直在敌人的重重围困、围追堵截之中,根据地军民的生活何等艰难?有限的纸张都要用于地图、军事材料、电报、文件......但他们为了孩子,为了教育,还是节省出了珍贵的纸张,给孩子们印刷教科书。

  当年延安孩子们用的教科书到底是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我找到了基本《红军识字课本》,图文并茂,清楚地写着“红军是人民的军队”,“识了字,真正好,看通知,看书报,写书信,写电报,便利不知有多少”.......并且开始使用新式拼音教学,由此可以看到,共产党和红军的基础教育,针对的不是一小部分人,而是大多数人穷人,他们做的是一份伟大的事业,叫做“扫盲”,也叫“知识普及”,把识字、读书、写作的权利,从知识分子、精英身上,转移到普罗大众身上。只有中国人都读书,都有文化了,这个中国才算是进步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另外一本《红军识字课本》中,有着“学刺枪,学劈刀,学瞄准,学打手榴弹”这样的军事知识,而课本的最后一课写着“我们是工农的儿子,自愿来当红军,完成苏维埃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为着工农解放奋斗到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另外一本教科书上写着:“共产党员,作战的时候,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为人民大众去奋斗,千辛万苦都甘受;共产党为社会主义而斗争,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就是要人类自由平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他们的课本,不只是教文化,还教军事知识,和政治理论,让人民开眼看世界,让人民了解国家和时候的运作规律,让人民懂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是个更伟大的事业,这相当于把“金箍棒”交到了人民手中。这样的组织和人民,又岂有不朝气蓬勃、昂扬奋发的道理?

  《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指导员后来牺牲了,但是教科书完好无损。

  ““快卧倒……”指导员刚喊出口,轰隆一声,炸弹在我们身边爆炸了。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醒来,才发觉自己头部受了伤。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也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

  “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指导员,指导员……”喊了好半天,指导员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叨念着:“书……书……”我扶他坐起来,激动地说:“指导员,书都在这儿。走,我背你回村。”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将来啊将来.......

  其实,我们也要看到希望。

  我妻子是高中语文老师,最近她给我看了最新的高中语文课本,高二上学期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的决定基础》;第二课是《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课是《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我就觉得很好,高中生了,要有深刻思考历史、社会的能力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有人质疑,“是不是政治意味太浓了”?“意识形态太重了”?

  废话,文学什么时候可以和政治脱钩了?语言文字什么时候不是意识形态了?难道古人的《六国论》、《答司马谏议疏》.......就不是政治了?你看到恩格斯、教员就害怕,为什么不怕古代才子和西方学者呢?

  那些出问题的教材,不是不讲政治,不是不讲意识形态,而讲反人民、反社会、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大讲特讲,还假装自己“民主”、“包容”、“开放”、“学术和政治无关”。

  你以为他们是真不懂吗?他们是白痴吗?

  他们只是装糊涂罢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们要是被忽悠着不讲“政治”和“意识形态”了,那就上当了、危险了。



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4
17#
 楼主| 发表于 2022-6-4 03:54:14 | 只看该作者
看图学习丨守护中华文脉 总书记身体力行
来源:央广网
2022-06-03 23:19




端午又至粽飘香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守护中华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身体力行

今天

和总书记一起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总监制:张军 于锋

统筹:伍刚 王薇 赵净

策划:孙瑞婷

制作:魏星宇

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共产党员网等


链接

反美西帝国主义围剿 痛斥身边奸佞小人 读毛主席七绝<屈原>
2 个回复 - 173 次查看
红色小兵:端午节读毛主席的《七绝·屈原》 2022-06-03 11:33:55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红色小兵 欢迎关注红色小兵视频号  又是一年端午,又是一年我们怀念屈原,怀念英雄的时刻。  “惟楚有才,于斯为 ...
2022-6-3 15:54 - 焦典 - 焦点时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4
18#
 楼主| 发表于 2022-7-15 16:45:24 | 只看该作者
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2022-07-15 16:08:43求是网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

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安排这次学习,目的是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央政治局安排过多次有关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集体学习,2020年9月就曾安排了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的题目,今天再安排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题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第一,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特别是完整展现夏朝历史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4日下午,习近平在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参观严复故居。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第二,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一概否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毛泽东同志说过:“孔夫子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是革命党,到处参加造反。说孔夫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是孟子讲的。其实当时孔夫子周游列国,就是哪里造反他就到哪里去,哪里想革命他就到哪里去。所以此人不可一笔抹煞,不能简单地就是‘打倒孔家店’。”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第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我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第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我们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我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说过:“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这是24日上午,习近平在承德博物馆参观《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第五,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4
19#
 楼主| 发表于 2022-7-15 16:56:17 | 只看该作者
《十批》不是好文章,郭沫若的《十批判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022-05-15 10:03 搜狐  耕古说今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这是毛泽东写的《读〈封建论〉呈郭老》,毛泽东多次把郭沫若的《十批判书》说作尊孔反法的学术代表著作,并鲜明表示不同意该书的观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十批判书》是郭沫若在1945年出版的关于先秦思想史的著作,由《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孔墨的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庄子的批判》、《荀子的批判》、《名辩思潮的批判》、《前期法家的批判》、《韩非子的批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10篇文章集成。
钱穆的弟子余英时认为,郭沫若的《十批判书》抄袭了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十批判书》中至少有五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名辩思潮的批判,前期法家的批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是基本上根据《系年》的论旨和资料而立论的。其他各篇虽然没有这样严重,但抄袭的痕迹却也处处可见。上举抄袭,不仅是资料的,而且还是见解的;不仅是部分的偶然的,而且还是全面的、根本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社科院历史所的翟清福、耿清珩专门写了篇反驳文章,《一桩学术公案的真相——评余英时〈《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 。余英时虽然信誓旦旦称郭沫若犯了“严重的抄袭罪”,实际上在学术上站不住脚,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偏见和情绪化表达。
郭沫若是20世纪少有的文化巨子,百科全书式的全才,在诗歌、戏剧、历史、甲骨文、翻译等等各方面都有杰出表现。郭沫若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开创了唯物史观的新史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山祖,贡献出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社会研究》四大史学名著。董作宾说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把《诗》《书》《易》里面的纸上史料,把甲骨卜辞、吉金文里面的地下材料,熔于一炉,制造出来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对先秦诸子的研究在学术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郭沫若提出了以人民为本位的史学思想,”合乎这种道理的便是善,反之便是恶“。郭沫若认为,孔孟是以人民为本位的,老庄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荀子则是倾向于以帝王为本位的,墨子、韩非子是以王公大人为本位的。
郭沫若肯定孔子,“我所见到的孔子是由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的那个上行阶段中的前驱者”,批判法家韩非子“完全是一种法西斯式的理论”。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答客问中》说:”天下有比次之书,有独断之学,有考索之功,三者各有所主,而不能相通“。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要有开创性地发现并不容易,历史学家吕振羽说郭沫若,”唯物史观研究历史,他的开拓性功绩是不可抹杀的“。朱自清认为《十批判书》,”差不多都是对于古代文化的新解释和新评价,差不多都是郭先生的独见。“(《现代人眼中的古代——介绍郭沫若著<十批判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毛泽东说”十批不是好文章“,批判郭沫若“尊儒反法”崇拜孔老二痛骂秦始皇。毛泽东对郭沫若的批判不是没有道理,只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不单纯是学术问题了。
郭沫若从人民本位思想出发批判秦始皇这个暴君,把秦始皇统一中国说成是“奴隶制的回光反照”。郭沫若批判秦始皇实际上是用道德评价代替了历史评价,没有看到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政治的巨大贡献,当时郭沫若骂秦始皇也是为了影射蒋介石的。毛泽东是政治大家,1964年6月24日在接见外宾的谈话中说,”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郭沫若对孔子评价很高,“孔子的立场是顺乎时代的潮流,同情人民解放的”。自“五四运动”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在当时是个守旧派,郭沫若却独辟蹊径说孔子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因为在奴隶制溃败的时代孔子代表了新兴的封建制。这个观点正确不正确另当别论,在学术上却是新天下之耳目。当时就有人认为,郭沫若“关于孔子的批判,实为民国以来所有关于孔子的批评之最客观最正确者。”
《十批判书》并非只崇拜儒家孔子,郭沫若说得很明白,“我所采取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在这个立场上我仿佛抬举了先秦儒家,因而也就有人读了我的书而大为儒家扶轮的,那可不是我的本意。先秦儒家在历史发展中曾经起过进步的作用是事实,但它的作用老早变质,它的时代也老早过去了。这和爬虫时代一去不复返的一样,我们今天虽然在研究恐龙,珍惜恐龙的骨化石,乃至有时颂扬它的庞大,但有谁会希望龙夫子再来作一次生物界的主人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郭沫若批评孔子“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的上智”等“完全是莫须有的幻想”;同时郭沫若也看到了孔子的落后性,“他一只脚跨在时代的前头,另只脚又是吊在时代的后面”,“众人都上堂拜,而孔二先生偏要违众从下’,很明显地是在开倒车。”
郭沫若严格地区分孔子与先秦儒家和先秦儒家与秦汉以后的儒家,没有把孔子与儒家混为一谈。正如朱自清所言,”如儒家八派,稷下黄老学派,以及前期法家,都是传统里已经失掉的一些连环,郭先生将它们找补起来,让我们认清楚古代文化的全貌,而他的批判也就有了更充实的根据。“(《现代人眼中的古代——介绍郭沫若著<十批判书>》)
郭沫若和那些让孔子去拯救世界的新儒家是完全不一样的。
1974年2月7日,郭沫若写了七律二首答诗《春雷》,奉呈毛主席表明心迹,诗中检讨自己“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很明显,郭沫若这是言不由衷应景之词,背离了自己的学术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