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焦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紧跟毛泽东 普京革命挽救东方第1大执政党 爬出夫妻论陷阱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5-26 15:03:17 | 只看该作者
中美俄英四国专家谈拜登亚洲行——搞新冷战,美国“有架势没实力”
来源:环球时报作者:于金翠 王雯雯
2022-05-26 09:23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于金翠 王雯雯】 “拜登在日本做出的‘美国将防卫台湾’的错误表态,是拿美国在亚洲的安全利益开玩笑”“亚太应成为和平发展的高地,而不是地缘政治的决斗场”“和中国一样,很多地区国家拒绝任何将军事集团和阵营对抗引入亚太的图谋”……美国总统拜登任内首访亚洲,因遏华的意图过于明显遭到很多这样的嘲讽和回应。在拜登结束亚洲行之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俄罗斯伊兹博尔斯克俱乐部“俄罗斯梦和中国梦”研究中心主任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英国伦敦经济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John Ross)以及美国国际问题专家、《全球策略信息》杂志社华盛顿分社社长威廉·琼斯应《环球时报》之约,就美国“印太战略”的调整、在亚太地区的图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讨论。

为遏制中国,搭“瞭望塔”找“牺牲品”

环球时报:您怎么看美国试图在亚太地区挑起冷战式对抗?   

王文:发动对华新冷战符合美国的利益。目前,美国在亚太地区对华挑起“有气无力”式的全面战略竞争,同时对他国展开“口惠而实不至”式的同盟拉拢。也就是说,美国有挑起冷战之“架势”而无打冷战之“实力”。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国正在日益缩小与美国在经济实力方面的差距,这和当年美苏经济实力的对比情况有所不同。如果中国不想打冷战,美国只能一头忙活。二是美国对他国的拉拢不可能成功。此次拜登访问的韩国和日本,即使政府想全面倒向美国,两国的市场与企业也不会愿意。三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都不愿意选边站,想要回到两个阵营、相互脱钩和核威慑式的冷战时代,恐怕是不太可能的。我认为,只要中国保持战略定力,不被美国带着节奏走,美国冷战式挑衅不可能成功。

罗思义:美国在故意升级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举例来说,美国政府破坏一个中国政策的系统性尝试就体现在很多方面,如邀请台“驻美代表”出席拜登总统就职典礼、一些政要窜访台湾等。美国还试图升级南海的军事紧张局势。与此同时,美国正不断升级欧洲的紧张局势,并清楚乌克兰危机已威胁到俄罗斯的最根本利益。美国还不确定彼此的力量关系,不敢一步就完成对中俄(冷战式挑衅)的升级。用中国人常说的话来说,美国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故意逐步制造紧张关系,然后看看每个阶段会有什么反应,以及是否能成功。所以,为掩饰自己的立场,拜登嘴上说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实际上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破坏它。

塔夫罗夫斯基:访日期间拜登有关“愿协防台湾”的表态就是双重挑衅。美国人希望在亚太地区用他们正在乌克兰使用的同样的冷战模式:刺激对手采取先发制人的“特别军事行动”后,在世界范围内发起支持“受害者”和仇恨“侵略者”的运动,接着就是采取制裁手段削弱对手和加快自己的军售以振兴美国的军工业。而这一切,都与美国卷入实战保持安全距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俄罗斯伊兹博尔斯克俱乐部“俄罗斯梦和中国梦”研究中心主任尤里·塔夫罗夫斯基

琼斯:拜登就任总统以来发表类似言论后,白宫跟进澄清一个中国政策并未改变的情况已发生多次。拜登虽然没有正式放弃一个中国政策,但显然在为台海局势紧张推波助澜。一些“台独”人士以为将得到美国的支持,并愚蠢地朝那个方向前进。毫无疑问,美国已做好同中国大陆博弈时将台湾作为“牺牲品”的准备,类似于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与俄罗斯玩的游戏。

环球时报:拜登这次亚洲行是否已揭开其“印太战略”的全貌?

王文:拜登政府今年2月发布首份“印太战略”报告以来,一直在努力构筑一个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科技于一体的、应对中国崛起的全新美国对外大战略。“印太战略”相比于美国长期深耕的“亚太战略”来说,显然是一次重大的地缘战略调整。此次拜登亚洲行的重点是推出“印太经济框架”,加之此前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奥库斯”)——等,可以看出,美国“印太战略”仍处于布局阶段。根据中美博弈的“效果”、他国反应等,美国的“印太战略”肯定还会发生调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塔夫罗夫斯基:美国筑墙围堵中国,并试图把日本、韩国、“奥库斯”和“四方安全对话”作为“瞭望塔”。但“印太经济框架”能否成为一个可行的实体值得怀疑。与美国相比,中国可以向其合作伙伴提供更多。很多该地区的国家领导人都记得《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TP)的悲惨命运——美国施加了很大压力以试图孤立中国,但后来美国自己先抛弃了它。

“中俄良好关系被美视为巨大障碍”

环球时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日前表示,拜登政府与其说是在此行中与中国对抗,不如说是利用其外交来表明西方及其亚洲伙伴不会分裂和削弱。那么,在疲于应对乌克兰危机之际,拜登政府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罗思义:我认为,美国清楚地将中国视为其主要敌人,而不是俄罗斯。同时,中俄良好关系被美国视为巨大障碍。因此,在短期内,美国的目标是要么削弱俄罗斯,要么破坏俄罗斯与中国的良好关系。如果美国在乌克兰的“代理人战争”取得成功,美国会觉得自己更加强大,并继续加强对中国的挑衅。如果美国在应对乌克兰危机中处于下风,它会对中国更加谨慎。

塔夫罗夫斯基:拜登政府一边应对乌克兰危机,一边对抗中国,是因为认定“北京是华盛顿全球霸权的最大威胁”。乌克兰危机已实现美国的主要目标——同时削弱俄罗斯和欧洲。美国人觉得,现在是时候开始通过军事和经济手段让中国和亚洲流血了。当看到西方国家几乎一致支持对俄制裁时,美国希望达到同等程度的团结来对抗中国。在他们看来,西方的“恐俄症”并不比东方的“恐华症”厉害。

琼斯:美国总统的这种“傲慢”似乎超越了地域,仿佛他是“世界皇帝”。美国军事实力虽然强大,但美国国内经济状况已糟糕透顶。自拜登就职以来,美国人的生活条件变得更差。面对一个稳步发展且“不同路”的中国,他觉得自己必须利用美国的政治影响力,把其他国家拉进来防止“皇帝”倒台。但实际上,不管是欧洲还是亚洲,在所谓“西方民主”的祭坛上,很少有国家愿意牺牲与中国发展关系所取得的利益。

环球时报:美国的这一系列遏华策略,与中期选举有什么关系吗?

罗思义:对华政策在美国中期选举中只起到很小的战术作用。主要影响中期选举的将是美国严重的通货膨胀和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共和党与民主党的领导人对华挑衅的策略是一致的,在这方面他们之间没有重大分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英国伦敦经济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

琼斯:我看不出拜登的外交政策在中期选举中会给他带来什么优势。人们投票支持要结束阿富汗战争的总统,拜登做到了。但现在他正在欧洲挑起更大冲突,并给亚太地区带来更多麻烦。毫无疑问,他会吹嘘自己的亚洲之行达成的新协议,并一直“对中国强硬”。但到 11 月,人们将对拜登政策导致的食品和天然气价格上升、失业人数增加等问题大发雷霆。如果经济陷入困境,美国民众会寻找一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严厉批评拜登的意思——编者注),而这个人不会是俄罗斯总统普京。

“迎美叛亚”的日本最为另类

环球时报: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日本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罗思义:日本在战略上没有独立于美国。当日本政府试图推行符合自身经济利益的外交政策,即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时,美国总是会介入、试图推翻他们并用对中国怀有敌意的人取而代之。

琼斯:日本的角色非常令人怀疑。日本最愿意进入美国阵营,但我不认为这是基于对美国的“爱”,更不是基于对“西方民主”的任何坚定承诺。日本希望在亚洲重获“大国地位”,这也是一些日本领导层最想要的,美国正是利用了他们的这种感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全球策略信息》杂志社华盛顿分社社长威廉·琼斯

环球时报:日本历史上不仅发动过侵略亚太国家的战争,而且一直抱着“脱亚入欧”的想法。当美国在亚太地区大搞意识形态对抗时,我们对日本政府的下一步举措该做什么研判?

王文:近些年,日本唯“美”是从,也想充当印太地区“副警长”,借此遏制中国崛起。我认为,搞好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努力提升中国自身的实力。从这个角度看,未来10年到20年,是中美博弈的关键期,同时也决定着中日关系的未来。

罗思义:自二战全面战败以来,日本在战略上根本没有脱离美国的独立性。它只是寻求在美国政策框架内为自己找到最有利的位置。目前,美国希望日本奉行“迎美叛亚”的政策,也就是说,如果美国想让日本离亚洲更远,日本就会离亚洲更远。亚洲其他国家不应该对日本能从战略上脱离美国的框架抱有幻想。当美国极力采取遏华政策时,日本也特别奉行对华挑衅政策。

环球时报:在“印太经济框架”13个初始成员国中,除日本、澳大利亚这样明确站到美国一边的国家,更多的是明确反对选边站队的国家。为什么这些国家不愿充当美国地缘政治的棋子?

王文:从实际参与的情况看,“印太经济框架”是美国主导的政治表演,是拜登政府做给美国人看的“外交秀”。仅从经贸结构看,近年来经贸实力相对衰弱的美国,根本无力靠单向政策颠覆现有的亚太经贸格局,也无力将中国封堵在所谓以美国为主的供应链之外。

琼斯:对于亚太国家来说,都面临在美国地缘政治利益和自身经济利益之间做出选择。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会优先考虑后者。拜登的(遏华)政策在亚洲不会成功,尽管它可能会在短期内制造麻烦。美国现在只有“大棒”,但没有“胡萝卜”。

环球时报: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都是刚举行完大选的亚太国家。为遏制中国,美国是否会对这些国家施加压力?

琼斯:目前还不清楚新任澳大利亚总理将在他过于疯狂的前任发起的反华运动中走多远。韩国国内的主流不反对跟中国合作,因此,韩国新总统也必须小心翼翼,处理好对华、对美关系。大多数亚太国家不会与美国结盟对抗中国。尽管为了避免美国的愤怒,它们会进行一些外交“对冲”,保持好与中国的整体关系,因为这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王文:美国就像进入“更年期”,对自身衰落与中国崛起充满着各种焦虑和恐慌。某种程度上,很多国家也在“连哄带骗”地安抚美国。无论是刚结束大选的韩菲澳,还是日本、印度,无论它们如何与美国走近,实际利益都驱使它们必须与中国做贸易、求合作。

罗思义:亚太地区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力量。每个亚洲国家都从与中国良好的双赢关系中获益颇多。美国正试图破坏这些国家与中国建立的双赢关系,这显然违背了它们的国家利益。

塔夫罗夫斯基:我相信,对很多国家的政府来说,都会加强或修复与北京的关系,令亚太地区成为合作发展的热土,而不是美国挑起新冷战的战场。从长远来看,这势在必行。


链接

5.7国耻日美帝炸我驻南使馆 官方祈求弃冷战思维 美化帝本质
11 个回复 - 4727 次查看
“与你们同甘苦共患难”:塞尔维亚人回忆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2022年5月6日, 13:00 © AP Photo / DARKO VOJINOVIC 、 伊利亚· 贡恰罗夫 独家 23年前北约公然践踏国际法, ...
2022-5-6 17:06 - 焦典 - 世界格局大变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12#
 楼主| 发表于 2022-5-28 02:29:37 | 只看该作者
外媒:中国罕见从巴西进口玉米 或重构依赖美国局面
环球网
2022年05月27日 16:27:00 来自北京市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倪浩】彭博社本周四在报道中透露,中国开始罕见地从巴西进口玉米。虽然巴西是全球第二大玉米出口国,但在过去九年中,中国几乎没有从巴西进口过玉米。彭博社援引不愿具名的粮食贸易商的话说,中国已从巴西订购约25万-40万吨玉米。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玉米分析师刘栋27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巴西到中国有两三个月的船期,现在发货,九月这些采购的玉米就可以到达中国港口。但他预计这些玉米不会立即释放到市场,而是进入国家储备。

从巴西进口玉米可能会重构中国目前的玉米进口结构。2021年,中国玉米进口中70%来自美国,29%来自乌克兰。彭博社报道称,开拓巴西市场可能影响中美间玉米贸易结构。市场担忧价格更高的美国玉米需求会随之趋软,芝加哥玉米期货自周一以来下跌了2.8%。

报道还披露,中国采购巴西玉米是在本月23日双方签署一项协议前进行的,该协议保证巴西玉米可进入中国市场。根据中国商务部24日发布的消息, 5月23日,两国召开中巴(西)高委会第六次会议,并达成多项成果,其中包括中国海关总署与巴西农业部签署《巴西玉米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修订版)。巴西农业部当天同样发布声明宣布了这一协议。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早在2014年,中国与巴西就签署了《关于巴西玉米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中国允许进口符合要求的巴西玉米。不过,从近年来中国玉米进口数据上来看,来自巴西的玉米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少量巴西玉米多以种用玉米报关,国内也基本上看不到巴西玉米。

对此,刘栋分析认为,巴西距离中国遥远,船期长,运费较高,且由于巴西玉米的转基因进口审核问题,前期政策审批可以进口的品种有限,进口采购难度较大,使得多数企业放弃进口巴西玉米。

据彭博社报道,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一个会议上,中巴两国在经过数年的磋商后,最终达成卫生指引,给增加玉米购买量铺平道路。巴西玉米生产商协会执行董事格劳贝尔·西尔韦拉表示,“我们为这份协议努力了三年多,现在协议已经签署,第二步应是厘清不同的玉米品种,避免在海关产生问题。”

玉米是中国重要的饲料原料来源之一。刘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随着国内玉米需求的增加,玉米供需逐渐偏紧,进口玉米2020年达到1129万吨,2021年进口玉米继续增加到2836万吨,创历史新高。

不过,俄乌冲突后,乌克兰玉米出口受阻,中国的进口量随之减少。中国海关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的玉米已大幅下降到了70万吨。刘栋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拓展国内进口玉米采购途径,有一定必要性。

不过,彭博社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从巴西进口玉米或将鼓励巴西农户进一步种植玉米,并从美国夺走一定市场份额。

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巴西最近年度的玉米产量大约占世界的11%,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居全球第三。但其出口总量占比高达26%,为全球第二大玉米出口国。彭博报道说,巴西玉米大部分出口到伊朗、西班牙、日本、越南和埃及,对中国的出口量小且不稳定。2022 年 4 月巴西对华玉米出口量仅为 3.5万吨,且是自 2019 年以来唯一的玉米对华出口。

刘栋表示,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立足国内供需,进一步拓展进口渠道,会使中国更从容地应对未来玉米市场供需环境的变化。他认为,巴西玉米比中国更便宜,从巴西进口符合双方利益。另外,刘栋认为,开拓巴西市场也有利于打破玉米严重依赖一国的市场风险。“目前,美国玉米价格正大幅上涨,导致中国进口成本被动上涨。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中国开拓新的玉米进口来源非常有意义。”

不过,目前对于转基因进口最终仍需要农业部审定,但刘栋认为,随着此次中巴相关协议的推进,如果协定里对审定办法进行修改的话,预计未来巴西玉米包括南美地区玉米在进口程序上将逐渐扫清障碍,从而进一步扩宽贸易渠道,并进一步提高中国应对国际粮食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

链接

金砖国家外长联合声明25条 架毛3世界过桥 降命共体论小本位
23 个回复 - 2791 次查看
使用国际社会能听懂的务实语言,谋第三世界国家实利,在新形势下筹反美帝国际统一战线,为普京革命敲边鼓,命共体论回归其本属的人权道德抽象范畴——转帖注 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发布联合声明 共25项内容 外交部 202 ...
2022-5-20 12:10 - 焦典 - 世界格局大变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13#
 楼主| 发表于 2022-8-27 01:43:12 | 只看该作者
俄乌冲突半年让更多中国人更清醒
长安观察
2022年8月25日18:58北京长安观察官方账号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雨馨

8月24日,乌克兰第31个独立日,也是俄乌冲突爆发整6个月的日子。回望这半年,熊熊战火不仅烧掉了俄乌双方的情谊,冲击了已然无比脆弱的地缘政治秩序,更让世人看清了谁才是当今世界的祸乱之源。
乌克兰问题有着错综历史经纬和多方利益纠葛,兄弟之邦兵戎相见,注定是一场国际政治悲剧。半年战事,数万条生命戛然而去,逾千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交战双方投入的费用已达三千多亿美元……代价不可谓不大,但战事依然看不到尽头。尤其8月以来,炮弹不断落在乌克兰扎波罗热核电站附近,引发多方对核灾难风险的担忧。备受西方敌视的俄罗斯学者杜金之女突遭暗杀,为局势再添阴霾。外界普遍预计,更猛烈残酷的较量还在后面。
“过去半年,世界站在刀刃上。”俄乌冲突,也向整个世界溢出巨大负面影响。地缘冲突推高大宗商品价格,扰乱企业供应链,通胀风险加剧,全球经济前景持续承压,不少国家已到崩溃边缘。作为地缘冲突最前沿的欧洲,正在遭受空前能源危机,对“最寒冷冬天”的恐惧已在多国触发了深刻社会矛盾。战火不息,更撕裂了本就脆弱的国际安全格局。西方制裁持续施压,北约扩容步步紧逼,俄罗斯的战略环境愈加险恶,大国博弈也将愈加白热化。
俄乌流血,欧洲埋单,全球遭殃,战局发展导致的是多输局面。然而,明明拖得越久,伤痕越深,一些人却仍在拱火递刀,生怕局势降温。近些天,美国宣布再向乌提供约29.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包括提供越来越多的海马斯等重型武器系统;在克里米亚平台峰会上,北约鼓吹继续“意志之战”……透过种种迹象不难看出,最不希望冲突结束的,恰恰就是那个满口“仁义道德”的战争贩子美国。他们视乌克兰为“耗材”,仗打得越胶着越惨烈,就越能把俄罗斯拖入泥潭,也就越符合美国的地缘政治利益。君不见,俄乌冲突一爆发,美国的军工复合体都在“开香槟”,洛克希德·马丁等几大军工公司股价飙涨。与此同时,美国能源企业也借着对俄制裁大肆“收割”盟友,要求欧盟今年至少向美国购买1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
战争仍在继续,就在世界祈愿和平的时候,不少美国政客仍在恬不知耻呼吁乌克兰人民“流干最后一滴血”。作为这场悲剧当中的卑劣“渔利者”,美国不但希望俄乌冲突长期化,还妄图复制这套把戏搞乱更多地区。正如有观察人士所分析的,亚太就是其下一个目标,默许佩洛西蓄意窜台并趁机持续制造摩擦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和俄罗斯,都是美国人眼中的“战略竞争对手”,面对为祸作乱者搅弄风云的种种操作,只有站在国际政治和国际斗争的战略高度,追问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和真正根源,才能看清事态。
近日,一项对10个欧洲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被美国“正义对抗邪恶”叙事蒙蔽的民众,开始转变对俄乌冲突的看法。这是一个好的风向,但付出的代价已经太大了。俄乌冲突半年的事实,也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更清醒。中国人要始终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团结一心,居安思危,办好我们自己的事,守护家园的和平安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14#
 楼主| 发表于 2022-8-29 14:00:39 | 只看该作者
科萨切夫:西方以牺牲他国利益为自己牟利的“自由”即将结束
2022年8月29日, 13:38
康斯坦丁•科萨切夫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1920, 29.08.2022
© Sputnik / Grigory Sysoev / 转到图片库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副主席康斯坦丁•科萨切夫在Telegram发文称,西方应该意识到,其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来为自己牟利的“自由”即将结束。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此前表示,欧盟短期内将因对俄制裁面临严峻挑战。他指出,欧洲人“应准备好为自由而付出代价”。
科萨切夫写道:“如果‘自由’是指欧盟和北约有权继续肆无忌惮地以牺牲其他欧洲和非欧洲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来为自己牟利,且无视这些国家的利益,那么西方的这种自由确实要结束了,而且想买也买不到。在美国人和其他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唆使下,欧洲停止了与俄罗斯在天然气、化肥、跨西伯利亚航班以及科学、教育和旅游交流方面的互利合作,换来的却是更加依赖那些美国人和其他盎格鲁撒克逊人,并为此付出高昂代价,如此而已。”


欧盟外长博雷利:欧盟因对俄制裁将面临严峻挑战
昨天, 17:53

科萨切夫称,如果“自由”是指西方炒作所谓“把乌克兰从俄罗斯的侵略中解放出来”,那么这就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他写道:“俄罗斯过去不曾现在也未在侵犯乌克兰的自由。俄罗斯在保障那部分一度曾是乌克兰居民的人在法律、政治、人道主义和人身方面不受肆意对待的自由,这种自由遭到乌克兰当局的侵犯,且多年来无论是欧洲人还是美国人和其他盎格鲁撒克逊人都未能保障这种自由。”
此外,科萨切夫表示,如果“自由”是指无休止无限期地给乌克兰当局免罪符,让他们可以肆意对待自己的公民、历史和利益,那么“不仅是现在的乌克兰,它所有的靠山,从美国人和其他盎格鲁撒克逊人到那些未能在单极地缘政治游戏和多极世界真正的地缘政治自由之间做出正确选择的欧洲人,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科萨切夫总结称,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的代价”确实是实实在在的。


匈牙利外长:世界并非仅由美国和欧洲组成
昨天, 07: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15#
 楼主| 发表于 2022-8-31 16:39:44 | 只看该作者
戈尔巴乔夫去世了 普京的哀悼五味杂陈!
牛弹琴


2022年08月31日 08:26:40 来自江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

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评价,谁都无法否认, 戈尔巴乔夫是一个改写了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8月30日夜晚,91岁的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他曾执掌的苏联,早已在31年前分崩离析。而苏联当年的两大加盟共和国,俄罗斯和乌克兰,正在激烈的战斗中。

看到普京已第一时间表态,对戈尔巴乔夫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按照克里姆林宫的说法,普京随后会给他亲友发唁电。逝者为大,以普京的政治智慧,应该不会再出恶语。但可以肯定的一点,第一时间就一句话,比很多西方领导人还短,普京的哀悼,内心也是五味杂陈。

因为两人的关系,一直起起伏伏。戈尔巴乔夫曾赞美普京,是一个称职的强有力总统;普京也曾特意为戈尔巴乔夫祝寿,赞美他学识渊博、生活经验丰富。

当然,关系不和睦的时候,普京也痛批, 戈尔巴乔夫是俄罗斯史上最大的罪犯,是一个把权力扔在地上,让一些歇斯底里的疯子捡起来的懦怯者。

对普京和很多俄罗斯人来说,最痛心的一件事,就是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毫无疑问是最大的罪人。他去世后,看到美联社一篇报道的大标题,就是: 导致了苏联解体的戈尔巴乔夫逝世,享年91岁……

是他最终埋葬了苏联,尽管这可能不是他的本意。

1991年12月25日,在最后一次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发表电视讲话时,戈尔巴乔夫试图为自己辩解:

命运已经决定,当我成为国家元首时,这个国家的问题已经很明显了。我们拥有丰富的一切:土地、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自然资源,上帝也赋予了我们智慧和人才——但我们的生活比其他工业化国家的人差得多,而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确实问题很多,但领导人是解决问题的人啊!

但戈尔巴乔夫却彻底失败了。他的改革,刚开始还充满新意,最终一败涂地。

有意思的是,西方却一直很感激他,认为他魅力四射、充满激情。他去世后,最大的褒奖,都来自西方。只是在俄罗斯,很多人同样对他五味杂陈,甚至充满怨恨。

美联社的报道就说, “戈尔巴乔夫在晚年获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赞誉和奖项。然而,他在国内却遭到了广泛的鄙视。”

为什么?

因为 “俄罗斯人将 1991 年苏联解体归咎于他——一个曾经令人生畏的超级大国,其领土分裂为 15 个不同的国家。他的前盟友抛弃了他,让他成为国家麻烦的替罪羊……”

作为一个例证, 1996 年,戈尔巴乔夫试图东山再起,竞选俄罗斯总统,但最终这成为一个国际性笑话,他只拿到了不到1%的选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要知道,就在5年前,他还是苏联说一不二的最高领导人,俄罗斯也只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历史抛弃了他,也抛弃了他很多的遗产。

1986年,戈尔巴乔夫和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举行峰会,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提议:消灭美国和苏联持有的所有远程导弹。

这被认为是冷战结束的开始,由此美苏签订了《中导条约》。30年后,美国撕毁了《中导条约》,俄罗斯虽然愤怒,但已无力回天;华约解散了,北约仍在步步紧逼,结果就是现在的俄乌冲突……

戈尔巴乔夫早已无力改变,他的晚年,似乎也是落寞的。

苏联没有了,俄罗斯人怨恨他,和他形影不离的,只有恩爱的妻子赖莎。他曾经这样谈到妻子: “有一天,我们牵着彼此的手,晚上去散步。我们一生都是这样走路的。”

但苏联解体8年后,赖莎去世。女儿伊琳娜发现,父亲只要一回到母亲生前住的那个房间,就会情不自禁地陷入沉思与哀伤……

不多说戈尔巴乔夫了,历史会给出最后的结论,未必是我们这一代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

但至少有一点,戈尔巴乔夫是成功的。他比他很多的对手,都更加长寿;即便晚年落寞,但似乎比对手们还是潇洒许多。

比如,撒切尔夫人——当年是撒切尔夫人最先认识到,戈尔巴乔夫是“一个可以与之做生意(打交道)的人”,从而开始了西方与戈尔巴乔夫的蜜月。

但这位“英国铁娘子”,虽然赢得了冷战,却也遭到了背叛,1990年她被迫退出了政坛。

随后,儿子的丑闻,丈夫的去世,让晚年的撒切尔夫人,变得格外无助和苍老。病魔随即而来,中风让她神情呆滞。

2013年4月8日,“铁娘子”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终年87岁。

英国为她举行了颇为隆重的葬礼,但西方很多国家领袖拒绝出席。 伴随她的,是一路的抗议者,以及那首诅咒她的歌曲《叮咚,老巫婆死了》。

还有科尔。1990年10月2日夜晚,是科尔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在电视上努力抑制住心中的激动,告诉德国人: “几个小时后,一个梦将变成现实。在经过40年痛苦的分裂岁月之后,德国,我们的祖国就要重新统一,对我来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第二天,东西德合并,纳粹第三帝国覆灭整整45年之后,统一的德国,再次在欧洲中心地带崛起。

当然,这离不开戈尔巴乔夫的帮忙,是他下令苏军撤离,看着柏林墙倒塌,然后东德并入西德。荡开说一句, 可能戈尔巴乔夫当时也不认识普京,更不知道这件事对普京的刺激。

但德国人也厌倦了科尔。1998年,这位“统一之父”出人意料惨败给了社民党,他就此落寞地离开了政坛。2001年,科尔的结发妻子汉内洛蕾因忧郁症自杀身亡,父子也因此反目。

2008年一次严重摔伤之后,科尔的余生,就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了,他几乎丧失了说话功能,孤独地活在自己曾经的盛名之下,无力挣脱却又无可奈何,2017年科尔离世,享年87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柏林墙倒塌前夕,昂纳克是东德的最高领导人,也是最后一位最高领导人。这个柏林墙的催生者,曾经和勃列日涅夫热情亲吻的东德领袖,曾信誓旦旦地宣称,柏林墙会矗立50年乃至100年。

但柏林墙很快就倒塌了,昂纳克被逮捕,他随后流亡苏联。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成了莫斯科的新主人。他不愿收留这个东德的罪人,昂纳克只能逃到智利大使馆寻求庇护。

1994年,昂纳克因肝癌在智利逝世,终年81岁。

驱逐了戈尔巴乔夫的叶利钦,成为了苏联的终结者。他被认为是现代俄罗斯的国父,但他采取的“休克疗法”,也让俄罗斯经济濒临崩溃。在最终确定普京是继承人后,1999年12月31日他辞去了总统职务。

接下来的几年,是叶利钦“老来专以醉为乡”的洒脱岁月。但常年的酗酒,让他的心脏病加重,2007年4月23日,叶利钦在莫斯科逝世,享年76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略好一点的是老布什。他看着苏联解体,他随后还发动了海湾战争。但当功勋卓著的他试图寻求总统连任时,却出人意料输给了很年轻的克林顿。

八年后,他的长子小布什竞选总统成功,才算是报了一箭之仇。晚年的老布什,眼泪似乎特别多。他为大儿子糟糕的政策辩护,会哭;他为小儿子站台选战,更是几度哽咽,泪流满面。

2018年4月,和老布什相伴了一生的芭芭拉去世。在妻子的葬礼上,坐在轮椅上老布什不舍离去,静静地凝望灵柩长达15分钟。半年后,他最终随芭芭拉而去,享年94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现在,和他几乎同样长寿的戈尔巴乔夫,也最终去找他的赖莎了。

他们都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万众瞩目,不可一世。


他们的人生,充满了传奇,更是国家命运的一部分。

历史无法假设,但有时,我们总忍不住要去假设。

假如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能像中国那样成功,苏联还会解体吗?

假如八一九事件后,他在博弈中胜过叶利钦,还会是现在的格局?

假如戈尔巴乔夫稳住阵脚,假如苏联没有解体,还会有后面的科索沃战争、车臣战争、纳卡争端,以及现在的俄乌冲突吗?

那肯定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普京,可能不会有今天的俄乌冲突,也不会有普京和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的五味杂陈。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法假设。但不管多么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都会归于尘土。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16#
 楼主| 发表于 2022-8-31 16:46:34 | 只看该作者
胡锡进:戈尔巴乔夫,用搞垮祖国苏联赢得了西方称颂


胡锡进


2022年08月31日 12:23:52 来自河北省








苏联的最后一任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当地时间30日晚上去世,普京表示哀悼,但对他的真正赞扬来自西方,而且是铺天盖地的。从拜登到约翰逊,再到与戈尔巴乔夫同时代的政客们纷纷称赞这位毁掉了苏联的人发动了“勇敢的民主改革”,带来了自由,并且结束了冷战,让世界变得更加和平。可以说戈尔巴乔夫是最受争议的世界领导人之一,他用牺牲自己祖国的利益赢得了西方的广泛称颂。因为他,西方的确变得安全了,但是前苏联解体带来的后遗症在那片土地上造成了一系列战争,先是车臣战争,然后是格鲁吉亚战争,现在是二战之后欧洲最残酷的乌克兰战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戈尔巴乔夫是1985年成为苏联领导人的,他当时只有54岁,年富力强,充满通过改革结束苏联经济社会停滞的雄心。但此人有某些知识分子常见的政治理想主义和幼稚,严重低估了多民族大国改革的复杂性和风险挑战,而且对改革进程缺乏把控力。

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苏联改革一上来就从政治领域开始,大张旗鼓推动“新思维”,把党的权力不断向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转移。他上台两三年后,国家就开始混乱了。

由于党的领导和苏共中央的权威被削弱,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波罗的海国家和高加索地区迅速蔓延,一些加盟共和国的第一书记与分离主义势力沆瀣一气,甚至成为谋求独立的旗手。或者不听中央指挥,挑起加盟共和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和武装冲突。那些小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反过来刺激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觉醒,各地的民族主义与民主化结合共振,最终导致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大加盟共和国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寿终正寝,戈尔巴乔夫被废黜。

俄罗斯是苏联最大的继承国,它的人口比苏联少了将近一半,国力大降。俄罗斯社会比苏联社会多了一些“自由”,有了多党选举,很想融入西方阵营,也一度成为八国集团成员之一。但因为它仍是核大国,美国不肯放过它,华盛顿的战略目标是继续削弱它,北约东扩步步进逼,这一切最终导致了被挤到墙角的俄罗斯的爆发。戈尔巴乔夫去世后西方对他的很多赞扬都包含了把他与普京的对比,表达对普京的厌憎,而普京的出现并且被国民拥戴,是人们对苏联解体战略恶果的觉醒和反弹。然而今天的俄罗斯不仅国力衰弱,并且不再有东欧盟友,应对美国的打压显得力单势薄。


回过头来看,当年的苏联十分强大,而且有相当的科技创新能力,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座核电站都诞生在苏联。苏联当时的问题是农业和轻工业薄弱,而以我们今天的认识,资源丰富的苏联要解决这些问题本应是多么容易。但是戈尔巴乔夫错判了苏联的问题,选错了改革路径,而且非常缺乏政治领导力。他本人显然是一个西方文化的崇拜者,对西方舆论当时就已出现的对他的赞扬非常在意并且享受,他很大程度上是被西方忽悠了。

戈尔巴乔夫手攥一把好牌,却打得让苏联和他自己都输了个精光,让今天的俄罗斯陷入前所未有的战略被动和艰难。他作为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所做的一切都让西方受益了,而前苏联国家的大部分成员却承受了漫长的恶果。

诚然,作为两极世界一极的解体,带动了全球的战略性变迁,它的影响是跨世纪的,不同国家的感受和评价会千差万别。如果跳出领导人应该对本国利益负责的视角,整个人类史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很可能会更加有意思。然而那样的视角今天尚未真正形成,主张那样视角的人也往往是从当前政治利益出发的。总之,戈尔巴乔夫的争议性会延续很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17#
 楼主| 发表于 2022-8-31 16:58:03 | 只看该作者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以及唯一的总统
2022年8月31日, 07:43 (更新: 2022年8月31日, 12:54)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1920, 31.08.2022
© Sputnik / Evgeny Odinokov / 转到图片库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辞世。他在1985年到1991年间领导苏联——先是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和最高委员会主席,后来担任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称改革是主要成就,尽管他也承认改革进行得很困难,有错误。
个人生平
1931年3月2日出生于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Stavropol)普里沃尔诺耶村(Privolnoye)的一个农民家庭;
战争期间,少年与母亲(父亲在前线作战)一起生活在德军占领区;
从1944年起,他还是个小学生时,就和父亲一起在联合收割机上工作,被授予劳动红旗勋章;
1950年进入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学院,1952年加入苏共;
1967 年,他还以函授方式毕业于斯塔夫罗波尔农学院经济系,专业是“农学家-经济学家”;
1955年,被分配到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检察院,几乎立即转入共青团工作;
1962年起从事党的工作,1971年起成为苏共中央委员,1980年起——政治局委员;
1988年9月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苏联国家元首;
1990年3月当选苏联总统——苏联历史上首位也是最后一位总统。
1991年12月25日,在签署关于苏联解体的《别洛韦日斯卡亚协定》后,他宣布终止自己作为苏联总统的活动。

联合国秘书长: 戈尔巴乔夫为和平结束冷战所做的事情比任何人都多
08: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18#
 楼主| 发表于 2022-8-31 17:02:09 | 只看该作者
外交部:中方对戈尔巴乔夫逝世表示哀悼
2022-08-31 16:12:37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今天(31日)下午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就戈尔巴乔夫逝世相关问题提问。
对此,发言人赵立坚表示,戈尔巴乔夫先生曾经为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作出积极贡献。我们对戈尔巴乔夫逝世表示哀悼,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
(总台央视记者 吴汶倩 杨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19#
 楼主| 发表于 2022-9-1 00:33:48 | 只看该作者
叛徒、罪人戈尔巴乔夫死了,他还是处级干部时中情局就开始扶持他了


作者:A. B.奥斯特罗夫斯基,译者:马维先    来源:“尹帅军”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08-31 16:13:29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俄罗斯总统事务局中央临床医院当地时间30日夜间发布消息称,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当天晚上因长期重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91岁。

另据塔斯社报道,戈尔巴乔夫将被安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紧邻其夫人赖莎所下葬的墓地。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1931年3月,在1990年3月至1991年12月期间担任苏联总统,他是苏联历史上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统。他也是苏共中央委员会的最后一位总书记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最后一位主席。1990年,戈尔巴乔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尹帅军(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按】戈尔巴乔夫这个叛徒、罪人终于死了。可惜死的太晚,竟然活了91岁,而且还是善终的!伟大的苏联,曾经是多么辉煌,竟然被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叛徒们从内部瓦解,轰然垮塌!苏联解体时,竟无一人是男儿!

苏联的历史、苏联的叛徒、苏联的罪人,无数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永远也不会被外部的敌人打败!打败中国的只可能是我们内部的叛徒和蛀虫!

2010年,A. B.奥斯特罗夫斯基出版新著《谁扶持了戈尔巴乔夫?》。米·戈尔巴乔夫上台时的形势,至今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是谁除掉了苏联最高层中他的竞争对手?为什么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在决定苏联命运生死攸关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轻松取胜而成为党的总书记?在复杂多变的政治舞台上,戈尔巴乔夫是怎样左右逢源、逢场作戏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是怎样接触、力促和扶持戈尔巴乔夫掌权的?以下是关于这方面内容的摘译。
一、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罗伯特·盖茨:“我们对他(戈尔巴乔夫)很了解”
著名苏联持不同政见者亚·季诺维也夫称,1979年他侨居国外时,有人向他提出一个问题:苏维埃制度的哪些地方最容易被攻破?
他的回答是:“那些被认为是固若金汤的地方,即苏联共产党机关,它的中央委员会,它的政治局,最后是它的总书记。”、“只要把自己的人安排在这一位置”——在听众哄堂大笑中,他说:“只需几个月他就可以搞垮党的机关……然后,整个政权和管理体系开始出现解体连锁反应”、“其结果”是“整个社会的解体”。
亚·季诺维也夫证实,一段时间过后,他曾与英国情报机构某工作人员交谈,该工作人员告诉他:“很快他们(即西方势力)将把自己的人安排在苏联的王位。”
当然,他没有提及戈尔巴乔夫的名字,但季诺维也夫作出结论:这一诺言有先见之明。
如果考虑英国从苏联改革中所得(不会多),英国特工机构参与将戈尔巴乔夫推向权力最高峰的说法令人怀疑。因此,有些作者认为,米·戈尔巴乔夫(上台)可能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或共济会,而不会是英国情报机构有关。
叶·利加乔夫前助理B.列戈斯塔耶夫最先散布的一种说法广为流传:“似乎,在占领时期,米·戈尔巴乔夫向德国当局作出了合作的书面承诺。”“在德国投降后,该书面承诺落入西方盟国手中,并成为他们进行‘敲诈’的工具。”
但至今没有证明这一说法的证据,哪怕是间接的证据。因此,如果我们真想弄清这一问题,就不应以讹传讹,而应将“西方和戈尔巴乔夫”作为特别研究题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戈尔巴乔夫的大学年代。
因为在莫斯科大学学习的,不仅有苏联大学生,还有外国留学生。1953年,在法律系有几十个留学生。他们之中的捷克人兹德涅克·姆林纳日,米·戈尔巴乔夫不仅认识,他俩还是朋友。不过,他们之间的关系,无论在大学,还是毕业后,至今没有引起特别注意。至于戈尔巴乔夫1950至1955年与在莫斯科大学学习的其他留学生的相互关系,更没有人研究。
戈尔巴乔夫传记的作者A. C.格拉乔夫断言,1955至1985年,米·戈尔巴乔夫和兹德涅克·姆林纳日没有保持联系,30年中他们只在1967年见过一次面,而且很偶然。
但之后,正是A. C.格拉乔夫自己引用了戈尔巴乔夫1994年对《共青团真理报》的下述讲话:“兹德涅克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比任何人都更亲密。”
难道,他们这样好的关系,大学毕业之后没有通信联系?2002年戈尔巴乔夫证实:“我有一个朋友叫兹德涅克·姆林纳日,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都保持着友好关系。”
有人据此认为,1955年之后,戈尔巴乔夫和兹德涅克·姆林纳日继续保持着联系,但只是不宣扬罢了。
为了弄清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必须考虑下述情况:莫斯科大学毕业后,1955至1963年,兹德涅克·姆林纳日在捷克国家与法研究所工作,1963至1967年,任捷共中央委员会法律问题委员会书记,1968年任捷共中央委员会书记和主席团成员,是“布拉格之春”的领袖之一;正是出于这一原因,1968年他被解除职务,1970年被开除出党;1977年,兹德涅克·姆林纳日签署了《七七宪章》,并被迫侨居维也纳。
当选总书记之后,戈尔巴乔夫立即邀请兹德涅克·姆林纳日赴莫斯科,但与他的会见没有公开。
研究“戈尔巴乔夫和西方”问题,还应关注戈尔巴乔夫参加的1961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论坛。在该论坛上,戈尔巴乔夫受全俄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也许不只是团中央)的委托,“负责意大利代表团”。他由此开始了与意大利共产党人的联系,而这意味着与后来被称为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的联系。
1966年,戈尔巴乔夫首次出国,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69年9月,他应邀参加保加利亚的庆典活动;同年11月,赴捷克斯洛伐克出差。1971年,在意大利,他第一次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之后他访问了“法国、比利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戈尔巴乔夫还和造访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外国人建立了联系。他们主要是来自中欧友好国家的党务和国务活动家。在这里,他还开始接触“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他们是为了生意而访问该边疆区的。其中包括英国约翰·布朗(John Brown)公司,德国的林德(Linde)公司,美国的联合碳化物(Union Carbide)公司,它们是参与设计和建设化工厂的,还有为该项目提供资金的英国摩根建富(Morgan Grenfell)银行。
在成为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后,戈尔巴乔夫的国际交往扩大了。由于农业属于他的工作范围,他参与了粮食的进口,而恰恰在这一时期,粮食的进口有着特殊的意义。与此相关,下述事实引人注目。
当戈尔巴乔夫夫妇从斯塔夫罗波尔调到莫斯科,如何安排赖莎·马克西莫芙娜的工作,成了一大问题。根据Л. Н.苏马罗科夫的回忆,他为她在莫斯科一所大学找到了一个位置。但赖莎·马克西莫芙娜突然声称,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在书记的位置上未必能久留,他很可能很快被解除职务和派到某个地方当大使。因此,她要学习英语而不到大学教授哲学。
调到莫斯科后,赖莎·马克西莫芙娜未必真正准备“整装待发”(出国当大使夫人),很可能是拒绝为她安排的工作后,她决定成为家庭主妇。有理由认为,她对英语产生兴趣,是因丈夫调到首都后,她寄希望于他经常出国和扩大与外国人的会见,看来她准备参与这些会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重要的是确定究竟是什么时候外国开始注意戈尔巴乔夫的。中央情报局前局长罗伯特·盖茨在其回忆录《来自阴影》一书中这样写道:“1983年初,中央情报局热切地欢迎戈尔巴乔夫的出现,他是安德罗波夫提拔的。”
是什么引发了这一热切?罗伯特·盖茨承认:“我们对他很了解。”
中央情报局搜集苏联共产党领导人的情报很正常,如不这样做,反而奇怪。就此问题,前白宫工作人员之一约翰·波因德克斯特在与彼得·施魏策尔座谈时证实:“我们拥有很好的关于苏联,特别是政治局和领导人的情报。”
的确,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版的《间谍艺术》一书中,艾伦·杜勒斯承认:“西方情报机构密切关注着这些人物的出现,而且,对各个级别的共产党员,从最高层到基层,认真建立档案卷宗,详细记录他们的活动和讲话,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有关情况。”
但中央情报局未必搜集党组织和党委书记们的情报,也许,在苏联社会发挥特殊作用的党组织例外。比如,苏共中央委员会机关的党组织,或苏联克格勃。区委和市委一级,如果不是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其他大城市,中央情报局未必感兴趣。但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所有共和国、边疆区和州的首府均在美国特工机构关注的视野之内。
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的姓名出现在中央情报局人物资料卡片的时间,不会晚于1968年,当时他任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党委第二书记。在人物资料卡片中输入其党务活动、公开讲话、“个人和社会生活”资料的时间,也不会晚于这一时段。
搜集此类情报的目的何在?关于这一问题,艾伦·杜勒斯在自己的书中并没有说明。但这一问题的答案不难找到。这样的情报是必要的。第一,是为了对苏联党和国家机关业已存在的集团作出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人事变迁;第二,对将与美国政府打交道的人有所了解,即在与这些人建立关系时,不能出现失误;第三,在苏维埃和党的活动家中,招募自己的间谍,当然他们不一定要从事间谍活动。
克格勃将军西多连科回忆说:“20世纪60年代中期,克格勃从其消息来源得到了关于中央情报局和美国其他特工机构转入招募所谓利益代理人的第一份情报。”、“而招募这些利益代理人,是为了在将来使用,即指望在今后的某一未知的时刻,他们能够晋升到党和国家机关、有影响的社会机构以及苏联军队,并在那里工作。”
克留奇科夫曾写过苏联官僚机构内部“利益代理人”的出现,只是在赫鲁晓夫时期。但这表明他不实在,或不懂行。自古以来,所有国家都希望其他国家有“自己的人”。
我们不知道,1983年之前中央情报局掌握了关于戈尔巴乔夫的什么具体情报。但根据所有情况判断,关于戈尔巴乔夫的情报使美国特工部门相信,可以利用他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
中央情报局什么时候掌握了这样的情报?
牛津大学教授阿尔奇·布朗断言,1980年10月22日他得知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他立即将其确定为“具有不同寻常的、深远的重大意义的事件”。
类似意见可以理解为:1978至1980年,此前鲜为人知的省级书记突然成为苏共中央书记,之后成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最后又成为政治局委员。但布朗指出,早在1978年,当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中央书记时,已引起了他的注意。当1979年6月他与(“布拉格之春”领导人之一、戈尔巴乔夫的大学好友)兹德涅克·姆林纳日会见后,他对戈尔巴乔夫的兴趣更加浓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果说,布朗在1978年开始注意戈尔巴乔夫,那么,美国外交官杰克·马特洛克早在1975年就已知道了戈尔巴乔夫的名字。马特洛克生于1929年,1950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大学,195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自1953年在达特茅斯学院教授俄语。1961年首次派驻莫斯科,前后大约工作了两年,任副领事和三等秘书。20世纪60年代他在非洲工作过,然后调到国务院。1971至1974年在国务院领导苏联处。1974年再次派驻莫斯科,担任副大使。
后来,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承认,自1961年,他已经在设法“搞清”苏共中央机关。在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已经知道戈尔巴乔夫的名字时,马特洛克在其回忆录中说,他所知道的戈尔巴乔夫是一个“试验者”和在仕途上“春风得意的人”。
1975年,马特洛克访问了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这是一次工作访问,因为正是这一时段大使回国,马特洛克“临时领导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
遗憾的是,关于马特洛克的斯塔夫罗波尔之行,暂时我们一无所知。我们只知道,为他组织了“边疆区游览”活动,大部分时间“或在汽车上,或是宴请”。
到斯塔夫罗波尔后,马特洛克表示了“拜访地方领导人”,即戈尔巴乔夫的愿望,尽管马特洛克承认这不符合“惯例”。马特洛克写道:“我希望,他与其他州令人讨厌的苏联人不同,会打破惯例,接见美国外交官。”
但小心翼翼的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没有“违反惯例”,他把马特洛克“转给”地方执行权力机构一把手,即边疆区执委会主席。按照马特洛克的说法,他未能与戈尔巴乔夫会见,直到1985年5月他才与戈尔巴乔夫认识。但时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市委第一书记的卡兹纳切耶夫证实:“在拒绝个人接待美国外交官后,看来戈尔巴乔夫理解,既然外交官远道而来,就绝不会甘心空手而归。戈尔巴乔夫在边疆区委为马特洛克举行了正式的招待会,边疆区委所有书记都参加了,其中包括米·戈尔巴乔夫。”
因此,美国外交官与戈尔巴乔夫结识,并不是在1985年,而是在1975年。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马特洛克要刻意隐瞒这一事实。未来,人们可能从国务院的文件了解真相,因为马特洛克必须报告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之行。也许有关文件在中央情报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1984年初华盛顿要求与戈尔巴乔夫建立“秘密”联系
1984年3月,日内瓦会议苏联代表、裁军大使B. Л.伊兹拉埃良——是他曾介绍Г. А.阿尔巴托夫与乔治·布什认识,收到了参加同一会议的美国同行路易斯·菲尔德斯的邀请。路易斯·菲尔德斯拟与他举行一次“不带有任何立场”的会见,这意味着是进行非正式对话的邀请。在会见中菲尔德斯称,华盛顿希望与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建立重要的和务实的接触。
似乎在安德罗波夫逝世后,里根政府确实决定与莫斯科密切联系,但为什么里根政府不将此意直接通告苏联国家元首、苏联外交部或至少是苏联驻华盛顿大使?原来,要组织的是非正式的、秘密的会见。国家元首之间的秘密接触司空见惯,但菲尔德斯建议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久即将访问日内瓦的副总统布什”想在访问期间“秘密”会见“一位新的苏联领导人”。
根据菲尔德斯的谈话,这里所指的是戈尔巴乔夫,而戈尔巴乔夫“最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苏联领袖”。与此同时,菲尔德斯强调,“会见不仅应严格保密”,而且“关于会见,任何人都不应知道”。布什的中间人称:“苏联领袖可以化名来,可以编造某个理由。”
这一建议使伊兹拉埃良左右为难,因为,美国政府试图与苏联国家领导人之一建立非正式的接触,不仅要对国家所有领导人保密,还不能让国家首脑知道。绕过外交部部长将美国的建议直接转告戈尔巴乔夫?这将意味着他的仕途面临威胁。通过葛罗米柯转告?这等于把该建议的秘密告诉了葛罗米柯。情况如此不同寻常,致使伊兹拉埃良不知所措。虽然根据工作要求,他应首先将上述谈话通报外交部,但他下不了决心。
事件如何继续发展?
B. Л.伊兹拉埃良是这样写的:“4月中旬,布什抵达日内瓦。他在裁军会议上的发言安排在4月18日,而会议之前,布什的好友萨德-鲁金·阿迦·汗将电话打到我的房间。”、“萨德-鲁金·阿迦·汗‘神秘兮兮地’告诉我,‘17日晚’,‘我们的共同朋友’,即布什,想与我在他那里见面。”、“开始是三人在一起谈,后来萨德-鲁金·阿迦·汗离开,只有我和布什两人。他立即将话题转入苏美进行非正式会见的可能性。但作为会谈对象,他只点了一个人——苏联未来领袖——的名字。‘你们下一个领袖将是戈尔巴乔夫’,布什十分有把握地说。”
伊兹拉埃良特别强调,如果菲尔德斯只将戈尔巴乔夫称为契尔年科可能的继承人,则布什在谈及这一问题时显得十分有把握。
如我们以后所看到的那样,党的高层围绕契尔年科接班人的斗争一直在进行,直到他去世。布什十分有把握的根据是什么?难道这一问题由华盛顿解决?伊兹拉埃良答应布什将他的建议“报告给莫斯科”,但他又不敢以书面形式报告如此重要的情报,于是他亲自回到莫斯科。当然,他没有急于到老广场见戈尔巴乔夫,而是直奔斯摩棱斯克广场见葛罗米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伊兹拉埃良回忆说:“大约4月24日,在莫斯科与部长第一次会见时,向他报告了布什的提议。葛罗米柯认真地倾听汇报,没有打断汇报,也没有提任何一个问题。而当我结束汇报之后,出现了令人难堪的沉默。部长的视线离开我,看着某个地方并紧张地思索着,之后转向我说:‘嗯,关于裁军会议的情况如何?’我明白了,这次谈话已经结束。”
1991年,伊兹拉埃良第一次将这一段历史写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根据他的讲述,在出版回忆录之前,他将此事告知布什,并得到了他的同意。伊兹拉埃良回忆录的发表,立即引起了关注。一些文章的作者利用他公布的材料,不仅指责戈尔巴乔夫拿了美国人的钱,还与中央情报局合作;而另一些人从这一材料中,看到了下述证据:是“美国人任命戈尔巴乔夫”为总书记的。
1999年布什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其中包括《与维克多·伊兹拉埃良大使座谈备忘录》。但在该文件中,他甚至完全没有提及想秘密会见戈尔巴乔夫一事。
难道伊兹拉埃良杜撰了1984年与布什的谈话?1984年春,他寄给苏联外交部副部长Г.科尔尼延科的非正式信件,回答了这一问题。在该信中,伊兹拉埃良让他知道了自己与美国副总统的会见并报告说:“在座谈中,布什多次重复地、死乞白赖地让人接受的思想是,举行非正式、几乎是秘密的,与和他同一级别的一位苏联领导人的会见(即苏联的第二把手,明显暗示是戈尔巴乔夫)。当然,里根知道这一想法,看来是支持这一提议的。我感到,布什愿意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举行这样的会见。”
与此有关,应提请注意的是,布什在发表自己的备忘录时,并没有对伊兹拉埃良的回忆录提出质疑。这使人们有理由认为,1984年在向总统办公厅通报与伊兹拉埃良会见时,布什认为自己就戈尔巴乔夫问题向总统报告是绝对的机密,以至于不能将这一部分谈话放在正式文件中。因此,伊兹拉埃良关于1984年4月他与布什会见的回忆录是可信的。
伊兹拉埃良还写道:“关于秘密与戈尔巴乔夫会见的可能性,美国人是否通过其他渠道进行了试探,我不清楚。我也不知道克里姆林宫领导人是否讨论了这一问题。多半是没有讨论。”

三、通过芬兰总统再次设法与戈尔巴乔夫建立“秘密”联系
看来,对于与戈尔巴乔夫建立“秘密”联系的提议能否成功,美国政府没有抱很大希望。他们同时在寻找其他途径组织与戈尔巴乔夫的秘密会见。这一时期在国务院主管苏联方向的马特洛克曾写道:“虽然我们设法与他建立直接联系,但不清楚如何着手。”
1984年2月23日后,戈尔巴乔夫已经主持书记处会议(即形式上已是党的第二把手),但他担任这一角色是“临时性”的,并没有以书面形式确认。所以,从手续角度看,他依然只是主管农业的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不过,3月4日,苏联举行了最高苏维埃选举。4月11日,新的最高苏维埃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当日,戈尔巴乔夫被选为外事委员会主席。
正如克留奇科夫所指出的那样,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斯洛夫领导该委员会,在安德罗波夫时期是契尔年科领导该委员会。换句话说,这一职务总是由党的第二把手担任。因此,选举戈尔巴乔夫担任这一职务,是安德罗波夫去世后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二书记的补充证明。
有鉴于此,马特洛克指出,出现了“以国会领导人的名义向他发出邀请的可能性”。不过,在研究这一可能性之时,美国政府得知,芬兰总统毛诺·科伊维斯托计划访问苏联。在指出这一事实时,马特洛克关于戈尔巴乔夫是这样写的:“(我们)试图通过芬兰总统毛诺·科伊维斯托与他进行接触”。
毛诺·科伊维斯托4月26日抵达莫斯科,4月27日飞抵克里米亚休息。无论在机场迎接他的人,还是在与契尔年科的会见中,都没有发现戈尔巴乔夫的身影。但如果考虑到,他已于4月11日当选为外事委员会主席,毛诺·科伊维斯托可以亲自拜访戈尔巴乔夫并向他转交里根政府的提议。从马特洛克的书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举行了类似会见。这样,不早于26日,但不晚于27日,戈尔巴乔夫得到消息,里根政府想与他建立非正式的联系并把他视为苏联国家未来的首脑,进行预备性谈判。
如果说美国副总统有一定的行动自由度,那么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出国,则不仅要征得同意,还需得到政治局的批准。很难说这是不是巧合,但我们知道,正是在1984年4月末,进行了一次取消戈尔巴乔夫主持苏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资格的不成功的尝试。与此相关,上述提到的情节,值得特别关注。特别是,这涉及葛罗米柯的立场。
我们不清楚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对美国的建议作何反应,也不知道他是否将这一建议通报给党的领导人或一直作为机密加以保守,尽管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某些资料,毛诺·科伊维斯托曾与克格勃合作。
不管怎么说,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使人有理由认为,戈尔巴乔夫没有拒绝美国的建议,即他表示愿意与美国领导人举行秘密谈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意大利总统突然提出会见戈尔巴乔夫,会见以“友好的拥抱结束”
正当美国人就邀请戈尔巴乔夫一事琢磨对方的立场之时,戈尔巴乔夫自己出国了。因为,1984年6月11日,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贝林格逝世。当天克里姆林宫就得到了消息。开始莫斯科拟派以波诺马廖夫为首的代表团参加吊唁活动,但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对这一决定持消极态度,他们建议的代替人选是戈尔巴乔夫。这一建议被接受,12日早晨,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得到通知。13日晨,苏联代表团抵达罗马。
同一天,举行了葬礼。根据戈尔巴乔夫的回忆:“(晚上)七点多”,“在我们的大使馆官邸,我们会见了意大利共产党领导成员”。“谈话持续了一整夜,凌晨,当我们各自离开的时候,形成了某种相互谅解的氛围。”
正如一位会见参与者所指出的那样,意共领导人提出的很多问题来自塔·扎斯拉夫斯卡娅的《新西伯利亚市的报告》。但戈尔巴乔夫的讲话让他们惊讶,他说,主要的问题不是经济,更使他担忧的是民族问题。
1984年,民族问题还没有任何威胁性。但这说明,戈尔巴乔夫清楚地了解,所设想的经济分权和与此相关的拟议中的地区性经济自负盈亏,会导致离心力的加强,将会使民族问题加剧。
14日,举行了戈尔巴乔夫和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的会晤。也许,戈尔巴乔夫完成了苏联领导的委托?没有。戈尔巴乔夫回忆说:“我们的出行非常仓促,政治局没有任何特别指示。”
苏联驻罗马大使Н.卢尼科夫回忆说,14日早晨,当苏联代表团准备出发赴机场之时,电话铃声响了。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表示愿意“会见莫斯科的客人”,即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回忆说:“第二天,6月14日,意大利共和国总统佩尔蒂尼接见了我……这是一次内容丰富的座谈,而当我们分别时,友好的拥抱是真诚的。”
苏联驻罗马大使Н.卢尼科夫证实:“座谈持续了40分钟。”
是什么激发了佩尔蒂尼与戈尔巴乔夫会见的愿望?他们谈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见以友好的拥抱结束?戈尔巴乔夫没有谈及。戈尔巴乔夫在自己的书中写道:“当天,我们飞回莫斯科。在机场为我们送行的是(意共领导人)帕伊耶塔和鲁比。”
按说,他们到达莫斯科的时间应该是白天,但根据切尔尼亚耶夫(曾任戈尔巴乔夫助理)的日记,代表团回到莫斯科的时间是晚上。
1984年夏,戈尔巴乔夫的名字开始在西方大众传媒出现。6月18日,切尔尼亚耶夫在其日记中记下了与阿尔巴托夫[5]的一次会面,他记述了阿尔巴托夫的下述讲话:“现在,戈尔巴乔夫是我国在国外最受欢迎的活动家。报刊公开地以‘皇储’的形象描绘他。”
(作者:A. B.奥斯特罗夫斯基,译者:马维先;来源:转编自“尹帅军”微信公众号,原载“《亲历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的回忆与反思》”,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20#
 楼主| 发表于 2022-9-1 00:40:16 | 只看该作者
拜登称戈尔巴乔夫是一个有非凡远见的人
2022年8月31日, 12:33 (更新: 2022年8月31日, 19:19)
美国总统乔•拜登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1920, 31.08.2022
© Sputnik / Stringer  / 转到图片库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华盛顿8月31日电 美国总统拜登对苏联第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逝世表示哀悼,称他是一位具有非凡远见的人。
拜登在白宫新闻办公室发表的声明中说:
"戈尔巴乔夫是一个具有非凡远见的人。"
拜登说,他在做参议员时看到了戈尔巴乔夫结束了冷战。 他说,戈尔巴乔夫推动了民主改革,坚信改革和公开性不仅仅是喊口号。
拜登称戈尔巴乔夫是一位杰出的领导人,他勇敢地为国家实现不同的未来。
拜登说: "即使在离任多年后,戈尔巴乔夫仍然深深地参与其中。”
他还提到 2009 年戈尔巴乔夫先生访问白宫时,曾和他就两国为减少核库存而正在进行的努力谈了很久。拜登说,这就很容易看出为什么全世界有这么多人如此尊敬他。


美国媒体称戈尔巴乔夫是堪比哥伦布的伟人
2022年8月31日, 10:12 (更新: 2022年8月31日, 19:21)
戈尔巴乔夫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1920, 31.08.2022
© Sputnik / Grigory Sysoyev / 转到图片库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华盛顿8月31日电 美国媒体称苏联首位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是堪比哥伦布的伟人。
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8月30日在长期重病医治无效后去世,终年91岁。
《纽约时报》记者摘引1989-1992年期间担任国务卿的詹姆斯•贝克尔讲话指出,戈尔巴乔夫是一名诚实的谈判对手,自由世界会思念他,“戈尔巴乔夫是一位引领自己伟大的民族走向民主的巨人,历史会永远铭记”。
《华盛顿邮报》专栏记者把戈尔巴乔夫比肩哥伦布,“和偶然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戈尔巴乔夫遇到了伟大的事物,但却不知如何奔赴”。
《政治报》认为,戈尔巴乔夫“给内外政策带来了新风”,“向苏联输入了‘公开’和‘重组’的概念,撼动了死水般恐慌的社会根基”。
《国会山报》在评论戈尔巴乔夫离世时指出,他“在国内建立了更加自由和民主的社会,终结了苏联”。
《今日美国报》(USA TODAY)写道:“戈尔巴乔夫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向世界展示了比苏联政权巅峰时期的前几任首脑更加现代化和友善的面孔,改革虽然受到抵制,但最终结束了冷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