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68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7年前今天中共中央通知 '一批'基本估计为习反断崖腐败证实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16 17:4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习党史上的今天:《5·16通知》
付欣宇 · 2022-05-16 · 来源:红旗守卫者公众号


革命不是改朝换代的工具,革命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革命要的是,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基本制度,让人民在精神上真正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才是共产党人真正的历史使命。
  56年前的今天,一声惊雷在北京炸响!
  5.16,这个日子、这个符号,在历史的轨迹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这一天,《五一六通知》横空出世!
  这个通知文稿起草出来以后,毛主席亲自对它作了多次修改,并增写了大段大段的文字。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以后,才在大会上举手通过的。上图右上角的红色框里文字便是毛主席加上去的:
  对于这件事情,到现在为止,依然臧否是非,莫衷一是。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贫如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毛主席诗意地写到:”一张白纸没有负担,能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1951年12月1日,由于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揭发出大量的贪污、浪费现象和官僚主义问题,1952年元旦,毛主席迅速发出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号召。“三反”是毛主席在问题发生处于萌芽状态时,使广大干部保持廉洁,反对贪污腐败的初战。
  鉴于“三反”后,又清查出一些机关人员同社会上的不法资本家内外勾结,侵吞国家资产的案例,在开展“三反”斗争的同时,又在工商业界开展一场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五反”运动有力地打击了不法资本家严重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民主改革的进程。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确保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回击资产阶级反限制斗争而取得的一个重要胜利。
  随后的1957年,在整风运动中,极少数右派分子叫嚷轮流坐庄,他们习惯于高人一等,适应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人平等。毛主席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一次批判资产阶级右派的意义,不要估计小了,这是一个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伟大社会主义革命”。
  三反、五反、反右依然革不掉顽疾。于是,毛主席又在1963年至1966年间开展了四清,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中最初是“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 ,在城市中最初是“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后统一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这一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
  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顽固?我想是人的思想和灵魂。动奶酪易,动灵魂难。
  所以,毛主席说,过去,我们搞了三反,五反,搞同了反右,四清运动,为什么还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形式,自下而上地揭露我们的阴暗面。现在我们找到了,这就是文化XXX。
  毛主席的思想,是改造社会,改造中国人的劣根性。可是由于中国社会长达几千年的私有制导致人性自私的习惯性,私心会自发迅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改造社会就是改造产生私心的土壤,这就很艰难了。几十年毛主席苦口婆心,呕心沥血,是想让后来的人们延续他的想法。
  毛主席更是让全体人民认识到,革命不是改朝换代的工具,革命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革命要的是,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基本制度,让人民在精神上真正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才是共产党人真正的历史使命。
  有人说毛主席是在整人,是在搞权力斗争。试想,毛主席当时的威望无人可及,还需要搞权力斗争么?
  有人说毛主席独裁,但终其一生没有杀过一个政敌,都给他们留有余地,最多劳动改造,然后再根据其反思表现重新使用。
  有人说毛主席错了。但毛主席逝世已有46年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对他老人家仍然念念不忘,时时怀念?
  众所周知,在非毛化最严重的岁月里,王震老将军说过一句语重心长的说:毛主席比我们早看50年!还说了一句暴粗的话:反毛的都是婊子养的。
  王震是1927年白色恐怖的氛围下入党的,参加过长征,在反围剿时期便是毛主席的兵了。那个特殊时期,遭受过冲击。毛主席逝世后,他反对“两个凡是”,积极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他能说出两句留传下来的名言,前者有他的反躬自省,后面则是对非毛浪潮的义愤填膺。
  随着时代的推移,不防回头看,让我们踏着被遗忘的历史足迹,对历史的评判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作为一个真正有良知的国人都应该低下头来好好想一想!
  是谁带领全国人民建立起新中国,又是谁带领全国人民打败了列强,让中华民族有了尊严!
  又是谁留给人民安居乐业、太平盛世!
  又是谁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是多数人的足迹,那些对毛主席的污蔑之辞只是蒙骗后代麻醉自己而已。
  时间越久,越能证明毛主席讲的、做的都是对的、正确的!越能证明他老人家的伟大、英明!
  在学习了5·16通知之后,略有所感,以示心迹:
  一纸公文十载惊,翻天覆地虎龙行。
  人人平等传天下,个个除私举世兴。
  可叹苏联终解体,维新中国始合经。
  世事沧桑心不改,永做毛公红小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5-16 17:56:18 | 只看该作者
耿来意:毛主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耿来意 · 2022-05-15 · 来源:乌有之乡




“权力是人民给的”,毛主席这一掷地有声的历史回答,从根本上解决了共产党人的法统问题,但同时也给共产党人提出了至高的标准和要求,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能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这是共产党人的宗旨和使命,是人民给予权力的前提和重托,必须为共产党人永远牢记。
  抗日战争胜利的前一年,毛主席在延安会见一个中外记者参观团,向他们介绍中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美联社记者斯坦因向毛主席提了一个问题,他问:你以什么权力在这里指导政府和军队?毛主席回答说:
  “靠人民的信任,靠当前在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各政府之下的八千六百万人民的信任!”
  1945年8月13日,毛主席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发表讲演,指出要保卫人民得到的权利,他再次提到了会见中外记者参观团时关于权力问题的答记者问,他说:
  “去年有个美国记者问我:‘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我说:‘人民给的。’如果不是人民给的,还有谁给呢?当权的国民党没有给。”
  “权力是谁给的”之问,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关系到合法性的问题,毛主席的回答,为中国共产党人填写了最正确的答案,顺理成章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人民为什么要给共产党人这个权力?给了这个权力要你干什么?自然而然,人民给予你权力,是要你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解决问题。因此,毛主席在给出“人民给的”的这一答案之后,进一步做了如下回答:
  “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同志们,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得好。”
  毛主席对于“权力是人民给的”这一命题,是思考已久的问题,所以他才能在斯坦因提出这一问题时能够胸有成竹,从容以对。
  1936年12月,毛主席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他在论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关系问题时,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权问题,他说:
  “中国共产党是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在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中,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的历史成就,使得今天处在民族敌人侵入的紧急关头的中国有了救亡图存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有了一个为大多数人民所信任的、被人民在长时间内考验过因此选中了的政治领导者。现在共产党说的话,比其他任何政党说的话,都易于为人民所接受。”
  1943年8月8日,毛主席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在讲到共产党人要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历史任务的时候,指出要完成两个革命,需要一定的政治条件,包括共产党人的领导权,他说:
  “领导权不是向人能要来的,更不是强迫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在实际利益上、在群众的政治经验上,使群众懂得哪一个党好,跟哪一个党走他们才有出路,这样来实现的。”
  1945年4月24日,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口头政治报告,关于领导权问题,他说:
  “力争领导权,力争独立自主的路线,是我们党中央的路线,是反映了全党大多数同志要求的路线,是反映了全国大多数人民要求的路线。这条路线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从外国送来的吗?也不是。它是从中国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鲁迅讲过: 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这条路线,也是中国人民用脚踩成的。力争领导权,力争独立自主,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也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
  1948年9月,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表讲话,关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巩固领导权问题,他说:
  “要巩固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权,分给农民土地只是建立了领导权,单有这一条还不够。所谓领导权,就是要使被领导者相信,将来在经济建设方面,还要给他机器,组织合作社,使农民富裕起来,集合起来。他们信服了,领导权就巩固了,否则会失去领导权的。”
  1949年6月30日,毛主席为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而作《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要强化人民的国家机器,这主要地是指人民的军队、人民的警察和人民的法庭,借以巩固国防和保护人民利益。他说:
  “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脱离内外反动派的影响,我们在这方面使用的方法,是民主的即说服的方法,而不是强迫的方法。人民犯了法,也要受处罚,也要坐班房,也有死刑,但这是若干个别的情形,和对于反动阶级当作一个阶级的专政来说,有原则的区别。”
  1949年8月28日,毛主席为驳斥美国发布的关于中国的白皮书以及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信件而作《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针对白皮书指责人民政府“极权政府”的说法,他在文中写道:
  “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是一个护身的法宝,是一个传家的法宝,直到国外的帝国主义和国内的阶级被彻底地干净地消灭之日,这个法宝是万万不可以弃置不用的。越是反动派骂‘极权政府’,就越显得是一个宝贝。但是艾奇逊的话有一半是说错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府,对于人民内部来说,不是专政或独裁的,而是民主的。这个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这个政府的工作人员对于人民必须是恭恭敬敬地听话的。同时,他们又是人民的先生,用自我教育或自我批评的方法,教育人民。”
  人民给予的权力具有无敌的威力,中国共产党人靠着人民给予的权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中国大地上横扫一切污泥浊水,解放着被压迫中的人民。毛主席于1947年10月10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起草“宣言”指出:“我伟大祖国哪一天能由黑暗转入光明,我亲爱同胞哪一天能过人的生活,能按自己的愿望选择自己的政府,依靠我们的努力来决定。”毛主席用人民给予的权力,最终解放了人民,建立了一个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
  在和平建设时期,没有了战火硝烟,但又产生了另一个“敌人”——官僚主义,这是割裂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最危险的因素,毛主席为此屡屡告诫全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
  1957年3月9日,毛主席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代表团,指出在工作中存在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作风,要整风,他说:
  “我们的党很大,掌握权力,做了许多好事,人民就拍掌,毛病就产生了,官僚主义就出来了。”
  为了解决官僚主义这个难题,毛主席想了许多办法,整风是一种常用的办法,再一个就是干部参加劳动,跟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
  1958年8月21日,毛主席主持召开各协作区主任会议,他在讲话中说:
  “我们一定要把干部子弟赶到群众中去,不能有近水楼台。进城后,有人说我们有‘农村作风’、‘游击习气’,把我们的一些好的东西抛掉了,农村作风吃不开了,城市要求正规化,衙门大了,离人民远了。要打成一片,要说服,不要压服,多年如此,这些怎么都成了问题呢?原因在于脱离群众,在于特殊化。我们的同志一年搞一个月劳动,与人民打成一片,对自己的精神状态会有很大影响。这一回要恢复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传统,恢复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要把资产阶级思想作风那一套化掉。”
  1967年10月3 日,毛主席会见由总理努马扎莱率领的刚果(布)政府代表团,在谈起干部中存在的问题时说:
  “官大了,薪水多了,房子住好了,出门有汽车,架子也大了。前四条都可以,可以做大官,薪水可以多一点,房子可以住好一些,坐汽车也可以,就是有一条,你不要摆官僚架子。我只要求你一条,把官僚架子放下,跟老百姓、工人、农民、学生、战士、下级一起,平等待人。不要动不动就训人,有道理为什么要训人,可以解释嘛。有的官也不大,如支部书记,住房也不很好,出去没有汽车,薪水也不多,就是要摆官僚架子,动不动就训人。这样不行,老百姓不同意!”
  毛主席对官僚主义的预防和解决办法是非常严厉的,他痛斥官僚主义为“最低级的趣味”,他建立了干部劳动制度,把干部下放到农村去劳动,他的全部的霹雳手段,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干部们不要脱离人民,不要忘了人民,不要忘了自己的权力是人民给的,要为人民服务。正像毛主席所一贯要求于共产党人的:“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
  1960年5月27日,毛主席同访问中国的英国原陆兵元帅蒙哥马利谈话,谈到衡量一个政治领袖的标准这一话题时,他说:“一个领袖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代言人,他应该代表人民的愿望,他必须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晚年的毛主席,仍然没有忘记在延安时斯坦因向他提问的那句话,他用毕生的实践来回答着那个问题,他用高亢的声音向着共产党人宣告:
  “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人民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
  “权力是人民给的”,毛主席这一掷地有声的历史回答,从根本上解决了共产党人的法统问题,但同时也给共产党人提出了至高的标准和要求,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能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这是共产党人的宗旨和使命,是人民给予权力的前提和重托,必须为共产党人永远牢记。

链接
1.58亿市场主体中个体户超1亿 被搾5亿无产者劳动主体不在列
2 个回复 - 41 次查看
【阶层调研第二期】(1)甲区的阶层分析 2022-05-16 08:26:43 来源: 微信公众号“佐伊23” 作者:佐伊23   本篇是某街道的阶层调研,毛主席说解剖麻雀,那么,本调研就是解剖了一只麻雀。  第一部分、甲 ...
2022-5-16 15:18 - 焦典 - 焦点时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5-17 18:25:30 | 只看该作者
胡澄:《五一六通知》纪念日感赋
2022-05-16 21:20:14作者:胡澄来源:毛旗网




一封朝奏古今遒,


十载风雷震九州!


继续斗争革命志,


初心当向险峰头!



                                                    胡澄于五月十六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5-17 18:29:03 | 只看该作者
七律·有所思




《七律·有所思》是诗人毛泽东于1966年6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的复杂心境。首联两句,看似是时间上的偶然衔接,其实两者原是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颔联阵线分明,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正面描述,分别指革命小将和走资派;颈联赞颂文化大革命的声威;尾联遥应开端,把视线收回到南巡主体,暗含作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心情。整首诗读来使人深感遗憾,引起沉郁以至苍凉的感觉。[1]







作品名称
七律·有所思

文学体裁
七律

创作时间
1966年6月

作品出处
《毛泽东诗词大全》

作者
毛泽东




作品原文

七律·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⑴,又来南国踏芳枝⑵。

青松怒向苍天发⑶,败叶纷随碧水驰⑷。

一阵风雷惊世界⑸,满街红绿走旌旗⑹。

凭栏静听潇潇雨⑺,故国人民有所思⑻。[2]



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神都:古谓京城,这里指北京。有事时: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

⑵南国:中国南方的泛称。踏芳枝:巡视。

⑶怒:气势很盛,不可遏止。

⑷败叶:干枯凋落的叶子。

⑸风雷:狂风暴雷。这里借喻当时正在开展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惊,震惊,惊动。

⑹红:指“文化大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即造反派举着的红旗、红卫兵所戴的红袖章和墙壁上所写的红色标语等。绿:指穿着草绿色军装的红卫兵。

⑺凭栏静听潇潇雨:化用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凭栏处潇潇雨歇”句。阑,同“栏”。潇潇,骤急的雨势。

⑻故国人民有所思:古老国度的人民有所思虑。化用杜甫《秋兴八首》之四“故国平居有所思”之句。故国,即祖国。[1][3]




白话译文

正当首都北京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我又来到祖国南方巡视。

青松的枝干长势极为强盛,向上奋发,直指天空,衰败凋落的叶子纷纷随着绿水漂流而去。

刚刚掀起的一阵革命风暴雷霆,震惊了整个世界,满街到处都是身穿绿色军装、举着各种组织旗号和标语的队伍在游行。

我倚靠在栏杆上静静地倾听潇潇的雨声,关注这一事件的发展状况,古老国度的人民有所思虑。[4]




3
创作背景

1966年,面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毛泽东以自己的思考和威望在忧患与搏击的复杂心境中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震惊中外的“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把发动“文化大革命”看作自己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之一(另一件是把蒋介石赶到了一群海岛上和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1966年6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顷刻之间,北京和全国各大中学校大字报贴满校园,并开始涌向街头,游行队伍川流不息。一场“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席卷全国。6月17日毛泽东来到韶山,在韶山滴水洞别墅住了11天。在这里,他每天看快速送达的各种文件,闹中取静,思考“文化大革命”的问题。6月18日夜,滴水洞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毛泽东走出房间,眺望雨后的山景,只见茂密的青松在雨后更显得生机勃勃,由北向南的注流水,漂浮着山林的落叶。一场风雨后的景象触发了毛泽东作诗的灵感,吟成了这首诗。[4]



4
文学赏析

《有所思》为汉乐府曲辞古题,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多有以此题作诗的。如南朝陈叔宝有乐府《有所思》,唐代李白有乐府《古有所思》、李贺有古风《有所思》、韦应物有五古《有所思》,宋代叶茵有五绝《有所思》等,皆借以为题,但思想内容各有千秋。毛泽东这首七律也是借历代诗人古题新吟。

诗的首句,起笔突出,如浩瀚大江迎面而来,“正是神都有事时”,给读者以紧迫感。当时,正错误地揭批“三家村”,中共中央正处理所谓“彭、罗、陆、杨”问题,这些就是“神都”之事。但正在这个时候,作者却“又来南国踏芳枝”,显得很镇静、很闲适。

颔联写景,“青松”“败叶”均是“踏芳枝”时之所见,实际上却是以景色比喻“所思”的内容。出句“青松”,借喻那时人们常说的“革命派”的“高大形象”。也许是作者自喻,他们面对“神都有事”的局势,高歌“造反有理”,向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牛鬼蛇神”发起猛烈的攻击。对句,“败叶纷随碧水驰”,形容当时“走资派”和“牛鬼蛇神”的状况,斥他们为“败叶”,谓他们在“西风”劲吹下,必将随“碧水”而去。这正合“正西风落叶下长安”之意境。全联表达作者对“文化大革命”的现状与前景的乐观估计,也透露出他的“兴味”之所在,体现着他的“兴无灭资”的战略意图。

颈联出句“一阵风雷惊世界”,便是指“文化大革命”不仅震撼全中国,而且惊动全世界。作者在多首诗中,好用“风雷”二字,说明作者晚年热衷于这种“革命”的风雷1966年6月,“风雷”一动,“革命派”高举红红绿绿的旌旗,如潮水般涌向街头。“满街红绿走旌旗”,也是实描“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城市一景。

尾联的“凭阑静听潇潇雨”,化用岳飞《满江红》,此时,作者也是“怒发冲冠”,从那时的一些激烈而严厉的言辞,便可窥之一二。不过,他在“怒发冲冠”时,却于1965年12月离北京南下,离开中央长达8个月。他在“西方的那个山洞”里,认真地“有所思”。可惜他“所思”的似乎没有包括这场“大革命”的反面结果,而是一味地要“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这里,写的是“故国人民有所思”,而“有所思”的实是作者自己。

这首诗熔情、景、事、理于一炉,对仗精工,造语纯熟,风格则于怒发时有欣慰,于豪壮中见苍凉,于深沉中寓轻快。这是所公开发表的毛泽东的最后一首诗。[5]



5
名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辉映《毛诗词赏析》:毛泽东生前对这首诗做过审定,说明他还是很看重这首诗的。文学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既是统一的整体,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单从艺术形式上说,这首诗自有若干特点。它无愧为一首严格意义上的律诗。它相当严格地采用了仄起平收的格律式,其中第二句“又”应平可仄,“南”应仄可平;第六句“满”应平可仄,“红”应仄可平;第七句中的“听”字为去声;第三句中的“发”字,第五句中的“一”字,第八句中的“国”字,均为入声。因此全诗平仄完全合常律。颔联用工对,颈联用宽对。“时”“枝”“驰”旗”“思”用平声“支”韵,首句押韵,一韵到底。可见,它在格律形式上是颇为讲究的。在表现手法上,它举重若轻,写得轻松、自然。从正面或侧面以直接或间接的笔法状写,仿佛在从容地巡游、欣赏景观,实则边巡视边借景抒发自我的政治情怀,表达自我的政治意志;同时兼用象征、对比、借代、比喻等手法,甚至包括诗题在内,都不乏几分隐蔽、蕴藉的特色。它在艺术表现方面胜过同一时期的在主题意识上无可非议的《咏贾谊》一诗。[6]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徐四海《毛泽东诗词全集》:诗中直接描写“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热烈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这场运动的兴奋与期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这场运动如何向前发展没有十足的信心,以及深沉、悲壮的忧患心绪。热烈的事件与静听深思的情境互相衬托,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风格。[4]

文学评论家、书法家朱向前《诗史合一 另解文化巨人毛泽东》:这首诗是毛泽东诗词中一首直接描写“文化大革命”的作品。毛泽东写作这首诗的时间和“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时间正好吻合。该诗在毛泽东逝世20年以后才公之于众,之前这首七律一直鲜为人知。所谓“正是神都有事时”中所说的“神都有事”指的就是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在北京正式开始。当时,毛泽东正在中国的南方。颔联没有给人“踏芳枝”的感觉,因为“青松怒”“败叶驰”这样的景象正好透露出了作者内心中紧张和激烈的情绪。颈联“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就透露出毛泽东内心的心思了。“文化大革命”的确震惊了世界,中国的几代人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尾联“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与上两联相比,气韵又有些内敛。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对于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毛泽东的心态是自信中有迟疑,坚定中有些犹豫,而他的心态在该诗歌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了出来。[3]



6
作者简介

毛泽东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主要著作有《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参考资料:
1.
《毛泽东诗词书法对联鉴赏》编委会编.毛泽东诗词·书法·对联鉴赏 第2版.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02.


2.
毛泽东书;德辰主编.毛泽东诗词墨宝 经典珍藏.红旗出版社.1997.09.


3.
朱向前著.诗史合一 另解文化巨人毛泽东.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01.


4.
徐四海著.毛泽东诗词全集.东方出版社.2016.07.


5.
麓山子编著.毛泽东诗词赏读 珍藏本.太白文艺出版社.2015.05.


6.
黄辉映著.毛诗词赏析.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5#
 楼主| 发表于 2022-5-17 18:54:54 | 只看该作者
1976年被封杀的伊文思给中国人民最好的礼物
秦明 · 2022-05-17 · 来源:子夜呐喊公众号

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位西方导演的旁观者视角,排除了意识形态单向输出可能造成的片面性;更是因为其特殊的拍摄手法,更加生动而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看了央视2021年的纪录片《伊文思看中国》,笔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50年时间里为中国拍摄了十几部纪录电影(这在120年的世界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的西方纪录片导演。
  尤里斯·伊文思,世界四大纪录片创世纪人物之一,被人誉为“纪录片之父”。在他80年的电影生涯里,与中国交往长达50多年,留下了17部与中国有关的电影。
  在笔者早年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曾努力搜集过新影厂过去拍摄的新闻短片。直到接触到伊文思的《愚公移山》系列影片,笔者所受到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
  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位西方导演的旁观者视角,排除了意识形态单向输出可能造成的片面性;更是因为其特殊的拍摄手法,更加生动而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那个国产纪录片还习惯于布置好场景在三角架上拍摄的年代,伊文思已经把手持跟拍摄影的前卫理念带入中国。
  《愚公移山》片段
  澎湃新闻“思想市场”专栏的一篇评价伊文思的文章这样写道:
  尽管,伊文思努力在他与中国官方之间的平衡点,纪录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但在电影中,他们是“四万万人民”以后的被强烈虚构、但却从未存在过的“人民”……我也爱《愚公移山》中的中国人民,那只能在中国出现、却也许始终未能现身为真实主体的人民……这一人民形象,是一个经历了几乎整个20世纪的左翼人,对人类抱有的希望所凝结的果实,可是,这一人类理想,与文革现实强烈讽刺性地共存。
  在文章作者看来,伊文思纪录片中所记录的“美好的人民形象”,只是作为“左翼人”的伊文思因为“对人类抱有的希望”而想象出来的“从未真实存在过”的“中国人民”形象。相比那些把《愚公移山》视为“谎言”、“摆拍”和“刻奇政治宣传”的攻讦,澎湃新闻这篇文章的指责还算客气的了,而这样的攻讦从东方传染到西方,并持续至今。
  《愚公移山》拍摄于1972年至1974年,制作完成于1975年,制作期间的1975年夏天,伊文思夫妇还曾返回中国补充拍摄,1976年开始在欧洲放映。这部长度接近12小时、包括12部影片的鸿篇巨制,是伊文思电影生涯中最宏大的作品。
  1976年10月开始,由于伊文思夫妇被怀疑与某些人有关联从而拍摄了《愚公移山》,这部在中国拍摄了五年的影片在法国乃至欧洲,被要求全面撤下;其后,伊文思电影被联手全面封杀,夫妇二人陷入失业状态长达近十年。革命风暴中心的忽然转向让西方的“左翼人”手足无措,他们很多跟着潮流选择了背叛,再后来大呼自己被骗;而伊文思却依然“顽固”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央视纪录片《伊文思看中国》采访了当年被伊文思拍摄的人物,还原了历史:“没有什么事先布置的,你们该干啥就干啥”……今天的央视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去“美化”那个时代,这反而佐证了伊文思对事实的尊重与还原,绝非澎湃新闻文章所言的“想象的真实”。
  伊文思视真实为纪录片的生命,这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仅仅是为了拍摄上海的第三药店,他就在当地生活了两个多月时间,与当地的店员和普通百姓交朋友,深入了解拍摄的对象。伊文思夫妇没有把问题提前给翻译,因为他们不想拍摄提前准备好的内容,事实上中方也没有准备这样来安排。
  伊文思出发前,周总理就曾对伊文思说,“用不着遮遮掩掩,中国是什么样你就按什么样拍”。周总理私下还特别叮嘱协助伊文思的外事团队,这个电影不是“中国的电影”,而是“伊文思的电影”,要按照伊文思的风格来拍。
  《愚公移山》的拍摄资金来源于法国国家电影中心以及后来他们个人的追加款,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伊文思始终忠于自己的感受,并尽一切努力保持拍摄的独立性,拍摄的方法是以“民主”的电影方式让“人民”说话,拒绝了地方行政机关的干涉,拒绝拍摄完美无缺的“大寨”和被排练的喀什街景,拒绝执行当时的文化部门提出的61条修改意见,在《愚公移山》中我们看到了某些与当时的宣传完全背道而驰的立场和观点,这更加印证了伊文思电影的真实性。
  站在当时中国的立场,伊文思的电影甚至可以算作带有诸多“偏见”。但回到今天来看,伊文思的某些批评是有道理的。例如他对清华大学生的批评:“对世界上发生的事一无所知,他们是在这种空白的环境下长大,生活的。他们对自己的历史不了解或所知甚少,他们只会依照学到的教条来和我们谈论长征、延安、解放前的中国、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等。”
  这样的批评是善意的,而且带着对“温室花朵”的某种强烈担忧。恰恰因为他本人就是来自西方世界,经受了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和冲击,对事物的复杂性有了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这样的担忧被后来的事实证明,“转向”终究突兀地发生了,真正的醒悟竟要靠以世纪为长度的“二遍苦、二茬罪”来获得。而毛主席晚年的深切忧虑与很多年轻人的乐观又何尝不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呢?
  《愚公移山》关于平等、大民主、缩小三大差别的记录,被那些否定毛时代的人污蔑为“想象的真实”。
  在《上海第三医药商店》中,伊文思记录了药店为农民服务的场景。第三药店的职工送医送药下乡,他们按照固定不变的价格在农村销售药品,这是为了响应毛主席的指示:“在财政问题上,应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取得税收。”这是不是历史的真实呢?世界卫生组织实地考察之后将中国视作发展中国家的典范,难道也是虚假的吗?
  然而,这样的做法与市场原则是完全相悖的,出于现实需要,《愚公移山》只能就被说成是“造假”、“摆拍”、“政治宣传”。市场化几十年之后,城乡差别不但没有缩小而且加剧扩大为社会断裂,住房、医疗、教育成为压在劳动人民身上的重重大山。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我们再回头去看当年毛主席的指示和当年上海第三药店的行为,是否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呢?
  《愚公移山》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渔村》,记录了山东大鱼岛的集体化道路。有位研究者曾表示,“当我初次接触伊文思所提供的有关大鱼岛的经济信息时,本能的反应就是怀疑”,但是“在我仔细地研究了伊文思的电影和相关的资料之后,我开始相信这是可能的”,“由此可见,不仅仅是大鱼岛的富裕在文化GM中不是偶然的现象,而且,大鱼岛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于走集体富裕道路的信心和理想,也是当年许多共产党人所赞同和拥有的。他们不仅有共产主义的理想,而且在想方设法地实践自己的理想。”
  80年代,大鱼岛人抵制住了私有化的浪潮,在今天依然成功地以集体经济的模式存在着。而放眼全国,华西村、南街村、周家庄等一大批坚持集体经济并取得成功的典型的存在,无不佐证了伊文思纪录片无论是在历史事实上还是历史逻辑层面上的真实性。
  所谓“真实”本来就是基于不同立场建构的。站在劳动人民的对立面,是绝对不可能去承认劳动人民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历史;而伊文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真正地热爱人民,他的纪录片主题总是人民,他始终和劳苦大众站在一起。
  伊文思1898年出生于荷兰一个富商家庭,但他拒绝接受家族生意,立志要做一名艺术家。他因为早期的先锋电影短片《雨》和《桥》而被邀请到了苏联。在苏联,伊文思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给予底层人的平等机会,大家为了共同信仰而努力工作。为此,他拍摄了《英雄之歌》,他宣称,“如果一个人20岁还没有共产主义信仰,那么他没有心脏”。
  在西班牙内战中,伊文思与不同领域左翼创作者的共同工作,试图开创关于左翼电影艺术的未来。然而很快佛朗哥获胜,共和党失败,马德里陷落,“国际纵队”撤离,包括伊文思在内的左翼人对西班牙表示失望,把目光转向了中国。
  宋美龄代表当时的国民政府接纳了伊文思等怀抱左翼观点的世界新闻工作者,却也严格地管制着他们。在国民党的向导带领,伊文思拍摄了反映中国抗战的电影《四万万人民》,然而因为蒋介石的限制太多,这部电影的注意力游移不定。后来伊文思回顾《四万万人民》,认为它不是一部好的影片。不过,与很多傲慢的西方人全然不同,伊文思对中国充满同情,电影里那些普通民众的面孔栩栩如生,一改以往西方人关于所谓“东亚病夫”的偏见。
  《四万万人民》片段
  在伊文思之前到达中国的埃德加·斯诺通过《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人介绍给了西方。怀揣着《红星照耀中国》的伊文思盘算着如何能拍摄到这些共产党人,伊文思秘密来到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询问西班牙的战况,伊文思介绍了自己从一个艺术家转变成共产主义者的经历。
  因为国民党的重重阻挠,伊文思最终没能如愿达到延安。在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拍摄到一次八路军的军事会议之后,周恩来向伊文思表示,延安正在组建电影团,但没有摄影机。伊文思马上表示自己带了两台摄影机,愿意赠送一部给延安。两天后的夜晚,伊文思躲开了国民党的盘查,将埃姆牌摄影机和两千尺胶片秘密交给了中共。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在延安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第一次用影像记录了毛主席和他领导的人民,拍摄到了毛主席在抗大的演讲以及中共七大等重要镜头。
  1957年,伊文思重返中国,拍摄了《早春》以及后来反映大跃进的《六亿人民的怒吼》,忠实记录了中国北方、南方农村的劳动人民在翻身得解放后的全新面貌,记录了劳动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热情与昂扬的精神面貌。
  《早春》片段
  这两部正面忠实记录毛泽东时代的电影与《愚公移山》同样遭遇了被“雪藏”的命运,今天中国主流评论界讨论伊文思似乎更愿意谈他早期的先锋电影《雨》和《桥》,以及晚年寓意极其隐蔽的《风的故事》,这是冷战后的整个世界以及中国“告别革命”的意识形态的结果。
  《风的故事》是伊文思献给中国最后的礼物。《风的故事》制作完成第二年,伊文思便告别了这个世界。
  然而,《风的故事》与其说是一部记录80年代中国的纪录片,不如说是伊文思给自己“盖棺定论”以及抒发自己诗人般思考的自传体电影,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遗嘱”。
  他是带着极大的病痛、冒着随时客死他乡的危险,通过顽强的意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了这部“遗嘱”性作品。最后阶段甚至回到法国抢救,修养15天后,医生没有阻止他继续去中国完成拍摄,因为医生知道,阻止他拍摄,他就会失去精神支撑、立刻死去……
  《风的故事》开头字幕说道: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位老人。他出生在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人们致力于驾驭海和风。他经历了二十世纪,用手中的摄影机拍摄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暴。”
  在《风的故事》中,荷兰作为风的国度,是伊文思生命的开始,但是“风”却最终把他带到了中国,使得中国成为伊文思生命的终点。
  风在哪里?伊文思从荷兰到中国,从青春到白头,一路穿越太极、风神、兵马俑,遇见李白、嫦娥、孙悟空,跨过长江、黄河,攀登黄山之巅,最终他深入大漠深处,寻找风的踪迹。不幸的是,恰巧在他拍摄时,沙漠里一丝风也没有。
  在对谈时,伊文思沮丧地说道:
  寻找风,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这更像是寻求事物变化的原因。尽管是好的想法或是美好的事物,艺术变得死板、变得无效。风或像风一样的人能带来改变,过去我相信我们可以改变,可以在一代人之间创造新人,想法是好的,我们很认真地觉得当经济发展了,其他都会跟着变好,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但对此像我这样的人过去相信,现在仍然相信。
  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孤独地对着镜头怒吼:“风,猛烈地吹吧”……终于等来了风,他的眼角湿润了,继而是大笑……
  伊文思在纪录片里为我们呈现了意味深长的一幕:大人们在狂风中努力地支撑着将要倒塌的帐篷,一个披着红色头巾的小女孩站在沙丘上张开双臂迎接狂风,伊文思对着风去的方向喊道,“等一等,我把哮喘病还给你!”
  风渐渐息了,老人的眼眶完全湿润了,落寞地朝太阳落下的地方独自走去……
  寂静的深夜,笔者看到这一幕时也止不住嚎啕大哭。
  这是诗人的恣意与疯狂,是面对残忍现实的孤独与悲怆,然而悲怆中又饱含着深切的希望。
  带着伊文思踏上寻风之旅的正是猴王孙悟空:伊文思病倒在床,孙悟空前来看望。他在病床上展开一卷画轴,为纸上的墨龙点上双睛,接着风感龙气而生,门户大开,伊文思骑在纸龙身上一跃升空的剪影。这个剪影因为假,所以显得非常俏皮、灵动,是一个老头以顽童的心态,嬉戏般地踏上他的旅途。
  时代的列车轰然开至,带来了这样一班人:在时代的舞台上,所有的演员各司其职,这边厢有人在做慷慨激昂的演讲,那边厢京剧霸王别姬唱得轰轰烈烈,而那一头又有结婚闹洞房的喜宴,更未想边上就是一些红花儿童齐唱革命歌曲……这组场面拍得非常有杂耍的感觉,相当的热闹、欢庆,而孙悟空自如游走其间,开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这样的中国无疑是滑稽的、游戏的,这样的历史亦是被轻松解构后的历史。而这之后,当伊文思脸上绘着孙悟空的面孔出现时,这一幕混淆了他和孙悟空的身份,或说他和孙悟空合二为一了。他从一个旁观者摇身一变为参与者,一个游戏历史、嬉戏当下的神话人物。
  纪录片有一段独白:“我怀疑西方观众是否能理解猴王的象征意义,我年轻时从动画片里了解了猴王,很晚以后才从《西游记》里认识到他的神话角色,他总是挑战天庭的秩序。”这正是伊文思纪录片想要扮演的角色,“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从来没有参加过共产党的伊文思一辈子却信仰和投身于社会主义,在晚年,他这样总结:
  “我还要回到我在苏联的年代的,这里的回顾不过像是一处路标,它确定了我的观念范畴。1930年在古朴的列宁墓前,此一程也。1980年在毛泽东纪念堂前,彼一程也。我在这两点之间,在历史中穿行往返:荷兰、比利时、美国、澳大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古巴、智利、越南和一切反抗凄惨、邪恶及奴役的人们所在的地方。共产主义是这场战斗的先锋队,我相信共产主义,昨天在苏联,今天在中国,如果体力允许,明天再到别的地方。”
  长期致力于研究伊文思的荷兰学者汉斯·舒茨这样写道:“伊文思与其他人的一个最大区别是:事实上,他是西方人中唯一见证过整个苏联社会主义时代,而且还坚信毛泽东思想的人。”
  伊文思坚持认为,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纯粹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信念的单纯和坚定性,也许会使西方和中国都感到尴尬。伊文思是真诚相信毛泽东思想的,他始终相信“为人民服务、打倒利己主义”,并且试图身体力行。在拍《愚公移山》的时候,他的衣服都破了。周总理就指示给伊文思做两套衣服,伊文思说缝缝就好了……
  给这样的信仰提供事实支撑的,正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愚公移山》系列,片名取自毛主席在七大闭幕会上作的一次重要讲话,也是“老三篇”之一。
  我们的理想曾经实现,我们的理想终将实现。
  《愚公移山》无疑是伊文思留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最好的礼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