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本全球化时期南北矛盾激化 新帝国主义形式 移民边境南扩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28 12:5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英媒:在这个新的帝国时代,西方不需要征服,金钱和胁迫就可以如愿
来源:环球时报作者:凯南·马利克,传文译
2022-04-26 06:00




英国《卫报》4月24日文章,原题:在这个新的帝国时代,西方不需要征服,金钱和胁迫就可以如愿  美国的南部边界在哪儿?拿张地图,就可以看到美墨边界线,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试图沿着这条线修建隔离墙。贾斯汀·坎贝尔会告诉你这些地图都是错的,或者只说对了一半。他是一名历史学家,曾在北方联合特遣部队服役。这支部队成立于1989年,现在用于阻挡移民进入美国。

美国边界往南再往南

坎贝尔坚持认为,美国的南部边界并不仅仅在美墨交界的那条线上,也位于向南1500英里墨西哥与危地马拉的边境。那里就像在美墨边境一样,也有美国军队和边境警察监控移民,任何被认为前往美国的人都会被立即逮捕。美国的边界也位于再往南1000英里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的交界处。在那里,美国军队也采取行动阻止可能进入美国的移民。在记者托德·米勒的《边境帝国》一书中,坎贝尔说,“美墨、墨危和危洪的边界都是一个边界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些边界都面向南方,试图阻止同样的情况朝北发展”。

同样,人们也可以问:欧盟的南部边界在哪里?正如美国的边界延伸至中美洲以及更远的地区一样,欧盟的边界比西班牙、法国、意大利、马耳他和希腊的地中海海岸延伸得更远,一直延伸到非洲。欧盟向北非、萨赫勒地区和非洲之角的统治者、地方武装和犯罪团伙支付数百万欧元,让他们充当移民警察,追捕和拘留可能前往欧洲的移民。

新帝国主义形式

最近,英国与卢旺达的移民协议引发诸多争议(英国将偷渡赴英者遣送、安置到卢旺达——编者注)。然而,协议并非凭空而来。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前局长艾伦·贝尔辛称,西方对边界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范式变化”。对西方政府而言,边界不再是“主权分界线”,而被视为“流动——全球范围内的人员和货物流动的分界线”。富裕国家寻求的不是捍卫地图上标注的主权线,而是通过将主权扩展到全球来管理这些流动。

近年来,西方围绕移民危机以及如何最好地保护边界、捍卫主权、使自己免受这场危机的影响,展开一场激烈辩论。讽刺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边界,富国现在要践踏穷国的所有边界。这是一种新帝国主义形式,其中移民控制成为通过削弱穷国主权来保护富国主权的手段。但全球化移民控制的捍卫者回应称:“这是无稽之谈。穷国可能很穷,但他们是独立的,有能力自己做决定。墨西哥接受美国边境警察进入其领土,该国是自由的。尼日尔是自愿代表欧盟行事的。卢旺达愿意接纳更多难民。”

然而,世界各国并非都在平等条件下做出决定。不错,墨西哥、尼日尔和卢旺达是主权国家,但它们在与美国、欧盟或英国谈判时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就像亚马逊库房工人或英国船运巨头铁行轮船公司员工签订工资微薄、工作条件恶劣的合同一样,他们这么做完全是没有选择。

谈判桌的两端

尼日尔之所以被称为“欧洲移民实验室”,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该国也是人均接受欧盟援助最多的国家。尼日尔政府必须调整国内政策,以适应欧盟的移民需求。结果,尼日尔的经济变得扭曲,本国公民禁止在国内自由流动。欧洲所有援助的前提是受援国支持其移民预防政策。尼日尔与欧盟签署了一项条约,但它的主权基本被无视。

或者以卢旺达为例。自英国签署驱逐协议以来,右翼人士突然发现他们爱上作为“安全而繁荣的国家”的卢旺达,并谴责批评该协议的人表现出“种族主义态度”,宣扬“对非洲的刻板印象”。卢旺达从1994年的种族灭绝中恢复得不错,取得了巨大经济进步。但是,该国依然是世界最穷的25个国家之一。英国人均GDP是卢旺达的50多倍。卢旺达签署这项协议完全是他们的权利。但是,让我们不要假装承认,当英国内政大臣和卢旺达外长隔着谈判桌会面时,他们是平等国家的代表。

英国政府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将自己的问题转嫁出去,而卢旺达政府既有对资金的经济需求,又有表现出人道主义的政治愿望。在这个过程中,移民变成在全球舞台上进行交易的商品,成为新帝国主义的受害者。在这种新帝国主义中,移民控制已变成一种手段,将世界划分为封闭的富国和照顾不受西方欢迎的人的穷国。(作者凯南·马利克,传文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5-6 16:28:54 | 只看该作者
田文林:第三世界诺奖得主增多说明了什么
2021年10月08日 06:37 环球网


  二战后,西方大国无法像过去那样进行殖民统治,越发重视通过“思想殖民”方式对非西方国家进行间接控制。在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武器中,最隐蔽的做法之一,就是通过颁发各种国际奖项,来塑造和引导非西方国家的价值体系,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所谓审美标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这是因为,人类从认知到实践本身就是个环环相扣的链式反应过程:政策观取决于战略观,战略观取决于价值观,价值观又受审美观影响。审美观可以说是国家意识形态链条的源头之一。正像科学体系建构的前提是若干毋庸置疑的公理,每个国家价值体系大厦的根基,同样是不证自明的是非标准和审美标准。一旦审美观发生颠覆性变化,便会不知不觉地改变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最终导致灾难性的战略和政策。国际大奖看似只颁给少数群体,实则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效应。
  在这方面,诺贝尔奖知名度高,同时意识形态色彩也较为明显,是西方重构和引导非西方国家价值体系的重量级武器。196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以来,以1974年哈耶克和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为标志,开启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时代。但这些经济学理论并未促进世界经济增长,而是拉大了国内和国际贫富差距。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应对2008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负有一定责任。在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的年代,普通劳动者乃至国家都是全球利益再分配的输家,唯有大资本力量成为真正的赢家。
  从国际战略角度看,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经常被西方国家当作实现地缘战略的重要工具,目的就是将那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或地区收编到西方文明价值体系中来。在这方面,苏东阵营的经历最为典型。冷战时期,西方为从思想上瓦解苏东阵营,频频给苏东国家的异见作家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苏联共有5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蒲宁(1933年)、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肖洛霍夫(1965年)、索尔仁尼琴(1970年)、约瑟夫·布罗茨基(1987年)。这些作家的作品大多或隐或现地带有解构革命、反抗苏联政府色彩,因而符合西方解构苏联价值体系的口味。
  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将战略重心转向伊斯兰世界,伊斯兰世界成为西方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在此背景下,伊斯兰世界的作家,如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穆克、旅法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旅法阿尔巴尼亚作家卡达雷、尼日利亚作家奇努阿·阿切贝、印尼作家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等等,一夜之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其中,埃及作家马赫福兹、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尽管很难一一甄别这些作家的作品,但它们无疑是符合西方精英口味的。
  诺贝尔和平奖看似是推动世界和平,褒奖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人士和组织,实则同样是西方国家收服非西方世界的糖衣炮弹。挪威本身就是北约成员国,与美国、英国关系密切。有学者尖锐指出,诺贝尔和平奖实际是个支持战争的奖项,并列举出5个证据:一是该奖项刻意塑造“我们是好人”的宏大叙事,据此有权决定世界其他国家的命运;二是美化非西方国家的持不同政见者,为西方国家策动政权更替创造条件;三是通过制造特殊议题(如保护妇女权益等),为西方国家发动战争制造理由;四是渲染对手使用各种不人道的武器(如化学武器、凝固汽油弹等)的话题,借以发动战争或进行制裁,如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就获得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五是褒奖有利于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利益的和平条约,如1990年戈尔巴乔夫因向西方让步而获奖。
  近些年来,伊斯兰世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士也在增多。2003年,伊朗社会活动家希尔琳·艾芭迪因“为民主和人权,特别是为妇女和儿童的权益所作出的努力”获得和平奖;2005年,埃及的穆罕默德·巴拉迪,因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期间,“在防止核能用于军事目的,并确保安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作出巨大努力”而获奖;2011年,也门的塔瓦库·卡曼,利比里亚的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和莱伊曼·古博薇因“为女性安全以及女性全面参与和平建设工作权利所做的非暴力斗争”,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14年,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尤萨夫扎伊和印度人权活动家凯拉什·萨蒂亚尔蒂,因“反抗针对儿童和年轻人的压迫,捍卫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共同获得和平奖;2015年,名不见经传的“突尼斯全国对话大会”组织,因“对促进突尼斯多元民主进程做出决定性贡献”获得和平奖。这些获奖者“事迹”各异,但无不符合西方国家引导伊斯兰世界价值观的总体要求。吊诡的是,就在这些伊斯兰世界人士频频获得诺贝尔奖的同时,伊斯兰世界却饱受西方欺凌,日渐陷入政治动荡和经济萧条交织的黑暗深渊。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随着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围堵和遏制力度增多,中国所谓“异见人士”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和概率也在增加。这恰恰表明,“和平演变”与“颜色革命”距离中国越来越近。(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
讲述东非往事,关切难民命运……非裔作家古尔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来源:环球时报作者:黄培昭 纪双城 赵觉珵
2021-10-08 05:39




【环球时报驻埃及、英国特派特约记者 黄培昭 纪双城 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瑞典学院7日宣布,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以表彰“他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在斯德哥尔摩告诉媒体,古尔纳在得知获奖消息时正在厨房里,评委会与他进行了“长时间且非常积极”的对话。“我以为这是个恶作剧,”古尔纳不敢相信自己获奖。奥尔森评价称,作为一名作家,古尔纳“始终以极大的同情心深入了解东非殖民主义的影响,及其对流离失所者和移民生活的影响”。

中国读者眼中的冷门作家,曾提名英国布克文学奖

由于这位作家迄今还没有作品引进中国,他对中国读者来说堪称“冷门”。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桑给巴尔(时为英国保护国,现为坦桑尼亚一部分),上世纪60年代以难民身份前往英国。在近些年退休前,古尔纳是英国肯特大学的英语和后殖民文学教授。古尔纳在21岁时开始写作,虽然他的母语是斯瓦希里语,但他一直使用英语写作。在青少年时代,古尔纳见证了英国殖民历史对于家乡的影响,他的书中有大量文字回溯了自己作为桑给巴尔岛上的阿拉伯后裔遭到的种族歧视,这也是他离开当地的原因。直到1984年,古尔纳才有机会重回故里,在父亲临终前见他一面。



迄今为止,古尔纳共出版10部小说以及一些短篇故事,难民生活是始终不变的主题。其中,古尔纳创作的第四部小说、于1994年出版的《天堂》被认为是他作为作家的一次突破。小说内容以古尔纳在1990年的一次东非之旅为灵感,讲述一个成长与悲伤爱情交织的故事,还有关不同世界与信仰体系的碰撞。这部作品为古尔纳获得布克奖提名,令他在英国文学界出名。

“为非洲文学做出重要贡献”

诺贝尔奖官网评论称,古尔纳有意识地打破传统,颠覆了殖民视角。英国《卫报》援引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的评价称,从处女作《离开的记忆》讲述一场失败起义,到最新作品《来世》,古尔纳的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他背井离乡的回忆,向外界讲述了并不为人知的东非往事,“从墨守成规的描述中脱身,让其他地方的许多人看到了并不熟悉的、文化多元的东非。”

在古尔纳的最新小说《来世》中,主角伊利亚斯在年少时被德国殖民军队从父母身边带走,在与自己的同胞作战多年后回到了他的村庄。《卫报》将其描述为“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将所有本应被遗忘的人汇聚在一起,并拒绝将其剔除”。

美国《纽约时报》援引文学评论家胡恩苏的观点称,古尔纳为21世纪非洲文学做出两个重要贡献:“第一个贡献是向读者展示非洲移民问题的方式——在古尔纳看来,这应作为定义非洲人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第二个贡献是对建构和理解家族社区历史是有意义的。”今年早些时候在接受非洲网站采访时,古尔纳谈到自己在书中试图阐明人们受战争和殖民主义的影响,但并不应被这些经历所定义。

被批缺乏多样性,诺奖转向“亚非”

与往年获奖者一样,古尔纳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735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在7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公布前,法新社曾评论称,在120年的历史中,负责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学院一直在为西方人“加冕”。此次,瑞典学院可能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来自亚洲或非洲的作家,因为该机构此前承诺会使奖项更具多元性。“尽管瑞典学院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典型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形象还是很容易猜到:男性、来自西方国家、通常在欧洲、作品晦涩、用瑞典学院可以阅读的语言写作或已经得到翻译。”

统计数字显示,自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以来,117名获奖者中有95名来自欧洲或北美,其中15名是法国人,在所有国家中最多。此外,117人中仅有16名女性。尽管瑞典学院长期坚持“获奖者仅以文学成绩为根据,并没有考虑国籍”,但2017年爆发性丑闻并于次年首次停发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机构表示将调整评选规则,以实现地域和性别多样性。


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