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33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7 13:4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学习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闻言
2022-04-07 09: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党领导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重大理论成果。认真学习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贯穿本专题文集的一条红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在专题文集的开卷篇《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等重要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的要求,指出,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压实各级责任,层层抓落实;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只要共产党员首先站出来、敢于冲上去,就能把群众带动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打开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业。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站在人类文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系统全面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在生态环境保护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要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抓好已出台改革举措的落地,及时制定新的改革方案,加快创新驱动,以低碳经济推动发展,转变传统生产和消费方式。培育生态文化,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坚持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基本途径、基本动力、重要支撑和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专题文集收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稿中都有集中体现。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专题文集贯穿了一个重要思想,这就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正是基于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看得很重,盯住不放,对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格外警惕。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以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这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部专题文集以“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全书都贯穿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的深邃思考。

人与自然共生共存。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则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我国古代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的这些深刻教训,一定要认真吸取,不能再在我们手上重犯!要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这个旗帜必须高扬。在《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在《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要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三、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这部专题文集收入的重要文稿,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原创性思想和重大理念的精辟论述。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是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讲话的一部分。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产业和生态完全可以相得益彰、和平共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要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我们强调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是不要发展了,而是要扭转只要经济增长不顾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思路,扭转为了经济增长数字不顾一切、不计后果、最后得不偿失的做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本书以此为题集纳的一篇文稿,收入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至2021年7月有关重要论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作了集中阐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要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同每个人息息相关。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出行,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开展厕所革命,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这部专题文集对此作了重点反映。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系十四亿多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在《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立军令状,立行立改,不能把雾霾当成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一笑了之、一谈了之了!强调,要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集中优势兵力,动员各方力量,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打好碧水和净土保卫战,全面落实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计划,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在《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一文,集纳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至2021年5月有关重要论述。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特别是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得好、用得好,敢于动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问题不放松,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五、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就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清洁美丽世界提出的中国智慧和方案,是这部专题文集突出反映的重点内容。

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经验、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既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又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呵护好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我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我国长时间、大规模治理沙化、荒漠化,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居全球首位。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形成全世界最大的污水处理能力。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有效保护修复湿地,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倡议的共建“一带一路”把绿色作为底色,建设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发起系列绿色行动倡议,采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

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领导人气候峰会”等国际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单边主义不得人心,携手合作方为正道。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有效遵守和实施国际规则,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要携手合作,不要相互指责;要持之以恒,不要朝令夕改;要重信守诺,不要言而无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在环境问题上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存在差异。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坚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二〇三〇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二〇六〇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部署“双碳”工作,强调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党中央已经出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批准了碳达峰行动方案,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极其艰巨,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中国会全力以赴,同各方一道,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部重要著作,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5-5 02:15:38 | 只看该作者
人类首个海拔8830米自动气象站架设成功!珠峰科考队登顶成功意味着什么


上游新闻 2022-05-04 13:33:04



5月4日凌晨3点,参加“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的13名科考队员,趁着夜色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开始冲顶。12时22分,第一梯队科考队员成功登顶。
2022年4月28日,“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全面启动,共有16支科考小组270多名科考队员参加。这是第二次青藏科考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的仪器设备最先进的综合性科考,是人类在珠峰地区开展极高海拔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一次壮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大本营 图:新华社

据了解,此次“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将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并完成珠峰峰顶的综合科学考察任务,计划创造多项科学考察研究的世界纪录。
13名科考登顶队员登顶后,将分成三个组同时完成三项任务。包括在8800米架设全球海拔最高的气象站、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冰雪厚度以及进行人体极高海拔适应机制实验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央视直播画面


成就1:架设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


此次珠峰科考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从海拔5200米到8800米搭建8个气象站,其中4个在海拔7000米以上。特别是在珠峰海拔8800米处架设一架重达50公斤的自动气象站,它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实现珠峰极高海拔区气象梯度自动观测和数据传输,获取的实测数据将填补珠峰极高海拔气象记录空白。
据介绍,该自动气象站由太阳能电池板供电,正常情况下可使用2年。可经过卫星通信,传送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太阳辐射等气象信息。自动气象站架设成功后,12分钟内就能收到传回的气象信息。
12时46分,气象站架设成功。经测量,这座自动气象站最终的安装位置在海拔8830米,在“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大本营的专家们建议,将该自动气象站命名为“巅峰气象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央视直播画面


成就2:测量地球之巅冰雪厚度
探测峰顶冰雪的厚度也是本次科考的重点和难点。本次科考将首次在地球之巅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冰雪厚度,登顶队员所带的高精度探地雷达,除了对峰顶测量,也将对整个珠峰绒布冰川展开测量。还计划完成5800-8300米雪冰和岩石样品采集并钻取冰芯,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邬光剑表示:除了测量珠峰峰顶冰雪厚度,峰顶表雪样品采下来,我们想知道海拔最高的表雪里面都是哪些成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科考队在珠峰峰顶采集冰雪样本 图:央视直播画面


本次科考中,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III型浮空艇将首次亮相,尝试突破浮空艇大气观测海拔世界纪录,升空目标预计将超过珠峰海拔高度,到达9000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任务示意图图:央视新闻


成就3:人体极高海拔适应机制实验
本次科考还将追踪极高海拔大气污染的输送及科考人员的高海拔适应性。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是参加“巅峰使命—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一名研究员,他们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实验对象,探寻高原反应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出于研究需要,部分科考成员会佩戴血氧和心率贴片,还要攀登到6350米甚至更高海拔高度。“团队不少成员已经抵达海拔6350米区域,这几天我正在积极训练,期待有机会和他们在那里会合。沿途随着海拔升高,自己身体会相应发生变化,这种直观感受得出来的数据对我更有启发意义。”朱彤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朱彤院士在展示用于科考的穿戴式动态心电记录仪 新华社记者孙非 摄


为了获取更多数据,科考分队将追踪在海拔5200米、5800米、6350米、8848米这4个高度活动的人群,开展高海拔缺氧的人体健康效应等科学问题研究。
“与过去不同的是,我们这次强调在极高海拔区域,人类身体会产生什么剧烈的变化。如果在剧烈变化中,人身体再接触到一些污染物,比如说空气污染,那么极高海拔的高寒缺氧和环境污染,会对人体产生叠加效应的伤害。”朱彤说。


上游新闻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央广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5-5 02:18:5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科考队员在珠穆朗玛峰成功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
中国在珠峰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
2022-05-04 18:02

据新华社报道,今天(4日)中午,中国珠峰科考队登顶珠峰,并首次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12时46分许,科考队员在珠峰成功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赵华标介绍,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地区呈现海拔越高升温幅度越大的特征。但更高海拔层面没有气象实测数据,只是根据遥感数据推算。
为填补这一空白,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在珠峰北侧布局八个自动气象站。它们呈阶梯分布,通过收集气象数据研究极高海拔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这些自动气象站中,海拔5200米的气象站是通过4G网络实现数据传送,其他通过卫星传输即时数据。
海拔最高气象站的建成,意味着中国珠峰梯度气象观测体系初步建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5-7 15:45:07 | 只看该作者
让森林“碳库”储量持续增加(生态论苑)
来源:人民日报
2022-05-07 09:16
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

以森林、草原等为主体的生物固碳措施,能够不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结果,全球森林的碳储量约占全球植被碳储量的77%,森林土壤的碳储量约占全球土壤碳储量的39%,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

众人植树树成林,中国“碳库”储量持续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到23.04%;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净增13.75亿吨,达到92亿吨。研究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中国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为增绿固碳、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发挥了显著作用。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承诺以全球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跨越,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对扎实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好森林的“碳库”作用,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在造林绿化中,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聚焦“在哪造”“造什么”“怎么造”“怎么管”等问题,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当前,各地在全面推行林长制,我国所有森林和草原都将拥有专属守护者,要让各级林长切实担起责任、发挥作用,以林长制助力“林长治”。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目前,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已明确为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捐资捐物等8类,还规定了细致的折算标准。比如,对阳台进行1平方米绿化、林中悬挂1个人工鸟巢,可以分别折算完成1株植树任务;认养和保护1株古树名木,可以折算完成3株植树任务。参加义务植树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我们都应积极了解和参与全民义务植树,通过各种形式尽到自己的义务。

除了植绿种树,我们还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像爱护生命一样爱绿护绿,给森林“碳库”添砖加瓦。拒绝一次性木筷,节约用纸,做好垃圾分类……亿万公众踊跃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将汇聚起磅礴之力,聚沙成塔增加“碳库”储量。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人都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5#
 楼主| 发表于 2022-5-7 15:48:02 | 只看该作者
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创二〇〇〇年以来新高(新数据 新看点)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李红梅
2022-05-07 09:06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2021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21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2000年以来最高,草原产草量为2000年以来最高,北方荒漠化区大部地表生态持续向好,西南石漠化区植被生态质量为2000年以来最高。

监测结果表明,2021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68.8,较常年(2000—2020年均值)提高7.7%。与2020年相比,2021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提高0.4%,其中植被覆盖度增加0.6个百分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增加0.7克碳/平方米。



针对森林、草原、农田、荒漠等主要生态系统的气象影响评估显示,2021年生态质量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评估显示,2000年至2021年,东北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森林和重点湿地服务功能提升;2021年,秦岭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覆盖度都高于常年,且2000年至2021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植被生态质量正逐步提升;2000年至2021年,武夷山区水热条件都利于植被生长,水源涵养功能得到提升。

“这表明我国植被生态质量越来越好。”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高级工程师钱拴说,我国实施诸多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促进了涵养水源和保持土壤等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为生态质量指数升高提供了重要支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6#
 楼主| 发表于 2022-6-1 00:36:57 | 只看该作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来源:新华网
2022-05-31 16:52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文章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文章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文章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文章指出,第一,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第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第三,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第四,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第五,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

文章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02:28:16 | 只看该作者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年05月31日15:50    来源:《求是》2022/11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

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已经两次就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题目进行集体学习,这是第三次。安排这次学习,目的是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我先后就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陕西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等典型案例作出指示批示,有关地方和部门严肃查处和追责了一批失职渎职的人员。9年来,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根据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2000年至2017年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我国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实施,宣布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肯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大打“环境牌”,多方面对我国施压,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22年3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来到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这是习近平同大家一起植树。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我多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3月15日,我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部署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重大举措。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解决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不足问题,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等科技攻关,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我多次强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现在,一些部门和地方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依然强烈。在今年1月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我专门强调要注意防范八个认识误区,其中一个认识误区就是借扩大内需、形成国内大市场之机,大搞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有关部门和地方要严把关口,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要坚决拿下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21日上午,习近平在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同“六老汉”代表及林场职工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现在,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江河湖库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建设美丽海湾,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重视新污染物治理。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三,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举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第四,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不断增强制度性权利,实现义务和权利的平衡,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引领作用,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有效应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规锁”的企图,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第五,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要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要大力宣传绿色文明,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2018年5月18日,我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30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8#
 楼主| 发表于 2022-6-6 00:49:12 | 只看该作者
习近平致信祝贺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
来源:新华网
2022-06-05 16:40
习近平致信祝贺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强调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韩正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讲话

新华社沈阳6月5日电 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5日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党全国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活动开幕式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并讲话。他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高度重视。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清洁美丽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美丽中国建设。

韩正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之以恒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确保群众正常生活。要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让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造福世界人民。

活动开始前,韩正参观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主题展览。

我国自2017年开始连续举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今年活动由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9#
 楼主| 发表于 2022-7-5 14:49:27 | 只看该作者
一图带您读懂《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2022-06-14
生态环境部 官网


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具体讲了什么,一图带您读懂《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官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9-2 22:41:13 | 只看该作者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
来源:经济日报
2022-09-02 12:1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环境质量实现全局性改善

悠悠湘江,由南向北流淌,养育沿岸4000多万人口,承载千年湖湘文化,被湖南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湘江沿岸矿业、化工业等日益密集,这条沿线贡献了湖南四分之三GDP的大河,一度成为全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

湖南衡阳市水口山的铅锌产量曾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通过关闭近200家“小散乱污”企业,冶炼行业转型升级,“世界铅都”焕发新貌;在株洲市清水塘,133米高的烟囱不再“吞云吐雾”,15平方公里的清水塘地区正在布局智能制造等新产业;娄底市通过整治矿山、裸露山体、荒废田地,让原本寸草不生的锡矿山重现绿色……2021年,湘江流域水质优良率达到98.7%,较2012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其中干流省考断面连续多年保持在Ⅱ类,地级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湘江治污的十年答卷,是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历史性转折的缩影。

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民邹毅每天坚持以照片的形式记录北京的天气。9年来,邹毅镜头里的蓝天一年比一年多。过去被京津冀百姓视为“奢侈品”的蓝天白云,如今成了微信朋友圈里的“常客”。

成都市民骄傲地说,坐在家里,透过窗户可以看到百里之外的西岭雪山,感受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境。2021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9天,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能够遥望雪山的天数有70天左右。

10年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响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2017年至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降至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重污染天数下降近四成。

2017年至2021年,全国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上升17个百分点,达到84.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7.1个百分点,降至1.2%。

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2020年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到89.5%,比2017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从北国山麓到南海礁屿,从西部高原到东方沃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花香,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待逐步变为现实。

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提升

从上世纪70年代起,青海湖畔“沙进水退”持续了40多年,沙地将青海湖分离出了子湖。从2012年起,这里的地表形态开始发生“沙退水进”的转折。如今,子湖又与大湖连在一起,地表已恢复到40多年前的状态。

青海湖的变迁犹如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10年来我国对守护自然生态的不懈努力,可以看到神州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以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毛乌素沙漠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10年来,这里的人们通过治沙造林将绿色向东推进了几十公里,1万多平方公里流沙止步生绿,从卫星遥感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8月的河北承德坝上,山花烂漫,林海苍翠,游客纷至沓来。塞罕坝曾经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林海,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

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介绍,过去一年,塞罕坝攻坚造林6600亩,全部是在土层瘠薄的石质阳坡上。近年来,林场还开展了“5+2+3”阔叶树种栽植试验,推动混交林建设已完成2万亩,20年内计划完成40万亩,在防虫、防火、生物多样性上形成更健康、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

我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人工林面积长期居世界首位。2021年森林覆盖率超过23%,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蓄积量达175.6亿立方米。

海南长臂猿的叫声高亢洪亮,响彻山谷。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这种濒危灵长类动物的全球唯一栖息地。经过多年来的科学保护和生态恢复,海南长臂猿已由最少时的寥寥几只恢复到5群30多只,创造了世界珍稀动物保护的奇迹。

我国从2013年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2015年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再到2021年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国家公园走过近10年历程。从雪域高原的三江源头到南海之滨的热带雨林,从白山黑水的虎豹栖息地到碧水丹霞的武夷胜景,国家公园建设为更好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夯实生态根基。

10年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划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一道道生态红线覆盖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覆盖了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

10年来,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像野生大熊猫、藏羚羊、麋鹿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得到改善。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说。

法律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黑龙江磨盘山水源水质改善取得历史性突破,“污迹斑斑”的甘肃东大沟成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样板,宁夏沙湖实施水生态修复治理获得美丽河湖提名,浙江嘉兴以点带面打好存量污泥处置翻身仗,长江岸线实现“绿色蝶变”,广东增城牛仔服装产业华丽转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正推动着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法律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重大制度建设之一。

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此后,中办、国办印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督察制度框架、程序规范、权限责任等,督察的法治基础进一步夯实。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自2015年年底试点启动,督察对象从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扩展到中央企业和国务院相关部门,为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取得了“中央肯定、百姓点赞、各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显著成效。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10年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数十项改革方案接连实施,构建起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10年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10多部法律完成制定修订,覆盖各类环境要素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

河长制、湖长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一条条江河、一个个湖泊有了专属守护者,一大批民间河长、湖长踊跃上岗。

全国全面建立林长制的目标也如期实现。通过实行林长制,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从根本上解决保护发展林草资源力度不够、责任不实等问题,初步实现了国家得生态、群众得实惠的双赢,显示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的良好成效和蓬勃生机。

(经济日报记者 曹红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