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62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天=20年 不懂马克思"社会革命时代"者 无力应对世界大动荡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21:2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克思致恩格斯(1863年4月9日)



曼彻斯特

1863年4月9日于伦敦

亲爱的弗雷德里克:

小杜西[注:爱琳娜·马克思。——编者注]对来信和它的内容[注:见本卷第335页。——编者注]非常高兴,禁不住要“亲自”答复你。

多年以前,我从约·菲·贝克尔和席利那里就知道梅洛斯拉夫斯基的普隆-普隆主义的详情细节。而在更早的时候我就从他在上次俄土战争期间出版的书[322]中看出了这一点。这位高尚的人物在书中提出把德国分成两部分。至于说到科斯策尔斯基,那对我来说还是新闻。关于梅洛斯拉夫斯基的可笑的虚荣和难以形容的轻信(当他的虚荣被触犯时),贝克尔曾在1860年从意大利给我写来了一份关于这方面的非常有趣的报告。

伊戚希[即拉萨尔——转帖注]又发表了两本关于他的诉讼的小册子[323];幸而他没有寄给我。相反地,他前天却给我寄来了给筹备莱比锡工人(应读作手工业者)代表大会的中央委员会的“公开答复”[324]。他摆出一副了不起的神气,大谈其从我们这里剽窃去的词句,俨然就是一个未来的工人独裁者。他“象玩游戏一样轻而易举地”(这是原话)解决工资和资本之间的问题。就是说,工人必须进行争取普选权的运动,然后把象他那样“带着科学这种闪闪发光的武器”的人送到议会中去。然后他们就创办由国家预付资本的工人工厂,而且这样的设施会逐渐遍布全国。这无论如何是令人吃惊的新鲜事!我想引一段话给你看看:

“在德国工人运动中,现在就已经在争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该按他〈舒尔采-德里奇〉的意思还是按我的意思来理解合作社——这主要是他的功劳。而且正是他的真正的功劳,对这种功劳不能不给予足够高的评价……不过我在承认这种功劳时的热情,不应当妨碍我们……”

这就行了!

正当帕麦斯顿在格拉斯哥的时候,还有一个大人物也决定到那里去,这就是大学生卡尔·布林德。他在到达那里以前,给在格拉斯哥出版的《北不列颠邮报》寄去一则简讯,标题是《卡尔·布林德先生》,编辑部刊登在意味深长的“告白”栏内。

这个妙不可言的公告——正象一切有关他的报纸简讯一样,是由他本人写的,并且是由麦克亚当这头蠢驴送到编辑部去的——一开始是如下一段独特的“引言”:

“此刻一个爱国的流亡者为了要向公众说明波兰问题的真实性质,正准备到我们格拉斯哥来,所以稍微谈一谈这个流亡者的政治生涯将是适当的,特别是考虑到他在苏格兰比较少地为人所知道这样一种不幸的情况。卡尔·布林德是德国人,是一个流亡的德国人,他没有坚持不懈地、始终不渝地在欧洲显示自己,因此他没有成为自由党方面普遍崇敬的对象,也没有成为压迫党方面普遍咒骂的靶子。他一向处于既受爱戴又被憎恨的中间地位。但是不是整个欧洲就分成各按自己的方式向他表示敬意的这两个营垒。卡尔·布林德感到满意的是,他知道还有只是站在一旁观望的作为他的朋友的第三部分人。因此,当他出现在苏格兰公众的面前时,对他所抱的成见,也许比对在他之前来的其他卓越的流亡者要少一些。”

接着就记述这个伟大的陌生人的简历,借以使苏格兰和“人类的第三部分人”都知道:这位“卡尔·布林德先生”是在巴登出生的,早先象科苏特和马志尼一样,是研究法律的;“巴登革命……是他的宣传的结果”;“巴登和普法尔茨的政府”于6月间曾委派他为“外交使节”到巴黎去等等,他是以“最著名的流亡者所特有的那种合作精神”来干工作的!

这不是“太妙了”吗?

我妻子病在床上有两个星期了,不知什么缘故几乎完全失去了听觉。小燕妮又生了一种类似白喉的病。你如果能为她们两人寄一些酒来(艾伦要小燕妮喝波尔图酒),我将非常高兴。

在伦敦这里现在有一个牧师(与在约翰街作宣传的无神论者不同)对市民作自然神论的宣传,完全伏尔泰式地嘲笑圣经。(我妻子和孩子们去过那里两次,称赞他是一个幽默家。)

我出席了工联召开的一次群众大会,大会由布莱特主持[325]。他看起来完全象一个独立派,每当他说:“在美国没有国王,也没有主教”,总是响起热烈的掌声。工人们自己讲得很精彩,全没有资产阶级那套空洞词句,丝毫也不掩饰他们同资本家的对立(不过,布莱特老头也攻击了资本家)。

英国工人能够多快地摆脱资产阶级对他们的明显的腐蚀,我们还要等着瞧。此外,你的书[注:弗·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编者注]中的主要论点,连细节都已经被1844年以后的发展所证实了。我恰好又把这本书和我关于后来这段时期的笔记对照了一下。只有那些用尺子和每次的“报纸趣闻”来衡量世界历史的德国小市民才能想象:在这种伟大的发展中,二十年比一天长,虽然以后可能又会有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期。

重读了你的这一著作,我惋惜地感到,我们渐渐老了。这本书写得多么清新、热情和富于大胆的预料,丝毫没有学术上和科学上的疑虑!连认为明天或后天就会亲眼看到历史结果的那种幻想,也给了整个作品以热情和乐观的色彩,与此相比,后来的“灰色而又灰色”就显得令人极不愉快。

祝好。

你的  卡·马·

注释:

[322]指1856年巴黎出版的路·梅洛斯拉夫斯基的《欧洲均势中的波兰民族》(L.Mieroslawski.《De  la  nationalite  polonaise  dans  l’équilibre  européen》.Paris,1856)。马克思在1856年10月16日给恩格斯的信中对这本书作了更详尽的评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9卷第76页)。——第336页。

[323]马克思指的是拉萨尔的以下两本小册子:《拉萨尔的刑事诉讼》1863年苏黎世版(《Der  Lassallesche  Criminalprozeβ》.Zürich,1863)和《法院对我的判决和我为上诉而提出的批判性意见》[1863年莱比锡版](《Das  Griminal-Urtheil  wider  mich  mit  kritischen  

Randnoten  zum  Zweck  der  Appellationsrechtfertigung》.[Leipzig,1863])。——第336页。

[324]指拉萨尔的一本小册子:《给筹备莱比锡全德工人代表大会的中央委员会的公开答复》1863年苏黎世版(《Offnes  Antwortschreiben  an  das  Central-Comité  zur  Berufung  

eines  Allgemeinen  Deutschen  Arbeitercongresses  zu  Leipzig》.Zürich,1863)。下面马克思引用的是这本小册子的第11、23、36页及其他各页。

1863年2月10日,筹备全德工人代表大会的莱比锡中央委员会建议拉萨尔就工人运动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拉萨尔把《公开答复》转寄给莱比锡中央委员会,提议把它作为“运动的正式宣言”。——第336页。

[325]1863年3月26日,在圣詹姆斯大厅举行了由工联伦敦理事会组织的工人群众大会,表示英国工人阶级在北美各州反对奴隶制度的斗争中同它们团结一致。主持大会的是布莱特,他反对英国站在南部各州一边对美国内战进行武装干涉。——第338页。

出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47-449页,2012年新版本,上面是老版——转帖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21:28:33 | 只看该作者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2022-01-11 19:21:22新华网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李克强主持 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出席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11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中央举办这次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深入研读和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主持开班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开班式。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这次全会决议对百年奋斗历程中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了全面总结。注重分析研究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是贯穿全会决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习近平强调,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次全会决议对党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作了全面分析。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研究和把握,是贯穿全会决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我们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一百年来,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这次全会决议对百年奋斗历程中党高度重视战略策略问题、不断提出科学的战略策略作了全面总结。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战略策略的研究和把握,是贯穿全会决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战略和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各地区各部门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要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必须无条件执行,确保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


习近平强调,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历经千锤百炼仍朝气蓬勃,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原因就在于党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这次全会决议对百年奋斗历程中党高度重视管党治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作了全面总结。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自我革命的研究和把握,是贯穿全会决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关键还得靠我们党自己。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自我革命关键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现在,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全党同志要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决不能滋生已经严到位的厌倦情绪。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一刻也不能放松,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继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不论谁在党纪国法上出问题,党纪国法决不饶恕。


习近平指出,这次全会决议对百年奋斗历程中党注重进行党史学习教育作了全面总结,强调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要继续抓好落实。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体现了我们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新认识,这方面更要深入学习领会,以利于更好认识和把握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全党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重点,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把全党武装起来,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实下去。要原原本本学习全会决议,学懂弄通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懂弄通党坚守初心使命的执着奋斗,学懂弄通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学懂弄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要用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推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史、经常学党史。要用好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继续把党史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必修课、常修课。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用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形成的良好机制,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满腔热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李克强在主持开班式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重视战略策略问题、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等五个问题,强调要深入研读和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对于全党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党员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党员副主席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出席开班式。


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主要负责同志,军队各大单位、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研讨班。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开班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22:31:32 | 只看该作者
卡尔·马克思(节选)
列宁

(1914年11月)


马克思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即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之前,必须把他的整个世界观作一简略的叙述。


哲学唯物主义
       从1844-1845年马克思的观点形成时起,他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首先是路·费而巴哈的信奉者,就是到后来他还认为,费而巴哈的弱点仅仅在于他的唯物主义不够彻底和全面。马克思认为费而巴哈的“划时代的”世界历史作用,就在于他坚决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决裂,宣扬了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早“在18世纪,特别是在法国,就不仅是反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斗争,同时是反对现存宗教和神学的斗争,而且还是……反对一切形而上学<意即与“清醒的哲学”相反的“醉熏熏的思辨”>......的斗争”。马克思写道:“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务的创造主<创造者、缔造者>......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完全以马克思的这个唯物主义哲学为依据,并阐述了这个哲学,他写道:“……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如果要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它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就是说,在他看来,他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的事物和过程的多少抽象的反映,相反地,在他看来,事物及其发展只是在世界出现以前已经在某个地方存在着的‘观念’的现实化的反映。”
        恩格斯写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在其它任何意义上运用(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都只能造成混乱。马克思不但坚决驳斥了始终这样或那样地同宗教相连的唯心主义,而且坚决驳斥了现时特别流行的休谟观点和康德观点,即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论、批判主义和实证论。
        特别应当指出马克思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的观点:“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也就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承认必然向自由的辩证转化。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旧”唯物主义其主要缺点是:(1)这种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的”唯物主义,它没有考虑到化学和生物学的最新发展;(2)旧唯物主义是非历史的、非辩证的(是反辩证法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它没有彻底和全面地贯彻发展的观点;(3)他们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把它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总和”,所以他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却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他们不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


辩证法
        恩格斯写道:“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成了一般人的意识。但是,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实际上把这个思想分别运用于每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辩证法就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它科学之上的哲学”。以往的哲学只留下了“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辩证法本身包括认识论的内容,这种认识论应当历史地观察自己的对象,研究并概括认识的起源和发展,从不知到知的转化。
        发展似乎是在重复以往的阶段,但它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复,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否定的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直线式进行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剧变式的、革命的;“渐进过程的中断”;量转化为质;发展的内因来自对某一物体、或在某一现象范围内或某一社会内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和趋势的矛盾或冲突;每种现象的一切方面(而且历史在不断地揭示出新的方面)相互依存,极其密切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形成统一的、有规律的世界运动过程,----这就是辩证法这一内容更丰富的发展学说的若干特征。


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认识到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不完备性和片面性,确信必须“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既然唯物主义总是用存在解释意识而不是相反,那么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时,唯物主义就要求用社会解释社会意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推广运用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如下的完整的表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样的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确定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解决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者更确切地说,把唯物主义贯彻和推广运用于社会现象领域,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因为它考察了所有各种矛盾的趋势的总和,把这些趋向归结为可以准确测定的、社会各阶级的生活和生产的条件,排除了选择某种“主导”思想或解释这种思想时的主观主义和武断态度,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不同趋向的根源。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人们即群众的动机是由什么决定的,各种矛盾的思想或意向间的冲突是由什么引起的,一切人类社会中所有这些冲突的总和是怎样的,构成人们全部历史活动基础的、客观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条件是怎样的,----马克思对这一切都注意到了,并且指出了科学地研究历史这一极其复杂、充满矛盾而又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的途径。


阶级斗争
       某一社会中一些成员的意向同另一些成员的意向相抵触;社会生活充满着矛盾;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各民族之间,各社会之间,以及各民族、各社会内部的斗争,还看到革命和反动、和平和战争、停滞和迅速发展或衰落等不同时期的更迭,----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
       只有研究某一社会或某几个社会的全体成员的意向的总和,才能科学地确定这些意向的结果。其所以有各种矛盾的意向,是因为每个社会所分成的各阶级的地位和生活条件不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恩格斯后来补充说明,原始公社的历史除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从法国大革命以来,欧洲许多国家的历史非常明显地揭示出事变的真实背景,即阶级斗争。法国复辟时代就出现了这样一些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梯也尔),他们在总结当时的事变时,不能不承认阶级斗争是了解整个法国历史的锁钥。而当今这个时代,即资产阶级取得了完全胜利、设立了代议机构、实行了广泛的(甚至是普遍的)选举制、有了供群众阅读的廉价的日报等等的时代,已经建立起势力强大的、范围不断扩大的工人联合会和企业主同盟等等的时代,更加清楚地(虽然有时是用很片面的、“和平的”、“立宪的”形式)表明,阶级斗争是事变的推动力。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一段话可以向我们表明,马克思怎样要求社会科学根据对现代社会中每个阶级的发展条件的分析对每个阶级所处的地位作出客观的分析:“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果说他们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这样,他们就不是维护他们目前的利益,而是维护他们将来的利益,他们就离开自己原来的立场,而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在一系列历史著作中,马克思提供了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分析每个阶级以至一个阶级内部各个集团或阶层所处地位的光辉而深刻的范例,透彻地指出为什么和怎么说“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我们上面引证的一段话清楚的说明,马克思为了测定历史发展的整个合力,分析了多么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从过去到将来的各个过渡阶段。


       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写道:“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衰落,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内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所以马克思的分析也就从分析商品入手。

价值
       商品一方面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另一方面能用来交换其它物品。物的有用性使其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简称价值)首先是一定量的一种使用价值同一定量的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每天的经验都向我们表明,这种亿万次的交换,总是使各种极不相同的互相不可比的使用价值趋于彼此相等。这些在一定社会关系体系内总是可以彼此相等的不同物之间,究竟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呢?它们之间的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都是劳动产品。人们通过交换产品,使各种极不相同的劳动彼此相等。商品生产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体系中,各个生产者制造各种不同的产品(社会分工),而所有这些产品在交换中彼此相等。因此,一切商品的共同的东西,并不是某一生产部门的具体劳动,而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一般的人类劳动。表现在全部商品价值总额中的一个社会的全部劳动力,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亿万次交换的事实都证明这一点。因此,每一单个商品所表现的只是一定份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或者说,由生产某种商品即某种使用价值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人们在交换中使他们的各种产品彼此相等,也就使他们的各种劳动彼此相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一位旧经济学家说过,价值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不过他还应当补充一句: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关系。只有从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来看,并且只有从表现在大量的、重复亿万次的交换现象中的关系体系来看,才能了解什么是价值。“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仔细分析了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以后,就进而分析价值形式和货币。这里,马克思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货币价值形式的起源,研究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从个别的偶然的交换行为开始,直到一般价值形式,这时若干不同的商品同一种固定的商品相交换,最后到货币价值形式,这时金成为这种固定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货币是交换和商品生产发展的最高产物,它把私人劳动的社会性,把由市场联结在一起的各个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遮蔽起来,掩盖起来。马克思极其详细的分析了货币的各种职能,而在这里特别重要的是要看到,抽象的、有时好象是纯粹演绎式的叙述,实际上是再现了交换和商品生产发展史的大量实际材料。“货币是以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高度为前提的。货币的各种形式,即单纯的商品等价物,或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贮藏货币和世界货币,按其中这种或那种职能的不同作用范围和相对占优势的情况,表示社会生产过程的极不相同的阶段。”


剩余价值
        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商品流通的公式是:T(商品)-M(货币)-T(商品),这就是说,卖出一种商品是为了买进另一种商品。相反,资本的一般公式是M-T-M,这就是说,买是为了卖(带来利润)。马克思把投入周转的货币的原有价值的这种增加叫作剩余价值。货币在资本主义周转中的这种“增殖”,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正是这种“增殖”使货币转化为资本,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剩余价值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因为商品流通只能是等价物的交换;也不能从加价中产生,因为买主和卖主相互间的盈亏会抵销,而这里说的正是大量的、平均的、社会的现象,而不是个别的现象。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持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使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这样的商品是存在的。这就是人的劳动力。它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则创造价值。货币所有者按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价值,和其它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费用的价值)决定的。货币所有者购买了劳动力,就有权使用劳动力,即迫使他整天劳动,譬如劳动12个小时。其实工人在6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内就创造出补偿其生活费用的产品,而在其余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内则创造出资本家没有付给报酬的“剩余”产品或者说剩余价值。因此,从生产过程来看,必须把资本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耗费在生产资料(机器、劳动工具、原料等等)上面的不变资本,它的价值(一下子或一部分一部分地)不变地转到成品上去;另一部分是耗费在劳动力上面的可变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在劳动过程中有所增加,创造出剩余价值。因此,为了表示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不应当把剩余价值同全部资本相比,而应当把它只同可变资本相比。这种比例,马克思称作剩余价值率,例如,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它是6/6,即100%。
       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是:第一,在一般商品生产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的情况下某些人手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货币;第二,存在双重意义上“自由的”工人,从他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或限制地出卖劳动力来说是自由的,从他们没有土地和任何生产资料来说也是自由的,他们是没有产业的工人,是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无产者”。
       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基本方法:延长工作日(“绝对剩余价值”)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在分析第一种方法时,展示了工人阶级为缩短工作日而斗争,以及国家政权为延长工作日(14-17世纪)和为缩短工作日(19世纪的工厂立法)而进行干预的壮观情景。《资本论》问世后,世界一切文明国家的工人运动的历史,又提供了成千上万件表明这种情景的新的事实。
        马克思在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考察了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个基本历史阶段:(1)简单协作;(2)分工和工场手工业;(3)机器和大工业。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的分析是极其重要和新颖的。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是用它来满足资本家的个人需要或嗜欲,而是把它投入新的生产。马克思指出,整个先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从亚当·斯密起)的一个错误就在于,它认为剩余价值在转化为资本时全部都用作可变资本。而事实上,剩余价值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在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变资本部分(在全部资本中)比可变资本部分增长得快,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资本积累加速机器对工人的排挤,在一极造成富有,在另一极造成贫困,因而产生所谓“劳动后备军”,即工人的“相对过剩”或“资本主义的人口过剩”。这种过剩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并使资本有异常迅速地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加上信用制度及生产资料方面的资本积累,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生产过剩危机的锁钥,这种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总是周期性的发生,起初平均每隔十年一次,后来则间隔的时间比较长,并且比较不固定。必须把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资本积累同所谓原始积累区别开来。原始积累是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侵占公有地,实行殖民制度、国债制度、保护关税制度等等。“原始积累”在一极造成“自由的”无产者,在另一极造成货币所有者即资本家。
       马克思曾用下面的一段名言说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私有者<农民和手工业者>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力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任务人的资本家了。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兼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论》第1卷)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分析,也是极其重要和新颖的。马克思在这里考察的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不是社会经济的零星部分,而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总和。马克思纠正了古典经济学家的上述错误,将整个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即(1)生产资料的生产和(2)消费品的生产,并通过他所列举的数字例证详细地考察了在以原有规模再生产的情况下和在积累的情况下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资本论》第3卷所解决的是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平均利润率的问题。马克思把经济科学推进了一大步,这表现在是根据普遍的经济现象,根据社会经济的全部总和来分析问题,而不是像庸俗政治经济学或现代的“边际效用论”那样,往往只根据个别偶然现象或竞争的表面现象来分析问题。马克思先分析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然后考察了剩余价值之分为利润、利息和地租。利润是剩余价值与投入企业的全部资本之比。“有机构成高”(即不变资本超过可变资本的数额高于社会平均数)的资本所提供的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有机构成低”的资本所提供的利润率,则高于平均利润率。资本之间的竞争,资本从一个部门自由地转入另一个部门,会使上述两种情况下的利润率都趋向于平均。一个社会的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商品的价格总量相符的,但由于竞争的影响,在各个企业和各个生产部门内,商品不是按其价值,而是按等于所耗费的资本加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出卖的。
      这样,价格离开价值和利润平均化这一众所周知的、无可争辩的事实,就被马克思根据价值规律充分证明了,因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而价值(社会的)变为价格(个别的),不是经过简单的直接的途径,而是经过极其复杂的途径,因为很自然,在完全靠市场联系起来的分散的商品生产者的社会中,规律性只能表现为平均的、社会的、普遍的规律性,而不同方向的个别的偏离则相互抵销。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示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而既然产生剩余价值的只是可变资本,所以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资本之比,而不只是与资本的可变部分之比)当然就有下降的趋势。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这一趋势和阻挡或者说抵销这一趋势的许多情况。现在我们不再转述《资本论》第3卷中论述高利贷资本、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的那些引人入胜的章节,只谈最主要的----地租理论。由于土地面积有限,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土地又全被各个业主所占有,所以农产品的生产价格不是取决于中等地的生产费用,而是取决于劣等地的生产费用,不是取决于产品运往市场的中等条件,而是取决于产品运往市场的劣等条件。这种生产价格与与优等地(或优等条件下)的生产价格的差别,就产生等差地租或者说级差地租。马克思仔细分析了这种地租,说明它来源于各块土地肥力的差别,来源于土地的投资量的差别,这就完全揭露了李嘉图的错误。李嘉图认为级差地租只是由于从优等地依次向劣等地转移而产生的。实则相反,也有逆向的转移,也有某一类土地转变为别类土地的情况(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城市的发展等等),所以那个出名的“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是极其错误的,是把资本主义的缺陷、局限性和矛盾归咎于自然界。其次,利润在工业的各个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平均化的前提,是竞争的完全自由,是资本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流动的自由。但土地私有制造成垄断,妨碍这种自由流动。由于这种垄断,资本有机构成较低从而个别利润率较高的农产品,就不加入完全自由的利润率平均化过程;土地所有者作为垄断者有可能使价格保持在平均价格之上,而这种垄断价格就产生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条件下,级差地租是不可能消灭的,而绝对地租却可能消灭,例如在土地国有化的时候,在土地转归国家所有的时候就可能消灭。这种转变会打破私有者的垄断,会导致在农业中更彻底更充分地实行自由竞争。因此----马克思指出----激进派资产者曾在历史上多次提出土地国有化这一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但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却害怕这个要求,因为这个要求太接近于“触动”当代另一种特别重要和特别“敏感的”垄断,即一般生产资料的垄断。讲到地租史的时候,还必须提到马克思对地租的转化过程所作的分析,即由工役地租转化为产品地租或实物地租,然后转化为货币地租,最后转化为资本主义地租,这时农民已为使用雇佣劳动从事耕作的农业企业主所代替。讲到对“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这种分析时,必须指出马克思关于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许多深刻的思想。“不仅在由实物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的同时,必然形成一个无产的、为货币而受人雇用的短工阶级,而且甚至在这种转化之前就形成这个阶级。在这个阶级刚刚产生,还只是偶然出现的时期,在那些较富裕的有交租义务的农民中间,必然有那种自己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习惯发展起来,正如早在封建时期,就有富裕的农奴自己又拥有农奴一样。因此,他们积累一定的财产并且本人转化为未来资本家的可能性也就逐渐发展起来。从这些旧式的、独立经营的土地占有者中间,也就产生了培植资本主义租佃者的温床,他们的发展,取决于农村以外的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发展……”“一部分农村居民的被剥夺和被驱逐,不仅为工业资本游离出工人及其生活资料和劳动工具,同时也建立了国内市场。”而农村居民的贫困和破产,又在为资本造成劳动后备军方面起了作用。在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中,“一部分农村人口因此经常准备着转入城市人口或制造业人口<即非农业人口>的队伍。相对过剩人口的这一源泉是长流不息的。……农业工人的工资被压到最低限度,他总是有一只脚陷在需要救济的泥潭里”。农民对自己耕种的土地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是小生产繁荣并成为典型形态的条件。但这种小生产只能同狭隘的原始的生产范围和社会范围兼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工业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只是在形式上不同罢了。剥削者是同一个:资本。一个个的资本家通过抵押和高利贷来剥削一个个的农民;资本家阶级通过国家赋税来剥削农民阶级”。“农民的小块土地现在只是使资本家从土地上榨取利润、利息和地租,而让土地所有者自己随便怎样去挣自己的工资的一个借口。”通常农民甚至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本主义社会,即交给资本家阶级,自己却下降到“爱尔兰佃农的地步,而这全是在私有者的名义下发生的”。“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的原因之一”何在呢?在于农民把一部分剩余产品白白交给社会(即资本家阶级)。“因此,这种较低的价格<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是生产者贫穷的结果,而决不是他们的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即小生产的标准形态,不断衰退、毁灭、消亡。“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没落。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会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合作社,虽能起非常进步的资产阶级的作用,但只能削弱这个趋势,而不能消灭这个趋势;同时不应当忘记,这种合作社对富裕农民的好处很多,对贫苦农民群众的好处则很少,几乎没有,而且合作社本身也会成为雇佣劳动的剥削者。>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规律。”资本主义在农业方面,也和在工业方面一样,完全是以“生产者的殉难历史”为代价来改造生产过程的。“农业工人在广大土地上的分散,破坏了他们的反抗力量,而城市工人的集中却增强了他们的反抗力量。在现代的即资本主义的农业中,也和在现代的工业中一样,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量的增大是以劳动力本身的破坏和衰退为代价的。此外,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力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社会主义
       从上文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个结论,马克思完全是从现代社会的经济的运动规律得出的。劳动社会化通过无数种形式日益迅速地向前发展,在马克思去世后的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大生产与资本家的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的增长以及金融资本的规模和势力的巨大增长上,----这就是社会主义必然到来的主要物质基础。这个转变的思想上精神上的推动者和实际上的执行者,就是资本主义本身培养的无产阶级。表现于多种多样和内容日益丰富的形式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要成为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的政治斗争。生产社会化不能不导致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所有,导致“剥夺者被剥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作日缩短,完善的集体劳动代替残存的原始的分散的小生产,----这就是这种转变的直接结果。资本主义彻底破坏了农业同工业的联系,但同时又以自己的高度发展准备新的因素来建立这种联系,使工业同农业在自觉运用科学和合理组织集体劳动的基础上,在重新分布人口(既消除农村的荒僻、与世隔绝和不开化状态,也消除大量人口集中在大城市的反常现象)的基础上结合起来。
        现代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准备着新的家庭形式,并为妇女的地位和青年一代的教育准备新的条件。在现代社会里,女工和童工的使用,资本主义对父权制家庭的瓦解,必然采取最可怕最痛苦最可憎的形式。但是“由于大工业使妇女、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家庭范围以外,在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生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也就为家庭和两性关系的更高级的创造了新的经济基础。当然,把基督教日耳曼家庭形式看成绝对的东西,就像把古罗马家庭形式、古希腊家庭形式和东方家庭形式看成绝对的东西一样,都是荒谬的。这些形式依次构成一个历史的发展序列。同样很明白,工人由各种年龄的男女搭配组合而成,尽管在其自发的、野蛮的、资本主义的形式中,也就是在工人为生产过程而存在,不是生产过程为工人而存在的那种形式中,是造成毁灭和奴役的祸根,但在适当条件下,必然会反过来变成人类发展的源泉”。工厂制度使我们看到“未来教育的幼芽……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把民族问题和国家问题也放在同样的历史的基础上,这就是说不仅仅限于解释过去,而且大胆地预察未来,并勇敢地用实际活动来实现未来。民族是社会发展到资产阶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工人阶级如果不“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如果不成为“民族的”,(“虽然完全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种意思”),就不能巩固、成熟和最终形成。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日益打破民族壁垒,消除民族隔绝状态,用阶级对抗代替民族对抗。因此,就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工人没有祖国”,工人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工人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些论断,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国家这个有组织的暴力,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这时社会已分裂成相互不可调和的阶级,如果没有一种似乎站在社会之上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的“权力”,社会就无法存在。国家从阶级矛盾中产生以后,便成为“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因此,古代的国家首先是奴隶主用来镇压奴隶的国家,封建国家是贵族用来镇压农奴的机关,现代的代议制的国家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甚至民主共和国这一最自由最进步的资产阶级国家形式,也丝毫不能消除这个事实,而只能改变这个事实的形式(政府和交易所之间的联系,对官吏和报刊的直接或间接的收买,等等)。社会主义将导致阶级消灭,从而也导致国家消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为基础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
       最后,关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对待那些在剥夺者被剥夺期间还将继续存在的小农的态度问题,必须举出恩格斯表达马克思的思想的一段话:“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绝不会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像我们将不得不如此对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当然,到那时候,我们将有足够的手段,使小农懂得他们本来现在就应该明了的好处。”


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

       早在1844-1845年,马克思就判明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之一,就是未能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正确评价这一活动的意义,所以,马克思后来在从事理论写作的同时,毕生都十分注意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问题。马克思正确地认为,唯物主义缺少这一方面,就是不彻底的、片面的、毫无生气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是严格根据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切前提确定无产阶级策略的基本任务的。先进阶级只有客观地考虑到某个社会中一切阶级相互关系的全部总和,因而也考虑到该社会发展的客观阶段,考虑到该社会和其它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据以制定正确的策略。这就是说,不应当把各个阶级和各个国家看作是静态的,而应当看作是动态的,即不应当看作是处于不动的状态,而应当看作是处于运动之中(运动的规律是从每个阶级存在的经济条件中产生的)。而对运动,不仅要从过去的观点来看,而且要从将来的观点来看,并且不是像“进化论者”那样庸俗地理解,只看到缓慢的变化,而是要辩证的理解:“在这种伟大的发展中,二十年等于一天,虽然以后可能又会有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期”。在每个发展阶段,在每一时刻,无产阶级的策略都要考虑到人类历史的这一客观必然的辩证法,一方面要利用政治消沉时代或龟行发展即所谓“和平”龟行发展的时代来发展先进阶级的意识、力量和战斗力,另一方面要把这种利用工作全部引向这个阶级的运动的“最终目的”,并使这个阶级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日子到来时有能力实际完成各项伟大的任务。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的两个论点特别重要:一个是在《哲学的贫困》中论述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和经济组织时提出的,另一个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无产阶级的政治任务时提出的。前一个论点是:“大工业把大批互不相识的人们聚集在一个地方。竞争使他们的利益分裂。但是维护工资这一对付老板的共同利益,使他们在一个共同的反抗思想(组织同盟)下联合起来。……原来孤立的同盟就组成为集团,工人们为抵制经常联合的资本而维护自己的联盟,就比维护工资更为必要。……在这一斗争(真正的内战)中,未来战斗的一切要素在聚集和发展着。达到这一点,同盟就具有政治性质。”这就是经济斗争和工会运动在以后几十年内,在准备无产阶级的力量去进行“未来战斗”的整个长时期内的纲领和策略。在这方面应当注意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有许多论述,他们用英国工人运动的实例说明,工业的“繁荣”怎样引起“收买无产阶级”、使无产阶级放弃斗争的尝试,这种繁荣怎样“起了败坏无产阶级的作用”;英国无产阶级怎样日益“资产阶级化”----“这一所有民族中最资产阶级化的民族(英国),看来想把事情最终导致这样的地步,即除了资产阶级,还要有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英国无产阶级怎样日益丧失“革命精力”;怎样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等待“英国工人摆脱资产阶级对他们的明显的腐蚀”;英国工人运动怎样缺乏“老宪章派”的热情;英国工人领袖怎样变成“在激进派资产者和工人之间”的中间类型的人;由于英国拥有垄断地位,而且只要这种垄断地位未被破坏,“不列颠工人也只能是这样”。与工人运动的整个进程(和结局)相联系的经济斗争的策略,在这里是以极其广阔的、全面的、辩证的、真正革命的观点来加以考察的。
       关于政治斗争策略,《共产党宣言》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下面就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德国资产阶级的阶级状况所作的一个总结性分析(这一分析是唯物主义从运动中并且不是只从运动的过去方面观察社会的榜样):“……不相信自己,不相信人民,在上层面前嘟囔,在下层面前战栗……害怕世界大风暴……毫无毅力,到处剽窃;……没有首创精神……活像一个受诅咒的老头子,注定要糟蹋健壮人民的最初勃发的青春热情而使其服从于自己晚年的利益……”大约过了20年,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指出,1848年革命失败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宁愿要用奴役换取的平静,而不原看到哪怕只是争取自由的斗争的前景。当1848-1849年革命时代已经结束时,马克思便反对任何以革命为儿戏的做法了,要求人们善于在似乎是“以和平方式”准备着新革命的新阶段进行工作。
       在国际1870年9月9日的那篇著名的宣言中,马克思曾事先提醒法国无产阶级不要举行不合时宜的起义;但当起义终于发生了的时候(1871年),马克思却以欢欣鼓舞的心情欢呼“冲天”的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来,在这种形势下,也同在许多其它形势下一样,革命行动的失败对无产阶级斗争的整个进程和结局的为害,要比放弃阵地、不战而降小,因为不战而降会使无产阶级士气沮丧,削弱无产阶级的战斗力。马克思十分重视在政治停滞和资产阶级所容许的合法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利用合法斗争手段,所以他在1877-1878年,在反社会党人非常法颁布以后,严厉地斥责了莫斯特的“革命空谈”,但他同样严厉甚至更为严厉地痛斥了当时在正式的社会民主党中一时占上风的机会主义,因为这个党没有立刻表现出坚定性、坚决性、革命性和为对付非常法而转向不合法斗争的决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21:32:11 | 只看该作者
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护航中共二十大是今年头等大事
2022-01-16 15:35 联合早报

中共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说,全力护航中共二十大,是今年政法工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政法战线务必抓实抓好的头等大事。

据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网站报道,中共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昨天起一连两天在北京召开,陈一新今天(16日)在会议结束时作小结发言。

他说,护航二十大,具体要落实到“五个坚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把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提升一级;坚持把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作为工作总抓手,以“国泰”为根本、以“民安”为宗旨;坚持强化法治保障,以高质量法治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政法改革,不断提升执法司法质效和公信力;坚持加强政治建设,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法铁军。

陈一新还提出,要正视政法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表现在“七个方面”:外部势力对中国遏制打压是重大威胁,世纪疫情冲击是重大考验,全球通胀环境是重大外在压力,政治安全风险是重大隐患,经济金融风险是具有外溢性的重大风险,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风险是重大挑战,新型安全风险是重要风险增量。

他说,政法战线要认清形势、未雨绸缪,积极有效应对上述挑战。

另据新华社报道,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着力强化执法司法供给,更好优化营商环境。要加大反垄断、反恶意炒作、反不正当竞争等领域司法力度,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依法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完善涉产权冤错案件依法甄别纠正的常态化机制,推出安商惠企的便利措施,促进民营企业家依法经营、放手发展。

会议还对今年的扫黑除恶斗争作出部署,提出要抓好反有组织犯罪法实施工作,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全力追捕涉黑涉恶漏网之鱼,持续整治村霸,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5#
 楼主| 发表于 2022-1-28 23:09:09 | 只看该作者
谢伏瞻:奋发有为,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营造良好理论舆论氛围

2022-01-27 10:32:06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资讯  


原标题:奋发有为,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营造良好理论舆论氛围——在《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编委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编委会。刚才,方军同志代表杂志社作了工作汇报,各位编委也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刚刚过去的一年,杂志社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展现了新气象,思想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都有新的提升。我代表院党组,也代表《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杂志社发展的广大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敬意和衷心感谢!向杂志社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祝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以《中国社会科学》为代表的我院学术刊物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一是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水平最高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群。目前,我院学术期刊数量达到92种,集中代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形象,成为展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二是期刊质量得到广泛认可。不少期刊都是所在学科的顶级期刊、权威期刊,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这些高质量期刊不仅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在“三大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体现和发挥我院学术殿堂作用的重要载体,也是凝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增进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过去的一年,我院期刊将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理论任务,聚焦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开展选题策划,刊登高水平论文,占据学术前沿,引领学术方向,推动理论创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党的二十大将要召开,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也是我院各单位包括各期刊媒体的中心任务。上周,我院刚召开了2022年度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心系“国之大者”,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研究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提高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决策咨询的水平,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下面,我就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做好全院期刊工作,谈几点意见。
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二十大营造良好理论氛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要思想是全党全国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思想旗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旗帜,既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国际上有一种看法,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多学科多维度、系统深入地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学理和哲理,所贯通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研究阐释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思想风貌和学理创造,研究阐释这一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原创性贡献,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彰显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新时代我国理论界的重大责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责任,也是我院各期刊媒体的崇高使命。《中国社会科学》等我院期刊媒体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理论任务,精心组织刊发一批有分量的理论文章,善于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努力推出书写研究阐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经典。
把正正确政治方向,为党的二十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我院各期刊媒体是党领导的理论宣传阵地,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贯彻党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要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正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明确方向、掌控风险,从政治上谋划、部署、推动工作,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持正面宣传和敢于“亮剑”相结合,既要坚持正面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旗帜鲜明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观点,坚决反对歪曲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着力宣传阐释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决不能出现与党中央精神不一致的言论,决不能为错误思潮提供传播阵地。
心系“国之大者”,在“三大体系”建设方面展现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各级干部要心系“国之大者”,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学术期刊必须心系“国之大者”,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党中央关心、强调的战略和政策问题,聚焦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抓住原创这个关键,推动重大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创新,推出代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性理论学术成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要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想方法,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6周年。6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标对表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出的目标要求,还有不少差距。集中体现为缺乏原创性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又代表新时代水平的思想、理论、观点和见解,缺乏有思想穿透力和世界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尚未从学术上构建出能够深刻概括中国伟大实践并与之相匹配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和各期刊媒体要围绕“三大体系”建设设置议题,引导学术界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深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努力推出一批具有主体性、原创性和思想穿透力的标志性成果,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进一步夯实平台基础建设。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和趋势,关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领域重大学术问题,根据学科学术发展要求不断丰富栏目设置,推动跨学科对话和融合,为健全和完善学科体系提供强劲推动力。要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让富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成为国际社会熟知的议题,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积极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为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作出积极贡献。2021年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主题,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新作为新气象,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早做预案,做好2022年论坛准备工作,从主题到参会对象都要比首届论坛影响更大,使之成为推动中外哲学社会科学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品牌。
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加快建设世界级名刊名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守初心,才能把准方向;引领创新,才能走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中国社会科学》等我院期刊责任重大、责无旁贷,要在深化理论研究、引领学术创新等方面充分发挥“国家队”的重要作用。要从新时代中国实践出发,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要瞄准理论学术前沿,战略布局,精细设计,不断发现有能力解答时代之问的一流作者,不断推出有水平回应实践之问的优秀作品,为推出大家大师提供高水平的学术平台。要敏锐而深刻地把握新的时代精神,倡导做有思想的学术,提倡通过学术作品启迪人、激励人、塑造人。要胸怀“两个大局”,推进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提升国际学术引领力,彰显平等尊重、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新格局。
办成高品质的顶级学术期刊,制度是保障。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和各杂志建立健全了各项编辑制度,为确保我院期刊的高品质提供了坚实有效的制度保障。实践证明,只有认真遵守编辑流程,严格执行编辑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人情稿、关系稿、有偿稿,才能确保稿件刊发的严肃性、公正性和高水准。
办成高品质的顶级学术期刊,人才是关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上周我院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等文件。培养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是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编辑,既要通达理论学术,也要精于编辑业务,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学术性和专业性,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要着力加强培育编研结合的学者型编辑,激励编辑人员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更好满足新时代编辑工作要求。要着力培养提升编辑的业务素养,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编辑学问家,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编辑骨干,为建设高品质期刊提供人才保障。要严格遵守编辑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对于甘于奉献、深耕细作的编辑,予以表彰重用,对于不讲规矩、不守底线的编辑,严肃处理。
我今天强调加快建设世界级名刊名社,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要求,也是对我院其他学术期刊的要求。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同志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奋发有为,追求卓越,在建设世界级名刊名社的奋斗中,成就一番事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推动中国学术走近世界学术舞台的中央!
再过几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了,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虎年吉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主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