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标题: 资本主义社会关系遏阻新科技革命互联网+AI 软银 国企创新 [打印本页]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5-13 14:08
标题: 资本主义社会关系遏阻新科技革命互联网+AI 软银 国企创新
40年历史最惨!软银2021财年巨亏900亿 孙正义“光环不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每日经济新闻


2022年05月13日 06:25:16 来自北京








5月12日下午,软银集团(以下简称软银)在东京发布其2021财年业绩报。财报显示,由于软银投资组合中的科技股暴跌,软银旗下的愿景基金遭受历史性打击,并拖累了软银集团业绩。

财报显示, 截至3月份的2021财年,软银集团净亏损约1.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00亿元) , 这是该公司四十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年度亏损 。

软银 愿景基金等部门扣除外部投资者权益变动后的亏损约2.64万亿日元同样创下亏损纪录 ,而就在一年前,孙正义上交了历史最好的成绩单——2020财年软银实现净利润近5万亿日元(约390亿美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软银官网截图,下同

两年前的业绩发布会上,软银董事长、CEO孙正义曾表示,在糟糕的市场环境之下,愿景基金的损失“不算坏”。与彼时的乐观相比,如今的他则显得更为谨慎。在12日下午的业绩发布会上,这位64岁的投资帝国掌舵人多次用到“defensive”一词,在他看来, 如今是软银采取防御性举措的时候,而不是曾经的激进

受全球科技股大跌拖累

愿景基金投资巨亏3.5万亿日元

软银业绩报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 公司上一财年投资损失3434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823亿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其中软银愿景基金一期、软银愿景基金二期共计投资损失35473亿日元,扣除外部投资者权益变动后的亏损约2639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00亿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一亏损与一年前软银公布创纪录的年度利润形成鲜明对比——2020财年,软银实现净利润近5万亿日元(约390亿美元)。

软银方面表示,集团上一财年的损失主要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大多数上市投资组合公司的股价下跌。今年一季度,软银重金布局的多家互联网企业出现了大幅度股价下跌——其中,韩国电商Coupang股价较其上市价格跌幅超70%;滴滴出行股价则在过去半年跌幅超80%;曾经给软银带来2900倍回报率的阿里巴巴股价在过去一年也下跌超50%。此外,东南亚出行巨头Grab、美国食品配送公司DoorDash和印度支付集团Paytm,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同样令人担忧。

这样的股价震荡也让软银这一投资帝国创下了历史性的亏损。

美国“Redex研究公司”的分析师Kirk Boodry对于软银的业绩波动公开表示,软银和愿景基金的现状不正常,投资人和市场已经开始焦虑。他表示,如此庞大的亏损金额,将促使投资人对软银未来的看法更加悲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孙正义:我们会更谨慎、采取防御

软银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其投资组合包含了475家被投企业。其中,愿景基金一期在全球范围内持有投资组合82家,已上市企业22家;愿景基金二期在全球范围内持有投资组合250家,其中已上市企业14家。值得注意的是,较2021年6月相比,一期基金的投资组合数量并未发生变化,而二期则增加了159家投资组合。显然,在过去一年里,孙正义“豪赌”的愿景二期采取了更加激进的步伐在布局全球科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软银愿景一期投资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软银愿景二期投资情况

愿景二期也被视为孙正义的超级AI基金,并高度与其绑定。去年8月他曾公开表示,自己将同愿景基金高度绑定,愿意100%为基金承担风险强,并强调人工智能仍然是公司布局的“主战场”,愿景不再是简单的投资人而是为AI革命提供“弹药”的“资本家”,旨不在赚钱而是创造未来。

与过往的“豪赌”和激进不同,12日的发布会上,64岁的孙正义将“defensive”一词挂在嘴边。他表示,如今已是软银采取防御性举措的时候,而不是曾经的激进,“在这个混乱的世界,我们应该采取的方法是防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他谈及了软银在全球各地区的布局,强调基金并未依赖某一特定区域,投资较为均衡。不过,从其投资收益来看,受中国互联网强监管、全球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其在中国的投资收益由盈转亏。去年8月,孙正义曾公开介绍道,愿景基金有23%的投资在中国。

12日下午的发布会上,他则表示软银在中国的新投资会更加谨慎,也会更严格地进行尽职调查,但谨慎并不意味着“0投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截至12日收盘,软银收盘价为4491日元,较去年同一时期下跌约47%。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5-13 14:47

全球连线 | 美国丧钟悲鸣哀悼百万新冠逝者
新华社

2022年05月12日 13:51:18 来自北京市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累计新冠死亡病例超过99.8万。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台上周公布的统计数据已超过100万。无论如何,作为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却注定成为全球首个新冠死亡病例达百万例的国家。

哀悼场景一次次在美国重演:

2020年5月,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一千名新冠逝者信息,以悼念美国十万新冠逝者。文章标题称之为“无法计算的损失”。密密麻麻的排版,令人触目惊心。

2020年10月,两万把空椅子、两万面小型美国国旗先后放置在华盛顿纪念碑附近;

2021年9月,66万面白色旗帜插放在华盛顿国家广场大草坪上……

数字越来越惊人,反思越来越沉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一,疫情如“扫描仪”,凸显美国政府抗疫不力严重损害美国民众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举个最近的例子,拜登政府今年3月要求国会拨款225亿美元防疫专款,两党阵营博弈了快一个月,总算达成一致,但将金额降至100亿美元。结果,双方又因为非法移民政策再生分歧,拨款法案至今卡在参议院停滞不前。疫情发生两年多来,华盛顿如此不科学、不担当,已令人见怪不怪。

《华盛顿邮报》日前刊发评论文章说,新冠疫情撕开了美国社会肌理,全面冲击经济,广泛扰乱社会不同层面,代价沉重,创伤深远。美国应对新冠疫情为何如此糟糕?问题出在领导力和公众信心。

政府应对鲁莽且急躁,早早鼓励民众放弃防疫,将责任推卸给各州,关于戴口罩、打疫苗等防疫措施的辩论被彻底政治化,官员、政客乃至卫生机构混乱信息侵蚀公众信任……文章中剖析并罗列的美国抗疫教训,几乎条条款款都与美国制度失灵和治理无能相关。

令人震惊的是,疫情中唤起的团结和牺牲精神如此之少。”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撰文总结道,当前美国政治极化、治理无能、社会矛盾严重,新冠疫情可谓在一个“错误的时刻”到来。

  第二,疫情也如“放大镜”,凸显美国种族主义等重重积弊。

今年1月,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曾公开反思说,美国本应是应对新冠大流行准备最充分的国家,却成为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美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不平等是重要原因。“美国有大量无法获得治疗的个体,少数族裔的住院率和死亡率高于普通人群。”他举例说。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新冠疫情使美国人平均预期寿命减少了1.13岁,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降幅。其中,非洲裔和拉美裔的平均预期寿命下降了2.1岁和3.05岁,白人平均预期寿命下降了0.68岁

美国传染病学者丹尼尔·德西蒙说,与白人相比,美国少数族裔新冠病毒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更高。

美国纽约大学学者蒂姆·雷夸思认为,少数族裔受疫情冲击更大的原因包括收入和机会的不平等,他们失业率更高,与就业相关的医保覆盖率更低,对美国医疗系统更缺乏信任。


再以美国“新冠孤儿潮”为例。研究显示,美国迄今已有约20万未成年人因新冠疫情失去了父母或主要看护者,成为“新冠孤儿”。据美国《大西洋月刊》刊文分析,一方面,美国政府应对这一问题缺乏强有力的国家战略,恐导致数以万计的美国儿童被遗忘;另一方面,孤儿潮中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明显“更受伤”,美国拉丁裔、非洲裔和原住民儿童因为新冠疫情成为孤儿的可能性分别是美国白人儿童的1.8倍、2.4倍和4.5倍

策划:袁炳忠

监制:薛颖 颜亮

统筹:闫珺岩

记者:孙丁 刘杰 胡友松

编辑:孙浩 鲁豫 王申

剪辑:淡然

制图:鲁豫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链接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5-13 21:05
特斯拉又被消协点名!马斯克个人财富已蒸发3640亿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每日经济新闻


2022年05月13日 17:27:24 来自北京








特斯拉又摊上事了!

5月1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简称中消协)发布了“五一”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报告中发布的消费者维权典型案例,涉及多家企业,包括特斯拉、腾讯、lululemon等,其中特斯拉车载屏幕深夜自动播放惊悚音频引起广泛关注。

同时,受股价持续下跌拖累,马斯克身家蒸发3640亿元,成为今年损失最惨重的富豪。对此,有网友评论称,“当然人家可能还是首富”“月薪2000的人,担心人家资产缩水几千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美股大震荡,马斯克成“最惨”首富

截至当地时间5月12日,2022年美国股市的崩盘已导致标准普尔500指数蒸发了超过7万亿美元的市值,该指数自去年12月底以来下跌了近19%。道琼斯指数在5月12日下跌约450点,近14%。

特斯拉股价也应声下跌,今年以来,特斯拉股价累计下跌约39.3%。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个人财富以特斯拉股票为主的全球首富马斯克,其个人资产今年累计蒸发5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40亿元),是今年损失最为惨重的富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马斯克的个人财富主要来自其所持的特斯拉股票。两周前,在推特董事会接受其收购后的三天时间内,马斯克出售了超过960万股特斯拉股票,这一被视为给收购筹资的抛售套现完成后,马斯克持有特斯拉约1.63亿股股票,将近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6%。

值得注意的是,受股价走低影响,马斯克个人财富的蒸发速度十分惊人。例如,截至5月11日周三收盘,马斯克的个人资产净值为2160亿美元,一天内蒸发156亿美元,这一规模超过了该富豪指数排行前12位的马斯克以外的其他九名巨富单日损失总和,是排名仅次于马斯克的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一日资产损失额的4.4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就在今年4月初,马斯克还登顶《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当时没人能想到,在美股持续大跌的冲击下,马斯克竟然成为今年损失最惨重的富豪。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华尔街看空美股的情绪越来越浓重,如果大跌的趋势还没有逆转,马斯克的资产必然还要大幅缩水。

特斯拉被点名已是家常便饭

股价“跌跌不休”的同时,特斯拉还频繁出现质量问题。5月12日,中消协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2022年4月30日至5月5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

交通出行监测期内,交通出行类舆情信息主要聚焦在两个维度:一是交通工具,舆情讨论主要围绕特斯拉屏幕深夜自动播放惊悚音频的当事人爆料展开;二是高速服务区新能源车充电价格贵,网友吐槽较为集中。

其中,特斯拉深夜播放惊悚音频事件发生在四川成都。据媒体报道,当晚,郑女士驾驶一辆特斯拉Model 3载着女儿回家,在路上开了大概5分钟,特斯拉便自动启动喜马拉雅App,播放起一则历史故事。此时,空调面板开始自动反复开启又关闭,喜马拉雅App也自动切换到其他故事来播放。于是,郑女士给特斯拉客服打电话,客服告诉她需要重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当郑女士重启特斯拉后,黑色中控屏的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绿色的麦克风,郑女士伸出手点了一下,环绕立体车载音响传出一句凄凉女声,“我死得好冤啊。”一时间,郑女士脊背发凉,“全身的汗毛都立起来了。”坐在副驾座位上的女儿也被吓得不轻,郑女士赶紧带着她离开车辆。

对此,特斯拉客服表示,可能是车载屏幕出现故障,因为后台检测到该屏幕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点击。经查找,惊悚音频来自车载某平台有声读物,事发当晚曾播放过一个名为《祸心》的音频,最终特斯拉服务中心为(其)免费更换了车载屏幕。

实际上,被中消协点名已经成为特斯拉的家常便饭。此前,中消协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1)》,提到了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引发的维权新问题,其中,特斯拉车主上海维权事件被点名;今年1月,在中消协发布的《2021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特斯拉“车顶维权”事件因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年度最热”维权事件。

事实上,特斯拉整车质量问题一直颇受争议,2021年《J.D.Power新车质量研究》显示,特斯拉可靠性和质量已降至每100辆车有231个问题,远低于汽车领域的平均水平,安全问题屡见不鲜。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5-14 11:14

中国这十年|我国科技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2022-05-13 16:20:20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在中宣部12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我国科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长期没有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取得了突破。

这十年,我国首次组建了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建立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重构了科技计划体系,解决了科技资源配置封闭分散的问题,科技治理机制更加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建设了国家实验室,启动了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扩大了高校、科研院所的自主权,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形成了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科技部副部长 李萌:大幅度增加了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入的奖励的比例,全面下放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还开展了赋予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的试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十年,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激励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和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有3/4以上是企业投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里面有79%的项目是由企业牵头或者是企业参与的。

这十年,反映成果转化活跃度的技术交易市场不断壮大,2021年,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了3.7万亿,是2012年的5.8倍。

这十年,在资本市场上,设立科创板,改革创业板,建立北交所,畅通硬科技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的渠道,科技、产业、金融相互塑造、良性循环的格局正在形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科技部副部长 李萌: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下一步,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

双曲线一号第4发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发射失利[url=]央视新闻[/url]

[url=]2022年05月13日 19:28:20[/url]








5月13日15时09分,双曲线一号第4发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火箭飞行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分析排查。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5-14 11:19
方承志:人类突破性科技创新面临“大停滞”?
来源:环球时报作者:方承志
2021-07-23 06:39




新世纪以来,诸多关于未来的想象都建立在一个似乎不证自明的信念上:科技持续快速发展。但近日,发表于开放式论文平台Arxiv上的一篇名为“科学和技术领域突破性的动态”的论文,通过对近60年来海量论文和专利的分析,发现在各学科中,新发现颠覆旧有知识框架的比例都在降低。通过引入颠覆性指数,论文从多方面阐明,各个学科突破性创新都在快速变少。

这个发现与大众常识相悖,但实际上,不少学者近年来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李·斯莫林教授在其著作《物理学的困惑》里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物理学的脚步停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能流传后代的东西。”作为创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先驱,索洛教授指出,长期增长率由技术进步决定。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技术进步率。从大时间尺度来看,西方国家的TFP增长率在经历上世纪60年代的高峰后,一直在稳步下滑中。这与论文专利数量的火箭似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什么突破性科技创新越来越少?Arxiv论文中也提出了若干解释。比如,科研中“低垂的果实”(即结在较低位置,伸手可得的果实)正在耗尽,知识积累变成了负担。但个人认为,除了上述两点,科研价值观的单一化导致无意义的低水平重复也是突破性创新停滞的重要原因。

二战后,科技研发成了一种职业,从业人员面临着来自雇主或拨款方的考核压力,很多情况下,都是以论文篇数来论英雄。在这种压力下,绝大部分科技工作者都只能迎合专家委员会,才可能申请到科研项目,进而发表论文保住自己的饭碗。而偏偏当今世界,美国把持着科技研发方向,所谓的科研热点通常是美国感兴趣的方向。类似苏联科学家彼得·乌菲特塞夫那样在苏联刊物上以俄语发表革命性论文的情况已经成了绝响。在这样一个美国人倡导的“不出版就淘汰”(publish or perish)环境中,科技工作者互为竞争者,保证论文数量的最佳途径就是追逐存量科学下的热点,在热点基础上做些拓展延伸。申请项目如此,发表论文更要如此,绝大部分人不能也不敢去探寻“冷方向”。而科技史一再告诉我们,真正的科技突破都是孤独的,换句话说,真理不在“热点”处。这种单一化主要由两种机制造成:一是专家审核制。现行体制下,申请科研项目通常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如果大部分专家赞同,就给予资助,否则驳回。整个流程似乎无懈可击,但这种专家审核制蕴藏了一个陷阱。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告诉我们: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加,样本平均数将接近于总体平均数。在现有学科范式下,专家委员会中每一个人的基础知识点虽然大致相同,但总有个人的独特见解,或者说具有随机性,但大部分人集合起来,随机性被削弱,最终结果是通过的申请都会趋向一致。二是科研成果公布和评价体制的“唯美化”。原本世界上还存在两极对立下的两套科研体系,但苏联解体后,美式标准和英文成了默认的评价体系。

这种低效率的勤奋研发本质上就是科研的内卷。早期科研只是一种兴趣,发表论文只是一种成果公布方式。但在当今世界,科技工作者成功地给拨款者树立了一种观念:科研成果就是看论文。于是,发论文成了科研工作的唯一目的,造就了无数的高产论文家。无数人日日夜夜琢磨写怎么论文,纯粹是个体为了获得相对于同事的些许优势,注重短期而宁愿牺牲长远利益,是一种反向帕累托优化。简而言之,科研日趋内卷化,“板凳一坐十年冷”成了笑话,导致突破性创新急剧变少。

科技研发的内卷对于人类文明而言是一个不好的兆头。没有科技上的突破性创新,就没有新产业的产生,只有存量财富的世界中,人类文明的新型马尔萨斯陷阱隐约可见,博弈越来越惨烈。

中国的现代化征程,长远目标是为人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伟大复兴需要科技上的伟大突破。建设新型科学共同体,摆脱科技研发的内卷,是中国的责任,也是中国道路自信的体现。

(作者是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副教授)


链接

谁胜谁负 人民创造/占有科技生产力vs资本占有人民生产力2院
7 个回复 - 8042 次查看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21-05-28 21:13:36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 ...
2021-5-29 01:02 - 焦典 - 焦点时评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5-14 15:02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做科研最吸引我的,就是探索未知”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赵永新
2022-05-14 10:19

“我是中国人,有责任研究清楚东亚人,特别是中国人的演化历史。”2010年,付巧妹开始负责筹建中德联合实验室古DNA平台。2016年,她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主任。当时这名刚满32岁的年轻研究者带领新组建的科研团队披荆斩棘,在东亚人群演化研究中不断突破,取得了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的成绩。

采用新兴技术 揭开古老谜团

在古DNA技术出现之前,人类演化研究主要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体质人类学方法,另一种是利用当今现代人的DNA进行溯源反推。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前者停留在形态学层面,后者则无法捕捉那些已消失的人类群体的DNA信息。

上世纪80年代,古DNA技术应运而生,并从本世纪初开始大放异彩。

“古DNA技术是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起来的、从古代人类和动植物遗骸中提取和分析古DNA信息的方法。”付巧妹说,该技术解决了许多传统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借助古DNA技术,我们能直接观察古代个体的遗传成分和基因的混杂模式,而且个体古DNA数据本身及其数据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群体的遗传特征,成为研究不同地区古人类和现代人演化特点和动态变化的利器。”

不惧挑战 潜心耕耘

利用古DNA技术从古生物样本中捕获内源DNA,绝非易事:生物遗骸中的DNA片段经过漫长的自然降解变得支离破碎、含量极低,提取困难;温暖潮湿的气候使样本里DNA的保存状况更加糟糕;微生物DNA的大量入侵和污染,更让内源DNA提取难上加难。


付巧妹带领团队持续攻关,最终与国际同行共同开发出古核基因组捕获技术。该技术可以把仅占0.03%的人类DNA从海量微生物的DNA中吸附、分离、富集,并提取出来。

开发出新技术只是第一步。利用古DNA研究人类演化,还离不开与考古、生物信息、群体遗传等学科的密切协同,付巧妹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她带领团队筚路蓝缕、潜心耕耘,不断刷新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知。

2016年,付巧妹团队与国际团队合作,在《自然》杂志发表欧亚51个末次冰期人类个体的古基因组研究成果,翔实绘制出冰河时代欧亚人群的动态遗传历史。

真正打开东亚人群演化研究局面的,是付巧妹对田园洞人基因组的获取、解析。2013年,付巧妹就开发新技术获取田园洞人部分遗传信息。2017年,她捕获到较完整的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精确测序。这是中国第一例人类古基因组,也是东亚迄今最早的现代人基因组。

2020年,《科学》杂志先后报道了付巧妹团队与合作者针对中国南北方人群规模性、系统性的古基因组研究成果,以及从青藏高原一处遗址中获得的东亚首例丹尼索瓦古人类DNA新突破。前者阐明了中国近万年来现代人群的南北分化格局与迁徙演化历史,后者则首次从遗传学角度证明丹尼索瓦古人类的时空分布。

2021年,《细胞》杂志先后两次发表付巧妹团队与合作者对东亚长时间尺度下人群的古基因组研究成果。研究者通过解析我国黑龙江、广西和福建等地距今约4万—300年历史中的人类古基因组,揭示了东亚4万年来人群的动态遗传历史及特有适应性基因的选择机制。

这些研究提供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古代人类遗传、演化、适应方面的重要信息,为解答中国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问题提供了启示。

探索不止 奋力前行

早上五六点起床,考虑全天的研究计划;在开会间隙或出差路上,打开电脑就进入工作模式……“马不停蹄”是付巧妹真实的工作写照。

“做科研是挺苦的,但我没觉得苦。”她说,“做科研最吸引我的,就是探索未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了解那些亘古之谜,我特别开心。”

付巧妹所在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几岁,凭借技术创新和自主研究为国家争光。去年,在纪念人类全基因组草图发表20周年之际,付巧妹受《科学》杂志特刊邀请,领衔人类古基因组领域发表研究综述,首次系统梳理数万年来世界范围古人群迁徙交流动态与遗传演化格局,彰显我国在更新和丰富人类起源与演化历史研究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我们的研究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付巧妹正带领这支年轻的团队继续奋力前行,持续书写人类演化史中的东亚篇章。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5-14 15:18
知网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钟南山院士多篇开源论文被知网用于牟利
2022年5月14日08:10 每日经济新闻官方账号


知网涉嫌垄断遭立案调查
53.35%的毛利率是个什么概念?据Wind金融终端数据,该毛利率在A股所有有可比数据的4690家上市公司中,排名为574名,位于前12.24%公司内,超过近九成(87.76%)的上市公司。
每经记者:蔡鼎 孙宇婷 文巧 郑雨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月13日16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消息称:依法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知网正深陷舆论漩涡,风波可谓一波接一波。
钟南山院士署名的多篇论文,竟也被知网用于牟利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发现,钟南山院士关于治疗新冠肺炎的开源免费论文,在知网获取需要付费。
2021年新增“最年轻两院院士”、45岁的朴世龙也未能幸免,他与多位学者的一篇联合署名文章,在知网主站也显示为收费。但该文章其实是可以免费获取的。
知网不仅利用知名专家学者论文牟利,还收录高校学生学位论文卖钱。一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在接受每经记者微信采访时透露,自己的论文在3月份被收录进知网,但却并未得到任何收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每经记者调查发现,知网的毛利率高达53.35%,“碾压”近9成A股上市公司。
一边是知网的高毛利,一边是学术机构、高校等不堪重负的续订费。在“千万级别的续订费”面前,就连中科院也正在试图逃离知网构建的“知识大网”。
钟南山院士多篇开源论文在知网主站获取需要付费
每经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在知网平台中,同一篇文章存在收费和不收费两种情况:在其外文库完全免费的文章,在主站点竟要付费下载,就连钟南山院士署名的多篇文章,也被知网主站“套路”了。
知网收录的外文期刊文献,有两种查询途径:
1、通过官网主站点进行搜索查询
https://www.cnki.net/
主站主要收录国内期刊发表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文章需要收费。
2、通过学术搜索站点(外文总库)搜索查询
https://scholar.cnki.net/
该站点主要收录国外出版社刊登的文章,并提供跳转链接(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至国外期刊数据库,收费情况以国外出版社为准。
以钟南山院士联合署名的一篇英文期刊文章“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hloroqu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氯喹治疗COVID-19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初步证据》)为例,该文在知网主站点的“期刊”库中需付费4.5元获取,但在知网外文期刊库,可直接跳转至国外数据库开放获取(Open Access,以下简称OA,即读者可免费阅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知网主站点显示收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知网外文库提供的DOI链接,可直接跳转开放获取


但在知网主站点搜索上述文章时,“总库”一栏显示仅有一篇收费文章,并不会提示在外文库也收录了一篇内容完全一致的免费文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主站点仅显示收费文章,该文在知网下载次数为39。


另一篇钟南山院士联合署名的文章“Strategies for reopening in the forthcoming COVID-19 era in China”也存在上述情况,在知网主站点需要收费1元,而在外文库可直接跳转至国外期刊库免费阅读。
每经记者还发现,钟南山院士参与写作的前述两篇文章均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上,该刊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全球出版。牛津大学出版社和《中国科学》杂志社在2019年宣布,NSR作为完全开放获取期刊出版。
在海外完全开放获取的情况下,知网的主站点“期刊库”中,NSR(《国家科学评论》)却被标注为“CNKI独家”(如下图所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知网页面显示,NSR总下载次数为41384次,总被引用次数为6632次。


此外,每经记者还注意到,不论是收费和免费版本,其标注的版权完全一致,即:版权归《中国科学》杂志社所有,由全球知名的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和《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版权中并未有“知网”出现。
针对上述情况,专注知识产权领域12年的世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于雯竹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该期刊的著作权人与知网之间的许可合同仅约定知网是中国地区的独家被许可人。这不影响著作权人对该期刊在中国以外的使用对第三方进行许可,比如许可牛津大学图书馆在线发表该期刊。”但她同时强调,“即便如此,知网也应标注为‘中国独家’,否则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值得一提的是,于律师也是国际商标协会(INTA)版权委员会和国际商会(ICC)中国国家委员会知识产权委员会委员。
此外,每经记者通过《中国科学》杂志社官网的公开联系方式,分别联系上该社网站主管、销售市场部和信息科学子刊,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均表示期刊文章在《中国科学》杂志社官网可以免费下载,但对知网收费以及与知网的合作内容等并不清楚。
除钟南山院士的论文外,被知网重叠收录的文献作者中不乏业界知名学者。2021年新增“最年轻两院院士”、45岁的朴世龙,他与多位学者的联合署名英文文章“No benefits from warming even for subnival vegetation in the central Himalayas”,通过知网主站点搜索该英文标题,结果默认展示汉化版标题的收费文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知网主站点的“期刊”库中,该文被隐去了英文原标题,并以“喜马拉雅山区高山冰缘植物并不能从变暖中受益(英文)”汉化标题呈现,需要支付2.5元购买文章。而在知网的外文总库可直接跳转至国外数据库免费获取。
在知网购买这篇文章后,每经记者将其与国外数据库免费下载的版本比较,发现内文并无差异。
每经记者搜索发现,前述朴世龙院士和钟南山院士署名的多篇英文文章,确实均可在《中国科学》杂志社官网免费下载全文。
针对上述海外开源文章在知网变收费的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尝试联系钟南山院士发表置评,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对话知网:
通过外文库搜索免费,
为何通过主站要收费?
一篇收录在知网主站点期刊库的论文“Thermo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of semiconductor minerals in earth’s deep crust and their seismogenic significance”(《地壳深部半导体矿物的热电特性及其地震意义》),知网主站点要收费3元,而通过知网的“外文总库”,其实可直接跳转至国外数据库开放获取。
每经记者花费3元在主站下载该论文后,再同国外数据库免费获取的文章比较发现,两者的文本内容也完全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知网主站点搜索上述文章时,“总库”也是默认搜索展示收费的版本,并不会同时呈现外文期刊库的免费版本。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联系知网客服反映上述问题。以下为每经记者(NBD)与知网读者人工客服(以下简称知网)的QQ聊天记录:
NBD:同样一篇文章,通过知网主页的期刊途径搜索进去要收费,通过知网外文库进去,可以直接导到爱思唯尔(国外期刊)的原文出处。为什么通过主站点期刊要收费,而通过外文库搜索是免费的?
知网:您好,这个发负责老师查原因了。这个给您办理退费可以吗,3元补款回账户。一般是不会有这种情况的,要查一下原因,是上网有错误还是什么。
NBD:请问什么是上网错误?我顺便查了多篇论文,都有我说的这个情况,请问这个还是上网错误吗?
知网:可能因为知网中心网站是和这个杂志社合作收录的,是付费的,外文来源这个网站不是他们杂志社的,所以是免费的。
多篇都有吗?这个好像也是爱思唯尔的,(知网)外文库的源是爱思唯尔,是免费的。知网首页的库是杂志社的源,所以是收费的。可能是这个原因,具体需要负责老师那边查一下。
NBD:那为什么在爱思唯尔是免费的,而杂志社的源要收费呢?知网杂志社源收费的原因是什么?
知网:杂志社的文章,是知网和杂志社编辑部签订合同,付版权费这些还有杂志社费用等,所以收费的。
NBD:那么我作为个人读者/用户,明明通过知网外文库可以免费获取到爱思唯尔的源,我为什么需要花钱通过知网杂志社的源来付费下载呢?
知网:具体我这边是不清楚的了。
知网毛利率53.35%
“碾压”近9成A股上市公司
据每经记者梳理,凭借着在国内高校市场的占有率和不断上涨的收费,知网最近五个会计年度内的毛利率稳定在50%以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新的2021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同方知网净利润约为1.94亿元,毛利率53.35%。
[color=var(--t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color=var(--t3)]图片来源:同方股份2021年年报


53.35%的毛利率是个什么概念?据Wind金融终端数据,该毛利率在A股所有有可比数据的4690家上市公司中,排名为574名,位于前12.24%公司内,超过近九成(87.76%)的上市公司。
那么,知网53.35%的毛利率从何而来?是什么样的盈利模式,能让知网每年揽近2亿元的净利润?
(1)用户数据库采购费动辄上百万
知网官网信息显示: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是中国最大的学术资源渠道商。主要市场包括高校、公共图书馆、科研单位、创新型企业、医院、农业技术协会等。高校市场的占有率为100%,其他主要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
[color=var(--t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color=var(--t3)]图片来源:知网


机构用户采购知网数据库,通常一年动辄花费上百万。每经记者4月下旬在采购网站上看到,多所高校该月发布了2022年度采购CNKI数据库服务的公告。例如:
复旦大学CNKI数据库2022年成交价82.5万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CNKI数据库2022年成交价约107万元、浙江大学拟采购CNKI数据库预算是112万元、西南民族大学CNKI数据库2022年成交价116万元、北京科技大学CNKI数据库2022年成交价130万元……
[color=var(--t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color=var(--t3)]图片来源:采购公告页面截图


除了高校外,还有银行、医院、省市社科院近期也在知网上公示了2022年度使用CNKI数据库服务的采购合同。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22年订购CNKI系列文献资源项目中标价格是115万元。
(2)订阅费连年上涨
近年来,知网续订费用年年攀升也屡被学术机构诟病。
今年4月,因数据库续订费用高昂,中科院考虑暂停使用知网的消息登上了热搜。
据网传截图,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信息显示,CNKI数据库对续订价格始终维持较高涨幅,2021年,中科院集团CNKI数据库订购总费用达到千万级别,成为该集团资源引进中的“巨无霸”。因此,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正考虑通过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对CNKI数据库形成替代保障。
[color=var(--t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实际上,不堪此等重负的不只是中科院集团一家。近十年来,包括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6所高校,都曾因续订费用上涨幅度较高而一度宣布停用知网。
2016年,武汉理工大学在当时的一份声明中称,2000年以来,同方知网公司的报价每年涨幅都超过10%,2012年涨幅高达24.36%。从2010年到2016年,年平均涨幅为18.98%。[1]
“知网会根据所定专辑(子库)的情况来定价,在订购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每年有5%~10%的涨幅。”北京某高校数据库订购人士在接受每经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知网对他所在的学校的价格涨幅,近三年平均维持在6.5%左右。
每经记者通过相关采购网查询发现,北京语言大学的知网数据库采购费用,2019年为44.5万元;2020年为50.5万元,同比涨幅为13.5%;2021年为56.5万元,同比涨11.9%;2022年约为65.5万元,同比涨15.9%。近三年年均涨幅在13.8%左右。
复旦大学的知网数据库采购费用,2019年约为75.49万元;2020年度约为78.48万元,同比涨幅约为4%;2021年度约为80.05万元,同比涨幅约2%;2022年度约为82.5万元,同比涨约3.1%。近三年年均涨幅在3%左右。
对于涨幅问题,上述数据库订购人士进一步对每经记者解释说:“有时也存在小于5%的时候。对不同规模学校的定价和涨幅或许不一样,应该是和销售策略、甲乙双方谈判都有关系。”
当被问及对知网所定价格如何看时,他对每经记者表示,“不合理之处是基数较高,且每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涨幅,而其他中文数据库价格比较稳定。主要是因为知网在师生中的影响力,图书馆、学校不会轻易停订,所以在价格方面比较强势。”
记者发现,单纯从价格来看,与市面上的其他数据库对比,知网的确要高出一截。据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13个数据库采购项目成交结果公告,知网成交金额达到72.4万元,而超星数图为23.1万元,万方为13万元。从该校的采购情况来看,知网数据库的价格分别是超星数图和万方的3倍和5倍。
据上述人士表示,“知网平台汇聚的文献一方面是类型比较全,二是量比较大。相对来说,综合检索也方便一些。类型多了,他们销售的时候按专辑类型来卖,也就贵了。”
(3)查重服务贡献收入
每经记者注意到,知网的查重服务也是其收入的贡献板块之一。曾有知网人士向《南方周末》透露:知网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数据库,剩余三分之一里很大一部分靠“查重费”。[2]
论文查重是众多高校学子毕业路上绕不过去的一道关卡,通常来说,需要将毕业论文与现有数据库进行对比,确保其文章与已有论文的重合度满足学校规定范围。
据教育部数据,2021年全国有高等学校3012所。[3]而知网在学术不端查重系统的介绍中称,99%以上高校都是其付费用户。除了知网,维普和万方等国内学术数据库也是一些学校查重的合作方。
2019 年年初,青年演员翟天临的学术造假事件中,网友对其2783字的小论文进行查重,这篇论文当时在知网查重需要花费68元。而按照维普与万方查重系统的收费标准,同样字数的论文在维普仅需12元、在万方仅需7.8元。[4]
[color=var(--t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color=var(--t3)]图片来源:万方论文检测系统官网


[color=var(--t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color=var(--t3)]图片来源:维普论文检测系统官网


2018年至今
知网作为被告涉1075件纠纷
知网还存在收录高校学生学位论文牟利的问题。
一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在接受每经记者微信采访时透露,自己的论文在3月份被收录进知网,但却并未得到任何收益。
记者查询知网官网的“学位论文领取稿酬通告”发现,博士论文著作权人可获得400元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100元现金稿酬,若单纯以价值相加,只有500元,这已经是知网针对学位论文支付的最高稿酬。
上述通告文末写道,“请各位确认已出版的学位论文作者速与我社联系领取稿酬”。
也就是说,作者还需要自行联系知网才能获取稿酬。
前述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告诉记者,对于报酬一事,她本人完全不知情。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甚至有用户表示,下载自己的论文也需要付费。
每经记者查询知网官网上的“中国知网会员流量计费标准表”发现,期刊全文的常规数字出版下载计费标准为0.5元/页,硕士学位论文为7.5元/本,博士学位论文为9.5元/本。而在去年年底调价之前,硕博学位论文分别为15元/本和25元/本。
记者随机在知网上找了一篇下载量较高的论文,署名是浙江大学陈浩的博士论文《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系统优化管理》,下载量为1810次,下载费用为9.5元/本。从理论上进行推算,上述论文能为知网带来约17195元的收入。但是,对于博士论文作者陈浩来说,只能拿到400元充值卡与100元现金奖励。
每经记者查询启信宝app发现,知网的主办单位《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其自身风险高达2350条,近期风险类型均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以及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自2018年至2022年5月13日,该杂志社共涉及1285件司法关联案件。其中,该杂志社作为被告的关联案件达1075件,占比超83%。
从案件类型来看,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638件,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560件,侵害其他著作财产权纠纷35件,知识产权权属侵权纠纷26件,侵害作品署名权纠纷16件。
[color=var(--t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color=var(--t3)]图片来源:启信宝


每经记者注意到,在这些案件中,原告方多是一家名为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教育信息化企业。在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纠纷案法律文书中,该公司陈述,与某作者签订了《个人作品授权书》,对涉案文章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性质为专有使用权。然而,知网未经原告擅自提供上述涉案文章的付费在线阅读、付费下载服务。
多份判决结果显示,法院认为知网侵害了世纪超星公司对涉案作品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并判知网赔偿该公司经济损失,数额为一万至两万余元不等。
不过,部分法律文书也显示,法院判定原告尚不具有清晰、明确的诉讼主体资格,因而起诉被驳回。
目前,启信宝上已公布的法律文书共405份,《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作为被告身份的案件为401件。
除此之外,记者还注意到,原告为个人的纠纷案也不在少数,包括窦应泰、陈应松、王必胜、唐效英等国内作家。目前,每经记者在知网上已经搜索不到前述作家署名的作品。
在原告为个人的纠纷案中,最受关注的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百余篇论文被擅自收录起诉知网。赵德馨教授自2013年开始上诉维权,案件全部胜诉,共获赔70余万元。[5]
2021年12月10日,知网发布《关于“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相关问题的说明》向赵德馨教授道歉,并在败诉后将其论文全部下架且至今未再收录其文章。
赵德馨的妻子周秀鸾也选择了维权,法院判决知网单篇文章赔偿周秀鸾2100元到2400元不等。知网后就赔偿金额过高等问题提出了上诉。近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二审时驳回了知网的上诉,并作出了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对此,于雯竹律师告诉每经记者,“论文属于文字作品,依法受著作权法保护。近年来出现了很多论文作者起诉知网侵犯著作权的案件,在这些案件中,知网主张其收录的论文作者在投稿时已与出版社签约,同意将论文被知网收录,或同意将著作权中的财产权转让给出版社,而出版社已与知网签订许可协议。但是法院认为,作者与出版社签订的相关授权条款属于格式条款,因此该条款无效,而且出版社未从作者处取得向知网进行再许可的权利。因此,知网刊登相关论文,应当取得作者的同意(许可),否则构成侵犯作者著作权的行为(具体而言,侵犯了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于雯竹律师进一步表示,“实践中,知网的常见做法是先收录文章,后经作者联系才支付许可费,相当于事后与作者和解,进行补授权。这种先侵权后补救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知网:将以市场监管总局调查为契机,彻底整改
虽然知网仅早于维普、万方2年左右成立,但随着时间推移,知网优势逐年扩大,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学术资源数据库,乃至国内学术论文标准化格式亦由知网制定。与此同时,随着科研资源日渐丰富,知网在行业内话语权也更加强大。
不可否认,坐拥国内最大的学术资源库,知网在查重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但高昂的费用,也被不少人质疑有垄断之嫌。
北京某高校数据库订购人员向每经记者表示,“知网给学校提供的查重系统可以为学生免费查一次,但一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只能(去外边)花钱购买额外的查重次数。”
每经记者了解到,虽然知网始终声称从不向个人提供查重服务,但由于担心最终重复率过高过不了关,高校学生往往会通过其他手段自费进行查重。
对于上述说法,每经记者从高校毕业生口中得到了证实。四川某高校一名2017年毕业生小张(化名)表示,学校的账号会提供一次知网免费查重的机会,后面修改完继续提交都还得查几次,他的本科毕业论文总共查重4次。小张还补充称,“查重的价格还是浮动的。越临近毕业季价格越贵。”
对于上述现象,人民网曾评论称:“知网不向学生开通个人查重业务,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提供的免费查重机会又少,一定程度上来说,助推了学生不得不花钱向不法分子购买查重服务的行为。”
4月26日,世界知识版权日,人民网评论称,知网因为价格问题屡受消费方诟病,频惹众怒,甚至引发涉嫌行业垄断的质疑,按理早该深刻反思自身行为的合理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一次次舆论风波之中,我们看不到中国知网的实际行动,看到的是其利用一家独大的市场优势地位,不断提高价格令各单位难堪重负;我们看不到定位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机构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看到的是其赚得盆满钵满。
[color=var(--t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22年5月初,每经记者就知网数据库论文收录及定价争议等相关问题,多次向知网及同方股份发送采访函。5月9日晚间,知网相关人士向记者确认,称已收到采访函,但公司“现在不接受采访”。
记者注意到,近日,有网友在上证e互动上,就知网数据库续订费用合理性、大量负面舆论是否对公司盈利造成影响等问题,询问知网母公司同方股份。5月9日收盘后,同方股份回复称:“我们已经关注到知网的舆情,知网也在进行反思,并研究进行经营模式优化改善,积极进行整改。知网会将相关整改措施择机向社会公开,并做出回应。”
5月13日,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当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公司坚决支持,全力配合。公司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彻底整改,依法合规经营,创新发展模式,承担起中国知识基础设施的社会责任,努力将知网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推动学术传播交流,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光明日报:释放出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常态化监管的信号
针对此事,光明日报发表评论,作者为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时建中。
光明日报评论称,市场监管总局在前期核查的基础上,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这是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常态化监管的重要举措,对维护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推动创新发展、保护以作者和读者为主体的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论指出,平台经济是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是经济发展新动能,对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拓展消费市场、稳就业等具有重要作用。知网是典型的平台企业,对其立案调查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常态化监管的具体举措,有利于向市场释放清晰明确的信号,让市场对法治建立起更加可靠、稳定和持续的预期,增强平台企业的自我合规意识,引导和激励平台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模式创新开展高水平竞争,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常态化的反垄断监管,持续净化平台经济领域的竞争环境,优化创新机制,保障平台经济更加健康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平台经济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繁荣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记者:蔡鼎 郑雨航(实习)文巧 孙宇婷
编辑:易启江
视觉:蔡沛君 刘青彦
排版:易启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参考资料 References
[1]“中科院停用”背后:“高幅度涨价”等争议漩涡中的知网。新京报
[2]因“太贵”遭中科院停用,知网凭什么能“一家独大” 。南方周末
[3]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教育部网站
[4]《垄断暴利,查重最贵,中国知网到底是什么?》。微信公众号“网易数读”
[5]退休教授赵德馨的维权之路:知识必须得到尊重。央视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5-14 17:11
8年培养两位诺奖得主!《西南联大》的教育,到底牛在哪儿?
乌木说

2022年05月09日 10:21:35 来自北京市  节选






在中国教育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奇迹:

学校没有一座高楼,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

明明是“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与哈佛、剑桥、耶鲁齐名而毫无愧色。

林语堂评价它: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杨振宁说:它是他中国最好的大学。

后世人赞它:“讲台上,人人是大师,讲台下,则是未来的大师”

相信不少读者已经猜到了,它就是中国历史上“最群星闪耀”的大学——

西南联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它存在短短8年时间里,诞生了:

2位诺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多位院士……

以及上百位霸占历史、文学、外语的人文大师。

惊人教学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它豪华的师资力量。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说过,“真正的好大学,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

翻译泰斗许渊冲老先生回忆说:

那时国文课真是精彩,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每人授课两个星期:闻一多讲《诗经》,陈梦家讲《论语》,许骏斋讲《左传》,刘文典讲《文选》,唐兰讲《史通》,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国宝级翻译家许渊冲(右一)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年轻学子们还能津津有味地听课、读书,可见大师们的授课内容有多精彩绝伦、妙语连珠。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5-14 23:41
中国首台全功率变速恒频抽蓄机组研制成功
2022-05-14 17:38

中国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发布消息,由该公司研制的中国首台全功率变速恒频抽蓄机组实现了定速发电、变速发电、变速抽水,并且运行稳定,各项指标优良,标志着该项目取得圆满成功。
根据中新社报道,作为中国重点研发示范项目,这一工程是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为中国首座梯级水光蓄互补联合电站——四川春厂坝抽水蓄能电站研制的,是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全功率变速恒频抽水蓄能机组。
该工程位于已投产的四川春厂坝水电站,利用上游已有的春厂坝水库及其引水系统、下游已有的三关桥水库新建抽水蓄能电站,安装1台变速恒频可逆式抽水蓄能发电机组,装机容量0.5万千瓦,建成后年发电量1265万千瓦时,装机年利用小时2530小时。
该抽蓄电站的建设,对于中国掌握快速响应全功率变速恒频可逆式抽水蓄能成套设备设计、制造和协同控制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同时,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减少可再生能源弃电,推动多能互补、协同优化新能源电力综合开发提供了工程参考实例。
该机组为高转速、卧式结构,对转子结构及运行稳定性设计要求高。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哈电电机技术人员针对要求,反复优化电磁负荷、绝缘系统、冷却系统及结构强度等,以达到最优匹配设计,完成了中国首台全功率变速恒频发电电动机的研制。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5-15 22:17
中纪委网站:知网被查给所有平台敲响警钟
2022-05-15 21:01

针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被立案调查一事,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微信公众号发表评论称,知网被查给所有平台敲响了警钟。
文章称,知网是否存在垄断行为,是否涉嫌行业垄断,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有待实事求是、依法规范调查得出结论。但这一事件本身,已传递多重鲜明信号。
文章称,越是头部平台,越要依法规范经营,积极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知网在中文学术文献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市场不断开拓,成为中国最具市场影响力的学术文献数字化服务平台。但是倘若店大欺客,利用自身地位施行“霸道”操作,在法律边缘试探,甚至逾越底线,最终只会失去信任、失去市场。

  延伸阅读
  知网涉垄断经营 被中国监管局调查

文章写道,对于知网等平台企业来说,在提供便利服务、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若其搞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则会损害公平正义、妨碍创新创造。知网被查,再次给所有平台都敲响了一记警钟,建构更合理的运营模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健。
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13日通报,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随后,知网方面回应称,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彻底整改,依法合规经营,创新发展模式,承担起中国知识基础设施的社会责任。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5-18 00:44
刘鹤: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022-05-17 20:16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今天(17日)说,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全国政协今天在京召开“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主持会议,刘鹤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
刘鹤说,全球数字经济正呈现智能化、量子化、跨界融合等新特征,要努力适应数字经济带来的全方位变革,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支持平台经济、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支持数字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以开放促竞争,以竞争促创新。

  延伸阅读
  全国政协调研组:数字经济要科学有效地管更大尺度地放

汪洋在会上则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科学研判形势,增强发展信心,辩证看待和统筹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使之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百位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会议,140多位委员通过委员履职平台发表意见。委员们认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掌握;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导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设备赋智、为企业赋值、为产业赋能;要厘清数据所有权、使用权、运营权、收益权等权利,在保障国家网络和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要鼓励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进程。
过去一年多来,中国官方对互联网企业的整顿,重创了几乎所有大型科技公司的估值,此次会议也被视为中国政府希望放松对科技行业监管打击的最新迹象。投资者们密切关注此次会议是否会在互联网监管等方面透露更多政策信号。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5-18 00:45
全国政协调研组:数字经济要科学有效地管更大尺度地放
2022-05-17 11:36

中国全国政协“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今天进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专题调研组认为,要根据数字经济本身的特性、不同的产业特性以及数字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特性不断调整政策,通过科学有效地管,推动更大尺度地放。
消息一出,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等中国互联网巨头股价今天在香港早盘一路上涨。到发稿为止,腾讯涨3.89%、阿里巴巴涨5.32%,百度涨4.50%。
根据《人民政协报》报道,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高云龙带队的调研组在协商会举行前于浙江和北京分别进行了远程视频调研及实地调研座谈,并与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地方有关方面、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进行了充分交流探讨。

参与调研的委员认为,数字经济的“规矩”需要多维度树立。数字经济涉及面广,创新度高、政策性强,有些方面还是“无人区”,因此在工作体系的综合统筹、协同推进,工作规律的深化认识、超前部署,工作难点的准确把握、集中突破等方面,需要不断加强和持续提高。
此外,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政策规则体系尚未建立,整体性制度框架和重点领域规则存在缺失,数据权属、数据权益、数据资产入表等数据开发利用的难点问题缺少上位法规范,数据要素市场改革优化需要更加具体的制度设计,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应用的合法性、规范性需要进一步明确。
另一方面,由于数字经济模式尚不成熟、技术标准架构尚在探索、产业链价值链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也为行业人士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提供了一个“窗口期”。
调研组提出,要抓紧技术攻关,推动自主创新产品的迭代应用,争取早日破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尽快实现数字经济高水平自立自强。在此基础上,数字经济的参与程度还可以继续往“深”里走:既要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底层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性;也要推动形成和扩大数字“朋友圈”,在国际数字经济标准规则制定方面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发出数字经济的“中国声音”。
对于相关政策的影响力,调研组认为,要根据数字经济本身的特性、不同的产业特性以及数字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特性不断调整政策,通过科学有效地管,推动更大尺度地放。
调研组还认为,数字经济的高技术特性和分享性特性,既为做大经济蛋糕提供了充沛动力,也为均衡发展提供了共享机制,有利于带动区域产业分散化、促进乡村振兴、助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弥补公共服务短板以及促进数字基础设施更加充分地由全民共享。
此前彭博社报道,此次协商会与会者将包括网信办等监管部门官员、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等企业代表,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也可能出席会议。
过去一年多来,中国官方对互联网企业的整顿,重创了几乎所有大型科技公司的估值。投资者们密切关注此次会议是否会在互联网监管等方面透露更多政策信号。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5-18 12:22
美国军工联合体一直在与中国保持联系
2022年5月17日, 18:53 (更新: 2022年5月17日, 19:01)
普惠的发动机(资料图片)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1920, 17.05.2022
© AFP 2022 / SIMON LIM
外国媒体

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发布了一项针对美国军事承包商与中国合作伙伴关系的大型调查。
原来,雷神公司、贝尔飞机公司、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都在中国有着重大的商业利益。例如,雷神公司的几家子公司——包括普惠公司和柯林斯航空航天系统公司——都与中国军方进行合作,尽管是间接的。普惠在北京和上海设有自己的办事处,中国2/5民用直升机使用该公司提供的发动机。此外,普惠还为中国商飞提供电机,这家中国公司隶属于解放军。普惠与中国合作伙伴有多家合资企业。中国合作伙伴包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AVIC)和西安飞机工业集团。福克斯新闻提醒说,这些公司都已被美国财政部和美国商务部列入黑名单。另一家美国承包商 Bell Textron 也参与了飞机维修。这家美国公司在浙江省设有服务中心。几十年来美国最大军事制造商波音公司一直积极与中国开展业务。该公司为中国民航飞机中50%以上由波音制造而感到自豪。同样重要的是,不仅中国依赖波音,波音也依赖中国。自 1999 年以来该公司一直为其在天津的飞机制造内饰件,以及由复合材料制成的零件。 2009年波音中国研发中心成立。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称,美国国防公司与中国的密切联系对美国构成严重风险。该美国频道敦促企业切断与中国的联系,以更好地服务于美国的利益和安全。然而,尽管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但承包商并不希望背弃中国。据福克斯新闻报道,波音特别强调,中国仍然是最大的民用产品市场,与中国合作让全美 50 个州雇佣了约 100 万美国人。

链接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商务部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
30 个回复 - 31745 次查看
商务部公布《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 2020-09-19 10:48:39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商务部今日公布《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第一条 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公平、 ...
2020-9-19 16:02 - 焦典 - 世界格局大变动


从美霸全盛期自由贸易到衰落期选择贸易 多边主义?刘鹤戴琪
36 个回复 - 28568 次查看
重磅!美国贸易代表戴琪首次阐述拜登政府对华贸易政策2021年10月05日 01:03:16 来源:凤凰卫视资讯台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4号在华盛顿智库发表对华贸易政策讲话,表示将在近期就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执行情况等议题同 ...
2021-10-5 19:00 - 焦典 - 世界格局大变动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5-19 12:14
为何美国另起炉灶,组建新的贸易和技术组织但把中国排除在外
2022年5月17日, 19:54 (更新: 2022年5月17日, 20:25)
为何美国另起炉灶,组建新的贸易和技术组织但把中国排除在外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1920, 17.05.2022
© Sputnik / Yuki Iwamura / 转到图片库
列昂尼德•科瓦契奇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评论

美国正在加紧建立替代现有各国间贸易、技术和信息交流组织和机制的新组织和新机制,但把中国排除在这一组建进程之外。华盛顿正试图说服合作伙伴减少与美国地缘政治对手在所有领域的合作。然而,尽管美国的政治影响力很高,但该计划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华盛顿的利益并不总是与伙伴的利益相一致,有时甚至直接与其相矛盾。

例如,在美国的牵头下,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的一些 APEC 成员国决定制定自己的跨境传输和数据保护规则,独立于 APEC 内普遍接受的规则。据媒体报道,作为APEC成员的俄罗斯和中国将被排除在新的数据交换系统之外。新规则将来会涵盖非 APEC 成员的其他国家。表示同意支持该倡议的国家可以相互交换信息以发展互利关系,包括扩大电子商务网络以及引入联合开发的无人驾驶车辆区域控制结构。卫星通讯社就此采访了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

卫星通讯社:为什么需要新的数据交换规则,APEC 内现有的数据保护规则系统有什么问题?

陈洋: “跨境隐私规则”(Cross-Border Privacy Rules,简称CBPR),是由亚太经合组织(APEC)制定,旨在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中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CBPR被APEC定义为“规范APEC成员经济体企业个人信息跨境传输活动的自愿的多边数据隐私保护计划”。CBPR目前有日本、美国、韩国、加拿大、墨西哥、菲律宾、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台湾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在我印象里,这并不是美国、日本第一次提出要建立将中国和俄罗斯排除在外的新的个人数据传输规则了。早在2020年,美国就曾提出将CBPR体系独立于APEC框架之外。当时就有不少观点分析称,美国此举意在将中国排除在外,建立一套新的个人数据传输规则方案。时下,美国、日本、韩国及台湾等七个国家和地区同意将CBPR从APEC中独立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幕后运作的结果吧。

卫星通讯社:但是现有的APEC规则只有9个国家参与,而且中国和俄罗斯都不在其中?

陈洋: 尽管中国和俄罗斯没有参与CBPR,但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仍执意建立新的个人数据传输规则,主要有两方面目的。一方面,“数据是新的石油资源”。从前,一国的发展取决于作为劳动力的人、作为天然资源和生产设备的物,以及作为资本的金钱,但现在由于人口等无法实现轻易增长,所以各个国家都在争先恐后地追求和挖掘数据资源,通过对数据的挖掘与创新,可以创造出新的财富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数据已成为21世纪的“新的石油资源”。在此背景下,基于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的诸多成果,令美国担忧无法在未来与中国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并担心这将直接影响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所以通过拉拢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来制定新的个人数据传输规则,来进一步地收集、挖掘数据资源,从而推进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换句话说,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目前的举动实际是为了尽早抢占数据资源。

另一方面,则是构建数字版“反华包围网”。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一个新的CBPR,不仅能够主导亚太地区的个人数据传输规则的制定权和主导权,而且明确将中俄排除在外,实际是在数字经济领域建立起一个新的“反华包围网”。这可以说是美国冷战思维、挑起区域对抗做法的一个新的延伸,与美国拜登政府呼之欲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类似,只不过这个新的个人数据传输规则是数字版而已。

卫星通讯社:这些措施将如何影响APEC 现有的数据保护和交换系统以及该协会的整体效率?

陈洋: 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谋求打造新的CBPR将对APEC现有的数据保护规则产生的一定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这个新的个人数据传输规则如何与APEC现有的CBPR兼容,如果不能较好的兼容,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等成本负担,不仅不利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而且还有可能增加不必要的繁冗手续。

此外,目前推动制定新的个人数据传输规则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以及在数据和数字经济方面拥有一定经验的国家(如新加坡,该国是《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最早发起方),但鉴于亚太地区还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发展落后国家,所以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目前推动的这项新方案,有可能会导致亚太地区内围绕数据流通产生的鸿沟未来进一步加深。

卫星通讯社:我们能否期待该组织成员国在与俄罗斯和中国的信息互动问题上保持一致?

陈洋: 由于这个新版的CBPR目前还处于酝酿阶段,美国、日本等国没有公布相关的具体内容和细则,所以APEC其他成员国更多的还是在观望。考虑到美国将是2023年APEC的轮值主办国,所以预计这个新版CBPR有可能在明年美国主办APEC相关会议期间,会有一些新的进展。至于今后APEC其他成员国会做出如何反应,我认为还是需要根据这个新的CBPR本身而定,若它加剧亚太地区的分裂与对抗、增加地区企业的贸易成本等,相信必然会遭到更多的反对,以及其他APEC成员国的反制。

美国能否成功推动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贸易体系、技术组织和数据交换机制,将取决于华盛顿是否能够听取其合作伙伴的关切,而不仅仅是以自己的政治利益为导向。到目前为止,即使是在欧洲更传统的美国盟友,这也没有奏效。在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会议之前,布鲁塞尔坚称美欧之间的货物贸易不能被视为对国家安全的威胁,显然是想起了与美国对欧洲钢铁和铝征收关税的未解决争端。

然而这些提法在最终声明中没有出现。欧盟委员会副主席玛格丽特·维斯塔格表示,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失败后,没有计划恢复与美国的贸易谈判。玛格丽特·维斯塔格试图在欧洲自身贸易和经济利益以及从华盛顿角度继续致力于正确的政治立场之间搞起折中,她只是说:我们可以在贸易和技术委员会内部产生分歧,因为协议往往始于分歧。

-----------------------
台湾地区、美国和另五国将建设对俄中关闭的数据交换系统
2022年5月16日, 14:48
台湾地区、美国和另五国将建设对俄中关闭的数据交换系统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1920, 16.05.2022
© AP Photo / Mark Schiefelbein
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菲律宾、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商定建设一个集体数据交换系统,该系统将对俄罗斯和中国关闭。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建成的数据交换系统将替代目前中国和俄罗斯加入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数据交换系统。
未来,该数据交换系统计划邀请一些非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比如巴西和英国。
《日本经济新闻》称,在此基础上计划建设一个经济数据在内的海量数据传输结构,规模上可以欧盟的数据传输结构相比。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5-19 17:09
万亿腾讯怎么了?净利连续3个季度同比下滑,最新营收刚持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证券时报


2022年05月18日 19:50:38 来自北京








5月18日,腾讯控股发布了2022年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2022年一季度腾讯实现收入1354.71亿元,同比持平;净利润(Non-IFRS)255.45亿元,同比下降23%,连续三个季度下滑。

财报显示,一季度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实现营收427.68亿元,同比增长10%,数实经济板块进一步加固“增长引擎”标签。

一季度营收同比持平 净利同比下滑超20%

腾讯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腾讯实现营收1354.71亿元,相较2021年第一季总体同比持平。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公司净利润234.13亿元,同比下降51%;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公司净利润(Non-IFRS)255.45亿元,同比下降23%。这是腾讯在继2021年Q3净利润同比下滑2%、Q4净利润同比下滑25%后,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单季净利润同比负增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具体业务方面,在游戏业务板块,腾讯游戏收入达436亿元,其中国际市场游戏收入为1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本土市场收入330亿元,同比下降1%。

腾讯在财报中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国际市场游戏收入上升主要源于《VALORANT》及《部落冲突》等游戏的收入增长,其中《VALORANT》保持强劲表现,用户基数增加且付费意愿有所提升。

此外,由腾讯光子工作室群与重生工作室联合开发的《Apex手游》已于5月17日正式上线,此前官网预注册玩家超过1600万 。

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上,由腾讯成长守护、腾讯游戏联合腾讯基金会推出的腾讯 “智体双百”公益计划亦有新进展。目前 “智体双百”计划已推动 9 间未来教室和6个未来运动场落地。截至4月底,腾讯未来教室累计开课1547节,惠及学生超10万人次,其中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体验科技兴趣课堂的魅力。腾讯未来运动场举办的线上跳绳大赛韶关站于1月顺利举办,全市上百所中小学校踊跃参与,累计报名师生3297人。

通过领先行业的未成年人保护措施,腾讯国内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和流水占比已稳定处于极低水平。未来,腾讯将继续秉承“疏堵结合”的宗旨,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清朗的成长环境。

其他业务方面,一季度腾讯社交网络收入增长1%,至人民币291亿元,反映腾讯的视频号直播服务的收入增加,但大部分被音乐直播及游戏直播的收入减少所抵销。

网络广告业务第一季收入同比下降18%,至人民币180亿元。

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第一季收入同比增长10%,至人民币42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腾讯公告披露的信息,腾讯第一季录得其他收益净额人民币131亿元,主要是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项目,如视同处置及处置若干投资公司而产生的收益净额(包括部分处置Sea Limited的股份所得收益人民币185亿元),部分被就交通出行服务及网络媒体等领域的若干投资公司作出的减值拨备所抵销。

腾讯第一季录得分占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亏损人民币63亿元,而去年同期则分占盈利人民币13亿元。第一季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占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亏损为人民币22亿元,而去年同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占盈利人民币5亿元,反映海外用户活动及消费在普遍经历了疫情后的正常化下行趋势,导致若干游戏行业的海外联营公司的收入下滑、京东集团不再作为一间联营公司的影响以及确认交通出行服务领域的联营公司的亏损。

业绩阵痛期,腾讯将加速数实融合,加码研发投入,从追求规模性增长升级到追求高质量增长。

一方面,通过积极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腾讯收入结构持续由虚转实,代表数实融合的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板块单季营收增至428亿元,表现稳健。

另一方面,腾讯主动调整,持续优化公司成本架构,持续投入企业软件、微信视频号及国际市场游戏三大战略增长领域,同时加强自研创新,保持研发领域高投入。一季度腾讯研发支出达153.8亿元,同比增长36%,不断夯实服务实体经济的技术底座。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面对行业挑战,公司实施了成本控制措施,并调整了部分非核心业务,有助于在未来实现更优化的成本结构。展望未来,公司将在各种挑战及周期变化下聚焦重点业务并坚持创新,持续为用户、合作伙伴及整个社会创造价值。

数实经济成为发展支柱

2018年“930变革”以来,腾讯对产业互联网持续的深耕正在显现成效: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板块的营收占比从 2019年一季度的25.5%升至2022年一季度披露的32%,不仅整体收入健康度提升,服务实体经济也为腾讯贡献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自上季度以来,腾讯将“健康可持续”作为企业服务的增长目标,从单纯追求收入增长,转向以为客户创造价值及实现高质量的增长为目标,并把提高自研产品竞争力、鼓励产品被集成、丰富伙伴生态等系列举措作为“重中之重”。

服务实体经济,是腾讯当前的重要业务聚焦点。腾讯希望在此过程发挥自身数字技术能力,努力为各行各业提供连接、助力与服务。目前取得的阶段成果包括,在政务、金融、教育、交通出行、医疗、智慧零售、工业、能源等领域,已与9000多家合作伙伴共建,形成超过400个行业解决方案。

在生产制造环节,腾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工业质检等复杂环节,替代重复性的、易疲劳的人工劳动,依托大数据和云端的强大算力建设数据中台,为工业富联、富驰高科、三一重工、玲珑轮胎等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提供支持,助力各行各业降本增效。

在企业服务环节,腾讯会议、企业微信、腾讯企点等一系列SaaS工具也在积极发挥数字化力量,助力传统行业数智化转型。腾讯会议注册用户已超3亿,月活用户数突破1亿,持续助力企业客户高效组织协同。今年1月,腾讯会议、企业微信、腾讯文档“一门三杰”融合打通,在企业微信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效率协作功能,腾讯产业互联网效率工具正式实现一体化,基于腾讯云的基础建设和前沿技术全面支持,共同服务实体经济。

4月26日,国际权威研究机构Gartner报告显示,腾讯云在中国CPaaS市场上排名第一。5月10日,腾讯云数据库入选沙利文报告领导者象限,增长指数排名第一。

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和技术,虽然处于转型期,但是腾讯对研发的投入力度仍在持续加大,不断完善服务实体的底层能力。2022年一季度,腾讯研发投入保持36%的同比增长,达到153.8亿元。从2019年至今,其研发累计投入已经达到1365亿元。腾讯已经建立起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芯片、SaaS等在内的完整自研体系,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坚实的技术底座。

截至2022年4月,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公开总数超过5.6万件,专利授权数量超过2.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90%。

腾讯股票5月以来总体获得南下资金增持

今年以来,港股互联网股走势总体较为低迷,腾讯控股也一度大幅走低。不过,近期腾讯控股股价又开始出现走强迹象,较年内低位一度上涨超过两成。截至最新收盘,腾讯股价报365.6港元/股,总市值35141亿港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进入5月以来,南下港股通资金总体对腾讯控股进行了增持。

数据显示,4月底,港股通持有的腾讯控股数量约为6.63亿股,至5月17日,港股通持有的腾讯控股数量已增至约6.74亿股,期间累计约增持超1000万股,按照期间腾讯控股的股价估算,5月以来累计增持金额达数十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大幅调低腾讯目标价后,近期,摩根大通突然翻多,将腾讯控股评级上调至超配,目标价由265港元上调至470港元。此外,据晨星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摩根大通的旗舰中国基金“JPMorgan Funds - China Fund A (acc) – USD”,在3月份期间曾大举增持互联网股票,其中,第一大重仓股腾讯控股获得该基金增持3.38%持仓股份,增持后持仓市值达5.27亿美元。









欢迎光临 主人公论坛 (http://www.zhurengong.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