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焦典

市场配资源加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离解决主要矛盾渐行日远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1-5-28 16: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外!这个超大城市突然收紧落户了

2021年05月28日 11:38:26
来源:国民经略







文|凯风

超大城市开始收紧落户了。

近日,《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发布,将核准类学 历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全日制本科 ,技术型人才底线要求调整为“中级职称+全日制大专”,落户门槛全面收紧。

深圳新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学历落户的人才底线——全日制本科,技术人才底线——中级职称+全日制大专;

2、本科入户年限从40岁调整为35岁,硕士从45岁调整到40岁;

3、夫妻投靠由满2年调为满5年,老人随迁,子女入户时间由8年调为15年。

4、稳定居住、就业基本年限要求由5年调整为10年。

换言之,未来,在深圳 ,大专生将失去直接落户资格,35岁以上年龄的本科生也失去了政策优待,而积分落户的门槛提高到了10年 ,堪称全面收紧。

作为户籍门槛最低的一线城市,深圳收紧落户,释放了什么信号?

01

就在深圳收紧落户之前,深圳人口暴增已经引起了普遍关注。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高达1756万人,相比2010年增加720万人,人口增量位居全国首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一数据,一改人们对于深圳人口的传统印象。要知道,2019年深圳统计公报显示,常住人口还只有1343万。这次借助人口普查陡增400多万人,可见深圳人口规模之大。

普查人口之所以过去的统计人口出现巨大差异,原因在于平时均是通过抽样调查而来,存在明显误差,而普查数据更为精准。

事实上,前些年,就不乏广州、深圳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的说法。这次广州深圳齐头并进,释放了大量的统计外人口,人口增量霸榜前二。

数据显示, 深圳10年大增720万人,广州597万人,成都582万人,而北京、上海仅增加了一两百万人。

这样的人口规模,对于一个城市面积不到2000万平方公里的城市来说,确实称得上“人口众多”。

更关键的是 ,深圳实际人口或许已经接近了此前规划的人口天花板。

深圳此前曾表示2035年常住人口将达到1800万,如今还有15年时间,深圳只剩几十万的增长空间了。

前不久,深圳发改委答复了市人大代表建议时,就释放了收紧的信号。答复称,

深圳入户政策几乎最为宽松,若实施敞口式政策,户籍人口增长或将面临失控局面,最终造成人口剧增,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同时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导致与实现民生幸福城市背道而驰的后果,因此不宜再放宽。

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源源不断的人口流入,加剧深圳原本就存在短板的教育资源,更是推高了深圳及周边地区的房价,这让收紧落户有了现实的压力。

02

曾几何时,“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

虽然很多人最终不免变成了“东莞人”、“惠州人” ,但深圳的吸引力仍旧独一无二。一些人到深圳来,是为了找寻未来;还有一些人到深圳落户,则是为了获得房票。

过去,深圳是落户门槛最松的一线城市。

京沪大门紧闭,广州只放开到大学本科生落户,而深圳早在5年前就放开了大专学历落户,而且学历落户不设指标数量上限,有来必落,上不封顶。

更具“杀伤力”的一点是, 凡是高学历人才,落户深圳不仅能获得一笔数万元的人才补贴,而且还能获得直通售楼处的房票资格。

在最松落户新政刺激之下,深圳户籍人口5年增长了近60%。据官方提供的数据, 2020年末,全市在册户籍人口达到587.4万,较2015年增长217.8万。

这些新落户群体里,不乏借落户获得房票的买房群体, 自然让深圳原本就供求失衡的楼市更是火上浇油。

为此,2020年,深圳出台新政, 落户满3年且连缴36个月个税或社保方可买商品住房。

这一举措,打破了一些人靠落户直通售楼处的终南捷径,但仍不足以打消楼市炒作的热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此番,深圳全面收紧落户门槛,大专生被排除在直接落户之外,对于楼市的影响可想而知。

03

深圳收紧落户,其他城市跟不跟?

这要分城市来看。

对于一些弱省会及三四线城市来说,零门槛落户仍旧是大势所趋。 这些城市,即便取消所有落户限制,也未必能吸引到人才,户籍门槛对这些城市已经失去意义。

对于一般的二线省会来说,落户门槛应当还会持续松绑。 人口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是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使然,只要人口不超过城市承载力,放开落户反而有利于劳动力流动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然而,对于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尤其是这一轮人口普查释放巨量人口的城市,落户门槛可能不会再继续大幅松绑。

北京、上海 且不说,两城落户门槛一直都没怎么松绑,不仅如此,两地反而还在抽疏中心城区人口,未来人口政策可能仍旧趋紧,只会在郊区进行一定松绑。

这次普查,人口超出预期的城市主要有深圳、广州、成都、西安等。 成都高达2093万,广州1867万,深圳1756万,西安1295万,相比10年前分别大增582万、597万、720万448万。

这些城市的落户政策,很有可能会进行调整。未来,或许不再来者必应,而是以高学历群体作为主要落户对象。

这也带来一个提醒,落户大城市,宜早不宜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00: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十年人口大迁徙!149市人口减少 他们去了哪里

2021年08月09日 21:13:28
来源:第一财经





近十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而在一些城市、区域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相应的有相当多的区域人口外流。

第一财经记者整理了各地公布的七普数据,梳理了全国330多个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和盟,以下简称“市”)十年来人口变化发现,共有149市人口出现减少,占比达44.7%,人口减少市比较多的是东北、中部及西部的甘肃、四川等地。

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地发布的七普数据中,部分省份单列公布一些省辖市为县级市,为了保持口径统一,本文没有纳入统计,其中海南只纳入4个地级市的数据;另外有个别省份发布的数据中,单列了个别功能区,在此也没有纳入统计。

全国149市人口减少

统计显示,在直辖市以外的27个省份,共有330多个地级行政区。其中,184市实现人口增长,149市出现下降。

其中,人口下降的149市来自23个省份。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共有14个,占下降城市总数的9.4%;中部地区有47个,占31.54%;西部地区有55个,占36.91%;东北有33个,占22.15%。

分省份来看,149市所属省份主要来自东北、中部地区和西北的陕西、甘肃,西南的四川、云南等地。有一部分地区如东北、山西等,工业化和城镇化比较早,人口出生率比较低,加上能源重化产业比重较大,但近年来能源重化产业下行压力较大,不少地方人口外流,因此人口下降的地市较多。

这其中,东北地区只有三个城市人口增长,即沈阳、大连和长春这三个副省级城市,其他地市人口全部出现下降。比如,与2010年六普数据相比,黑龙江常住人口减少646.39万,降幅高达16.87%,全省13个地市人口全部下滑。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对第一财经分析,东北的出生率较低,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同时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大,就业机会减少,很多年轻人口流向东南沿海。这十年来,东北一直处于人口外流的状态。

山西作为能源大省,人口减少的市也比较多。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为3491.56万人,与2010年六普的3571.21万人相比,十年间减少79.65万人,减少2.23%;11个市中,有9个出现下降。

山西之外,安徽、湖北、湖南等中部省份人口下降面也比较大。比如,安徽16市中,有10个市下降,湖南和湖北(不计入省直辖的县级市和林区)各有8个,河南和江西各6个。

中部地区人口下降的地市多,一方面与中部地区距离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较近有关。近年来,随着高铁网络的快速发展,三大经济圈的腹地不断延伸,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部与三大经济圈的人员往来更加便利。

以河南为例,与10年前相比,河南流出到江苏、浙江、上海的人口占全省流出人口比重分别增加5.1个、2.3个和1.4个百分点。河南外出到苏浙沪的人口占到河南外出人口的近四成,比10年前高出近一成。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包括高铁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这也使得河南与苏浙沪之间的产业对接和人员往来更加方便。

另一方面,包括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人口下降的地市州多,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近些年这些地方的省会城市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省会占全省GDP、人口的比重快速抬升。省内地市的人口外流,一部分流向了沿海发达地区,一部分流向了所在省的强省会。

以湖南为例,邵阳、衡阳、益阳、常德和岳阳几个城市的人口减少幅度都比较大。其中,邵阳比2010年减少了50.8万人,衡阳减少了49.6万人。省会长沙十年共增加了300万人,总人口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04.79万人,成为中部地区第3个突破千万人口大关的省会城市。

这种情况也出现在西南、西北等一些省份。比如陕西10个市中,有7个市出现人口下降,同时省会西安近十年增加387.97万人(不含西咸新区咸阳片区),以1295万人的总量超越武汉等城市。在四川,省会成都常住人口十年增加581.89万人,同时,四川21个地市中,有13个城市人口减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人口流向哪里

统计中,有4个省份的所有地市都实现了人口增长,分别是东部的浙江、海南和西部的贵州、西藏。

浙江是东部几个经济大省中唯一一个实现所有地市十年来人口都增长的省份。这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均衡有关。2020年,浙江所有地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杭州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汤海孺分析,浙江城乡收入差距小,区域发展较为均衡。浙江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很多县都形成了各自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基础非常牢靠,在此基础上,以地市为单位,每个市人口都实现正增长。

海南省因陆地面积较小,区划行政单位较少,一直实行省直接管辖各县市,既包括地级市,也包括县级市和县,共19个市县。七普数据显示,十年来,海南虽然有3个县人口减少,但4个地级市全部实现增长。

这几个所有地市都实现人口增长的省份中,既有像浙江这样经济发达,且区域发展均衡的省份,也有一些地方如海南、贵州、西藏,由于出生率较高,所以各地市的人口都实现了增长。

如果扩展到其他省份来看,一些增长面比较大、仅个别地市人口下降的省份,如山东、福建、新疆、广西等省份,原因也较为类似,要么与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流入较多有关,要么与本身出生率较高有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人口迁徙流动的方向来看,迁出的城市主要来自东北、中部和西北、西南的部分省域。从149个城市的名单来看,除了哈尔滨这个副省级城市之外,其他城市大多是三四五线城市。不过,这些城市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其中,东北的很多普通地级市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收缩型城市,不仅市域总人口在减少,甚至连中心城区也在收缩。

由于地市人口指的是市域范围内的总人口,既包括了中心城区人口,也包括了下辖的县、县级市人口。对中西部很多地市来说,虽然市域总人口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市区人口减少。实际上,下辖县市的人口一部分往沿海和省会城市流动的同时,也有一部分流向了所在地级市的中心城区,因此这些城市中心市区也在不断做大做强。

从人口流入的方向来看,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地区。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显示,有8个南方省份十年增量超过了300万人,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广西、贵州、四川和重庆,合计增加了5696万人,占全国增量的79%。其中,东南沿海5省份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和上海增量合计达4443.58万人,占全国增量的61.7%。


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十年来全省常住人口增加2170.94万人,增长20.81%,广东增量占全国增量的30%。数据显示,广东目前共有流动人口为5206.62万人,其中外省流入人口为2962.21万人。

不过,广东的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存在很大的差距。经济发达的珠三角,不仅吸引了大量的省外人口流入,也吸引了省内粤东西北大量人口流入。因此,尽管粤东西北一直以来出生率都比较高,但广东还有6个城市人口减少。这也说明珠三角的人口吸引力之大。

除了流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外,在中西部很多省份中,省内流动人口大幅增加,主要是省内普通地市向省会城市、中心城市转移。尤其是河南、四川、安徽、湖北、云南等中西部省份,近年来强省会加速发展,省内其他地市人口加快向强省会流动。


链接

生产力/生产关系不平衡绝对性 56789压公有制主体=最大不平衡
3 个回复 - 62 次查看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派遣工与外包工的前世今生(一) 2021-08-09 15:27:56 来源: 多数事务社公众号 作者:林少猫   编按:最近,一篇名为《南京禄口机场那些“卑微”的受感染女工》的公众号文章在朋友圈刷屏 ...
2021-8-9 17:53 - 焦典 - 焦点时评


反腐永远在路=反对资产阶级永在路上 反资最大不充分不平衡
2 个回复 - 12290 次查看
反腐败的最高境界是反资产阶级 2021-05-08 21:33:30作者:青年毛思想信仰者来源:热风2021   有人说,反腐和反资是我们当前的两手:一抓腐败分子,二抓阿里巴巴。  我们说:错了,或不彻底。反腐、反资,归根 ...
2021-5-9 00:29 - 焦典 - 坛友之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1-10-4 12: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城市人均GDP排行榜:深圳只排第七 这个城市成为全国第一

2021年10月02日 12:20:05
来源:数据宝平台



原标题:全国城市人均GDP排行榜:深圳只排第七,这个城市成为全国第一,无锡第二,北京第三



数据宝联合腾讯证券推出《经济透视》系列,数据显示,从城市人均GDP来看,江苏成为最大赢家,前十名有4个江苏省城市。广东省位居次席,有两个城市进入前十。

随着七普数据披露,全国各个省市的人口数据也逐步呈现出来。各省市人均GDP情况值得观察。数据宝制作了《2020年全国各省市人均GDP排行榜》。数据显示,不包括港澳台,省级行政区中,北京人均GDP16.49万元位居第一位;城市方面,新疆克拉玛依蝉联人均GDP排行榜首位,达到18.08万元。放在国际上比较,克拉玛依18.08万人均GDP,已超过了西班牙,位居全球第二十四位。

从城市人均GDP来看,江苏成为最大赢家,前十名有4个江苏城市。广东位居次席,有两个城市进入前十。

北京人均GDP全国省级行政区第一

数据宝统计显示,全国省级行政区2020年度人均GDP居前十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天津、浙江、广东、重庆、湖北、山东。全国共有6个省级行政区2020年人均GDP超过10万元。广东省虽然2020年GDP超11万亿元居全国第一,但由于其人口突破1.2亿人,在全国排第一,因此人均GDP仅排在全国第七,不到9万元。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数据显示,全国省级行政区2020年度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11个。

从排名变化来看,江西升幅最大,较2019年上升4位。值得一提的是,前十中福建从2019年的第五位升至2020年第四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城市人均GDP排行榜出炉

数据宝依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20年的GDP数据,制作了各城市人均GDP排行榜。由于部分数据的缺失,数据宝制作的榜单,包括了全国220多个城市(不含港澳台)。数据显示,新疆克拉玛依市人均GDP为18.09万元,蝉联全国第一。据百度百科,克拉玛依是以石油命名的城市,市名源于市区东北角一群天然沥青丘—黑油山。

2020年全国人均GDP前十的城市和2019年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克拉玛依、无锡、北京、鄂尔多斯、南京、苏州、深圳、上海、常州、珠海。其中,北京从2019年的第八升至2020年的第三;南京从第七升至第五。三亚从第四降至第五;深圳降幅最大,从第二降至第七,主要是人口大幅增长;苏州从第四降至第六;福州从第九降至第十。江苏省成为最大赢家,前十名有4个江苏城市,包括排名第二的无锡、第五的南京、第六的苏州和第九的常州。

我国人均GDP前十的城市,在全球是什么水平?数据显示,克拉玛依人均GDP为18.08万,已超过了西班牙,位居全球第二十四位。而排名第十的珠海,人均GDP跟葡萄牙差不多,后者排名全球第二十九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个城市人均GDP不足2万元

人均GDP居前的城市主要位于沿海城市,而人均GDP靠后的城市,也多集中在甘肃等人均GDP靠后的省份。《2020年全国城市人均GDP排行榜》数据显示,甘肃临夏州人均GDP为1.57万元,位居倒数第一,不足榜首十分之一。另外,甘肃的定西、陇南两个城市,人均GDP均不足2万元。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在人均GDP这个指标上也得到一定体现,像江苏、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在这一指标上可谓强者恒强。

由于人口数据的变化,部分城市人均GDP有了较大的变动。典型的比如深圳,人口暴增至1756万以上,人均GDP相比2019年下降超21%。另外,广东的其他几个城市,中山、惠州、东莞等,也都是因为人口暴增,导致人均GDP下降,降幅均在15%以上。

与之相反的是,一些城市因为人口下降而致使人均GDP上升。比如天津,七普人口相比2019年下降170多万,人均GDP上升超12%。人均GDP相比2019年增幅第一名的铜陵(超过30%),同样是人口出现了下降,七普人口不到132万,2019年人口超161万。此外,广元、巴中、乌兰察布等人均GDP大幅增长的城市,人口也都出现了大幅减少的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北京一线城市之首

以一二三四线城市划分的话,北京超越深圳,成为一线城市中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二三线城市方面,无锡蝉联二三线城市人均GDP榜首,超过16.5万元,也超过了北京高居全国第二。二三线城市前十中,江苏再成最大赢家,前四被江苏包揽,无锡、南京、苏州和常州,另外,扬州排名第七,镇江排名第八。浙江有三个城市进入前十,分别是杭州、宁波和舟山。2019年排名前十的三个城市,武汉、厦门和长沙,2020年均未进入前十,武汉从第七退到第十二,厦门从第九退到第十三,长沙从第十退至第十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线城市前几名,基本被资源型城市所霸占。第一名的新疆克拉玛依,第二名的内蒙古鄂尔多斯、第三名山东东营,第四名内蒙古阿拉善盟,第五名陕西榆林,都是资源型城市。福建三明位居第六位,接近11万元。此外,龙岩、威海、芜湖、乌海等城市分列第六至第十位。


链接

中国人口分布为何会呈现“南稠北稀”格局:元代形成
2 个回复 - 2694 次查看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趁此,我们不妨梳理一下历朝历代的有关人口问题。 ...
2016-1-23 19:16 - 秦朝阳 - 焦点时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1-10-4 16: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14个特大城市房价皆过万:杭州最高,哈尔滨最低,长沙买房最轻松

2021年10月03日 11:35:12
来源:[url=]第一财经[/url]







原标题:全国14个特大城市房价皆过万:杭州最高,长沙买房最轻松

当前14个特大城市的房价均超过每平方米1万元,其中杭州最高,哈尔滨最低。长沙的房价收入比最低,买房最轻松。从区域变化来看,不同地区的特大城市楼市分化较大。

特大城市是城区人口规模位于500万~1000万之间的城市,在城市规模层级上仅次于超大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显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按照城区人口排序,全国现有超大城市7个,特大城市14个。其中,14个特大城市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那么,这14个特大城市的房价水平如何?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中国房价行情平台上的数据,对14个特大城市9月的房价水平统计梳理发现,当前14个特大城市的房价均超过每平方米1万元,其中,杭州最高,哈尔滨最低。长沙的房价收入比最低,买房最轻松。从区域变化来看,不同地区的特大城市楼市分化较大。

杭州最贵,长沙收入高房价低

数据显示,14个特大城市中,共有5个城市房价超过了每平方米2万元,除了武汉之外,其余4个城市均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其中,第四经济大省浙江的省会杭州,与第二经济大省江苏的省会南京,房价均超过了每平方米3万元。

杭州以每平方米38956元在特大城市中位居第一,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居第六,整体房价水平较高。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对第一财经分析,近年来杭州房价上涨幅度较大与购房需求的大量增加有关。近几年杭州的人口流入位居全国前列,大量的人口流入随之带来购房需求的同步提升。

不仅房价高,近年来该市土地出让金也一直位居前列。2020年,杭州土地出让金虽然不再位列榜首,但也达到了2574亿元,位居第二。这是杭州连续第4年卖地收入超过2000亿元。5年来,杭州土地出让金已经超过了万亿元大关。

杭州之后,第二经济大省江苏的省会南京以每平方米35647元位居第二。作为长三角城区人口规模第三大城市,2020年,南京实现GDP14817.95亿元,经济总量继2016年首次进入全国GDP万亿元俱乐部城市后,又首次跻身全国十强之列。

5个均价超过2万元的特大城市中,唯一一个来自中西部地区的是武汉。当前,武汉均价达到了20101元。武汉是中西部地区高教实力最为雄厚的城市,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武汉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42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259家,数量在中西部地区领跑。

今年9月11日,武汉发布《关于调整完善落户政策相关条件的实施意见》,大幅降低落户门槛,在重点二线城市中率先向“零门槛”落户靠拢。

从榜尾端来看,房价最低的三个特大城市是哈尔滨、长沙和沈阳,三城均价均低于1.3万元。这其中,位于中部的强省会城市长沙房价为每平方米11325元,在14个特大城市中位居倒数第二。长沙是一个“收入高、房价低”的典范。

近年来湖南其他地市人口正在加速向长沙集聚。数据显示,长沙十年来市域人口共增加了300万人,总人口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04.79万人。这300多万的人口增量,主要流入中心城区,2020年长沙城区人口达到555万人,迈入到特大城市行列。

在收入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长沙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477.60元,同比增长5.7%,收入水平位居中西部主要城市第一位,超过了东部沿海的青岛、天津、福州、泉州等地。

不过,长沙的物价、房价都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根据今年5月贝壳研究院发布的《2021新一线城市居住报告》,长沙是典型的居住友好型城市,收入涨幅明显跑赢房价,房价收入比仅为6.35。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这一数据在特大城市中最低,也就是说在特大城市中,长沙市民的买房压力最小。

张波对第一财经分析,长沙近几年的房价也有上涨,但总体上涨幅度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主要是长沙本身的调控一直处于较严态势,尤其在限购和限售层面控制严格,严堵炒房漏洞,在二线城市中长沙的投资性需求一直处于较低位置,这是房价控制的重要因素。缺乏炒作土壤后,自住性购房需求占绝对主力,结合地价的控制,长沙房地产市场房价上涨得到有效控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表:14个特大城市平均单价 单位:元/㎡。来源:中国房价行情平台)

区域分化大

哈尔滨和沈阳的房价在特大城市中也都比较低。这两个城市虽然是特大城市,但规模大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较早有关。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分析,东北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早,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东北的城市发展的程度比东南沿海要好,当时这些大城市重工业多,产业工人多,因此城市规模本来就比较大。

从发展速度来看,这几年这些城市的城区人口规模扩张要慢很多。因此,即便是特大城市,这些城市的住房需求增长也远不如东部和中西部的特大城市。另外,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办社会,很多国有企业给职工建房,因此这些城市都有不少非商品化的房子,所以住房存量也会比其他地区的多一些。

也就是说,哈尔滨、沈阳、大连这几个特大城市以及东北的另外一个副省级城市长春,虽然都是大城市,但整体的楼市需求并不旺,当前这些城市楼市面临着一定的下行压力。因此部分城市出台鼓励人才购房和落户的政策、稳定市场。

比如,9月28日,据辽宁省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消息,沈阳市日前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和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首次购房补贴实施细则(新修订)》提出,博士毕业生补贴由6万元提高到7万元,硕士毕业生补贴由3万元提高到4万元,本科毕业生和技师补贴由1万元提高到2万元。

实际上,这也是当前区域楼市分化的一个缩影,即不仅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在分化,在一二线城市内部分化也十分明显。在一线和二线热点城市因楼市热度高不断收紧调控的同时,也有部分来自东北、华北、西南的二线城市、特大城市面临着下行压力。

以昆明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8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昆明8月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了0.6%,环比跌幅在35个重点城市中位居第一。8月11日,昆明市房地产开发与经纪协会在落实“三稳”工作要求座谈会上提出,对扰乱市场现象,尤其恶意降价行为,情节严重者将停止网签。

张波分析,二手房环比下跌明显的城市都是市场降温的一个信号,从安居客线上的二手房挂牌价格趋势来看,昆明在过去两年经历了一波房价上涨行情,从今年7月开始,二手房挂牌价格出现下滑。


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6 22: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熊志:“逃离北上广”是个伪命题?
时间:2021-10-16 14:4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熊志

随着新加坡人口增长的放缓,人口之于地区发展的价值,尤其是青年人才的价值,正在日益凸显。

那么,对于青年人才,到底哪些城市更具吸引力?日前,有知名求职平台和研究机构联合推出《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在“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中,北京、深圳、上海居前三,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郑州位列前十。

10月15日,首届新金融青年论坛在上海举行,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也提到一个数据:海归金融人才中有近30%选择上海作为首选工作地,居全国第一。而国际金融中心正是上海的城市定位之一。

北深上广一线城市领跑人才高地,杭州、南京、成都等重点二线城市紧随其后,这样的青年人才吸引力排名,应该和很多人的观感相一致。当然,和经济体量的排名,也比较吻合——GDP十强城市中,只有重庆没有进入“95后”人才吸引力十强城市。

强大的经济实力面前,逃离一线城市是伪命题

以上数据,很容易让人想起,前几年的讨论中,逃离北上广深的话题时而出现。一些人卖掉大城市的房子回小城市过安逸日子的故事,更是为不少人说道。但事实上,就整个人才的流动趋势看,逃离一线城市其实是个伪命题。

哪怕是互联网给中小城市带来了一些发展机遇,比如直播、电商等。但总体上,人才乃至总体的人口向一二线重点城市流动,是一直在上演的趋势。

这方面,一线城市深圳是典型的代表。众所周知,深圳的高等教育并不算发达,顶级高校数量不足,但深圳的人才虹吸能力不容低估,它是很多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意向城市。近段时间,深圳中学教师岗位招聘,吸引各路名校博士,就是一个直观的缩影。

当然,深圳能够吸引大量“95”后人才,宽松的户籍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同理,杭州等城市也是。这些城市不仅产业发达,就业机会繁多,还为大学生开出了优厚的补贴。如深圳本科毕业生,落户的住房补贴就多达1.5万元。

在此前的抢人大战中,它们通过降低落户门槛,发放补贴,吸引了大量人才流入。其实不只是青年人才,对全年龄段的人口,这些一二线城市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深圳、广州、成都的常住人口增长,都超过了500万人,郑州、杭州则超过300万人。

至于像北京、上海,尽管因为疏解城市功能、破除大城市病的缘故,常住人口的增长进入了停滞的阶段,但高学历人才,还是处于持续流入状态的。这从上述人才吸引力排名榜的位置就能够看出来。

中国人有句俗语叫“人往高处走”,不管是基于就业机会还是工资水平,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自然会倾向于向更发达的地方流动。

而一二线重点城市,能够具备一流的人才吸引力,除了经济实力外,还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产业结构——它们往往是新经济的聚集地,是创业的高地,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这种开放时髦的产业特征,符合年轻人的习惯和偏好。

新生代的年轻人,成长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他们在就业选择上,可能更热衷那些有挑战的新兴职业。《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就提到一个重要细节——从行业看,“95后”更多分布在新兴行业,年轻人选择传统行业倾向明显降低,而对于互联网、电子、通信等新兴行业更加青睐。

优质产业集聚,对青年人才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那么,互联网、电子、通信等新兴行业,包括薪资水平较高的金融等行业,到底集中在哪些地区呢?说白了,还是一二线重点城市。

比如,杭州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一跃成为数字经济第一城,在各类人才流动或者就业趋势报告中,杭州都是很多大学生的毕业首选。

另外,在一线城市中,广州的互联网产业属于相对薄弱的。广州和深圳的这一产业差距,可以为“95后人才从广州净流向深圳”的趋势,提供一个观察维度。

互联网产业方面,一二线城市还可以掰掰手腕,像金融产业这种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产物,它的集中度还要更高。内地的大型金融机构,基本就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少数几个城市,相关的就业岗位和人才,几乎要被这几个城市包揽。

文章开头提到的,海归金融人才中有近30%选择上海作为首选工作地,就是一个最现实的写照。

总体而言,人才吸引力和经济实力的高吻合度,既说明青年人才对城市发展的经济价值,也说明城市要保持发展活力,就更应该善待青年人才。

这种善待,首先意味着要在经济,尤其产业结构层面发力,做强新兴产业,为青年人才提供匹配他们兴趣偏好的就业岗位。但除此之外,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商业、文娱等基础设施的打造上,同样要持续努力,营造宜居的品质城市空间。

毕竟,在落户门槛整体下降的前提下,人口迁移更加便利,安家的选择也更多元化。对很多青年人才而言,选择一座城市,不仅是因为就业的因素,更会考虑到配套水平,考虑到城市的开放性、包容性、舒适度等。

另外还要指出的是,人口流入带动房价水涨船高的趋势,也在各大城市上演。房价指标同样是影响一个城市人才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而高房价对产业和人才的挤出效应,也可能会稀释城市在人才竞争上的各种优待政策。

如果房价负担太重,哪怕毕业生毕业时选择这座城市,等到攒了几年钱后,很可能还是会回到房价更低的地方。因此,要保证人才吸引力,通过加强调控、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等手段来稳房价,也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最近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研究和规划,成了各大城市的一项“热门”工作。
链接

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高新聘来的'战略人才'只为人民币服务
2 个回复 - 1737 次查看
从钱学森回国与出国不归看教育 2021-10-06 10:29:14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宁可抗日死   今天国家培养的大量学子出国不归,他们宁可为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美国服务,为美国造导弹,也不愿意回国报效生他养他 ...
2021-10-6 17:47 - 焦典 - 坛友之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14: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口进一步流向大城市:常住人口500万以上城市91座 地级市“缩水”
2021年11月03日 00:50:2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年11月1日开始,我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入户登记启动。

此次调查在北京市16个区抽取23万户进行登记,涉及340个街道和乡镇、3791个社区居(村)委会。从最新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北京继续坐稳我国人口“第三城”的宝座,但与成都的差距在缩小。不过,以北京为代表,我国人口流向大城市的趋势加剧:从七普数据来看,我国共有91个城市人口在500万以上(包括4个直辖市),这些城市的总人口达到7.85亿,占我国全部人口的55.63%,这一数据较2010年提升超过4个百分点。

从拥有500万以上常住人口城市的数量来看,山东以10城位列榜首,广东、河南则分别拥有9城,并列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这91个城市的人口增长并不均衡,过去10年,69个城市实现正增长,22个城市出现人口负增长。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10年大城市人口增长与否,与城市可以运用的资源息息相关。“比如,省会城市的人口增长很快,因为其可以调动全省的资源进行支持,同时教育和资源也聚集在省会,这对城市吸引人口非常关键。”

人口向直辖市、省会聚集

过去10年,我国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聚集。

在91个城市中,以厦门为代表的9个城市是新晋成员,但也有5个城市人口在过去10年人口跌穿500万大关,因此城市数量从87个增加到91个。

重庆、上海、北京和成都的人口在2000万以上,广州、深圳的总人口在1500万以上,排名我国城市人口的1-6位。

成功“晋级”的城市中,厦门从2010年的353.13万人,增长到516.4万人,增速达到46.23%。孙不熟指出,厦门尽管相对较小,但是行政级别高,是计划单列市。加上厦门的教育、医疗和城市环境在福建省内非常突出,使厦门吸引了很多人口流入。

“同样的,省会城市也由于拥有较多资源和行政权力,过去10年吸引了很多人口。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这两年崛起的态势也很明显。”孙不熟说。

在省会城市中,贵阳、太原就是典型,这两个城市过去10年常住人口增速达到38.5%和26.2%,在“晋级”500万人口城市中人口增速排名前列。

在其他“晋级”的地级市中,不少都受到城市群和都市圈“辐射”,从而带动人口流入。比如,惠州、嘉兴、绍兴等城市成功“晋级”,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尽管同为5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但是过去10年大城市人口增长,大部分是由直辖市、500万以上人口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贡献的:过去10年,这三类城市的总人口由2.82亿人增长到3.51亿人,增速达到24.5%。

孙不熟认为,这背后的关键在于城市的行政地位,导致了城市的资源进一步聚集,从而引发了人口流入。“有些城市的人口也很多,但是行政地位相对不高,它们在大城市中缺乏人口竞争力,人口仍然会被省城虹吸。”

数据显示,在91个人口5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2个过去10年出现人口下跌,除了哈尔滨之外均为地级市,部分城市人口“缩水”超过10%。

大城市如何提升生育率

不过,在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另外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如何更好地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以应对人口增长?

孙不熟指出,公共服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每增加一个常住人口,就需要增加一笔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这包括教育、医疗和交通等。

以广州为例,11月2日,广州召开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新闻发布会,宣布广州“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新增基础教育学位40万个,其中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30万个。

而在“十三五”期间,广州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4.45万个,增长18.15%,年均增长率为3.63%。其中,幼儿园增加约12.93万个,增长29.05%;中小学新增学位21.51万个,增长14.80%。全市累计增加公办基础教育学位32.34万个,其中幼儿园新增10.86万个,增长72.83%;中小学新增21.49万个,增长20.38%。

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大笔的投入:师资力量、办学场地、教学楼、设备等。广州提出,要强化教育规划用地、经费、师资保障,确保教育设施按标准配置、及时建设并投入使用。

“很多城市其实很难拿出太多的财政投入,相对来说,省会城市更有优势,因此我更看好省会城市在人口上的增长,过去10年的情况就反映了这一点。”孙不熟表示。

而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由于大城市的生育、养育成本非常昂贵,在人口向大城市进一步聚集的背景之下,如何提升大城市的生育率?

“由于人口会跟着工作机会走,所以人口一定会向大城市聚集,目前这个趋势仍然会持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学者黄文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尽管大城市相对生育成本更高,但是大城市是更有财力和其他条件来提升生育率的。”

黄文政指出,人口向大城市聚集,这促使整个经济效率的提升。比如同样建一所学校,在农村建设的投入产出比相较低,大城市则更有能力去配置相应的资源。


“大城市可以多建幼儿园等基础设施,而配置好这些条件,对于生育率的提升是非常有效的。”黄文政表示,另外大城市也可以使资源进一步向多子女的家庭倾斜,包括现金补贴等。

但他指出,由于提升生育率是一个短期看不到成效的事情,同时大城市更有能力从其他地区虹吸人口,这些城市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动力去提升生育率,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通盘来考虑相应政策。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黄文政认为,一方面,国家可以将地区生育率纳入到考核,另一方面人口流入地应该对人口流出地进行一定的补偿,否则人口生育成本更低的小城市也没有太大的动力来提升人口出生率。“总而言之,要通过激励机制,让个人、人口流入地、人口流出地都能够获益,使提升人口生育率的成本与收益更为匹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2-4-27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6省份2021年出生人口数据:10省份人口出现自然负增长[url=]第一财经
2022年04月27日 18:34:59

[/url]






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人口数据后,各地也陆续发布了当地数据。

根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目前,已有30省份发布了2021年常住人口数据,有15个省份常住人口出现下降。另外,30个省份中,有26个省份发布了2021年的出生人口相关数据,其中广东已连续多年坐稳第一生育大省位置。与此同时,有10个省份人口出现自然负增长。

从26个公布出生人口数据的省份来看,2021年出生人口超过达到或超过20万人的省份共有20个,其中,有4个省份2021年出生人口超过50万人,超过100万的仅有广东。数据显示,广东2021年出生人口为118.31万人,在全国各省份中遥遥领先,比第二名的河南多了39.01万人。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2015年以来广东、河南和山东三个人口大省出生数据发现,广东自2018年超越山东成为第一生育大省后,领先第二名的优势逐渐扩大。尽管近年来受二孩政策效应减弱等因素影响,广东出生人口数量也有所下降,但其下降的幅度要比山东河南小很多。

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出生人口相比2017年下降22%,同期山东下降了57%,河南下降了43.6%。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广东的人口出生率较高,出生人口多,一个原因是广东流入人口是全国最多的,由于流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处于生育年龄段的比重很大,所以出生人口多。同时也跟当地受传统宗族文化影响,生育文化较浓、生育意愿较高有关。

从出生率来看,共有12个省份2021年出生率高于7.52‰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四个省份出生率高于1%(即10‰),全部位于西部地区。另外,广西、甘肃、广东、云南也超过了9‰。

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26个省份中,共有10个省份人口为自然负增长,分别是黑龙江、辽宁、重庆、内蒙古、湖南、江苏、上海、湖北、河北和山西。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位于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地。其中,包括江苏、湖北、湖南、内蒙古和山西均是近几十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

不过,不同区域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原因各异。比如东北地区,既有城镇化较早、出生率较低的因素,也有青年人口外流从而进一步降低出生率的因素。黑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位居倒数第一,为-5.11‰;辽宁为-4.18‰。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对第一财经分析,东北出生率低,一方面有人口结构和历史惯性的因素。东北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较早,企业以国企为主,很多就业人员是在国企、行政事业单位,计划生育执行得比较严格,所以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特别大。当这批独生子女进入到生育年龄后,这批人也成为目前东北生育的主体,这种情况下,相应的生育率也会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下行,就业机会减少,导致东北青壮年人口外流。青壮年是生育的主力军,他们外流后,生育率也会明显下降。

华北以及中部一些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主要是受青壮年人口外流影响。

此外,一些城镇化率比较高的省份,例如江苏和上海、重庆、天津,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比较低。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从城镇化水平情况来看,城镇化快速提升,会影响人们的婚育观念和行为。近十年来,人口加速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转移,人们在城市生活,住房、交通、消费等等压力很大,对人们的恋爱结婚等行为都会有实际的影响。

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数据显示,2021年重庆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0.32%,超过了东南沿海的发达省份福建,位居全国第七。

重庆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育龄妇女人数递减、生育意愿下降、疫情防控导致生育推迟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人口出生率继续走低。2021年全市出生人口20.83万人,比2020年减少3.05万人,人口出生率6.49‰,比2020年下降0.98个千分点,比2010年下降2.68个千分点。2021年重庆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5‰,比2020年下降1.32个千分点,比2010年下降4.32个千分点。

26省份2021年出生人口数据(人口单位:万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地统计公报、公开数据整理


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2-5-20 22: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蜜糖嗝儿·
2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1(紫色)
#河南多家医院近40名专家跳槽郑大一附院#
郑大附属第一医院,一度被网友称为“宇宙第一医院”,因其规模特别庞大、营业收入碾压一众医院而闻名国内。

这样一家规模超大、效益惊人的医院,它要招揽人才,就跟闹着玩儿似的,什么专家大牛都能收为己用。虹吸医疗人才、虹吸病患,是郑大一附院的家常便饭。

站在跳槽专家的角度来看,人家追求高额待遇并没有错,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毕竟“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专家大牛们都去了超级医院,附近其它中小规模的医院咋办?老百姓碰上稍微大点的病,就必须往大医院跑,诊疗费用更高不说,关键是看病的难度也更大。

有人说,中小医院干嘛不开出更高的薪酬,留住那些专家大牛?别忘了,羊毛出在羊身上,专家们的薪资待遇,最终不还是来自患者身上?不还是来自老百姓的医保资金?如果中小医院给员工的工资待遇跟超级医院持平了,那么毫无疑问,其诊疗费用也会跟超级医院持平,老百姓看病只会越来越贵。

一句话:这次专家跳槽事件,怪不上专家,也怪不上中小医院待遇偏低,要怪只能怪当地医疗资源分配严重失衡。

#河南多家医院近40名专家跳槽郑大一附院#
0讨论 0阅读


转发24评论255赞2793

蜜糖嗝儿·
为什么别人走?为什么留不住人?
1小时前 来自湖南 117

佳琪吖bb
教师,医生,律师。这些行业都在追逐金钱。
1小时前 来自广东 85

Lazycat8220
可以理解专家的选择,但一附院一下子招那么多专家,把人家一下子挖空了,真的不地道。
1小时前 来自广西 176

折叠的时间
正解,明白人,以后河南患者会发现问题的
1小时前 来自江西 87

楼上想想
高薪和救死扶伤并不冲突,都不是喝露水长大的,任何行业高精尖人才都值得高薪待遇,看看国外医疗行业的待遇吧,老百姓应该庆幸国家没有允许医疗私有化,不然是真的看不起病了
1小时前 来自江苏 25

七月吖bb
这就是医院商业化的后果
1小时前 来自广东 56

董云飞爱唱歌
哈哈哈 人往高处走
38分钟前 来自甘肃 4

圈圈追娱
这是留不住了
1小时前 来自广西 1

圈圈追娱
啊哦[二哈][二哈][二哈]
1小时前 来自广西 1

Lima_Galaxy
羊毛出在羊身上,它能开这么高的工资最后都要患者买单,提高医生待遇没错,但是公共服务领域搞这一套真的很一言难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2-5-21 16: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病区几乎瘫痪” 近40名专家跳槽同一医院,河南省卫健委紧急叫停
2022-05-21 14:00:37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

“几乎5月17号同一天,我们心外科一下子就走了14个。事先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连法定的执业地点都没变更,这边还等着出诊、查房,那边可就任命职务上班接诊了。我们还是从微信朋友圈里知道的。”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一位副院长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我们心外科一个病区,现在几乎瘫痪了……”
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同样忽然间遭遇专家集体流失的,还有阜外华中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该院一位科主任告诉记者,“从周一到周三,也就是这两三天,超声科走了4个,心外科走了7个、麻醉科走了2个、重症护理和专业辅助走了9个。这22位突然换东家的骨干中,高级职称的专家就有11位……”
据了解,忽然被“虹吸”流失近四十名专家的两家医院,一家是国家规划在河南省部共建的区域医疗中心,另一家是郑州市心血管病防治的学科领衔医院。这些集体易主的专家平均年龄42.3岁,专业集中在心血管疾病学科和与之相关的重症救治及其辅助学科。其中不乏学科带头人和业内骨干。他们的新职位无一例外地都去了同一城市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位副院长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这是我们新院长上任后谋划了几个月,为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实施的人才引进战略。随后省内、国内还会有更多的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陆续加盟郑大一附院……”
面对几乎一个科室团队的集体去职,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一位负责人愤愤不平地表示,“作为市级基层医院,近年来我们在引人、留人和发展上面临很大压力。人才不是不可以流动,关键是该怎么流动。不讲规则悄无声息地挖人,而且一挖就是一个团队,弄得我们正在诊疗的临床业务措手不及。目前这个情况,已经向郑州市委主要领导汇报了。”
郑州七院这位副院长还告诉记者,早在2018年6月原河南省卫计委就发出《关于确保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稳定的通知》,明确一系列硬标准,规范基层人才合理流动划出红线,要求确保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稳定,完善基层人才激励机制,遏制卫生人才非正常流动。2020年7月,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通知,明确提出禁止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虹吸式”抢挖人才。
多位受访的基层医院负责人均表示,大医院、或者说超大型医院对人才的虹吸,势必会加剧对患者的虹吸效应。这与国家推动分级诊疗、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相违背,也不利于构建总量扩容、布局合理、群众便捷就医的医疗服务格局。”
近四十名专家同时集体去职到郑大一附院,在河南医疗行业引发争议。河南省卫健委一位调研员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这些医务人员确实没有变更执业地址,就去郑大一附院了,省卫健委了解了相关情况后,已经发函叫停。但郑大一附院是郑州大学的直属机构,省卫健委也只是诊疗业务领导。人家听不听,恐怕都不好说……”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广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3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0 22: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流失的人口都去哪儿了?前三省份是山东、北京、河北
中国新闻网


2022年06月20日 06:51:05 来自北京







原标题:中国新观察|东北流失的人口都去哪了?

中新财经6月19日电(记者 李金磊)人口数据的变化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

东北人口流失,这是不争的事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人口10年减少1101万人。那么,东北流失的人口都去哪了?东北人真的“包围”海南,让海南成为“东北第四省”了吗?

东北人最多的前三省份是山东、北京、河北

数据显示,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人,接近1亿人,规模依然较大,但比十年前减少了1101万人。其中,黑龙江减少了646万多人,是流失人口最多的省份。

这些东北人去哪里了?《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可以给出答案。

根据“全国按现住地、性别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省的人口”一表,户口登记地在吉林、辽宁、黑龙江人口最多的省份前三名是山东、北京、河北。

其中,在山东,户口登记地在辽宁的人口为174663人,户口登记地在吉林的为344030人,户口登记地在黑龙江的为631631人,合计1150324人。也就是说,在山东,户口登记地在东北的人口超过115万人。

在北京,户口登记地在辽宁的人口为370648人,户口登记地在吉林的为284376人,户口登记地在黑龙江的为455150人,合计1110174人。也就是说,在北京,户口登记地在东北的人口超过111万人。

在河北,户口登记地在辽宁的人口为168371人,户口登记地在吉林的为156219人,户口登记地在黑龙江的为337060人,合计661650人。也就是说,在河北,户口登记地在东北的人口超过66万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可见,居住在山东、北京的东北人口均超过100万人,是东北人口外流的最主要的两个目的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冯文猛对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分析,东北地区近些年人口外流情况比较严重,当地气候因素、近些年的经济增长及就业等问题导致大批年轻人外流。大批东北人流向山东和北京,是因为山东、北京经济发展形势比较好,有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而且距离东北的地理位置比较近。

冯文猛表示,人口流动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因素、迁移成本、人际关系等等,因此,如果说流入就近区域能够解决就业问题,人口向就近区域流动就会相对多一些,山东之所以流入东北人最多,一方面山东是第三经济大省,另外一方面,两地历史联系紧密,历史上山东发生过“闯关东”,大批山东人迁移到东北,两地人口交流联系比较多,现在出现人口回流,也不难理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资料图:众多游客在三亚大东海旅游景区海滩享受碧海蓝天。 骆云飞 摄

东北人真的“包围”海南了?海南外地人最多的是广东人

长久以来,很多人的印象是海南的东北人很多,甚至有人将海南称之为“东北第四省”。那么,东北人真的“包围”海南了吗?

数据显示,在海南,户口登记地在辽宁的人口为20362人,户口登记地在吉林的为25301人,户口登记地在黑龙江为55006人,合计100669人,也就是10万人。

而海南外地人最多的是来自广东,数量多达138295人。也就是说,在海南,户口登记地在东北三省的人口加一起还不如户口登记地在广东的人多。

海南省的户口登记地在外省的人口总数是1088143人,东北三省的占比只有9.25%。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东北人遍布海南的感觉呢?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统计的只是户口登记地在东北三省的海南常住人口,已经落户海南的籍贯是东北的人并不包括在内。

冯文猛认为,海南外来人口中广东人最多,是因为两地临近,人员流动比较方便,周边临近地区的人员流动感觉不太明显,识别度不高。而在海南地区,东北人因为语言和口音特色很容易被识别,再加上生活习惯、饮食等方面差异,东北人进一步聚集,就会形成相对比较明显的存在标志。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让东北人极具存在感,造成人们觉得东北人无处不在的印象。

冯文猛表示,另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东北地区冬季严寒,很多东北人是去海南过冬,属于冬天来的“候鸟”,这类人居住时间没有超过6个月,就不会被当作常住人口统计进去。(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