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焦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气候变化:制造更复杂劳动工具→世界头顶定时炸弹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6 13:35:54 | 只看该作者
习近平: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时间:2020-11-16 07:2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中共总书记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个省市,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

(南京综合讯)中共总书记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在江苏省展开视察期间,再次指示地方官员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在上海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后,习近平赴江苏省展开视察活动,生态环境保护是重要主题之一。他在南通、扬州、南京三地都强调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综合新华社等报道,习近平前天(14日)结束江苏省的考察后,在南京专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第三次提及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他指出,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个省市,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

因此,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长江上下游都出现生态环境被破坏、水污染事件多发,特有物种数量灭绝等问题。习近平指出,应围绕当前制约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找准问题症结,提出应对之策。

三次强调“压倒性位置”表述

习近平还强调,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在三次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的表述,是分别在长江的上游、中游及下游城市提出。

2016年1月,习近平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两年后,2018年他在武汉举行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

中国农业农村部去年底宣布,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要求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前天则在会上表示,要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并且统筹优化产业布局,严禁污染型产业、企业向长江上中游地区转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01:53:13 | 只看该作者
地球已处于气候灾难边缘 © Depositphotos / vampy1
社会
18:24 2020年12月03日(更新 18:25 2020年12月03日) 缩短网址 0 71
在“Phys.org”网站的新闻稿中称,世界气象组织表示,2020年是有气象观测历史以来最热的一年。
地球的平均温度比工业化(1850-1900年)前高出大约1.2摄氏度。估计,到2024年,将超过1.5摄氏度。联合国秘书长称,“世界已处于气候灾难边缘”。

根据有关气候状况的初步报告,2015-2020年将是有气象记录历史以来最热的年份。过去五年和过去十年中,地球的平均温度都创下了记录,这表明全球变暖正在加速。在接下来的30年中,地球温度可能再上升1摄氏度。

为了防止灾难性的气候变化,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开采量必须每年减少6%。

科学家认为,2020年,由于气候变化,一下子就发生了数起大规模自然灾害。森林大火肆虐整个澳大利亚、西伯利亚、美国和南美洲西海岸。在非洲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洪水致使大量人口流离失所,危害了数百万人的粮食安全。由于西伯利亚的北部高温,俄罗斯城镇上扬斯克(Verkhoyansk)的温度达到了38摄氏度,相对而言,这是北极圈以北地区的最高温度记录。大西洋上空已经形成了30次较强风暴,其中有13次飓风,这个数量也创下了记录。

关于2020年的最终报告将于2021年3月发布。
链接
防范化解东部沿海大都会盲目扩建大风险
10 个回复 - 11182 次查看
对话刘世锦:十年内中国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就是都市圈建设2020年03月29日 10:56:53 来源:凤凰网财经 危机对话:当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大疫情和金融大动荡的时代,危中有机,如何化风险为机遇,凤凰网财经发 ...
2020-9-1 21:00 - 焦典 - 资料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9 01:44:31 | 只看该作者
认为中国人工降雨影响全球气候是恶意挑拨 © AP Photo / Ng Han Guan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中国
19:49 2020年12月08日缩短网址
作者: 伊利亚• 贡恰罗夫
0 20
中国政府计划启动到2025年将人为控制本国56%天气的项目。 这样做是为了增加产量并更快地应对自然灾害。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回答了为什么这种对自然的干扰根本没有危险的问题。


如何控制天气?

为了控制天气,使用了所谓的“云播种”技术,即应用在云中喷洒碘化银的原理。陈迎专家对这项技术的原理解释道:“云是水滴凝结在大气中的一个产物。当云层里头含水量达到适当条件的时候,用人工的方式撒一点碘化银的凝结核来促进小水滴凝结成大水滴以此增雨。所以作业的时候,就有类似炮弹一样一米多高的东西,打到适当的云层里,来播撒凝结核,这个凝结核就是碘化银。”

这样做危险吗?

据CNN称,印度专家担心中国可能会利用其控制降雨和降雪的能力作为武器。 陈迎认为,这种说法具有挑衅性,因为该技术的规模和特性根本不允许这样做。

而且,与普遍存在的误解相反,这种技术不是危险的,不会损害全球气候。陈迎专家接着说:“人工影响天气是很短的时间、很局域的,它是一个点上的作业。而气候是一个长周期的,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上是有一些混淆是非的人,认为中国有人工降雨影响天气的技术,中国就要做那种影响全球气候的事情,这是误解,甚至是对中国的一种恶意的挑拨。”

这种技术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启动了人为控制天气计划。不过仅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才首次实施了有针对性的云处理项目。这样就有可能人为地引起降雨以消除雾霾天空。
据《商业内幕》报道,2016年6月中国拨款3000万美元发展“天气管理”项目。一年后,又用1.68亿美元购买了设备,包括四架飞机和897枚火箭发射架用于人工降雨。

而在2019年1月有官方媒体报道说,新疆西部地区的云播种技术阻止了70%的冰雹破坏。

陈迎专家就此评论道:“人工影响天气是短时间的、非常局部的。就这片云彩有雨,打点碘化银,就这片下点小雨。当然了,如果这个作业点如果正好在边境线上,我也不能排除,但是它的影响范围是非常小,就是那一小片云,所以除非就站在边境线上干这个事情,否则的话它应该是没有溢出国界的那种效应。”

新领域新起点

中国国务院指出,到2035年该项目将处于相当“先进”的水平,并将有助于减轻干旱和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后果,还将帮助全面扑灭森林大火。

地球工程技术大有增长的空间。 例如,许多科学家正在研究太阳辐射管理(SRM)技术。从理论上讲,这一技术将允许局部发射阳光以逆转全球变暖。陈迎教授警告:“地球工程里有一种技术,是设想的技术,并没有实施。是要在万米的高空,在平流层里头撒一些反光的物质来给地球降温,叫做太阳辐射管理。这种技术与人工影响天气撒碘化银来增加降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国开展太阳辐射管理这种地球工程技术的研究也在非常初级的阶段,还在原理和计算机模拟的阶段。国际上目前也没有允许哪个国家来实施这种大规模的实验,这项技术是充满争议的。”
--------------------
专家:中印孟等亚洲国家气候敏感性更加突出,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更大 © Sputnik / Savitskaya Kristina
社会
18:06 2020年12月08日缩短网址
作者: 莉季娅· 斯坦钦科
0 10
气候学家们早就警告气候变化将逐渐导致更多洪水,特别是在东南亚。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研究人员给出了最新估计,到2030年河道防洪年度支出将约17万亿美元。
亚洲洪水约占世界水灾的一半,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国洪水规模很大。《日经亚洲》(Nikkei Asia)援引WRI研究结果报道称,在可预见的将来因全球变暖亚洲国家或将损失8.5万多亿美元。


© REUTERS / CARLOS GARCIA RAWLINS
俄罗斯生态学家揭露中国冰山消融的原因
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洲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就上述数据评论道:“无论是江河湖海沿边沿岸的大面积洪涝灾害还是城市的内涝,在带来直接的财产乃至生命损失的同时,还通过影响粮食生产和供应、交通、电力、员工健康、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利润,降低消费和投资,进而提高银行贷款的违约率和保险公司的巨灾保险赔偿率、降低证券投资组合收益率,通过金融系统的这些渠道进一步成倍放大气候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最终可以演变为全社会的系统性风险,威胁全人类的生存。”
2020年亚洲大洪水

中国媒体7月曾报道,今年以来洪涝灾害先后造成贵州、四川、湖南、广西、广东、湖北等26省(区、市)1938万人次受灾,121人死亡失踪,87.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7万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1560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16.4亿元。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洪涝灾害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46%、51%、80%和46%。

中国媒体7月曾报道,今年以来洪涝灾害先后造成贵州、四川、湖南、广西、广东、湖北等26省(区、市)1938万人次受灾

在印度每年从五月底进入雨季,一直持续到九月。在此期间印度所有地区的年降水量可能高达80%,进而导致洪灾。据印度媒体报道,2020年遭受了阿萨姆邦少有的严重水灾。洪水始于5月,直到2020年10月退下,受灾民众约500万人。政府拨款约4200万美元用于修复受灾地区所造成的破坏。

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印度中部和北部降雨的增加。从1901年到2015年,降雨量增加了两倍。科学家将其归因于阿拉伯海地区的气候变暖。

越南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20年初起为消除自然灾害后果已经拨出17亿美元。 10月底越南中部遭受破坏性最强台风莫拉维。它是过去二十年来袭击越南的最强台风。据越南中央预防自然灾害指导委员会估计,台风给越南经济造成的损失估计超过4.3亿美元,是2019年越南自然灾害造成的全部损失的近1.5倍,当时超过3.02亿美元。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许多专家和专家委员会认为,由于洪灾,亚洲国家的经济损失以及洪水本身的数量只会增加。

齐绍洲专家指出,“气候变化是倒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其不可逆的灾难性后果是人类无法承受的。如果说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气候变化则是更深层次、更长期的全球生态危机和全人类命运危机,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气候变化引起海啸、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水资源时空分布失衡,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财产损失越来越严重。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等亚洲国家气候敏感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气候风险的暴露度、脆弱度和损失度更大。”
麦肯锡(McKinsey)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50年亚洲和大洋洲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可能会明显上升,罕见的大暴雨和飓风数量也会增加。

研究人员们指出,不利的气候变化将影响到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国家。而在日本、韩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则最少。

由于气候带的多样性,中国在麦肯锡排名中与众不同。因此,总体而言,到2050年中国将不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太大影响;而且从短期来看粮食产量的提高可能会带来一些好处。但是人们仍不应忘记台风对基础设施的破坏性影响。
链接

市场配资源谋小利 防范化解东部沿海大都会盲目扩建大风险
11 个回复 - 12113 次查看
对话刘世锦:十年内中国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就是都市圈建设2020年03月29日 10:56:53 来源:凤凰网财经 危机对话:当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大疫情和金融大动荡的时代,危中有机,如何化风险为机遇,凤凰网财经发 ...
2020-9-1 21:00 - 焦典 - 资料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9 18:58:40 | 只看该作者
科学家发现北极快速升温创下新纪录 © Sputnik / Valeriy Melnikov
科技
15:27 2020年12月09日缩短网址 0 10

《2020年度北极报告》(Arctic Report Card 2020)指出,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工作人确定,快速升温创下新纪录。

© SPUTNIK / VERA KOSTAMO
北极在向新气候状态过渡

要强调的是,今年北极的升温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区的两倍。
报告指出:“阿拉斯加北部的永久冻土可能会在30至40年后逐渐发生深度融化。”

科学家预测,2040年至2060年夏季,北极地区的所有海冰都可能会融化,阿拉斯加的永久冻土将消失。

-----------------
北极在向新气候状态过渡 © Sputnik / Vera Kostamo
社会
10:55 2020年09月17日(更新 11:24 2020年09月17日) 缩短网址 0 20
一项关于北极的大型研究表明,北极在快速升温,开始从冰冻状态向新气候状态过渡。
北极气候一直存在波动,不同时期形成的冰川数量不同,降雪也被长时间降雨所替代。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专家开展的新研究表明,如今北极变暖太多,以至于其年变化正在超出以往温度波动范围。专家认为,这证明,北极地区在向一种全新的气候状态过渡。

即便在极其寒冷的年份,北极地区也不会再形成之前那么大量的海冰。秋冬温度也将很高。到本世纪50年代,北极新气候将最终形成,一年会有20至60天的降雨,而非降雪。

俄罗斯新地岛
© SPUTNIK / RAMIL SITDIKOV
北磁极正向俄罗斯新地岛偏移

到本世纪末,若温室气体排放量没有下降,“雨季”将从60天延长到90天。而且,北极地区每年将有3到10个月的时间处于无冰状态。事实上,北极气候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已进入新阶段。专家研究北极气候长年观测结果并进行计算机建模之后得出这一结论。

北极升温如此之快是因为北极变暖速度快于低纬度地区。原因之一在于冰融化后不再像以前一样反射太阳光,而深色的海水却吸收热量。

研究报告第一作者劳拉·兰德拉姆(Laura Landrum)表示:“北极在海冰、温度和降水量方面可能会有极端情况,远远超出我们之前所见。因此,我们需要改变我们对北极气候的定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1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4 01:01:52 | 只看该作者
海外网评:实现碳中和,中国有“时间表”更有“路线图”
来源:海外网
2020-12-23 20:20

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引发广泛关注,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更加清晰。在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加快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近代以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各国生产效率,改善了人类生活方式,先后让数十个国家实现了现代化。然而,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随之也愈发突出。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因大气污染死亡的人数高达700万人,呼吁世界各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1—2020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热的10年,而这其中最热的一年是2020年。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各地将不断出现极端天气,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12月12日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大声呼吁各国领导人宣布本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


能源变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加快行动。从签署《巴黎协定》到全球各国纷纷宣布碳中和目标,从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到大力发展新能源,全球正在加快推动以清洁低碳为导向的新一轮能源变革。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显示,在全球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的同时,全球可再生能源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占2019年一次能源增长的40%以上。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20—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将增长2/3,约占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80%。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性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也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性问题,中国通过贯彻能源消费革命、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12年以来,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12.7亿吨标准煤。2012年至2019年,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初步核算,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市场和政策高级分析师海米·巴哈尔认为:“ 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者,且在未来几年仍将遥遥领先。” 潘家华表示,中国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同时,单位GDP能源消耗等指标下降幅度世界领先,成绩突出。

中国加快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中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必然路径。“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创新发展方式,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更大幅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30年要达到25%左右,意味着中国今后能源增量70%以上以非化石能源为主;深度参与全球能源转型变革,研究推进与有关国家在核电、风电、光伏、智能电网、智慧能源、互联互通等方面的合作,研究绿色能源和绿色金融相结合的政策,推动双边和多边合作项目……种种举措,展现了中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决心。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与各国一道,深化全球能源治理合作,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繁荣、宜居的世界。(孟庆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1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23:27:54 | 只看该作者
美媒:全球冰层快速融化前所未有
2021-01-27 18:03:51 来源:参考消息 第11版

核心提示:科学家说,受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影响,每年的冰层融化量从0.8万亿吨增加到了1.3万亿吨。其中过半的冰层融化发生在北半球。

参考消息网1月27日报道 美媒称,一项新的全球卫星调查显示,从南极到北极,全球的冰层融化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这项调查计算了一代人时间的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层减少量。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月25日报道,调查显示,从1994年到2017年,地球损失了28万亿吨的冰。科学家说,这大致相当于覆盖美国密歇根州或整个英国的一块100米厚的冰层——如此之多的冰层融化后,海平面上升了大约1英寸(约合2.54厘米)。

这项新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英国利兹大学极地观测与模拟中心研究员托马斯·斯莱特说:“这个量大到我们难以想象。冰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冰的损失将增加诸如洪水、火灾、风暴潮和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

该研究论文25日发表在欧洲地球物理学联合会的期刊《冰冻圈》上。

报道称,斯莱特和他的同事们把冰川、冰架、极地冰盖和海冰的损失加在一起,确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融化速度加快了65%。

科学家说,受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影响,每年的冰层融化量从0.8万亿吨增加到了1.3万亿吨。其中过半的冰层融化发生在北半球。

据报道,研究团队包括斯莱特和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一家总部设在爱丁堡的气候数据公司的另外8位科学家。他们根据50项有关冰川融化、野外测量的研究结果和17项卫星探测任务数据得出了这一结论。

报道指出,研究人员运用了各种技术得出结论。其中包括利用卫星高度计和重力传感器来测量地面冰层的体积和质量。他们还利用冰架和冰川的卫星图像来探测这些年来的变化。

“这提醒人们,危险的气候变化已经出现了,体现在这里就是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岸线被淹没。”并未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气候学家迈克尔·曼说。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说,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系统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约2华氏度(约合1摄氏度)。

上周,NASA和欧盟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宣布,2020年地球平均地表温度追平了2016年有记录以来气温最高年份纪录。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和私人气候分析组织伯克利地球研究所各自开展的研究则显示,2020年的气温略低于2016年,但高于1850年以来其他所有年份。

总之,根据NASA的数据,过去7年是现代记录中气温最高的时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1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23:39:37 | 只看该作者
全球变暖危及光合作用 地球三十年内将达致命“临界点”
发布时间:01-2720:16《参考消息》 第9版




参考消息网1月27日报道英媒称,研究警告说,地球即将达到气候变化的致命“临界点”,到2050年,地球吸收三分之一人为碳排放的能力可能会减少一半。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月13日报道,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北部大学的研究人员为世界各地的每个主要生物群系建立了气温曲线,以预测不断变暖的世界可能带来的影响。

报道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帮助缓解全球变暖,吸收二氧化碳并向空气中释放氧气——让地球“呼吸”。

研究小组发现,过去几十年来,地球生物圈吸收的碳比释放的要多,但这种趋势正在放缓,甚至可能逆转。

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凯瑟琳·达菲博士警告说,由于全球变暖使得平均气温上升,地球正在“逐渐发热”,最终将把世界上的一些碳汇变成碳源,从而加速气候变化。

据报道,目前,只有不到10%的陆地生物圈经受的温度超过了研究人员发现的光合作用最大值。

报道指出,但按照目前的排放速度,到2050年,地球上多达一半的陆地生物圈都可能经受超过这一阈值的气温。

世界上一些最富碳的生物群系,包括亚马孙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以及俄罗斯和加拿大的针叶林,将是最先达到这一临界点的。

达菲说:“我们知道,与人体非常相似,每个生物过程都有一个能实现最佳运转的温度范围,而在这些温度范围外其功能会弱化。所以我们想问,植物能承受什么样的温度?”

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亚利桑那北部大学的乔治·科克教授还说:“不同种类的植物在温度反应的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对所有的植物来说,当温度过高时,它们的光合作用就会减弱。”

报道称,这项新研究是首次从全球范围的观测数据中探测到光合作用的温度阈值。

报道指出,虽然研究人员此前就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温度阈值进行过研究,但观测网络的数据提供了一扇窗口,让人们能够了解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实际上经历了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应对的。

达菲说:“我们知道人类体温最优值在37摄氏度左右,但科学界不知道陆地生物圈的温度最优值是多少。”

达菲与美国伍德韦尔气候研究中心和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合作开发了一种新方法,使研究小组能够为每个主要生物群系和整个地球生成温度曲线。

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关键的气温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植物捕集和封存大气碳的能力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下降。植物的这种能力被称为“陆地碳汇”。

研究报告的作者警告说,我们已经在超越自然界中碳截存的温度“峰值”:对于一些植物来说是64.4华氏度(约合18摄氏度),对另一些来说是82.4华氏度。

这意味着,在许多生物群系中,持续的变暖将导致光合作用下降,而呼吸率呈指数级上升,从而打破生态系统从碳汇到碳源的平衡,加速气候变化。

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怀卡托大学的维克·阿克斯教授说:“我们的分析结果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所有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的温度最优值都这么低。”

他说:“再加上我们观察到不同温度下生态系统呼吸速度加快,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64.4华氏度以上的任何气温升高都可能对陆地碳汇有害。”

他还说:“如果不控制气候变暖,使气温保持或低于《巴黎气候协定》规定的水平,陆地碳汇就无法继续抵消我们的碳排放量,为我们争取时间。”

据报道,联合国的《巴黎气候协定》要求世界各国政府采取行动,到2100年将全球均温控制在不高于前工业化时期3.6华氏度的水平。

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18#
 楼主| 发表于 2022-8-27 23:34:48 | 只看该作者
严重干旱曾改写人类文明史


2022-08-27 09:19:41 来源:参考消息网责任编辑:刁炜
核心提示:对于人类而言,干旱是一种代价高昂的自然灾害,因干旱而造成的严重灾难曾影响整个文明。

参考消息网8月27日报道 西班牙《消息报》网站8月14日发表题为《严重干旱将整个文明从地图上抹去的历史》的文章,作者是卡洛斯·萨拉斯。全文摘编如下:

对于人类而言,干旱是一种代价高昂的自然灾害,它影响数千万人的生命,并对经济造成深刻而持久的创伤。因干旱而造成的严重灾难曾影响整个文明。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想知道阿卡德人在4000多年前灭亡的原因。瘟疫说曾一度流行,直至上世纪70年代的挖掘工作有了新发现。2002年1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说,考古学家在叙利亚北部地区进行挖掘后发现,有一个地层贫瘠到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蚯蚓在那个古代时期活跃过。蚯蚓是土壤肥沃的证据之一。考古学家确定,公元前2230年,一场大旱使耕地枯竭,迫使阿卡德人迁徙。到公元前2150年,阿卡德帝国已经不复存在。

考古学家哈维·韦斯认为,冷酷无情的干旱并不限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韦斯说:“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爱琴海、地中海乃至西班牙都未能幸免于难。”有证据表明,大约4200年前,以上这些地方都遭遇干燥气候,迫使当地居民逃离干旱地区。旱情之下,谷物无法种植,饥荒迫使人们改变居住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6年8月2日,在西班牙城市昆卡城郊,向日葵生长在极度干旱的田地里。(新华社/法新)

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古气候学家尼克·斯克罗克斯顿认为,4000多年前的那场劫难为史上之最,“是气候系统尽一己所能的最佳例证”。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统计,历史上发生的最严重的旱情有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公元前22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埃及、1928年至1930年的中国,以及公元800年的玛雅帝国。不过,该组织还指出,在公元前13.5万年至公元前7.5万年之间发生了一系列肆虐全球的特大干旱,人类大规模迁徙的原因便在于此。

目前,非洲大部分地区正遭受40年来最严重旱情。但非洲并非唯一遭此厄运的大陆。绿色和平组织的一份报告说:“西班牙已经是欧洲最干旱的国家,75%的国土面积受到荒漠化威胁。”

回顾以前种种旱情,专家们不禁发问:世界会不会遭遇一场像4000多年前的那种大旱?是否会遭遇一场由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所加剧的干旱?或是一场持续百年的旱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