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7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乙类乙管下中国究竟新增多少死亡人口 血写谎言?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15:0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官方首次公布政策放开后死亡数,新冠死亡到底怎么算?知识分子

2023年01月16日 09:29:2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撰文|李珊珊

责编|徐卓君

就在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卫健委第一次宣布了中国防控放开后的新冠死亡数字:2022年12月8日至1月12日,全国在院新冠死亡病例59938例。

其中,因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

这个数据远远高于之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动态中发布的新冠死亡人数,根据那份发布,从1月26日开始,中国的新冠死亡人数以每日1-5个的个位数增长。

然而,与中国的感染数字相比,一个个位数的死亡数据有些失真,我们的邻居日本,到1月10日为止,1月的新冠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了3145人;另一方面,这些日子,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讣告纷至沓来,还时常有人提及自己祖父级的亲朋,就在这几日里离世了,更有年轻人在阳康之后突发心肌炎去世的消息传来……

之前中疾控疫情通报中的数据大多来自新冠疫情的直报系统,而本次发布的死亡数据则看上去像是“从医疗机构的住院数据直接统计的”,两者都并非来自死亡监测系统,而后者是目前中国最为更全面的一个死亡统计系统,一位相关专家向《知识分子》解释。

也有人提出疑问,本次发布的死亡数据中不包含非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比如,农村死在家里的情况,但本次的数据显然是强于之前中疾控“疫情通报”中简单的新冠死亡数据。

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田林玮向《知识分子》评价道:本次的数据发布中,“两种定义,新冠主因死亡(die of)和伴新冠死亡(die with)是清晰的,比例1:10左右,看上去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个10倍的差别,也大致是许多非官方对新冠死亡总数预测值之间的变化范围。”

1

Die of和Die with,孰优孰劣?

新冠死亡究竟应该是Die of,还是Die with,这几乎是个伴随了中国的新冠疫情走过了三年的难题。

武汉疫情期间,官方对新冠死亡的称谓是“确诊病例死亡数”,并曾在死亡数据订正时解释,“出现以上数据差异的原因:一是疫情早期病人激增,导致医疗资源挤兑,收治能力严重不足,有些患者没有入院治疗,在家中病亡……”

但对于其新冠死亡的定义,并不曾提及。

而到了去年4月的上海疫情期间,虽然并没有官方发布的新冠死亡标准,却曾有人在官方公布的死亡病例中注意到,有“直接死亡原因由基础疾病导致”的病例,同样被纳入了疫情发布中的“新增本土(新冠)死亡病例”。

尤其在4月18日的疫情通报中,曾提到一位60岁的死亡病例,合并“创伤性脑疝、创伤性硬膜下出血、多发性大脑挫裂伤、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这些症状,有医生分析,很可能是因为外伤。

去年的12月2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当记者问到当前新冠死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目前判定新冠死亡的标准是,“由于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呼吸衰竭为首要死亡诊断”,而因其他疾病、基础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心梗等疾病导致的死亡,不归类为新冠导致的死亡。

那是新冠死亡标准的初次公开,几乎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新冠死亡究竟该是Die of,还是Die with的大讨论。

12月29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球目前对新冠死亡的判定标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感染新冠病毒后核酸阳性,由新冠病毒引发呼吸衰竭,直接导致死亡,判定为新冠死亡,二是感染后28天以内全口径的死亡都计入新冠死亡。中国从2020年以来,一直采取第一类死亡判定标准。

那么,新冠死亡标准宽泛,或是严格一点,代表着什么?有优劣之分吗?

田林玮告诉《知识分子》:“两种标准都是对的,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他进一步解释:作为一个注重实践的学科,公共卫生不仅仅是科学,它还需要考虑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诸多因素。于是,在西方的很多国家,政府无法推行强制的隔离措施,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更为宽泛的死亡判定标准,用一个比较高的死亡数据来唤起公众的警惕心。而如果为了避免公众的恐慌情绪,使用一个更为严格的死亡标准,也无可厚非。

英国牛津大学终身教授、流行病学讲席教授陈铮鸣则曾向《知识分子》提到,在英国,政府内部有不同的口径,统计局使用的是最严格的口径,必须是根本死因为新冠才计作新冠死亡,但政府公告使用的是最宽松的口径,即28天内的伴新冠死亡全部被计作新冠死亡,相关数据实时地向公众公布。

然而,即便这种选取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我们仍有两点需要谨记,田林玮解释:“要清楚各自的死亡判定标准是什么,使用不同死亡判定标准的两个地区,死亡相关数据不能直接比较;另外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可以选择宽泛或是严格的死亡判定标准,但标准一旦选定,就要严谨地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统计和汇报。”

2

中国的传染病死亡界定难题

目前,对新冠死亡的界定难题,“有点像流感死亡的判断”,一位疾控系统的相关专家提到。

在中国,疫情通报中的每年流感死亡人数大约在百人左右,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余宏杰团队在2019年发表于《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根据他们的估算,中国每年的流感死亡人数大约为8.8万。

根据《知识分子》获得的一份对死因判定培训的内部教学资料,在一个被展示的案例中,一位罹患流行性感冒、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的死亡患者,其根本死因被判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死因链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急性心肌梗死,而流行性感冒则作为“其他疾病诊断(促进死亡,但与导致死亡无关的其他重要情况)”。

出现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有医生曾向《知识分子》抱怨,通常,他们会更倾向于填报心脑血管疾病而非传染性疾病,“因为传染病往往代表着落后,是不好的(死因),而心脑血管疾病则更中性一些,甚至常被解读为’富贵病’。”

而现在面对新冠的感染高峰,复杂的病情和孱弱的基层医疗系统让界定“新冠死亡”变得更加困难。

多位受访者都向《知识分子》提到:很多死亡的新冠感染者都有基础疾病,而要迅速判断究竟是新冠还是基础疾病在其死亡过程中起到了决定作用并非易事。

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提到,在德国也有这种困扰,“很多复杂病例甚至需要尸体解剖,才能查明真正的病因,在大流行期间,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陈铮鸣则告诉《知识分子》:“今天的新冠不仅仅是肺炎,最近的研究已经发现,新冠病毒可以侵袭多脏器,它可以导致心肌炎,有人还认为它可以影响胰岛细胞,直接导致糖尿病发生恶化……”在这个意义上,仅将呼吸系统相关疾病计为新冠的直接后果,也许并不是特别恰当。

因为判定病因工作的复杂性,德英等国采取了“28天”的标准,而在中国,同样因为死因判断的复杂性,采取了一种严格的“肺炎”标准。

在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描述新冠死亡病例报告标准的中疾控慢发〔2022〕27号文《新冠死亡病例报告标准的通知》(可配图)中更是特意提到:需要“因病情恶化出现肺炎、 致命性呼吸窘迫等导致死亡”的患者,“若合并其他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则将基础性疾病填写在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原因的第二部分(促进死亡的其他疾病诊断)”;而“若感染者因其他原因(如伤害、其他疾病心肌梗死等)导致死亡,将其他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作为根本死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填写在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原因的第二部分”。

然而,虽然标准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中,情况却往往无法那般理想。

一位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医生向《知识分子》提到,当他填报了一个新冠死亡病例,提交不久,就被复核人员要求提交详细的死亡小结,“对内容和字数都有要求”。这位医生觉得,这种填报,给本就繁忙的工作增添了大量额外的负担,“早知道这样就不填了”。

在农村,核酸/抗原检测的不足会导致新冠死亡数目上报的不足,一位某北方农村的村医告诉《知识分子》:他们村最近死亡的3个老人,“都填的基础病”,因为“没有做过(抗原)检测,不知道跟新冠有多大关系,万一有人来检查怎么办?”

而在基层医院,对于后续复核工作的顾虑同样会导致上报数目的不准确。一位一线城市社区医院的医生告诉《知识分子》:“新冠死亡要送到市里死亡病例讨论,非常麻烦,所以死亡诊断的第一诊断我们通常不会写新冠”。

3

超额死亡,更准确的数据?

那么,考虑到严苛标准与复杂现实之间并不良好的兼容性,又要考虑到大量并非发生在医疗机构中的死亡,我们是否有可能得到更为全面的死亡数据?

陈铮鸣建议:“要搞清楚这个数字,可能要像武汉一样,重新利用其他数据,系统的统计分析,来看超额死亡的数据。”

超额死亡,即特定时间段内观察到的死亡人数,与同一时间段内预期死亡人数之间的差值。武汉疫情后,陈铮鸣团队与中疾控慢病中心、武汉疾控中心等机构合作,利用中疾控死因监测系统中的历史数据与武汉疫情三个月期间的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疫情初期武汉地区的死亡率较预期增加了56%,总人数接近6000人,这其中,肺炎死亡人数4000多例,仅略高于政府在2020年4月颁布的武汉新冠死亡人数3869例,剩余的1500例,占超额死亡总数1/4的居民,死因则包含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相关研究已于2021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

超额死亡的数字大于政府公告中的死亡人数,在其他国家也并不鲜见。2022年12月,WHO公布了各国新冠期间的超额死亡数据,其中,美国的超额死亡人数为93万,而当时美国公布的前两年的新冠死亡人数为82.5万,多死了10万人。

而印度的数据则更为离谱,世卫组织估计印度的超额死亡474万,但印度自报的新冠死亡数据只有52万,超了近10倍。因此,印度甚至还跟世卫组织起了争执,印度政府公开表示:世卫组织方面的数据不可接受,且其研究方法是不正确的。

陈铮鸣解释:“一方面,检测不足会导致很多新冠死亡未被计入;另一方面,超额死亡计算时,很多与新冠无关的死亡也被计算在了其中,比如:因医疗挤兑导致的治疗延误造成的死亡,因疫情造成的精神抑郁进而导致死亡等。后一种死亡,虽然与新冠在医学上看似无关,但实际却也有一定的关联性”。

超额死亡几乎是金标准一样的存在,然而,数月,甚至半年之后,当我们终于得到了“准确”的数据,使用真实、准确的数据进行科学决策的时机却早已失去了。




对于一个准确、靠谱的数据的重要性,田林玮则提到:“缺乏准确靠谱的数据公开,会影响各级政府的决策能力和公众在危机事件中的配合程度。从一定意义上,数据的发布是为了让公众更清楚地了解到他们目前面临的疫情形势,每一次信息发布都是政府向公众进行危机沟通和健康教育的一次机会,一套含糊的数据发布,一方面会误导公众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另一方面,也会损害公信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18》;

2.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关于印发新冠死亡病例报告标准的通知,2022.12.23;

3.Influenza-associated excess respiratory mortality in China, 2010–15: a population-based study,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9.

4.Excess mortality in Wuhan city and other parts of China during the three months of the covid-19 outbreak: findings from nationwide mortality registries,BMJ,20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15:49:50 | 只看该作者
36天在院死亡近6万人,终于公布了新冠死亡数据
2023-01-15 21:23:32作者:明言明语说来源:今日头条

  36天死亡59938人,今天(1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终于第一次向外界公布了关于开放以来的“在院新冠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通报数据发生在“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期间,“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
  这是在医院因新冠死亡的统计数据,让我们再来看另一组数据,

  去年12月20日为疫情高峰期,从12月7日放开,截至今年1月11日,全国感染率累计约64%,累计约9亿人感染。基于巨大的感染基数和较高的感染率。那些没有条件去医院或者放弃去医院居家的新冠高龄患者死亡数量无法估计。但是能通过平均每月死亡人数和这段时间死亡人数的差可以大体得出一个数据。希望国家也能够披露。

  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在面临感染高峰期的时候,尤其是老年人群的特殊化,很难控制住死亡数量,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实上,在院的近6万新冠相关死亡人数,已经和大家预想的不会相差太多。国家三年的防控已经给我们争取了更多保留生命的可能。

  现在虽然已经放开,但是新型病毒层出不穷,新冠离我们还未完全远去,不过这个春节因为高峰期的迅速度过,我们全国人民倒是可以过好一个春节。但是大家要保护好家中的未感染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群。不要大意。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和病毒之间的战斗,最终的胜利者肯定是我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16:04:27 | 只看该作者
卫健委称新冠死亡59938人,和实际差距多大?2023-01-16 13:58:32  来源: 大道宇宙   作者:闻道即行



[size=1em]  提要:必然如此。
[size=1em]  2023年1月14日新闻发布会,卫健委称2022年12月8日-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在院新冠相关死亡59,938例。
[size=1em]  放开仅一个月,新冠死亡人数就达之前三年累计新冠死亡(5235例)的10多倍,这已经是非常惨重的损失了。但是,这仍然和老百姓的感受不一致。
[size=1em]  2021年,全国死亡1014万人,平均一个月死亡84.5万人。如果仅仅多死了59,938人(7.1%),是不可能让各地火葬场持续超负荷运行的。见文章:这一波疫情死了多少人?
[size=1em]  会上,澎湃新闻记者就直接质疑:
[size=1em]  “网友反映,目前对外发布的疫情信息和群众感受不一致。请问,接下来新冠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工作将如何开展,如何保证信息客观真实?”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卫健委疾控中心打了个官腔,说按照“乙类乙管”后,以疾控中心网络直报为主体,会督促各地认真落实信息报告工作。
[size=1em]  那我们就到疾控中心的网站看看,是怎么报告疫情数据的?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疾控中心的最新疫情数据报告是2023年1月8日的,它说现有确诊病例118,147例,其中重症7557例,累计死亡5272例。
[size=1em]  疾控中心也喊冤,我的数据是要靠各地上报的,下面不准确报告,能怪我吗?
[size=1em]  你们就互相扯皮吧。
[size=1em]  大道天下智库的文章《第7期 瞒报是问责制的副产品,也是敌人攻击中国的借口》解释得很清楚,瞒报是问责制的副产品。有问责,必有瞒报。西方死多少人没人需要担责,自然没必要瞒报。
[size=1em]  面对休克式开放的惨重损失,谁都怕被问责。唯一的选择,就是少报。见文章:这一波疫情死了多少人?
[size=1em]  如果59,938是真的,按人口比例,这一个月新冠死亡北京941人、上海死亡1027人。
[size=1em]  我们知道,2022年的上海奥米克戎疫情,在基本没有医疗挤兑,包括张伯礼在内的全国医护援助下,感染66万死亡588例,感染死亡率0.09%。现在上海感染人数至少一千多万,疫情海啸是66万人的20倍以上,哪怕死亡率不变也至少是万人级别的。怎么可能只死亡1000人左右?
[size=1em]  正常情况下,上海平均一个月死亡1.1万人,1000人死亡也不会造成火葬场超负荷。
[size=1em]  因此,公布的数据,有可能少了一个数量级。见文章:这一波疫情死了多少人?
[size=1em]  不过,毫无疑问,胡锡进这样的人一定会跳出来,进行一贯的溜须拍马和骑墙式表演。见:胡锡进是反面典型,抗疫中媒体的表现不及格
[size=1em]  但是,既要做到放开,又要尽量做到不死人、少死人,也是有办法的。
[size=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em]  2022年上半年的奥米克戎疫情:
[size=1em]  吉林因为中西医结合贯彻比较好,感染7.7万人仅死亡2例,感染死亡率0.0026%;其中长春感染4.8万人0死亡。
[size=1em]  上海因为张文宏推崇“全球公认的三大疗法”:抗病毒治疗、抗炎治疗、抗凝治疗,因此一开始重症死亡率非常高,最终感染66万死亡588例,感染死亡率0.09%,是吉林的30多倍。见:祸国殃民的庸医张文宏
[size=1em]  如果是中医药主导的放开,病人第一时间都能用上中医药,那么按吉林0.0026%的感染死亡率算,10亿人感染死亡2.6万人,如果像长春那样零死亡,还能做得更好。这是天差地别的差距。
[size=1em]  问题在于,利益集团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媒体,介绍中医药功效和贡献的声音很小,而网红砖家、西方“特孝药”被几百次的推上热搜。
[size=1em]  有人也终于反应过来了。2023年1月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2023年第1号文《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通知》,强调“第一时间用上中医药作为救治原则”。
[size=1em]  人民日报最近几天也密集发文:
[size=1em]  人民日报:中医药为人类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size=1em]  人民日报:中医药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重症
[size=1em]  人民日报海外版专访刘清泉:抗疫,中医有力量
[size=1em]  中医药局也认识到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size=1em]  国家中医药局举办中医药新闻传播领导能力培训班:推动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size=1em]  三年疫情,中国赢了抗疫,却输了舆论,最终导致惨重损失。见:与病毒共存,终生打针吃药,利益集团赢麻了
[size=1em]  历史一再证明,中医受重视则国泰民安,中医被打压则百姓受难。见:建国以来中医药的曲折历程,与国运息息相关。
[size=1em]  历史一再重演,又到了中医药力挽狂澜的时刻了。
[size=1em]  本号失联概率越来越高,请关注新号“似水流年的岁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17:14:19 | 只看该作者
英媒:排队遥遥无期,英国人正无奈“背弃”国民保健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0.16]海外网
[size=0.12]2023-01-15 13:09:08


[size=0.1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关注



[size=0.18]来源:参考消息网
[size=0.18]参考消息网1月15日报道当英国人贝琳达·琼斯的背部疼痛严重到让她觉得跟生孩子一样难熬时,她指望着能得到国民保健署的帮助。但这名47岁的女士被告知,她需要等待数月才能见到专科医生,即使到那时,她也许还是没有资格接受手术,因为她的膀胱未受到影响。她不得不求助于私人医院,花了大约1.2万英镑在斯拜尔南安普敦医院做了手术,治疗严重的椎间盘突出。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月13日报道,琼斯并非个例,长期以来,英国人一直将国民保健署视为珍贵的国家价值的宝库,但是,在排队等待接受手术的人数达到创纪录的水平且预约全科医生的等待时间很长的情况下,数以百万计的人将对国民保健署的忠诚放置一旁,向私人医疗机构购买服务。
英国唯一上市的民营医疗集团斯拜尔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贾斯廷·阿什说,该公司的医院业务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需求”。由于国民保健署的候诊名单越来越长,现在其60%的目标客户比以前更有可能考虑来私人医院就诊。
报道称,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在疫情前,每10名英国人中有1人使用私人医疗服务。但独立医疗保健提供者网络(IHPN)的最近民调显示,超过五分之一的人预计会在未来12个月内使用私人医疗服务,近一半的公众在需要治疗时会考虑私人医疗服务。
IHPN对1000多家英国企业进行的另一项调查显示,人们越来越担心较长的候诊名单对生产力的影响。
IHPN政策主任戴维·弗内斯说,超过一半的企业“担心目前国民保健署的候诊时间不断延长,这可能导致雇员因病长期缺勤或永久离职”。
他说,近五分之一的雇主考虑在未来一年内向其雇员提供私人医疗保险。在员工超过1000人的企业中,这一比例升至近四成(37%)。
另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1月10日报道,去年,英国的死亡人数比正常年份多了5万人,成为有记录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年份之一,国民保健署的延误被认为是主要原因。
根据《泰晤士报》的分析,剔除疫情年份,2022年的超额死亡总数为1951年以来最多。
报道称,在最近的超额死亡中,新冠死亡病例仅占少数。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令人信服的”证据,即国民保健署的危机每周导致数百人死亡。
英国皇家急诊医学院院长阿德里安·博伊尔说,最新的死亡数字“高得令人震惊”。
他承认“确定原因极为困难”,但指出,有研究表明,死亡人数增加与等待急诊的时间更长有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博伊尔说:“我们自己的分析显示,英国各地每周约有300至500名患者的死亡与在急诊科的长时间等待有关。这太可怕了,令人痛心,而且完全不可接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23:52:29 | 只看该作者
日本新冠死亡人数出现新一轮激增
2023年1月22日, 22:48
日本新冠死亡人数出现新一轮激增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1920, 22.01.2023
© Sputnik / Grigory Sysoyev / 跳转媒体库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东京1月22日电 日本新冠死亡人数出现新一轮激增,1月死亡病例超过8100例,这是自疫情暴发以来单月新增死亡病例的最高值。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显示,1月22日报告的新冠死亡病例为326例。1月前22日累计死亡人数为8103人。自疫情暴发以来,单月新冠死亡人数首次突破8000例。
其中有5000人在近12日内死亡。
自12月初以来,日本新冠死亡病例飙升。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日本累计死亡人数共为6.54万人。10月的单月死亡病例为1800例,11月超3000例,12月这一人数升至7600人。有97%的死亡病例为60岁以上人群。
若新冠死亡病例的增长持续至1月末,那么单月死亡病例或超过1万例。专家认为,死亡人数的增长与出现并发症风险的增加无关,而是因为有更多人死于肺炎和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血管疾病、中风和心脏病。

日媒:日本2022年自杀人数超2.1万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1920, 20.01.2023
日媒:日本2022年共21584人自杀
1月20日, 13: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 00:09:45 | 只看该作者
美国XBB.1.5疫情迎拐点?美专家:病毒会继续演变,但疫情高峰没有之前凶猛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1-21 13:40:10
【文/观察者网 童黎 编辑/陶立烽】
还记得“蒙脱石散”冲上热搜,一夜脱销吗?这背后原因离不开那句“XBB.1.5毒株在美国登顶”。
自2022年10月被发现以来,XBB.1.5在“奥密克戎家族”里“左冲右突”,已经挤占美国东北部新增感染者的近四分之三,成为美国头号毒株。
此时新年换旧年,当春运开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口流动,出入境逐步恢复,XBB.1.5这个“迄今为止最具传染性的新冠病毒”被投以了更多关注。
比如这串字母、数字、标点意味着什么,还有它那个广为流传的绰号;比如美国XBB.1.5疫情感染高峰能有多高,如今正当“上山”、“峰顶”还是“下山;比如医学界日益担心的另一个问题……
名副其实的“海怪”?
纽约一项研究显示,从发现新变异株,到感染者所占比例升至30%,新冠变异株BQ.1用了26天,XBB.1.5只用了17天。
2022年的最后一周,XBB.1.5在纽约迅速取代BQ.1、BQ.1.1、BA.5和XBB这些当地主流毒株,把新增XBB.1.5感染者比例猛地拉高到73%。无怪乎国际上对它产生了普遍共识——“迄今为止最具传染性的新冠病毒”。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纽约检出的新冠变异株比例 图自纽约市政府网站
无论是XBB.1.5这一串字母和数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新变种肆虐的美国现状如何?还是全球会不会面临新一轮疫情……在国内多地宣布已过新冠第一波感染高峰之后,XBB.1.5成为互联网和媒体报道中的高频词汇,讨论皆围绕一个主题:该不该怕它?
而想了解XBB.1.5的“前世今生”,就不得不提“奥密克戎”这个名字。
2021年5月,世卫组织开始使用希腊字母命名新冠病毒变异株。这样命名简单且易于使用和记忆,避免了污名化和歧视性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名称,但不会取代病毒原有的科学名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自《自然》网站
于是,最早在印度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B.1.617.2被命名为“Delta”(德尔塔)。
而形如B.1.617.2的字母、数字和标点组合,来源于“Pango命名法”。英国爱丁堡大学进化生物学家、“Pango”组织成员安德鲁·兰博(Andrew Rambaut)说:“你可能都不会听说我们命名的大部分病毒谱系,因为它们无法与病毒的其它变异株竞争,已经消失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全球新冠变异株监测情况  图自Nextstrain,数据自GISAID
“据上海浦东疾控介绍,这样命名的首字母代表病毒的谱系标签,标签的顺序从A到Z,然后从AA到AZ,BA到BZ,等等。后面的数字以句号分隔,表示该谱系的变异子代分支。
当某一分支的数字后缀超过3个时,将按照字母顺序使用一个新的字母作为谱系标签,如分支 B.1.1.1的第1个的子代支系不是 B.1.1.1.1,而是 C.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自上观新闻
2021年11月,南非首次报告的B.1.1.529被列为“需要关注”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并取名“Omicron”(奥密克戎)。此后,“奥密克戎大魔王”逐渐取代早期的新冠变异株,并衍生了许多更具传染性的“后代”。
XBB是奥密克戎BA.2衍生的2个变异株的重组毒株。“X”,代表重组。
在印度最早被检测到后,XBB很快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主要流行株,但它的亚分支XBB.1.5是2022年10月在美国首次发现的。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的伊万·哈里森(Ewan Harrison)认为,XBB.1.5可能是有人感染两种不同奥密克戎毒株时产生的。
为什么“XBB”、“XBB.1.5”以及我国本轮疫情主流毒株BA.5.2、BF.7没有自己的希腊字母名称?对此有疑惑的不在少数。它们常见诸媒体报端,大众却不见得能准确复述、区分其“真名”。
针对鼎鼎大名的“奥密克戎家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疾控原主任高福近日在凤凰网主办的峰会上说,奥密克戎在变,只是如果再按过去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的命名方法,恐怕24个希腊字母用两遍都不够
世卫组织病毒学家洛伦佐·苏比西(Lorenzo Subissi)则在去年表示,奥密克戎亚变异株彼此之间的免疫逃逸能力并没有太大区别;如果未来的研究证明,一种奥密克戎亚变异株相比其它亚变异株能够引起更严重的疾病,该机构的评估可能会改变。
不过这里有个小番外。XBB.1.5还有一个广泛传播的绰号:“Kraken(海怪)”。
“美国发现XBB.1.5变异株,其他国家却未对其采取措施”
“海怪”来自北欧神话,被一部分科学家定为XBB.1.5的“俗名”。
据英国广播公司援引专家介绍,XBB的一个突变能帮助它击败人体的免疫防御,但也降低了它附着在人类细胞上的能力。XBB.1.5出现了名为F486P的关键突变,可以恢复这种感染人体的能力,使得它更容易传播。
于是,“海怪”首先在美国东北部“兴风作浪”,感染者已经占到当地新病例的近四分之三。由于各地区所流行的毒株不同,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在截至1月14日的一周内,“海怪”估计占美国新冠病例的43%。一周之前,这一数字还是30%,高于美国疾控中心先期估计的27.6%。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美国,XBB.1.5所占新增病例比例持续上升 图自美国疾控中心网站
与此同时,全美新冠病例曲线迅速攀升,住院人数也随之增加。1月9日,纽约市两家医院的7000多名护士举行罢工,要求更好待遇。
《华盛顿邮报》提到,考虑到民众的免疫力下降,戴口罩等防疫措施频率减少,以及节假日在室内聚会,因此很难将病例激增完全归因于XBB.1.5。
但随着各种新冠变异株、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并行肆虐,美国密歇根州、马萨诸塞州、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地一些学区临时恢复了口罩令。
美媒指出,口罩令在美国被“高度政治化”,可能增加地方上恢复这一基础防疫措施的难度。
拜登政府将新冠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延长至4月,一种极具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让人们担忧美国可能在冬天面临又一波住院潮。
事实上,自2020年1月以来,美国每90天就会延长一次新冠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一旦结束这种紧急状态,入院人数激增之时,医院将在人员安排、增加床位和病人护理等方面遭遇新的阻碍,药房的疫苗接种也可能受影响。
可XBB.1.5如此迅速地“占领”美国,难免引发全球恐慌。
从2022年10月22日至今年1月11日,世卫组织共收到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的5288份XBB.1.5病毒基因测序,其中有82.2%来自美国。
欧洲疾控中心13日发布评估称,XBB.1.5可能在一到两个月后在欧盟/欧洲经济区成为主流变异株。
在近日世卫组织秘书处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出,中国没有发现新变异株,但欧洲国家对中国旅客采取限制措施;美国发现XBB.1.5变异株,其他国家却未对其采取措施。
1月10日,世卫组织欧洲紧急事务办事处高级官员凯瑟琳·斯莫尔伍德(catherine smallwood)说,“各国需要研究做行前检测的证据基础”,如果考虑采取行动,“应该以非歧视的方式实施旅行措施”
她补充称,这并不意味着建议在现阶段对来自美国的乘客进行检测。
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温斯勒斯(Tom Wenseleers)明确表示,考虑到目前XBB.1.5的传播情况,他怀疑对中国旅客的限制“没什么意义”,“更应该做的是确保老年人接种疫苗。”
“XBB.1.5并不是终点,但如果退一步看一下高峰……”
“海怪”的动静似乎变小了些。
点开美国疾控中心18日更新的最新数据,美国新增感染病例曲线经历几起几落之后正处于下降趋势,随之下降的是新增入院数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向美国疾控中心报告的新冠病例数量趋势(每周)图自美国疾控中心网站
入院数据中,代表老人的曲线起伏变化尤为明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美国入院新冠病例趋势:所有年龄段(左),各年龄段(右)图自美国疾控中心网站
但受病程影响,重症高峰延迟到来,全美新增死亡病例数持续上升,直到本周更新的最新数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向美国疾控中心报告的新冠死亡病例数量趋势(每周)图自美国疾控中心网站
但《华盛顿邮报》在10多天前刊文称,此时的美国新冠住院数据是自2022年2月底以来的最高水平,可远低于大约一年前创下的峰值。
美国贝勒医学院国家热带医学院院长彼得·霍特兹(Peter Hotez)说:“尽管病毒在继续演变,但如果退一步看一下高峰,它们并不像2021年下半年的德尔塔或早期奥密克戎变异株BA.1那么凶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美国新增报告感染病例、住院和死亡病例趋势(7日平均) 图自《纽约时报》
新加坡去年下半年经历XBB时的疫情曲线,也表现出了类似特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新加坡新冠感染病例及死亡病例趋势 图自新加坡卫生部网站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去年11月16日报道,“上个月本地所有新冠确诊者感染的都是奥密克戎毒株,其中本土病例中有多达65%为XBB变种毒株。”
新加坡卫生部在感染高峰期间表示,虽然XBB毒株令本地新增病例增多,但是重症患者人数维持在低位。这很可能是因为公众接种了疫苗,以及在过去几轮疫情中建立了免疫力。
1月11日,世卫组织表示对XBB.1.5致病严重程度的评估仍在进行当中,当前还未发现该亚谱系带有已知的可能改变致病严重程度的突变。
中国疾控中心4日发布信息显示,我国目前本土流行的新冠病毒绝对优势毒株是BA.5.2和BF.7,个体在感染BA.5.2或BF.7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在短期内(3个月)会维持相对较高水平,预期对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分支(包括XBB)有较好的交叉保护作用。我国短期内,由XBB系列变异株包括XBB.1.5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低。
观察者网注意到,同日,白宫新冠特别工作组负责人阿希什·杰哈(Ashish Jha)连发12推讨论XBB.1.5,其间称如果上次感染新冠已经是在2022年7月之前,或者没有在9月后接种最新二价疫苗,那么“你对XBB.1.5的抵抗力会没那么好”。
对此,香港特区政府专家顾问、中大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也持类似看法称,XBB.1.5病毒免疫逃脱能力是最强的病毒株,即新冠疫苗功效会大打折扣。不过,疫苗生产商测试显示,新冠二价疫苗仍然有一定作用;原始疫苗对XBB.1.5抗体水平大跌,效力近乎无。但原始疫苗仍可减少重症及死亡风险。
高福则进一步呼吁,新冠疫苗应学习流感疫苗的批签发,只要是同一公司、同一技术路线,只是更换了毒株或者基因序列的情况下,就无需再做全流程的临床试验,最多只需做I期临床,然后尽快批准使用。
然而,密集的疫苗接种倡议也引来了异议。《华尔街日报》刊登编委会一名成员的评论文章称,反复接种疫苗使美国人更容易感染新变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疫苗在给新变异株帮忙吗?”  《华尔街日报》网站截图
《华盛顿邮报》将这描述为“XBB.1.5的突变引发了科学阴谋论”。FDA局长罗伯特·卡利夫(Robert Califf)发表一系列推文,提及盛行的“错误信息/虚假信息”称,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华尔街日报》这篇文章的论点。
另一方面,大到世卫组织,小到纽约政府网站,它们或多或少提到“数据来源单一”、“近期数据不完整”,进而影响评估结论可信度。
美媒文章指出,当地官方病例数不再被认为是可靠的,因为有居家检测结果并未上报,而废水监测和其他手段表明了全美各地的疫情趋势。
包括马萨诸塞州总医院传染病医生雅各布·勒米厄(Jacob Lemieux)在内的一些专家相信,XBB.1.5并不是终点,他们甚至预计XBB.1.5的“后代”可能很快就会完成突变,变得更容易传播。
“但在世界范围,测序工作量已经削减很多,XBB.1.5‘后代’的发现可能随之推迟。”《纽约时报》写道。医学界人士直言,这将导致难以追踪奥密克戎的每个亚变种。
我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呼吁,疫情暴发三年来,美国几乎流行过所有新冠病毒变种毒株及其分支,是存在新冠病毒变种毒株最多的国家之一。美方应当及时、公开、透明、充分地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美国的疫情信息和数据,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疫情进一步传播。
写到这里时,近期泰国检出“德尔塔克戎”毒株又转移了一部分大众视线。
中疾控19日回应表示,目前我国尚未监测到XAY.2变异株,中疾控将继续跟踪国际动态,进一步加强输入病例和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监测,及时开展分析研判。
而截至13日,我国累计报告了XBB本土病例16例,都是XBB.1的进化分支,暂没有监测发现XBB.1.5的本土病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