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焦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房地产西式都会城市现代化 伪称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新样态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5 22:25:24 | 只看该作者
重磅!“金融十六条”官宣,如何影响楼市?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2年11月24日 07:37

房地产市场再迎重大利好。23日,央行网站发布《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包含十六项具体举措,从供需两端全面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业内分析认为,本次政策力度空前,其核心逻辑为:“保交楼”促进购房者信心恢复,企业债务展期 支持融资稳定市场主体,支持个人购房信贷带动市场销售恢复。

“保交楼”:设立专项借款,配套融资支持

“保交楼”是近来房地产工作的重点。此前,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已经设立“保交楼”专项借款,规模预计达到2000亿元。

《通知》中同样提出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除了支持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提供“保交楼”专项借款,还有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

“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配套贷款,在鼓励加大信贷额度的基础上,特别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案,如新增配套融资需投向有明确还款来源的项目,划分‘专项借款配套融资’科目进行专门管理,满足尽职调查但仍出现不良的可予以免责等。”中指研究院认为,此次出台的细则让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向更为精准、使用更加高效,同时也免除了机构的后顾之忧。

“‘配套融资支持’可以说是一种新的保交楼支持工具,后续各地‘专项借款 配套融资支持’的体系框架会更加健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

房企融资:存量融资合理展期,支持增信发债

资金是房企的命脉。《通知》中以大篇幅介绍了“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部分,包括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对国有、民营等各类房地产企业一视同仁;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稳定建筑企业信贷投放;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保持债券融资基本稳定;保持信托等资管产品融资稳定。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这体现了管理层从信贷、信托、资产管理、债券等全渠道稳定地产融资,从开发贷、按揭贷、并购贷、保交楼、破产重整、贷款展期、租赁融资等涉及房地产的方方面面融资,明确政策扶持内容。

中指研究院认为,“对国有、民营等各类房地产企业一视同仁”将改善金融机构对民营房企风险偏好和融资氛围,缓解民营房企信用快速收缩问题;“支持贷款、信托等存量融资展期1年”将极大缓解房企偿还债务压力,有效缓解房企现金流紧张,特别是对未出险民营房企;“加大利用发债、信托等支持房企融资”则将加快落实支持民营房企通过增信发债融资。

“房地产金融工作从传统信贷、债务融资进入到信托融资形式,金融支持工作进入到新的阶段,各类金融机构将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支持房地产。”严跃进指出,信托公司应减少对增量市场的关注,同时在存量市场方面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和业务方向。

房企风险处置: “第三支箭”加速发出

《通知》指出,积极配合做好受困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包括做好房地产项目并购金融支持、积极探索市场化支持方式。严跃进表示,这明确了对房地产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强化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重要角色和功能。

中指研究院认为,收并购风险化解一直在持续稳定推进,在前期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之下,未来有望扩展处置范围。当前信贷、债券这第一、二支箭已发射,而股权融资又是化解企业层面风险的本质性举措,前期地方政府参与民企混改的成功经验也成为了良好的范本,因此“第三支箭”有望快速落地。

李宇嘉认同样为,《通知》明确了地方政府在属地责任的情况下,协同银行、房地产企业、资管公司、三方机构等一起来推进项目收并购,这意味着,股权收购的“第三支箭”或将发出。

个人:延期还贷顾虑减轻,租房金融支持加快

《通知》还提出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鼓励依法自主协商延期还本付息,切实保护延期贷款的个人征信权益。

根据《通知》,对于因疫情住院治疗或隔离,或因疫情停业失业而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以及因购房合同发生改变或解除的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机构可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与购房人自主开展协商,进行延期展期等调整。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确保延期还贷工作顺利推进,也是保民生的重要体现。一些符合政策的延期还贷行为,在征信方面不会受到影响,确保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另在住房租赁方面,《通知》明确了要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包括优化住房租赁信贷服务,拓宽住房租赁市场多元化融资渠道。

“通过加大对住房租赁层面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宽住房租赁发展的资金来源,使得相关住房租赁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的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有助于加快住房租赁市场建设,补齐住房租赁短板。”柏文喜认为。

“加大对住房租赁的金融支持力度,是推动建立‘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重要举措。”中指研究院预计,未来住房租赁领域的金融支持政策将进一步加快落地,住房租赁相关企业将获得更多支持。

“《通知》从根本上讲,就是希望稳妥推进去杠杆的进程、降低风险处置的影响,稳定市场预期,特别是保障民生不受冲击,最终实现房地产平稳。”李宇嘉认为,《通知》有助于纠偏过度信贷紧缩,缓减流动性陷阱。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表示,《通知》的出台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具体体现,金融政策也从“保需求”“保项目”的两保扩展到“保需求、保项目和保房企”,支持对象范围更广,可以有效防范房地产行业发展失速的风险,也有助于购房者改善市场预期、稳定信心,推动加快入市的脚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12#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5 22:28:34 | 只看该作者
六大行近万亿授信,给了哪些房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年11月25日 07:27
11月23日至11月24日期间,六家国有大型银行密集与房地产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供包括信贷资金在内的多种金融支持,为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和平稳健康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专家分析,从当前各家银行动作来看,说明其工作步调一致,支持房企融资的信号也非常明显。预计年末还将有更多房企获得多元化融资支持,以进一步改善流动性问题。

国有大行纷纷巨额授信

近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六家国有大型银行密集为房企提供多元化资金支持。

11月24日,工商银行与万科集团、金地集团、绿城中国、龙湖地产、碧桂园集团、美的置业、金辉集团等12家全国性房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意向性融资总额达6550亿元。同日,建设银行召开房地产市场形势展望暨住房租赁基金交流会,并与中交股份、首开集团、越秀集团、万科集团、龙湖地产、美的置业、合生创展、大华集团等8家房企签署合作协议;邮储银行也分别与万科集团、龙湖地产、绿城中国、碧桂园集团、美的置业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意向性融资总额2800亿元。

此前,已有多家大行积极行动。11月23日,农业银行与中海发展、华润置地、万科集团、龙湖地产、金地集团等5家房企举行银企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中国银行与万科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提供不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意向性授信额度;交通银行与万科集团、美的置业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从合作协议内容来看,房企获得国有大行全方位“力挺”。工行将围绕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房地产项目并购融资、租赁住房融资、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债券承销与投资等业务领域,与相关房企集团开展全方位合作。农行表示,银企各方将围绕商品房、保障房、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在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并购贷款、债券承销与投资等业务方面加深合作。

细化措施亮点频出

房企获得密集融资支持与近期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息息相关。值得一提的是,各家国有大型银行在具体贯彻落实中还有不少亮点做法。

例如,建行通过加快住房租赁基金试点拓展住房租赁融资。银保监会透露,建设银行已于2022年11月8日设立规模为人民币300亿元的建信住房租赁基金,以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运作投资房企存量资产,通过与有关方面加强协作增加市场化的长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目前,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已成功完成注册备案工作,重点推进项目20余个,项目资产总规模超过100亿元。

中国银行进一步优化政策,确保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据介绍,该行第一时间向分行提出优化措施,明确在符合《通知》要求、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优化集团客户在中行的授信集中度管理要求,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对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客户,允许对存量贷款予以展期或调整还款计划。

邮储银行也进一步梳理房地产行业发债企业名单,在符合风险偏好的前提下,适度增加债券投资标的企业范围,并通过债务融资工具的承销、投资支持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

“大型银行在当前稳楼市方面承担了非常大的责任,是后续支持房地产市场的重要供给端,对进一步改善房企资金状况有积极作用。从当前银行动作来看,说明其工作步调一致、支持信号也很明显。”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说。

严跃进表示,此类融资工作更多是采取融资授信、签署战略协议的方式进行,对房企开发端、销售端、经营端等都会产生非常好的资金补给作用。他预计,在11月下旬和12月,其他一些房企也将获得更大的支持,以进一步改善流动性的问题。

邮储银行透露,后续还将开展第二批全国性房地产企业合作签约工作,与相关房地产企业加强务实合作,满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携手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和平稳健康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13#
 楼主| 发表于 2023-1-1 12:44:42 | 只看该作者
房地产走过失落一年:千亿房企仅剩20家,保利超越万科冲进前二千亿房企仅剩20家2022-12-31 23:13:06 来源: 时代财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广东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刘新歌
随着2022年收官,这一年也成为近年来龙头房企座次变换最大的一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央企、国企销售表现突出,保利发展登上行业第二的宝座,厦门国资房企建发房产从去年的第20名跃居第10位。这一年也是房企规模赛按下急刹车的一年,超千亿房企较去年减少了一半,仅剩下20家。
销售下行、债务到期,房企面临流动性困境,行业内不断传来裁员、违约的“坏消息”。不过,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认为,房地产是明显的周期性行业,否极泰来。随着2023年新一轮支持措施的落地,行业信心提升,房企销售将会发生明显改善。房企要平衡安全与发展,迎接行业新周期。
上海一年卖房6344亿,杭州楼市几近腰斩
2015年至2021年,房地产行业实现了连续7年的增长。但到了2022年,行业规模增长按下了停止键。“2023丁祖昱评楼市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全国商品房成交额为13.3万亿元、成交面积13.6亿平方米。与2021年的18.2万亿元、17.9亿平方米规模相比,降幅均超20%。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称,2022年的房地产行业规模已重回2015年。
各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规模也普遍下降。丁祖昱指出,全国百城商品住宅月均成交面积同比下降了40%。重庆、武汉、杭州、宁波、长沙等城市的新房成交面积同比降幅超50%,重庆甚至下降了70%,全年成交了579万平方米。
从新房成交额看,仅上海的商品房销售呈正增长状态,一手房成交额达到6344亿元,同比增长9%,较排名第二的北京多卖了2607亿元。重庆、武汉、宁波、杭州降幅较大,全年商品房成交额分别为850亿元、1544亿元、1418亿元、3644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69%、53%、51%、47%。
市场下行,房企规模也随之下降。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75968.5亿元,同比下降41.3%。销售额超千亿房企20家,较上年同期减少21家;超百亿房企130家,较上年同期减少28家。
房企的业绩目标也基本“全军覆没”。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15家房企公布了2022年销售目标,目标完成率均值为73.6%,低于去年的93.4%。其中,仅越秀地产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其2022年业绩目标为1235亿元,最终目标完成率为102.3%。
保利打败万科位列第二,建发房产首进前十
行业跌宕中,发展相对稳健、具备融资优势的国企、央企行业地位则逆市前进。TOP30房企中,去年位列榜单的中国恒大、中南置地、阳光城等7家民企跌出,国企、央企(含具有国资背景的房企)从去年的12家增长至16家。保利发展力压万科,全口径销售跃居行业第二,建发房产则从TOP20突飞猛进,全口径销售首次进入行业第十。
在土地市场,国企、央企也是主角。在中指研究院发布的《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TOP100排行榜》上,TOP5均为国企、央企,分别为华润置地、中海地产、保利发展、建发房产、招商蛇口。在新增货值榜单上,保利发展、华润置地、招商蛇口、中海地产、中国铁建位列前5名,全口径新增货值分别为2240亿元、2219亿元、1584亿元、1304亿元、1218亿元。
中指研究院认为,过去几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规模高位盘整,伴随着房地产供给端政策的持续发力,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模式、竞争格局均发生变化,2022年市场下行更加明显,不同房企类型销售均不同程度承压,企业分化现象逐渐加剧,房地产行业进入优胜劣汰阶段。
融资能力无疑是决定房企生死存亡的关键。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称,2022年房地产行业信用债发行4594.0亿元,同比下降16.6%;海外债发行仅176.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93.4%,海外融资渠道基本中断。从信用债的发行主体来看,国企、央企成为绝对发行主力,发行额占比达82.8%,较2021年上升9.2个百分点。
丁祖昱也表示,尽管2022年年底针对房企融资的金融政策“三箭齐发”,但共计约3万亿的集中授信、1600亿的债券规模以及股份配售都集中在少数企业身上,房企融资难基本面尚未改变,特别是已出险房企和中小房企。
对于2023年,中指研究院认为,房地产市场仍将处于“去库存”阶段,房企应以销定投,优选城市和项目以实现换仓,通过深耕价值城市穿越行业周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1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 13:01:25 | 只看该作者
苏泊尔等申请对国美电器破产清算?国美:470万债权尚未确认

2022-12-30 09:54:15来源:澎湃新闻

国美电器对破产清算呈请提出异议。
12月29日晚间,国美零售控股有限公司(国美零售,0493.HK)发布公告称,公司附属公司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美电器”)于近日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通知,沈阳盛兴达厨卫用品有限公司、辽宁苏泊尔炊电销售有限公司、哈尔滨苏泊尔炊具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及长春苏泊尔炊具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统称“申请人”)以国美电器不能清偿欠付货款为由,分别向法院提出对国美电器的破产清算呈请。
公告称,经本公司内部核实,申请人为本公司附属公司大连国美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鞍山永乐家电有限公司、沈阳国美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黑龙江国美黑天鹅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及吉林国美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公司之供应商。申请人主张前述附属公司欠付货款合计约470.6万元,但该等债权债务并未有生效法律文书予以确认。申请人与国美电器之间均没有直接的业务往来,国美电器不存在欠付申请人货款的情况。国美电器依法对该呈请提出异议,法院将在异议期满后裁定是否受理该呈请。本公司将就该呈请的任何重大进展知会股东及投资者,并适时另行刊发公告。
国美电器曾于11月底传出因拖欠供应商数百万货款,已被法院申请破产清算的传闻,国美电器有限公司12月1日发布声明否认称,未收悉任何司法机关作出的有关公司被申请破产的法律文书或问询谈话。对公司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充分保障各方权益的前提下协商处理,合作共赢。对于无法协商一致的,通过司法路径予以解决。
国美由黄光裕于1987年创立,已发展成为集零售、互联网、金融、研发制造、地产、投资等业务板块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品加服务的提供商。国美零售控股有限公司为国美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于2004年7月在港交所上市。
今年以来,国美集团旗下多个公司、平台风波不断。今年4月起,国美集团旗下公司开启多轮裁员及变相降薪,国美8月回应称因经营困难而拟将实施减员计划。9月底,因企业转型进程受阻现金流承压明显,员工反映国美欠薪,包括半年绩效和奖金也未发放,彼时集团回应薪酬调整系应急举措,经营好转后补足。11月初,国美要求集团员工签署有关工资延迟发放的承诺函。12月初,员工开启讨薪维权,多次前往北京鹏润大厦办公室,期望与国美集团领导进行谈判,但当时尚未有明确的资金补偿方案。而近期被裁的员工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已于12月初收到了补发的10月工资,12月中收到了9月的补发工资,11月的工资以及裁员补偿公司称明年3月底给。
今年12月以来,黄光裕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已向国美集团贷款输血三次,共计5亿港元。由公司控股股东黄光裕全资拥有的公司Shinning Crown向国美零售提供免息及无抵押贷款。此前公告称,贷款初始期限为六个月,可由订约双方于届满前以书面形式延长,贷款所得款项将由本集团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大股东黄光裕夫妇也有多次减持,仅12月就减持了8次。在去年12月22日最后一次减持后,黄光裕夫妇持有国美零售股份为205.84亿股,持股60.98%。而截至港交所最新数据显示,12月15日黄光裕夫妇持有国美零售股份为88.23亿股,持股比例为24.7%,意味着年内减持已超百亿股。
截至12月29日收盘,国美零售报0.115港元,跌3.36%,年初至今跌82.58%。
(澎湃新闻记者 邵冰燕)
国美停发工资 要求员工签署承诺书来源:互联网  2022-11-04  财经
[color=rgba(0, 0, 0, 0.87)][size=0.72533]  据第一财经,国美被曝停发员工工资”的传闻11月3日晚登上热搜榜。当晚,多位接近国美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美正与厦门建发集团洽谈融资。一位国美内部人士向记者说,“公司只是提示未来半年可能会出现工资缓发的情况,并不是说不发工资。”
[color=rgba(0, 0, 0, 0.87)][size=0.72533]  这位国美内部人士还表示,在当下的经济环境和疫情双重压力影响下,中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尤其是实体零售企业,现金流的压力都很大。国美的经营无论是品牌还是网络,以及团队销售能力都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来自于流动性资金。
[color=rgba(0, 0, 0, 0.87)][size=0.72533]  此前报道
[color=rgba(0, 0, 0, 0.87)][size=0.72533]  冲上热搜!国美被曝停发工资,12月底之前或只缴社保,市值较黄光裕回归高点已跌去95%
[color=rgba(0, 0, 0, 0.87)][size=0.72533]  4日早上,国美再上热搜。
[color=rgba(0, 0, 0, 0.87)][size=0.72533]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color=rgba(0, 0, 0, 0.87)][size=0.72533]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北京鹏润大厦国美总部的全员大会上,国美电器董事长黄秀虹表示:公司到12月底之前,只会给员工上社保,不会再发工资了。黄秀虹还补充:今后中长期,工资发放也存在不确定性。会后公司会出具一份承诺书,员工可以各自去找主管签字。有国美员工称:这是变相逼人离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15#
 楼主| 发表于 2023-1-5 00:42:24 | 只看该作者
地方基建欠了六十多万亿,需要奇迹才还得上

2023-01-04 14:52:32 来源: 冰川思想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浙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0多万亿的城投债巨坑,就是这么一轮轮挖出来的。坑大如斯,是真顶不住了。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关不羽
2022年12月30日,贵州遵义市最大城投发债主体——遵义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了关于推进银行贷款重组事项的公告称:

本次银行贷款重组涉及债务规模155.94亿元,以债权保全为前提,经各方友好平等协商,近期完成签署相关补充协议。根据重组协议,重组后银行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利率调整为3%/年至4.5%/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网络
此处应有台词:“好吧,我不装了,我摊牌了。我要优雅地做个老赖”。

01
理直气壮亏钱,放心大胆借钱
城投是各地政府的直属公司,名义上的主营业务是地方基建。修桥铺路、市政绿化、各类景观设施等等。
说是公司,却是所谓“公益性为主,经营性为辅”。既然是“公益性”的,亏钱亏得理直气壮。事实上,除了少数超一线、一线的城投外,几乎所有城投都在理直气壮地亏钱。
生而亏钱的公司,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缝合怪”,就是为了地方财政盘子服务的,给地方财政套个马甲融资才是真正的主营业务。套这个马甲,图的就是个方便。因为是公司,所以城投债都是商业性的,不受财政纪律的约束,也不计入政府负债。
一言以蔽之,城投就是以基建项目的名义,把钱从银行借出来,然后亏出去。各地大量的无效基建,诸如门可罗雀的大型景观、空空如也的道桥、种完了砍、砍完了种的城市绿化,大都出自城投之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遵义道桥集团学府新苑项目(图/“遵义道桥”公众号)
既然城投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自带地方财政的信用背书。当然,绝大多数情况下,财政是不能明着给担保的,名义上还是要给抵押物的。很多地方政府“穷得只剩地”了,土地就是最好的抵押物。国有土地倒腾给国有公司,没难度。
地到手了,修路造公园把土地的评估价拉上去,能拉个房地产公司做“托”就更好了。反正银行的账面上就过得去了,借得到钱,就OK了。土地财政就这么闭环了。
银行又不傻,知道这样“做”出来的地价多半是纸上谈兵、水月镜花,但是这也无所谓了。钱又不是自己兜里掏出来的,和地方政府较什么真呢?只要合规性没问题,银行乐得睁一眼、闭一眼。
所以明知城投债是肉包子打狗的必亏,银行也得借。这就是所谓的“城投信仰”,其实是政府信用的刚性信仰。非但得借,而且得一直借。举新还旧是城投维持现金流的唯一方式,利滚利几圈,债务规模就达到了“大到不能倒”的天量。
2021年我国城投平台的有息债务余额高达56万亿元。刚过去的2022年,城投债的总规模可能已经达到了65万亿元,中国人人均欠5万。
城投的巨坑存在很多年了,靠两层遮羞布挡着。一是房地产繁荣稳住地价,地生钱、钱生地的游戏就能继续玩;二是财政扩张,局部爆个小雷,不管哪级财政出来买个单就过去。
如今房地产灰头土脸,政府财政吃紧,城投只能裸奔。手头只有两种资产,卖不出去的土地,和一堆亏钱的基础设施。两手一摊,问银行要不要?银行要是横下心来收了,也避免不了坏账,只好认栽。
这次遵义的“友好协商”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而“友好协商”的结果就是二十年债务展期。

02
还钱这辈子都是不可能的
二十年展期,这债就能还上吗?单看这155.94亿,还能硬着头皮说“能还”。但是,这二十年要还的何止155.94亿。
根据《遵义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债券中期报告(2022 年)》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遵义道桥总债务余额为457.54亿元,占总负债的53.32%。
二十年展期,也就别考虑什么短期债务、长期债务了,再长期也长不过二十年。近千亿规模的总负债压身,怎么还?遵义道桥自己还,那肯定不用想了。但凡能有一点点还钱的希望,就到不了“友好协商”这一步。
本级财政兜底更指望不上,遵义市的财政规模一年不到300亿,就算有盈余,又能有多少呢?就算有盈余,这不是还有别的城投公司吗?
总而言之,言,唯一可以指望的是房地产复苏,土地资产能盘活……这需要奇迹。所以,二十年展期的城投债,大概率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图虫创意
二十年,银行、城投、地方政府得换多少茬管事的。换着换着,就剩下一笔糊涂账。国有企业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家都有等于大家都没有,一切责任均属玄学。银行再狠,能把城投公司老总列入失信人名单吗?该坐高铁的坐高铁,该坐飞机的坐飞机,按级别来,谁也拦不住。
这个“友好协商”出来的“二十年展期”,和还钱无关,就是把坏账藏起来、再变成糊涂账的玄学操作。
单一个遵义道桥搞点玄学没关系,遵义市没啥大碍。遵义有大茅台坐镇,支柱产业扎实,日子总能过下去。但是,全国60多万亿的城投债,咋弄?
要是60多万亿的城投债都如法炮制,货币流动性堪忧。货币是经济系统的血液,都变成了二十年不化的陈年血栓,还谈什么经济活力呢?
当年坑不那么大的时候,还可以粉饰过去,各找各妈的新一轮循环开启。银行金融机构找央妈,城投找本级财政,本级财政找上级财政。亲娘慈母合力送温暖,就是货币放水再上一轮基建、再涨一波房价的“基建拉动”。所谓经济三驾马车里的“投资拉动”,就是挖坑填坑的挥汗如雨。
60多万亿的城投债巨坑,就是这么一轮轮挖出来的。坑大如斯,是真顶不住了。
很多人都听说过“房地产是个大夜壶”,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夜壶里的陈年屎尿是怎么来的。
千夫所指的许老板们,哪里配得上这么高级的夜壶业务?轻轻划上几条杠杠,许家印就被逼到了要跳楼,明晃晃的24K皮带也只是根皮带,给各地方政府、各家城投的债务大肚腩做个装饰。

03
市场失灵了么?
按惯例,“万恶的资本+资本逐利+市场失灵”是一切国内经济问题的通用解释。可是,这真有解释力吗?
城投是资本,却是不以逐利的“公益性为主,经营性为辅”。正常的市场机制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都有耍流氓的重大嫌疑。哪家正经银行会把钱借给亏钱亏得理直气壮的“公司”?所以,城投和银行的勾当,打根子上就绕过了市场规则,谈何失灵?
但凡有一点点正常的市场规则,就不会有这60多万的城投债巨坑。地方政府讲市场规则,就不会投那堆无效基建;城投讲市场规则,就不会借一堆还不了的债;银行要是讲市场规则,一开始就会说“NO”。
最终“友好协商”的解决方案,也没有市场规则的约束。须知,这是二十年债务展期,是单纯的债务冻结。也就是说,背着巨债的城投随时可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君临债市,继续举新借旧的滚雪球游戏。
“友好协商”出二十年展期,民企行吗?列位房奴行吗?正常的市场主体都不行,但城投行。因为自城投诞生之日起,它就是反市场的产物,有不讲市场规律、不讲市场规则的权力。
不讲市场规律、不讲市场规则,那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从这60多万亿白花花的银子流进城投的钱包开始,代价就在付。如果这些钱流进了我们的民营制造业企业,能够创造多少财富和有效工作岗位?如果这些钱流进了民营科技企业,中国的科技水平能起飞。
城投一招手,这些都没了,只有一堆无效基建堆出来的无效资产,以及堵塞在金融系统中的60多万亿血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网络
这场反市场的金融游戏,付出了双倍代价。借出去的时候付一次,还不出来的时候再付一次。唯一的赢家就是优雅地做了老赖的城投,这就叫双赢——城投这样的特权资本赢两次。
讲真,以目前共度时艰的特殊情况下,能不能让正常市场主体享受下被精心呵护的“特权”?给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民营企业一点阳光,给债务焦虑、失业焦虑的房奴们一点雨露,不奢望二十年展期,能缓个三五年也是好的。
这些倒霉蛋值得拯救,给他们点“特权”,将来还你个充满活力的中国经济。至于城投,填坑时得把这些沉疴宿疾一起埋了,再也不能让他们为祸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1-7 00:20:53 | 只看该作者
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财政部重申:中央不救、谁的孩子谁抱[url=]国信在线[/url] [color=var(--weui-FG-2)]2023-01-06 19:59 [color=var(--weui-FG-2)]发表于北京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直是市场关注焦点话题,其中,化解隐性债务又是重中之重,对此财政部有了最新表态。近日,财政部公开了几份对2022年政协委员提案回复的函,其中就有两则涉及到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其中在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方面,财政部表示,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依法实现债务人、债权人合理分担风险。经过多年强监管,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曾公开表态,隐性债务增长势头初步得到遏制,存量隐性债务也已经化解三分之一以上,隐性债务风险稳步缓释,总体可控。而终极目标是实现全国范围全面消除隐性债务。
坚持中央不救助,打破兜底预期
所谓隐性债务,指地方政府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直接或者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而举债主体往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也被称为“城投”)。由于部分官员过度举债谋政绩等原因,前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快速增长,规模较大,风险加大。2017年以来中央强化隐性债务监管,一方面遏制隐性债务增长,另一方面积极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不少地方制定具体化解隐性债务方案,目前财政第一大省广东在去年率先实现全域隐性债务清零,另外北京和上海也被纳入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不过对于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在近些年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的背景下,隐性债务化解面临不少挑战。其中一些地方政府依然坚信,对于这些隐性债务,最终中央政府会“买单”,一些金融机构也认为政府会最终“兜底”。近日财政部网站公开的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0072号提案答复的函,其中在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方面,再次表态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期两度表态,打破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兜底预期。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财政部一直强调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坚持中央不救助、坚持谁举债谁负责,这避免道德风险,促进地方理性举债。而目前隐性债务主要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举借,其中一些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最终兜底,才会推波助澜违规放贷,对此就要真正打破政府兜底幻觉,对失去清偿能力的要依法实施破产重整或清算。当然,在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中,地方也注重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防止在处置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除了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外,遏制隐性债务增长也是当前监管的一大重点。财政部在上述答复函中介绍,严堵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的“后门”,着力加强风险源头管控,硬化预算约束,要求严格地方建设项目审核,管控新增项目融资的金融“闸门”,强化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债务融资管控,严禁违规为地方政府变相举债,决不允许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
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方向不变
无论是遏制新增隐性还是化解存量隐性债务,都绕不开举债主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改革,而决策思路一直比较清晰,即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财政部在上述回复函中表示,规范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管理,严禁新设融资平台公司。规范融资平台公司融资信息披露,严禁与地方政府信用挂钩。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剥离政府融资职能,妥善处理债务和资产。防止地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平台化”。财政部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0272号(财税金融017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更详细介绍了分类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转型。财政部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划分为三类:对承担政府融资和公益性项目建设运营职能的融资平台公司,推动各地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归并同类业务,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转型为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城市运营等领域市场化运作的国有企业;对只承担政府融资任务且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偿还债务的“空壳类”融资平台公司,要求各地一律按法定程序撤销;对承担一定政府融资职能的其他国有企业,取消其政府融资职能。实践中一些地方资金缺口大仍需要依赖城投公司替政府融资,这就导致剥离政府融资职能比较困难,部分城投公司难以真正市场化转型。近些年一些城投公司经营困难,为政府融资形成较重的债务负担,再不能厘清政府和平台关系、解决债务归属问题,很难市场化转型。财政部在上述00272号回复函中表示,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尽快转型为市场化运营的国有企业、依法合规开展市场化融资,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干预融资平台公司日常运营和市场化融资,不得将公益性资产、储备土地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资金来源,不得利用政府性资源干预金融机构正常经营行为,要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刘昆近日在谈及未来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转型时称,将进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责任明确、风险可控的良性机制,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上述政企良性机制实际上涉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实质,即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债务风险问题,就要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要确定政府职能边界,近乎无限责任政府必然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快速扩张。
来源:第一财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7 00:22:47 | 只看该作者
哪些省市债务率最高?最新数据来了2023-01-05 19:50:53 来源: 博闻财经
原创 刘博团队
最近,不少城市陆续公布2022年成绩单,并乐观地喊出了2023年的增长目标。
与此同时,我们关注到,一些省市的家底陆续被揭晓。
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地方政府的实际债务情况。
下面,我们根据粤开证券研究院的数据来分析,哪些省市债务率最高,还债压力最大。
该表详细统计了计算地方政府债务率与负债率所需的各项数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1
先简单说一下,表格中把地方政府债务率和负债率分为狭义和广义债务率、狭义和广义负债率四组概念。
实际上,这里的狭义统指不包含城投平台债务的情况,而广义统指加上城投债的情况。
再看债务率和负债率的区别。
具体看,债务率是年末债务余额与当年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公式为:
政府广义债务率=(地方政府对外有息负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总负债)/地方综合财力
债务率指标越高,说明地方政府的负债规模越多,还债压力越大。
如图所示,2021年西藏地方政府对外有息负债余额,即狭义负债为495.7亿元;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余额,即广义负债为705.4亿,二者合计为1201.1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地方政府综合财力一般包括税、卖地、社保、国企上缴四本账,这里主要统计了地方政府自己挣的两项,即税收和卖地收入,外加中央给地方返还的两项收入,总共为215.6+46.4+2246+8.7=2516.7亿
由此计算出,2021年西藏地方政府的债务率=495.7/2516.7=19.69%;
广义债务率=1201.1/2516.7=47.72%。
我们看的时候,一般也是看广义债务率,因为城投债是地方债务里的大头,必须要统筹计算。
另外,负债率,是年末债务余额与当年GDP的比率,可以理解为经济增长对政府举债的依赖程度。
仍然看西藏,2021年西藏GDP为2080.2亿,负债率就是用地方债务余额第一栏做分子,用GDP做分母,二者相除,而广义负债率则是用第一栏和第二栏加起来做分子,除以GDP;
因此,广义负债率的数值大于负债率,因为这里把城投债也算进来了。
负债率的值最好控制在90%以内,如果超过100%就表示债务负担重,说明经济发展靠举债拉动,非健康良性发展。
下面,我们按照广义债务率排名的高低,对2021年31省市的债务情况进行了排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可以看到,截至2021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率为105.4%,负债率26.7%,显性债务压力尚可控。不过广义债务率为259.5%,说明隐性债务压力大。
分省份来看,共有17省市的广义债务率超过平均水平,其中有9个超过300%的省市,分别为:
天津(530.0%)
北京(382.5%)
重庆(378.3%)
江苏(323.3%)
湖南(318.1%)
云南(314.1%)
贵州(306.4%)
浙江(303.3%)
四川(300.6%)
此外,广义负债率超过100%的省市有四个,分别为:
天津(129.7%)
甘肃(120.2%)
贵州(118.3%)
青海(107.1%)
02
为什么地方政府的债务率这么高?
这和我国政府的全能型定位分不开。
一方面,政府需要为社会提供各类公共服务,维系运转必要的各项人吃马喂开支不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比如最低气温达-26℃的鹤岗最近有供暖公司亏本无法供暖,政府不得不介入,采取补贴的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满足群众冬季取暖的刚需。
另一方面,政府还承担着拉动内需、稳增长的功能。也就是说,政府在做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方面也办了很多事。
不管是各种产业园、科学园建设,还是城市更新棚改旧改,抑或是修路修桥修垃圾处理站,大事小情都需要政府出钱。
政府的钱从哪儿来?
一部分是从企业和居民手里拿走部分税收,还有就是靠土地财政,最后再不够的只能靠融资,也就是各种发债借钱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土地财政表现尚好的时候,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其实也是比较高的。
现在土地财政收入减少,而保增长的任务还在加码,各项基建投资纷纷上限,相当于分母减少,分子增加,因此,政府的债务率会比过去更高一些。
03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现路径很清晰凝练:一是遏制增量,二是化解存量。
对于存量,国家一直在做隐性债务置换工作,以时间换空间,另外就是用实际偿还来化解隐性债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对于增量,国家鼓励的是在经济发达,投资效率高的地方,做一些超前基建投资,最终可以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
而在人口流失、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则不能盲目扩大投资,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由此,我们看到,国家已收紧城市轨道交通审批,一批人口不够集聚、通勤需求不足的城市将没有资格修地铁。
同理,在《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当中有一条提到,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
不问效率,来者不拒的城市扩张将被禁止。
此外,国家目前提倡减税降费,就是想把过去集中起来的钱,初步留一些给企业和个人,把投资权和消费权还给企业和个人。
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氛围会比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拉动更为有效和活跃。
总的来讲,债务本身并不是风险,关键是债务的支出结构与效率是否合理。
对于债务率居高的省市而言,稳增长硬币的另一面,可能就是降负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2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1-7 00:26:57 | 只看该作者
地方政府债务超60万亿?负债率最高的城市你绝对想不到
原创 刘晓博
最近,贵州遵义最大城投企业——遵义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156亿元银行贷款展期20年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件事的背后,是房地产失速、卖地收入锐减之后,地方政府遭遇的尴尬局面:财政入不敷出,稳增长、保就业力不存心,多年积累在城投平台的各种债务压力巨大。
近日,一篇题为《地方基建欠了六十多万亿,需要奇迹才还得上》、讨论上述事件的文章被不少人转发,文章引述的数据为:2021年我国城投平台的有息债务余额高达56万亿元。刚过去的2022年,城投债的总规模可能已经达到了65万亿元,中国人人均欠5万。
由此引发不少人讨论,这60万亿由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平台欠下的“基建类债务”,到什么时候才能还清?
其实今天还有一篇地方债务的研究报告值得一读,这就是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的《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形势与应对》,文内有下面一份反映地方政府债务的表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粤开证券上述表格里,地方政府债务被分为“地方债”和“城投平台债”。
前者发行比较规范,需要省级政府同意,并向中央报备。各地的地方债余额到2021年为30.37万亿元。至于城投平台带息余额,到2021年为44.35万亿。
这两笔债务相加,达到了74.72万亿元。
如果看“广义债务率”(两项债务之和占表格里四项财政收入总和的比重),天津为最高,达到了530%;其次是北京、重庆、贵州、江苏、浙江、云南、湖南、四川等省市,均超过了300%。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广义债务率超过300%的省市区里,既有贵州、云南、湖南等相对落户省区,也有天津、北京、江苏、浙江这样的经济发达省市。
由此可见地方债务情况之严重。
那么:无论地方城投平台的有息债务是44.3万亿,还是60万亿,这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此天量债务,到底意味着什么,将来地方政府拿什么来还?它又将倒逼出什么变局来?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城投平台的欠账,不存在实质性的还钱问题。它跟地方债、国债一起,都是政府债务的一部分,最终的结果是借新还旧、不断滚雪球,越来越大而已。
凡是为政府债务如何归还而发愁的人,都是不懂经济的。无论财政赤字,还是政府债务,其实质都是一种发钞方式。
如果地方债、国债都归还了,余额越来越少,对国家反而是不幸的,因为这意味着“大通缩”到来, 钱将越来越少、越来越值钱,大家竞相减少投资和消费,因为拿着钱本身就是最划算的投资。
而当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举债,甚至要求央行印钞直接购买国债、地方债的时候,则意味着货币扩张,资产价格上涨,大家消费、投资欲望上升,经济迈向温暖期。
另外,地方城投平台所欠下的债务,不一定都对应着无效投资。其中很多投资,还是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形象。当然,其中存在一些无效、低效投资,也可能存在腐败现象。
这是否意味着地方政府欠债越多越好,越能刺激经济、增加大家的收入?
当然不是。
这里面有一个“度”,必须要适可而止而止,过犹不及。
如果政府举债过多,占每年财政收入的比重太高,占GDP的比重太高,就意味着债务率偏高了,就可能出问题。
负面作用一般是两个:第一,通胀率飙升,贫富差距拉大;第二,政府债务率太高,会引发国际评级机构的“较低评价”,可能导致汇率波动,也影响国际资金投资其国债、地方债的兴趣。
也就是说,政府的债务规模要适度。是否适度,要看每年还本付息金额占常规财政收入的比重,以及总负债占GDP的比重。对此,国际上有一系列指标来评价、判断。
中国经济是“强政府主导模式”,我们常说自己的体制优势是可以“集中精力办大事”。说白了,就是在政府和民间的财富分配中,政府掌控力更强,多拿走了一块。这多拿走的,用来转移支付、平衡全国,或者用来上大项目,搞大基建。
几十年来,地方政府已经习惯了这样做。在房地产大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代,我们也有条件这样做,因为增量财富太多了。
但随着城镇化率达到高位,人口红利终结,房地产出现拐点,地方政府一下子傻了:他们突然发现,土地卖不出去了,来自房地产的税收大幅下滑。不仅稳增长、搞大基建的钱没有了,连给基层发工资的钱都紧张起来。
所以我们看到:2022年地方城投平台债务再次迅猛扩张,因为这些平台要承担起土地市场“托市”的任务,替地方政府撑场子、回笼资金救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上图是第三方研究机构整理的,22个集中出让住宅用地城市在2022年卖地情况。其中42%的卖地款来自地方国资的接盘,金额高达7486亿元。
7486亿元,只是22个集中出让住宅用地城市的“城投平台”出资拿地额。放眼全国,2022年地方城投平台通过卖地至少给地方财政输血了超过1万亿。
其实质,相当于地方政府把土地左手卖给了右手,然后从银行获得了贷款。
如果将来房地产回暖还算罢了,如果楼市继续低迷,则地方城投平台的债务压力将更加沉重、巨大。
未来的解脱之路,要么是像上遵义一样大幅展期,要么转换为地方债。甚至到了最后,还可能把部分地方债转换为国债,因为中央政府的债务率目前明显低于地方政府。
虽然60万亿城投平台债务没有实质性的还款压力,只有借新还旧、展期等压力,但这个问题日益严重,会倒逼出很多改革。
比如,无效益、低效益的大基建,未来会被严格控制;新上的项目,只能被迫跟着人口走,进一步向大城市及其都市圈集中,由此带来中西部、南北的更大差距。
人口持续流失地区,是否还要维持架构齐全的政府,是否需要合并下属的乡镇、县、市,都会逐步纳入议事日程。人口只有数万人的县,是否还要有那么多副县长?是否还要保持那么多部门?行政架构是否要精简?也都会被关注。
为了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打造强大国内市场,财富在“国家-个人”之间的分配比例,是否需要调整?
过去这些年来,居民总收入占当年GDP的比重不断走低(下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意味着,我们每年创造的财富,大部分被集中到政府手里。政府某种程度上替居民做了投资、消费的决策。而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率,显然没有个人高。
与其把钱集中起来,在大基建中选择低效项目而打水漂,还不如把更多财富交给居民个人,让他们自己消费、自己投资。
这恐怕才是未来改革方向,也是启动内需最应该做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