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1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球资本流量降一半 去全球化将推中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复制链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09:2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ize=13.333333015441895px]冯月季:中国能否主导新一轮全球化
[size=13.333333015441895px]
冯月季
联合早报 2015年08月29日

[size=13.333333015441895px]
[size=13.333333015441895px]

冯月季

在全球经济局势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动荡的时代,中国却显现出了相对乐观的局面,“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成立,一系列举措反映出中国正从早年的“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型。据悉,未来三年,中国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投资1.6万亿美元,未来25年,这一数值将达到25万亿美元。另外,按照现价美元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20年至2025年之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中国极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老大,这种乐观预测,也驱使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即将扮演的角色。8月23日,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指出,中国经济一旦成为世界第一,应走一条以全球“命运共同体”为理念的新路,与美国、G20及全球合作,共建“有效、民主、可持续”的新全球治理结构。

这意味着,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局势不乐观的局面,中国有能力和责任承担起复苏世界经济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角色。而世界经济复苏急需新一轮全球化浪潮,这离不开雄厚的金融资本、稳定的债务市场、安全的资本流通渠道等等,放眼当下全球,似乎只有中国具备这样的资格。而曾经主导第一波全球化的西方世界,如今正忙着在自家后院处理难缠的债务危机,这也导致了全球资本流量大幅度下降,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统计,2007年全球资本流量高达11.8万亿美元,然而到了2012年,这一数值下滑到只有6万亿美元左右。

这说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化出现了严重退步。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日程委员会主席玛蒂娜·拉尔金(Martina Larkin)2014年就曾撰文呼吁国际社会重启全球化,拉尔金认为,当前国家机构和国际政府在处理全球化问题时,暴露出了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世界开始陷入了一种“新孤立主义”的局面。面对这种状况,中国是否能够主导新一轮全球化?

中国曾经是第一波全球化红利的受益者。在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下,中国借助经济体制改革的助推力,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成为了“世界工厂”的代名词。不过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第二波全球化的来临,中国之前所具有的这些优势正在逐渐流失。如果说第一波全球化主要以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点,那么第二波全球化开始向“知识经济”转型,中国固有的经济结构在“知识经济”面前开始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中国将长期背负老龄化重担

众所周知,中国能够在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下受益良多,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是依托人口红利。不过,根据联合国最新的预测数据,印度人口将于2022年左右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并且从人口结构上来说,印度人口比中国更加年轻化,2014年,0至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印度是28.5%,中国是16.5%。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印度是5.8%,中国是10.1%。印度人目前的平均年龄是26岁,而中国人平均是35岁。

按照这种趋势,中国将长期背负上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重担,即便中国在2013年对人口政策进行了调整,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培植起了民众消极的生育意愿,人口调整政策收效甚微,最近有传闻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考虑加大调整现有人口政策力度,不过这已经很难在短期内挽回已经消失的人口红利。中国的邻居日本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低生育率导致的人口老龄化严重拖累了日本经济发展,《经济学人》2010年的一篇文章认为,人口问题才是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萎靡的根本原因。

按照中国和印度两国的人口结构,印度将有更多年轻人接受大学教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源,这恰恰更能够适应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波全球化浪潮,有不少专家认为,印度若能充分利用好人口红利,将在未来的“龙象之争”当中胜出——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中国在第一波全球化当中过度依赖低端密集型劳动生产,在知识自主创新方面严重不足,一个能驾驭经济全球化的大国,必须具有相当数量的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端人才。人口红利消失近几年在中国国内表现得尤其明显,由于年轻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企业年轻劳动力严重不足,劳动力成本急速上升,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将设立在中国的生产线向南亚转移。

其次,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仅仅只是经济全球化,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的老大也并不必然在国际社会呼风唤雨。例如,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政府,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度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仍然未能摆脱被侵略的命运。经济总量背后还需要看质量,毕竟经济增长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十分可观,然而却面临经济结构落后、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诸多弊端。更何况,在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也进入了相对平缓的“新常态”,加上最近的股市动荡和人民币贬值,被不少专业人士认为是中国经济出现疲弱的征兆。

根本上,全球化是一项综合的立体的工程,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常常结伴而行,而在某种程度上,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所产生的影响,比经济全球化更为深层。典型地,两次全球化浪潮中,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从现实来说,即便中国当前具有了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实力,却缺乏一套为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所承认的普世价值观。近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重视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价值,这或许被认为是伴随着中国崛起,中国欲重构中华文明的普世价值体系。总之,正在崛起的中国无法回避政治的以及文化价值的全球化。

作者是燕山大学文学与新闻系副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