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3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本全球化绝非地球村人类共同体 西方阻遏中资US$400亿收购

[复制链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19:2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外媒:西方收紧对中资审查 近400亿美元收购受阻

2016年10月26日 07:03
来源:参考消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新闻配图
外媒称,布鲁塞尔和柏林方面24日采取的阻止中资大笔收购的举措是最新迹象,表明西方对中资的抵触情绪不断加强。自2015年年中以来,总计近400亿美元的中资收购计划绝大部分遭到否决。
据英国《金融时报》10月25日报道,多数项目被竞争和安全问题搅乱,比如收购目标靠近某个关键的军事基地。同时新的局面促使一些西方政府考虑实行新的监管程序来调查中资交易。
尽管各方表示担忧,但中国收购方继续公布新的交易。航空和休闲综合企业海航集团宣布将斥资65亿美元,从黑石购得希尔顿全球酒店25%股权,而金融控股集团中国泛海将以27亿美元协议收购美国保险公司Genworth Financial。
但有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审查正在遏止中资收购浪潮。Grisons Peak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公布的中国并购交易总额为461亿美元,低于第二季度的494亿美元,也低于第一季度创下的956亿美元这一季度纪录。
日前,私人股权集团黑石放弃了把加州圣迭戈地标性的科罗纳多酒店——靠近一个敏感的海军基地——以大约10亿美元出售给中国安邦保险的计划。这是近期因为美国国家安全担忧而受阻的数笔交易之一。
自去年7月以来,中国买家总共放弃了11项大型收购,原因主要是美国、澳大利亚和其他地方的有关部门收紧了审查。数据显示,受阻交易的总价值达到389亿美元,相当于过去16个月期间宣布的全部交易的14%。如果先正达、爱思强和其他交易也被阻止,失败比例将会激增。
先正达股价24日大幅下跌,原因是收购方中国化工未能在截止日期前向欧盟的一项竞争调查提交让步。这笔拟议中的交易本来将成为中资集团史上最大的海外并购。
爱思强表示,柏林方面还收回了表示它不反对将爱思强出售给中国投资者的一份证书,并称将重新开始审查。

Alaco分析师马丁·费希尔表示,一波中国投资在德国助推了一股“新的保护主义倾向”,人们对国有企业尤其警惕。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计划引入一套新的制度来审查对英国的外国投资。梅希望能够对敏感的外国投资案例进行“有序和结构化”的干预,并正在研究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制度。
今年8月,澳大利亚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了中国国有的国家电网公司和香港公司长江基建买下该国最大配电网络76亿美元控股股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20:25:32 | 只看该作者
德欲出招限制中企收购
2016年10月24日 参考消息

德媒称,德国政界和经济界开始对越来越多德国技术被中国控制以及德国企业在竞争中落后忧心忡忡。

德国《海泽在线》杂志网站10月22日发表文章称,库卡公司被收购,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西格马·加布里尔应该顿悟了。在中国投资者准备收购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公司时,加布里尔就已对甩卖德国技术发出警告。但最终,他还是放弃了根据外贸法对收购行为启动审核程序。毕竟在这件事上没有任何违反法律法规的迹象。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经济部才有权审核。

然后,轮到欧司朗了。这家德国灯具企业被视为下一个候选收购对象。中国的半导体企业三安光电对欧司朗及其手中的1.8万项专利感兴趣。在德国金属工业工会提出保留欧司朗工作岗位要求的同时,德国政界和经济界开始对越来越多德国技术被中国控制以及德国企业在竞争中落后忧心忡忡。因为,首先中国企业依赖了政府支持;其次,虽然中国在欧洲大规模采购,但它对外国投资者绝非如此开放。

因此加布里尔现在希望改变规则。德国经济部制订了“欧盟层面投资审核建议要点”。根据这份文件,欧盟和各成员国政府今后将有可能阻止不受欢迎的收购行为。如果收购方在公司所占股权超过25%,从而成为拥有否决权的少数派,各国政府将可以禁止收购。

文件还列出了四种可施加干涉的情况:出于工业政策动机的投资;投资方受到国家补贴;投资方是国有或半国有企业;投资方来自于德国企业被禁止进入市场或受到准入限制的国家。目前,德国政府正在对这份文件进行讨论。德国经济部表示,德国将依旧是开放的经济体,但必须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德国公众早已对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慌。《南德意志报》警告不要“甩卖德国以及欧洲技术”。《奥格斯堡汇报》写道:“经济也意味着防御”,并敦促“阻止中国的经济入侵”。每当中国企业实施收购,媒体就惊声尖叫。

德国企业确实越来越多地被中国企业收购。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就此发布了相关研究报告。据安永称,仅今年上半年,中国就完成了164项欧洲企业收购案,接近去年全年的183项收购规模。在上半年的收购项目中,德国企业占37家(去年全年为39家)。因此德国超过法国和英国,在中国投资者的欧洲企业收购排名中居于首位。

所有收购行为的背后是中国政府一项目标明确的战略。这项战略名为“中国制造2025”。北京毫不避讳地指出,该战略是以德国的工业政策方案“工业4.0”为榜样制定的。而“工业4.0”方案旨在使德国经济适应数字化世界的发展。

北京眼下以德国为榜样,同样寻求工业的数字化和自动化。中国要借此摆脱廉价制造国地位并实现向现代工业强国的跨越。中国希望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中国和欧盟之间的投资规则或许暂时会被重新修改。但德国原则上不希望改变自由市场准入政策,因为德国企业也受益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1535

帖子

581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818
板凳
发表于 2016-10-27 10:03:18 | 只看该作者
又被世界资本主义大佬们骗了,自己脱了衣服裤儿开放,但他们仍然是有原则、有底线、有防御的开放。这就暴露出自己基本常识都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6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21:26:54 | 只看该作者
2016年10月26日 06:10 英国《金融时报》 社评
FT社评:化解贸易阻力需中西方共同努力

中资企业海外收购所面对的审查日渐增多,这种抵触情绪的背后,也突显出中西方之间不断加剧的贸易不对等状态。

中国企业踏遍世界各地收购技术、品牌和跨国公司,在今年形成一个显著趋势。其规模令人印象深刻。
今年头九个月宣布的中国海外收购的总价值约为1910亿美元,几乎是同期外商对华投资的两倍。

这些收购一般受到目的地国家欢迎。它们帮助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在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最近在欧洲,也出现了一些抵触迹象。自2015年年中以来,总计近400亿美元的中资收购计划受挫,多数是因为出于竞争和国家安全顾虑的更严格的审查。

招致审查的交易的名单越来越长,拟议中的中资44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业综合企业先正达(Syngenta)是最新一笔面临延误的交易。在德国国内出现保护主义反弹迹象的背景下,柏林方面撤回了对中资6.7亿欧元收购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的批准,理由是“先前未知的安全相关信息”。

这种冲击波是完全可以预见的。这波交易热潮突显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鲜明不对称,还引发了种种疑问,不仅包括公司治理,还包括在高度限制性的威权国家和开放的工业化民主国家之间有没有可能存在互惠对等待遇。

明显的事实是,西方公司如果要收购一家重要的国有中国企业,或者哪怕是一家在限制性行业经营的私营企业,都是几乎没有机会争取到北京方面批准的。

由工业化国家组成的经合组织(OECD)在其编制的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程度排名中,把中国列在59个国家中的倒数第二位。世界银行(World Bank)在其营商环境报告中把中国排在第84位,还不如沙特阿拉伯和乌克兰。

在行业层面,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不对称变得更加鲜明。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中国的媒体、电信、法律和金融服务等行业要么完全不让外资涉足,要么实行严格限制。与此形成反差的是,西方的这些行业对收购几乎完全开放。

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比如大连万达这样一家具有深厚政府人脉的企业——能够买下标志性的好莱坞电影制片公司,而外国人被禁止收购相等的中国公司。同样,中国公司美的(Midea)收购了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德国最先进的企业之一库卡(Kuka)。但是,美国私募股权公司凯雷(Carlyle)收购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徐工(XCMG)的企图被北京方面封杀。

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既不可持续,也不可取。如果中国希望继续获益于能够基本上自由地获取西方最好的技术和品牌,它就需要更加认真地对待互惠对等。

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放缓,北京方面应该认识到,它需要美国和欧洲,就像美欧也需要中国一样。它还应加倍努力,与欧盟谈判达成双边投资协定。

在中国放开高度限制性的投资制度后,外商投资和参与的激增将提振中国正在放缓的增长。这还将有助于化解西方日益高涨的保护主义浪潮,这股浪潮正在威胁一些最大的中资海外交易。

译者/和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6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20:00:57 | 只看该作者
美情报机构插手中德商贸 7亿欧元交易遭叫停
2016-10-28 07:42:36来源:环球网
原标题:美国情报机构插手中德商业交易 将成中德经济合作障碍

  "美国情报机构叫停中德交易!"德国《明镜》周刊27日称,德国经济部日前撤回中国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爱思强的批准令,重新审核。而根据最新信息,德国这一动作的原因竟然是:美国情报机构认为爱思强公司产品具有潜在军事用途。德国《世界报》称,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尔下周二将率大型经济代表团访华,到时他将感受到"中国刮来的冷风"。就职于德国政府部门的一名专家2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国的干预未来将会成为中德经济合作的障碍。
  这一消息由德国《商报》26日最先披露。该报称,中国福建宏芯基金以6.76亿欧元收购德国爱思强的计划引起美国情报机关的注意。德国情报部门官员向该报透露,美情报机关曾直接与德国总理府取得联系,目的是阻止这桩收购案进行。
  报道称,美国总统及其情报部门和德国政府设有热线。上周五,美国情报机构官员在美国驻德国大使馆会晤德国总理府、经济部、内政部和国防部的代表,向他们展示"爱思强的产品可以有军事用途"的相关证据。不过,美方拒绝将证据交给德方。消息人士说,华盛顿担心中国将爱思强公司的产品用于核项目。因此,德国联邦经济部于21日撤回9月初作出的对中国福建宏芯基金收购爱思强无异议的决定。"这是一个惊人转变",《商报》称。
  "我无法透露相关信息的种类及来源。"26日,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尔的发言人在柏林表示。但对于"外国情报机构的信息在这类评估过程中是否会发挥作用"的问题,她给予肯定答复。至于重新审核会持续多长时间,该发言人称:"该持续多长时间,就会持续多长时间"。德国经济部国务秘书马希尼克26日表示:"联邦政府获得了之前未知的与安全有关的信息。"这被认为证实了《商报》的报道。美国《财富》杂志27日称,美国政府"正在依靠德国阻止中国对全世界的收购,特别是那些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并购"。
  爱思强专门为半导体芯片制造业生产设备。该公司提供的设备可以制造先进的电子和光电子应用元件,利用范围包括LED应用、显示技术、数据存储、数据传输、能源管理和转化、通讯、信号灯和照明技术以及其他尖端技术。路透社说,爱思强的设备主要出售给发光二极体芯片制造商,不是为军事用途设计的。
  26日,爱思强公司发言人向德新社表示,该公司尚未从德国联邦经济部收到与进一步审查有关的问题。他强调,爱思强为半导体工业生产设备,不会生产零部件或芯片。爱思强从1983年成立以来,已经向全球卖出3000台这类设备。有关政府机关也批准了这些销售合同。该公司曾向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出口产品。"爱思强成为贸易战的受害者",《法兰克福汇报》27日称,没有中国合作伙伴的爱思强未来不被看好,自德国经济部撤回批准令后,该公司股价已经下降13%。
  "中国指责德国贸易保护主义",《世界报》27日称,中国对德国的做法很不满,下周二,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尔将率大型经济代表团访华,预料议题包括中企在德国的并购案。加布里尔曾多次敦促布鲁塞尔在欧洲层面上讨论对重要欧洲行业的保护措施,应对战略经济领域来自中国的收购计划。"到时,他将感受到中国刮来的冷风。"该报还援引福建宏芯基金控股人刘振东的发言人的话说,福建宏芯基金不会撤回收购意愿。
  就职于德国政府部门的一名专家27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情报机构的手已经伸到德国政府和经济部门,这让中德企业收购案变得更为复杂。他认为,德国政府处于两难境地。美国目前正在大举调查德国企业,德国如果不合作可能会受到"报复",而且这又关系到军事领域。"与其说美国担忧中国的核项目,不如说担忧中国走向海外的经济战略。"他指出,未来这将成为中德经济合作的障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6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20:04:01 | 只看该作者
中德经贸关系不应受政治干扰(观察家)
2016年10月28日 07:54环球时报
金锋
据德媒报道,福建宏芯基金对德国半导体工业设备生产商爱思强(Aixtron)的收购,因“美国情报部门出面干涉”而受阻;德国联邦经济部已撤回此前发出的收购许可,重新启动审核。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似乎一桩中德间的正常商业收购被美国叫了暂停。
巧合的是,美国《华尔街在线》德文版同时发文对此叫好,声称中国已瞄准德国中小企业的核心技术,将通过占有这些技术在全球“不公平扩张”,甚至暗示这是全球化时代的“黄祸”来袭,要求德国政府和默克尔本人强力维护德国经济利益,否则“德国制造”将为“中国所有”,可谓危言耸听。据说,德联邦经济部正在拟订一份旨在限制外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的指导性文件,而一般认为,这主要针对近年来自中国的收购活动。
然而,德国经济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德国工商大会主席向德国电视一台表示,推出限制性规定“不是正确途径”,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超过600亿欧元,而中国企业实际在德投资只有20亿至30亿,远达不到平衡,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收益远比中国企业在德国的要高。实际上,中国企业近年收购的多数德国企业在收购后运营良好。甚至连对中国收购欧洲企业持消极态度的欧洲在华商会负责人也承认,并购的实际效果令人满意,并未出现一些政客或部分媒体担忧的所谓“核心技术丢失”或其他政治阴谋。不仅如此,德国工会方面对收购后的工人现状表示满意。还有不少德国人认为:Aixtron股价从最高30多欧元跌到5欧元以下,若政府认为其核心技术对德国经济至关重要,为何不自己出手相救,反而阻止中国企业高价收购,把该企业做强呢?
从以上情况看,抵制来自中国的收购活动有明显的非商业色彩,甚至是意识形态作祟,与经济业务本身关系不大。
近年来,中企在德并购业务增加迅速,当地社会和企业员工对此有个加深认识的过程。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担忧需要双方通过加强交流来克服。当一些媒体的渲染与美国官方“情报部门”可能存在的干涉相呼应时,很难不让人对其中的真正原因产生疑问:或许因为Aixtron的竞争对手是美国企业,美国人阻止中国收购,意在使其走向破产,或弱到可以被美国企业以更低价格收购;又或者,大选在即,身为社会民主党主席,德副总理兼联邦经济部长加布里尔面对该党在各地方选举中连连失利的局面,对“中企收购损害德国利益”的民间情绪自然不敢掉以轻心。加布里尔据悉即将再次访华,或许他能够带来更明确的解释。
中德互为主要贸易伙伴,经济高度相互依存,且都是外向型经济大国,都支持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本应是高度契合的伙伴。若听任第三方从中作梗,未免显得荒诞,对此两国应保持高度的清醒。▲
(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