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典 发表于 2020-9-1 13:08:07

气候变化:制造更复杂劳动工具→世界头顶定时炸弹

气候变化促使尼安德特人制造更复杂的劳动工具
© 照片 : Truste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London 2014气候变化促使尼安德特人制造更复杂的劳动工具http://sputniknews.cn/images/102696/30/1026963057.jpg

社会12:28 2020年09月01日(更新 12:30 2020年09月01日)缩短网址
0 0 0

德国和意大利专家对从下巴伐利亚一处洞穴中出土的文物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气候变化促使尼安德特人制造更复杂的劳动工具。

http://sputniknews.cn/images/102849/30/1028493050.jpg
© AFP 2020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 AIDA GOMEZ-ROBLES
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早在80万年前就已分化

大约1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最普遍的工具为石制楔刀,即所谓的keilmesser,一种不对称的双刃刀,钝处可以手握。这种刀具形状各异,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和意大利费拉拉大学的专家因此疑惑,尼安德特人为何需要如此多样的刀具。
专家通过三维扫描对下巴伐利亚洞穴出土的文物的形状进行了详细而精准的研究。他们发现,刀具形态各异是最后一个冰河时代上半期高度活跃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将刀具的另一边打磨锋利后,可以长时间使用,获取食物的效率因此得到了提高。专家认为,这可能帮助尼安德特人战胜了10万多年前与末次间冰期结束有关的自然资源匮乏。研究结果发表于期刊《PLOS One》。-----------------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早在80万年前就已分化
© AFP 2020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 Aida Gomez-Robles



科技18:51 2019年05月17日(更新 22:34 2019年05月17日)缩短网址
0 0 0

世界科技研究新闻资讯网(Phys.org)发布消息称,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在80万前就已经分化,比此前估计的时间要早得多。

http://sputniknews.cn/images/102844/63/1028446346.jpg
© CC BY-SA 4.0 / CHARLES J SHARP
13.6万年前的鸟类在塞舌尔“复活”

新数据是通过DNA分析获得的。研究人员对西班牙一处名为"骨头坑"的地下洞穴内发现的古人类牙齿的进化速度进行了研究,他们可能是尼安德特人的祖先。这些遗体距今已有43万年,使其成为最古老的人类。
如果接受尼安德特人在30万至50万年前与人类进化分支分化的事实,那么牙齿的形状应该变化得很快。然而,所有原始人类的牙齿进化速度都十分相似。
科学家认为,如果骨头坑中人的牙齿进化速度与其他原始人类相同,那么他们的进化时间应该更长。










焦典 发表于 2020-9-1 13:17:29

气候变化毁灭了尼安德特人2009年09月24日11:56《环球科学》2009年第9期


  撰文 凯特·王(Kate Wong)  翻译 杨宁宁  尼安德特人为何消失

http://photocdn.sohu.com/20090924/Img266967302.jpg




  ● 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从20万年前开始,他们统治着整个欧洲和亚洲西部,但在2.8万年前,这些古人类却消失了。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讨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最新理论认为,导致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气候突然变化;现代人的祖先在某些生物特征上全面优于尼安德特人,逐步取代了他们。  大约2.8万年前,在如今的英属直布罗陀地区,一小群尼安德特人在遍布岩石的地中海沿岸艰难地生活着——他们很可能是最后一群尼安德特人。      在欧洲和西亚的其他地区,尼安德特人早在此前几千年就已销声匿迹,尽管他们在这里有着20多万年的辉煌过去。由于气候相对温和,动植物资源丰富,伊比利亚半岛成为尼安德特人最后的大本营。然而,直布罗陀的尼安德特人未能坚持多久,便迅速走向灭亡,只留下少量石器和篝火残余。
  从1856年发现第一具尼安德特人化石以来,科学家就一直为这群早期人类从何而来、在人类谱系上处于何种位置而争论不休。这场争论主要是两大理论的对峙:一种理论认为,尼安德特人是当今人类的一个古老变种,他们逐步进化或被欧洲现代智人同化为现代人类;另一种理论认为,尼安德特人是一个与现代人类完全不同的物种(H.neanderthalensis),现代人类进入他们的领地后,很快就将他们消灭了。  但过去十年,因为两个重要发现,这场争论的焦点——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有过交合还是战争——发生了转移。很多科学家希望,通过分析尼安德特人的DNA,他们能发现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交合的证据,从而弄清楚这两个群体是否发生过显著融合。然而这样的证据至今未曾发现。在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利用改良型年代测定技术发现,4万多年前,现代人类进入欧洲大陆后,尼安德特人没有迅速消失,而是继续存在了近1.5万年——根本不是“闪电战”理论设想的那样,现代人类迅速取代了尼安德特人。  这些发现促使科学家更谨慎地看待其他可能导致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因素。各种研究暗示,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可能是各种环境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变迁中的世界  科学家已找到一系列能证明尼安德特人如何消失的最新证据,古气候学研究提供的数据便是其中之一。我们知道,在过去20多万年里,尼安德特人经历过寒冷的冰河期和相对暖和的间冰期。最近几年,通过分析从格陵兰、委内瑞拉、意大利等地采集到的海洋沉积物、花粉和原始冰芯中的同位素,科学家精确复原了“氧同位素3期”(oxygen isotope stage 3)的气候变化过程。这段地质时期从6万年前开始,到2万年前结束,最初气候比较暖和,气温最低时整个北欧大陆都被冰川覆盖。  氧同位素3期开始时,尼安德特人是生活在欧洲的唯一原始人类,而在该时期结束时,现代人类则成为欧洲的唯一人种。科学家据此推测,可能由于气温骤降,尼安德特人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或没有有效的保暖设施,最终从地球上消失。然而,一个重要事实使这一推测难以成立:此前,尼安德特人已经历过冰河期并存活了下来。  事实上,很多生物学和行为特征都说明,尼安德特人能很好地适应寒冷环境。虽然为了抵御严寒,尼安德特人需要用动物毛皮制作衣服,但他们的桶状胸和粗壮的四肢都有利于维持体温。强壮的身躯是尼安德特人适应狩猎方式的结果,因为他们常以埋伏方式猎取独居的大型哺乳动物,如寒冷时期生活在北欧和中欧地区的长毛犀牛。尼安德特人的其他显著特征(如突出的眉骨)可能是遗传漂变形成的中性特征,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但同位素数据显示,气候变化绝非从暖和到寒冷的稳定过渡。时间越靠近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约2万年前),气候越不稳定,经常发生激烈而突然改变。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极大的变化:森林让位给一马平川的草原,麋鹿取代了犀牛……变化之快可以这么形容: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小时候看到的植物和动物,在他长大后就已消失,并被其他动植物取代。然后,自然环境又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变回原来的模样。  直布罗陀博物馆的进化生态学家克里夫·芬利森(Clive Finlayson)曾经主持发掘过多个直布罗陀地区的洞穴。他推测,正是环境条件的快速变化,逐步将尼安德特人逼入绝境。环境变化得越快,就要求尼安德特人在越短的时间内接受全新的生活方式。当树林变成了开阔的草原,采用伏击方式狩猎的猎人就没有了赖以藏身的树林,如果要生存下去,他们必须改变狩猎方法。  工具和猎物的变化说明,一些尼安德特人的确适应了不断变化的世界,但更多的尼安德特人却在变化中死去,只留下非常零散的群体。正常情况下,这些古人类很可能重新崛起,因为他们有过类似经历,只要环境变化不太频繁、间隔期不要太短。然而这一次,环境变化太快,尼安德特人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恢复人口数量。芬利森认为,尼安德特人在气候的反复攻击下,人数锐减,走向灭绝。  2009年4月,法国地中海大学的弗吉尼亚·法布雷(Virginia Fabre)和同事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发表的一项遗传学研究证实了芬利森的观点——尼安德特人最终分散为零落的群体。他们进行线粒体DNA分析时发现,尼安德特人可能形成了三个分支,分别生活在西欧、南欧和西亚,人口总数时高时低。

http://photocdn.sohu.com/20090924/Img266967303.jpg

  尼安德特人很聪明?  其他科学家仍认为,尼安德特人是在现代人类进入欧洲后才完全消失的,这一事实说明,现代人类与尼安德特人的灭绝脱不开干系,即便他们并没有直接杀灭这些早期人类。支持该观点的科学家推测,尼安德特人最后不得不与“初来乍到”的现代人类竞争食物,并成为这场竞争的失败者。现代人类为什么能在竞争中获胜?答案至今是个谜。  现代人类对食物没那么挑剔是一种可能。德国图宾根大学赫维·博谢伦斯(Herve Bocherens)进行的骨化学分析等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专吃相对稀有的大型哺乳动物,比如猛犸象和长毛犀牛,但对于早期现代人类而言,很多动植物都是美食。因此,当现代人类进入尼安德特人的领地,并开始捕食大型动物时,尼安德特人就可能遭遇食物短缺,而现代人类则不会为食物问题困扰,因为即使大型动物数量减少,他们还可以食用其他小动物和植物。  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考古学家柯蒂斯·马利安(Curtis Marean)说:“尼安德特人有自己的穴居生活方式,只要没有现代人类的竞争,这种方式还是挺不错的。”现代人类是在热带环境下进化出来的,进入完全不同的环境后,他们能迅速想出创新性方法来应对遇到的环境难题。马利安认为:“最关键的不同点在于,尼安德特人的认知能力远逊于现代人类。”  认为尼安德特人掌握的生存技能偏少的科学家,不止马利安一人。一个长期存在的观点认为,现代人类比尼安德特人聪明,不仅因为他们掌握了更高级的工具制造技术和生存策略,还因为他们善于交流,能形成更强大的社会网络——愚钝的尼安德特人根本无法与现代人类抗衡。  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尼安德特人比我们料想的要聪明得多。科学家以前认为只有现代人类才有的很多行为,其实尼安德特人也有。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的古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R·斯特林格(Christopher B. Stringer)说:“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之间的界限已变得越来越模糊。”  在直布罗陀地区的一些考古点,科学家的最新发现让两个人类群体间的界限变得更为模糊。2008年9月,斯特林格和同事发表文章称,他们在Gorham洞穴以及相邻的Vanguard洞穴内,发现了尼安德特人捕猎海豚、海豹和采集贝类食物的证据。甚至还有一些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尼安德特人也吃鸟类和兔子。毫无疑问,这些发现颠覆了人们由来已久的认识——只有现代人懂得开发海洋资源和猎食小型动物。  在德国霍赫勒·菲尔斯(Hohle Fels)考古点,科学家发现了更多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行为界限模糊的证据。在这里,科学家不仅挖掘出了36,000~40,000年前生活在洞穴中的尼安德特人使用过的器皿,还发现了33,000~36,000年前,居住在该地区类似气候与环境条件下的现代人类留下的器物。2008年4月,通过对比两个人类群体的遗留物,美国肯尼恩学院的古人类学家布鲁斯·哈迪(Bruce Hardy)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古人类学大会上指出,对遗留工具上的磨损纹理和残留物质的分析表明,霍赫勒·菲尔斯地区的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的日常活动基本相同,尽管后者拥有的工具种类更多一些。  这些古人的活动包括一些复杂而精巧的手工活,比如用树脂将尖尖的石头粘在木制把手上,把尖石头制作成戳刺或可以抛射的武器,用骨头和木头制作日常器具等。哈迪推测,霍赫勒·菲尔斯地区的尼安德特人制作的工具种类没有后来才居住在这里的现代人多的原因是,前者不需要过多的工具就能完成工作,“你吃柚子,不需要专门做个勺子吧?”  根据最新发现,“尼安德特人没有发展出语言”的观点似乎也站不住脚:科学家现在已知,至少部分尼安德特人已学会用首饰甚至颜料来打扮自己——在根据考古学记录重构古人的各种行为时,通过物质形式来表现象征意义的行为往往代表着语言的出现。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约翰内斯·克劳泽(Johannes Krause)领导的研究团队也证实了这一点:DNA分析显示,尼安德特人拥有和现代人一样的语言基因FOXP2。

焦典 发表于 2020-9-10 16:14:42

科学家怀疑森林拯救地球变暖的能力 © Sputnik / Ilya Timin
科技
12:33 2020年09月10日(更新 12:36 2020年09月10日) 缩短网址 0 11
森林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人类抗击全球变暖的一大盟友。现在,超过四分之一人类制造的二氧化碳都由森林吸收。
所有预测二氧化碳水平和温度的气候模型都会计入树木的贡献。一般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后,树木会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并更快长大。

然而似乎树木的贡献远非我们希望的那么大。《自然·通讯》杂志刊出的新文章中指出,树木加速成长将导致它们的寿命缩短,此外,树干在土壤中分解后会再次将二氧化碳排入大气。

文章作者之一史蒂夫·沃克尔还表示:“缓慢生长和长寿的树会取代那些生长快速但更脆弱的树。”

科学家研究了在全球不同地区收集的20万树木样本,发现树木成长速度和寿命之间的反比关系无处不在,包括在树木茂密的热带地区。也许,为“换取”快速增长,树木会投入更少的资源发展抵抗环境不利因素的机制,比如昆虫入侵或是干旱。

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起初增加,后来随着慢速生长树木取代快速生长树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会减弱。科学家还表示,植树造林可以遏制二氧化碳增多的说法并未得到科学证实。
-----------------------
世界气象组织:近5年气候变迁迹象更显著 © CC BY 2.0 / ITU/D.Wlodu / Petteri Taalas
社会
06:33 2019年09月23日(更新 18:52 2019年09月23日) 缩短网址 000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电 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报告指出,近5年气候变迁的迹象更显著,2015年到2019年将成为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
报告称,温室气体浓度刷新记录,浓度增加20%,平均气温比前工业化时代上升了近1.1摄氏度。专家强调说,到2019年年底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可能超过410ppm,即每一百万个干燥空气分子中,有410个温室气体分子。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Petteri Taalas) 说:“气候变迁的后果和影响正在上升,并且没有放缓。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我们担心,南极和格陵兰冰川消融将导致海平面上升。我们看到,今年巴哈马和莫桑比克,海平面上升和热带风暴导致人道主义灾难和经济损失”。
2014至2019年海平面每年上升5毫米,2007年至2016年平均每年上升4毫米。气候变迁的另一后果是2015年至2019年爆发的全球空气热浪。每一次热浪都刷新气温记录。
----------------------
全球变暖速度比预期要快 © AFP 2020 / LIONEL BONAVENTURE
科技
13:14 2019年09月19日(更新 13:20 2019年09月19日) 缩短网址 000
根据最新气候模型,地球大气温度到2100年会增加7摄氏度,比此前预估高出1.5摄氏度。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专家分析各国气候学家提供的最新数据后得出上述结论。数据显示,目前采取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没有效果。如果地球大气温度仍以现在的速度增加,可能很快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比如永久冻土融化,将导致进一步变暖。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报告,如果全球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不减少,到2100年,永冻层表层可能会融化1/3到99%。如果永冻层融化,土壤会释放出温室气体,相当于反射太阳光的某种镜子的积雪会融化,从而导致大气温度升得更高。
CMIP计划已经进入第六阶段。在每个新阶段,专家都会改进气候建模算法,将全球各地的测量结果录入数据库。该计划利用超算进行精确计算,而建模则依赖于科学家对气候变化及各种影响因素的认识逐年加深。

法国科研团队在本国建模时首次得出上述结论,之后其他国家的气候学家也各自独立得出相同结果,即如果地球继续以现在的速度变暖,与19世纪末开始记录大气观测结果的时候相比,气温将增加7摄氏度。
-------------------------
半数高山冰川会在2050年前融化 © AFP 2020 / Marco Bertorello
科技
16:16 2019年04月11日(更新 14:47 2019年04月12日) 缩短网址 000
到2050年之前,在阿尔卑斯上的冰川会很快融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它们的体积将减少一半左右。在《冰冻圈》杂志(The Cryosphere)上发表的文章中称,最坏的情况是,到21世纪末,阿尔卑斯山上90%的冰川会消失。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冰川的消融会对欧洲中部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显著影响。
由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哈里•泽科拉里领导的科学家小组对4000个阿尔卑斯冰川中的每一个在未来发展中会遇到的情形都做了详细评估。
即使在欧洲气候变暖程度最小的情况下,到2100年前,冰川的体积也会减少37立方千米,这比它现在的体积的三分之一还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在未来几年达到峰值,然后再因人们采取措施而迅速减少。
在气候变暖情况最为严重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会进一步增加。这样一来,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就会完全消失。只有在高海拔地区会剩下一些冰川点,不过它们的体积也不会超过现在阿尔卑斯上冰川体积的5-10%。
--------------------------
珠穆朗玛峰冰川在融化:越来越多的登山者尸体“重见天日” © AFP 2020 /
社会
18:05 2019年03月22日(更新 18:44 2019年03月23日) 缩短网址 000
据西方媒体报道,近年来,由于冰川融化,珠穆朗玛峰的山坡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登山者尸体。
自人类首次征服珠峰之后的几十年里,有近300人在攀登珠峰期间死亡。其中三分之二被埋在厚厚的冰雪下面。2015年遇难者最多,有24人因滑坡和雪崩丧命。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珠穆朗玛峰乃至整个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在迅速融化。

2016年,由于冰川迅速融化导致山脚的伊姆扎湖(Imja)湖水泛滥,尼泊尔军人对其进行了排水工作。
---------------------
学者:珠穆朗玛峰冰川或在2100年前几乎全部融化 © AFP 2020 / SAM TAYLOR
社会
11:11 2015年05月28日(更新 19:24 2015年05月28日) 缩短网址 000
据卫星新闻报道,欧洲地球科学联盟科学杂志《冰冻圈》(The Cryosphere)刊登的尼泊尔、荷兰和法国学者的共同研究报告表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冰川可能在2100年前融化96%。
《尼泊尔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变化模拟》研究报告说:"根据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预计,珠峰地区的冰川将在二十一世纪一百年间继续融化。2050年前融化量可能达到冰川总量的35%至62%,与此同时,气温稳步上升可能导致2100年前融化量达到冰川总量的73%至96%。"
学者们表示,珠峰地区的冰川集中在5000-6000米高处,它们对温度和雪线变化很敏感。
此外,都得科西河流域的冰川融化,融化的水流入印度比哈尔邦的戈西河,将来这可能威胁到尼泊尔和印度的农业与水力发电。
冰川融化可能导致被冰碛堵塞的冰蚀湖的形成,雪崩和地震可能引发这些自然堤坝决堤,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尼泊尔戈西河流域的河流流量可能增加百倍并引发洪水。尼泊尔戈西河曾多次泛滥,引发洪水。此外,河道也可能经常发生改变。
调查基于学者们最近50年对尼泊尔冰川观察搜集的资料。

焦典 发表于 2020-9-10 16:16:44

96%的绝种动物皆因人类而灭种 © CC BY-SA 2.5 / Petr Novák, Wikipedia / Lovci mamutu mammoth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社会
03:39 2020年09月10日缩短网址 0 50
在过去的126000年中,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600倍。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在过去的100000年中,有96%的绝种动物都是因为人类而消失的。
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甚至史前人类对生物的多样性也具有毁灭性的影响。
科学家们在分析了哺乳动物化石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类一登陆新海岸,物种灭绝就发生了。
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目前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可能是自恐龙时代以来最高的。科学家们说,通过计算机模拟,物种的灭绝速度将快速地上升。最近的研究表明,到2100年,还将有550种物种灭绝。

焦典 发表于 2020-9-10 16:18:28

特朗普称俄印中是环境污染头号国家 © AFP 2020 / Spencer Platt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政治
17:03 2020年09月09日缩短网址 0 721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称,中国、俄罗斯和印度是环境污染方面的世界头号国家。

特朗普称,他的对手——民主党人乔·拜登如当选总统,将消灭美国中产阶层,并使环境状况变得更糟。
特朗普在佛罗里达发言时称:“我的政府每天都在证明,我们能在创造数百万个高薪工作岗位的同时改善环境。与你们不得打交道的激进左翼相比,对比非常明显。乔·拜登的计划将摧毁美国中产阶级,同时给予世界上污染环境最严重的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免费通过’的权利。他们不必清理国土,但我们要保证国土清洁。”
此前特朗普自称“真正的环境卫士“,呼吁俄罗斯、德国、印度和中国采取环保措施,尽管会非常昂贵。

焦典 发表于 2020-10-31 18:00:23

德伍德·策尔克:世界头顶上的定时炸弹
时间:2020-10-31 07:3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文/马里奥·莫利纳, 德伍德·策尔克

马里奥·莫利纳 德伍德·策尔克

难以想象还有什么比一直在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和华盛顿等州肆虐的大火,以及络绎不绝靠近、时不时蹂躏墨西哥湾区的飓风,更能说明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影响。还有印度、巴基斯坦和欧洲的致命热浪,以及东南亚的洪涝灾害。

但是,未来还会更糟糕,特别是有一种风险尤其巨大,可以威胁到人类本身,那就是北极海冰的迅速融解。

就像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旧译希治阁)的电影,这个气候“炸弹”有一个定时器(在某个时点可让全球变暖速度加倍),人们看着它走动,越来越焦虑。每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都会达到最低水平。随后,日益延长的黑夜和气温下降,会让北极海冰范围再度扩大。科学家就在此时将北极海冰范围与上一年比较。

比较结果甚是骇人。今年,科罗拉多州博尔德(Boulder)的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测量结果显示,北极中部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低水平。刚刚发布的研究表明,北极白令海冬季海冰在2018年和2019年,达到了5500年来的最低水平。

在整个北极,海冰在9月15日达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二低范围。海冰数量年年不同,但趋势下行毫无疑问:海冰最少的14个9月份,全部来自过去14年。

然而,海冰不仅覆盖面积变小,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薄。抗融性最好的最老海冰(超过四年),如今只占总海冰覆盖面积的不到1%。北极目前以形成只有一年的海冰为主,使海冰覆盖层变得更脆弱,融化得更快。科学家现在预计,北冰洋可能在一二十年内,出现夏末几乎无冰的情景。

影响将会是灾难性的。在极端情形中(可能在几十年内发生),在整个阳光照射月份失去所有海冰,将产生等于向大气增排1万亿吨二氧化碳的全球辐射热。作为比较,自270年前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类总共向大气排放了2.4万亿吨的二氧化碳。大约30%的北极变暖,因为1979年至2016年间的冰量损失而进入了气候中,而随着剩余海冰面积损失的加剧,还会有更多变暖接踵而至。

这一极端情形将令气候变化加快25年,这绝非杞人忧天。就在上个月,在经历了创纪录的夏季气温后,一座面积等于曼哈顿两倍的冰山,从位于格陵兰东北部的北极现存最大冰架脱离。

与此同时,位于陆上的格陵兰冰盖也岌岌可危。由于北极变暖的速度,至少是全球平均变暖速度的两倍,格陵兰的融化速度,也在过去20年里至少增加了三倍。据信,这种情况将在10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变得不可逆转。最终,融冰将导致海平面上升高达7米,淹没沿海城市,尽管很可能需要几百年才会达到这一峰值。

永久冻土层解冻的自我强化反馈风险,使北极加速变暖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封存在永冻土中的碳,大约两倍于大气中的碳,即使只释放其中一部分,也可能是灾难性的。永冻土解冻还会释放出更强的温室气体:一氧化二氮和甲烷。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西伯利亚东部北极大陆架的浅海海底,也可能会释放出更多的甲烷。

显然,我们须要采取紧急行动,以缓解这些巨大的,甚至事关生存的风险。迅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必要的,但还远远不够。事实上,研究表明,即使迅速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50年也只能减缓大约0.1到0.3摄氏度的二氧化碳所导致的升温。

因此,减少甲烷、黑炭、氢氟碳化合物和对流层臭氧等所谓的短期气候污染物的排放,也至关重要。到2050年,此类行动可以减缓的气候变暖幅度,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六倍。总体而言,消除这些超级污染物的排放,可以让全球总体变暖速度减半,并使北极的预计变暖速度减慢三分之二。

我们正在取得一些进展。近四年前,在卢旺达的基加利,197个国家通过了一项旨在逐步淘汰氢氟碳化合物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修正案。《蒙特利尔议定书》已帮助逐步淘汰了近100种加剧全球变暖,并危及臭氧层的化学品。  此外,美国参议院在9月达成了一项跨党派协议,到2036年将氢氟碳化合物的生产和进口量削减85%。加利福尼亚州则自1960年代以来,已将黑炭排放量削减了90%,并将在2030年前将剩余部分减半。由25名州长组成的跨党派组织——美国气候联盟(US Climate Alliance),已定下到2030年将甲烷排放量减少40%至50%的目标。

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目标。但是,要实现这些目标,更不用说遏制全球气温上升所需的更雄心勃勃的目标,将需要我们克服强大的阻力,首先便是反对减排目标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

即使特朗普输掉11月的总统选举,除非新政府大大加强二氧化碳和短期气候污染物的减排力度,否则北极乃至整个地球,将面临严重危险。世界各地的人们正因致命的火灾、洪水、风暴和其他灾害而失去家园和生计,而更糟糕的情况可能还在后头。

(注:马里奥·莫利纳在准备本评论时逝世。)

作者Mario Molina是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教授。Durwood Zaelke是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可持续发展治理计划联合主任。

英文原题:The Time Bomb at the Top of the World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20

焦典 发表于 2020-10-31 18:18:07

英媒:全球1.1万名科学家宣告地球进入“紧急气候状态”
2019-11-07 08:25
参考消息网11月7日报道英媒称,来自153个国家的1.1万名科学家近日在《生物科学》月刊上刊登一封公开信,宣布地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并警告说,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发生重大变化,“不可名状的人类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据英国《独立报》网站11月5日报道,几十年来,多个全球机构一致认为需要采取紧急行动,但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在增加。

研究人员说,他们有道义上的义务“明确警告人类可能出现的任何灾难性威胁”。

他们说,尽管有一些积极的指标——例如出生率下降和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增加——但大多数指标表明,人类正快速走向错误的方向。

报道指出,开倒车的措施包括肉类消费量上升、空中旅行增加、砍伐森林速度空前以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科学家说,他们希望公众“了解这场危机的严重程度”。

他们说,需要对全球社会的运转方式以及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互动方式进行重大变革。

他们提出6个关键目标:淘汰化石燃料;减少甲烷和煤烟等污染物;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少吃肉;发展零碳经济;稳住人口增长。

研究报告第一作者、悉尼大学的托马斯·纽森博士说,测量全球地表温度仍然很重要,但应该监测更广泛的一系列指标。


全球超过1.1万名科学家宣布全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
2019-11-06 13:25
根据周二发布的一篇新论文,一个由来自150多个国家的1.1万多名科学家组成的全球团队正式宣布,世界处于“气候紧急状态”。
论文作者之一、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的托马斯·纽瑟姆(Thomas Newsom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科学家在道义上有责任警告人类任何重大威胁。”“从我们掌握的数据来看,我们显然面临着气候紧急情况。”
科学家们警告说,如果人类活动不发生深刻而持久的变化,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因素,“无法言说的人类苦难”是不可避免的。
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生态学教授、该论文的联合第一作者威廉·里波(William Ripple)表示:“尽管进行了40年的重大全球谈判,但我们基本上照常开展业务,基本上未能解决这场危机。”“气候变化已经到来,而且正在以比许多科学家预期更快的速度加速。”
这是第一次一群科学家聚在一起用“紧急”这个词来形容气候变化。
在发出警告的同时,还可以采取措施扭转负面趋势,但报告作者说,要说服政治领导人采取纠正措施,可能需要公众施加更大的压力。1992年,1700多名科学家签署了忧患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发布的《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World scientists ' Warning to Humanity)。自那以来,全球趋势已经恶化。
瑞波说:“全球表面温度、海洋热量、极端天气及其成本、海平面、海洋酸度和美国被烧毁的面积都在上升。”“从全球来看,北极海冰、格陵兰岛和南极冰盖以及冰川厚度的夏季最小值都在减少,这表明冰川正在迅速消失。所有这些迅速的变化都突出了采取行动的迫切需要。”
报告最后说,“我们相信,如果决策者和全人类对这一气候紧急情况的警告和宣言作出迅速反应,并采取行动维持我们唯一家园地球上的生命,前景将是最伟大的。”

焦典 发表于 2020-11-12 00:56:15

俄罗斯生态学家揭露中国冰山消融的原因 © REUTERS / Carlos Garcia Rawlins
中国
16:35 2020年11月11日(更新 17:06 2020年11月11日) 缩短网址
作者: 伊利亚• 贡恰罗夫
0 92
学者们敲响警钟——祁连山冰川以“令人震惊的速度”消融。西藏高原东北部最大冰川在过去70年间内降低了450米。路透社写道,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全球变暖。但西伯利亚联邦大学生态与地理学院经理鲁斯兰·沙拉富季诺夫认为,冰川缩小还存在其它原因。

© REUTERS / CARLOS GARCIA RAWLINS
70年退缩450公尺!中国祁连山冰川融化速度创纪录恐加剧干旱

西藏高原因冰川数量而被称为地球第三极。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该地区温度平均上升1.5度,造成西藏高原面积为20平方公里的最大冰川缩小了7%。冰川厚度的损失也同样吓人:大约消失了13米的积冰。
但俄罗斯学者沙拉富季诺夫认为,一个原因与在冰川生命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降水再分配有关。

“实际上,冰川面积的增加或者减少取决于落到冰川补给区的大气固态降水和每年自然消失的积冰数量之间的平衡”,——沙拉富季诺夫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介绍说。
地区降雪和降雨确实比以前少。因此,尽管冰川消融,当地农民们也可能遭遇到水短缺的问题,而水对他们植物种植和动物饲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沙拉富季诺夫解释说,冰川上的降雨越少,冰川遭到破坏的速度就越快。也就是说,如果固态降水非常多,那么相反,冰川将开始扩展。

比如,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山脉上的最大冰川正在发育之中,它不仅没有消融,大小反而在稳定增加。这是《北极、南极和高山研究》(Arctic, Ant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期刊上刊登的一篇研究中说的。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该地区温度平均上升1.5度,造成西藏高原面积为20平方公里的最大冰川缩小了7%

阿尔泰山的马阿舍伊冰川(Maashey)也不落后,自2014年以来显示出相当稳定的增长。

还存在一个可能的原因,包括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内的研究们都对其进行了研究。

森林生态体系蒸发出大量水分,随后“对云彩进行补充”。《自然》(Nature)杂志一篇文章中说,研究者们几年前确定,这个过程可以确保90%的蒸发水。

“这样,人类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引起的破坏越多,那么森林面积的减少就越厉害,大气中的水分就越少,结果可能就是山区降水开始越来越少。这应该会影响到冰川消退的速度”,——沙拉富季诺夫最后说。

按照中国科学院的数据,1990---2010年间的冰川消退速度比1956——1990年间要快一半多。这导致在距离山城甘肃敦煌县城不远的地方,从山上流下的水在过去300年来第一次在荒漠中形成了一个湖泊。
-------------------
70年退缩450公尺!中国祁连山冰川融化速度创纪录恐加剧干旱
17:02 2020年11月11日缩短网址 0 11

© REUTERS / CARLOS GARCIA RAWLINS
祁连山西侧冰川「老虎沟12号」近年融化速度屡创纪录,该条冰川已缩小至少7%,平均厚度减少13多公尺,自1950年代以来则退缩至少450公尺。
西藏高原因冰川数量而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祁连山西侧冰川「老虎沟12号」近年融化速度屡创纪录,该条冰川已缩小至少7%,平均厚度减少13多公尺。
自1950年代以来则退缩至少450公尺。

焦典 发表于 2020-11-15 13:33:18

林伯强:气变治理转“绿”,减排着眼三大抓手
来源:环球时报作者:林伯强
2020-11-14 07:23

虽然美国总统选举的最终结果仍有待官方宣布,但已经发表“胜选演讲”的拜登日前公布了500人的过渡团队名单。而且,拜登过渡团队还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下一任期的四大优先事项,包括应对新冠疫情、促进经济复苏、恢复种族平等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将应对气候变化列为任期四大任务之一,多少有些出人意料,这显示了拜登未来计划实行气候与绿色新政,让美国重归国际气候治理队列的决心。

实际上,在此前的竞选辩论中,拜登就曾承诺在当选后第一天就重返《巴黎协定》,确保美国实现2035年前电力部门零碳排放,并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携手推进全球气候变化事务;将在零碳电力、可再生能源产业、电动汽车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这一承诺如果兑现,将为全球能源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创造重大发展契机,也为中国清洁绿色能源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

首先,零碳电力目标加速煤电退出进程。不同于特朗普政府持续投入资金支持“煤炭优先”计划,拜登团队强调通过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电力以实现2035年前电力部门零碳排放,这与旨在终止燃煤发电,实现电力系统脱碳的欧盟“弃煤”目标高度一致。未来欧美有可能联手合作,督促各国根据减排目标制定煤电的退出计划,加速全球燃煤电厂的退出进程。


在日益趋紧的外部“限煤、去煤”压力下,中国的煤电行业亟需寻找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一方面,中国2019年煤电总装机10.4亿千瓦,占全球总装机的51.4%,平均服役年限却仅约为12年,其中高效大功率的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占总煤电装机的44%,总体呈现“存量大、机组新、效率高”的特征。如何实现存量机组的优化利用和有序退出,以及新建设机组的科学规划,是关系电力系统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另一方面,煤电退出过程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及众多就业人口的转移问题也将逐步凸显,都将是煤炭转型进程中将面临的重要挑战。

其次,可再生能源迎来良好外部发展空间。拜登团队发布的《清洁能源革命和环境计划》与欧盟的《绿色复兴计划》都致力于通过政策机制设计激励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以美国为例,2019年美国发电结构中,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约占60%。在其2035年前电力部门零碳排放的目标引领下,光伏和风电将是主要替代能源。

未来欧美双方很可能会达成绿色协议,投资进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联合研发,加快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和普及率。在形成长期、明确的市场发展预期后,相关政策将带动全球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等资金流向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领域。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国,在产业链、技术研发及规模化应用等方面拥有一定优势,比较好的外部环境将吸引大量投资机会,具备进一步集约化高质量发展的潜力。

最后,电动汽车市场发挥规模及优势效应。与欧盟一样,为加快推广电动汽车的使用,拜登团队计划在2030年底前部署超过50万个新公共充电站,并确保新销售的轻型和中型车辆100%达到零排放。中国电动汽车的生产量和消费量位居全球第一,具备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以及成本优势。比较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将极大地鼓励由于去补贴而发展略显乏力的中国电动汽车企业。

显然,如果拜登团队能顺利上台,将改变美国的政策导向。中国也承诺在“2030年前碳达峰”及争取“2060年前碳中和”。因此,未来中美欧在国家间、地区间、城市间或有广泛进行气候变化合作的空间和机遇。可以预见,欧美合作减排的外部压力,也可能会倒逼中国加快能源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中国既需要考虑合理的煤电比例,又需要规模化应用可再生能源和积极培育电动汽车市场。具体而言,可着眼“大力发展CCUS技术”、“加快推进储能技术应用”“完善绿色金融支持机制”三大抓手。

第一,结合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技术,实现中长期化石能源低碳发展。存量煤电、气电机组积极开展碳捕集改造技术示范,新增机组应当考虑CCUS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大力推进CCUS技术与煤化工、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耦合利用。参考光伏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出台补贴或税收减免政策支持CCUS技术的规模化发展,通过规模经济实现技术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第二,提高“可再生能源+储能”部署能力,增强电力系统稳定性和灵活性。针对新批复项目实行“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开发运营,在新能源上网电价高和调节需求大的地区优先配置承担电力系统备用和灵活调节功能的储能设施,提升风光等波动性、间歇性电源大量接入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探索完善的市场交易机制和价格补偿机制,提高储能示范项目的经济性。

第三,发挥绿色金融的杠杆作用,支持去补贴化后电动汽车的发展。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等方式支持电动汽车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电动汽车产业链,进一步降低电池及整车成本,培育产业新利润增长点,实现减轻财政补贴压力和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双赢。(作者是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

焦典 发表于 2020-11-15 13:42:00

中日韩——新绿色联盟? © AP Photo / Mark Schiefelbein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经济
17:58 2020年11月14日(更新 19:12 2020年11月14日) 缩短网址
作者: 莉季娅· 斯坦钦科
0 03
对东亚地区来说,这个秋天因各国政府坚决转向气候导向经济而引人注目。中国首先表示,准备在2060年之前把碳排放量清零,接下去日本和韩国决定在2050年之前把碳排放量清零。对这些大型经济体来说,碳排放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后果。中国生态学家认为,各国在绿色发展问题上协作的必要性甚至可能压倒他们之间的分歧。
现实,抑或是不易实现的想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底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时表示,中国将在2060年之前达到“碳中和”。日本首相菅义伟和韩国总统文在寅也紧随其后,分别承诺将在2050年前摆脱碳排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际能源与环境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许勤华认为,在中日韩三个国家中,中国面临的任务最为艰巨。

“目前来看中国的压力相对较大,因为我们的能源需求还在增长,能源结构正在优化。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提出这一目标是展现大国担当。当然,也是基于我们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基础上所设定的”,——许勤华说。
按照世界经济论坛网站上的统计数据,中国2019年的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占27.2%。日本的碳排放量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3.3%,位居第5位;而韩国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1.7%,位居第9位。

许勤华认为,中国领土的范围、人口基数以及“世界工厂”的称号,确实使这个任务变得更艰难,但对中国和另外两个国家来说,这个任务都不被视为是完不成的任务。

“目前存在两个变量,一个是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口增长量;二是科技发展速度,特别是低碳技术的研发。我们可以看到,东亚地区的人口不会像非洲、南亚那样增长,比如韩国和日本都已经达到了峰值,而中国也已经提出要放开三胎的政策。虽然有政策的推动鼓励,但是我们基本已经可以确定人口总量不会出现大幅上升。同时地区经济经过疫情的打击,也需要时间来缓冲。再加上科技的突飞猛进对低碳排放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当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时,对于是否能够达成目标,我个人是持乐观预期,并报以相对谨慎的态度”。
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世界经济和政治系兼东方学院教授项目负责人丹尼斯·谢尔巴科夫对日本实施计划的看法有点不太乐观。

“日本现在是世界上碳排放量居第五位的国家,该国能源平衡表的87%依赖热电站。日本核电站因2011年福岛核泄露事故而关闭,只有几个核电站重新启动。2012年日本时任首相野田佳彦在福岛核泄露事故后很快宣布,日本将在2040年前完全放弃核能。因此日本政府在未来10年建议投入运行新热电站。考虑到这两个因素,日本现任首相菅义伟把希望寄托在‘绿色能源’上,也就是说寄托在所谓的可再生能源上。但可再生能源在日本能源平衡表中的比例仅占11%,发展可再生能源需要极大的投资。”
虽然规定了最后期限,但分析师们的看法是韩国无论如何都会施压,从而使中国与他们一起实现“碳中和”。在2049年年底时,摆脱碳排放可能成为致敬新中国建立100周年纪念的最佳礼物。

合作或者竞争?

“除了象征意义外,这些政治责任是对市场释放的强大信号。这尤其涉及到中日韩三个主要的贸易伙伴,三国也是巨大的煤炭销售市场。但这里重要的是指出,中日韩三国政府与近年来的亚洲大型公司步调一致”,——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日经亚洲》(Nikkei Asia)上撰写专栏文章中写道。

比如,韩国韩国国民银行(KB Financial Group)、韩国三星物产公司(Samsung C&T)和韩国电力公司(Kepco)已经采取减排措施,放弃煤炭,虽然仍十分依赖煤炭。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商——泰国卜蜂集团(CP Group)前阵子承担了达到碳排放为零的责任。不久前,东南亚最大的油气生产商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也加入了这些公司的行列之中。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观察到同一个目标不仅把国家任务联合起来,也把商界任务联合起来的过程。

亚洲三个最大经济体是否会为了在环保方面开展合作而联合起来?

“我认为存在这种可能性,——许勤华认为,——因为像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减排和保护地球等主题是国际通用的,是人类绿色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决定了我们今后发展的前景,在这方面大家是共同利益大于差异”。
许勤华还相信,合作将超过3个国家的框架。他还介绍了俄中两国在这个领域的协作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像俄罗斯还加强了与中国在低碳技术和可再生能技术方面的科创合作,以共同努力改善环境问题”。
许勤华认为,这可能成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本首相菅义伟和韩国总统文在寅联合地区领导的关键领域。

在本该于今年11月举行但被推迟到2020年11月举行的英国格拉斯哥国际气候会议举办前,关于新领导单元是否已经形成这一点将为外界所知。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气候变化:制造更复杂劳动工具→世界头顶定时炸弹